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妇女观研究的基本问题

时间:2019-05-13 15:1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妇女观研究的基本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妇女观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篇:马克思妇女观研究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问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百年国际劳动妇女节座谈会上的主题发言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伴随始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既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构成,同时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变革。”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中国劳动妇女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引下,积极投身生动的社会主义实践,推动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社会进步的人间奇迹。在国际劳动妇女节百年之际,重温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问题和观点主张,期待能够引领妇女姐妹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在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实现劳动妇女的彻底解放。

平等

男女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核心和基础。女性卑贱的社会地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视为理所当然。在西方,从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指认女人是“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的人”到叔本华挖苦女人“既愚蠢又浅见”,是“精神上的近视眼”,妇女受压迫以“上帝的旨意”而合理存在。在中国,《论语》中所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尽人皆知,女人“头发长”必然“见识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仅讴歌妇女的伟大历史作用,而且指出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以大量的史实论

证了,“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部分地也处于高级阶段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只是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妇女地位才由于体力以及家务劳动的作用局限而下降,以至于被剥夺了财产所有权,被排斥于社会劳动之外,沦为家庭的奴隶和男子的附属物。男女平等问题反映的不仅仅是男女地位差别的简单社会现象,而是相对于两性之间在社会各个领域内普遍存在的不平等而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倡导的男女平等是指在承认男女差异的前提下,在认同男女两性的人格、尊严、价值平等基础上,保障男女两性在社会地位、发展机会、权利责任以及家庭生活上的平等。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从国家政策层面积极推进男女平等的实现,包括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经济资源,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经济政策,支持妇女参政议政的政治参与政策,法定婚恋自由的家庭政策,等等。新中国六十年,在全国各级妇联组织的坚强领导和积极推动下,我国妇女地位获得极大提升,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男女平等的各项政策有效实现。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发展”、“市场”、“理性经济人”、“利益”等观念传播和社会价值追求的偏移,男女平等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比较突出的女大学生择业问题,由于婚恋、生育以及家务的拖累,女大学生甚至女博士、女硕士在求职时经常遭遇“女生免问”的尴尬,这反映了在简单的市场原则下,女性从家庭角度承担的社会劳动在对经济效益和GDP的片面追求中被抹杀了,女性由此失去或减少就业机会,这是对男女平等和社会公正原则的践踏。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通过扎实有力的工作促进妇女事业的发展。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妇女的意愿,切实维护妇女的权益,真正体现对妇女的关心。”

劳动

事实上,实现男女平等的主体是妇女自身,而社会劳动成就女性的独立和尊严。恩格斯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定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列宁也指出,“要彻底解放妇女,要使他与男子真正平等,就必须有公共经济,必须让妇女参加共同的生产劳动。”女性唯有积极投身于社会劳动,才能在创造现实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存在价值,获得真正独立和社会认可。进一步说,女性的自尊、自立和自强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内在原因和现实路径。首先,经济独立是女性自立的经济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恩格斯指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职业女性通过劳动获得经济报酬,打破了男性在婚姻、家庭以及社会上的经济统治地位,这是实现男女平等的现实基础。其次,女性在社会劳动中得到教育,提升自身素质。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2008-2009年调研项目——“返乡打工妹的生存现状与政策需求”的研究报告认为,打工妹在沿海和发达地区的打工经历提升了打工妹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的现代性”,她们返乡以后的就业乃至自主创业成为当地建设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落后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反观打工妹返乡原因,则主要是由于打工妹文化程度偏低,难以向管理层跃升,不得不在特定的年龄段顺应家庭生活的需要返回了村镇。众所周知,女性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家庭甚至民族的文明程度,女性在现代化的社会劳动中不仅以经济独立追求自身独立,而且通过提高个人素质,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女性的真正价值所在。

应该说,女性职业化是新中国妇女工作的重要成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据近几年的调查及报道显示,不少青年知识女性职业信心不断降低,男女平等观念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甚至出现倒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事业型不如生活型”等思想观念大有蔓延之势。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2001年举办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在19000多名被接受调查者中,34.1%赞同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2004年《当代中国性别期待调查》网络调查分析表明,除了有34.5%女性表示中立态度外,有40.5%较高学历的女性认同此观点。表面上看,这些观念反映了女性依附心理的现实外化,是女性缺乏独立性的一种表现,其实质则是女性“自尊”、“自立”意识的倒退。与之相伴生的是女性以及整个社会对女性美、女性享乐等“女性意识”的津津乐道,而女性恰恰在这种高度的自我关注中迷失了自我价值。一句话,妇女要“自立”,要实现男女平等,关键得靠自己。

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历史上看,妇女受剥削和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剥削和压迫。毛泽东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考察看到旧中国妇女的处境,“她们没有政治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她们的痛苦比一切人大。”正因如此,妇女反抗的意愿尤其迫切,力量尤其强大。毛泽东认为,妇女解放就是实现男女的平等和自由,妇女解放是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组成部分,离开了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妇女解放是得不到的,同时,没有妇女解放,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实现妇女的真正解放,妇女必须参加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斗争。回顾中国革命的进程,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妇女在党和妇女组织的带领下确实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正如毛泽东为《中国妇女》创刊题词所言,“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

妇女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理论上看,妇女解放的实现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为基本前提。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中指出,“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可以将之视为妇女解放的标志和目标。与此同时,尽管妇女解放有赖于社会解放的实现,但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只为妇女进一步解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妇女解放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相应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进步,还应以妇女自身素质极大提高为重要条件。从前述当今中国妇女发展的主客观现实状况和问题看,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追求依旧任务艰巨、道路漫长。妇女解放的进程就是人类解放自己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必将贯穿人类历史的全部。让我们同心协力,积极投身妇女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

第二篇:马克思新闻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观的特点

(摘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陈力丹著)

1、习惯于从全球角度,特别是当时欧洲工业发达地区已达到的交往水平,衡量和估量所评价或论证的涉及新闻传播政策、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方面的问题。

由于超越了民族的或地方的狭隘性,因而评价具有历史的公正性,论证具有相当准确的宏观预见性。不仅论证角度,而且由于他们全面继承了前人已取得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在知识结构方面同样超越了民族和地方的偏见,其论证的深刻、眼光的敏锐至今仍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为实现传播政策方面的近期斗争目标,在理论论证和报刊实践工作中,始终表现出斗争的执着性和不畏暴力威胁的勇气。他们的新闻观带有执着的、一以贯之的特点。

一定要以某年某月划界,区分青年的马克思恩格斯、老年的马克思恩格斯,或者以我们现在的思维习惯和用语(诸如“思想飞跃”)将他们的思想截然分为多个阶段,总有一种割断了思想脉络的感觉。他们的思想发展,甚至是用词特征,都明显地显现出前后的连贯性。

3、在“党”的信息传播方面,通过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纯洁性来维护党的荣誉。某种意义上,他们一生都在与一切诽谤、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各种奇谈怪论和浅薄的胡说八道进行斗争,即使它来自党的领导人,甚至是领导机构的决议,也坚决予以批评和抵制。同时,他们主张给予论战对手对等的机会和篇幅发表意见。他们尊重党内“自由发表意见”的惯例,只以个人的名义发言,并认为自己的意见不应该约束党。

4、根据现代职业新闻传播的特点规范,论述新闻业务问题,赋予新闻学以丰富的哲理。

他们作为职业思想家,加上一生作为新闻工作者或与新闻业打交道的经历,使得他们拥有比一般新闻工作者高得多的分析眼光,他们关于新闻写作和新闻作品特点的论述,以及涉及传播的语言和文字、舆论、宣传等不同交往形态或媒介的论述,具有经典意义。特别是关于报刊工作特点的认识,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的评价党的报刊工作的尺度之一。

第三篇:学习马克思基本问题心得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心得体会

[摘 要]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命题,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它还会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做出更深刻的指导。邓小平继承并发扬了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新一代领导人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命题。本文在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涵及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展望了社会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前途和命运,并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全球化;和谐社会;

邓小平曾经鲜明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这是对我们党创造性地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的充分肯定。[1]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新一代领导人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命题。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科学社会主义亦称为科学共产主义。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名称。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简介

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一般目的即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这三个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作为条件的那些内容,既反映性质,又决定目的。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简述 [1] 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3。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最终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及工人运动的空前高涨,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十九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或直接思想来源。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2.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但它说明一个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吸收和继承人类的一切优秀思想遗产而产生的,也是在指导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它还会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作出更深刻的指导。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光辉著作《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从此以后,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了从自发对资产阶级的反抗,进入了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自觉斗争时期。《共产党宣言》这部历史性巨著,深刻而具体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指出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同时明确了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特别是在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根据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式,为了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给以最有效的正确指导,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许多对后人有重大启迪作用的重要思想。[2]恩格斯晚年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较其产生之时已走向成熟阶段,为后来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列宁主义的形成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标志。“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 [2]刘思仓,《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甘肃社会科学》,2002-4。年开始的”[3],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而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上升到了实践的高度。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解决问题,而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列宁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空前强大。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毛泽东思想解决了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可谓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20世纪中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毋庸置疑,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20世纪中叶已具有了国际性。

第三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这一阶段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几十年的经验后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说法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论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他提出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针、路线,对我国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了具体指导。第二个时期是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很多人认为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的失败,是社会主义不优越的表现,但苏联解体使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并非社会主义过错。第三个时期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深刻结论,是江泽民同志对共产党执政条件下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新贡献,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新的里程碑。

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的研究社会主义在历史变革中的命运。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预言:20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而当千年交臂之时,人们在已经跨入21世纪的今天,是否该质疑:早已被判了死刑的资本主义为什么还在强劲发展,而具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未能在全世界胜利,反而灾难重重?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大发展,资本主义仍然欣欣向荣,资本主义国家也奔跑在社会主义国家之前。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世界上从来没有直线前进发展的事物,道路则是迂回的、曲折的。自然界如此,社会生活同样如此。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走过了相当艰难曲折的道路。苏东剧变后,各国共 [3]刘思仓,《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甘肃社会科学》,2002-4。产党在低潮中徘徊前进,纷纷进行理论和政策的重新调整,在这种调整中有一个明显的迹象,即放弃传统制度社会主义的一些提法,而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4]目前,全球化正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生产、贸易、投资、金融、信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但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并不代表政治的全球化,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所追求的消灭阶级、社会公正、民主平等、人民享有高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并且历史的经验和客观的现实都告诉我们,随着人类历史沿着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更深入地进入到全球化的新阶段,在它赋予资本主义以新的生命力的同时,它也必将为社会主义各国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现代化目标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必将为美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因此,社会主义在经历曲折和考验之后,必将能面临新的挑战,取得最终胜利。

2.科学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抛弃教条主义的条条框框和做法,不仅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光彩,而且也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5]因而,它对这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同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能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启示和经验。科学社会主义指导社会前进,指导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指导着和平进步的主题,指导着和平发展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与时俱进,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胜利前进,这也是建设社会这一和谐社会的矢志不渝的目标。当今,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以来,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使得我们发展的竞争半径更加扩大,国际关联度和参与度更加密切和扩大。我们今天是在对外开放环境中谋发展,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国内发展和改革也要考虑国际环境,两者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始终保持一种富有生机与和谐的运行状态要通过深化改革。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的和谐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的局面,就不能再闭关锁国,只有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互相交流、借鉴,与资产阶级政治力量建立一定的联系,才有可能更快更好的发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自身的和谐。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将其正确地运用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来,不断的指导我们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

三、结束语

[4][5]沈耕,杨雪,《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与价值》,《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孙建社,《全球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2-6。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中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适应这个世界,就必须突破旧的思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和基本原则前提下,学会同资产阶级打交道,学会在新情况下广泛团结和组织人民,学会处理新情况下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关系和党外关系,学会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发展到国际垄断阶段,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而是离社会主义更近了。至此,我们还是改坚信“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立旭.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趋向[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万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赵天成,李娟芬著.马克思的幽灵与现实——运用当代阐释雪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李爱萍.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科学发展观[J].求实.2005(1).[6]肖巍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第四篇:马克思新闻观学习体会

《2013年全市新闻采编、制播人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2013年全市新闻采编、制播人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的学习,学习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丽文同志讲授的《新闻工作者如何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传递社会正能量》、省委宣传部讲师团团长曾凡光讲授的《战略机遇期与国际形势和地区热点问题》、广东电视台记者郑亚琴讲授的《如何把握当前舆论格局深刻变化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南方日报社要闻编辑部主任郎国华讲授的《汇聚正能量护航中国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务》,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指针。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理解“从思想上解决‘为了谁’,从作风上解决‘依靠谁’,从行动上解决‘我是谁’”的深刻含义。认识到新闻工作的方针原则,必须做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等基本方针。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自身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定理想信念

在思想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政治上,坚持新闻工作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组织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党的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坚定理想信念,抵制各种诱惑,始终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新闻工作,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当旗帜鲜明,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秉承崇高的社会责任,严守新闻宣传纪律、基本准则,自觉维护健康向上的新闻秩序,杜绝虚假俗报道。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把人民作为新闻报道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式。

新闻宣传工作的主体是人民,作为一个新闻宣传工作者,应该深入基层实践、贴近人民群众,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用到为人民服务上来,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满足群众需求。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的受众喜闻乐见,才能牢牢抓住群众,让群众有“话说到心坎上”的感觉。

三、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指导新闻工作的重要方针。坚持这一方针,就是要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形势,宣传党的正确领导和祖国的光明发展前景,同时,要正确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和科学分析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着眼于改进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造成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围绕、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四、认真务实,不负使命

参加这次培训班学习,我不但提高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认识,更深知自身从事的安全播出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为新闻宣传工作把好最后一道关,将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精心制作的宣传信息正确无误的通过电视信号传播给人民群众,责任重大。

虽然技术保障工作枯燥乏味,发挥的作用也往往隐藏在平淡之中,甚至不为人所理解,但是自身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用全情投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来确保播出安全。这就需要自己要有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是新闻工作者完成党赋予的神圣使命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新闻宣传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一个电视广播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本职岗位上,我必须坚持认真钻研业务知识,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合理安排好工作和学习,力求把工作做得主动和细致,主动去适应工作压力,善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技术水平,为新闻宣传工作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总结这次宝贵的学习经历,我内心更加坚定,做为一名新闻工作

者,我一定要继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会其中的理论精华和指导思想,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态度诚恳、虚心请教、增强信心、鼓足干劲,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名利得失。坚持求真务实、务求实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不怕困难、知难而上的意志品格,更好地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用实际行动来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宝贵精神。

第五篇:马克思的普选观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普选观

内容摘要:选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普选权的独特看法,指出选举的性质是受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具体历史的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应对普选权所持的态度,本文就以马克思对英、法德等国普选权的态度来说明这一点。选举作为一种实现民主的方式,对我国实现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普选权

一、马克思普选观产生的背景

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在最早的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它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到了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此时阶级、国家都将消失,那么这时的选举就不再产生阶级统治,而完全成了事务性的,只是一种社会管理的方式。

资本主义从14、15世纪萌芽经过原始资本积累,到17、18世纪资本主义方式最终确立,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标榜“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需要突破种种限制,从而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普遍选举”的主张,这一口号成为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同时普选制也就开始成为革命的重要旗帜,但此时的普选只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的工具,人民还难以真正参与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十九世纪正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代,普选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政治形式。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关注研究资本主义,其中对资本主义普选制有着不少的论述,对资本主义选举虚伪的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普选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参与,扩大了民主的范围,如果无产阶级能够加以有效利用,那么就能使之从剥削的手段转变为解放的方式。因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告诫广大无产阶级在利用普选权时应该时刻牢记普选权的虚伪本质与欺骗特征,应该坚持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但对这些论述没有形成专门的著作,而是分散在了卷帙浩繁的文章中。

二、马克思普选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详细阐释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于选举属于上层建筑,因此从根本上说选举的性质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普选权正是一根磁针,它虽然摆动了几次,但最后总是指向这个负有统治使命的阶级1(1235)。资产阶级的普选首先是有其虚伪性,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初稿里就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选权在 1

此以前一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以议会方式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2(p96)

其次是对财产资格的限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职责就是调整选举权,使它合乎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最先局限于上层,马克思1852年在《宪章派》中写道:“一个男子要想享有不列颠议会选举权,如果是在城市选区,他就得有除缴纳济贫捐外收入不少于十英镑的房产;如果是在各郡,那他必须是一个每年收入不少于四十先令的自由农,或者是一个每年交纳不少于五十英镑地租的土地租佃者。单单从这一点就可以得出结论:宪章派在刚刚结束的选举斗争中能够正式参加活动的只是很少数的人。”3(p391)

再者就是工业无产阶级还不占多数的情况下,争取普选权就必须唤醒农业无产阶级。恩格斯在《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中指出“旧的封建领地上的宗法式经营方式使雇农或无地农民祖祖辈辈依附于他们的‘仁慈的老爷’,这种依附关系大大阻碍了农业无产者参加城市工人的运动”,“在法国,由于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缺乏民主意识,普选权没有使工人进入议会,而是相反,几乎把他们全部赶出了议会。在德国,反对封建的和官僚的反动派的斗争——这二者在我们这里现在是分不开的——就等于争取农村无产阶级的精神解放和政治解放的斗争;在农村无产阶级还没有卷入运动的时候,德国的城市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得到而且一定得不到丝毫成功,直接的普选权对无产阶级来说不是武器,而是陷阱。”4(p83)因此无产阶级此时若想取得胜利,必须唤醒农业无产阶级。

但随着资本主义方式最终在世界范围确立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再加上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下不断对普选制进行改革,如英国1832年、1867年、1872年、1883年、1884年、1885年等大规模对选举制的改革,使无产阶级能更好的利用选举参与政权。如马克思1855年在《行政改革协会。——人民宪章》中曾写到“如果追溯一下普选权在英国的历史,那末可以看到,随着英国现代社会及其永无止境的5(p301)矛盾——由于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矛盾的发展,普选权逐渐地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性质。”

这充分显示了普选权在英国的发展历程,由于“在英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而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农村”,英国的无产阶级比其他国家更强大,再加上对选举经过多次改革,因此在英国实行普选权的必然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

恩格斯在临终前五个月写的《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很着重的说到普选权的积极利用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德国,因“工业因获得法国数十亿滋润补助,简直像处在温室条件下一样愈益迅速发展起来,因而社会民主党更加迅速和勇往直前地成长起来。由于德国工人善于利用1866年实行的普选权,党的惊人的成长就以无可争辩的数字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社会民主党所得的选票在1871年为102000,1874年为

352000,1877年为493000„„1884年为550000票,1887年为763000票,1890年为1427000票。这时,国家的手也就变得软弱无力了。反社会党人法消失不见了,社会党人的选票增到了1787000张,即占总票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政府和统治阶级使尽了一切手段,可是毫无用处,毫无成效,毫无结果。当局,从更夫以至首相,都不得不接受——并且是从可恶的工人方面接受!”6(p513-514)恩格斯还说到德国工人“给予了世界各国同志们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他们向这些同志们表明了应该怎样利用普选权。”6(p516)可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选权对无产阶级也越来越重要,马克思在晚年所写的《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中也提到选举权“由向来是欺骗的工具变为解放工具。”7(p264)普选权作为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可以成为很好的宣传手段,在进行竞选鼓动时可以更好的接触人民群众,工人“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只要在该职位换人时有足够的工人票数参加表决。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但恩格斯在称赞普选权的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否定革命,“这是不是说,巷战在将来就不会再起什么作用了呢?决不是。”6(p520)。同时还说“我们的外国同志们是决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革命权的。须知革命权是唯一的真正“历史权利,”6(p522)从中我们能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普选权的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国情等具体历史的变化着。

三、马克思资本主义普选观的特点

1、选举的性质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性质,对社会经济基础有着历史的依附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选举的性质并不取决于这个名称,而是取决于经济基础,取决于选民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未来社会,“当这些职能不再是政治职能的时候,(1)政府职能便不再存在了;(2)一般职能的分配便具有了事务性质并且不会产生任何统治;(3)选举将完全丧失它目前的政治性质。”2(p289)

2、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具有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说:“选举是一种政治形式,在最小的俄国公社和劳动组合中都有。”2(p289)恩格斯称原始社会的选举制为“自然形成的民主制”6(p104)的主要形式,是人类社会选举制度的萌芽。因此选举作为一种形式,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可以利用。

3、在阶级社会里,关于选举权的斗争实质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8(p84)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选举背后的阶级实质,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争取

选举权的斗争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普选权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

四、对我国选举的启示

我国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也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选举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借鉴西方选举制中的一些优点,以此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对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在调查了一组议会选区的统计数字后指出:下院共有654个议员,其中594个议员是由297个受控制的选区选出来的。

[14](p1384)因此

(一)使选举方式与程序规范化和法制化。恩格斯在《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中提到了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需要农业无产阶级的觉醒,由于我国有八亿农民因此(二)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民主意识。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对选举制具体历史的分析,我们知道(三)选举做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选举方式和方法。

(四)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完全实现普选制,现在我们只是在县级以下才是直接的普选制,在以后的发展中应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举措,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国家的管理中来。

(五)为更好地保证提名候选人的公正、公平,我们现在实现了差额选举,同时也可以引进竞争机制搞活搞好选举,提高候选人的参选意识和选举人的选举积极性。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选举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选举的发展和完善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不同时期和地域根据经济社会状况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选举思想进行发展和创新。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年。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下载马克思妇女观研究的基本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妇女观研究的基本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真是让自己收获很多。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

    马克思五观心得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真是让自己收获很多。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

    马克思观影心得

    马克思观影心得 电影《天狗》,讲述一位护林员李天狗的故事。李天狗,战斗英雄,一腿残废,退伍后服从安排携妻带子到边远山区当护林员。山区缺土少雨,然树好,在那穷乡僻壤,诱惑着当地......

    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姓名:耿芳兵学号:100301114 以前很多哲学家都论述过实践,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实践”主要是指伦理行为和政治行为,注重的是行动,其......

    马克思新闻观学习体会

    《2013年全市新闻采编、制播人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2013年全市新闻采编、制播人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的学习,学习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丽......

    旅游社区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旅游社区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摘 要 旅游社区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一些基本概念,如“旅游社区”、“社区旅游”等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此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方......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研究学习心得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之学习心得 通过近期第一个单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的学习,笔者认为只有对马列主义、毛泽东......

    交通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最终版)

    交通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文化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和行业的关注和重视。建设新时期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交通文化,必须研究和把握好交通文化的特征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