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党建难点问题
新时期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1.现实定位问题。现实工作中,企业基层党组织很难把握好在企业中的定位,就位不准。企业的中心任务是生产经营,企业基层党组织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部门,党务干部往往把精力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但是《党章》明确规定:“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此,加强和改进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找准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定位,明确任务。
2.职责范围问题。目前,受人员精简的限制,基层行没有专职党务工作者,普遍采取党组织与经营管理层合二为一的方式来理顺关系,这样便于基层党组织全过程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建立党组织参与决策的机制。但基层党组织在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开展工作时应有自身的工作重点和任务,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基层行的党员干部往往把精力放在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上,忽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任务,忽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责。
3.党建活动问题。受发展是第一要务挤压,受活动经费限制,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活动少、形式老套。部分党务干部认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惟一标准是看生产经营业绩,一切工作都要给生产经营任务让路,这导致一些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淡化、弱化、惰性化,党内“三会一课”和其它一些好的活动方式已经不成规范。
4、党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积极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及时更新党的学习教育观念,在全体党员中牢固树立体现时代精神与发展要求的先进理念,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党员教育、提升党员素质成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教育方式比较单一。现有的党员学习教育,主要通过定期开展的支部学习以及播放学习光盘、发放电子版和纸质学习材料等形式开展,方式方法单一,不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缺乏吸引力。二是教育效果比较一般。许多支部学习仅停留在上传下达的阶段,教育内容落实乏力、操作性差,没有和业务工作密切联系,在学以致用方面没有做到位。三是教育内容比较传统。科技的进步发展带来信息量的膨胀,大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势必会受到抵触,因此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四是欠缺自觉性和主动性。因为各项业务指标和上级考核任务很重,时常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影响学习的效果,造成学习时紧时松,存在自觉性不强、内在动力欠缺的情况。
第二篇:基层党建问题清单
(一)全体党员要着力解决好六个方面问题:
1.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问题
(1)有的对共产主义缺乏信仰,感到共产主义太遥远,甚至认为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才是硬道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2)有的精神空虚迷茫,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于组织、参加封建迷信活动和宗族活动,信仰宗教;
(3)有的不重视、不爱好政治理论学习,学风不浓,玩风太盛,热衷于打牌娱乐,把学习当成任务、当成负担,即使学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4)有的对一些错误思潮、观点甚至奇谈怪论缺乏辨别能力,不敢亮剑,不善发声,甚至人云亦云,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捕风捉影;
(5)有的信口开河,妄议中央、省委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市委、县委的决策部署,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随意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影响民心;
(6)有的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入党动机不纯,庸俗化、从众化,把入党作为个人晋升、捞实惠的台阶和资本。
2.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党的意识淡化的问题
(1)有的看齐意识不强,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离中央、省委和市委、县委的要求有差距,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甚至毫无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意识;
(2)有的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护党、不为党,积极主动宣传党的好政策好声音不够、传播正能量不够,导致基层群众对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好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甚至不欢迎;
(3)有的对党史党章党规的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在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有差距,不能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4)有的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散漫,不按规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按标准缴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有的甚至混同于一般群众,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有的不愿意亮党员身份,害怕群众监督;有的流动党员不及时转接党组织关系,不向转入地党组织报到,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成为“口袋”党员。
3.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
(1)有的利己主义、小集团主义思想严重,跟组织讲条件、讨价还价,在名与利、得与失等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甚至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
(2)有的群众观念淡漠,对群众没感情,不关心群众疾苦,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特别是在联系服务困难党员、群众,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等方面有差距;
(3)有的履职不公,讲人情、讲关系、讲交易,吃拿卡要、故意刁难,随意侵害群众利益;
(4)有的服务意识欠缺,为群众办事不上心不主动,方法简单,化解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不多,欺瞒组织、糊弄群众,甚至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临危退缩。
4.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精神不振的问题
(1)有的对组织安排的工作消极懈怠,拈轻怕重,对自己 有利的事积极性非常高,对自己无利的事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懒懒散散,慢慢吞吞,出工不出力,敷衍了事;
(2)有的自我要求不严格,作风不实,迟到早退、脱岗离岗现象严重,上班玩游戏、看视频、炒股票屡禁不止;
(3)有的不会担当、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缺乏攻坚拔寨、冲锋陷阵的志气、勇气和锐气,遇矛盾就让,见困难就躲;
(4)有的安于现状、进取心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碌碌无为,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5)有的脱贫攻坚意识不强,办法不多,缺乏带头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
5.着力解决一些党员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
(1)有的律己不严、知行脱节,讲奉献、讲公德、讲诚信不够,言行举止不文明不得体,甚至口无遮拦,行为粗俗,让群众鄙夷;
(2)有的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对工作不负责、不认真,不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安专迷”有差距,精准细致不够;
(3)有的不讲家庭美德,不能做到敬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友善,甚至成为乡匪村霸和宗族势力、黑恶势力的带头人、保护伞,直接从事参赌涉赌、制毒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
(4)有的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有的不注重个人品德,追求低级趣味和不良嗜好,流连声色犬马,玩物丧志,生活作风不检点,形象不佳。
6.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落实惠民政策不公开透明,在办理低保、农村危 房改造补助、公益林补偿、征地拆迁补偿、扶贫资金发放等事项时,办事不公,假公济私,优亲厚友;
(2)有的不能做到公私分明,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甚至贪赃枉法;
(3)有的挥霍、挪用甚至贪污集体财物,低价变卖集体资产;
(4)有的套取骗取国家补贴补助款,截留克扣、虚报冒领、贪污私分惠民资金,“雁过拔毛”,侵害群众利益。
第三篇:基层信访工作难点问题及解决措施
探讨基层信访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广大基层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弱势群体的突出代表,而信访作为保护其利益的一种行政途径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基层信访工作为基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分配格局的不断调整,各种矛盾在广大基层更快的积累和表现出来,基层信访工作压力逐年增大。加之基层群众法制意识的淡薄、基层信访制度不健全、基层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诸多因素使得基层信访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日益突出。
一、信访的立法定位不清晰,基层信访工作缺乏法律支持
信访工作最根本的依据是宪法第41条。依据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但是由于具有实效性的宪法审查制度和权利救济途径暂时空缺,我国在实践中形成对基本权利的保障倾向于相对保障模式,《宪法》第41条所列举之权利的保障就主要依赖于行政救济手段,信访即是其中的一种制度设计。
有关信访权利与信访制度最直接的规范依据,乃是国务院的《信访条例》。《信访条例》总则第一条中“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的表述,一方面明确了信访制度存在的民主特性,另一方面凸显了民意及民意表达的被动性。结合其后的具体细则可以看出,《信访条例》突出了信访制的社会减震器作用,侧重点落在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简化了信访的功能与要求。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信访制这台减震器更多情况下只能暂时减少或掩盖社会矛盾。
无论宪法还是信访法规都并未许诺满足信访人所请求的实体权利,而是通过制定程序规则,以使信访人能够单方面启动并进入该种程序。而在信访制度设计中,由于法律保障的缺位,民意表达诉求不突出,信访内含的民主责任被替换为倾听、转办等简单的流程 化工作。而广大基层群众对信访的期待不仅是社会减震器更是回馈民意的渠道,这使得群众对信访工作效果的期望反差巨大。久而久之,信访人易出现反复上访、越级上访、聚众上访,信访事件扩大并最终影响社会稳定就难以避免。
二、信访体制机制不健全、信访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信访机构设臵不合理、信访责任不明确。目前基层信访机构主要包括,人大常委会的信访机构、党委系统内的纪检部门、各基层法院和检察院的申诉机构、各基层单位专设的信访科、室等。这些机构的设立为基层信访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基层信访机构过多导致信访力量过于分散,政府财力、人力、物力吃紧,办案资源紧张,难以充分解决信访问题;基层信访机构过多、缺乏统一领导和认识、信访结果不一,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基层信访机构过多,责任不明确,各部门相互推诿、形成久拖不办的怪圈。
2.监管网络不健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在镇、村、组三级的信访网络建设上受到人力物力有限、社会关系交织等状况的限制,信访网络建设迟缓无力,往往陷入被动信访局面;一方面信访部门接访内容广泛,涉及城建、民政、水利、卫生等各个部门,但对于同级部门只能建议、监督,没有直接管辖和处理的权利,造成信访什么都要管、什么都管不了的局面;同时对于上级机关和涉及权利、司法、党委系统的信访事项,即无权监管更不敢监管,也限制了信访工作的开展。
3.多种人为干扰因素的存在。一方面信访工作受到领导干部善意关心和个人价值观念取向的影响,出现了领导重视的优先办、领导要求的如是办、领导推托的回避办的“三办”现象;另一方面基层信访工作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招呼”干扰,容易引起工作的偏差;同时上访群众为达到上访目而干扰信访干部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事件发生,也给信访工作者造成了一定的心里压力。4.基层信访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少数基层信访干部群众观念单薄、工作方法单
一、作风粗暴的现象存在;另一方面基层信访工作队伍的组织建设、学习培训等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信访干部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逐渐与时代脱节;同时基层信访也面临着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力量长期得不到补充的情况。
三、信访动机复杂化,信访思想存在误区 1.“不患贫患不均”的心理驱动。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基层贫富差距逐渐显现,部分贫困群众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容易出现心态失衡。最近来以鸡毛蒜皮问题、捕风捉影问题大肆信访以谋求心理平衡的事件发生几率逐年增大。
2.“权大于法”的观念普遍存在。当前基层群众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寻求法律救援,走司法途径解决问题,而是上“衙门”、找政府;认为官越大说话越管用,只要能够引起上一级领导的重视,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解决,因此赴省上访、赴京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对于部分涉法涉诉案件,基层群众以诉讼成本过高及部分执法者自身素质不高,不能公平、公正判案等理由要求政府出面解决。
3.“法不责众”的心态促使信访事件影响扩大。一方面信访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以为你能上访,我也能上访,信访双方同时上访,对立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聚集群众、亲属集体上访,认为把事情闹得越大越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同时,社会上对于信访等事件普遍存在“看热闹心态”,部分群众对本来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在不了解事实情况的前提下就围观、起哄、传播不实信息,往往使普通的信访事件复杂化。
四、信访形式和途径的新变化
1.基层信访方式的改变。信访方式由原来的信函、电话方式为主转变为亲自上访为主,认为只有亲自去了,才能把问题说清楚。信访规模由单人上访转化为拉上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形成规模较大的集体上访,认为信访规模越大解决问题的希望越大。2.信访范围的变化。信访层级上由原来的逐级上访变化为越级上访,甚至组织人员直接向中央上访,群众认为反映的问题本级政府解决不了或是不愿解决,希望以此给办案人员施加压力,从而尽快达到自己的上访目的。
3.组织性、对抗性的变化。从组织程度上看,信访群众出现了凑资、联络、后勤、宣传等日益细化的分工;同时对信访地点和时间的选择越来越敏感,主张选择在重大节日、政治活动期间,如“国庆节”、“两会”,地点选择主张在重要公众场所,甚至省会城市、国家首都;从对抗情绪上看,上访者一般情绪激动,现场疏导难度大,后期工作压力强。目前上访群众穿状衣、打标语、拉横幅、集体签名、下跪请愿的情况时有发生。4.上访次数和频率的变化。一方面是一次上访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自己的要求,因而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上访;另一方面为了促使问题加快解决,而反复上访且加快上访频率;同时对上访的结果不满意或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反复上访,加快上访频率的事件也多有发生。
五、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乏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多发
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乏力。虽然经过信访工作人员长期的努力,绝大部分历史遗留信访问题已经得到圆满解决,但依然有部分问题由于机构裁撤、人员变动、材料丢失等原因无法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问题的解决难度将来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群众对该问题的上访紧迫感也越来越强烈。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多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涉及到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矛盾的信访案件访居高不;同时涉及基层社会医疗纠纷、养老保险、干群关系、司法诉讼、村级换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访难点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基层信访的难点热点问题的确有其特殊性,给我们的基层信访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压力。但我们的基层信访工作者不畏艰难、与时俱进,摸索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和举措,给我们新时期的基层信访工作指明了方向,具体总结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快推进信访法律体系建设、继续巩固普法成果。
在扎实实行信访法律法规的同时,合理建议并推进信访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上的完善;在总结基层信访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及其化解途径的同时推进地方性信访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缮;要从法律上明确信访的工作内容、职责与其他部门的分工,特别是与司法部门的工作界限,使信访工作摆脱什么都要管的局面;要明确信访工作的工作地位、领导职责、监督机制,使信访工作摆脱什么都管不了的局面。
继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黑板报、宣传海报等多种宣传方式巩固普法成果,提高基层群众法律意识。一方面避免群众对政策理解不全面,法制观念淡薄,一味坚持信访,盲目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一方面改变群众“权大于法”、“法不责众”等的错误观念,使群众学会使用法律武器,走司法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 益;在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的同时,狠抓基层干部特别是信访干部的法律宣教工作,既要让干部依法行政、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又要鼓励基层干部争当懂法、守法、护法的模范典型,帮助基层群众依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司法部门也要通过建立健全司法救济途径、提供法律援助、降低诉讼成本等方式为基层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创造有利条件。
二、完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加强信访工作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信访工作网络监督体系,邀请一些有文化素质较高,对党的基层政策比较了解,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参加,将信访工作的阵线前移,使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要求并鼓励镇村干部要经常扎在群众堆里,定期排查,及时掌握信访信息,了解村民的思想动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介入,及时将一些矛盾纠纷尤其是信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针对信访突发事件要建立应急预案,做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对于上级政府部门有明确意见的信访问题,要及时安排分管部门组织有生力量坚持跟进调查,及时反馈情况,全力维护群众利益。
选拨培养一批政治坚定、懂政策、素质高、能力强的青年干部进入信访队伍;坚决对信访队伍中思想不端正、责任心不强的干部进行批评和教育,帮助其克服自身不足;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基层信访干部的责任意识、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多方举措强化信访干部个人素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信访队伍建设的同时狠抓其他干部队伍建设,减少因干部问题引发的信访事件。加强乡镇干部廉洁自律教育,牢固树立“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为民意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决问题不徇私、不枉法,争当廉洁的表率,在群众中树立公正严明的形象;提高村级干部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的修养,引导其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和紧急问题的反应能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三、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稳定就无从发展,不发展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经济社会才能够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因此,一方面在发展的同时,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和群众的接受能力,并做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及时做好群众的宣 传工作。另一方面要引导干部、群众沉下心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上来,以充分的发展来化解信访中的矛盾。同时要总结归纳发展过程中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扩大途径,实现避免类似问题、预防新型问题、化解历史问题、争取百姓支持的“一避一防一化一争”综合防治方针。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设计方案避免类似问题在发展建设再次发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立足长于谋规划,预防新型问题的出现;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有意识的将发展和化解历史问题有机结合;在执政为民的理念下,积极争取群众对信访工作的理解和信任,鼓励群众依法有序参与信访工作、客观对待信访过程中不实信息、抵制以信访为名目的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集会活动,为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与时俱进,创新工作观念与方法
1.把握源头,变被动处理为主动预防。实践中,每发生一次群众上访都存在一定的工作成本,而一旦引发集体上访,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时要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搜集信息,超前预测,防患未然;要把信访问题易发、多发的落后村组及争议集中的集体财产作为重点排查对象,组织有生力量进行重点监督;同时对排查出的不安定因素,要及时摸清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2.突出快速,变久拖不决为快速处理。对于群众上访,要做到快速调查、快速处理、快速结案,力争一次处理到位,避免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的发生。在调查处理中要坚持两个“要”,把好两个“关”。即:事实要清楚,把好事实关;错误要纠正,把好处理关。
3.强化责任,变相互推诿为联动配合。一是要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层层明确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二是要健全信访网络。从乡镇到村、到组、到焦点地段、重点领域,都要有信息联络员,要定期排查不稳定因素,及时收集、处理影响基层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充分发挥信访网络的预警作用。三是要推行稳定承诺制。镇村组和有关乡镇企事业单位要公开承诺,明确分管责任、处理期限,扎扎实实的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4.瞄准热点,变难点问题为亮点成绩。一是要看到当前基层信访的热点难点问题给基层政府工作指出了不足,为基层政府施政提供了机遇;二是要为解决基层信访中难点热点问题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要充满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深入基层群众广泛了解情况,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维和方法,尽一切可能为群众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四是要针对这类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源头建立健全相应机制,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最后我们广大干部要再次明确三个观点:
一、信访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必然产物,是不可回避的。
二、群众广泛参与信访工作,说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对信访工作的肯定,也是政府改善工作不足的一种渠道,我们不应该谈信访色变或刻意回避信访工作。
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人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当前信访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必将被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趋势所取代。
第四篇:党建难点
党建难点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已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基层的社区党组织理应肩负起历史重任,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来完成,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但当前我社区党建工作的一些不利因素将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较大的冲击,一些难点问题足以应引起我们党组织的高度重视,我社区现在的主要难点问题有:
一、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我社区现有党员102人,平均年龄达到了61岁,其中60岁以上51人;40~60岁45人,合计96人,占党员总数的94.1%。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4人(含在读),高中32人,初中以下46人。党员年龄偏大,普遍身体状况欠佳,有的还行动不便,这些客观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党组织活动的党员参与度。党员的文化偏低,在理解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容易产生偏差。
二、党员素质参差不齐。社区党员是由在职、流动、退休三部份人员组成。有的党员是在原单位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有的却是原单位的工人,党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理解能力有高有低,给党员教育学习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致使党员作用的发挥也不尽相同。
三、空挂、流动党员较多。我社区有空挂党员37人,流动党员25人,合计62人,占党员总数60.8%。空挂党员因长期不在本辖内居住,当接到通知参加党内各种活动时,往往以路途较远和情况不熟悉而婉拒参加。而流动党员更是以要谋生为由长期请假不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内其它活动,直接影响了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困难党员相对较多。我社区党员大多数都是退休和失业人员居多,退休党员收入不高。而失业党员的年龄又普遍偏大,找工作的难度也相应增大,收入更是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家庭的费用在不断地增长,这些因素都致使党员困难家庭在逐步增加,应引起我们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五、党员思想状况不稳定。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有相当一部份党员心理都有一种失落的感觉,有的党员因失业、医疗、托管等问题,个人利益或多或少爱到了一定的影响,认为为党工作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头来这也没有,那也受损,对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个别甚至怨声载道,对党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对构建和谐社会将会带来极大的冲击。
六、党员党性观念不够强。社区党组织退休党员占了大多数,其中有相当一部份党员都有船到码头人上岸的感觉,对党组织表现出比较冷漠的态度,对党组织的活动热情不高。有的党员认为和社区党组织之间不存在粮饷关系,对社区党组织发出的通知和号召,可响应可不响应,有兴趣就参加,没兴趣就不参加。失业党员更是为了养家糊口,为生活而忙碌,无暇顾及党的各种活动。党员的党性观念大打折扣,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同程度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七、党建队伍素质不够高。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一个时期社区党组织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党组织负责人都是兼职的较多,又缺乏相应的培训学习。导致现时社区党建队伍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还不够高,缺乏创新精神,已难以适应社区日益变化新形势的更高要求。
八、党内活动形式缺乏新颖。现在社区党内组织生活普遍比较单一,除了组织生活学习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外,还欠缺其它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缺少凝聚力和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的参与度,使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面得不到保证,难以确保党组织的两个作用在社区得到有较的发挥。
九、党组织活动经费不足。现在社区党员人数在不断地增加,而现时社区党组织的经费开支渠道和程序都必需经过街党工委。社区党组织没有一定的经费自主权,想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又担心经费问题不足从而放弃,对社区党组织正常活动的开展或多或少带来一定的影响。
十、机团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我社区现有6 个机团单位,而且都是省、市一级较为重要的单位,具有一定的人才和财力优势,但由于不是隶属关系,机团单位党组织普遍对社区建设参与程度热情不高,社区各项工作也难以得到这些机团单位的大力支持,机团单位优势得不到有较的发挥,党建工作要开展的有声有色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以上我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社区党委应树立责任意识,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问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克服困难、积极稳妥,采取以下相应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一、加强正面教育,增强党员党性。当前,社区党员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各种思想问题,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现有党建队伍的优势,利用“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对党员的学习教育,正确引导,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教育党员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难免会对一部份人的利益带来暂时的阵痛,但从长远来看是为了大多数人民谋利益,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前,党员要处理好国家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以大局利益为重,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确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提高党建队伍人员素质。社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决于党组织战斗力的提高,而党组织战斗力的提高关键又在于党务工作者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不断地加强对社区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学习,依靠上级和自身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党务工作者进行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应付日益繁重的党建工作的需要。
三、建立长效机制关爱党员。作为社区的党员相对而言是处于一种弱势群体的地位,党组织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力所能及地为党员办实事、办好事。下一步要在社区建立“党员之家”,利用“党员之家”的桥梁作用,建立和党员的有效联系机制,加强和党员的沟通,了解党员所想、所盼,为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建立党员电话联系制度和“三必访”制度,及时送上党组织的温暖。对困难党员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动员各方力量给予一定物质上的支持。对失业党员进行定期追踪,及时掌握劳动信息,帮助失业党员重新再就业,为社会的稳定作贡献。
四、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为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区党组织在开展活动形式上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特别是要注意改变过去组织生活只是做下来单一的学习模式,可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现阶段高科技的手段,逐步进行网上过组织,退休党员以集中过组织生活为主,流动党员以网上过组织生活为主,确保党员能够过上组织生活。还可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小型专题讨论会、座谈会,演讲会,组织党员进行电化教育、观看电影、外出参观,在重大节日还可举办一些游园会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党员的参与热情,达到增强党员党性的目的,确保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树立党组织负责人的人格魅力。社区工作有别于机团、企业,单靠行政命令是无法将社区工作做好的,而更多的是需要靠宣传发动,组织党员群众来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社区作为一个自治组织,需要社区工作者,特别是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注意在党员群众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起好带头作用,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党员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党员群众和机团单位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党员群众和机团单位也就会积极支持社区的各项工作,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才能在社区较好地得到执行
六、整合机团资源,发挥机团作用。社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辖内机团单位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因此,社区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机团单位的作用,协调好与辖内机团单位的关系,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尊重、倾听辖内机团单位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充分利用机团单位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优势,争取得到机团单位在人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共同构建和谐文明的社区。
我们相信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社区党组织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克服前进中的一切障碍,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去迎接和谐社会的灿烂明天。
第五篇:基层党建工作问题研究
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围绕“四个全面”定位定向,对照强基本、提功能要求,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符合、不适应、不协调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
1、观念更新不够,思想认识上仍有偏差,缺少真抓实抓严抓的政治自觉。认识上不来,行动就跟不上。“总开关”问题不解决,抓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客观来讲,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其主要负责同志对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有个全新的认识,抓主业、强主责的意识明显增强。但受传统惯性思维和片面政绩观影响,在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站位不高、认识不深、观念不新的问题,影响着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一是“核心论”认识不足。发展是中心,党建是核心。从“伟大工程”到“全面从严”,我们党把加强自身建设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升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同步推进。但实际工作中,不少同志还没有真正把党建工作放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层面上去审视、去研究、去定位,缺少理直气壮抓党建的政治底气。二是“基础论”观念不牢。作为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程,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意义重大。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是“长远之计、固本之举”。但由于抓基层打基础工作贵在经常、严在细节、好在实处,效果显现有其潜在性、周期性,不仅需要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韧劲,相反不少地方和单位舍本求末、应景应点去抓,缺乏长远打算和整体规划,导致基层党建依然“欠账”太多。如县市级基层党建五年规划还是在近两年才启动的,也没有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三是“系统论”思维不够。新的常态下的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基层组织功能重置、机能重建、动能重构的新课题。特别是组织功能重置方面,强化“五个功能”,需要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但现实中,有的仍习惯从单向角度去思考问题,跳不出“就党建论党建”的圈子,缺乏多维度、系统化的思维方式,结合抓、统筹抓、系统抓的举措和办法不多,导致一些地方基层党建重点工作推进慢、见效慢。
2、责任目标不清,压力传导上仍有脱节,缺少考责问责追责的硬性规定。一是责任链条“失紧”。从横向层面来看,书记亲自抓、分管同志具体抓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一岗双责”缺少硬性考评指标,班子其他成员履行党建责任内动力不足,对分管战线和联系点的基层党建工作过问较少、指导不力,影响到党委管党的整体效果。从纵向层面来看,“沙滩流水不到头”,对村(社)党组织特别是一些新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行责缺少有效监管办法,党建责任制“末端”压力传导不够。从联动层面来看,有的地方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不够,党建办、基层办等组织协调机构形同虚设,过分强调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责,党委其他部门共建责任目标缺少硬性规定,没有真正形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链接。二是考评问效“失真”。近年来,各地各级注重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缺少对应的具体量化指标和衡量标准,落实效果难以考准考实,直接影响到考评“指挥棒”激励导向作用的发挥。有的地方简单采取“一把尺子”量到底,忽视不同对象客观条件的差异性;有的重结果考评轻过程管理,年终“一锤定音”,忽视平时跟踪问效,导致部分党组织对基层党建工作抓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同时,在具体考评环节中,仍采取听汇报、看资料、查台账等考核方式,忽视从现实基础和长远效益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给弄虚作假留下空间,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准。三是追责问责“失严”。围绕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各地各级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配套制度,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制度落实不到位、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及时有效地监督制约手段,追责问责机制还不健全,存在强考核、弱问责的现象。相比安全生产、综治维稳等工作,党建工作责任追究的刚性不够显现,在责任主体认定、责任范围界定、责任过失量度上缺少相应的党内政策法规依据。同时,在具体问责过程中,注重强调主体责任人的责任追究,相对忽视了班子其他成员连带责任的“拷问”,影响到“集体管党”合力的发挥。
3、全域谋划不多,整体推进上仍不平衡,缺少联动联建联创的工作氛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类经济社会组织迅猛发育成长,拓宽了当前基层党建工作新的领域。实现“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高高飘扬”的目标,需要全域谋划、全面发力,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但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缺少通盘考虑,重农村轻机关、重传统领域轻新型领域、重实体轻网络,导致基层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仍有“盲区”和“空白点”。一是新领域党建工作相对薄弱。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独立自主性相对较强,一些业主担心“政治核心”冲谈了“经营核心”,习惯用直接经济效益衡量党建工作,带来这些领域党建工作“两难”问题,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和松散型社会组织,出现“前建后散、边建边散”的新问题。一些涉外或合资企业由于价值观、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不同,基层党建工作渗透融合相对较难。同时,社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互联网+”党建模式、“网络党建”应运而生,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二是区域化党建推进进程相对较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层党建的工作重心更多转向新型社区,区域化党建成为必然趋势。区域化党建,强调的是共驻共建、共治共享、共推共创,但现实工作中,有的地方把区域化等同于属地化、全能化、行政化,单纯依靠社区党组织力量推动,缺少统筹党建、社会资源的有效机制和办法。三是城乡党建资源整合相对乏力。推动城乡基层党建均衡发展,需要引导更多的城市优势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近几年各地深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加快了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进程,但实际工作中,共建形式仍停留在给钱给物的帮扶上,存在“重现实轻长远、重输血轻造血、重显绩轻党建”等现象,信息互通、平台互联、服务共享等精准帮扶上还显不够,在工作规划、组织建设、资源配置、教育管理、互助服务、考核评价等制度机制上研究不多,缺少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互融互动性是城乡共建的主要特点,是实现优势互补的保证,但现实中共建双方多是“硬性配对”,交互帮扶的针对性不强,农村党组织大多把自己看成“弱势群体”,被动接受帮扶,助长了一些基层党组织“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4、推动创新不实,功能发挥上仍不突显,缺少提质提能提效的有机载体。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着眼点应放在强化基层党组织“五个功能”上来,通过理念、制度、方式、载体的创新,提升政治引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但现实工作中,有的“为创新而创新”,搞“名词翻新”,提“空洞口号”;有的不顾各地差异,搞“一刀切”、“同步走”,缺乏深层次的创新,导致基层党建带有“指令性”“跟风性”,相反一些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是组织设置优化不够。落实“两个覆盖”,既要全面,更要有效,关键要实现有效覆盖。但有的重新建轻调整、重组建轻理顺、重有形轻有效,习惯过去条块式管理模式植入组织,新领域一些党组织隶属关系多头交叉,出现“属地管不了、主管部门不便管”的现象。有的探索推行“大党委”区域化党建模式,但在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协调所属支部关系、延伸党小组设置上缺少制度规范,影响到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二是组织功能边界不清。省委提出“五个功能”,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和服务功能细化、具体化。但现实工作中,有的“把基层党建当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基层组织服务功能有其局限性,边界“泛化”、定位模糊,相反容易造成服务的虚化。有的对委托基层代办事项缺少规范,带来基层党组织“过度行政化”的倾向,好事实事抢着办,难事急事推给基层。有的片面强调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忽视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教育引导,甚至对基层一些歪风邪气也不敢斗争,弱化了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三是组织活动方式不新。外部环境的改变,需要党的组织活动方式转变。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党组织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其活动内容和方式大多沿袭传统的周期规律和固定模式,缺乏应有的活力、动力和吸引力。不善于借助新媒体技术来推进组织活动方式的创新,实现组织活动的信息化,加强和改进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创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有效形式。
5、上下结合不紧,落实机制上仍不完善,缺少常抓常推常固的制度保障。一是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加快。对于地方党委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来说,更多的工作不应该是建设制度,而是需要贯彻执行。近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内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新规,但在承接过程中,落实层面还有个制度“立破改”的问题,原有制度不适应、出台新规不配套,迫切需要上级组织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创新的工作指导。特别是对基层党建工作中一些共性突出问题,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来解决。如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经费保障等需要更明确的硬性规定,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具体遵循,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措施等问题。二是指导督导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基层党建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但有的对基层党建客观规律和深层次问题探究不深,对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总结提炼不够,在面上推得开的不多。在具体指导督导上,缺乏动态监督、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基层调研沉不到偏远地区、薄弱领域,习惯看“盆景”、听汇报。在党建述职评议中,见述不见评、见评不见议、见议不见用,“年年新举措、年年老问题”,没有真正起到问题倒逼、责任倒逼的作用。三是激励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抓基层强基础,需要硬的保障。基层党务工作力量相对薄弱,尤其乡村一级党务人才紧缺。党建经费保障相对缺少“硬杠杠”、“硬支撑”,合理正常增长机制不健全。平台建设缺乏系统、长远规划,投向基层的公共服务资源和设施统筹不够,区域联建、相邻共建等形式探索不多。对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引导不够,党内表彰的影响力相对弱化,缺少推动基层创先争优的正向激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