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婚恋心理调研结果发布
中国人婚恋心理调研结果发布
[ 2007-1-12 0:02:00 | By: 海洋之心 ]
中国人的婚姻状态到底如何?数千年来,国人都没有一次正式的婚姻匹配度调研,想起来着实有点令人遗憾。1日,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零点调查集团联合交友网站marry5发布了首次中国城市人群婚恋心理调研,得出的结论却有几分令人瞠目结舌。
1/4夫妻对婚姻失望
这次调查历时3个多月,访问了包括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的数千对夫妻,调查对象均在城市生活两年以上,结婚在3年以上,年龄从24岁到40岁不等。从最后有效的1073对夫妻来看,他们对婚姻的满意度却不容乐观。
在“但愿没有结过婚”的问题上,选择经常有这种想法的妻子占到4.1%,丈夫的比例是3.4%,选择“偶尔有这样的念头”的也大有人在。而对于“如果你再重新生活一次,你认为你将会”的问题中,居然有10.22%的妻子选择“会和另一个人结婚”,14.3%选择“完全不结婚”,丈夫的比例也大体相同。“也就是说,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妻子、超过五分之一的丈夫对婚姻失望,这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2005年我国有178.5万人离婚,离婚率达到0.27%,比上一年增加了12万人。
大男子主义仍然盛行
而在接下来的调查中,“幸福婚姻”的模板更出乎专家的意料。“可以说,大男子主义还是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对婚姻质量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南开大学心理研究所主任乐国安说。根据调查,在一个家庭中,丈夫的“情绪稳定与否”,可以直接影响整个婚姻状况。“调查时,如果妻子觉得婚姻幸福,一般对丈夫的要求都是情绪稳定、宽容待人。相对的,男人则要求对方观念传统、循规蹈矩,认为这样才可以维护家庭和睦。”
“妻管严”家庭挺幸福
有意思的是,大男子主义虽然风头仍健,“妻管严”们也乐得家庭和睦。“实际上,这是我们研究的夫妻双方的领导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角色互补‟。”乐国安解释说,这里所说的互补不是过去常提的“一个内向一个外向”、或者“一个学文一个学理”,而是指在婚姻角色上的地位。“在我们的调查中,如果妻子比较强势,丈夫比较弱势,也可以达到平衡,婚姻质量较高。”
阿Q型妻子是个宝
虽然鲁迅笔下的阿Q有点讽刺意味,可在现实婚姻里面,如果家里有一个事事都能用自嘲化解的妻子,倒是维护婚姻的一大“宝贝”。乐国安说,调查表明,那些与人相处融洽、情绪稳定而且能自我平衡、具有阿Q精神的妻子,反而能让丈夫对婚姻更加满意。“实际上,对
于广大的已婚妇女来说,我觉得这倒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提示越是„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的妻子,越能让丈夫对婚姻感到满意。”
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篇:中国人婚恋幸福感报告
《中国人婚恋幸福感报告》出炉 影响婚姻幸福感的十大因素
近日,《中国人婚恋幸福感报告》出炉,调查显示,影响婚姻幸福感的十大因素依次是:夫妻二人间的情感,沟通、理解的意愿和能力,相互忠诚,孩子,收入,性生活,婆媳关系,对方与自己家人的关系,住房和家务工作分配。
该报告由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调查覆盖全国287个城市的数千人,涉及公司职员、公务员等十余种职业。其中,一些数据颇具现实意义,我们请专家给出分析指导。
结婚7—10年幸福感最低
从调查结果看,总体上中国人的婚姻幸福感比较高,其中,3年以下婚龄者感觉“很幸福”的占81.3%,幸福感指数最高;婚龄在7—10年的受访者中,仅有68.8%的人感觉“很幸福”,比例最低。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婚姻危机干预中心主任邸晓兰表示,结婚3年内,夫妻的幸福感都会比较高,这是因为初涉爱河的激动、甜蜜的二人世界、新的生活计划,都为彼此提供了一个良性刺激。
但随着时间流逝,婚姻会迎来一个“瓶颈期”,也就是俗称的“七年之痒”,这时的夫妻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工作压力大,婚姻生活变得枯燥,幸福感会降低。因此,老夫老妻更应该注重用abinosa为“婚姻保鲜”,彼此多些关心、少些抱怨,关注性生活等,一起携手跨过婚姻的屏障。
出轨是婚姻头号杀手
尽管一些人对“婚外情”、“第三者”持“保留意见”,认为只要不触犯他人的利益就能接受。但调查中,“出轨”仍然是促使公众产生离婚想法的首要因素,比排在第二位的“家庭暴力”高出了17.5%。
婚恋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惠丽认为,现代社会中,各种机会和诱惑增多,婚姻危险因素也相应增加,因此,人们会觉得婚姻弥足珍贵,忠诚也比以往更加重要。
半数夫妻每天聊天时间不足一小时
调查中,“沟通、理解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婚姻幸福感的第二大因素,但实际生活中,过半受访者(58.9%)每天和爱人的聊天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李惠丽表示,结婚时间越久,交流、沟通越重要,所以老夫老妻尤其应每天拿出一小时时间和伴侣聊聊天,睡前、吃饭期间、工作间隙打个电话等,都能挤出交流时间。此外,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感情,比如看电视时靠得近一点,走路拉着手。
六成人认为感情比金钱重要
现代人普遍被认为越来越重物质,但实际上,超过六成夫妻都认为“有情胜过有钱”。即使在对未婚正恋爱人士的调查中,人品、性格、感情也是单身人士最先考虑的因素。专家对此表示认同:“婚姻是个长久的过程,物质可以慢慢积累,但前提是两个人必须性格合适,有感情基础。”
“生活琐事”是吵架首要原因
在夫妻争吵原因中,居前五位的依次是生活琐事、生活习惯、孩子、沟通交流不畅和钱。上海心理咨询协会会长王裕如说,夫妻过日子,争吵不可避免,但双方相互指责,对对方的看法不以为然以及愤然离开,都是消极、恶性的争吵,会使两人距离越拉越远。良性争吵则不攻击对方,就事论事,吵完之后,开个玩笑、送个礼物,及时化解。
第三篇:解读《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解读《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和百合网15日联合发布《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这项历时一年、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社会调查,从多元的婚恋文化中提炼出中国当代单身人士婚恋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
“男公务员”“女教师”成择偶“香饽饽”
报告显示,超过40%的受访女性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是公务员,以下依次是企事业管理人员、警察/军人、企业主、医务工作者等。这说明女性在择偶中倾向于寻求稳定;38.3%的受访男性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为教师,以下依次是公务员、医务工作者、金融财会人员等。52.1%的受访男性对女性的职业没有要求。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总干事田范江认为,调查结果说明男性对女性的职业要求不高,希望伴侣的职业稳定,能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照顾家庭。
报告指出,农业户口的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差异较大:在受访的农业户口的农村女性中,仅有0.7%选择农民为理想伴侣,因此农村男性择偶非常困难;而农业户口的城市男性选择农民为理想伴侣的比例仅为3.3%。
田范江说,这表明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村人(如农民工)受城市文化熏陶,其婚恋观已发生变化,不愿与农民结婚。
“男性无房结婚免谈”“婚前财产公证难接受”
在所有备选择偶标准中,除“道德人品”和“脾气性格”外,男性和女性在择偶中最看重“感情投入”。“剩男”和“剩女”最大的不同是:男性在择偶时主要追求女性的外貌,不太看重她们的工作能力;而女性主要追求男性的经济实力和工作能力。
具体来看,七成受访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有稳定收入和一定积蓄才能结婚。其中,65%左右的女性希望男性的收入比自己多1倍以上,而逾63%的男性对女性收入的要求不高。
此外,近30%的未婚女性难以接受婚前财产公证;超三成受访女性主张“男性为结婚买单”或“男方出大头,女方出小头”;在婚后财产处置问题上,男性更主张家庭财政AA制,而53.2%的受访者认同妻子掌握家庭财政大权。
社会学家李银河分析认为,有些女性存在弱者心理,觉得男方购房理所应当,这是典型的封建观念,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女性独立的精神不符。
本次调查的执行者、婚恋专家王治国指出,现在单身人群的择偶期望存在明显误区,“择偶错位(期望错位)”影响了人们的择偶行为。报告反映出当下婚事中不少女性将婚姻视为一种社会保障,不久前公布的新婚姻法《征求意见稿》,正冲击着“傍大款”“房子都比男人可靠”等被扭曲的婚恋观。
“剩女”门槛约27岁 “剩男”门槛约30岁
报告显示,女性的择偶压力主要源自于男性对女性年龄的要求,超九成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在27岁之前结婚,约32%的男性认为女性最佳结婚年龄为20-24岁。可见年龄对女性的择偶相当残酷。
此外,超过五成的女性认为男性最佳的结婚年龄是28-30岁。报告认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已经工作了一定时间,其事业相对比较稳定,有一定经济实力,说明女性更愿意嫁给成熟男。
“80后”择偶更听“父母命”
报告显示,23.8%的单身人士的父母在到处帮他们找对象,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
报告还显示,“80后”在择偶中更遵从父母的意见,因父母反对而与恋人分手。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教授蒋永萍分析说,这说明一方面由于“80”后独生子女居多,经济上尚未独立,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这直接导致他们在择偶中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意见。
多数“剩男剩女”在受访中表示需要接受多种形式的婚恋指导与援助,他们认为单身的主要原因是社交圈子太窄、自己不够积极主动、感情受过伤害、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等。
“受访者普遍希望接受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婚恋咨询与指导,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恋爱培训班、相亲活动、婚恋咨询等,帮助他们扩大社交圈子,学会如何在择偶中积极主动,这说明中国的婚介市场潜力巨大。”田范江说。
《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择偶错位,成为产生“剩男剩女”问题的根源
2010年,各类电视相亲节目火爆荧屏,多元化的婚恋观在聚光灯下前所未有地激烈碰撞;万人相亲大会在各地相继上演,单身人群的婚恋难题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昨日上午,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联合百合婚恋网,在北京发布了《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导致人们单身的原因中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交圈子太窄、不够积极主动、工作太忙。这与往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产生“剩男剩女”问题的根源仍然是择偶的结构性失衡。本报记者储文静 长沙报道
错位了七成女性认为男性有房才能结婚
本次调查发现,“择偶错位”成为单身男女婚恋择偶中的主要障碍。“择偶错位”表现为“期望错位”,简单来说就是,单身男女在择偶过程中的期望目标同实际现状的差值错位,从而引发系列连带性婚恋问题。
“择偶错位”表现为男性择偶期望与女性择偶期望的不对称。例如,超过70%的女性认为,男性应有房才能结婚,而只有48.2%的男性认为自己需要有房才能结婚。
虽然有59.9%的男性和62.4%的女性都认为女性最佳的结婚年龄在25-27岁,但约三成男性希望找20-24岁的女性。同时,仍有约两成女性认为自己的“黄金年龄”在28-30岁。而事实上,对于这些超过27岁的所谓“剩女”,只有不到8%的男性选择其为理想的结婚对象。
回归了“80后”对待婚姻更加隐忍
从报告中的数据趋势可以看出,从“70前”、“70后”、“75后”到“80后”、“85后”,随着年龄越来越小,呈现出婚恋观逐渐“回归传统”的倾向。
调查显示,“80、85后更会因为父母的反对而与恋人分手”。“从70前到85后,试图说服父母,最后自己做主”的比例从83.1%逐步减到72.1%;而“试图说服父母,最后接受父母的看法”的比例却从9.1%逐渐增到24.3%。
另一组数据则显示,从70前到85后,认为“没有感情的婚姻应该离婚”的比例居然越来越低,从70前的70.9%逐渐减少到85后的46.7%,说明“80后”、“85后”对待婚姻更加隐忍。这也是“80后”、“85后”回归传统的一个突出的表现。
此外,“80后”、“85后”更加认同“丈夫掌握家庭财政权”,并且对家庭财政“AA制”认同度降低,这都体现了“80后”、“85后”“回归传统”的婚恋家庭观。
迷茫了离婚成本较高“冲动一代”变犹豫
一定程度上说,“80后”、“85后”代表着婚恋观的发展趋势,其影响不容小觑。曾被贴上了“个性鲜明、渴望自由”标签的“80后”、“85后”,在人们观念里应是背离传统,更加追求个人价值,对于婚姻、家庭的束缚非常排斥。然而,从本次《调查报告》看来,“80后”、“85后”在很多问题的观念上呈明显的“回归传统”的趋势,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80后”、“85后”的观念回归传统?什么样的矛盾心理促使他们在婚恋问题上成为“迷茫的一代”?
在解读这部分数据时,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教授蒋永萍告诉记者,出现这一婚恋观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80后”、“85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缺乏独立性,经济上的依赖导致他们择偶中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意见。百合网婚恋研究院首席专家王治国表示:“这一回归发展趋势与我们对‘80后’、‘85后’的认识不同,在我们的印象中‘80后’比较冲动,更可能会闪婚闪离,但当今社会离婚成本较高,他们也可能因为难以承受的离婚成本而选择维持没有感情的婚姻,这也体现了他们矛盾性的特点。”
2010年,《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电视相亲节目火爆荧屏,多元化的婚恋观在聚光灯下前所未有地激烈碰撞;万人相亲大会在全国各地相继上演,单身人群的婚恋难题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为了反映当今中国人婚恋情况的本质原貌,2010年12月15日,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联合百合婚恋网,在北京权威发布了《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旨在揭示婚恋人群失衡的根源,为单身人群拨云见日。
据悉,这是百合网继2007、2008、2009连续三年重磅发布专业报告后的第四份婚恋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导致人们单身的原因中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交圈子太窄、不够积极主动、工作太忙,这一结果与往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产生“剩男剩女”问题的根源仍然是择偶的结构性失衡。报告同时揭示了婚恋现象的若干新看点。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秘书长樊爱国女士,百合网首席执行官田范江先生,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教授蒋永萍女士、红枫热线(中国第一条妇女热线电话)原主持人、婚姻问题专家侯志明女士为调查报告提供了专家解读意见。
百合网婚恋研究院首席专家王治国主讲了该调查报告,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单身人群的择偶期望存在明显误区,一些“择偶错位”影响了人们的择偶行为。所谓“择偶错位”一方面是男性择偶期望与女性择偶期望的不对称,另一方面是整个单身人群择偶期望值与现实情况的不吻合。例如,超过70%的女性认为,男性应该有房才能结婚,而只有48.2%的男性认为自己需要有房才能结婚。虽然有59.9%的男性和62.4%的女性都认为女性最佳的结婚年龄在25-27岁,但是有约三成男性希望找20-24岁的女性。同时,仍有约两成的女性认为自己的“黄金年龄”在28-30岁。而事实上,对于这些超过27岁的所谓“剩女”,只有不到8%的男性选择其为理想的结婚对象。统计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女性最希望理想伴侣从事的职业是公务员”。而在访谈中发现,当这些女性真的与公务员去相亲后却并没有选择公务员。原因是经过实际接触以后,她们发现,大多数公务员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清闲、稳定、高收入;再如,“七成的女性认为男性必须有房才能结婚”。在房价持续走高的今天,房子无异于巨额经济财产,事实上很多适龄的男士并不具备有房的“要件”„„王治国分析,事实上这些貌似严格的择偶要求背后,所隐藏的真实需求是对稳定生活的向往。他建议,单身人士不妨把自己从条条框框里解放出来,增加自己的“择偶弹性”。
除了“择偶错位”这一重要问题外,报告另一大看点来自于不同年代的渐变趋势。70前、70后、75后、80后、85后,随着年龄越来越小,渐趋“回归传统”。例如,调查显示“80、85后更会因为父母的反对而与恋人分手”。从70前到85后,“试图说服父母,最后自己做主”的比例从83.1%逐步减少到72.1%;而“试图说服父母,最后接受父母的看法”的比例却从9.1%逐渐增加到24.3%。另一组数据则显示,从70前到85后,认为“没有感情的婚姻应该离婚”的比例居然越来越低,从70前的70.9%逐渐减少到85后的46.7%。从数据上来看,80、85后对待婚姻的态度似乎更加隐忍。另外,“丈夫掌握家庭财政大权”、筹备结婚费用“全部由男方出钱”或“男方出大头,女方出小头”这一在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调查历时一年,采用互联网在线问卷调查与线下问卷调查、座谈会、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收集调查资料32676份。调查对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大中型城市及部分农村人口,深度访谈涉及我国东部的北京市、山东省、广东省,中部的黑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西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陕西省等9个省、市、自治区。
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秘书长樊爱国对这份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认为,这份报告视角独特,提出了中国人婚恋观的新现象、新特点,可以作为中国婚恋现状的权威参考物。百合网首席执行官田范江则表示,随着单身人群的择偶问题愈加严峻,具有前瞻眼光的婚恋服务机构应该按需而变,针对困扰单身人群的难题,提供专业的婚恋援助。例如,组织
单身交友活动、提供现代化的“红娘”服务、提供专业的“心理美容”咨询以及“爱的能力培训”等等。田范江透露,百合网将陆续推出一系列更专业、更多元化的服务,辐射到各种不同需求的单身会员。
精华版]2010年中国青年网民婚恋观报告(由百度和非诚勿扰联合出品)
以下列出精华版本供大家观看
关于恋爱:
从初中阶段就开始谈恋爱的网友最多。过半网友在高中或大
一、大二时献出自己的初吻。超过三成网友从同学中找到另一半。
网友评选出的“最不靠谱的诺言”:“我永远不会先离开你!”,其次是“我没有骗你”。
“不专
一、拈花惹草”是女人最不能容忍的男人的缺点,此外还有“小心眼,喜欢占小便宜”、“不上进”、“粗俗、没有品位”和“懦弱”。
在追求对方时,“当对方明确说不喜欢自己或者没感觉时”就选择放弃的网友最多。
恋爱中的网友近6 成并不在乎恋爱花费由谁承担。
如果爱情输掉,最终是输给了“不安分的心”。
“富二代”是最受关注的婚恋群体,待嫁的“剩女”比待娶的“剩男”更多地受到社会关注。
关于婚姻:
选择结婚对象时,超过八成的网友最看重“人品”,其次是“性格”、“长相”和“经济收入”,“家庭背景”、“学历”、“兴趣”等因素的重要程度相对较低。
超过一半的网友能接受对方谈过 1-2 次恋爱,15.5%的网友一定要当对方的“第一个恋人”,而 26.5%的网友并不计较对方的恋爱经历。
寻找结婚对象时,超过一半的网友愿意相信并坚持“浪漫缘分的偶遇”,其次是“在熟人中寻找”和“亲友介绍”,朋友聚会等社交活动也承担了一部分相亲的功能。
大多数网友认为,婚姻幸福最重要的条件是“匹配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其次才是“爱情”,婚礼“肯定要办,但可以从简”。
当父母干涉自己的婚恋时,接近一半的网友选择“坚决自己做主”,彰显当代青年人在选择婚恋对象上的独立性。但同时,经济上依赖父母提供婚房的网友占到了八成。
对筹备婚嫁的网友来说,“婚纱照”的重要程度远高于昂贵的“婚房”和“钻戒”,拍摄婚纱照成为了结婚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最浪漫的求婚方式”、“最个性的婚礼策划”、“蜜月旅行的最佳去处”是准备结婚的网友们最关心的问题。
“如何对付小三”、“怎样处理好婆媳关系”是已婚网友们最头疼的婚姻问题,似乎“小三”已成为了婚姻的第一杀手。
对婚后的夫妻分工,网友的态度更多地基于一种男女平等的观念,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大多数网友明确表示,“不愿意婚后跟父母同住”,再次显示出当代年轻人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生活哲学。
发生婆媳矛盾时,接近一半的网友认为应该“谁错谁让步”,这充分说明当代青年人已基本告别了“媳妇听命于公婆”的传统观念。
超过六成的网友认为,婚姻的家庭成员中最受不了的是“对方的妈妈”。夫妻吵架时,认为“摔枕头发泄不满最划算”的网友占 64.3%,还有一些网友选择“摔拖鞋”或“摔门”,另有 31.5%的网友通过“沉默”来抗议。
当发现爱人出轨时,大多数网友尽管痛苦无奈,但愿意珍惜婚姻、积极地解决问题。约两成网友不能原谅对方的行为,会选择离婚。32.8%的家庭因对方出轨而破裂。
第四篇:考察调研结果
油改气考察调研结果
五月份 运输市场调研结果,经多次考察访问运输公司及车队司机、车主。90%的人不认可油改气方案。
远景运输公司现有车辆200余台四桥自卸。
广通运输公司现有车辆300余台四桥自卸。
不认可原因:
1、所有司机和车主对加气供应担心,没保障。
2、对油改气价格不接受(改装价格太高)。
3、改装后车辆动力是否和以前一样。
4、售后维修是否能及时跟的上。
5,有没有影响发动机的寿命。
6、改气了是否运费要下降。
第五篇:关于大专学生婚恋观的调研
标题:关于大专学生婚恋观的调研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生理、心理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了恋爱的需要,对婚恋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的尝试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了解大学生的婚恋观,为对他们进行婚恋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课题。笔者通过对分布在全国6大区几十所高校中的9472名大学生(其中男生5288人,女生4169人,性别不详的15人)的团体问卷调查,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一、爱情、婚姻、家庭在大学生心目中的位置
大学生处在求学、求职、求偶和为未来奠定重要基础的人生关头,一方面他们希望多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并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产生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和恋爱的需求,渴望找到称心如意的对象,追求理想爱情。我们的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迫切需要中,追求理想爱情被24.7%的大学生视为最迫切需要,在所列的八种需要中居第五位,即在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多掌握实用技术、找一个理想的职业和赢得别人尊重之后,在轻轻松松的生活、提高生活档次和政治上进步之前。也就是说,追求理想爱情成为大学生仅次于学习求知、长才干、求职需要的第二类需要。正是因为有了这类需要,大学生强烈渴望与异性交往,找到自己的恋人,有的大学生已在谈恋爱。例如,有学者对5070名大学生进行的《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的数据显示,91.1%的男大学生和88.8%的女大学生有“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另有研究发现,大学生中有恋人的达47.5%,其中男生为46.8%,女生为48.9%。
如果说追求理想爱情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当前最迫切的需要,那么,与一个理想的伴侣共同组建家庭并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便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未来几年中首先要实现的最大心愿。我们的调查显示,分别有39.4%和34%的大学生认为未来五年的最大心愿是有理想的伴侣和家庭幸福,在所列的心愿中居第四位和第五位,即在工作出色、获得更高学历、身体健康之后,而在赚一大笔钱、职业稳定之前。这再次说明,虽然工作出色做出成绩、求学深造获得高学历、身体健康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最大心愿,但寻找理想的伴侣,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问题,并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已成为他们的第二类心愿。既然如此多的大学生有追求理想爱情幸福家庭的迫切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恋爱就要正确看待,不能强行禁止。
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恋爱、婚姻家庭如此看重,与他们对爱情、事业、健康、学问、工作等在生活中重要程度的看法相关。人们常说,事业是第一位的,爱情和家庭是第二位的,健康对个人来说最重要。当代中国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看法吗?调查数据显示,在我们所列的知识、事业、健康、友谊、家庭、爱情、金钱、理想、权力、地位、名誉及其他等12项内容中,分别有31.0%和30.4%的大学生认为家庭和爱情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居第五位和第六位,在知识、事业、健康、友谊之后,而在金钱、理想、权力、地位、名誉等之前。这意味着,作为青年知识群体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看重知识、事业、健康、友谊,而不是金钱、权力、地位、名誉、理想,这似乎表现出与一般青年的不同特点;而相当重视家庭和爱情,似乎又与一般青年的观点一致。
二、大学生看大学生恋爱
如前所述,当代中国大学生将追求理想爱情、寻找理想伴侣作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最大心愿,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已经开始了恋情,充满激情地体验恋爱生活。怎么看待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呢?大学生谈恋爱有何利弊呢?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对在校期间谈恋爱的看法
看法
选择
人数
百分数 青年正常的身心需要
3470
36.6 重要的人生体验
163
417.3 说不清
1242
13.1 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1104
11.7 没什么益处
28.7 会增加个人生活支出
444
4.7 可以促进学习
389
4.1 表1显示,大学生对大学生恋爱有肯定、否定、说不清三种看法,持肯定看法的大学生有69.6%,如是青年正常的身心需要(36.6%),重要的人生体验(17.3%),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11.7%),可以促进学习(4.1%);持否定看法的有13.4%,如没什么益处(8.7%),会增加个人生活支出(4.7%);对恋爱利弊说不清、持模糊态度的有13.1%。这就是说,更多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正常的现象,利大于弊,因而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谈恋爱不好和不清楚利弊的大学生只占少数。
具体而言,36.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青年正常的身心需要,他们感到恋爱是他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可以化解他们对异性的渴望。已产生恋爱需求的大学生被禁止或自我克制谈恋爱,便会处于性饥渴状态,势必影响其身心健康乃至生活和学习。17.3%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重要的人生体验,是人必须经历的。11.7%的大学生认为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因为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男女能相互了解,并能通过交往,由友谊发展为爱情,找到在理想、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甚至一致的意中人。仅有4.1%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可以促进学习,说明谈恋爱促进学习也许是幻想,爱情作为学习动力的可能性比较小,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恋人将较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恋爱上,恋爱中产生的无穷烦恼也对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明确赞同谈恋爱没什么益处的大学生有8.7%,他们可能是反对恋爱的坚定者;认为谈恋爱会增加个人生活开支的大学生有4.7%,这可能是基于对大学生恋爱现实的观察或自我恋爱的体验而得出的结论,也说明大学生谈恋爱的花销很大。
三、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配偶 具有什么条件的人才是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对象?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十分关注的。美国学者布斯(DM.Buss,1994)对世界各地10047名男女进行调查后撰写的调研报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男性希望理想的配偶年轻漂亮、忠贞等,女性喜欢理想的配偶富有、社会地位高、有能力等。199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中国农村青年的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择偶时依次重视的因素是性格脾气投合、聪明能干、文化程度、温柔体贴、健康、老实可靠、外貌身材、职业、收入、生活习惯、住房、出身和身份。浙江大学两名研究生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他们设定的人品、经济收入、外表、文化水平、性格、健康、贞操和有共同语言这八项择偶标准中,人品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性格和有共同语言,贞操排在最后一位。我们的调查结果如表2。
表2 大学生的择偶条件
选择
条件人数
百分数 人品
6124
64.7 才能
5429
57.3 性格
394
541.7 气质
3268
34.5 志同道合320
233.8 外貌
2525
26.7 健康
1840
19.4 财产
574
6.0 家庭背景
389
4.1 地位
318
3.4 其他
0.9 表2显示,以百分数作为衡量指标,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依次是:人品、才能、性格、气质、志同道合、外貌、健康、财产、家庭背景、地位、其他。可见,这一结果与对农村青年的调查结果和对浙江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有相似之处,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人品被排在第一位,说明大学生在择偶时最看重人品。人的品质、品性对家庭幸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任何人都不愿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一个品质恶劣、道德沦丧者。才能被排在第二位,说明大学生十分重视才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和特长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有才能的人容易被他人爱。才能之所以为大学生择偶时如此重视,可能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有才能的伴侣可以为家庭幸福美满的生活奠定基础,也更善于使家庭克服困难,度过生活中的难关。性格和气质被排在第三位,两者合计为76.2%。这就是说,近80%的大学生认为择偶要考虑对方的性格和气质,希望对方性格适合,脾气不古怪,因为性格和气质的相容和适配是婚后减少夫妻摩擦、促进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33.8%的大学生认为择偶要考虑志同道合,排在第四位。志同道合也就是在价值观、理想、兴趣、爱好等方面相似甚至一致,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恋爱者组成的家庭因为有更多的共同点,因而感情易于建立,也少对立和冲突,会更幸福。我们的另一项研究证明,大学生认为志趣相投是婚姻幸福的第三大因素。有26.7%的大学生看重外貌,排在第五位。貌美的人为人们所喜爱,人们都希望能找到潇洒、有风度、漂亮、迷人的意中人,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有19.4%的大学生看重健康,排在第6位。择偶时大学生对外貌的重视排在了健康之前,且看重外貌的大学生非常显著地多于看重健康的大学生(11.97),相比之下,农村青年则将外貌排在健康之后。说明外貌与健康相比,当代中国大学生在择偶时更为重视外貌,他们甚至比农村青年更重视外貌,可见大学生的虚荣心比较强。认为择偶要考虑财产、家庭背景、地位这三个因素的只有13.52%,说明它们不大为大学生所重视。总起来说,大学生择偶时首先看重的是人品、才能、性格、气质等个人内在因素,其次是两人间的志同道合,即理想、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一致性。第三是外貌和健康等个人生理因素,最不看重的是财产、家庭背景、地位等个人外在因素和家庭因素。
四、大学生的婚恋道德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婚恋态度即对恋爱重要性、对婚前性行为和对婚外恋的看法反映了他们的婚恋道德,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性文明教育关注的核心内容,这方面的调查结果如表3。
表3 大学生对恋爱、婚姻问题的态度
非常同意和同意 不同意
问题
人数
百分数
人数
百分数 谈恋爱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
8803
84.8
1312
13.9 恋爱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3937
41.6
5399
57.0 只要对方愿意,婚前性行为无须指责5489
57.9
3910
41.3 学校应该负责向学生提供避孕工具
3939
41.6
53856.8 只要不破坏家庭,婚外恋可以接受
31.2
6375
67.3 首先,在对婚姻大事的态度上,同意和非常同意“恋爱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大学生有41.6%,不同意的57.0%,后一选择的多于前一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谈恋爱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的大学生高达84.8%,不同意的仅为13.9%,前一选择显著多于作后一选择。这就是说,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多数大学生不赞同“恋爱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杯水主义”恋爱观,说明大学生能慎重对待恋爱,在他们看来,恋爱并不是不求结果只求过程,而是寻求和建立真爱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少数大学生不赞同谈恋爱要谨慎,近半数大学生赞同“恋爱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比他人研究发现的25.8%的大学生认为“爱的意义在过程而非结果”所揭示的大学生对恋爱不慎重的问题更严重。对恋爱持这种看法的大学生可能会把恋爱看作是大学生活的插曲,他们恋爱或为了满足暂时的身心需要,或为了使单调的大学生活丰富,或为了赶时髦,有恋爱的从众心理。大学生这样草率对待爱情与他们如此看重恋爱、理想爱情、家庭幸福不相配,也许他们并没真正认识到慎重对待爱情、寻求真爱对理想爱情、家庭幸福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恋爱动机、慎重对待恋爱的教育。
其次,在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57.9%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性行为无须指责”,不同意这一观点的有41.3%,前者显著多于后者,有如此多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态度,反映了他们对婚前性行为的宽容。这一百分数高于1998年对城市青年和1999年对农村青年的调查结果,该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认为“婚前性行为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的分别只有33%和35.1%。我们发现的大学生赞同率接近有学者发现的58.2%的赞同率,略低于另一研究发现的62%的赞同率,说明大学生较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对婚前性行为有更高的宽容度,这可能与大学生受西方性自由思想影响更大、中国传统性道德标准不为他们看重相关。有这样多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肯定态度,就不难理解现实中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大学生自我报告的实际婚前性行为状况是:1991年报告有7.9%;1997年报告男生有10.9%,女生有8.4%;2001年报告有13%。可见,自我报告有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人数和对婚前性行为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人数不一致,这可能是大学生有意隐瞒婚前性行为的缘故,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那些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并不意味着就已实施婚前性行为,或许是因为目前尚不具备实施条件。根据思想支配行为的原理,如果他们一旦拥有了实施的条件,婚前性行为肯定就会出现,即大学生的实际婚前性行为将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第三,避孕工具该不该进校园,学校该不该免费向大学生提供避孕工具,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表3显示,有41.6%的大学生赞同学校应该免费向学生提供避孕工具,56.8%的大学生反对,虽然反对的显著地多于赞同的,但如此多的大学生赞同再次证明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已十分宽容,性观念较开放。这一结果印证了有关研究发现的62%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在校园内设立自动出售避孕套机的结果。我们的这一调查研究和其他先前研究发现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对学校提供避孕工具的看法和大学生自我报告的实际性行为的发生率以及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上升的可能性使高校面临着两难境地:容忍婚前性行为、提供避孕工具,将使性道德教育面临挑战;而禁止甚至处罚婚前性行为、不提供避孕工具,高校或者会担心防不胜防,感到力不从心,或者恐怕受罚面太大,或者导致大学生人流增多,甚至将孩子产在校园里。鉴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婚前性行为的不良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等后果,用意志克制婚前性行为;另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介绍避孕方法,提供避孕工具。这也许是最符合实际的对策。
第四,“对只要不破坏家庭,婚外恋可以接受”这一问题,31.2%的大学生表示赞同,67.3%的表示不同意,也就是说,赞同婚外恋的大学生有1/3,表示反对的有2/3,这一结果与对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调查的结果一致。婚外恋是一种对婚姻不忠的行为,不管是不是破坏家庭,都是不应该的,也是不道德的,因而是不能接受的。如此多的大学生根据婚外恋不破坏家庭来认可或接受婚外恋,说明他们的婚恋道德存在问题,也体现了他们对婚姻幸福构成之条件的漠视。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排他性和独占性,婚姻双方的忠诚特别是性忠诚是决定婚姻幸福的最重要条件。如果任这种婚外恋的错误观念发展,就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机。鉴于此,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婚姻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认清婚外恋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