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

时间:2019-05-13 03:1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九讲 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九讲 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

第一篇:第九讲 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

第九讲 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知识点:

1、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基本特征,学会判别

2、注意比喻句的判别

3、注意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4、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试题精讲:

1、选出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正确判断的一项:()

①风带着雨星,像在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②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A、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B、拟人比喻对偶排比

C、夸张比喻借代排比

D、比喻拟人比喻反复

2、与“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所用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长虹飞架之处,昔日的交通梗塞长蛇阵不见了。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我好像又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故乡。

D、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3、下面句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两个语句是()

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___________;体贴万物,___________。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A、像柳丝的飘忽像细雨的滋润

B、像细雨的滋润像柳丝的飘忽

C、像飘忽的柳丝像滋润的细雨

D、像滋润的细雨像飘忽的柳丝

5。选出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拟人。突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B、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污蔑!(《竞选州长》)(夸张。强调了“我”遭到诬陷后气愤的程度。)

C、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周总理,你在哪里》)(排比。热情地歌颂了周总理的高风亮节。)

D、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人类的语言》)(比喻。

生动地说明了“语言”没什么了不起。)

三、思考题:

1、对下面四句话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

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A、夸张明喻拟人借代

B、借喻夸张引用借代

C、借代暗喻拟人夸张

D、暗喻夸张拟人借代

2、选出与“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形成对偶的一项()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D、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3、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的修辞方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就像粒粒散落的珍珠,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C、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D、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

4、为下文空缺处选择填充,最佳的句子是:()

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__________,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精彩。

A、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B、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C、像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溪

D、像一片五彩的云霞

5、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

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快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

第二篇: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修辞手法

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夸张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是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两者有相似点。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是、变成等。如:桂林的山水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你是风儿我是沙 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变成了一张灰色的布。比喻的作用:将所描写的事物写得形象生动 2.拟人:把物当做人来描写,使得事物具有了人的特点,赋予了事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和动作等。

如:冬天过去了,春天羞答答地向我们走来。拟人的作用是:使事物描写生动。

3.夸张:包括对事物的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如:课室里安静得连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得到。(夸大)

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夸大)他觉得广州就是一巴掌大的一块地方。(缩小)夸张的作用:增强气势,表达强烈情感。4.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并排组成。

如:公园的花开了,有的„„有的„„有的„„

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排比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5.设问:自问自答

如:这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骨气。设问的作用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6.反问:反问语气,答案就在问句里。如:这件事情难道是这样吗? 这件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 反问的作用:(1)用肯定的语气表否定;(2)用否定的语气表肯定 7.对偶:上下句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相同,俗称“对对子”。对偶运用最多的是诗歌、对联

8.借代: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示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替代。

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盯着你。红鼻子今天没来上学。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第九讲

第九讲利他、冷漠与侵犯

一、利他、冷漠与侵犯

1.利他行为的概念

⑴定义:是一种不期待回报的自愿的助人行为(Leeds,1963;Krebs,1970)。⑵特点:自愿的;以利他为目的;不期待回报;利他者自身有所损失。

⑶种类:

 依情境而分:非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与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

 依动机而分:自我利他主义(苦恼→减少自己的苦恼)与纯利他主义(移情→减少他人的痛苦)。近几年来,这两种取向的分歧日益明朗(Heckhauson,1991),焦点在于有无纯利他行为。

2.冷漠行为的概念:对他人的痛苦与不幸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

3.侵犯行为的概念:

⑴定义:指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⑵特点:伤害性;有伤害的意图与动机;社会不许可性;行为的外显性。⑶侵犯的普遍性

二、利他行为的研究与理论

1.利他行为的生物学观点:本能与基因

(1)动物的利他行为与社会生物学

(2)进化心理学

进化论(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的两难问题:自私行为的基因应该比利他行为的基因更可能遗传下去。进化心理学如何解决呢?

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亲属的行为(Burnstein et al.,1994;Sime,1983),心理学与生活[M],510-511

互利或互惠规范(norm of reciprocity):指我们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换句话说,我们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们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事实上,人类学家已经在一系列的种系中发现了互惠式利他主义模式,例如吸血蝙蝠和黑猩猩(Nielsen,1994)。

Regan(1968)的研究也证实人们偏爱互惠性的帮助。Taylor:社会心理学[M],389-390 学习社会规范(H.Simon,1990),自然选择偏好那些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最好学习者,他们更具有生存优势。所以学习社会规范的能力也成为基因组成的一部分。我们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换句话说,自然选择在基因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利他主义。

思考:母亲通常比父亲更多地给后代以帮助吗?WHY?

女性更喜欢自私还是无私的男性呢?WHY?

12.Latane and Darley的“责任扩散”的实验(1970)→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1981)

(1)注意到事件:时间与事件的冲突(Darley & Batson,1973;Batson et al.,1978), Taylor:社会心理学[M],395-396

(2)事件解析为紧急情况

(3)承担责任(Moriaity,1975;Maruyama et al.,1982): Taylor:社会心理学[M],383-384

(4)知道如何帮助

(5)决定实施帮助

3.Morgan和Peck的“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社会交换理论

这个模式强调,帮助他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人们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当报偿>代价,最易产生助人行为。

这里的代价与报偿不仅指物质的,也指精神的;不仅指有形的,也指无形的。例如,同情就是一种报偿。助人使自己感到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提高个人有效性的感觉,提高自尊,提高自我价值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报偿。虽然代价与报偿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因此,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每个人权衡的结果不同,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也会不同。

这一模式指出,随着助人代价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随着助人报偿的提

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Latane 和 Darley(1970)进行过一项非紧急状态下的助人行为的研究,它是这一模式的佐证。他们指导大学生到纽约街头向1520名过路人请求帮助,内容分别是问时间、问路、换钱、间对方的名字和向对方要一角钱。提供帮助的情况是:告诉时间85%;指路84%;换钱73%;告诉名字39%;给钱34%。显然,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随代价的提高而降低了。换钱比告诉时间和指路麻烦一些,所以帮助的比率小一些。而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名字是有些冒险的,无缘无故给陌生人钱也是“不值”的,所以对这些求助的反应就大大降低了。而当学生说由于自己的钱包被人偷走,要求对方给一角钱的时候,有72%的人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当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先告之对方后,对方作出反应的也增至59%。显然,这一变化可用报偿的增加来加以解释。对方被偷使给钱行动的意义大增,而对方将名字告诉自己有得到信任的感觉。

4.Batson(1991)的移情——利他主义理论→强调助人的纯粹动机,Aronson:社会心理学[M],326-328

5.学习理论:强化与观察学习

三、侵犯的理论

1.本能论

(1)精神分析的观点

(2)进化的观点

(3)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神经和生物化学对侵犯的影响:Aronson:社会心理学[M],354-356

杏仁核;5-羟色胺;睾丸素;酒精,似乎改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温度。

视窗9-1温度和侵犯行为:心理学与生活[M],518;实用心理学[M],128。

2.挫折—侵犯理论

⑴理论观点

挫折 →其他反应,例如退缩

侵犯的发生→内向侵犯

外向侵犯→直接侵犯

替代侵犯

⑵实验验证:Barker,Dembo & Lewin(1941)的经典研究,受到挫折的孩子更多地破坏玩具;Mallick(1966),电击捣乱者

⑶武器效应(Berkowitz,1978)

Berkowitz提出侵犯导致的不是侵犯行为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Berkowitz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1967)。他们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被试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支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的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是相符的,被激怒的被试在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增强了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Berkowitz的研究与理论使人们相信,美国社会广泛的暴力事件与私人普遍拥有枪支有关。正如Berkowitz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受美国国内控制武器的呼声日益高涨和日本留学生在美无辜被枪杀事件的影响,美国国会于1993年11月通过了禁止私人拥有、制造和买卖半自动武器的法案。

3.社会学习论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决定因素,侵犯是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支持这一观点的实证材料很多,不仅社会学习理论提出者及其追随者提出了大量实验证明,动物学与人类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大量动物习性学研究证明,动物的侵犯性行为模式是可以通过训练养成或消除的。人类学也提供了侵犯性行为模式直接与文化相关的大量资料。

视窗9-2惩罚(尤其是体罚)是抑制侵犯行为的有效措施吗?---心理学与生活[M],177-178;实用心理学[M],131。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 个人因素

⑴人格特征:移情、社会责任感、爱心与同情心等

视窗9-3存在利他人格吗?Hartshorne,May(1929)的经典研究。新近的研究也证实:

 一种情境中的助人行为与另一种情境中的助人行为相关不高,平均相关为

0.23;

 利他主义人格测试分数高者未必比分数低者更可能助人。(Batson,1998)

⑵认知:认知归因、公平与正义、情境认知、助人的效能感等

⑶情绪与情感:愉快、内疚等;喜欢:帮助我们喜欢的人、与我们相似的人。

(Benson et al.,1979;Emswiller et al.,1971;Gray et al.,1991)

思考:

好心情为什么增加助人行为呢?而坏心情呢?——实用心理学[M],145-146。

2. 外部因素

⑴群体的规范与舆论

⑵环境与教育:宗教、电视等

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天气;城市与乡村。Taylor:社会心理学[M],393-395;实用心理学[M],143-144。

⑶文化

视窗9-4中国人的助人行为:帮助值得帮助的人,见幻灯片。新建文件夹中国人的助人行为.ppt

五、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 个人因素:

⑴情绪唤起水平:暴力色情的宣传与性侵犯

视窗9-5性侵犯:暴力与色情-----Taylor:社会心理学[M],438-441;Aronson:社会心理学[M],367-368

⑵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⑶归因与偏见

⑶挫折承受力

2. 挫折情境与侵犯线索

视窗9-6侵犯:去个人化与去人性化----实用心理学[M],129-130。

3. 环境、教育与文化

视窗9-7谁更文明:美国的南方人与北方人?---Taylor:社会心理学[M],423-424;心理学与生活[M],519-520

思考:冲动性侵犯与工具性侵犯的区别?

宣泄可以减少攻击?-----实用心理学[M],132-133。

第四篇:第十三 讲修辞手法的运用

百世师教育2012年暑期小升初名校精英班讲义

编者 顿中祥 联系电话 ***

第十二讲、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口语交际

一、知识梳理

1.比喻

比喻是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借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2.比拟

比拟是把物当人来写,或把人当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拟物”两种。

3.夸张

夸张是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夸张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种。

4.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串排列,以加强气势、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5.设问和反问

(1)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

(2)反问是心中没有疑问,而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6.对偶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大致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7.对比

对比是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

8.双关

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9.反复

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手法被称为反复。

10.引用

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叫引用。

名校集训板块

1.下列成语或诗句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莺歌燕舞()(2)口是心非()

(3)沉鱼落雁()(4)光阴似箭()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对下列广告词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凤凰音响,音响凤凰。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③只要您拥有春兰空调,春天就永远陪伴着您。

A.①比喻 ②引用③拟人B.①反复 ②设问③夸张

C.①比喻 ②对偶③对比D.①夸张 ②引用③拟人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

造者。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4.下面句子中是比喻句的是()。

A.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B.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C.小艇的船头和船尾向上翘着,犹如一弯新月。

D.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E.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在昂首阔步向前跑。

F.这种关心,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且是中国人人人都有的。

G.会场临时设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了“丁”字形。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

B.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拟人)

c.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比喻)

D.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

6.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行下联是:

7.下边各项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衔远山,吞长江。D.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8.下列对偶句中,上下句关系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同的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D.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9.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哪个作为下旬,能与它组成合适的对偶句?()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珠芙蕖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0.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②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③莫非它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④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A.比喻拟人反问排比B.反语夸张设问排比

C.比喻拟人反问反复D.反语夸张设问反复

11.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突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B.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诬蔑!(夸张。强调了“我”遭到诬蔑后气愤的程度。)

C.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反复。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中的力与美。)

D.你和你爸爸真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你”长相上的特点。)

12.对下面这个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运用对偶、比喻、借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B.运用借代、比喻、拟人,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c.运用比喻、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

神。

D.运用借代、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13.与下面这句话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A.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B.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c.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D.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1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月亮不好意思似的躲进了云里。

(2)“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3)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A.比喻拟人夸张引用B.拟人 对偶引用比喻

C.比喻引用对偶拟人D.拟人 引用比喻对偶

1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B.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的长辈一样。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D.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

16.照样子,练习接对偶句,让你的思维更敏捷。

例:万水千山——五湖四海

老虎不怕山高——鱼儿不怕水深

尺有所短——菜刀越磨越快——

好花不浇不盛开——良言一句三冬暖——

17.改写句子画线部分,使它和未画线部分形成对偶。

改为:

18.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1)总有一天,我不再做枝上夜莺的哀吟,像莎翁诗中的云雀,我会一翅冲天,为那泱泱大国的中华唱出我赞美的诗章。

修辞手法()作用:

(2)古语说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修辞手法()作用:

19.写出下面各句综合使用的修辞手法。

(1)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

(2)近啦,近啦,岛上的一切都看清楚了。这个小岛多像战士们形容的那样,正像一把锋利的剑,像一位威武忠诚的哨兵。()

(3)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4)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20.仔细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说说全段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停止生长了。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这段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21.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对“叶(绿叶、红叶、落叶„„)”进行想象描写。(灵活表达,写一句即可)

例:对“花”的想象描写:①你是大地的微笑。②天边的彩霞怎么跑到地面玩耍来啦?

22.根据画““雷锋”为本体,喻体仍是“一棵树”。

有首歌叫《好大一棵树》

锋。

23.把下面的排比句补充完整。.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

月亮说,;

海燕说,;

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24.仿写句子,要求句式一致,内容连贯:

(1)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

(2)钱能买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钱能买到书籍,;

(3)谎言是心灵的蛀虫;谎言是;谎言是。

(4)自然给我们阳光雨露,我们感恩;老师给我们关怀帮助,我们感恩。

25.先把左右两边的句子连起来,再回答问题。

医学家说树林是生命的摇篮

经济学家说树林是绿色的银行

生物学家说树林是绿色的疗养院

艺术家说树林是人类乐园

人类学家说树林是大自然的美容师

(1)这些不同的说法都肯定了什么?

(2)为什么说“树林是绿色的疗养院”?

(3)你是如何理解“树林是绿色的银行?的?

口语交际

01.下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语,你觉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施工给您带来不便,多谢您的谅解!B.乱扔烟头纸屑者,罚款50元!

C.损坏公物是不文明行为,请自觉!D.钱款当面点清,离店概不负责。

你的理由是:

02.去年李文同学参加作文大赛,名落孙山,他很沮丧。语文老师对他只说一句话:“这会过去的。”今年,李文同学又参加市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他可高兴啦。这时语文老师还是对他只说一句话:“这会过去的。”

你知道语文老师去年和今年说的“这会过去的”各表达了什么意思吗?

03.有的同学认为,现在有了电脑,在电脑上打字方便多啦,根本不用花时间练字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说说自己的理由。

次训练综合评价:

1、本次课最成功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次课需要加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次课改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课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

5、学区主管签名 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签名_________________

6、家长签名_________________

7、家长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奖励积分:课堂积分___________家庭作业积分__________家长签名积分___________合计___________

第五篇:第九讲讲稿 人口问题

第十一讲讲稿

人口问题

第一节 中国历代人口

一、历代人口数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二、传统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

(一)人口发展呈三阶段波浪状增长

四千年来,中国人口经历了十五个波段。舍去小波动,从大趋势看,每一个波段大体可分为持续上升、徘徊波动、急剧下挫三大阶段,各朝代三阶段时间长短不一,但基本形态相似。

以西汉为例,西汉人口发展的升平降三阶段比例约为45:45:10,明显表现出与历史的兴衰升落互相配合互为因果的紧密关系,形成强烈的历史特点。

(二)人口发展的周期性循环

中国人口史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这种波动性发展存在着某种节律,也即所谓周期性。且人口增长的周期性与治乱循环的朝代更迭密切合拍,建朝初期人口低落,人口随王朝兴盛而高涨,随王朝之衰落而下降。这种人口循环,也正是历史人口波动特征的写照。

第一节 中国历代人口

三、人口变动与王朝更迭的关系分析

(一)人口变迁对王朝存亡更迭有重要影响

综观封建王朝人口发展的轨迹,一般经过王朝前期人口容量的扩充,人口迅速增长,王朝中后期人口数量逐步达到饱和以至高峰量级,人口对土地的需要成比例地增长;加上此时王朝日益腐败,社会财富分配倾斜度加大,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人口资源比率紧张,人口容量不断降低,一遇天灾,丧失生产资料的饥民更无以为生,其规模一旦超出王朝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就会引发危机,加速王朝的衰败。

(二)传统社会人口危机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分析

史料表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爆发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有十三亿多人,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1987年,世界每增加10亿人,其中就有1.55亿来自中国。也就是说,世界每增加10个人,其中1.55个是中国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为此,国家实行了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为目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节 当代中国人口政策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阶段(1973-1978年),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容紧紧围绕对人口数量的控制

第二阶段(1979-1984),实行严格的“一胎化”或“一孩化”政策,只允许一些特殊情况可允许生二胎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府开始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进入政策的成熟期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

1、倡导少生优生

2、城乡有别

3、地区差异

4、民族有别

三、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评估--总和生育率的视角

总和生育率(TFR)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一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这是个假定的指标。它能够准确地反映现有的生育水平,避免了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的影响;并可直接用于比较研究,总和生育率在2.1-2.2左右称为生育率的更替水平,表明人口数量会维持现状。

1995年的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比较

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思考:如何制定人口政策,以应对人口变迁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第三节 人口迁移:从国内到海外

一、流动人口:流到何时?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百万人,到1984年的2000万,又到1995年的8000万,再到目前的1.5亿左 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今后流动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按着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的水平,即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 5.8亿增加到8.5亿,净增加2.7亿,每年平均增加2200万左右。

二、海外移民:乡归何处?

据历史学家的估计,1801-1925年间,中国外迁的移民总数为300万人;1840-1949年间大约为1500万人左右。

1949-1978年间,海外移民规模较小。

1979年后,政府适当放开了移民政策,出现多次海外移民高峰。以1978-1982年为例,至少有50万人抵达香港。

就类型和目的地而言,中国的海外移民呈现复杂和多元的景象;留学生(60万)、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劳工移民和非法移民遍布全球。其中,非法移民问题日渐严重。

以曾少聪调查的福建河口镇为例,该镇现有人口约9万人,移居海外的乡民及其后裔约有13万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01年,非法移居海外的人数约1.5万人。

世界移民报告指出,由于非法移民的增多,中国的海外移民估计达到3000-6000万人。据此估计,目前中国海外移民的规模达到4000-5000万人应是合理的。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适当鼓励海外移民是可以尝试的政策选择,毕竟目前中国的海外劳工比例较低,远不及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印度等国。

第四节 人口老化:从现实到未来

一、人口老龄化的未来

根据国际通行的人口结构指标,老龄社会或老年型人口是指一国或一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

第四节 人口老化:从现实到未来

一、人口老龄化的未来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0.88亿人,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7%,进入老龄化阶段。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根据人口预测,这一进程将明显加速。2000年至2028年,65岁老年人口将从现在的不足1亿人增加到超过2亿人,历时近30载。2028年至2038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由2亿人增加到超过3亿人,历时仅10年。

这一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是1963年至1973年出生高峰的人口进入老年期而导致的。若以国际上常用的指标——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翻一番(即增加到14%)所用的时间——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英国用了45年,瑞士50年,美国65年,法国虽是最早老龄化的国家,但老年人口比例翻一番的时间却花了115年,而根据于学军等人的预测,中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只需要27年,犹如“跑步”进入老龄社会。

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人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人和3.35亿人,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二、“未富先老”的挑战

欧美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之间,工业化早已完成,长期积累的国家财富加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有足够的财政和经济能力来从容应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而我国人均GDP去年才刚刚迈上1000美元的台阶,工业化尚未完成,老龄化却已提前到来,这无疑构成了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第四节 人口老化:从现实到未来

据测算,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到2015年将达到一个顶峰,随后下降。到21世纪中叶时,中国将失去18%-35%劳动力大军。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年老年人(老年抚养比),2000年抚养15.6人,2025年抚养29.46人,2050年抚养48.49人,几乎成倍增长。

推荐阅读书目

1、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何清涟:《人口:中国的悬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丹麦]卡塔琳娜·托马瑟斯基:《人口政策中的人权问题》,毕小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下载第九讲 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九讲 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九讲 抗日战争总结

    第九讲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中国各方反应 1931年爆发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关系到中日两国的命运。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而言,战争的结果影响......

    2018小升初第九讲(学案)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018小升初第九讲(学案) 一、背诵积累 秋词 刘禹锡 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

    第九讲劳动合同终止

    第九讲 劳动合同终止(上) 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就可以终止劳动合同: 第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第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第九讲如何开场如何结尾

    第九讲如何开场如何结尾精彩开场白的设计精彩的开场白,需要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引子。这个引子就像一个钩子,一开始就死死地钩住听众的心。引子可以是故事、幽默、事实,也可以是问......

    第九讲 汉乐府赏析

    第九讲汉乐府赏析——《悲歌》与《古歌》 一、古典诗歌的“悲”与“愁”: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诗为主流。抒情诗歌又多以写悲愁内容或情感为主。何以形成这种文学现象呢?原因或......

    第九讲 逻辑问题

    第9讲 逻辑问题 名侦探 原名工藤新一,帝丹高中二年极学生,被誉为“日本警察的救世主、平成年代的福尔摩斯”。名句:真相永远只有一个!(There is always just one truth!) 除去......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和典故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和典故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

    修辞手法及作用讲练(共五则)

    修辞手法及作用讲练 一、知识梳理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借代、互文。 二、定义及作用 1、{ 比喻}(明谕、暗喻、借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