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04:3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交通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交通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最终版)》。

第一篇:交通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最终版)

交通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文化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和行业的关注和重视。建设新时期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交通文化,必须研究和把握好交通文化的特征及功能、交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断加快交通文化建设的步伐。在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交通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入研究交通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新时期交通文化,在铸造交通的“精”、“气”、“神”上有新的作为,对交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交通文化基本特征及功能

交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交通建设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交通行业内部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管理思想、共同信念、价值观念、行业准则、行业形象、精神风貌、工作目标等,它体现了交通行业自身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以及奋斗目标,集中反映了交通行业的基本性质、政治倾向、心理状态、精神风貌和进步水平。交通文化除具有客观性、观念性、独立性、动态性、继承性等企业文化的一般特点外,还表现出以下4个基本的特征:

1.内容的广泛性。人类文化中的精神观念,从思想、政治、宗教、历史、科学到文学艺术等,无不是人类知识的具体体现,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与交通密切相关,交通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 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交通作为服务行业,货运、客运,陆运、水运,无不与各行各业、区域内外息息相关。

2.表现的直观性。交通能直观地体现一个城市或地区发展状况,特别是作为交通重要要素的公路、水路交通,更能反映出该城市或地区的文化特色、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是交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标志。比如,通过公路交通为社会提供的公路产品、公路线型、公路绿化、公路标识、公路建筑物、公路服务所展示出来的公路形象,直接体现了交通文化的外在性。

3.传播的社会性。交通文化的传播具有明显社会化的特点,即交通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功利性、强制性的特点,它是通过提供交通产品和交通服务而被社会确认和传播的,并随着社会对交通产品和交通服务需要的不断变化,促进交通文化不断扬弃和完善,从而使交通文化在设计、传输、强化等各个方面更具社会性和时代特色。

4.影响的持久性。交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交通文化随交通的建设而孕育产生,又在交通的不断发展中延伸和拓展,无疑对社会文化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同时交通文化的形成,又不断强化员工的价值观念,通过吐陈纳新、兼收并蓄,在交通行业内部较易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群体文化、传统和习惯,对交通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交通文化的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

交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交通文化对交通整体和交通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导向作用,使之符合和围绕交通所确定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交通成员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把每个职工的思想引导到交通所确定的文化态势和交通发展目标上来。二是对交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交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

2.激励功能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我们的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始终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1](严昭柱.文化的力量[J].求是,2004,(2).第9页)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交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交通文化通过精神刺激使交通职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发奋进取的效应。它是内部激励,不是外部激励;它是软激励,不是强制性激励;它是精神激励,不是物质激励;它是持久激励,不是短期激励。

3.约束功能

交通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交通文化对交通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自觉的、无意识的约束作用,使其符合交通的既定价值观念,实现交通发展的目标。如果交通职工的思想、行为与交通目标、交通价值观念不一致,就会受到群体的无形压力,就会感到孤独、恐惧,就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

4.凝聚功能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路柳.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新华文摘,2005,(4).第150页)交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交通文化被交通人共同认同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先进的行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底蕴,是一根无形的纽带,正如一个民族不可隔断,是有赖于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等因素一样,交通文化作为全体交通人普通接受的价值观,同样也是凝聚交通职工的力量。

二、交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交通文化由于植根于交通行业的土壤,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文化,应以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行业特点的先进文化为目标,用文化的视角、文化的思维和方法,把交通工作的实践上升到文化,使交通文化不断积淀、传承和发扬。

1.责任文化

建设责任文化,是交通行业对全社会的郑重承诺。通过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交通服务,取得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通过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提高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知情度和参与度;通过树立和巩固亲民、负责、为民、务实的行业形象,不断增强交通行业对社会各界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2.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作为交通行业,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建设和谐交 通,不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以人为本的新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确立,应彻底改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对立、被动紧张的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从而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和谐文化的层面形成共识,达成高度一致,全体员工能够以全新的思维、创造性的状态快乐学习、聪明工作、和谐奋进。

3.惠民文化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流动载体,沟通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发展诸多影响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是交叉千行、通连万家的大产业,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龙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是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四化”互动的纽带,也是沟通城乡、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枢纽。要用大交通带动大流通,用大流通启动大市场,用大市场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把交通发展为了人民、交通发展依靠人民、交通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各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交通人的工作成果,取得他们对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充分体现交通事业的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

4.学习文化

现代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资讯量大、瞬息万变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高水平的文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交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大力提高交通人的综合素质。通过创建学习型行业、学习型机关等活动,使员工真正明白“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及“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道理,逐步改变自私狭隘、封闭僵化、懒散落后等陋习,构筑全员学习的平台,激发员工学习热情,使学习成为自我完善、实现完美人生的内在需要。

5.品牌文化

“品牌既是一种实力,也是一种文化。”品牌是企业的“名片”,是一个企业产品区别于其他企业产品的特殊标志,而支持这一标志的背后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行为和一种价值观。品牌不仅是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一个良好的品牌更是员工的追求,员工因为自己的品牌而产生的自豪与骄傲,是交通创新、进步的动力。品牌文化是交通企业和产品质量的承诺,因为品牌是对其所有产品性能、质量、服务、企业信誉和追求等方面的高度概括和综合发映。交通行业应培育一批交通建设和行业管理的品牌,不断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6.安全文化

安全问题已成为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在行业层面已成为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事关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形象。安全文化是塑造行业良好安全形象,实现行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动力。借助安全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稳定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保障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交通内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交通和谐发展的战略需要。

7.廉政文化

以文论廉、以物载廉、以艺颂廉、以媒传廉、以史赞廉,使廉政交通由虚变实、无形变有形。在报刊和网站开辟廉政交通专栏;在工地、站所、服务窗口竖立廉政交通公益广告牌,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覆盖面。通过开展廉政知识竞赛和廉政书画、摄影展览,组织廉政典型先进事迹报告会,印制廉政文化台历,利用门户网站开展短信提醒,培育一批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把廉政文化建设推向深入,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努力营造“不愿贪、不能贪、不敢贪”的工作氛围。

8.创新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交通发展的巨大动力。邓小平同志说过:“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交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全面推进创新,建设创新文化,以创新促发展。和江苏人的表征一样,在交通人身上,也同样存在着“胆子较小、怕犯错误、冒险精神不足”,“不大乐于走四方、闯天下、守土恋家,外出创业精神不足”等表征,这实质上反映出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冲突。”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应当从‘经济人’的角度去理解交通运输领域的各个参与方;另一方面,要注重人的精神需要和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掘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的实现。” [3](王庆云.中国交通发展问题研究:交通发展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第349页)应对交通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再造,在创新上下功夫,营造创新文化的浓厚氛围。

三、加快交通文化建设的步伐

交通文化是交通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交通人应具有的行业规范和思想境界。交通要生存、发展和壮大,必须加快交通文化建设的步伐。

树立新的交通文化发展观。全面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遵循社会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交通发展的要求,树立“文化就是财富、文化就是动力”新的交通文化发展观,彻底转变把文化装进象牙塔里存放起来,把文化和交通发展割裂开来的落后观念。深化对交通文化地位和作用、交通文化发展方向和动力、交通文化发展思路和格局的认识,坚决冲破一切妨碍交通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交通文化建设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交通文化建设的体制弊端,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用交通文化推动行业的发展。交通文化建设决不是围绕交通行业管理“打边鼓”、“做陪衬”,从实质上讲,它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是更高意义上的管理,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管理和管理文化。应积极借鉴国内外行业发展经验,深入推进交通文化建设,凭借文化力,增强发展力,提升竞争力,促进交通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交通文化建设要坚持不懈。交通文化的作用机制在于熏陶、沁润,交通文化建设之道在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期望靠一阵子的轰轰烈烈去创造永久的辉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交通行业点多、线长、面广,单位类型复杂、从业人员众多,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中西部的特点、不同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因地制宜开展交通文化建设。

交通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既需要有满腔的热情,更需要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这样才会出现累积效应,才会产生从精神到物质的新飞跃,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才能用文化的力量不断推动行业焕发生机与活力。

第二篇:旅游社区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旅游社区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摘 要 旅游社区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一些基本概念,如“旅游社区”、“社区旅游”等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此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方面也出现了令人困惑的现象,即作为“主人”的社区却往往是“弱势群体”。本文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研究。

关键词 旅游社区;社区旅游;社区参与

Research of the Basic Issues Concerning Tourism Communities

SUN Shijing,MA Bo

??(College of Tourism,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Tourism community issue has emerged as a hot area of academic researches in the recent years, while some basic concepts like tourism community and community tourism have not been clearly defined.Besides, there exists a paralogism about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tourism development.That is community as the host is often neglected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s the weak group.This paper only did a preliminary probe into the issue.Key words:tourism community;community tourism;community involvement

近些年,旅游业中出现的“社区参与”概念是针对旅游业迅速发展给目的地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而产生的,它是对旅游业传统发展方式的一种改良。对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问题,国内学者多集中于探讨必要性、作用、内容、阶段、层次、类型、障碍等方面的内容[1],而诸如“旅游社区”、“社区旅游”等基本概念目前仍不甚明确。

一、“旅游社区”与“社区旅游”

“旅游社区”和“社区旅游”是研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问题的两个基本概念,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加以讨论。

1.旅游社区

社区概念进入学科视野始于弗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发表于1887年的《社区与社会》(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他所理解的社区,是一种与现实世界相对的理想类型,强调情感意志的归属,而不是地域界限的划归。弗迪南?滕尼斯之后,对社区的研究及其理论阐释源源不断。美国社会学家乔治?希拉里曾对社区定义做过统计,到20世纪50年代共有90余种定义,其中69个包含地理范围、共同纽带和社会交往等要素[2]。现代社会学认为,社区一般是由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3]。社区是一个多层面、系统性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社会子目录中的一个组织单位,而且是具有丰富内涵的集体名词,既包含着地理空间等因素,也包含着情感意志、社会心理等因素,因此旅游社区不能单从空间群落着眼。然而,若以“基于旅游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连的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现实的划定依据[4],概念又仍然难以清晰。由于旅游社区的形成是一个演化过程,因此对旅游社区的理解就需要从其形成机制入手。

(1)旅游地的社区化

一般来说,目前对于旅游社区的探讨均集中于对旅游地社区化过程的演绎,而“旅游地的社区化”隐含着一个前提,即所谓“旅游社区”必然具备某些自然或人文型旅游资源禀赋,从而构成吸引物的天然基础。这是一种景区先于社区存在的情况。景区的发展不仅使得所在地成为旅游者的集散地,?也引起常住人口的集聚和生产要素的集合,从而通过旅游的“发展极”作用形成社区。此时,旅游社区是在旅游地基础上通过旅游经济内驱力引起人口结构及人口特征等变化的一种社区形态。这些变化包括显性变化和隐性变化。前者主要指的是由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分散等引致的社区形态的变化,而后者包括居民专职旅游化、社区功能、公共服务、社会心理等社区内质的变化。这类社区因旅游而生,或者说是旅游业发展的产物和旅游地社区化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是旅游社区。其形成机制如图1所示(见图1)。

图1 旅游社区形成机制Ⅰ――旅游地的社区化过程

(2)社区的旅游化

事实上,在上述过程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与其相对独立的演化过程,即“社区的旅游化”。演化的主体是先于景区存在的社区。旅游的引入使得社区的功能发生了转变,也就是社区功能旅游化的过程。因此,是否具备旅游功能是界定旅游社区的一个重要标准。

其一,社区是旅游吸引物之一或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此时社区的主要功能首先在于满足旅游者需求。此处隐含着一个充分条件,即社区内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善和各种旅游专项设施的集中,从而可为旅游者提供完整的产品,满足其综合需求。

其二,旅游业是社区的主导产业,发挥着对内创造产值和对外拉动就业的双重效用,为社区提供主要的发展驱动力。社区同时又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劳动力输出地,社区居民大多数是旅游从业者,以参与旅游产品供给为其主要的谋生行为。此时,社区的主要功能首先在于满足居民的就业需求。确切地说,前者可以认为是一种旅游景观型社区,而后者可以称之为旅游从业型社区。此类旅游社区的形成机制如下(见图2):

图2 旅游社区形成机制Ⅱ――社区的旅游化过程

而旅游功能的这两大体现并非是并行的,很多情况下是交叉甚至是交叠的。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第二类形成机制,试建立以下的坐标系(见图3)。坐标系以社区为纬度,以满足社区的旅游就业需求功能为标尺;以旅游者为经度,以满足旅游者需求功能为标尺。显然,类型Ⅰ不是旅游社区,类型Ⅱ、Ⅲ、Ⅳ均为旅游社区。其中,类型Ⅱ、Ⅳ为旅游从业型社区;类型Ⅲ、Ⅳ为旅游景观型社区;类型Ⅳ则是同时满足旅游者需求和社区就业需求功能的综合型、多功能旅游社区,它也代表着未来旅游社区的发展方向。此时,旅游社区的形成是社区旅游化的结果。

图3 形成机制Ⅱ简图过

综上所述,对于旅游社区的界定应从“旅游地的社区化”和“社区的旅游化”两条路径入手。需要指出的是,两者之间的独立并非是绝对的,很多情况下它们是互为彼此的次级衍伸阶段。因此,旅游社区是单一或同时满足旅游者需求或社区就业需求功能的一种社区类型,是旅游地的社区化或是社区在旅游介入和发展程中形态或功能旅游化的产物。

2.社区旅游

社区旅游是研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问题的另一术语,是一个与旅游社区密不可分的概念。

目前对于社区旅游的探讨多将其看作是一种旅游产品类型。社区本身构成吸引物,从而成为旅游体验的客体,此时,社区旅游就是将社区作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旅游者消费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还有民风民俗以及异体文化环境中获取的奇妙感受。因此,发展社区旅游有必要的前提,其结果是形成了旅游景观型社区。细分一下,不同类型的旅游社区所提供的社区旅游产品也是不同的:非旅游从业社区提供的是景观型产品,旅游从业型社区提供“景观+服务”型复合产品。此外,不具备发展社区旅游条件的社区也可以从事旅游服务,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型产品(见图4)。

图4 社区旅游产品类型社区

除此之外,唐顺铁曾对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进行过相关的研究,他认为,社区与旅游结合形成了社区旅游,其主要内涵是: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5]。可以看到,此种阐释并不是从市场和产品的角度而是从社区和开发的价值观角度,那么此时将社区旅游作为一种具体的旅游活动类型加以理解就难以成立,社区旅游就成为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旅游发展观,一种所有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活动设计所应奉行的准则。

所以,对于社区旅游概念的界定应该从两个角度着眼,关键是将“社区”放置在物质形态还是意识形态的层面,也即发展的主体还是客体的问题。当社区作为体验客体和旅游载体的时候,社区旅游就是一种具体的旅游产品,是在社区范围内借助社区资源、设施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的统称;当社区作为发展主体和理念核心的时候,社区旅游就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基于社区利益的旅游发展观和发展方式,倡导在旅游发展中关注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将社区利益和旅游业的利益通盘考虑。

二、社区――以“弱势群体”出现的“主人”

彼得E?墨菲(Peter E?Murphy)1985年出版的《旅游:一种社区的方法》(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一书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在国内,刘纬华(2000)、胡志毅、张兆干(2002)、潘秋玲,李九全(2002)、蒋艳(2003)、王瑞红、陶犁(2004)等学者也都曾对这一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和阐释。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倡导在旅游发展中将社区的“不参与”转变为“参与”,将“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矫正和重塑社区居民的主人地位和主体作用。

目前国内各大景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区参与,这是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事实上,参与程度集中于两端,即“参与不足”或“过度参与”,致使旅游业对社区的积极作用有限,消极影响却日益显现,社区和景区之间的矛盾也在激化。因为社区虽然是“主人”,然而一直以来却是以“弱势群体”的姿态出现在发展过程之中,这样的现象值得深思。

从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旅游资源富集地带多集中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了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引入旅游业,显然旅游业承担着扶贫的任务。政府通过低补偿征来的土地被用于景区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这必然使得原住居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或另谋出路,或转向旅游,在很多地方,旅游业替代了农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成为居民赖以生存的支柱。旅游的发展改变了社区原有的社会结构,也带来了职业角色、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多为被动的,加之大多数社区居民自主意识淡薄,专业技能匮乏,又没有资本的支持,使得社区成为了旅游发展乃至社区发展的附庸和“弱势群体”――“主人”反而“寄人篱下”。

社区参与之于旅游业是一种思路和方法的演进,而旅游业之于社区则是对发展手段和路径的选择。对前者的偏重以及对后者的漠视就导致了这种情况的产生,这实际上也涉及到决策者的价值观问题。目前社区参与出现的自发、无序状态,暴露了决策者对于社区和旅游业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准确的认识。旅游应是社区自主选择的发展路径,而不是外来强势权力借助资本升值的工具。在对旅游发展相关利益主体的分析中,社区一直都是重要的一环,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会忽视。作为权力占有者和资本占有者不应把在贫困社区发展旅游业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施舍或者扶贫行为,而应对其持有平等和尊重的态度。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应以何种身份和姿态参与、介入旅游业发展,政府、开发者如何对待社区,包括社区对于自身的认识等,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虽然各类发展主体的前提假设正在由经济人逐步向生态人、社会人转向,然而旅游景区和社区的规模化、规范性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仍然是社区对旅游业发展采取支持或是抵制态度的依据。

综上所述,社区是一群“弱势”的“主人”是个现实问题。“主人”的权力在于自治,自治的前提在于自主,而自主必须建立在资本和权力的基础上。由参与到自治的历程也许是艰难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勾勒一幅理想的、美妙的图景,学者们描述为“社区居民不再仅以就业为途径、以谋求经济收入为参与旅游发展的目标,而是同时视保护环境和维护传统文化为社区发展需要和居民责任,全民地、自觉地参与到旅游发展进程中去”[6]。当然,“自治”如同“民主”一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种“被赋予”的权力。只有在政府等相关权力部门的支持下,旅游社区才有可能实现自治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肖玲,方淳.发展旅游业的社区参与研究.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报告(2004)[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3-27.[2] 徐绮.社区的概念与理论起源[J].运城学院学报,2005(1):33.[3] 保继刚,文彤.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3-18.[4] 蒋艳.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D].福建泉州:华侨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003.[5] 唐顺铁.旅游目的地地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2):145-149.[6] 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2(2):38-41.[7] 潘秋玲,李九全.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2(4):38-41.[8] 刘纬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兼与黎洁老师商榷[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98-103.[9] 王瑞红,陶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形成及内涵[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4):42-47.(责任编辑:梁保尔)

第三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研究学习心得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之学习心得

通过近期第一个单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的学习,笔者认为只有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做到政治上的坚定和实践上的自觉。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即认识事物的道理(“知”)与在现实实践中运用此道理(“行”),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知”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要想获得“知”,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回忆以前上中学、大学时,虽学了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但那时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结论,不能算真正的“知”。这次在党校学习,有时间从原著入手深入系统研究,应该说收获很大。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需要真学真懂,它是真信真用的前提。真学,就是要回到原著中,读经典文献、研读原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各种诠释、演绎乃至曲解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要摆脱各种说法干扰的最好办法,就是直接研读经典原著。真懂,就是在研读经典原著的时候要真正读懂读通,不能仅仅以了解它的某些论述和词句为满足,而应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重点把握两方面内容,一是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忌拘泥于具体的字眼和论断;二是思想方法,看经典作家是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将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系统性。

“行”是指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必须要有对事物和现象亲身 实践和体验的过程。真学也好,真懂也罢,目的都是为了真用。王阳明曾讲:“知而不行,非真知。”毛泽东也曾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实践运用是理论的根本目的,也是它的归属。一个理论再高超、再科学、再严密,如果不想用、不能用、不会用,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观点,实事求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这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发挥作用的唯一的、根本的途径。

所谓“知行合一”是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是正确行为的前提,正确行为实践是正确理解事物规律的必然结果。用毛泽东的话说,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知和行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通俗点说,“知行合一”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同当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知行合一”的前提在于“心口一致”。对科学理论的“心口一致”即是真信,它是在真学真懂的基础上有效实现真用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对科学理论不能做到真信,就很难做到真用。当今世界与马克思在世时已有很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过时了吗?我认为它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矛盾的思想武器和工具,也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理论指南和方法。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其它基 本原理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先进分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达到真信的思想境界,才可以逐步做到知行合一。衡量共产党员是否清醒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坚定的信仰。有了坚定正确的信仰,头脑就会清醒,立场就会坚定,目标就会明确,行动就会自觉。

总之,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修养,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并结合实际不断予以创新发展,需要我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即真正下功夫学习原著,真正读懂原著精神,真正相信体现在原著中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我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学习实践,就能够逐步做到知行合一。

第四篇:浅谈交通文化建设

浅谈交通文化建设

交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交通建设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了交通行业的基本性质、精神风貌和进步水平。因此,我个人认为搞好交通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剖析交通文化。交通文化由于植根于交通行业的土壤,把交通工作的实践上升到文化,使交通文化不断积淀、传承和发扬。

1.责任文化

建设责任文化,是交通行业对全社会的郑重承诺。

2.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交通,不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惠民文化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流动载体,沟通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发展诸多影响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交通人的工作成果,取得他们对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充分体现交通事业的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

4.安全文化

安全问题已成为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在行业层面已成为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事关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形象。

5.廉政文化

把廉政文化建设推向深入,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努力营造“不愿贪、不能贪、不敢贪”的工作氛围。

二、落实交通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交流指导。深入实际,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和交流文化建设的新经验。经常开展检查和指导,促进基础单位交通文化建设的规范有序进行。

三、加快交通文化建设的步伐

交通文化是交通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交通人应具有的行业规范和思想境界。交通要生存、发展和壮大,必须加快交通文化建设的步伐。

用交通文化推动行业的发展,从实质上讲,它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是更高意义上的管理。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内外行业发展经验,深入推进交通文化建设,凭借文化力,增强发展力,提升竞争力,促进交通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交通文化建设要坚持不懈,交通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既需要有满腔的热情,更需要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这样才会出现累积效应,才会产生从精神到物质的新飞跃,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才能用文化的力量不断推动行业焕发生机与活力。

孙中实

2013年2月27日

第五篇:基本问题精选

1、学校周边环境如何?

答:学校的成都校区位于成都高新西区,成都母亲河府南河源头,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距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18公里,紧邻地铁2号线、羊西线(蜀西路)、西华大道(沙西线)枢纽、老成灌路、金丰高架快速路、成都至都江堰轻轨等交通干线。这里高等院校林立,周围有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等20余所高校;有远近闻名的清真美食、散落于民间的大千墨宝;还有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云集的成都现代工业港。

学校的眉山校区,地处“东坡故里、千载诗书城”----眉山市。校园与眉山市区一桥相连,交通便利,有四条快速公路及高铁与成都市中心相连。这里处在“成都-三苏祠-乐山大佛-峨眉山”国际旅游线上,是旅游的好去处,也是最宜于读书、生活、成才、就业的好地方。

眉山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北接省会成都,南连乐山,东邻内江、资阳、自贡,西接雅安,是成(都)乐(山)黄金走廊的中段重点地区及“成都平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眉山市城区距成都70余公里,距峨眉山80余公里,距乐山大佛60余公里;北临成都双流机场40余公里,南距乐山大件运输码头70余公里。著名景点有:三苏祠,瓦屋山,黑龙滩,彭祖山等。

2、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如何?

答:学校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校内设有综合实验大楼,艺术大楼、教学楼群、行政楼、实训楼、多个食堂、学生公寓楼群(公寓每间住宿6人,内有衣柜、电脑学习桌、宽带网络接口、阳台、独立卫生间、电风扇、热水系统、饮用水直供系统等);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演播厅、图书馆、标准运动场、体育馆、网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设施;学校还设有超市、生活服务小区、洗衣房、医务室、邮局代办点、自动提款机等生活服务设施。这些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3、学校各专业学费的收费标准如何?

答: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新生报到入学时须缴清学费和住宿费,方能注册。学校学费收费标准为:理工类本专科(含外语、广告类)每生12000元/年、文

史类本专科每生11000元/年、艺术类本专科每生15000元/年。未经学校批准而不缴纳学费的新生不予注册。

4、纸质档案是由学生自己带来,还是学校去提取?答:学生档案问题,按照学生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执行。有两种提取方式:一是由学生自己凭入学通知书到当地招办提取,然后带到学校;二是由当地招办统一邮寄到学校。

5、学生毕业时是否可以报考研究生?

答:当然可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报考任何高校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校鼓励支持学生提升学历层次,报考硕士研究生。学校图书馆设置了专门的考研自习室,为这部分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校每届毕业生中,都有许多同学考上了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重点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部分同学赴英、韩、日、泰等国攻读硕士研究生。

6、请问专科层次学生进校后有无“专升本”?

答:有“专升本”。三种渠道:(1)专科毕业生在毕业的当年,按规定程序和条件,可升到我校相关的本科专业继续学习;(2)我校继续教育中心举办有自考本科专业,专科层次的学生在校期间可套读自考本科相关专业;(3)参加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出国深造,取得本科及硕士文凭。

7、请问学生进校后可以转专业吗?

答:按照我校2014年招生章程的规定,新生报到入学后,在同层次同科类的前提下,提供一次调换专业的机会,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根据教育部对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的规定,按照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录取的考生,入学后不得转入其他专业学习。

8、如何填报贵校志愿?填报了志愿录取希望有多大? 答: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志愿填报步骤,在相应批次填报我校即可,其中院校代码、招生专业代码及招生计划数以各省级招办公布为准。根据我校往年录取情况,建议考生第一志愿填报我校,同时选择专业服从调配,这样填报志愿录取希望会更大。学生进校后还可根据自身需求申请调整专业。

9、听说学校新建了眉山校区,请问今年的新生都是

到眉山新校区就读吗?

答: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划和要求,学校在“东坡故里、千载诗书城”眉山市岷东新区征地1000亩,新建了眉山新校区,将于2014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根据学校的安排,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四个学院的本、专科新生将在眉山新校区就读,其余五个学院的新生仍然在成都校区就读。2014年具体到眉山新校区就读的本科专业有13个:工程造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广告学、学前教育、英语、日语,专科专业有10个:工程造价、会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文秘、社区管理与服务、商务英语、应用英语。

10、请问学校今年招生新增加了哪些专业? 答: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校在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加大了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的力度,经四川省教育厅和教育部批准,2014年我校新增专业7个,其中本科专业3个:人力资源管理、学前教育、数字媒体技术,专科专业4个:会计、财务管理、应用英语、工程造价。这些新批准设置的专业将于2014年开始招生。

11、学生毕业后如何就业?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如何?

答:学校设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设在招生就业处。该中心从新生进校开始至毕业,专门针对大学生进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推荐、服务工作,每个学生均建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竞争能力档案。学校定期开展就业创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多种类型双选会,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毕业生由学校推荐,双向选择,与本校有人才培养协议的众多知名企业将优先录用我校毕业生。学校十三年办学硕果累累,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在各行各业表现突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企业评价满意率达99%。中央电视台CCTV-

4、《中国教育报》、四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及校地企合作创新的模式进行

了报道。2013年,我校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12、学校是否招收文艺、体育特长学生?

答:我校十分重视招收这类学生。对文艺、体育有特长考生,凡投档中的这类考生,可按照我校录取规则优先录取。

13、学校位置在哪里?

答:学校拥有“天府之国”成都、“东坡故里、千载诗书城”眉山两个校区,人杰地灵、环境优美,生活、交通便捷。其中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郫县团结镇学院街65号,邮政编码:611745;眉山校区位于眉山市眉州大道岷东段1号,邮政编码:620036。

学校的办学性质是什么?

答: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国统一招生、实施本、专科学历教育的应用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独立学院。

下载交通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交通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妇女观研究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问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百年国际劳动妇女节座谈会上的主题发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伴随始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既是马......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摘 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目前尚未形成操作层面的实施细则,会计业界就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确认、计量范畴与方法等一些基本问题亦尚未达成......

    阜新交通文化建设方案[范文]

    市企业文化研究会调研组阜新交通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先进的交通文化是凝聚员工、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支柱......

    加强交通文化建设 引领交通科学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加强交通文化建设 引领交通科学发展 加强交通文化建设 引领交通科学发展 交通文化是交通人在交通运输建设、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创建的......

    联系实际加强交通文化建设-12

    联系工作实际加强路政文化建设伊春路政处党办刘吉坤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为发展优秀的路政文化提供了绝佳......

    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

    新交院继教院交通运输组织文化建设实施纲要为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行业职工身心素质,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树立交通运输行业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交......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内容摘要: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本文将通过对企业文化各个方面的详尽阐述,对......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企业组织文化通过构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对企业的文化建设与科学管理都有深远的影响,是现代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解释企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