第一篇: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
作为地处市中心城区的区,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区失地农民达到1.8万多人,约占农民总数的20,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护城、东郊、南坪岗、东江等近郊乡镇,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其出路已成为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失地农民生活现状
1、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一般有3种形式,即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向境内的重点工程建设单位输送劳动力、农民协议工、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早期征地部分村民采取了农民协议工的安置形式,如护城乡西郊社区近100余人到邻近的市卷烟厂、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等单位。后期征地村民均采取了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的方式,由村民自谋职业。仍以护城乡为例,此类村民中国共产党有劳动力(不含在校学生)5280人,其中就业1611人,就业率只有31%。从事经商的有185人,占3.5%;在城市务工的670人,其中市外打工98人,市内做临时工572人,仅占12.7%;在乡村集体企业务工和从事其他的有756人,占14.3%;而赋闲在家的有3669人,占失地农民中劳动力总数的69%。
2、收入不平衡。失地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现行土地的征用补偿安置费,二是经商,三是务工,四是房租。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失地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据调查,护城乡2008年全乡人均纯收入5100元,其中从事经商的185人,年收入达到894.7万元,人平4.8万元;务工670人,年收入637.7万元,人平9518元;赋闲在家以房租为生的3669人,年房租收入仅737.3万元,人平仅有2010元,另有150户靠特困救助金维持生活。可见,近70%的失地失业农民收入偏低,且不够稳定,有的因病、因子女教育投入等还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另据调查,东郊乡失地农民每户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15.1%,生活比较艰难。
3、待遇很难保障。大多数农转非居民享受着“居民身份、农民待遇”双重标准,办社保、吃低保、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在住房拆迁中,他们依然是按“农拆”对待,拆迁价格相对城市居民住房要低得多,而重建住房时,却享受了“城市居民”待遇,同样80m2两层楼,要比农村住户多交城市建设配套等费用近7000元。如在东郊乡最近一次拆迁中,给安置基地后,一般农户楼房拆迁价格仅320元/m2,而现房屋造价基本上要450元/m2,导致农民“以房换房”的愿望难以达到。同时,他们依然要承担防汛、排渍等村民义务。
4、居住环境较差。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降低建设成本,规划部门对城郊结合部土地实行严格控制,原本无可非议。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农民旧房无法翻修,分户后无处建房。如东郊乡土地严控区域内,农民急需翻修住房的达1500户,需分户新建的900多户,两者相加占全乡总住户的一半以上。此情况在护城、南坪两乡也大量存在,甚至有的一家4代8口人住3间房。此外由于城市管理的缺位,导致失地农民新建小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如护城乡高车村1992年征地搬迁后,重建基地由于当时安装的下水道管道口径太小,致使排水不畅,下雨时居民区常遭水淹。有的住户一楼卫生间粪水上冒,臭不可闻;南坪乡一重建基地由于自来水管破裂,十多年来一直修修补补,以致跑冒漏滴严重。最严重时,一个组一个月自来水水表显示达3千吨,每吨水价格摊到3.5元,村民无力承担。有的村民只好改由自己打井,采用地下水。
5、社会隐患多。大批的失地农民如果得不到“可持续生计”,必然成为社会的隐患。从护城乡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不稳定因素。一是农民协议工,因为企业的改制大部分已下岗或买断身份,生活处境较为艰难;二是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原来分配的土地征用补偿款主要用于安置时建房,所剩微乎其微,几年时间也几乎用完,而纯粹靠房租维持生活的,收入过低;三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房屋的拆迁或重复拆迁,使一些象张家台、皂果、三岔路、西郊这些土地基本征用完毕的社区农民没有了重建安置基地,只有购买商品房,很多失地农民将丢掉房屋租金这个最基本、最低微的收入保障;四是失地农民居住环境较差,失地农民为了拿出更多的房屋面积用来出租,一般一家几口挤在很小的空间生活,55%的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0平方米。还有的因土地长期“圈而不用”,规划区内住户的房屋不允许改造,已有近40%的住房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五是部分失地农民希望在邻近企业打点零工,做些附带性的,如拖运砂土、货物上下等等,常常与建设单位发生矛盾,出现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事情。近几年来,护城乡失地农民因生活问题、土地征用补偿款分配纠纷问题、经济建设环境问题上访的事件正逐步增多。
>二、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所做的探索
近几年来,区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除了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工业企业,吸纳村民就业之外,还进行了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
1、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如护城乡自2003年来提出了“市场富民”的发展思路,要求一个村办一个专业市场,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目前,已经建成的市场有兴隆装饰城、龙港巷工贸市场、金桥市场、岩坪农贸市场、高车市场、聚宝农贸市场、西郊家具市场和三岔路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村集体投资兴建,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安排市场管理人员,引导村民进入市场经营,有一定收益后村民进行分红。张家台村利用征地土地补偿款和原集体积累100多万元买下20多亩地,兴建了金桥市场,目前,该市场已有经营面积3200平方米,经营门面169个,市场固定资产已达到1100多万元,市场运行态势良好。有村民14人从事市场管理,6人入市经营。估计到2008年第三轮招租时,本村农民就业人数还将大大增加,而且租金收益分红将成为全村1000多村民的一条重要增收渠道。二是引进老板投资兴建农贸市场,村集体进行管理,提供市场管理岗位,解决部分村民就业。聚宝村利用境内的高职院规模扩张带来的人流集聚效应,引进合同资金近800万,建成聚宝农贸大市场,100余名村民从事市场内保洁、保安、经营秩序维护等具体管理和直接入市经营。三是引进老板投资兴建大型专业市场,村集体组织村民为其配套经营。岩坪村围绕兴隆装饰城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市场内的货物配送等,现有150多名村民长年在市场内从事搬运,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2、引导农民集资入股兴办经济实体。在村集体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引导村民集资入股兴办仓库、厂房等进行出租,村民进行分红。东江乡新坡村三组积极为农资大市场进行仓储配套,采取农民集资入股的形式,从征地补偿款中的组级部分拿出50多万元兴建了面积达3412平方米的仓库,目前,该仓库所有门面均被农资大市场的经营业主租用,年租金达到28万元,村民人年均收益可达1800多元。护城乡仙源村采取农民入股和村集体共同投入的方式,由村里拿出12亩地,与烟草机械厂共同兴建一个4000平米的厂房出租给烟草机械厂,每年支付租金50万元,并安排100多名失地村民进厂务工。
3、鼓励村民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医疗保险。乡村两级大力宣传社会养老保险有关政策,积极动员农民从土地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购买社会养老保险,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2008年东郊乡购买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486人,购买其他商业保险人数达到357人。2004年,全区农村医疗保险试点在护城乡开展,通过区、乡、村民三方出资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目前,全乡共有村民10248人参加了医疗保险,2008年有270户领取医疗保险费23万元。2008年11月,区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5元提高到25元。
4、对失地农民进行公寓式安置。对拆迁户进行公寓式安置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宅基地进行开发;另一方面可以使村民居住更加集中,形成商业旺地,以利于开展各种商贸经营。目前,护城乡皂果村已制订方案,对芙蓉广场周围搬迁的100多户农户进行公寓式安置,目前正在建设中。公寓一、二搂为商业门面,另外节余土地修建商居搂出租,经营收益村民分红。
5、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改变农户单打独干、分散经营带来的无序竞争和效益低下的现状,各乡镇积极鼓励失地农民尤其是部分失地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南坪岗乡东风村建立农民运输协会,自筹资金修建了一个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由协会与附近的火车站大市场签订租赁合同及劳务用工协议,现有100多名协会会员到兴隆装饰城从事搬运,每人每年可获得5000元左右的劳务费,另外每户还可以获得500-800元的租金分红;丹洲乡高泗村近年因为市里修建沅江大堤间堤土地锐减,在乡党委、政府和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村创办了花卉苗木协会,带动100多户失地农民培植名优花卉苗木,2008年完成销售额170多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目前,全区已在失地农民中建立协会10个,带动失地农户1460户,每年为失地农户增收人均300元以上。
6、将近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2004年来,全区有21个村转为了社区居委会,近万名失地农民被纳入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全区失地农民中有2000多人正在享受城市低保救助。
三、区解决失地农民出路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措施
随着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郊乡镇土地被大量征用,预计到2010年,全区失地农民总数将突破3万人大关。如何让这一大批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是当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消除贫困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摆在区、乡两级党委、政府面前必须尽快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1、针对兴办实体无地的问题,要积极实行“留地安置”的政策。失地农民目前普遍面临无地办经济实体的尴尬。国务院2003年第83号文件曾明确指出,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要进行“预留地安置”。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根据我市的具体实际,要给予失地农民长久地生活保障,征地单位须将10%-15%地被征用土地,留给被征地村合作经济组织,用于发展二、三产业,产生稳定地经济收入,反哺失地农民。在具体操作中要搞好规划控制,制定我市的乡镇和小城镇的规划,特别市要尽快制定郊区乡镇的发展规划,为村民兴办经济实体规划出一定的非农业用地。留用地要充分考虑村民创办经济实体的收益潜力,允许并支持符合规划的项目在优良地段内投资兴业。
2、针对兴办实体手续多、费用高的问题,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失地农民集资创办经济实体是解决其生活出路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兴办实体手续繁杂,收费项目过多在某种程度上却制约了其发展。据统计,目前项目报建涉及到规划、国土、建设、计委、消防、防震、防雷、墙改办、散装水泥办、劳保基金、白蚂蚁防治办、人防办等13个收费部门,报建手续繁琐,收费项目繁杂,项目报建的时间长,费用高。因此,要大力简化报建审批手续,减少项目报建环节,减免报建费用。
3、针对公寓式安置农民抵触情绪大的问题,要给搬迁农民更多实惠。公寓式安置在区推行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失地农民的抵触情绪。因为按现行推行办法,公寓式安置将使很多失地农民失去将来赖以生存的房租,所以,在实行公寓式安置时,一定要考虑给予失地农民更多的实惠。要按照每个拆迁户面积80平方米安置宅基地的标准,划出重建基地,在重建基地修建6层或6层以上公寓,这将节约至少五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节余的土地可多修建房屋,这些“多建”的房屋分配或低价出售给失地农民,让每户失地农民享有两套公寓房,一套自己居住,一套用于出租。同时,公寓式安置使村民更为集中居住,自然形成城市小区,可由村集体组织牵头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对小区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并解决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另外,在公寓搂一、二层,可修建商铺、门面,经营收益由村集体进行分配。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对住宅安置小区认真进行规划,选在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地段。
4、针对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弱的问题,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失地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就业能力弱的现状。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必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要以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来定培训项目(对失地农民实行“菜单式”和“计单式”培训),以竞争定培训机构(对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行面向全社会的招标制),以补贴促参与(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失地农民,政府给与一定的财政支持)。此外,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要与下岗失业人员一样同等享受在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免交相关税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
5、针对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难的问题,要采取灵活的保障措施。目前,农村合作互助医疗试点的管理机构还不明确,医疗救助的资金难以落实,失地农民思想上还存在着“存钱养老、靠儿养老”的观念,社会养老保险的标准过高又使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投入资金,这些因素使得失地农民的生活缺乏足够的保障。因此,要采取更多与农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保障措施。一是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把不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不允许征地作为改革征地制度和完善征地程序的重要内容。二是遵循“低进低出”的原则,降低社保门槛,设计一种“少缴费、少得益”的新制度,使农民所缴纳的参保费用不至于影响其目前的生活,同时又能使参保者的得益足以满足其将来的基本生活需求。三是明确将已转为社区居民的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体系,对缺乏就业能力、生活困难的,要让他们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四是完善医疗保险。要改革现有农村合作互助医疗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医疗就诊条件,使农民从合作医疗互助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第二篇: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
作为地处市中心城区的区,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区失地农民达到1.8万多人,约占农民总数的20,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护城、东郊、南坪岗、东江等近郊乡镇,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其出路已成为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失地农民生活现状
1、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一般有3种形式,即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向境内的重点工程建设单位输送劳动力、农民协议工、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早期征地部分村民采取了农民协议工的安置形式,如护城乡西郊社区近100余人到邻近的市卷烟厂、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等单位工作。后期征地村民均采取了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的方式,由村民自谋职业。仍以护城乡为例,此类村民中国共产党有劳动力(不含在校学生)5280人,其中就业1611人,就业率只有31%。从事经商的有185人,占3.5%;在城市务工的670人,其中市外打工98人,市内做临时工572人,仅占12.7%;在乡村集体企业务工和从事其他工作的有756人,占14.3%;而赋闲在家的有3669人,占失地农民中劳动力总数的69%。
2、收入不平衡。失地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现行土地的征用补偿安置费,二是经商,三是务工,四是房租。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失地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据调查,护城乡2008年全乡人均纯收入5100元,其中从事经商的185人,年收入达到894.7万元,人平4.8万元;务工670人,年收入637.7万元,人平9518元;赋闲在家以房租为生的3669人,年房租收入仅737.3万元,人平仅有2010元,另有150户靠特困救助金维持生活。可见,近70%的失地失业农民收入偏低,且不够稳定,有的因病、因子女教育投入等还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另据调查,东郊乡失地农民每户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15.1%,生活比较艰难。
3、待遇很难保障。大多数农转非居民享受着“居民身份、农民待遇”双重标准,办社保、吃低保、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在住房拆迁中,他们依然是按“农拆”对待,拆迁价格相对城市居民住房要低得多,而重建住房时,却享受了“城市居民”待遇,同样80m2两层楼,要比农村住户多交城市建设配套等费用近7000元。如在东郊乡最近一次拆迁中,给安置基地后,一般农户楼房拆迁价格仅320元/m2,而现房屋造价基本上要450元/m2,导致农民“以房换房”的愿望难以达到。同时,他们依然要承担防汛、排渍等村民义务。
4、居住环境较差。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降低建设成本,规划部门对城郊结合部土地实行严格控制,原本无可非议。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农民旧房无法翻修,分户后无处建房。如东郊乡土地严控区域内,农民急需翻修住房的达1500户,需分户新建的900多户,两者相加占全乡总住户的一半以上。此情况在护城、南坪两乡也大量存在,甚至有的一家4代8口人住3间房。此外由于城市管理的缺位,导致失地农民新建小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如护城乡高车村1992年征地搬迁后,重建基地由于当时安装的下水道管道口径太小,致使排水不畅,下雨时居民区常遭水淹。有的住户一楼卫生间粪水上冒,臭不可闻;南坪乡一重建基地由于自来水管破裂,十多年来一直修修补补,以致跑冒漏滴严重。最严重时,一个组一个月自来水水表显示达3千吨,每吨水价格摊到3.5元,村民无力承担。有的村民只好改由自己打井,采用地下水。
5、社会隐患多。大批的失地农民如果得不到“可持续生计”,必然成为社会的隐患。从护城乡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不稳定因素。一是农民协议工,因为企业的改制大部分已下岗或买断身份,生活处境较为艰难;二是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原来分配的土地征用补偿款主要用于安置时建房,所剩微乎其微,几年时间也几乎用完,而纯粹靠房租维持生活的,收入过低;三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房屋的拆迁或重复拆迁,使一些象张家台、皂果、三岔路、西郊这些土地基本征用完毕的社区农民没有了重建安置基地,只有购买商品房,很多失地农民将丢掉房屋租金这个最基本、最低微的收入保障;四是失地农民居住环境较差,失地农民为了拿出更多的房屋面积用来出租,一般一家几口挤在很小的空间生活,55%的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0平方米。还有的因土地长期“圈而不用”,规划区内住户的房屋不允许改造,已有近40%的住房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五是部分失地农民希望在邻近企业打点零工,做些附带性的工作,如拖运砂土、货物上下等等,常常与建设单位发生矛盾,出现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事情。近几年来,护城乡失地农民因生活问题、土地征用补偿款分配纠纷问题、经济建设环境问题上访的事件正逐步增多。
第三篇:我国环境现状及解决对策
题目: 我国环境现状及解决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如果我们不加以制约、预防,我们地球的环境将越来越恶化,也将制约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限塑、低碳的号召。作为未来接班人的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做出严厉的惩罚。为了同时发展经济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现状: 1.工业污染,所谓工业污染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侵害。目前,中国的很多工业往往伴随着资源大量消耗,生产出现的大气随意排放到空气当中,还有极为严重的噪声污染。面对这些问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一是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二是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三是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还有些污染不容易发现,发现以后造成的危害已经很严重。对此我们发现了众多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工厂采取现排放后处理的处理方式,导致环境的恶化。也有一些工厂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对一些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江河中,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环境的恶化。.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是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遗留在自然界,并导致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异,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的身体、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一是噪音污染,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4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中,噪音有损听力和心血管系统,就此看来,噪音污染对人体的伤害,但是噪音污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二是城市空气污染,在北方城市以沙尘浮颗粒污染为主,南方城市酸雨污染比较严重。三是城市污水污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生活的水平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同时,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均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而且水质污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问题,在沿海和北方缺水城市十分突出。四是城市垃圾污染,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建设和人类生活最严重的公害之一。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有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环境对人体的伤害,不能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3.农业环境污染,在上世纪,农村是多么一片舒适的地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资料不断需求,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使现在的农村也面临了一个问题 — 环境问题。如今的农村,一些人以为保护环境只是城市人的事,然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农村垃圾没有统一堆放,洗衣洗菜在同一条小河沟里,喝的是离自家牛栏、猪栏不远的地下井水等等。在农村很多地方你可以发现,垃圾的大量焚烧,一些池塘里面有很多垃圾,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一些水藻的大量繁殖„„在农村,还有的就是化肥污染,农村人民缺少一定的知识,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对土地的大面积的污染。近几年来,这些问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的环境也越来越差。
(二)环境破环原因分析:
1.人们的意识不够强,特别是在农村的居民,不能明白环境的重要性,一些人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一些人并不明白环境的问题。
而且很少一部分人能感觉到环境的压力,好像这些都不关自己的事情一样,也许因为环境暂时还没有影响到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导致现今农村的环境和上世纪农村环境相差甚大。
2.政府的管理不善,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环境的危害性呢?为什么还有一些工厂的三废任意排放呢?为什么只求快速的经济发展,开山建房呢„.这么多的问题,都和政府的管理有关,政府没有加大宣传力度,来增加全国人民的知识,以达到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于一些工厂的制度的不完善,乱排问题抓的不够严,处罚的不够重,导致一些人的行为。在引进外资和批准新建项目中严格把关,对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居民安全、破坏性开发、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没有加以严格的控制。
3.人们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问题,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利益的心日益迫切,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只顾眼前,没能够展望未来。所以一些工厂的废水,废气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因为这样他们可以省去很多的钱,达到增长利益。
4.植被面积的大量减少,石油,煤炭等的大量燃烧。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的植被面积都在以大面积的减少,植被面积的减少,意味着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一些气体吸收减少,造成温室效应或者酸雨等有害环境的情况。每年都会有含硫化合物的大量燃烧,造成二氧化硫大量排放。
(三)对环境的解决对策
面对全球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其中可持续发展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达到人与自然的相持平衡。
2.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目前,在中国有一大批对环境有重大破坏的项目,我们不能只顾经济的发展,应使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在引进外资和批准新建项目中严格把关,对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居民安全、破坏性开发、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不再批准。政府还需要宣传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使工厂负责人明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3.环境与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 一些企业抓住法律的不够完善,利用执法不严等问题。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得一时的利润,没能更明确的执行国家方针—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么一些情况,国家应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约束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护环境和资源;人们在赚取经济利益的前提要考虑环境等。不要等到污染之后再来治理,那样会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预防环境的污染,这样就会更好的推行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纵观全球环境形势,环境问题以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我们需要加入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为地球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小力量。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然而政府也需要加大力度,完善一些法律,来拯救地球。此时的全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合作起来,共同来解决这个艰难的问题,美化我们的家园。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第四篇:承德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对策思路
承德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对策思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分散的劳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适时提出城镇化的战略。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现象。这种现象,改变了传统观念对农民的认知水平。在市民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承德农村中,城镇化建设起步是比较早的。本文着眼于对承德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阐述,以期对农民市民化提出有益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化;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9.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126-01
前言:在我国,农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位置。城镇化进程需要失地农民向市民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经济条件、身份转型、意识形态、社会保障的改变等相关方面的问题。任何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能影响市民化的发展,从而影响城镇化战略健康有序的发展。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对农民市民化的问题重视起来。
一、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相关概念简述
农民市民化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独有概念,城镇化简单说来,就是农民生活由农村特色向城镇特色转移,这种转移包括空间位移和生活方式转移以及熟识、观念等的转化,还包括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流动。市民化,市民是与农民相对的一个概念。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由农村转入城市,并且在各方面接受城市的现代文化和经济生活的元素,并通过长期的磨合和实践,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市民化通常包含着两层的含义,一是角色定位的转变,二是角色定位转变的同时,农民通过适应性的努力和外部因素的作用成为具备城市特征的合格市民。失地农民,所谓的失地农民从本质意义上说还是农民的范畴,只是在前面所加的这个定语,决定了它成为独立于农民和市民之外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有两个特征,一是具备农村户籍,二是所使用的土地因为国家的需要而被征用,从而丧失了对土地的使用权。
二、承德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
研究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现状,离不开对问题的基础性分析,离不开抽象问题具体化研究。本着就近原则本文笔者对承德地区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进行了访问式调查。通过对土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观念等问题的渗透式了解大体把握了承德地区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和相关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1.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状况简述
承德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较早,到目前为止很多农民在城市环境或者类城市环境中生活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的历史变迁中,很多农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甚至还有“市民化”的农民对当前经济条件表达了自己不满,描述说甚至还不如再回到以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受征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方面的制约。通过走访,很多农民反映置地补偿的费用较低,而且到位不及时。而在拆迁过程中,这部分征地补偿不能即时应用,很多农民必须为此付出额外的成本。就业条件,承德是我国闻名的避暑圣地,造就了承德地区的旅游胜地的地位。然而失地农民职业定位却很不稳定,职业虚化造成了很多农民虽在城市中生活却独立于城市职业体系之外。很多农民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干一天撑死,明天闲一天愁死。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社会保障功能的不健全也造成了承德失地农民的经济窘境。“农转非”后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成为他们维系生活的最后一道屏障,而在城市中生活的农民却不具备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福利和权利。
2.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现状概述
在我国每个人都有身份证,身份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但身份这个词却有很复杂的社会因素。身份有时候更象征着社会位置的认可和承认。承德地区的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可曲折而多桀。户籍身份与所得到的权益不匹配,是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最大的问题。其次,权益的差异造成了很多农民对户籍身份的排斥和抵触。另外城乡生活的各种文化因素严格来说确实是不同的,巨大差异性文化特征,造成了市民化的农民与城市文化契合度极低。城镇化速度的推进,拉近了城乡的距离,但某种意义上市民化的进程却远远的脱节于城镇化。这种差异性是很多农民难以接受的。
三、承德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瓶颈分析及相关对策。
农民的市民化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时间,在他们身上已经有了一些市民的影子。然而总体上来说,城市中的农民市民化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经济条件不足,身份认同障碍观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让他们一直处于一种非市民非农民的尴尬境地。根据前文对市民化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市民化的瓶颈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或者缺失,导致了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的下降
2.农村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造成了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错位
3.社会责任的缺失和原市民对失地农民低包容度造成失地农民难以契合进城市生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市民化的对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首先要建立土地征用的补偿制度,耕者已经失其田了,失田的前提就应该建立在原有权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土地流转的程序要进一步科学化合法化。流转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耕地的使用情况,还要考虑农民进城生活的成本。另外对于不法的土地流转要在法律层面进行界定,并加强打击力度。其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的生活铺好路。第三,要出台行之有效的就业制度,职业的转换是农民角色转换的最重要的一环,只要职业稳定了、城市化了,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才能真正的城市化、市民化。第四对失地农民的文化、理念的现代性教育,从失地农民自身的角度,来改变影响市民化的心理和观念。第五,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对失地农民生活的影响,从生活细节上关心失地农民,帮助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进程。
四、结束语
城镇化是我国向现代化进军的必经之路,失地农民的市民化也是农村工作中的重点。我们应该正视市民化中出现的问题,抛弃畏难情绪和应付心理,将失地农民的相关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现状思考[J].中国土地,2005(2):47.[2]李斌,段兰英.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2):9.[3]刘先莉,蒋志强,张雪梅,刘志强.失地农民市民化中角色转换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8).作者简介:高丽君(1979-02),女,汉族,河北承德,研究生,讲师,经济管理。
第五篇:工会的作用现状及解决对策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题
目:工会的作用现状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学
期: 2014-2015年第一学期
班
级: 2012级社会工作班
姓
名: 李 祥 学 号: 201206094018
完成日期: 2014年11月13日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工会的作用现状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我国工会作用的现状;然后阐述了农民工加入工会的现实情况及制约因素;最后重点分析了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工会更好地发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作用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工会现状、工会作用、农民工、制约
工会是职工维权和自身发展的一个平台。工会不是部门,是一级组织,在组织上它跟党、政是平的,独立的,在谈判桌上是对等的。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体制,工会似乎成了专门发福利的下级机构了,职权不明结构不清导致工会很难真正的履行它的职能。
一、工会起源
工会组织的产生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当时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赖以为生的农业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工厂雇主打工,但工资低廉且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在这种环境下,单个的被雇佣者无能为力对付强有力的雇主,从而诱发工潮的产生,导致工会组织的诞生。1900年代美国琼斯夫人所领导的工会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工会在很多国家,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属于非法组织,当局对成立非法组织工会处以酷刑,甚至有的处以死刑,尽管如此,还是存在各种工会,并逐步获得政治权利,从而导致工会组织的合法化,也催生了各国劳工法或工会法的诞生。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随着20世纪后期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各个已发展国家的工会势力都有所衰减。在美国,1950年代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人加入工会,而2003年时仅剩13%;一些高移动性的产业(如制造业)在面临工会运动时,往往以迁厂作为要挟。此外,美国工人组成工会须向全国劳动关系局连署,并在监督下进行选举;但在连署后至投票前这段时间,资方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对付尚无谈判权的劳工。
二、中国工会制度形成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起始于192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工人阶级举行罢工斗争,中国工会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我国工会的权利:①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②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权;③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参与的权利;④帮助、指导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和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
工会的主要职责有:①教育职工的职责;②组织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技术协作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行政方面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做好工资、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工作。
三、我国工会作用的现状
我国《工会法》规定工会的职能有四种,“维护”——在维护全国人民的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设”——发动和组织职工努力完成生产任 2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务和工作任务;“参与”——组织职工依法参加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以及依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教育”——组织对职工进行综合教育,提高职工素质。其作用不仅包括职工利益的维护,还包括组织职工参与国家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活动,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等多方面。
尽管工会的作用范围远远超过了劳动关系领域,但其作用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第一,工会的实际作用被忽视。现代企业一切活动都围绕“利润”进行,在已经建立起工会的企业,减少非生产性人员是企业减员的基本措施。企业管理者或委派工会干部从事一些事务性工作,或干脆合并工会到有关职能部门或撤销工会。第二,职工的劳动利益受侵害。企业雇主在利益驱动下,尽量剥削工人;加上职工整体素质偏低,使得职工有时无法单独维护其合法权益。而工会却未能适应职工的需要,充当职工利益的集体维护者。第三,劳动争议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在劳动关系的协调、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工会作为党和广大职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第四,法律赋予工会的职能与工会的实际作用不一致,工会的维护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导致职工对工会工作缺乏热情、企业对工会不重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由于劳动力的使用者与劳动者双方经济力量的不平衡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使劳动者的利益、意志无法充分表现,劳动者需要工会作为其集体力量与用人单位交涉,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我国农民工加入工会的现实情况及制约因素
(一)我国农民工加入工会的现状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工会组建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立的各种农民工工会组织,在维护民工合法的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益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由于农民工的工作性质、组织观念、思想意识以及对工会的认同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全国范围内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建立农民工工会。就是已经加入工会的农民工,其工会参与度并不高,与工人出身的工会成员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差距。
(二)、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制约因素
农民工不加入工会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既有国家和政府宏观层面的,也有企业和基层工会中观层面的,还有农民工微观层面的。
1、体制内惯性不利于农民工组织工会
2、现存利益格局的阻力
农民工工会组织成立后对现存利益格局会产生影响,在利益格局的再构过程中作为受益的企业及部分政府部门为了维护已有的既得利益会利用手中的政策“合法”阻止农民工工会组织的建立,这些会成为农民工工会组织发展壮大的阻力。
3、农民工的劳动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工会组织的复杂化
4、城市居民和企业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是农民工工会建设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社区中“经济性接纳、社会拒斥”的职业与身份的错位,农民工工会建设也难以得到城市社区的支持与认同。因此,4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如何整合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得到企业主、城市管理者的支持和认同是农民工工会建设的关键因素。
5、现行户籍制度制约农民工工会的发展
传统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不仅钳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而且客观上侵犯了农民的权益和自由。迁徙入城的农民工到城市后由于受到“名亡实存”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壁垒的阻碍,这无意中强化了农民工的血缘和地缘意识,限制了农民工现代社团意识的培养,制约着农民工工会组织的建设和健康成长。
6、农民工组织性不强,精英的缺失
组织权威和精英的缺失是农民工工会建设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鸿沟。农民工中的具有高学历、高技术、高收入的精英群体不愿意参加工会建设,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工会建设。
7、农民工素质不高
虽然农民工目前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工人身份意识不强,制约了农民工加入工会;农民工法制观念不强,维权意识淡薄,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工加入工会的积极性;农民工有时相互竞争、敌对,而一个具有很强竞争个体的组织是难以生存的,这也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工会组织的深层次原因。
8、我国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民工入会和管理模式
尽管各级工会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设想,但农民工加入工会没有合适的途径和渠道,也没有参与工会的长效机制。要帮助农民工走出权益困境,工会的维权 5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就必须打破传统,进行全方位、多环节、连续性、整体性的维权。构建适应农民工自身特点的新型维权机制是实现对农民工权益有效维护的必然途径。
五、关于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的建议与对策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当前,农民工无法通过组织化的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法律的滞后是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立法程序,依靠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来促进农民工加入工会,提高农民维权的组织化水平,无疑是最稳妥、最有效的方式。
2.完善农民工工会的经费保障机制
农民工工会组织建立后,没有工作经费保障,活动就难以开展,农民工工会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
3.改革滞后的户籍制度
现行户籍制度使“农民工”生存在城市边缘,户籍制度成为实行城乡隔离政策的载体和核心,同时也使户籍制度成为改革的“硬骨头”。
4.培育农民工工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农民工加入工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会领导者的自身素质,要加大培育农民工工会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力度。
5.建立灵活的流动会员制度
建立农民工工会流动会员制度,必须针对农民工的特征而设计。6.强化工会组织在农民工维权方面的功能
采用由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地方工会组织订立《法律援助合作协议》的方式,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方面的援助。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参考文献:
1、【劳动经济学】 陆铭
2、【论新时期我国工会的作用】张荣芳
3、【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职责与途径】曹源忠
4、【中国劳动争议情况分析和罢工立法问题探讨】史探径
5、【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制约因素及完善】吴丽萍
6、【工会在保护农民工劳动权益中的作用】徐金华/万希
7、【关于工会在劳动力市场发展进程中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研究】潘泰萍/张艳华
沈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