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有道(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16:0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天下有道(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天下有道(教学设计)》。

第一篇:一、天下有道(教学设计)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先秦诸子概说》,我们已经从整体上对《先秦诸子概说》这一课程有了充分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本单元共有7课组成,分别是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二、当仁,不让于师;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四、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六、有教无类;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先来学第一课。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解题

1、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语,言论。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3、关于典故“高山景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道德高尚),“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语助词。

后来用“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

二、基础知识过关

请同学阅读课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长沮()桀溺()木铎()耦而耕()

耰()而不辍()怃然()荷蓧()食之()

2、重点掌握下列词语。

见(xian):引见。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丧:失去官位。无道:没有德政。耦而耕:两人并耕。津:渡口。易:改变。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与易:参与变革。谏:匡正,挽回。趋:快步走。荷:背负。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三、课文能够结合注释,翻译每一节的内容,并作出评析。

【原文】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

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

有不得见面的。”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

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

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

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原文】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

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

“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

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

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长沮说:

“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道:“是的。”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

“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道:“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根本就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的,我不跟这世间众生

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有德政,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

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原文】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呀?过去的不能挽回、改正了,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罢了,罢了!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跟他说点什么。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话。

【评析】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原文】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还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了,把这事儿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让子路回去见这位老人。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行为准则。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至于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原文】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早晨看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啊?”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的人说:“就是那个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四、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提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五、问题探究。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六、总结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七、课后作业——文言知识梳理

1、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植其杖而芸:“芸”通“耘”。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2、重点虚词“而”:

(1)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拱而立表修饰

(2)而谁与易之你

(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表并列

(4)已而、已而罢了

(5)趋而避之表顺承

(6)杀鸡为黍而食之表顺承

(7)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表转折

3、古今异义词:

遇丈人:古:老年男子今:妻子的父亲

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不仕无义: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今:没有义气

4、词类活用:

子路从而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孔子下(名作动,下车)

植其杖而芸(使动)“芸”通“耘”,除草。

止子路宿(使动)

不仕无义(名作动)仕:做官。(欲洁其身(使动)洁:使„„洁。

歌而过孔子:名作动。

而乱大伦:形使动。乱:使„„乱

杀鸡为黍而食之:动使动

八、课后积累——《论语》名言警句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4、朝闻道,夕死可矣。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

如以它为乐的人。)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乐水,是因为智者乐运其智以利人,如同流水,自然无滞。仁者乐山,是因为仁者喜能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智者善应事,动如脱兔;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智者得志而乐,仁者无忧故寿。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不忧愁,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

1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失礼教的东西不看,有失礼教的传闻不听,有失礼教的话语不说,有失礼教的事情不做。)

1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助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与这相反。)

19、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诗书礼乐之文结交朋友,以朋友辅助为仁,可谓得其交友之道。)

2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3、言必信,行必果。

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2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28、既来之,则安之。

29、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

30、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3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第二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

能力目标:学习五段选文,掌握语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

情感目标:联系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孔子的生平、思想、影响,语言知识;

2、难点:从选文本身出发,结合孔子生平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体散文,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论文》的一些篇章,并就此感受孔子的思想主张,并从中寻求立身处世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生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八页,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幼年家境丧父,家境贫寒,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前者管理仓廪,后者主管畜牧)。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进一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使学术文化向大众传播。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景公虽然喜欢他的言论,却被大臣岁阻挠,没有任用他。后来孔子回到鲁国,进一步研修学问,教育弟子。鲁国政权被季孙氏所控制,季孙氏又受制于自己的家臣阳货。孔子对这种“无道”的局面大为不满,不愿意出仕。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仅一年时间就成了四方的楷模,于是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为了加强国君的力量,孔子试图削弱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贵族,但行动受到抵制,最终失败。因为难以施展抱负,孔子就带领颜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到过卫、陈、宋等国,期间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数落,还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

鲁哀公十一年,弟子冉有回到鲁国,并率兵战胜了齐军。正卿季康子派人迎接孔子。回国之后,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乃致力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3、孔子的影响

学生阅读引入话题,了解汉代司马迁、民国柳诒徵、德国卡尔雅斯贝尔对孔子思想影响的看法。

4、学生讲授选文,教师点拨,并引导学生讨论。

(1)《论语八佾》这一段选文所写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实质含义是什么?仪封人是孔子的同道者吗?

明确: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实质含义是,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仪封人是孔子的同道者。

封:边境,封人,即指镇守边界的官。木铎:木舌的铜铃,木铎金声。

(2)《论语微子》这一段选文给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结合课后第一题,说说你怎么样评价孔子和孟子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请点评一下这一段的语言精当之处。

明确:给我们塑造了两个避世之人(即隐者)的形象。这两个人对孔子的所作所为极尽嘲讽之能事,认为在这种局势混乱的时候,没有谁能改变现实,莫若隐居自保。但孔子对这种人也毫不客气,认为他们不过是鸟兽,没有办法沟通。并表示自己一定要跟世间众生在一起,要坚决的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这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这种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值得肯定。孟子修身自保的精神也未尝不是困厄时的一种明智的选择。

浸:渡口;无人问津,没人过问。舆,车子;执舆者,手拉缰绳驾驭车马的人。以:与。易:改变。而:通“尔”,你。辟:通“避”。耰:农具,用来松土、平整田地的工具,这里用如动词。

(3)《论语微子》接舆为什么要问孔子“何德之衰”?“今之从政者殆而”是什么意思?孔子“欲与之言”,而接舆却“避之”,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在楚狂人接舆看来,品德高尚的人在乱世应该隐居起来。“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意思是说,今天的从政者已经危险了,已经无可救药了,你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改变现实。接舆“避之”说明了他是以为隐士。

句式:何德之衰?殆:危险。趋:快步走。

(4)《论语微子》这一段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哪些方面做的不合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怎样的精神?请点评一下这一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精当之处。

明确:这一段给我妈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没有弄清做官的实质,“不仕无义”说明,在孔子看来,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伦理原则。这个人懂得长幼的礼节,却不知道群臣之义,为了在乱世保持自己的清白,却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准则。“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

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陈。荷:背负的意思。

(5)《论语宪问》这一段话,借看守城门的人之口,表达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明确: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奚:疑问代词,哪里。是:这个。

5、课堂总结。

提问:这五个选段,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了社会动荡,诸侯纷争,有志之士皆避世隐居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立志宣扬大道,勇于担当的精神。

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课本13页相关链接,结束本节课。

6、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

教后反思

课堂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并不能被部分学生理解,他们认为孔子傻,这种思想上的冲突,恐怕才是真正教学中应该要解决的难题。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鉴赏对比的表现手法,进而领会人物思想;品味文章简练的语言之美。

3、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习孔子勇于担当并执着不辍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

难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简练的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指导归纳 研讨分析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介绍先儒家思想引出第一课的中心)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么大家知道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什么吗?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开始要学习的“先秦诸子”。那么,在先秦诸子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最大的是哪一个学派的思想呢?(儒家思想)儒家创始人是谁呢?(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有哪些主要思想呢?

二、先秦诸子简介

1、何谓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2、诸子的价值?

主要在三个方面:诸子争鸣现象的历史借鉴价值

诸子各有建树,著书立说,哲思发人深醒,闪烁思想的光芒

诸子为推行各自的思想,各尽妙手,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艺术

3、诸子概况:(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前的简介)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a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b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c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d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4、孔子的地位

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神化的先哲实际上也只是——

不得志的政客

伦理道德的研究者

教育的坚定实践者

四、诵读预习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五则选文

五、作业:自学本篇,疏通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学习五则选文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儒家的主要思想,了解了孔子面对当时社会大乱积极入世勇于改变社会混乱的局面的执着精神,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五则选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这一高尚人格。

二、解题

学生翻译,并探讨文章的主题

三、学习五则选文

1、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纠错,教师最后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复述5则对话的要点,并找出翻译上的难点。

3、教师针对学生的翻译和问题,归纳总结文言现象。

A、实虚词 封人请见——见:引见

何患于丧乎——患:担忧 丧:丢失官位

天下无道久矣——道:仁政,德政

夫执舆者为谁——夫:那,那个

为孔丘——为:是

是知津矣——是:这 津:渡口

而谁以易之——以:与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徒:一类人

往者不可谏——谏:匡正,挽回

以杖荷蓧——以:拿

杀鸡为黍而食之——为:做 食,拿东西给人吃

见其二子焉——焉:兼词“于之”

奚自——奚:哪里

B、通假字 桀溺——“桀”通“杰”

是鲁孔丘与——“与”通“欤”

而谁与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C、古今异义 遇丈人——丈人:(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妻子的父亲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不仕无义——无义:(古)违背臣对君应有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没有义气

D、词类活用 孔子下——下,名做动,下车

植其杖而芸——植使动,使…直立

止子路宿——止使动,使…留下来

不仕无义——仕,名做动,出来做官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废,形做动,废弃

欲洁其身——洁使动,使…高洁

E、文言句式 何患于丧乎

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

隐者也——判断句

出曰:“二三子…?”

趋而辟之

子路从而后——省略句

而谁与易之——固定句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四、当堂检测

五、布置思考题:

1、课后练习一

2、文章从那些角度表现了孔子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第三课时: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做有责任心的人

一、导入

前面我们疏通了本课的文言字词知识,这节我们来具体认知一下孔子的形象,同时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担当那些社会责任你呢?。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你从文章那些地方看到孔子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的?

2、概括一下,以上材料从那些角度表现孔子的形象的?

3、除了“勇于担当”这一形象外,你还能从材料中看到哪些有关孔子的特点和信息

4、除了孔子外,文章中还有几个人物,想一想,他们是些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透过他们,你能看到怎样的时代特点?

(小结:A孔子的形象——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并执着而不辍,在当时以有广泛的影响

B通过人物的对比,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表现人物形象)

三、扩展探究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担当起哪些社会责任呢?

四、探讨课后练习题一

五、布置作业: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700字。

第三篇:高二选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

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第二课时

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2、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教学过程:

一、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

风雨飘摇,苍茫……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 ←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 ←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 ←丈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 ←晨门: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则)

1、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孔子世家》

四、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

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西西弗斯

五、思考: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补充: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

六、课堂小结:

两千多年前,孔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今天,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

七、课后探究:

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 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高二选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翻译

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文教案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反思

5.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小学优秀作文

6.《将进酒》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7.人教版高二选修《骆驼祥子》教学设计

8.《将进酒》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9.《平凡的世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第四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反思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的第一篇,也是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主张,下面给大家分享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教学反思,欢迎借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反思1

《先秦诸子选读》旨在通过学习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作为《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第一课,我就以此为目标努力追求了以下几个实在。

第一,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学习五段选文,掌握文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概说》及《孔子生平》落实知识目标,对照课下注解,以小组为单位翻译叙述故事,落实能力目标。整节课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提问、质疑、探究、合作,让学生认真学、敢于说,把课堂还原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平台,落实德育目标。孔子生活的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无道。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该何去何从?是像“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那样悲观厌世,带着无奈归隐山林,然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潇洒自足;还是像某些清谈家那样选择无为?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毅然决然的怀着无人悲悯的仁爱之心,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提出“恢复礼治”、“变革社会”、“匡扶天下”,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困厄而不屈;遭讥讽而不辍;知其不可而为之。学生讨论热烈,有赞成孔子这种精神的,也有倾向归隐的,颇有“百家争鸣”的气势,达到了我教学设计时期待的小精彩。

第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孔子。播放电影《孔子》片段,走近孔子,进一步体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以及他那悲剧性的执著。特别是周游列国时,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吃,颜回等弟子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面对一晚马肉汤弟子们依然谦恭地礼让,孔子也依然不停地给大家讲学、唱歌、弹琴,固执坚定的面对困难,不言放弃。从学生观看影片时表情和唏嘘声,我就知道我要的效果达到了。然后顺理成章让学生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为孔子写颁奖词。

第四,切实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本节课的设计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着手,既注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注重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但教授完本课后仍然留下了些许的遗憾。首先在落实情感目标时,就有学生提出,孔子的勇于担当看起来很美,但是在当今这样的社会却很傻。这种思想上的冲突是我在设计本课时所没有想到的,因而在学生辩论后的总结略显苍白。其次对五段选文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所忽略。其实选文人物富有个性特色的动作和行为,细腻而传神。比如,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然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为何躲避,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可惜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蜻蜓点水罢了。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不管我怎么设计,都会有一些瑕疵,或许因为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深的追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为契机,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扎实细致落实目标,实实在在教学,认认真真做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反思2

公开课是青年教师展示风采的平台,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磨课、评课、反思可以使我们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所以,应当抓住每一次公开课的机会,加强锻炼、提升自我。

本次公开课我的课题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的第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先秦诸子选读》旨在通过学习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文言现象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赋予的思想——同样面对无道的天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世之道;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变天下的人生目标,并且不惧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目标走下去。我认为后者才是本课的精华所在。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循我校“知识问题化”的教学原则,先进行了文言基础知识的预习检测,让学生对字面意思有了基本的理解。接着,从课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切入,抛出问题:天下“无道”具体表现是什么?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反映社会形势的语句,并概括出“群雄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特点。通过补充《墨子·兼爱》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语句加深学生对社会背景的理解。

那么面对无道动荡的社会,孔子和长沮、桀溺等人分别选择了怎样的处事态度?同时补充“隐士”和“避人之人”的相关解释。回到课文中,再次出示问题,五则选文中的人物对孔子的处事态度作何评价?同时代,有“仪封人”这样屈指可数的知己,也有“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流选择避世、对孔子的抉择大不理解,甚至出语言辞犀利、对孔子挖苦讽刺的人物。为更好理解孔子在不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依然意志坚定、勇于担当,我还补充了《史记·孔子世家》中“丧家之狗”的故事。由此,学生便能概括孔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

最后,由“你还知道哪些具有孔子品质的人或事?”这一问题发散思维、积累素材;“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培养担当意识?”这一问题观照自身、提升品德。设计问题的逐层深入、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应该是我本次公开课的一大亮点。

课后,通过与听课领导、老师的交流,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上课语调过于平缓,没能体现抑扬顿挫。教师生动活泼、充满激情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今后授课时我应多注意语调的变化。

2.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还不到位。评价语言较为贫乏且不甚准确,学生的回答往往能反馈问题,应抓住机会,进行引导,灵活处理,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3.课堂容量稍大,压缩学生思考时间。这一点我自己也有体会,内容量大导致上课时间较为仓促、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在往后的教学设计中应容量适中,将课堂还给学生。

反思使人进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落实“四为”“四化”“四有”等理念,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第五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难点 :

1、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学法指导: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梳理诸子思想及其争鸣。

2、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3、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

板书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一)翻译第一小节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明确: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二)翻译第二小节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è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明确: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翻译第三小节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2)殆(dài):危险。

(3)趋:快步走。

(4)辟(bì):通“避”,躲避。

明确: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读一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三、小结

四:作业:习题二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内容 四、五小节的内容及其进一步理解掌握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

二、新授

(一)朗读并翻译第四五小节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2、“芸”通“耘”,除草。

3、见:通“现”,使……拜见。

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

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

8、乱:使……乱。

9、仕:做官。石门:

10、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11、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二)评析

1、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2、“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三)、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三、问题探索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四:小结:

五:作业 :

写一篇600字的文章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

下载一、天下有道(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天下有道(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目标: 一、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勇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教师版)

    编号: 12132 gey-x037《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年级: 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2、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

    教案 天下有道,丘也不与易也

    第一单元天下有道,丘也不与易也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3.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教学目的: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

    天下父母心(教学设计)

    《天下父母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父母为养育我们所付出的艰辛,体会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理解天下父母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天下父母心》教学设计

    《天下父母心》教学设计赣榆教研室王常亮(江苏省优质课二等奖)教材版本:苏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课 题:第四课 人不能选择父母(2)《天下父母心》教学目标:1.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

    论语之“交友有道”教学设计

    《论语》之“交友之道”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由名言警句和交友故事导入 《狮子王》一直被是“动物界的《哈姆雷特》”,它除了复仇的主题外,也反映亲情、友情的主题。......

    《同在蓝天下》教学设计

    《同在蓝天下》教学设计 辽宁省海城市兴海中心小学郑海兰 教学目标: 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培养支持、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2.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