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论文之孤独需要体验与平衡

时间:2019-05-13 16:2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百年孤独论文之孤独需要体验与平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百年孤独论文之孤独需要体验与平衡》。

第一篇:百年孤独论文之孤独需要体验与平衡

孤独需要体验与平衡

陈思华 1005010013 10汉语言文学01班

摘要: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向世人展示了马孔多镇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式和轮回式的孤独悲剧,但绝对不是为了让世人绝望于孤独中。面对孤独,人需要主动体验孤独与平衡孤独。主动体验孤独为的是认识自我,而非去惧怕孤独来妄自菲薄。而平衡孤独的有效方法是适当地释放与积极地面对孤独。

关键词:百年孤独;孤独;体验;平衡;释放

谈《百年孤独》的孤独,就必然要先谈其孤独的特征——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悲剧是宿命式和轮回式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向世人展示了马孔多镇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悲剧。但是,这个孤独之所以被称为悲剧,并非是因为孤独的深或浅,而是因为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是不断地轮回与不断地被注定的。

以名字为例,从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庭成员的名字就能感受到作者赋予布恩迪亚家族的轮回命运,奥雷里亚诺、阿尔卡蒂奥、雷梅黛丝、这三个名字不断地出现在每一代的家族成员里。这样的轮回式命运连文本中的长寿女子、第一代成员的女家长乌尔苏拉都察觉到了,当她的曾孙子奥雷里亚诺第二毫不犹豫地为“没有丝毫布恩迪亚家人的样子”的孩子取名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时候,她有着“无法掩饰的隐隐的不祥预感”。因为乌尔苏拉从布恩蒂亚家族漫长历史上重复命名的传统中得出了在她看来无可争辩的结论: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正如文本中的另一个长寿女子庇拉尔.特尔内拉认为的那样,“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

孤独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是人需要做的是——去体验孤独和平衡孤独。笔者不止一次地认为,孤独的命运是可以打破的。但是查阅大量的资料后,发现对于《百年孤独》的赏析与解读,基本都认为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是注定的,是无法打破的。从书中跳跃而出,不少的研究者都把《百年孤独》的孤独放大到拉美的文化孤独、政治孤独。时至今日,笔者仍然对“孤独不能打破”与“孤独乃命中注定”两个观点持保留态度。笔者承认,在文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是必然存在的,因为作者写的就是孤独。但孤独是不是就真的因此无法打破了呢?笔者相信,作者并非为孤独而书写孤独,而是为了让世人体验孤独而书写孤独。笔者也相信,作者让世人体验孤独并非让世人绝望,而是让世人从文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孤独的方法,从而努力地活下去。

布恩迪亚家族的长寿女子、大家长乌尔苏拉便是体验孤独与平衡孤独的代表者。乌尔苏拉是布恩迪亚家族百年来的守护神,她以神圣的母爱不断地为这个家族输入元气,企图以自己的力量让这个家族得以维持。

当乌尔苏拉的丈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醉心于吉卜赛人带来的新发明与新科技,并把家庭职责完全抛在脑后的时候,乌尔苏拉带领着孩子们在菜园里日夜辛劳。此时的乌尔苏拉是第一次体验孤独,丈夫不再是从前带领大家开辟家园的典范男人,却变成一个不切实际、企图超越物质生活进行科技飞跃的孤僻疯子。她除了要日夜照顾自己的两个儿子,还要为家里的生计奔波,在生活上,没有任何人支持与帮助她,在心理上,她的生活伴侣陷入了不正常的状态,没有办法给予她心理支持;无私的乌尔苏拉能把丽贝卡啃泥土的孤独怪癖治好,能在脑袋里搜罗出无数种治疗疾病的土方与偏方,她是传统劳动妇女的智慧化身,却只

是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支撑着布恩迪亚家的生计;战争的硝烟笼罩马孔多的时候, 老年痴呆症的丈夫无法帮助乌尔苏拉解决生存问题,同时小儿子奥雷里亚诺上校则虚荣地发动战争、长孙阿尔卡蒂奥成为暴君, 养女儿与亲生女儿为同一个男人变成仇人,布恩迪亚家族在第三代的时候几乎要在这狂风暴雨中垮掉,是乌尔苏拉孤独地以一个人的力量来挽救着这个家;她会对成为暴君的孙子暴鞭挥打,挺力反对小儿子——备受尊重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枪毙将军和马尔克斯上校,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的行为有道德上的沦落的时候,乌尔苏拉永远是家族里第一个、唯一一个对这些成员进行道德教育的孤独的大家长。

从上述的例子可知,乌尔苏拉的大半生都在布恩蒂亚家族中孤独地支撑着这个大家庭。但乌尔苏拉从来没有放弃过生活的希望,即便她的小儿子奥雷里亚诺上校要被枪决了,她仍然以自己的母爱与决绝送去救命的手枪,并为他治疗身上的病痛;即便丽贝卡因孤独而啃泥土的怪癖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发,乌尔苏拉从来都没有因此放弃过她,就算后来丽贝卡因与乌尔苏拉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构筑乱伦爱巢被赶出布恩迪亚家门,乌尔苏拉仍然惦记着孤独的丽贝卡;当费尔南达成为布恩蒂亚家族后期的女王的时候,乌尔苏拉退居无用的角落却仍发挥着无人能敌的作用,失明的她活得比家族里的任何人都要正常健康,甚至至死都无人知道她仅仅是靠气味来代替失明的双目;获得了横财的乌尔苏拉从来没有想过据为己有,她至死都不断地寻找着横财的主人,即便是她神智混乱的时候,仍然能用智慧来击退冒充主人的傀儡;她知道自己已然超过一百二十岁,她知道自己是要跟随死神的人,但她没有任何一刻是放弃活着的。乌尔苏拉体验过布恩迪亚家族式的孤独,她明白这种孤独的痛苦,她一生都在以“勤劳”来平衡活着的孤独、活在这个家的孤独。她老年的时候总是“忙来忙去”,即便她更多的时候会帮倒忙,但她仍然以充满活力的身躯来散发正能量。所以,体验过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乌尔苏拉一生都在平衡孤独,她的长寿见证着其他成员抗争孤独的失败与尝试,而她也是唯一一个幸福地死去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者。

布恩迪亚家族中其他的孤独者因为孤独命运被作者注定,所以经历着孤独地出生、生活与死亡,但除了伟大与长寿的乌尔苏拉外,并非所有家族成员都在这种不自知或自觉的重复中不作为的,布恩迪亚家族中也有与乌尔苏拉一样例外的女性。虽然被作者赋予了轮回的命运,但是她们却不甘心坐以待毙,想方设法地帮这个不断地重复着过去悲剧命运的家族寻找解救之路。家族里的女性并没有很明确地直指“打破轮回”,她们仅仅是希望能有一个与家族的过去截然不同的开端。

同样以名字为例子,母女费尔南达.德尔.卡皮奥和阿玛兰妲.乌尔苏拉想要摆脱这种重复命名的轮回悲剧的心思是显而易见的。母亲费尔南达.德尔.卡皮奥在生下第一个女儿梅梅后,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决定——要用她母亲的名字取名。但是不论经过多少次的紧张争执,众人还是无视她取的雷纳塔,而是使用梅梅(雷梅黛丝的昵称)这个称呼。而小女儿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在生下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个孩子前,她就已经在求学期间发誓“生下两个野性十足的儿子分别叫罗德里戈和贡萨洛,绝不叫奥雷里亚诺和何塞.阿尔卡蒂奥,还要养育一个女儿名叫维吉尼娅,绝不叫雷梅黛丝。”可是,她的孩子出生后,她的罗德里戈称呼被丈夫奥雷里亚诺坚决反对,她的孩子被丈夫命名为奥雷里亚诺。虽然,母亲费尔南达.德尔.卡皮奥与小女儿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企图为有着轮回悲剧的布恩迪亚家族进行一番涤荡的革命性行动没有一次是成功的,但是至少这对母女在百年孤独的家族中生活却有着让这个家族走出孤独轮回悲剧的想法。

再观另一线索人物——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是奥雷里亚诺必然性格孤僻定律的始祖。自己的法定妻子雷梅黛丝生前生后,他都是一如既往地孤傲,面对孤独,他从来没有思考过。笔者认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孤独的本体。他出生时候的样子、他出生后的预知能力、他前期因自由而发起的战争、他中期因虚荣而继续的战争、他后期因愤慨拯救而想发起战争、与他度日的小金鱼制作过程„„这些种种都散发着属于奥雷里亚诺.布

恩迪亚上校的孤独气味。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融入家中,从来没有想过要把鲜活的生命力注入布恩迪亚家,仿佛家不过是他吃喝拉撒睡的旅馆。关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文段,笔者最深刻的是:“自从那个遥远的午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他唯一的快乐时光就是在金银器作坊打里打造小金鱼的时刻。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马孔多人们心中的传奇式人物,但他对于孤独,从来都是无言地承受,就让自己滑入孤独的深渊,他享受着孤独的快感。他与让自己后半生都孤独无依地生活的丽贝卡是同类,他们都认为身体内部的孤独无法消除,他们选择把孤独维持,选择用孤独把自己缠绕起来,以此来获得生存的安全感。

其次,笔者认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与丽贝卡这种对待孤独的方式是完全不适用于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因为现代社会的繁华重压下,每个人都只能在特定的时候卸下外壳来审视自己的孤独。如果明知道自己的身上存在着孤独的因子却故意把它夸大化、稳定化,这样又怎么能活得下去,因为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终日制作小金鱼就能生存的马孔多。所以,在孤独深种体内的时候,人就需要平衡体内的孤独,以此来让自己得到适当的释放,从而获得活下去的勇气。就像抑郁症患者,体内的抑郁因子无法得到释放而庞大地积累起来,对于他们而言,努力地活着是最痛苦的事,他们需要释放自我的治疗才能重新焕然地活下去。平衡孤独的有效方法是适当地释放与积极地面对孤独。人需要超越功利,卸下一切,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孤独。面对孤独,人需要明白孤独是有存在的必然性的,但它并不可怕。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个体需要来适当地释放自我,从而让体内的正能量不断地中和孤独因子,如运动、交友、阅读、吃东西、听歌、跳舞、画画、学会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每个人都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自我释放之法。当人意识到孤独的存在的必然性,会产生低落情绪与宿命论情绪——何必与必然的孤独进行抗争或孤独乃注定无法打破的命运。但笔者认为,孤独的存在并非是为了告知人类怯懦、沮丧与不抗争,而是为了让人更能认清自我——人只有认清自己的弱点与孤独才会会得更强大。个体必然是弱小的、孤独的,但多个个体的联结,就必然不再是弱小与孤独。一如“人”字,乃两边相互扶持才成人,而非一边独撑面对孤独和害怕孤独就能活得更好。个体之间的沟通与关怀则是对抗孤独的最好的添加剂,从而让整个民族、人类世界都获得更强的能量来继续存在。

最后,加西亚.马尔克斯让布恩迪亚家族随着羊皮卷而消逝,但这并不代表作者让人顺从孤独、放弃挣扎、听任孤独的摆布。面对既定的孤独命运,不能把孤独的存在的必然性放大为宿命。因为每一次对孤独的宿命性存在的承认,都是自找借口的怯懦。人能够把发生之事认为是命运的使然,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命运就此决定了一切而放弃,并为自己寻找安慰的借口——这是我无力改变的宿命。正如一个民族在遭受巨大创伤的时候,不能把一切归结为宿命,反而是应该看清自我,然后是使自身强大起来,从而再次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百年孤独》中有一句话,“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这句话正是告诉所有的阅读者此时不与孤独抗争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更待何时。引用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的孤独》演说中的两句话: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馑、**,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这两句话也肯定了笔者在前面的观点——作者之所以把既定的轮回孤独赋予布恩迪亚家族,并非是让人绝望,是让世人明白孤独的存在,以勇气对抗之而不惧怕,以积极的态度体验之而不封闭,并从布恩迪亚家族的悲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孤独的方法,从而更加充满希望地努力地活下去与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2011.6.[2]李祝亚.女人与孤独——试析《百年孤独》中几位女性形象[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9.(4).[3]杨晓莲.拉丁美洲的孤独——《百年孤独》的文化批判意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3).[4]苏耀丽,朱丽艳.因为孤独渴望爱情 因为无爱变得孤独——浅谈《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情结[J].科技信息.2010.(33).[5]周笑盈.灵魂深处的孤独——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29.(1).[6]彭文忠.《百年孤独》与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的魔幻叙事[J].文史博览.2006.(1).[7]黄俊祥.简论《百年孤独》的跨文化风骨[J].国外文学.2002.(85).

第二篇:勤工助学之体验与感受

勤工助学之体验与感受

珍珠,只有经历河蚌的囚困,才能够绽放出迷人的色彩;

宝剑,只有接受烈火的锤炼,才能够铸就出其锃亮的刀锋;

雏鹰,只有接受风雨的洗礼,才能够展翅高飞,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中。我们大学生,只有不断将自己投入到社会中去生活、去实践,才能从一点一滴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从而不辜负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

为了家庭,为了梦想,我选择了勤工助学。它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岗位,它更是一次自我尝试的机会,一个锻炼自我的舞台,让我感受到了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果实,用奋斗创造财富的那份自豪与喜悦。

在勤工助学中我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充分去锻炼各种能力,才能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开拓自己进而超越自我。虽然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简单的工作,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事分大小,但无轻重,每件事都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地完成。

我的勤工助学岗位是图书馆管理,工作是帮助老师处理、整理一些资料文件,以及取杂志,标号并上架和每天整理报纸等工作。记得有一次,为了取报纸我上课迟到了,原因是报纸必须是每一天都要按时上架,我下午又是满课。后来跟老师交流之后,才觉得问题在于自己。从那次以后,当遇见自己不能解决问题时就给老师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学会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学到了很多与人交往的技巧和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能力,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到现在还能清晰的回忆起第一天工作时的情景。当时的心情,既兴奋又犹豫,兴奋的是自己终于可以参加勤工助学,犹豫的是这里是图书馆,在工作当中面对的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当我们面对每一位读者时,我们管理员都要以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接待他们,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对于有点害羞的我来说多少有点难为情。就这样,我可以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似开始了工作,轻易都不敢说话,生怕别人看见我。工作很快就结束了,心里面一下觉得很委屈。但一想到老师们的友好热情,学长耐心地教我工作,我也就释怀了。所以第二天我还是高高兴兴地去上岗了,以后的日子也是一样。我几乎没有请过假,风雨无阻。像难为情、不好意思之类的幼稚的想法也没有了,慢慢的我知道自己变得成熟了。

这以后的工作中,我不但很顺利地完成了我的任务,还学会了用微笑来面对所有需要帮助的同学。我也能真切的感觉到,大家是很友好的。在图书馆里我认识了好多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可以看出来,大家都是忙碌但快乐的。图书馆里面的老师们对学生都很照顾,这样让我们轻松了很多,真的很感谢他们,感谢这个有爱的集体。通过一年来的工作锻炼,我敢说每个参与其中的同学都收获了许多。尽管每个人的收获不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大家通过锻炼都成长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都成功了。我想,这应该就是学校为我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目的之一吧!

在这里,我感受着生活,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一天天长大,并在马老师语重心长的教导下慢慢地懂事。如今,在勤工助学岗位上的点点滴滴,已成为我生活中重要而又精彩的一部分,没有太多的遗憾,却添了一些对勤工助学的新感悟:

勤勉自强。每一个愿意加入勤工助学的同学都是了不起的,因为我们有一颗勤勉自强的心。我们不愿意在电脑前蹉跎我们的岁月,在无聊中打发我们的时光,在失意中错失我们的年华,而选择加入报刊室磨练自己,服务他人。无论以后走到哪里,我们都会以勤勉自强的人生态度去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工作负责。在工作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细事,尤其是在这样每天都要面对全校师生的报刊室。为了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对工作负责的责任心。因为负责,所以我们的工作总能让老师和同学们满意。

学以致用。在报刊阅览室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会不知不觉的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处理具体的事务。这既利于对我们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处理好报

刊室的工作。报刊室的工作让我们充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所长,学以致用,让自身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一年来的工作时间让我有了这些感悟:勤勉自强、工作负责、学以致用,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三个词,却是我对勤工助学的真实感悟。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出发,去完成我未完成的梦想。

最后,要再次感谢学校给我们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我们成长,感谢老师对我所犯错误的包容和每一次语重心长的教导,感谢每一位一起工作的同学们,怀念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第三篇:论文:浅谈体育运动与幸福体验

浅谈体育运动与幸福体验 论文:浅谈体育运动与幸福体验

摘 要:体育运动是人的身体需要,它能够满足人们生理及心理上对于自由活动的欲望。体育教学希望能够通过让学生在感受成功、接受挫折、学会交往、懂得欣赏等方面去深刻地体验幸福,从而使幸福教育遍布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键词:体育运动 成功 挫折 交往 审美欣赏 幸福感

幸福和快乐与人的需要有直接关系,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和幸福的,否则就可能是痛苦和不幸的。教育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不受教育很难幸福。体育是一种人权。1978年颁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确信有效地行使人权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和保持他或她的身体、心智与道德的力量;因而任何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均应得到保证和保障。”幸福是一种实践概念。人只有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可能获取幸福的体验,没有实践的所谓幸福体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体育从其本质功能而言,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结构及其机能,但由于心理是生理的功能形态,所以对生理的改造必然导致心理的发展,并且也只有将心理的发展纳入到身体的改造中,让人的心理来调控人的生理,才符合人的体育的特征。运动生理学研究指出“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大脑右半球的活动暂居主导地位,这个半球同时管理音乐和愉悦的情绪,因此。

以归类为幸福感。

那么,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获取幸福体验呢?在参加第二十二期泰州教师大学堂,听了上师大刘次林教授的讲座后,我有这样几点思考: 1.感受成功。

成功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时,他就容易树立自尊和自信,自尊的人不但相信自己有价值而且还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潜力,自尊者亦自爱,往往能够表现出认真主动、乐观进取、敢于负责。体育活动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展示的过程,活动过程中不但能够体现一个人身体方面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体育素质,而且还能够体现他的思维、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内在素质。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因此,我们从体育运动的角度去分析学生、教育学生就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个体提出相应的要求并引导他们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学习目标。比如同一个教学内容,有点同学能够很快的掌握并运用自如,有的同学却感到颇为吃力,因为体育的能力并不是完全从课堂中所获取的,学生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爱好是有差别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的目的就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优秀学生的标准,而是希望每个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自己的需求目标。个人需求目标的确定不是敷衍搪塞的,要在个人目前现状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努力突破原先的质或者量,从而产生新的需求目标。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相应而行,那么他们学习技术技能或者进行运动锻炼就比较容易达成自己的需求目标,感受成功的次数必将逐步增加,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需求度也将会不断得到提高,学习的信心就会不断增强。体育运动的技能是通过长期的累积而形成的,学生在一步步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也在一步步的积累运动的技能。技能的形成与掌握是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信心支柱。如果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和保持这种良性发展,学生就能够把成功的体验积淀成积极的个性品质,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其他领域,那么,学生的幸福感或幸福阈值就会比较高,他们所获取的幸福体验就会更高一级。2.接受挫折。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己在发达国家兴起。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西方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乐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遭遇的挫折要比其他学科体现得更现实、更深刻。因为体育运动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完成的,它既能够考验学生的运动技术、身体素质,还能检验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一个易受挫折的学生是难以感受到幸福的,但是能够面对挫折并且敢于克服的学生,其“幸福品质”是优秀的,他的幸福感也是比较强烈的。那么,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挫折,引导和教育学生努力克服挫折,运用体育的手段积极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幸福品质”,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为其良好品质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我幸福的本能。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3.学会交往。

幸福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幸福的人对生活事件和环境倾向予以正面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对现实拥有满意的心境,对过去和未来有更甜美的回忆和更乐观的期望。研究发现,外倾性性格及善于人际交往的人的幸福感水平较高。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专业技能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基石。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的群体基本为教师和同学,能否与老师及同学和谐相处不仅能够反映该生集体生活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直接反映了他在校学习的幸福指数。体育运动是一个群体活动项目,它处处体现着合作与配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在体育运动中,合作是交往,对抗也是交往,集体活动体现的是融合,单项运动展示的是个人魅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是在一次次的合作与对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第四篇:中国式拆迁四: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平衡

中国式拆迁

(四):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平衡

周涛律师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征地拆迁也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上持续上演。不容否认的是,在中国式的拆迁中存在着种种严重的问题,引发了众多的恶性事件,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拆迁引发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强烈冲突。众所周知,房屋是广大民众最主要的财产。许多人不断努力,甚至要花费毕生的努力和心血,主要目标就在于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房产的有无关系着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否有安定的生活,房屋的有无甚至成为了个人及其家庭生存的基础。可以说有房则生活就有了安定的保障,无房则意味着居无定所,生活不安。如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住房就意味着要流离失所,生活无着。而拆迁过程中的物质对象正是人们视若生命的房屋。被拆迁的房屋大都是处在城市郊区或者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居住的人,基本上又是一些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人。因此拆迁就成为事关被拆迁人的重大财产利益的大事。

我国《宪法》修正案第22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物权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的房屋,应当对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以下称被征收人)给予公平补偿。”

上述法律法规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可以对单位、个人的房屋进行征收。但问题的关键是,何谓“公共利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第八条规定:“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征收房屋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

(一)国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三)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

(四)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上述规定,并不能防止地方政府假借“公共利益”之名,进行商业建设开发。著名思想家哈耶克所说:“今天,自由的最大危险来自于有能力,有经验的行政管理者仅仅关心他们认为是公共利益的事物。” 在房屋的征收、征用、强制拆迁等方面出现的大量的恶劣案例,往往是某些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假借“公共利益”之名而行损害民众利益之实,严重影响政府形象,社会危害性巨大。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在具备正当理由和合法程序的情况下,公民个人的利益要服从社会“公共利益”,在必要的时候要牺牲一些公民个体的利益。但是,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的本质并不是“公共利益”必然优越于公民个人利益,或者具有更高的道德价值,而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公民个人利益已被公共利益包含其中,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将会给个人带来受益。既然“公共利益”并不当然具备高于公民个人利益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那么当为了实现“公共利益”需要牺牲公民个人利益时就需要认真慎重地进行考量,而不能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干着为个别利益集团服务的勾当。因此,在征收征用公民个人财产的时候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认真考虑:

首先,必须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和内容,保证其合法性和真实性。公共利益的判断标准可以参考以下:一是受益对象的数量。“公益”意味着超出个人范围,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即可认为公共利益,但少数人的利益并非一定不能成为公共利益,美国著名法学家路易斯·亨金说:“在一个社会,公共秩序和普遍幸福允许对权利作少量的特殊限制,但它们不会允许吞没权利或权利完全从属于所设想的普遍幸福。”也就是说,即使以“公共利益需要”为理由,政府的权力也不是无限的,不能将个人权利完全淹没在公共利益之中。说明公共利益并不是绝对的优于个人利益的。二是是否向社会公众提供产品。也就是指公共利益的供给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公共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可能会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一定的利益。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事业是一种为满足公众需要而由国家组织安排,固定持续地向公众提供交通运输,卫生保健,水、电、热、暖,绿草地、公园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另外,还包括国防、外交、司法、教育等,这些都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为它不能为个人所独占,只能由公众共享。三是是否以促进国家的经济、文化、国防等建设为目标。国家在每一个特定的发展时期都有特定的目标和规划,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个人在追求私利的同时也可能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国防等建设事业的发展,如果其实施结果符合公益目的也应将其归入公共利益的范围,四是其结果是否确实能使社会公众受益。实践中,有些行为虽然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但事实的结果却使某些个人受益,而公共利益却未得到体现。如政府为解决当地居民住房紧张问题而征收土地,建造经济适用住房,这本属于公益目的,但新建房最终却被某些行政官员购买,普通居民很难买到,这就是有违公益目的。五是公共利益具有不可分性。也就是说:公共利益所具有的数量不能像私人利益那样被划分,不能由个人按照他们的偏爱多要一点或少要一点。有许多个人要求或多或少的公共利益,但是如果他们都想享有它,那么每个人就必须享有同样的一份。当前在征地拆迁中,地方政府认为的“公共利益”是否是真正的公共利益?其征地拆迁的决策是否代表了绝大数人民的利益?而现实生活中,房屋拆迁中的“公共利益”界定过于泛化,地方政府以公权力强行推行土地和房屋的征收与拆迁支持房地产开发,并从开发中获得不菲的财政利益和晋升官阶的政绩,很多地方政府的角色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转化为积极配合当地房地产开发的坚定支持者。在征地拆迁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拥有公权力的地方政府积极寻求与房地产开发商的结盟,政府部门成为了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附庸,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拆迁队。公民个人既无力抵抗强大的行政公权力也无力抗衡实力对比悬殊的资本权力。公民个人享有财产权的房屋在公权力与资本权力的强压下不可能获得应有的保护。

其次,“公共利益”需要严格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评估。即使政府为了“公共利益”进行征地拆迁,也需要对此“公共利益”进行合法和合理性评估。应根据我国正在积极推行的一些相关发展决策标准,不能为了实现所谓的“公共利益”而违背法律的明确规定,也不能违背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最后,要对“公共利益”的效力层次进行分类和排序。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公共利益之于公民个人利益都具有优越性,公共利益的效力是具有不能层次的。即使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对公民个人房屋进行拆迁时,对涉及的“公共利益”的效力层次也要进行排序。当前实际情况是,对公民个人房屋进行拆迁大部分是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地方经济发展并不能成为牺牲一切个人利益的正当理由。作为公民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需要予以特别保护,不能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就可以无条件的牺牲。现实拆迁案例中,被拆迁的个人房屋上往往附加了被拆迁人的个人乃至家族情感,但是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经济发展,对这样的特殊情感需求基本没有任何考量。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统一性,具体体现为:一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依赖于公共产品的完善和发展。公共产品不仅是市场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而且直接增进了个人利益。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它可以降低生产费用。生产费用是指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费用,公共产品则可以降低这些生产费用。如政府提供的供水、电、通讯和道路交通设施,可以降低厂家和商家的能源、通讯、运输费用。其次,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和生产费用相对应。它包括市场交易中制定公约所需的成本和执行合约所需的成本。这些成本的大小,取决于生产环境、市场交易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多少。当不确定因素较多,信息获取成本较大,交易费用较高;反之,交易费用较低。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法规制度,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最后,它可以减少风险损失。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可能遇到各种风险,会使社会成员及其家属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公共产品的完善与发展,可以使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则可以减轻这些风险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二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依赖于社会整体的平衡与发展。社会整体的平衡状况,直接影响着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发展。经济整体的失衡必然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一个国家经济整体的失衡,轻则造成就业不足与通货膨胀,重则形成经济危机。既然个人利益最大化依赖于公共产品的完善和社会整体的平衡,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的手段,才能达到。私人利益的实现和发展只能依赖于社会的整体效益的实现。三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依赖于个人利益的实现国家要实现公共利益,就需要消耗一定的社会经济资源。国家如果不能拥有一定经济资源,即没有一定的收入,它的职能,目标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个人利益的实现是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的保障。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同时具有斗争性或对立性,这是指它们互相离异、分化和制约的运动和趋势。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虽然是一致的,但毕竟存在着差别,因为公共利益是从个人利益中分离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且公共利益不可能是某个社会成员所独占的利益。因而,每个社会成员总是反对从自己的个人利益中分离出公共利益,每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说来是同他们的公共利益不相符的利益,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已的“,是”不依赖“于他们的,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实现社会整体效益,对公共利益进行保护,对个人利益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这样,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就形成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斗争性具有普遍性。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优于个体利益,为了公益目的的对私人财产权进行限制并不能当然获得正当性,还应符合行政法中经常提到的比例原则,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指行政行为虽然符合法律上的规定,但对于将会损害或限制行政相对人某种合法权益的行政决定,行政主体要采取最有效的方式使这种损害保持在最低限度,即为了达到法定的行政目的,该项措施是给人民造成最小侵害的措施。即限制所采取的手段与限制所追求的目的之间应保持相互的平衡。比如把刚盖好的高层建筑拆除,原因是政府部门规划此处应建设一块绿地或公园。后者代表公共利益,如果拆除该建筑所产生的损失肯定大于绿地带给人们的收益,那么这个拆除请求就不具有正当性。

具体而言,下列原则是地方政府在房屋拆迁中必须坚持的:第一,基本生产权利原则,即当需要拆迁的房屋是公民生活必需时,除非提供在功能上具有替代性的房屋,否则不能使得“公共利益”成为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借口。第二,适度原则,即当拆迁房屋是为了商业开发需要时,就是私法上的行为,应当由开发商与公民协商解决,即便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需要牺牲公民个人利益,也应当尽量适度。第三,实质补偿原则,即现行拆迁条例中规定“按房屋市场价格补偿”,现实中经常是以“拆一补

一、住房保障”的做法来实现,这仅仅是形式上的补偿而忽视了房屋的真实的市场价格差异,这也是现实中房屋拆迁必然意味着纠纷的根源。应当采取实质补偿的标准,即拆迁房屋要按照同等地段新建商品房的销售价格进行补偿。

从根本上讲,政府对公民房屋的拆迁是一种强制的权利转让行为,是一种“责任规则”保护下的私权转让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法律制度要求公民在获得“合理补偿”的情况下,个人权利必须让步于“公共利益”。而现实的房屋拆迁中,对于“公共利益”的判定则经常以经济效率为标准,这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反思拆迁的制度逻辑到底是不是正义的。当某些权利是公民生存的基本权利,是保障公民基本自由权利的必需时,公民的权利到底能不能转让?

公共利益的实现必须置于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监督之下。以公共利益为由限制公民权利,尤其是赋予政府强制拆迁的权力时,以公共利益之名越权和滥用公权力的现象泛滥,造成政府与人民紧张关系的出现。因此,必须把加强对公权力行使的有效监督制约与公权力的行使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加强对这一公权力行使过程的违宪审查、司法审查、上级监督、专门监督等国家权力性监督。这是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机制和判断标准。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机制充分考虑到了政府的自利性。它是一种公权力与另一种公权力的对抗,各国的实践已经证明此种制度构建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以听证的贯穿为保障,实现政务公开。以公共利益为由采取强制规划、征收、征用等特殊行政措施,会严重影响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必须做到决策和执行全过程的公开透明,即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应体现在政府行为的全过程中,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外,包括政府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都应该公开,政府制定的法规必须公之于众,对行政相对人权益产生影响的行政决定必须说明理由,允许相对人申辩,相对人有权要求听证等。听证是政务公开的核心内容,也是使政务公开实现的可靠保障。一个国家实体法再健全,没有严格的程序予以保障也等于零,听证程序的设立,将行政主体纳入相对人监督的范围内,可以防止行政专权和武断,最大限度地限制行政主体公权力的滥用。在房屋拆迁中,涉及了拆迁立法、制订拆迁政策过程中的听证,实施拆迁许可前的听证,对违法拆迁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前的听证,实施行政强制拆迁前的听证等。在拆迁的各阶段,使听证程序贯穿始终,实现了政务公开,也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最后,需要加大法律的执行力度,保障公民个人权利不受非法侵害。对于敢于滥用职权,违法征地拆迁的地方机关和官员,应从重追究其行政乃至刑事责任,必须让地方官员认识到,谁胆敢置人民的根本利益于不顾,谁就要受到应有的制约和惩戒。

第五篇:膳食平衡与人体健康 营养学论文

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

--郭鑫磊

自古以来,“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为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预防疾病、膳食调配遵循的原则。中华民族传统用膳原则提示要想保证健康,首先应该坚持平衡膳食,最好在中年以前就养成注意膳食平衡、合理运动、日常生活有规律和不吸烟等好习惯,以保证有足够的健康储备。

一、膳食酸碱的平衡 鱼、肉、海产品、贝类、蛋类等都是酸性食物。过多食用使血液从弱碱性转为酸性,轻则令人倦怠乏力,重则使人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故要减少筵席上的“山珍海味”而增加蔬菜、瓜果、豆类等碱性食物,菜肴的荤素搭配不能忽视。

二、食物杂与精的平衡 “杂食者,美食也”。偏食易造成微量元素铁、锌、碘、矿物质钙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因此在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应提倡食品来源的多样化。

三、膳食冷热的平衡 “食宜暖”。胃喜暖恶寒,生冷、冰凉的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更应少吃生冷食物,特别在夏季更应注意。做到“饥时勿急,空腹忌冷”。

四、膳食寒、热、温、凉四性的平衡 “药食同源”。食物也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分,如绿豆性寒无毒,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菊花苦平无毒,清热明目;羊肉甘而温热无毒,补虚祛寒;西瓜则有“天生白虎汤”之誉,适用于发热、口渴、尿赤。食物的寒、热、温、凉必须保持平衡组合。中医说的“忌口”,也是根据食物的四性决定的,如体质偏热、发热或伴有急性炎症的患者,应忌吃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体质虚寒,特别是胃寒、哮喘的病人,应忌食鸭肉、绿豆、竹笋等寒凉性食物。

五、饮食五味的平衡 “五味调和,不可偏嗜”。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五味调和才能相得益彰。甜食具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的功能,但吃甜食过多易影响食欲;酸味健脾开胃、可增强肝脏功能,但过食酸味会使消化功能紊乱;苦味可除湿、利尿,对调节肝、肾功能有益,但苦味过重会引起消化不良;辛辣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然而过食辛辣对眼疾、口腔炎及痔疮、便秘不利;咸是最常用的但不可过量,《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说:“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意思是说如果咸味吃得太多,会发生骨骼受损、肌肉萎缩、心气抑郁等现象。现代医学证明,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梗死、肝硬化、中风及肾脏病的增加与过量摄入食盐均有密切关系。

六、就餐速度快慢的平衡 “食宜细缓,不可粗速”,“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咀嚼是摄食及消化的重要环节,进食时缓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食物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杀菌解毒,唾液在咀嚼过程中与食物混合,细嚼使食物磨碎,都可促进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而缓食又能使胃、胰、胆等消化腺得到和缓的刺激,令其不断分泌消化液,避免出现因“狼吞虎咽”使消化器官难以适应的状态。

七、就餐时间和饥饱的平衡 “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大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原则。同时每日饮食时间要有规律,即“饮食以时”。不吃早餐易患胆石症、胃溃疡。应科学看待三餐: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不要错误地以为早餐要少、午餐要好、晚餐要饱,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全家福。

八、就餐前后动静的平衡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论语 乡党》篇说:“食不语,寝不言。”主张进食前和进食过程中宜静而专致,不可高谈阔论、分心,否则不利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古人言“饮食即卧,不消积聚,乃生百疾”,因此饭后要适当活动,在进食之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

九、进食前后情绪的平衡 “胃好恬愉”。是指进食前和进食中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相反则会危害健康。《素问 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体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是否还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怒时勿食,食时无怒”“气恼勿食,忧郁慢用”,进食时一切反常的情绪都应排除。音乐对于消化功能有很大的影响,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有柔和清悦的音乐配合进食最佳。

十、能量入与出的平衡 即进食量与体力活动平衡,做到“量腹而受”,热量就不会储存;否则,摄入的热量超过机体消耗的需要,其结果必然肥胖。百练不如一走,步行运动容易掌握强度,不像跑步等过量会有副作用,甚至猝死。故饭后百步有利健康。

下载百年孤独论文之孤独需要体验与平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年孤独论文之孤独需要体验与平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语文的方式体验语文之美论文

    摘要: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让学生诵读、品味、探究、鉴赏语言,才能感受到语文的美。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如何体验语文之美。关键词:语文味;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

    浅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平衡论文范文大全

    摘要: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对于保护公司的中小股东、大众投资者以及公司的利益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践 中两者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因此,如何平衡两者之间......

    企业户外体验之训练与发展

    探索自我 ‧ 發現團隊 回歸人本 ‧ 止於至善 企业户外体验之训练与发展中华体验学习发展协会理事长杨国梁 许多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运用户外体验训练(OET),且所用名称亦有所不同......

    权利与权利平衡: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石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权力 学生权利平衡论文摘要:随着依法治校原则的确立,如何使高校明确权责,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切实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已经成为社会吝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对......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之危与机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之危与机 一、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原因 (一)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保持美国的绝对优势。在亚太地......

    挂职锻炼 之我的体验、追求与收获

    挂职锻炼 之我的体验、追求与收获去年9月,根据组织安排,我被选派到东宝区牌楼镇政府挂职锻炼。我十分珍惜此次机会,工作中始终保持谦虚之心,认真学习,积极调研,主动参与,深入思考,综......

    浅谈平衡式燃气热水器与密封燃烧室新设计论文(精选五篇)

    摘 要:本文介绍了传统式衡式热水器的结构及特点,引出了新型密封燃烧室平衡式热水器的构造及优点。1 前言燃气炉具是一部使用燃气的机器,利用此机器,将燃气化学能转化为有实用价......

    形势与政策之两岸关系 论文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所属课程:院系年级: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联系电话:指导教师: 年 月 两岸关系之深思 摘要:两岸关系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热点话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