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 第九讲 事情好感
第九讲 事情好感
——学写感人的事情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清而又明亮,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这个世界总是有着真情,有着数不清的感人事件,阅读这些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灵总会有一丝丝的震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铭记这一个个的感人故事,让人间真情在我们的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种子,第一节 主题训练
事情好感人:
社会见闻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真善美,只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能够从纷繁的社会事件中发现感人的事迹。
真情校园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然而细心的同学们会发现,校园是世间真善美汇集的地方,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同学和同学的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真的情感。
故事美谈感人的事情总是人们不断流传的,出来走一走,听一听,翻开各种报纸杂志读一读,我们就能发掘到一些感人的故事,故事中有善良的品德。
亲身经历春夏秋冬,寒去暑来,同学们的成长岁月一定也经历了不少感人的事情,仔细回忆。
好词: 骨肉亲情 风雨同舟 风寒饥寒 清贫劳累 不离不弃 仁者无敌 奋不顾身 自我牺牲 今昔之感 哀感天地百感交集 感恩戴德 感同身受 感人肺腑 感天动地 知恩图报 感慨万千 真情实感 热泪盈眶
好句: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
岁月无痕,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生命中
留下深深的痕迹,无法忘却,每当我们拾起它,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
春天感动了小草,小草才会 笑的那样柔软,小草感动了太阳,太阳才绽放
那样的灿烂。
第二节 技法训练
学会感人的事情 过程完整情节起伏 倒叙开头 细节描写
情节起伏 突出事件矛盾 开头巧设悬念 结尾出人意料
第三节 学以致用
温暖留在我记忆深处
妈妈的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温暖人心的,而这温暖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
处!
仰望天空,天上的繁星一颗又一颗,正如我记忆中那一件又一件事。看看这幽静的天空,咦?这景象似乎在哪儿见过。噢,是那一次。
“呀,烧39度了!”妈妈大叫道,我柔弱无力的躺在床上,盖上了两层被子。妈妈慌忙地找退烧药,翻出了一瓶“美林”给我,拿了个汤匙,我强忍着喝了下去。她又东奔西跑给我拿衣服和鞋子给我穿上,便把我背起来向大门外跑去。此时已是深夜两点,天黑漆漆的,寒风呼呼的刮到脸上,如同刀割一般,真是说曹操曹操到,迎面来了一个的士。妈妈挥了挥手,那车便朝我们开了过来。还是车上暖和,虽然我穿的厚,可在外面还是感到十分冷。而妈妈却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衬衫,一条裤子和一双拖鞋。
终于到医院了,我们下了车,妈妈又迅速的往楼上跑,我还从未见过妈妈背人还跑这么快。
“啊!轻点。”我大叫,眼泪也迸了出来。针还没扎上去,我便哭了出来,那么长的针,那么粗的管子,扎上去一定会很疼的,我心想。而此时,针已经扎了,原来扎针一点也不痛呀!妈妈看着疲惫的我说:“儿子,时间不早了,快点去睡吧!”我点了点头,问:“那你呢?”妈妈说:“我一会儿也去睡。”我闭上眼睛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早晨起来,精神好多了,再看看妈妈脸上多了一对黑眼圈,我便猜到妈妈昨天一定没睡。妈妈见我醒了,便问我:“好点了吗?”我心疼的望着妈妈说:“好点了,你的眼?”妈妈怕我担心便说:“噢,刚才不小心撞到了。”妈妈又骗了我。此时此刻,我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这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流到了我记忆的深处。我的眼眶湿润了,一下子扑到了妈妈的怀抱中,妈妈也流了泪,紧紧地抱住我。
妈妈的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温暖人心的,而这温暖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第二篇:四年级第九讲 写景作文
第九讲 写景作文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写景作文指导 前言:大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在他神奇画笔的描绘下,雨雪云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人们生活的一些环境,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一种美,使人们触景生情,或赞扬、或感叹,并想用语言文字将这美景及瞬间的感情记录下来,这便是写景作文的内在动力。而我们老师,就是这生活化写景作文的指路人,指引孩子们从自然中发现美,表达美,记录美。
一、按照一定要按描写景物顺序来写文章(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
1、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和五颜六色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2、登山观景
离学校不远有座山。星期天老师带我们到山上游玩。我们站在山顶上,眺望家乡的景色。往东看,看见的是城市。城里有一座座高大的楼房,有一条条宽阔的街道。城外有许多工厂,高耸的烟囱冒着淡淡的青烟。
往南看,看见的是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一片庄稼望不到边,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在一起。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载重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往西看,看见的是果园。果园的后面是高山,层层叠叠,连绵不断。山上是绿色的森林,山下是我们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家乡多么美好,多么可爱啊!
〓看一看,瞧一瞧
问题:
1、《漓江》和《登山观景》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2、写《校园美景》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写?
二、仔细观察,体会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写出景物的特点。&
(一)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
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白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看一看,瞧一瞧
问题:
1、庐山的雾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2、其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请判断下面描写景物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涨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2)盛夏的一个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毫不留情地烤着大地上的一切。
(3)那轻舒慢卷的云朵,好似身穿红装的少女,正在翩翩起舞。
(4)一道闪电划破了整个天空,接着就是一声惊天动地的雷鸣,它似乎要把整个宇宙震碎了。
(5)夕阳像喝醉了酒的诗人,在水面上晃啊晃啊,把蓝色的海洋都染成了耀眼的醉红。
(6)漓江的水波平如镜,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漓江的水非常绿,绿得像夏天的草地。
三、发挥想象力,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参与观察,领会文章所表达情感。
&(1)宽阔的沙滩上满是晶莹、细小的沙子,一脚踩上去,就像踩上了松软舒适的地毯。一个浪打来,海水冲到我的脚上,凉爽舒适。水退了,带走的沙子从我脚边滑过,觉得有些痒痒,也有些沙子留下来,使我的脚往沙子里陷进了一块。又一个浪打来,脚就又陷进去一块。一连几次,连脚背也被沙子淹没了。
〓看一看,瞧一瞧
问题:这段文章主要运用怎样的感官参与观察?写出了沙子的什么特点?
&(2)雷雨
乌云密布,天空黑乎乎的,睡在床上的我不禁爬了起来,走向了窗边。
天窗忽然滑过一道闪电,乌云似乎成了两瓣。没等我看清楚,又是一声巨响----雷。可是,天空还没有下雨,所以还是那么闷热。
“嘀嗒”,一滴水到我头上来了。突然间好像换了个世界一样,显得格外清凉。任凭雨怎么从窗中打进来,窗我是开定了。风呼呼地刮着,像鬼一样的喊叫,吹过我的脸。
其实,仔细瞧一瞧,那并不可怕,反而带着可爱。是啊:天空似乎是张白纸,乌云则是翻了的墨;树叶子,小草,张开了一切可以舒展的树叶,绿得晃眼。路上积水成潭,不时会有小
圆晕出现。
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片密集交错的雨帘中。汽车鸣起了汽笛,与雷声应和着。所有的车都打开了照明灯,城市又如同一片灯的海洋。
闭上眼睛,茫然地想象,独自踏在乡间的小路的石级上,周围是一片漫无边际的竹海,雨像烟一般打落在竹林里,格外美丽。
呵,可爱的雷雨,我竟未曾发现原来你是那么生动呀!
〓看一看,瞧一瞧
问题:
1、《雷雨》这篇文章主要运用哪些感觉器官参与观察?写出了雷雨的什么特点
2、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进行朗读。
&(3)荷花
我迈着轻快的步子来到湖边,想和荷花靠近一点,只闻一阵阵淡雅的芳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让人感觉心旷神怡。白的、粉红的,一朵朵、一簇簇的荷花被那绿色的花萼托着,鲜艳的花瓣更显得分外美丽。一朵朵的荷花千姿百态,好似一位位美丽的姑娘。近处是一朵已展开花瓣的荷花,长在绿油油的荷叶上,远远望去像是一位身穿粉红长裙的姑娘,在绿色的地毯上优美地跳舞;远处是一簇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侧身看去仿佛是一个害羞的女孩坐在草地上羞涩地用双手蒙着脸颊;旁边一个个莲蓬像一个个用宝石镶嵌而成的小鼓,荷花姑娘们在这绿色的舞台上唱歌、跳舞,用小鼓伴奏在举行小音乐会„„。〓看一看,瞧一瞧 问题:
1、文中描写荷花的句子中有哪些感觉器官参与观察?写出了荷花什么特点?
2、文中描写荷花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花什么特点?
3、运用各种感官,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春天的景物。
写景作文方法
1)、立足于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立足点可以是固定的(空间方位),也可以是变换的(移步换景)。但无论怎样必须层次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2)、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气爽。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
3)、要层次分明
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表达顺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1 .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春夏秋冬早午晚)。.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4)、要动静结合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色时,不仅要写出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使他们很和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有这样、你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5)、要抒发感情
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
6)、要文辞优美
自然景色是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因此,我们在写景色时,一定要文辞优美,语气生动形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这样,文章才会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范文赏析:
故乡,一个美丽的地方
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绿树环绕,一年四季花开花落,还看极了。在我8岁的时候,奶奶就去世了,这害我伤心了整整一个星期,一次清明节我去给奶奶上坟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了山上有泉水的声音,我跑了过去,眼睛亮起来了,原来这里还有清泉啊,我用手捧了一把喝了下去,啊!好甜的水啊!我喝了好几口都感觉不解馋,但是我很快就又发现新大陆了,原来是在清泉里发现了小鱼小虾,我最快的速度跑回家,拿抓小鱼小虾的工具,我先把一个淘米碗放在水中,里面放上一些水草,一些小石头等着小鱼们来自投罗网,近了„„近了„„一条小鱼踌躇不前地看着四周,生怕出什么意外,他小心翼翼的溜进了我的淘米碗,见没有什么动静就叫其他的小虾小鱼们来享受,一大群小鱼溜进了我的淘米碗我高兴极了。一路哼着小歌回家了。
我的故乡——外应。不但有清泉还有许多特产呢。希望听了我的叙述后大家以后有空来我的故乡玩。
我爱我的故乡,爱她的每一个地方,爱她的每一个角落。
过关检测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时移景换,各尽其美。有人欣赏春天的生机盎然,有人称赞
夏天的热情似火,有人夸奖秋天的满目金黄,有人感念冬季的纯洁美丽。以“我眼中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或四季)”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450字以上的文章。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第九讲
第九讲利他、冷漠与侵犯
一、利他、冷漠与侵犯
1.利他行为的概念
⑴定义:是一种不期待回报的自愿的助人行为(Leeds,1963;Krebs,1970)。⑵特点:自愿的;以利他为目的;不期待回报;利他者自身有所损失。
⑶种类:
依情境而分:非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与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
依动机而分:自我利他主义(苦恼→减少自己的苦恼)与纯利他主义(移情→减少他人的痛苦)。近几年来,这两种取向的分歧日益明朗(Heckhauson,1991),焦点在于有无纯利他行为。
2.冷漠行为的概念:对他人的痛苦与不幸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
3.侵犯行为的概念:
⑴定义:指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⑵特点:伤害性;有伤害的意图与动机;社会不许可性;行为的外显性。⑶侵犯的普遍性
二、利他行为的研究与理论
1.利他行为的生物学观点:本能与基因
(1)动物的利他行为与社会生物学
(2)进化心理学
进化论(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的两难问题:自私行为的基因应该比利他行为的基因更可能遗传下去。进化心理学如何解决呢?
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亲属的行为(Burnstein et al.,1994;Sime,1983),心理学与生活[M],510-511
互利或互惠规范(norm of reciprocity):指我们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换句话说,我们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们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事实上,人类学家已经在一系列的种系中发现了互惠式利他主义模式,例如吸血蝙蝠和黑猩猩(Nielsen,1994)。
Regan(1968)的研究也证实人们偏爱互惠性的帮助。Taylor:社会心理学[M],389-390 学习社会规范(H.Simon,1990),自然选择偏好那些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最好学习者,他们更具有生存优势。所以学习社会规范的能力也成为基因组成的一部分。我们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换句话说,自然选择在基因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利他主义。
思考:母亲通常比父亲更多地给后代以帮助吗?WHY?
女性更喜欢自私还是无私的男性呢?WHY?
12.Latane and Darley的“责任扩散”的实验(1970)→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1981)
(1)注意到事件:时间与事件的冲突(Darley & Batson,1973;Batson et al.,1978), Taylor:社会心理学[M],395-396
(2)事件解析为紧急情况
(3)承担责任(Moriaity,1975;Maruyama et al.,1982): Taylor:社会心理学[M],383-384
(4)知道如何帮助
(5)决定实施帮助
3.Morgan和Peck的“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社会交换理论
这个模式强调,帮助他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人们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当报偿>代价,最易产生助人行为。
这里的代价与报偿不仅指物质的,也指精神的;不仅指有形的,也指无形的。例如,同情就是一种报偿。助人使自己感到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提高个人有效性的感觉,提高自尊,提高自我价值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报偿。虽然代价与报偿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因此,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每个人权衡的结果不同,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也会不同。
这一模式指出,随着助人代价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随着助人报偿的提
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Latane 和 Darley(1970)进行过一项非紧急状态下的助人行为的研究,它是这一模式的佐证。他们指导大学生到纽约街头向1520名过路人请求帮助,内容分别是问时间、问路、换钱、间对方的名字和向对方要一角钱。提供帮助的情况是:告诉时间85%;指路84%;换钱73%;告诉名字39%;给钱34%。显然,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随代价的提高而降低了。换钱比告诉时间和指路麻烦一些,所以帮助的比率小一些。而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名字是有些冒险的,无缘无故给陌生人钱也是“不值”的,所以对这些求助的反应就大大降低了。而当学生说由于自己的钱包被人偷走,要求对方给一角钱的时候,有72%的人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当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先告之对方后,对方作出反应的也增至59%。显然,这一变化可用报偿的增加来加以解释。对方被偷使给钱行动的意义大增,而对方将名字告诉自己有得到信任的感觉。
4.Batson(1991)的移情——利他主义理论→强调助人的纯粹动机,Aronson:社会心理学[M],326-328
5.学习理论:强化与观察学习
三、侵犯的理论
1.本能论
(1)精神分析的观点
(2)进化的观点
(3)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神经和生物化学对侵犯的影响:Aronson:社会心理学[M],354-356
杏仁核;5-羟色胺;睾丸素;酒精,似乎改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温度。
视窗9-1温度和侵犯行为:心理学与生活[M],518;实用心理学[M],128。
2.挫折—侵犯理论
⑴理论观点
挫折 →其他反应,例如退缩
↓
侵犯的发生→内向侵犯
↓
外向侵犯→直接侵犯
↓
替代侵犯
⑵实验验证:Barker,Dembo & Lewin(1941)的经典研究,受到挫折的孩子更多地破坏玩具;Mallick(1966),电击捣乱者
⑶武器效应(Berkowitz,1978)
Berkowitz提出侵犯导致的不是侵犯行为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Berkowitz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1967)。他们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被试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支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的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是相符的,被激怒的被试在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增强了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Berkowitz的研究与理论使人们相信,美国社会广泛的暴力事件与私人普遍拥有枪支有关。正如Berkowitz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受美国国内控制武器的呼声日益高涨和日本留学生在美无辜被枪杀事件的影响,美国国会于1993年11月通过了禁止私人拥有、制造和买卖半自动武器的法案。
3.社会学习论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决定因素,侵犯是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支持这一观点的实证材料很多,不仅社会学习理论提出者及其追随者提出了大量实验证明,动物学与人类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大量动物习性学研究证明,动物的侵犯性行为模式是可以通过训练养成或消除的。人类学也提供了侵犯性行为模式直接与文化相关的大量资料。
视窗9-2惩罚(尤其是体罚)是抑制侵犯行为的有效措施吗?---心理学与生活[M],177-178;实用心理学[M],131。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 个人因素
⑴人格特征:移情、社会责任感、爱心与同情心等
视窗9-3存在利他人格吗?Hartshorne,May(1929)的经典研究。新近的研究也证实:
一种情境中的助人行为与另一种情境中的助人行为相关不高,平均相关为
0.23;
利他主义人格测试分数高者未必比分数低者更可能助人。(Batson,1998)
⑵认知:认知归因、公平与正义、情境认知、助人的效能感等
⑶情绪与情感:愉快、内疚等;喜欢:帮助我们喜欢的人、与我们相似的人。
(Benson et al.,1979;Emswiller et al.,1971;Gray et al.,1991)
思考:
好心情为什么增加助人行为呢?而坏心情呢?——实用心理学[M],145-146。
2. 外部因素
⑴群体的规范与舆论
⑵环境与教育:宗教、电视等
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天气;城市与乡村。Taylor:社会心理学[M],393-395;实用心理学[M],143-144。
⑶文化
视窗9-4中国人的助人行为:帮助值得帮助的人,见幻灯片。新建文件夹中国人的助人行为.ppt
五、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 个人因素:
⑴情绪唤起水平:暴力色情的宣传与性侵犯
视窗9-5性侵犯:暴力与色情-----Taylor:社会心理学[M],438-441;Aronson:社会心理学[M],367-368
⑵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⑶归因与偏见
⑶挫折承受力
2. 挫折情境与侵犯线索
视窗9-6侵犯:去个人化与去人性化----实用心理学[M],129-130。
3. 环境、教育与文化
视窗9-7谁更文明:美国的南方人与北方人?---Taylor:社会心理学[M],423-424;心理学与生活[M],519-520
思考:冲动性侵犯与工具性侵犯的区别?
宣泄可以减少攻击?-----实用心理学[M],132-133。
第四篇:四年级_叙事作文《听姥姥讲那过去的事情》
听姥姥讲那过去的事情
作者:哲商现代实验小学四年(9)王馨宁
来源:http:///zuowen/xiaoxuesheng/sinianji/xushi/198905.htm
我姥姥已经六十七岁了,满头花白的头发,慈祥的脸上印着岁月刻划出来的痕迹。姥姥是大学生,退休前是个医学院的老师,由于从小就呆在姥姥身边的缘故,闲暇之余我特喜欢听姥姥讲过去的事。
一天晚上,我缠着姥姥,让她给我讲讲妈妈小时候的事。“好啊,好啊!”姥姥笑眯眯地说。
“妈妈小时候可没你这么舒服,外公那时候当兵,家住在部队里,在郊区,你妈每天上学坐部队的解放牌大卡车,爬车斗。放学晚了赶不上班车就只好自己走着回来,要走好十几里地,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妈妈六岁半上的学,那时她就能自己走着回家了。碰上姥姥在医院上夜班的话,妈妈不仅要自己烧饭吃,还要负责喂鸡喂鸭子,提水到山上浇菜。”
“天啊!妈妈那时要干那么多活呀?不累吗?作业怎么办呀?”我问道。“当然会累了。可妈妈还是抓住点点滴滴的时间,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就拿春游来说吧,带上一大壶白开水,再带一饭盒蛋炒饭就是最好的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是你妈最幸福的时刻,因为每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吃到两根猪排,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鸡鸭鱼肉应有尽有,你想吃啥就买啥,你妈还整天变着花样给你做好吃的。你呀,还这不吃那不吃的。穿衣服也是,这不好那不好。以前,你妈都只能捡你舅舅的剩衣服穿,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说来也好笑,那还是姥姥托人到上海带衣服的纸样回来自己比着剪,用缝纫机扎的。还没上袖呢,你妈就美美的穿上了。”姥姥叹了口气,又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你们这一代孩子真幸福呀,一定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光阴,好好学习,争取成为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听着姥姥的故事,再看看今天的生活,有着许多令人骄傲的变化, 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了社会巨大的变化,我们要感谢党,感谢祖国,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幸福美好的生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学习,共同进步,创造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第九讲讲稿 人口问题
第十一讲讲稿
人口问题
第一节 中国历代人口
一、历代人口数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二、传统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
(一)人口发展呈三阶段波浪状增长
四千年来,中国人口经历了十五个波段。舍去小波动,从大趋势看,每一个波段大体可分为持续上升、徘徊波动、急剧下挫三大阶段,各朝代三阶段时间长短不一,但基本形态相似。
以西汉为例,西汉人口发展的升平降三阶段比例约为45:45:10,明显表现出与历史的兴衰升落互相配合互为因果的紧密关系,形成强烈的历史特点。
(二)人口发展的周期性循环
中国人口史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这种波动性发展存在着某种节律,也即所谓周期性。且人口增长的周期性与治乱循环的朝代更迭密切合拍,建朝初期人口低落,人口随王朝兴盛而高涨,随王朝之衰落而下降。这种人口循环,也正是历史人口波动特征的写照。
第一节 中国历代人口
三、人口变动与王朝更迭的关系分析
(一)人口变迁对王朝存亡更迭有重要影响
综观封建王朝人口发展的轨迹,一般经过王朝前期人口容量的扩充,人口迅速增长,王朝中后期人口数量逐步达到饱和以至高峰量级,人口对土地的需要成比例地增长;加上此时王朝日益腐败,社会财富分配倾斜度加大,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人口资源比率紧张,人口容量不断降低,一遇天灾,丧失生产资料的饥民更无以为生,其规模一旦超出王朝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就会引发危机,加速王朝的衰败。
(二)传统社会人口危机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分析
史料表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爆发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有十三亿多人,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1987年,世界每增加10亿人,其中就有1.55亿来自中国。也就是说,世界每增加10个人,其中1.55个是中国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为此,国家实行了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为目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节 当代中国人口政策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阶段(1973-1978年),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容紧紧围绕对人口数量的控制
第二阶段(1979-1984),实行严格的“一胎化”或“一孩化”政策,只允许一些特殊情况可允许生二胎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府开始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进入政策的成熟期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
1、倡导少生优生
2、城乡有别
3、地区差异
4、民族有别
三、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评估--总和生育率的视角
总和生育率(TFR)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一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这是个假定的指标。它能够准确地反映现有的生育水平,避免了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的影响;并可直接用于比较研究,总和生育率在2.1-2.2左右称为生育率的更替水平,表明人口数量会维持现状。
1995年的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比较
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思考:如何制定人口政策,以应对人口变迁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第三节 人口迁移:从国内到海外
一、流动人口:流到何时?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百万人,到1984年的2000万,又到1995年的8000万,再到目前的1.5亿左 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今后流动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按着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的水平,即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 5.8亿增加到8.5亿,净增加2.7亿,每年平均增加2200万左右。
二、海外移民:乡归何处?
据历史学家的估计,1801-1925年间,中国外迁的移民总数为300万人;1840-1949年间大约为1500万人左右。
1949-1978年间,海外移民规模较小。
1979年后,政府适当放开了移民政策,出现多次海外移民高峰。以1978-1982年为例,至少有50万人抵达香港。
就类型和目的地而言,中国的海外移民呈现复杂和多元的景象;留学生(60万)、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劳工移民和非法移民遍布全球。其中,非法移民问题日渐严重。
以曾少聪调查的福建河口镇为例,该镇现有人口约9万人,移居海外的乡民及其后裔约有13万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01年,非法移居海外的人数约1.5万人。
世界移民报告指出,由于非法移民的增多,中国的海外移民估计达到3000-6000万人。据此估计,目前中国海外移民的规模达到4000-5000万人应是合理的。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适当鼓励海外移民是可以尝试的政策选择,毕竟目前中国的海外劳工比例较低,远不及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印度等国。
第四节 人口老化:从现实到未来
一、人口老龄化的未来
根据国际通行的人口结构指标,老龄社会或老年型人口是指一国或一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
第四节 人口老化:从现实到未来
一、人口老龄化的未来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0.88亿人,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7%,进入老龄化阶段。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根据人口预测,这一进程将明显加速。2000年至2028年,65岁老年人口将从现在的不足1亿人增加到超过2亿人,历时近30载。2028年至2038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由2亿人增加到超过3亿人,历时仅10年。
这一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是1963年至1973年出生高峰的人口进入老年期而导致的。若以国际上常用的指标——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翻一番(即增加到14%)所用的时间——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英国用了45年,瑞士50年,美国65年,法国虽是最早老龄化的国家,但老年人口比例翻一番的时间却花了115年,而根据于学军等人的预测,中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只需要27年,犹如“跑步”进入老龄社会。
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人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人和3.35亿人,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二、“未富先老”的挑战
欧美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之间,工业化早已完成,长期积累的国家财富加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有足够的财政和经济能力来从容应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而我国人均GDP去年才刚刚迈上1000美元的台阶,工业化尚未完成,老龄化却已提前到来,这无疑构成了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第四节 人口老化:从现实到未来
据测算,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到2015年将达到一个顶峰,随后下降。到21世纪中叶时,中国将失去18%-35%劳动力大军。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年老年人(老年抚养比),2000年抚养15.6人,2025年抚养29.46人,2050年抚养48.49人,几乎成倍增长。
推荐阅读书目
1、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何清涟:《人口:中国的悬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丹麦]卡塔琳娜·托马瑟斯基:《人口政策中的人权问题》,毕小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