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我的梦想

时间:2019-05-15 03: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九讲我的梦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九讲我的梦想》。

第一篇:第九讲我的梦想

第九讲我的梦想

每个人都做过梦,每个人都有梦想。有时,美丽的梦能够成为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有时,美好的梦想能够带给我们更加广阔的天地。在梦想中,我们不断追求;在梦想中,我们快乐成长。课前准备

1.这几天晚上睡觉做了梦了吗?把你梦到的有意思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吧!

2.请你开动脑筋,说说它们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猫牵牛花教师

阅读感悟

我的梦

北京张严

晚上,我继续看《七色花》这本故事书。看着看着,我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我梦见自己长了一双大大的翅膀,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在白天和白云游戏,和太阳握手。到了晚上,我和星星跳舞,和月亮一起游戏。我还到了太空中旅游,去看火星、看水星„„

不知什么时候,我手里居然也有一朵美丽的七色花,那各色的花瓣散发出一种神奇的光来。

我梦见自己飞到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里,我把七色花摇了一摇,沙漠就立刻变成了一片美丽的绿洲。我又飞到了一座光秃秃的山上。只见我手中的七色花发出几道耀眼的光芒,我不得不把眼睛闭上。等我再睁开眼睛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景物是真的:大山穿上了绿色的衣裳,清澈的湖水映着大山美丽的影子,远处还有壮丽的瀑布„„

【思考】读完文章,说一说作者在梦中都看到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灵动感悟】俗话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作者的梦想便从那本《七色花》开始了。这是作者睡觉时做的梦,同时又是她心中美好的理想——让大地的景色更美。作者通过文章将自己的美好感情表达出来了,让我们看到了她那颗纯真、善良的心。

梦,总是美好的,是充满希望的。当你兴致勃勃地想告诉别人你那个有趣的梦或美好的梦想时,你的脸上一定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喜悦!那么,在作文中,也应该把你的这种高兴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大千世界是我们梦想的源泉。要写好“梦想作文”,关键是我们 一定要有丰富的生活积淀,依据平时的生活片断,在文章中再现生活。当然,梦想作文在很多时候 要高于生活,这就就要我们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力了。因为,在生活中发现了问题,遇到了困难,我们才会在头脑中产生一些愿望,梦想,甚至有时是“白日做梦”——假如有个机器人帮„„我如果我能变成„„闭上眼睛,似乎我们想象的事情就能变成真的了!

虽然只是梦,但我们更相信一点:只要有梦想,我们就有努力的方向,我们就有希望。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把你的梦介绍给大家吧!

习作导航

我的梦想

今晚的月亮像一个金豆荚,星星像从豆荚里蹦出来的金豆子,缀满了蓝色的夜空。它们好奇地眨着眼睛,正向我微笑。

天上的月亮、星星,我要把我的梦想告诉给你们:将来有一天,我要驾驶着宇宙飞船,飞向太空,飞到你们美丽的家园。我要去那里进行科学考察,把我们地球人还无法揭开的太空迷团都弄个水落石出。到那时,我们的旅行不仅仅是在地球绕来绕去了,整个太空将会成为人类一个新的旅游观光的地方。为了实现我的梦想,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努力学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太空握手的!篇末简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我们进取的目标。小作者望着美丽的夜空,展开了想象,把自己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想象比较合理。同学们,你现在心中的愿望是什么呢?

作文小子来支招

梦,充满了神奇,那该怎样去写呢?我们还是请作文小子来支招吧!

第一步:写什么

还记得《神笔马良》中马良的那支为穷人画画的神笔吗?画什么就有什么,那么神奇啊!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也要敢于想象,用我们纯真的童心,用手中的笔,表达自己的愿望,描绘灿烂的明天。你可以写想发明的东西,可以写未来的天气,可以写很多至少在现在的生活中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写一写你梦想的一切。但是记住:你想象的内容一定要生动、具体、合理。

第二步:找材料

根据题目“我的梦想”,可以先来提问:

1.我的梦想是什么?

2.为什么有这个梦想?

3.这个梦想具体是怎样的?

4.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梦想呢?

„„

根据问题寻找答案,让自己的写作思路逐步清晰起来。

我们看看“习作导航”中《我的梦想》的思路:

1.我的梦想是什么?(驾驶宇宙飞船,飞向太空,做科学考察。)

2.为什么有这个梦想?(有很多太空迷团,我们地球人还无法揭开,将整个太空变成旅游观光的地方。)

3.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梦想呢?(为了实现我的梦想,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努力学习。)

第三步:怎么写

怎么写梦想呢?根据上面的内容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把内容写清楚,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另外,要注意文章的布局谋篇,如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并没有一上来就写自己的梦想,而是先从夜空的美景入手,引出自己的梦想,自然流畅。

在中间部分作者采用与夜空对话的形式进行叙述,好像是在和星星、月亮来交流自己的想法,很真实,也很坚定。可见这个梦想在作者的内心中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

第四步:写得妙

要敢于打破一些常规框架,善于创造性地想象一些独特的或超越现实的内容,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打破时空限制,勇于用全新的奇特的角度去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

怎样写好自己的梦想呢?作文小子还有高招!

一、中心要明确

作文时一定要把自己的主要观点表达清楚,要做社会生活的小主人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许多难克服的困难。例如:草原沙化、病魔顽症、落后迷信等等,如何解决呢?开动我们的脑筋,展开我们的想象,说不定你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这些想法或许一时难以实现,但你可以到未来时光里去解决。

【范文示例一】

假如我是蒲公英

北京周易

每当我看到草丛中那一朵朵蒲公英随风飘舞在空中,飘落到天涯海角时,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成为蒲公英,飞过高山越过河流,到处去看一看,瞧一瞧啊!

假如我真的成了蒲公英,我会飞到美丽的乡村。那里一定会有小桥流水,有干净的庭院。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田地,自己的院子。古树下,老人们在乘凉,在聊天。田地里,年轻人在卖力地干活,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假如我真的成了蒲公英,我会飞到热闹的城市。那里一定会有宽阔的马路,有高大的楼房。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汽车。公园里,老人们在练功,在下棋。公司里,年轻人在努力地工作,到处是一片紧张的景象。

假如我真的成了蒲公英,我会飞到田野,飞到森林,飞到高山,飞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看一看。我会看到一切美好的景象和幸福的人们。

我期待着,我们的世界将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读读练练:整篇文章围绕什么展开想象的?

篇末简评

小作者的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世界像我们想象中一样美丽。于是,他把这个愿望寄托在自己的文章之中,整篇文章围绕“美好的生活”展开想象。中心十分明确。

二、想象要符合生活实际

写关于梦想的作文离不开想象,但想象的基础是生活,想象就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的同时,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合理想象,千万不可胡想、不着边际地乱想。那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是不可取的。

【范文示例二】

我有一个梦想

“天上星,亮晶晶,我要它摘下来,送给盲童当眼睛„„”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这首歌吗?你们会唱这首歌吗?每当我唱起这首歌,都会有特殊的感觉。

我的爸爸是一名眼科医生,经他的手治疗了无数的眼病患者。许多患者从他那里得到了光明。可是,有一天,爸爸回到家时,脸上没有了往常的笑容。我不解地问爸爸:“发生了什么事情?”爸爸无可奈何地说:“今天我碰到了一个出生才一个月的失明婴儿。虽然我有十几年的经验,但对于这种先天性失明仍然是毫无办法。”我问爸爸:“为什么不赶快发明新的办法呢?”“我和全世界的眼科专家一样,正在研究新的办法,但对于已经失明的病人,目前面对的只能是黑暗的世界。”爸爸语重心长地说:“博男,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光明的使者。”“嗯!”我点点头,把爸爸的话记在了心里。

拥有光明是多么幸福啊!我们可以看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可以看到充满欢乐的世界。可是,那些失明的儿童们,什么也看不到。做一名光明的使者,把多彩的世界送给盲童们,这就是我的梦想。

“天上星,亮晶晶,我要它摘下来,送给盲童当眼睛„„”

读读练练:小作者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

篇末简评

小作者因现实生活中的一件真实的事情,产生了同情心,从还不能解决眼病的现实问题入手,走出现实,最后又回到现实。文章感情真挚,首尾呼应,语言简练,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愿望。

三、感情要真实

尽管是梦想,也需要有感情的倾注。作文中要表达的情感,一定要真实,要真挚!如果文章中的感情不是发自肺腑的,就很难打动人心,有时还会让人感觉很虚假。梦想,是你对未来的希望,其中包含着你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因此,尽管梦想作文所表现的都是想象中的人和事,但我们所表达的情感应该是真实的。

【范文示例三】

我想条尾巴

河南唐月

我想有条尾巴,一条非常漂亮的尾巴。

我想有条松鼠一样的尾巴,毛茸茸的可爱极了,那样我就可以和松鼠们一起爬树,摘松果。睡觉的时候,那尾巴就是温暖的大被子。

我想有一条孔雀的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美丽极了。这样,我就可以和孔雀一起跳舞唱歌了。

我想有条狮子的尾巴,长长的,威风极了。这样我就可以和狮子下样管理百兽,把森林治理得井井有条。谁也不许破坏花草树木。

我还想许多小动物的尾巴,这样的话,我就和所有的动物成了好朋友。我想,那时我会生活得更快乐。读读练练:1.小作者与众不同的梦想是什么?

2.用“

篇末简评

这位小作者的梦想与众不同——他想要有一条尾巴!多可爱的想法啊!他希望有松鼠的尾巴当被子,有孔雀的尾巴去舞蹈,有狮子的尾巴去管理百兽„„

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让我们似乎也有了相同的想法——拥有一条动物的尾巴,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动笔实践

把题目补充完整,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完成一篇想象作文。

1.假如

3.给

4.未来的

第二篇:第九讲 汉乐府赏析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解析:成语有云:“长歌当哭。”言指用悲歌表达人们极度的悲伤。这首古乐府《悲歌》就有这种艺术效果。此诗突出游子欲归而不能归的哀婉之情,围绕着“归”字,极意渲染,盘纡曲折,读之令人感伤。首二句即全盘托出远望故乡的极度悲情;再直接点明“思念故乡”的主题,又接以形容情感起伏难平的形容词“郁郁累累”,心潮翻覆,这就把对故乡的时刻萦念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五、六二句又在思念故乡的情感上做一转折:想回家,可是家中已无亲人了;想回归故里,可路途遥远而艰险,自己却不具备任何回去的条件了。故结语以沉郁的比喻作结,顺理成章,令人想见游子痛苦郁结的心情,低徊不已。此诗在形式上用的是杂言体,也是汉乐府常见的一种体式,在表达情感的波折方面,杂言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优势,那就是往往能取得抑扬顿挫、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结尾二句,似为当时的成语(对照下面的《古歌》可知),但用在诗中,严密合缝,丝毫不见生搬硬造之感。

古歌(《乐府诗集·杂曲歌辞》)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解析:《古歌》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也有人认为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气氛惨烈。这首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一泻而下,扣人心弦。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以“秋风”起兴,在“秋风萧萧”中抒写游子或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整首诗让人读后荡气回肠,慷慨生哀,正如《古诗十九首》所咏叹的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三、节序与比兴:《古歌》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涉及到节序、运用了比兴。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比兴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自然景物作比或起兴。自然景物又往往和节序有关。不同的季节在景物变化上有着鲜明的特征,往往自然触发人们不同的情感。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所谓“春愁”、“秋怀”,就是节序影响中国古典诗歌的明证。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比兴用得妥当贴切,令人一唱三叹,回味无穷,并生发无限的联想。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把古典诗歌的这种特征称作“感发的特质”。

四、讨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秋”情结。(1)“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个母题。中国古典文学为什么会形成“悲秋”情结?

(2)能否列举一些以“悲秋”为起兴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好处。

第三篇:第九讲 抗日战争总结

第九讲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中国各方反应

1931年爆发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关系到中日两国的命运。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而言,战争的结果影响了20世纪以来日本的发展方向、制约了日本当今的国际地位、形成了今日日美关系的基本格局,其影响余波至今犹在。对于被侵略对象中国而言,这场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14年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危机的最高点,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点,也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一方面,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中国人民彻底陷入了深渊。另一方面,这场战争也是中华民族新生的起点,成为中华民族崛起,重新走上世界舞台的起点。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孙子兵法》开篇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关系国运的头等大事,那么中日战争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场战争又能带给我们今天什么样的反思呢?

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就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二、关于“九一八”事变带给我们今天的反思。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根据华尔兹教授的战争三层次理论,我们可以从日本政府最高统治层、日本的国家状况以及国际体系三个层次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日本方面: 最高统治层:

自明治天皇以来,日本决策层确立了以侵略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对外扩张成为国家基本纲领,穷兵黩武情绪在统治阶层中影响极大。思想文化方面:

日本传统的军国主义思想为近代军国主义膨胀奠定了思想基础; 政治体制方面:

明治维新形成的军部权力不受政府限制的军事体制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发展的依托和支柱; 经济方面:

资本主义经济先天不足与畸形发展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主要动因。

国际体系方面:

国际联盟软弱无力,日本帝国主义野心不受任何国际制度的制约。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体系之中,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国际均势结构发生变化,近代以来伴随日本政治、经济与军事力量的飞速发展,日本一直试图打破东亚原有格局,挑战现存国际秩序,谋求更多的权利和利益。陷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之中,因而战争无法避免。

引申思考: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进一步思考

1、结合当今现实,你认为目前中日之间会发生大规模战争吗? Tip: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来看,战争的爆发是各种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危机的发生、政治体制中的军国主义化、思想文化中极端军国主义思想的兴起以及统治阶层对外扩张的政策。此外,国际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19、20世纪的国际社会主流思潮仍然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这就为侵略战争提供了国际环境。另一方面,软弱国际联盟体系也无法阻止侵略战争的发生。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日本国内状况也并没有发生1930年代的重大变化,所以,中日之间仍以和平发展为主。

2、战争是国家在崛起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吗?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可以避免?

Tip:不是。从经济全球化、手段多样化、核武器制约等诸多方面思考。

二、“九一八”事变带给我们的思考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震动了中国社会。各方政治力量对“九·一八”事变迅速作出了反应。围绕着“九·一八”事变,中国社会主要的三方政治力量,东北军、国民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东北军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国民政府在军事上不做抵抗的同时在外交上积极向国联申诉,企图通过国际力量阻止日本的侵略行为;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举起了抗日的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1、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采取“不抵抗主义”出台的前因后果:

结论:张学良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影响与制约。正是是国民政府不予抵抗的态度和不提供援助的行动,最终促使了张学良采取了不抵抗主义。

2、蒋介石不抵抗态度的原因:不敢打(中日国力)、不想打(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

3、“不抵抗主义”的后果、影响及评价:东北沦陷、进犯上海、侵略热河、华北危急,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对华侵略战争不断扩大。

引申思考:

1、为何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前,中国未能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

除了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衡外,更重要的因素是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对外来侵略从未停止反抗包括三元里抗英、义和团运动以及各地频发的教案等等不一而足。

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方面因素:

历史上: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大一统意识,这一思想深入人心,所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愿望。这与印度自古就处于各地的分裂并立状态之下不同。

政治上:中国自古及今的绝大多数朝代,都拥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清政府同样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统一的中央政权的存在,动员全国资源、人力、物力的能力更强,对民众的向心力较强,对侵略者的威胁更大。与印度各地政权并立情况相比,中国统一的中央政府更容易形成一致对外的力量。

文化上:自古以来,中国形成了上千年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这与印度种族矛盾、宗教矛盾尖锐的情况不同。

经济上:中国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处于最文明发达国家的行列,国家发展程度相对较高。这与非洲、南美洲存在的分散、孤立的原始部落状态不同。

所以,从国际与国内两个角度分析,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各个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更强,要想征服这样一个国家需要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

2、进一步结合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可以看到:

蒋介石等人客观地估计了中外军事力量的实际状况,承认中国国力落后,经济落后,军事落后,这是对的。但他过分夸大了物质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过于低估了中国人民中蕴藏的巨大的民族精神力量,认为中国绝对不能抵抗日本的侵略,进而导致蒋介石最终作出不抵抗的决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在这种错误观点之上,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了军事上的“不抵抗主义”,过分依赖国际联盟制裁的应对方式;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的战略又采取了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的“片面抗争路线”,这都是因为没有看到中国人民中所蕴含的巨大战争潜力,没有意识到需要发动人民进行全面的抗战;在抗日战争后期,国际形势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后,又开始消极抗战、保存力量,倚赖国际支援的到来。

而中国共产党则始终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抗日的全面抗战主张,积极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把全部力量放在领导、发动、组织人民参加对日反侵略战争中来,最终在人民的积极支持之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力量不断壮大和发展。

总结: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之所以采取了不同的抗战路线、不同的战略战术,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国共两党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制定了不同的抗战路线,这也是造成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力量彼此消长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也最终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之下不断发展壮大。

补充资料: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

•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42-480页。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也认为:

• 大量事实表明,还有其他多种原因,譬如地理环境、军事组织、民族精神、军队士气、联盟体系、动员能力等许多因素都可以对一个国家的国力起到制约作用,在战争的生死关头扮演支配性因素。

————[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小约瑟夫·奈也指出:

• 在一个民众被广泛动员起来的时代,很难占领一个其民众具有强烈民族认同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越南认识到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苏联则在阿富汗获得相同的启示。越南和阿富汗都没有核超级大国那么强大,但不管对美国还是苏联来说,统治这些已经进入民族觉醒阶段的民众,其代价实在是太高了。在民族主义时代,对他国实施统治的代价很高。在19世纪,英国能够用少量的士兵和文官统治印度,这在当今世界中是不可能的事情。

————[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第九讲

第九讲利他、冷漠与侵犯

一、利他、冷漠与侵犯

1.利他行为的概念

⑴定义:是一种不期待回报的自愿的助人行为(Leeds,1963;Krebs,1970)。⑵特点:自愿的;以利他为目的;不期待回报;利他者自身有所损失。

⑶种类:

 依情境而分:非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与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

 依动机而分:自我利他主义(苦恼→减少自己的苦恼)与纯利他主义(移情→减少他人的痛苦)。近几年来,这两种取向的分歧日益明朗(Heckhauson,1991),焦点在于有无纯利他行为。

2.冷漠行为的概念:对他人的痛苦与不幸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

3.侵犯行为的概念:

⑴定义:指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⑵特点:伤害性;有伤害的意图与动机;社会不许可性;行为的外显性。⑶侵犯的普遍性

二、利他行为的研究与理论

1.利他行为的生物学观点:本能与基因

(1)动物的利他行为与社会生物学

(2)进化心理学

进化论(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的两难问题:自私行为的基因应该比利他行为的基因更可能遗传下去。进化心理学如何解决呢?

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亲属的行为(Burnstein et al.,1994;Sime,1983),心理学与生活[M],510-511

互利或互惠规范(norm of reciprocity):指我们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换句话说,我们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们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事实上,人类学家已经在一系列的种系中发现了互惠式利他主义模式,例如吸血蝙蝠和黑猩猩(Nielsen,1994)。

Regan(1968)的研究也证实人们偏爱互惠性的帮助。Taylor:社会心理学[M],389-390 学习社会规范(H.Simon,1990),自然选择偏好那些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最好学习者,他们更具有生存优势。所以学习社会规范的能力也成为基因组成的一部分。我们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换句话说,自然选择在基因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利他主义。

思考:母亲通常比父亲更多地给后代以帮助吗?WHY?

女性更喜欢自私还是无私的男性呢?WHY?

12.Latane and Darley的“责任扩散”的实验(1970)→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1981)

(1)注意到事件:时间与事件的冲突(Darley & Batson,1973;Batson et al.,1978), Taylor:社会心理学[M],395-396

(2)事件解析为紧急情况

(3)承担责任(Moriaity,1975;Maruyama et al.,1982): Taylor:社会心理学[M],383-384

(4)知道如何帮助

(5)决定实施帮助

3.Morgan和Peck的“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社会交换理论

这个模式强调,帮助他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人们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当报偿>代价,最易产生助人行为。

这里的代价与报偿不仅指物质的,也指精神的;不仅指有形的,也指无形的。例如,同情就是一种报偿。助人使自己感到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提高个人有效性的感觉,提高自尊,提高自我价值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报偿。虽然代价与报偿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因此,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每个人权衡的结果不同,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也会不同。

这一模式指出,随着助人代价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随着助人报偿的提

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Latane 和 Darley(1970)进行过一项非紧急状态下的助人行为的研究,它是这一模式的佐证。他们指导大学生到纽约街头向1520名过路人请求帮助,内容分别是问时间、问路、换钱、间对方的名字和向对方要一角钱。提供帮助的情况是:告诉时间85%;指路84%;换钱73%;告诉名字39%;给钱34%。显然,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随代价的提高而降低了。换钱比告诉时间和指路麻烦一些,所以帮助的比率小一些。而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名字是有些冒险的,无缘无故给陌生人钱也是“不值”的,所以对这些求助的反应就大大降低了。而当学生说由于自己的钱包被人偷走,要求对方给一角钱的时候,有72%的人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当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先告之对方后,对方作出反应的也增至59%。显然,这一变化可用报偿的增加来加以解释。对方被偷使给钱行动的意义大增,而对方将名字告诉自己有得到信任的感觉。

4.Batson(1991)的移情——利他主义理论→强调助人的纯粹动机,Aronson:社会心理学[M],326-328

5.学习理论:强化与观察学习

三、侵犯的理论

1.本能论

(1)精神分析的观点

(2)进化的观点

(3)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神经和生物化学对侵犯的影响:Aronson:社会心理学[M],354-356

杏仁核;5-羟色胺;睾丸素;酒精,似乎改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温度。

视窗9-1温度和侵犯行为:心理学与生活[M],518;实用心理学[M],128。

2.挫折—侵犯理论

⑴理论观点

挫折 →其他反应,例如退缩

侵犯的发生→内向侵犯

外向侵犯→直接侵犯

替代侵犯

⑵实验验证:Barker,Dembo & Lewin(1941)的经典研究,受到挫折的孩子更多地破坏玩具;Mallick(1966),电击捣乱者

⑶武器效应(Berkowitz,1978)

Berkowitz提出侵犯导致的不是侵犯行为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Berkowitz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1967)。他们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被试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支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的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是相符的,被激怒的被试在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增强了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Berkowitz的研究与理论使人们相信,美国社会广泛的暴力事件与私人普遍拥有枪支有关。正如Berkowitz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受美国国内控制武器的呼声日益高涨和日本留学生在美无辜被枪杀事件的影响,美国国会于1993年11月通过了禁止私人拥有、制造和买卖半自动武器的法案。

3.社会学习论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决定因素,侵犯是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支持这一观点的实证材料很多,不仅社会学习理论提出者及其追随者提出了大量实验证明,动物学与人类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大量动物习性学研究证明,动物的侵犯性行为模式是可以通过训练养成或消除的。人类学也提供了侵犯性行为模式直接与文化相关的大量资料。

视窗9-2惩罚(尤其是体罚)是抑制侵犯行为的有效措施吗?---心理学与生活[M],177-178;实用心理学[M],131。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 个人因素

⑴人格特征:移情、社会责任感、爱心与同情心等

视窗9-3存在利他人格吗?Hartshorne,May(1929)的经典研究。新近的研究也证实:

 一种情境中的助人行为与另一种情境中的助人行为相关不高,平均相关为

0.23;

 利他主义人格测试分数高者未必比分数低者更可能助人。(Batson,1998)

⑵认知:认知归因、公平与正义、情境认知、助人的效能感等

⑶情绪与情感:愉快、内疚等;喜欢:帮助我们喜欢的人、与我们相似的人。

(Benson et al.,1979;Emswiller et al.,1971;Gray et al.,1991)

思考:

好心情为什么增加助人行为呢?而坏心情呢?——实用心理学[M],145-146。

2. 外部因素

⑴群体的规范与舆论

⑵环境与教育:宗教、电视等

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天气;城市与乡村。Taylor:社会心理学[M],393-395;实用心理学[M],143-144。

⑶文化

视窗9-4中国人的助人行为:帮助值得帮助的人,见幻灯片。新建文件夹中国人的助人行为.ppt

五、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 个人因素:

⑴情绪唤起水平:暴力色情的宣传与性侵犯

视窗9-5性侵犯:暴力与色情-----Taylor:社会心理学[M],438-441;Aronson:社会心理学[M],367-368

⑵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⑶归因与偏见

⑶挫折承受力

2. 挫折情境与侵犯线索

视窗9-6侵犯:去个人化与去人性化----实用心理学[M],129-130。

3. 环境、教育与文化

视窗9-7谁更文明:美国的南方人与北方人?---Taylor:社会心理学[M],423-424;心理学与生活[M],519-520

思考:冲动性侵犯与工具性侵犯的区别?

宣泄可以减少攻击?-----实用心理学[M],132-133。

第五篇:第九讲讲稿 人口问题

第十一讲讲稿

人口问题

第一节 中国历代人口

一、历代人口数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二、传统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

(一)人口发展呈三阶段波浪状增长

四千年来,中国人口经历了十五个波段。舍去小波动,从大趋势看,每一个波段大体可分为持续上升、徘徊波动、急剧下挫三大阶段,各朝代三阶段时间长短不一,但基本形态相似。

以西汉为例,西汉人口发展的升平降三阶段比例约为45:45:10,明显表现出与历史的兴衰升落互相配合互为因果的紧密关系,形成强烈的历史特点。

(二)人口发展的周期性循环

中国人口史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这种波动性发展存在着某种节律,也即所谓周期性。且人口增长的周期性与治乱循环的朝代更迭密切合拍,建朝初期人口低落,人口随王朝兴盛而高涨,随王朝之衰落而下降。这种人口循环,也正是历史人口波动特征的写照。

第一节 中国历代人口

三、人口变动与王朝更迭的关系分析

(一)人口变迁对王朝存亡更迭有重要影响

综观封建王朝人口发展的轨迹,一般经过王朝前期人口容量的扩充,人口迅速增长,王朝中后期人口数量逐步达到饱和以至高峰量级,人口对土地的需要成比例地增长;加上此时王朝日益腐败,社会财富分配倾斜度加大,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人口资源比率紧张,人口容量不断降低,一遇天灾,丧失生产资料的饥民更无以为生,其规模一旦超出王朝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就会引发危机,加速王朝的衰败。

(二)传统社会人口危机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分析

史料表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爆发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有十三亿多人,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1987年,世界每增加10亿人,其中就有1.55亿来自中国。也就是说,世界每增加10个人,其中1.55个是中国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为此,国家实行了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为目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节 当代中国人口政策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阶段(1973-1978年),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容紧紧围绕对人口数量的控制

第二阶段(1979-1984),实行严格的“一胎化”或“一孩化”政策,只允许一些特殊情况可允许生二胎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府开始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进入政策的成熟期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

1、倡导少生优生

2、城乡有别

3、地区差异

4、民族有别

三、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评估--总和生育率的视角

总和生育率(TFR)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一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这是个假定的指标。它能够准确地反映现有的生育水平,避免了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的影响;并可直接用于比较研究,总和生育率在2.1-2.2左右称为生育率的更替水平,表明人口数量会维持现状。

1995年的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比较

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思考:如何制定人口政策,以应对人口变迁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第三节 人口迁移:从国内到海外

一、流动人口:流到何时?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百万人,到1984年的2000万,又到1995年的8000万,再到目前的1.5亿左 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今后流动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按着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的水平,即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 5.8亿增加到8.5亿,净增加2.7亿,每年平均增加2200万左右。

二、海外移民:乡归何处?

据历史学家的估计,1801-1925年间,中国外迁的移民总数为300万人;1840-1949年间大约为1500万人左右。

1949-1978年间,海外移民规模较小。

1979年后,政府适当放开了移民政策,出现多次海外移民高峰。以1978-1982年为例,至少有50万人抵达香港。

就类型和目的地而言,中国的海外移民呈现复杂和多元的景象;留学生(60万)、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劳工移民和非法移民遍布全球。其中,非法移民问题日渐严重。

以曾少聪调查的福建河口镇为例,该镇现有人口约9万人,移居海外的乡民及其后裔约有13万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01年,非法移居海外的人数约1.5万人。

世界移民报告指出,由于非法移民的增多,中国的海外移民估计达到3000-6000万人。据此估计,目前中国海外移民的规模达到4000-5000万人应是合理的。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适当鼓励海外移民是可以尝试的政策选择,毕竟目前中国的海外劳工比例较低,远不及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印度等国。

第四节 人口老化:从现实到未来

一、人口老龄化的未来

根据国际通行的人口结构指标,老龄社会或老年型人口是指一国或一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

第四节 人口老化:从现实到未来

一、人口老龄化的未来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0.88亿人,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7%,进入老龄化阶段。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根据人口预测,这一进程将明显加速。2000年至2028年,65岁老年人口将从现在的不足1亿人增加到超过2亿人,历时近30载。2028年至2038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由2亿人增加到超过3亿人,历时仅10年。

这一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是1963年至1973年出生高峰的人口进入老年期而导致的。若以国际上常用的指标——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翻一番(即增加到14%)所用的时间——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英国用了45年,瑞士50年,美国65年,法国虽是最早老龄化的国家,但老年人口比例翻一番的时间却花了115年,而根据于学军等人的预测,中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只需要27年,犹如“跑步”进入老龄社会。

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人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人和3.35亿人,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二、“未富先老”的挑战

欧美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之间,工业化早已完成,长期积累的国家财富加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有足够的财政和经济能力来从容应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而我国人均GDP去年才刚刚迈上1000美元的台阶,工业化尚未完成,老龄化却已提前到来,这无疑构成了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第四节 人口老化:从现实到未来

据测算,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到2015年将达到一个顶峰,随后下降。到21世纪中叶时,中国将失去18%-35%劳动力大军。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年老年人(老年抚养比),2000年抚养15.6人,2025年抚养29.46人,2050年抚养48.49人,几乎成倍增长。

推荐阅读书目

1、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何清涟:《人口:中国的悬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丹麦]卡塔琳娜·托马瑟斯基:《人口政策中的人权问题》,毕小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下载第九讲我的梦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九讲我的梦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九讲劳动合同终止

    第九讲 劳动合同终止(上) 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就可以终止劳动合同: 第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第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第九讲 逻辑问题

    第9讲 逻辑问题 名侦探 原名工藤新一,帝丹高中二年极学生,被誉为“日本警察的救世主、平成年代的福尔摩斯”。名句:真相永远只有一个!(There is always just one truth!) 除去......

    第九讲高等教育学功能

    第九讲高等教育功能一、本讲教学提纲 (一)高等教育价值与功能 (二)高等教育功能原理 (三)高等学校职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传承和创新二、主要思考问题 (一)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接受高等......

    2018小升初第九讲(学案)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018小升初第九讲(学案) 一、背诵积累 秋词 刘禹锡 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

    第九讲森林防火心理学

    第九讲 森林防火人员的压力调整 前言 同志们:做为一名森林防火人员,你觉得是幸运,还是不幸? 这个时代的矛盾 楼房越来越高了,但视野越来越窄了。 高速公路越来越宽了,但车速越来......

    第九讲如何开场如何结尾

    第九讲如何开场如何结尾精彩开场白的设计精彩的开场白,需要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引子。这个引子就像一个钩子,一开始就死死地钩住听众的心。引子可以是故事、幽默、事实,也可以是问......

    第九讲种植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第五章种植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生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一、农家肥料 指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物质的肥料。 1.堆肥。以各类秸秆、落叶、湖草......

    四年级第九讲 写景作文

    第九讲 写景作文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写景作文指导 前言:大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在他神奇画笔的描绘下,雨雪云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人们生活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