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青岛版(三年级起点)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人的一生
我从哪里来
“我从哪里来?”这是懵懂的孩子喜欢问的问题,也是孩子最早对生命的思考,同时这也是父母最觉得尴尬的问题,说的浅显,可能会误导孩子,说得直白,孩子不一定能了解。这节课,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孩子早期性教育第一课。翻阅多种资料后,我决定以“种子说”来回答孩子这一疑问。先以“孙悟空是从哪里来的?”“小鸟是从哪里来的?”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申出“我从哪里来的?”然后以一个孩子的录音故事来回答“我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许许多多答案,而科学家认为“宝宝是爸爸的种子在妈妈的土壤里发了芽,长成的生命之花。”跟孩子们以这样一个比喻来让他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步步递进。妈妈的肚子里有一个专门为我们准备的房子,这个房子叫子宫。刚刚住进这个房子的时候,大家有一个一样的名字叫细胞。小细胞通过脐带吸收了妈妈的营养,渐渐长大了,于是就改名字了,叫胚胎。胚胎在妈妈肚子里越来越大,改名叫胎儿。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住了9个月,想出来和爸爸、和大家打招呼了,出生的胎儿改名叫婴儿,而这个婴儿从此有了和大家不一样的名字,他可以叫小新,他可以叫某某。在孩子们了解这些知识以后,为了让他们能够体会到妈妈怀孕的辛苦,我设计了2个活动环节。一个是“让宝宝成长”,一个月一个月的细述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变化,运用尺、手掌和一些可以比喻的东西,让孩子明白这些细微的变化,体会自己逐步的成长;另一环节是“我是小妈妈”,将本子塞入书包,背在胸前作为肚子,然后让小朋友模拟怀孕的妈妈,做一些上楼、捡东西、扫地等累人的活,让他们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和满满的母爱。
生活是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没有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没有以儿童生活实例为载体,儿童是无法产生情感体验的,那么所有的道德概念对儿童来讲就将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将儿童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与儿童生活建立联系,才能唤起主体积极主动参与体验的欲望,才能促进主体主动参与体验活动,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故事会”这一环节,让孩子自己来说一说成长过程中自己和父母最难忘的事,让孩子在听父母讲述,自己回忆描述的过程中,体验成长是快乐的,发现是惊喜的,学习是幸福的。这种生活情景再现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促进他们德性的发展。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风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青岛版(三年级起点)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地球的面纱
风从哪里来
《风从哪里来》探究主题是参照粤教科技版《刮风了》一课改编而成的。这一一课是由五个活动组成:1.什么物品指示风向;2.制作风向标;3.设计方案测量风;4.实地测量;5.跨地区、跨校的网上交流学习。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亲自动手制作风向标,学习测量风的方法,体验跨校、跨地区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并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最后将测量结果运用网络技术与校外的同学交流,真正实现了校际的合作学习。
通过教学,我发现我的教学设计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让科学回归生活。
教育应源于生活,又融入到生活中去。科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与孩子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的。本课选择了《风》作为探究学习的对象,它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自然现象。课前布置学生寻找“什么物品指示风向”的活动,使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可以指示风向的物品很多,从而知道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着的。
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的学生手拿着五花八门的物品在台前展示指示风向的方法,有的兴高采烈的拿着做好的风向标前来告诉我,“老师,我的风向标做好”,在校园各处,一组组同学在认真的测量着风,记录第一手科学数据,通过交流分析,发现不同地点的风力风向是不同。这个结果,不是老师一句话能告诉给学生的,是学生一步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取的,是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究成果。
三、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发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和创造力。这节课,学生运用各方法来指示风向,亲自动做风向标,实地测量风,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实现“跨校、跨地区”的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无限生机,学生的学习课堂同时也得到无限延
伸。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探究性合作学习,使探究学习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这一节课,我们联系到鹤山市沙坪镇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并与他们一起开展测量风的实践活动,通过网络交流各地的测量结果,学生了解了各地风力风向的情况,使测量风的实践活动更具意义。
五、不足之处。
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让学生制作风向标时,一些同学本来是负责查找有关测量风方法的资料时,但一到做风向标时,完全忘了自己的任务,都跑去做风向标了,这样一来,学生的任务完成不了,下一步制定测量风的方案时就会受到一些影响。在进行网上交流时,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本节课真正出彩的地方法并没有显现出来。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下册_我从哪里来1教案_青岛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人的一生
2.我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引导学生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辛苦感悟亲情。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
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做调查报告。
2.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新课
最近,同学们运用以前科学课中学到的方法,把《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科学课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
(二)展示资料 感受生命来之不易
1.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
2.学生展示资料,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资料。(胎儿的形成、试管婴儿、双胞胎)
3.教师适时评价总结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板书:搜集 分析 运用)
4.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研讨,你有什么想说的?
5.总结过渡:
同学们,老师很高兴,你们在研究“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时,运用了这么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不过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个体验游戏,(出示课件)“我做5分钟的妈妈”。
(三)游戏体验 感受母亲的辛苦
1.教师:同学们的书包大约十几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多,我们就把书包当作妈妈怀孕时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师来做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注意体会做动作时的感受,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
2.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坐着吃饭、伸手够东西、低头看脚尖、抬腿上楼梯、弯腰捡东西、弯腰穿鞋系鞋带)
3.学生根据感受谈体会。
4.教师:我们刚才仅仅做了5分钟的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会经常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地说出来吧!(播放课件音乐)
5.学生说心声
(四)总结 升华情感
同学们,我们要感激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同时我们更要珍爱我们的生命,就让我们把你最真挚的话语写在卡片上,在2006年的第一天送给你的父母,作为新年礼物吧!板书设计;
精子搜集 我从哪里来受精卵胚胎婴儿分析
卵子大约十个月运用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风从哪里来1教案 青岛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能量
13.风从哪里来
教学目的:
1.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2.通过观察 实验 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验 操作 能力。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准备有关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实验材料。
2.课件:自然界中的风。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示课题
课件显示自然界中的风。
二、探究过程
(一)活动一:风从哪里来?
1.展示学生自己搜集的各种文字、图片资料.2.课件展示情景图。.3.讨论记录:有关风的知识、趣闻。
4.小结。
(二)活动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3.总结:
(三)活动三: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1.设计实验方案。
2.讲述自己的验证过程及结果。
3.讨论:
4.小结。
(四)自由活动
1.提出问题:什么是台风?龙卷风?
2.学生做尝试性解释。
(五)自我评价:
①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③教育学生要爱科学。
三、课后作业:
搜集资料: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形成的?
第五篇:大班科学《我从哪里来》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我从哪里来》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我从哪里来》活动反思
幼儿对生命的起源充满了好奇,“我从哪里来?”经常有幼儿会问到这个问题,那我们如何既科学又简单的为幼儿解答这个问题呢?怎样让幼儿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的生长过程?怎样让幼儿感受到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从而加深自己对妈妈的爱呢?这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显现了它独有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数字化技术,把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让幼儿可以身临其境“立体”的认识事物。
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思维是形象的,他们对于抽象的知识或是抽象的概念往往不易理解,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却能摆脱这种困扰,它能巧妙地解决教学难点,把抽象变为形象,化虚为实,把原本较为生疏、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具体可观事物,从而使幼儿进一步形成概念,较快地掌握知识。在这里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幼儿看清楚爸爸的种子如何与妈妈的种子相结合的,结合后又变成了什么,然后住在什么地方了,接着有了这个小圆球之后妈妈要干什么?看妈妈可以把营养输送给我,我可以健康长大。在讨论“我在妈妈肚子里会做什么?”问题时,幼儿观看了一段录像。录像里的宝宝,安静的舒适地蜷在妈妈肚子里,时不时的动一动,偶尔还会轻轻地伸伸腿、伸伸胳膊。幼儿一个个好奇的盯着大屏幕,为自己的惊奇发现感到兴奋。在随后的讨论中,幼儿积极地发言,说了许多自己在妈妈肚子里做的事情,有的说:“我在妈妈肚子里会跳舞,因为妈妈在听音乐我也喜欢。”有的说:“我在妈妈肚子里睡觉,因为妈妈的肚子里很舒服。”还有的说:“我在妈妈肚子里游泳,妈妈肚子里有好多羊水,像游泳池一样。”随后在舒缓的音乐中,幼儿能大胆、有创意地表现各种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状态。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状态是不可见的,幼儿对此也没有已有经验,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如果仅依靠几幅图片和教师的解说,幼儿不仅不能全面正确的感知而且很容易失去兴趣,当然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认知环境,不仅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感受,而且有效的调动了幼儿观察的积极性,使学习更加主动,有效扩大了幼儿视野,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的重点是:让幼儿简单了解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难点是:怎样让幼儿对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状态有直观的感受。在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时,多媒体动画功能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计算机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学内容变的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并能扩大教学信息,拓宽幼儿知识面,有利于幼儿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幼儿通过动画演示,对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有了直观的感知,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像这样的认知型的科学活动,多媒体的作用很大,但是也不容忽视科学活动中的体验活动。在本次活动汇总,我应用了两次体验,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妈妈怀孕的辛苦与自己的由来,让孩子更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东西。如何能够更准确的把握认知型的科学活动重难点,将是我不断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