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儿童学习策略的研究报告
关于小学儿童学习策略的研究报告
班级:10小教(1)班 学号:32号姓名:杨嫒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会有效学习”的人才。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好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速的理解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研究小学生的学习策略,并教导他们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因此,在2011年11月的两周见习期间,对宿迁市实验小学低、中、高年级十二名学生进行了学习策略的调查。采用的是访谈法进行调查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逐渐有被动掌握到主动探索,从模仿老师到自我发现,从单一到综合。
【关键字】小学儿童、学习、学习策略、教学
1问题的提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学习革命”,早在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现在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高效率的处理信息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的方法,这就要求学习者除了掌握学习方法、技能之外,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率,在学习结果上更有成效,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更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会有效学习”的人才。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好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速的理解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儿童的生活正处在从以游戏为主导转向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因此研究小学生的学习策略,并教导他们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必要的。
对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国外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国内学习策略的研究学者则把重点放在学习策略的定义、结构、影响因素、训练上。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国内外各不相同,国外主要为尼斯比特等人的六成分说、温斯坦的四成分说、丹塞雷的学习策略系统、迈克卡的学习策略分类系统等。国内,黄旭认为学习策略主要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组成,史耀芳将学习策略看作是注意策略、组织策略、联想策略、情境策略、动机和情绪策略、元认知策略等构成,胡斌武的观点是学习策略由操作性方式和操作性控制方式构成,蒯超英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方法、学习调节和控制、元认知三者综合而成等为主。针对学习策略的教学研究,国外分为可教学论与不可教学论,而国内研究侧重于怎样在教学
学习侧略,主要有学习策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加强具体解决问题技能的教学,训练自我监控能力。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宿迁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各4位学生,其中每个年级均为两为男生两位女生,且两位男女声中各有一位是成绩优异者,另一位成绩稍差者。(成绩有优劣是根据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老师同学的评价综合而分的。)
2.2研究工具
此次研究是采用调查法中的访谈法。在进行调查之前,首先设计了一些问题。问题主要有:你父母的工作是什么;你觉得学习轻不轻松;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不多;你是否经常预习、复习;是主动的还书被动的;你是如何预习、复习的;你平时是怎样阅读课外读物;?会不会做标记;你一般是如何背课文的;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忆的;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等题目。根据学生年级不同,问话的方式也要有所改变。
2.3研究程序
最初三天在二年级六班观察学生,从第四天开始,先在二年级六班,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老师同学的交谈中挑选了4名成绩、性别有差异的学生,然后对他们进行逐个交谈。首先,利用课间以及活动时间,班上同学都出去玩的时候,叫一位被调查对象留下来,进行一对一交谈。然后,为了不让被试有害怕感以及其他同学好奇,先与被试者正常聊天,随后提出来老师想问几个问题,并解释说这是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随便问问,没有对错之分,平时怎么做就怎么说。在接下来的四天时间里,利用去四年级、六年级听课是机会,根据几节课的课堂表现好坏以及跟与学生之间的交谈中,选定男女学生各两名,利用课间时间,在不受其他学生的干扰下一对一谈话。与调查二年级学生一样,先交谈,后讲明来意,征得同意后进行提问,并记录。
为了确保访谈内容的正确性,以免因为过后遗忘而造成访谈的答案不完整或者出现错误,整项调查都采用边访谈边记录的方法。在8天时间,总共对三个年级的12位小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记录结果。
3研究结果
3.1二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
在对二年级六班的整体观察以及个案访谈中,发现学生已经能够运用预习和复习策略,每位同学都能够养成预习复习的好习惯,并且在语文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一套预习模板。但在背诵方面,学生为未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仍采取
死记硬背的方法。并且,二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还未掌握什么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
3.2四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
在对四年级的个别同学的调查中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如何复习预习,但由于课业增多,在老师未布置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自觉预习复习。在背诵方面,仍然以死记硬背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理解来帮助记忆。
3.3六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
在对四年级的个别同学的调查中发现,六年级的学生预习复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平日的学习中,复习主要依靠做练习题目来完成。但他们的背诵课文是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阅读课外读物是能够简单的做读书笔记,如划出好词好句,注批注等。最主要的一点是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会根据诗词意境加以理解。
4.分析与讨论
中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策略还未有理解,并且不懂如何主动运用。他们的学习比较被动,一些学习方法都是老师教授的,最常见的就是预习与复习。针对预习,不同的老师教授学生一套不同的预习方法,尤其是语文老师。二年级有班级的语文预习要求是先标上自然段,再读课文,最后为本课的生词各组三个词语。数学预习一做课本上的题目为主。即使是在老师的强制要求下学生会运用预习复习策略,但也有不少同学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并且中年级的同学能够看到预习的好处,可以让他们的课堂听课效果更好,加强学习效率。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复习预习策略掌握的非常好,但由于老师已经不强制要求进行预习和复习,准确的说是不把复习、预习当作一项作业来布置,因此许多高年级学生忽视了预习、复习策略的运用。调查还发现,高年级的学生依赖于最后的总复习,往往忽视课后复习。并且在高年级,女生比你男生,课堂表现好的比课堂表现差的学生更好的运用预习复习策略。而相对在中低年级,没发现此类差异,男女生都会较好的完成预习,但成绩稍差的学生与成绩好的学生在预习策略的运用上还是有所差别。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是因为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强制性。
小学与杜策略的发展主要以外部因素,尤其是教师教学为主。从外部不断吸收各种阅读方法及其怎样应用这些方法(策略),然后逐渐内化。
调查发现,在阅读发面,低年级的学生只会简单的读课文,基本上不用任何阅读策略。低年级的学生对外部学习活动更感兴趣,游戏因素在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并且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多以阅读图书为主,不需要什么阅读策略加以辅助。在整个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10岁左右
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也就是在小学中年级。在对四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阅读书目从简单的漫画书、故事书逐渐转向一些名著,并且在老师的教导下,会写简短的读后感。高年级的阅读策略相比于中低年级发展的快的多。不论在读物上还是在阅读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在阅读课内课文时,他们能够带着前面的问题积极思考,并有重点、有分析地阅读,绝不盲目的“输入”。对重点章节做到读的慢且透彻,并划重点。
5结论
5.1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从模仿到发现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通常是模仿他人,主要以老师为主习得策略,很少有自己的发现。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主动模仿,有时能自觉运用老师教过的策略,对一些基本的策略可以半独立运用,能够做一定的自我调节,但主要靠外部反馈。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策略处在较迅速发展阶段,大部分学生能有意识地独立选择,运用成熟的一些学习策略,如阅读策略,自己也会发现一些新的策略(主要是策略的移动、转换或重新组合),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监控意识增强,能根据学习结果自我反思过程进行自我调整。
5.2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从单一到综合发展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十分单一,只会用一、二种。而到中高年级,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运用多种学习策略。
6研究反思
6.1 针对研究内容的反思
通过研究,得出学生学习策略是从单一向综合发展,那么,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应该怎么做呢?想要让学生灵活地有针对地运用有效的策略,首先应教给学生更多的具体方法,这对小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怎样将学习策略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能够利用学习策略去学习仍学探索。
6.2针对研究本身的反思
在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排除干扰因素,在交谈过程中不能给被试回答问题带来暗示,不能给被试造成心理压力,不能让他们觉得回答问题,被我提问是一种任务,要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回答问题,做到凭自己的真实感受回答。除了要注意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上,还有注意在被试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要注重选择的均衡性,不能根据个人偏好选择被试。此外,在调查结果的记录中要注重真实,根据被试的回答如实的记录,不得由前人的影响,形成定势,讲研究结果故意向前人的研究结果上靠拢,形成调查结果的失真。
7参考文献
冯维.小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刘国权.小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黄旭.学习策略的性质、结构与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2001。
第二篇:关于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研究报告
关于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研究报告 小学教育2班 20121005209 王佳衡 摘要: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表现出其年龄阶段上的特征,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入学初期朴素的学习动机产生;(2)低中年级浅近的学习动机形成;(3)中高年级远大的学习动机发展。每个儿童的学习动机都是一个系统结构。通过对30名三年级学生和30名五年级学生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小学生在学习动机上随年级升高而降低。(2)小学生在内部学习动机上,三年级学生显著低于五年级学生。在外部学习动机上,五年级学生反而低于三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是唯一的因素,学习动机必须配合学习积极性的其它并列因素,并通过若干中介因素来发挥作用。(3)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催化剂”,其在学习中的作用也。因此教师应有效地去诱发、强化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感体脸,主动去攻读,钻研、探索,以实现自己预想的目的。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教学方式 1问题的提出
学习动机的概念建立在动机概念的基础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指向性,因而蕴含着一定的动机,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学习活动多种多样,无论学习什么,学习动机自始至终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一种学习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刘政宏将学习动机定义为“引起并维持小学生自发从事课业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将其区分为价值、预期和情感学习动机三个成分”。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动机支配调节学习行为,行为又激发强化学习动机。[1]动机对行为的这种影响作用与动机类型紧密相联。[2]近几年,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学校、老师、家长乃至社会的密切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可谓用心良苦,可是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不主动,兴趣不高,越是到了高年级厌学的学生就越多,这就暴露了我们对学生学习动机缺乏有效的培养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学习十分重要,教师们总想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一线教师很少有人接受过关于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的专业培训和专题研究,即便参加过一些培训,培训内容也大多是一些简单的理论性问题,而不是以当前关于学习动机理论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为基础的。因此,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等,成为当前教师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试
为准确把握当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客观情况,获取第一手材料,我们以宿迁市实验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为样本,对学校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三年级学生30人,五年级学生30人,参与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60人。2.2研究方法
本调查从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入手,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和研究,调查问卷经过专家修改,保证了其有效性(该问卷是由 5 个选择式问题组成)。2.3研究程序
在见习期间,我在宿迁市实验小学三年级见习,所以我在三年级3个班随机抽样10人,总共30人。同时,我将问卷以同样的方法投放到五年级,也是30人。三年级学生让他们在带回家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五年级则借用上课时间,两个年级做题时间不超过30分钟。最后投放问卷的数量为60份,回收问卷的数量为60份。2.4数据处理
回收问卷后,使用Word进行制表,进行数据的统计,然后使用电脑上的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计算百分比,从而有效地进行深入地分析。3结果与分析 问题
选项
二年级
六年级
总体情况
选择人数
百分比
选择人数
百分比
选择人数
百分比
1.你对学习感兴趣吗?
A.兴趣浓厚
63.2% 15
48.9% 34 56.3%
B.一般
32.6% 13
44.4% 23
38.4%
C.没有兴趣
4.2% 2
6.7% 3
5.4%
2.你的作业时怎样完成的呢?
A.自觉完成
93.8% 25
82.2% 53
88.2%
B.家长督促
2.1% 1
4.4% 2
3.2%
C.为避免老师批评而完成4.2% 3
8.9% 4
6.5%
D.抄别人作业
0 0.0% 1
4.4% 1
2.2%
3.你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情境和活动?
A.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16.7% 9
28.9% 14
22.9%
B.老师鼓励我,积极主动的学习
18.8% 7
24.4% 13
21.5%
C.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定学习任务,并和同学共同完成
41.7% 11
37.8% 23
39.8%
D.老师不用教,我自己学就行
22.9% 3
8.9% 10
16.1%
4.当你学习碰到困难时,你一般是怎么样对待的?
A.自己先独立思考,努力解决,确实解决不了再找别人
79.2% 27
91.1% 51
84.9%
B.马上问同学或老师
18.8% 1
2.2% 6
10.8%
C.无所谓
2.1% 2
6.7% 3
4.3%
5.你和同学讨论的原因是什么?
A.自己愿意 37.5% 22
71.1% 32
53.8%
B.同学要求
8.3% 0
0.0% 3
4.3%
C.教师命令
52.1% 5
17.8% 21
35.5%
D.其他原因
2.1% 3
11.1% 4
6.5%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调查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从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总体调查问卷情况可以看出 56。3%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38.4%的学生学习兴趣一般,5。4%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从这些数据上看,目前的教育方式基本上能适合学生,但不能关注所有的学生,有近半学生学习动机未得到激发。从三年级和五年级的调查数据对比中看,三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有63.2%,五年级只有 48。9%,可以看出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求知欲望比高年级强,这也说明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那么,如何去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学生对待作业完成的动机总体情况来看,88.2%的学生是自觉完成的,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积极的。但从对比数据来看,自觉完成作业的,三年级学生高达93.8%,五年级学生只有82.2%,这又表明了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愈久,读书学习的机会愈多,反而愈不喜欢读书学习,这不得不让我们进行深深的反思。而就目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总体来看,22.6%的学生还是喜欢传统讲授的教育方式(五年级占28.9%,三年级只占16.7%),21.5%的学生喜欢在鼓励下积极主动地学习,39.8%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16.1%的学生喜欢自学。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也适应了目前课改的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具体来看,三年级学生更喜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主要是五年级使用旧教材,教师教法也较陈旧,而三年级已实施新课程两年,教师教学方法也较新。因此,我们要继续完善这种教育方式。就学生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的态度来看,84.9%的学生是自己先独立思考,努力解决,确实解决不了再请教别人的,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心态还是积极的。具体来看,在这方面,五年级学生占91.1%,三年级学生只有79.2%,这说明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还是较弱、较模糊,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培养和激发。从学生在学习中与同学讨论的原因来看,三年级37.5%的学生是自己愿意讨论的,而五年级学生却高达71.1%,这更说明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活动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动机。4讨论
学习动机是分层次、成系统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不同的维度。本研究从学习动机的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小学三年级学生和五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其发展性。结果显示,小学生在内部学习动机上,三年级学生显著低于五年级学生。在外部学习动机上,五年级学生反而低于三年级学生,说明小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六年级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的学习动机较高。已有研究结果也表明,在我国小学生中,确实存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学习动机类型,三年级学生与五年级学生相比,更多地表现出外部动机占主导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中学习动机类型为内部动机的人数逐渐增多。但两种不同的动机类型依然存在。在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上,已有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学习动机及各驱力的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有关儿童动机内容表现特点的调查,发现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为4类:(1)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2)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3)为了个人前途而学习;(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第1和第2类,低年级以第一种学习动机居多。[3]
研究还发现,小学生学习动机总强度随年级变化、上下波动且有下降趋势,其原因一是与学习内容和任务的变化有关。小学生的学习内容随年级升高而增多,业任务不断加重,加之来自家庭、学校的外部压力也较重,学生因心理准备不足而难适应或承受这些变化,导致动机强度减弱。二是与学校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现行教育体系中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应试教育影响还根深蒂固,追求高升学率仍然是许多学校的主要目标,因而教学内容注重知识性、高难度,教学方法以题海战术为主,会淹没学生学习兴趣,抑制学生创新性。厌学情绪随年级上升而俱增,这是小学生当前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位于其十大心理问题之首 5结论
(1)小学生在学习动机上随年级升高而降低。
(2)小学生在内部学习动机上,三年级学生显著低于五年级学生。在外部学习动机上,五年级学生反而低于三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是唯一的因素,学习动机必须配合学习积极性的其它并列因素,并通过若干中介因素来发挥作用。
(3)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催化剂”,其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正如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所说:“对于我后来发生影响的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兴趣,沉翻于自我感兴趣的东西,喜欢解决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因此教师应有效地去诱发、强化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感体脸,主动去攻读,钻研、探索,以实现自己预想的目的。6反思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也只有全面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才能做到的放矢,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有成效。所以说,在人们提倡“为发展智力而教”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习动机的培养。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学习动机的诸多特点: 1.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一现象,按一般的看法,主要是认为儿童的好奇心减少,老师不受学生欢迎,教法陈旧,以及课程未能与学生的能力兴趣相吻合等。而按卡芬顿的自我价值论来看:(1)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认为努力是好学生的首要条件。(2)低年级学生虽然将能力与努力看得同样重要,但考试失败后并不感到羞愧。(3)小学高年级学生因经过多次竞争的成败经验后,逐步认同能力而不认同努力的态度,是影响其以后学习动机强弱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成败经验做合理的反省与归因解释,进而辅导学生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努力与身心状况等)并认识学习环境(包括教师态度与其他同学相比较等),从而促进教学(如调整教材难度、放低目标和要求等)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小学生学习动机由外部学习动机为主导向以内部学习动机为主导转化。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受直接因素的影响,比如,某一门课生动、有趣、好玩,就喜欢学;自己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得到同伴的尊重和认可,就喜欢学习。而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经验的增多,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也不断增强,对学习的需要、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逐渐占有重要地位,并逐渐成为支配性的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力。因此,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就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师教学活动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同时,对小学生学习动机辅导的重要任务就是努力促使小学生学习动机逐步由模糊到清晰、由弱到强、由外部学习动机向内部学习动机的转化,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向上地发展。
3.小学生喜欢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调查数据中反映出实施新教材、新教法的二年级学生更喜欢目前课改的教学方式。因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变化,方法要灵活,才可以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去探究,从而可能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学生动机自然也就得到培养。可以说学生因有求知兴趣而学习,因缺乏求知兴趣而逃学。这说明学习动机只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离开教学活动,学习动机就无从产生。为此,我们应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做到以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以新奇诱导学生探索新知,以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方法策略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7附录
我的学习情况
本问卷不记姓名,但是需要填写真实信息,请学生在认真完成下列问题,并在选项上打钩: 年级:
1.你对学习感兴趣吗?
A.兴趣浓厚
B.一般
C.没有兴趣 2.你的作业时怎样完成的呢?
A.自觉完成B.家长督促
C.为避免老师批评而完成D.抄别人作业 3.你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情境和活动? 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老师鼓励我,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定学习任务,并和同学共同完成 老师不用教,我自己学就行
4.当你学习碰到困难时,你一般是怎么样对待的?
A.自己先独立思考,努力解决,确实解决不了再找别人 B.马上问同学或老师 C.无所谓
5.你和同学讨论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吉林省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作者单位:九台市南山小学
作者姓名:常恕涛
“小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常恕涛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培养学生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迫切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并不断更新知识的人才。新课改以宏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强调教学过程要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转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作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生有尝试的欲望、探索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这种探索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作为研究内容,旨在通过研究,摸索出一条“教是为了不教”的学习方法。总结经验,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二、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的“策略”是指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元认知的监控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能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采取的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三、假设与目标
1、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减轻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意志毅力。
2、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结构和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使学生会学习而终身受益。
3、教师运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将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的指
导,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教学改进和学法指导的统一和谐发展。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教学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课题研究过程
1、加强学习与结累,努力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课题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点点滴滴地记录每一步。为此,我们课题组专门装订了一本课题研究记录本,并在记录本上记下每一次学习、活动的内容,有总结归纳及相关数据信息,从而为研究与撰写科研论文积累了素材。如,在记录本的第一页,我们将实施方案记录在上面。在第二页,我们记录了课题研究的计划,严格按计划开展工作。课题组人员,每人每学期上一堂实验课和一堂活动课,有阶段性小结,有心得体会。我们还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处理信息,整理数据,进行即时性总结。
2、关注过程,讲求实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都要确定开课时间,以及共同课和个人课。共同课,就是上同一内容的课。个人课,就是讲个人认为比较好的课。课题组成员在开课前一周进行集体备课,修改与完善个人教案,共同进行听课与评课,写出课后反思。不仅理清了课中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使全体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如,在执教《分类》、《整十数加一位数》、《荷叶圆圆》等课时,我们精心设计教案,编排了自学探讨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自学潜能,而且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3、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与总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是在不断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对于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我们不断讨论,反复推敲,进一步对方案进行论证,使其更趋科学合理且富有研究价值。
4、敢于争先,积极稳妥地推广实验成果。
教研、科研有分有合是我校课题研究的一大特点,这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展示了自身的风采,交流了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成果。
五.研究成效
1、促进了课题组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公开研讨活动。通过研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对自主性学习有了充分的认识,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成效明显。同时,也使我们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更有针对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2、创设了良好的学生学习心理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率达95%以上,减轻心理压力,更多地体会了成功的快乐,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
3、培养了学生学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课堂上精神饱满、热情奔放、注意力集中,使学生参与的状态达到更高的境界,学生在活动中人人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3。
六、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1、如何调动老师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多数老师对自主性学习有了较深的认识,也尝到了自主性学习的乐趣,但也有个别的老师,不是积极深入钻研。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们要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标,使我们的老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迈进。
2、我们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转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使学生能在自主学习这一发展的空间,更加展翅飞翔。
作者单位:九台市南山小学
通讯地址:长通路64-5号
邮编:130500
电话:8231***2***
第四篇:小学英语语法学习策略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幢好房子,不仅要结构夯实,外表美观,而且更要注重其内在的内容以及合理的设计与布局,力求使每个环节做到最好。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英语语法学习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英语语法学习策略
1.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学习语法要真正理解,不要死记硬背条条框框。例如家长在辅导孩子英语时,也许会特别强调现在分词和动名词在句子中的不同成分。很多孩子就死记硬背:分词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表语;动名词可作定语、主语、宾语、表语。即使这样也经常记混淆。其实分词就相当于形容词。形容词能充当的成分分词基本都能充当;动名词就相当于名词,名词能充当的成分动名词基本都能充当。这样也便于理解为什么动名词能充当主语和宾语,而分词则不能。理解语法并不是要对语法规则刨根到底。有的孩子问:为什么英语有那么多时态,而汉语没有?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规则。汉语不是没有时态,只是时态的表现形式不像英语那么明显。
2.积极主动归纳、总结语法规则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主动观察、归纳、总结语法规则,不能完全依靠家长、老师的讲解。研究表明,孩子自己归纳总结的语法规则比从书本上学来的记得更好。在孩子一道题或给予详细讲解后,应该让孩子尝试着自己总结规律。同样的情况在怎样的场合使用?有没有例外?实践表明,能自己总结语法规律的孩子,更能对语法进行灵活运用,且在阅读中也便显出反应迅速准确的良好状态。
另外,有的语法书里讲的规则有时过于简单甚至不准确。比如很多语法书里,关于以字母。结尾的名词的复数的规则是:一般加?s;有些加-es。那么到底哪些加—s哪些加-es呢?孩子又只能死记硬背。其实,多数单词加-es,比如 heroes,tomatoes,potatoes,tornadoes,volcanoes,torpedoes等;少数单词加?s,而且加—s的词多为较长单词的缩写。比如:photographs—photos;kilograms—kilos;hippopotamus—hippos等。而radio本身就是几个单词的缩写,其复数形式当然是radios。如果孩子能够在学习中发现类似的规律,则可以大大减少死记硬背的负担。
3.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
英语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孩子在学习时,一方面不要怕犯错误,要大胆地使用英语;另一方面,要注意纠正错误,从错误中学习。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是做英语练习的目的之一。对于老师、家长批改过的作业,一定要仔细看。对批改还不明白的,一定要向家长或同学请教。在口头交际中,不能完全不顾语法,也不能因为怕犯语法错误而不敢开口。完全不顾语法,可能会使语法错误形成习惯,以后想改也改不过来。而因为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或在表达中过多地进行自我纠正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也可能因此失去很多交际的机会。研究表明,在口头表达中,适度地监控语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最有利于孩子提高口语能力。
4.不要被语法术语所困扰
在语法学习中,孩子经常被某些语法术语所困扰。不同的语法书和不同的语法学家经常使用不同的语法术语,这给英语孩子带来不少困难。一般来讲,理论语法和参考语法里的术语归纳的层次高,含括的内容多,有时难于理解。孩子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语法术语,最好是请教他人,看有没有其他的解释。比如有的语法书里使用“名词性从句”、“形容词性从句”等概念。有的孩子就难以理解。其实,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形容词性从句包括定语从句、补语从句等。如果孩子理解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就不必为名词性从句而烦恼。类似的概念还有限定词、功能词、零冠词等等。其实零冠词就是不使用冠词。一般来讲,专门为初学者编写的语法书不会有很多较难理解的语法术语。
5.注意语法在交际中的使用
学习语法最终是为了在交际中使用。在日常交际中,有时为了尽量快速准确地达到交际效果,而放松对语法规则的要求。请看下面的例子:
A:Would you mind if l opened the window?
B:Sure!
这里A问B是否介意打开窗户。根据语法规则,对Would you mind...的回答是:No,not atall(不,不介意);Yes,I(do)mind(是的,我介意)。而Sure应该等于Yes。那么这里B到底介意还是不介意呢?很显然B的意思是“不介意”。请再看一个例子:电视英语教学片《走遍美国》中有这么一个场景:祖父MaclomStewart收到老朋友的一封信,邀请他参加一个聚会。祖父一边看信一边把信的内容念给孙子Robert听。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He's writing to invite me to spend a weekend with him.很多孩子对这句话不理解,有个孩子专门从外地打长途电话请笔者解释(笔者是《走遍美国》中文版改编作者之一)。这个孩子的问题是:信都写完了而且已经寄给收信人了,怎么还说He's writing to invite me?其实这是口头转述的一种特殊方式。估计信中的原文是这样的:I'm writing to invite you;很多英文信都是这样开头的。相反,如果写信人这样写:I invite you to spend a weekend...或者I have written tOinvite you to...虽然语法上没有多大问题,但似乎不适合这种情况的交际需要。
6.要始终记住语法是工具,不是最终目的有些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一边读一边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有的孩子虽然不是有意识地停下来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但他们在潜意识里总是一边读一边“留神”语法。一般来讲,只要明白句子的意思就不要去管语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Walking On the street,he saw a man stealing things from a shop.这个句子的意思很简单:他在街上走的时候看到一个人从一家商
店里偷东西。但是有的孩子除了读懂句子意思外还要看看句子中的Walking On the street和stealingthings是现在分词还是动名词。如果是现在分词,其功能是作状语还是作补语还是充当其他成分。也许这种做法是由于有些教材的影响。这些教材中有大量类似的练习,要求孩子判断句子中某些部分的语法功能。其实这种做法未必有效果。
如果阅读理解遇到困难,而且从上下文也不能很快找到其他线索,就可以看看语法结构。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teacher made the first student to finish the game the winner.有的孩子理解这个句子时有困难,finish game the winner好像不好理解。另外,made the first student to finish the game好像不符合语法规则,因为make后面的宾语补足语应该是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其实这个句子的主要结构是:makesb sb/sth,即“命名某人为…”或“使备定某人成为…”。句中的to finish the game是动词不定式作后置定语修饰the first student,不是宾语补足语。整句话的意思是:家长宣布第一个完成游戏的孩子为获胜者。
小学生写作必须掌握的技巧
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名子:“--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
二、写说不出现“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张三说:“……”;张三无可奈何地说:“……”;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的地写“某某说”。
三、写想不出现“想”
遇到描写心理活动时,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孩子们写滥:“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按照“写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如何?“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简洁精练?别忘了提醒孩子要给心理描写加上适当感叹词。
四、就是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英语成绩
第一步:要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孩子对英语一点兴趣都没有的话,即便你押着他去报读各种英语兴趣班,也是难题提升他的英语听说能力的,就更别指望把成绩给提升上去了。所以,家长首先要做的话,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把学习英语当成一件喜欢的事情,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可能一开始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过在家长和老师的努力、共同培养下,相信还是可以慢慢形成的。
第二步:要加强孩子对学好英语的信心。如果长期的英语成绩长期不理想的话,这的确会给他们学习英语造成很大的压力,有的时候在面对困难时,甚至会自暴自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英语的料。若是他们缺乏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家长和老师有必要帮助他们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并指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这样利于培养孩子对战胜英语的信心。
第三步:督促孩子每天记住一定量的单词。如果孩子的英语词汇量太少,那么对于他们在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妨碍。所以,让孩子每次不断背一些单词,这样日积月累后,孩子的词汇量增加点,其听读写的能力自然就会加强了。
第四步:给孩子买一些有关英语方面的课外书。孩子单纯学习英文课文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为了增加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家长不妨给孩子多买一些用英文写作的或者中英文对照的课外书,让孩子在阅读中可以增长知识,又顺带提升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实在是一个不错的好办法哟。
第五步:教育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多动脑筋。比如说,很多东西单纯靠死记硬背是很难真正理解透彻其中的意味的,学习英语也不例外。所以,平日孩子在听课、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动脑筋进行思考,发现有不懂的地方应当立即请教老师、同学或者家长等。另外,孩子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这样对于巧记、深入理解英语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六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比如说,若是家里有条件的话,家长们可以带自己的孩子去参加一些性价比比较高的英语培训课程;还可以带领孩子多跟外国友人用英文进行交流,教会孩子学以致用;还可以带领孩子多去参加一些与英语有关的比赛、活动等。
第五篇:超常儿童的研究报告
超常儿童的研究报告
我国对超常儿童的科学、系统的研究,是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1978年,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早出、多出各类优秀人才的需要,开始了对超常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研究。
同年,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超常儿童研究和教育。
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总结他们超常发展的原因;研究科学的鉴别方法和手段;探讨并建立适合各类超常儿童需要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充分发挥超常儿童的潜力,使他们成长为符合新世纪需要的杰出的创新人才,并带动下一代全面素质的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为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问题积累资料。
一、研究的历程
回顾25年的研究历程.可概括为下列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年),一切从零开始,主要特点是探索,逐步明确并形成了研究的指导思想,鉴别的原则和方法。这阶段进行的主要研究有:
(1)调查超常儿童百余人,追踪研究其中50人,了解了超常儿童的多种类型,并初步概括了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2)开展了超常与常态儿童认知方面的比较研究:内容包括观察力、记忆、类比推理、创造性思维四个方面。对象为3~15岁年龄,常态儿童5000余人,超常儿童百余人。研究结果发现难度大的方面(数推理和创造性思维),超常与常态儿童之间的差异更明显。
(3)探讨了鉴别超常儿童的原则和方法,总结出鉴别的五条基本原则。编制了《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测验》,使鉴别和研究超
(4)探讨适合超常儿童潜力和特点的教育形式: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开始探索超常少年提前进大学的集体教育;在中小学超常儿童的教育方面,经协作组鉴别为超常儿童后,逐个推荐他们提前入学、插班或跳级,并由研究者、教师和家长建立三结合研究小组,进行个别形式的超常教育试验。
这一阶段协作研究的主要力量在心理学界。通过研究,编辑出版了《智蕾初绽》——超常儿童协作研究的第一本专集。在书中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成果,以扩大社会影响。
第二阶段(1984~1988年),主要特点是开始发展:比较研究从认知扩展到个性方面的研究;鉴别和教育从个别形式发展到集体形式的鉴别和教育。这阶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1)继续对超常儿童进行追踪研究,并扩大追踪对象至百余人。
(2)开展超常与常态儿童非智力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检验并确证了从个案研究中发现的超常儿童明显优于同龄常态儿童的个性特征;组织协作组的主要力量.编制了少年、小学生及幼儿三个非智力个性特征问卷,为诊断和研究超常儿童的个性特征准备了条件。
(3)中国科大少年班经验在高等学校进行推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大学等10余所高校试办少年班;中小学开始集体超常教育实验,如1984年,协作组帮助天津实验小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1985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北京八中合作建立了第一个缩短学制的中学超常少儿实验班。
(4)继续开展超常与常态儿童认知方面的比较研究,总结了超常儿童有了我国儿童的照标准。常与常态儿童在认知结构方面的不同特点;并着手编制第二套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测验。
此外,协作组为帮助学校的老师正确鉴别和有效地教育超常儿童,1985年举办了《超常儿童鉴别和教育培训班》;出版了《怎样培养超常儿童》一书,并组织编辑了《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十年论文选集》,以推广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1989~1993年)主要特点是总结、调整、提高。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有:
(1)对数百名超常儿童进行了7~15年的追踪研究和教育,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总结了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以及成长过程和因素。
(2)继续对超常与常态儿童的认知、非智力个性特征及其与学习成绩关系等的比较研究,从中概括出了超常与常态学生,智力、非智力个性特征与学习成绩的相关。
(3)重点开展了对超常与常态儿童创造力的比较研究,并着手修订了创造能力测验。
(4)小学、中学、大学超常集体教育实验,经过总结或调整,根据各校的实际和条件,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模式。
(5)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如中德超常和常态儿童技术创造力跨文化研究;开展了国际和地区间的学术交流。
通过这个阶段研究和教育实验,对超常儿童心理结构、超常儿童个性特征与认知和学习成绩的相关,以及超常儿童发展的过程和因素进行了总结。
第四阶段(1994年以来),主要特点是多元化发展并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主要的研究有:(1)继续进行超常儿童个案追踪研究。
(2)对超常与常态儿童心理开展了多样化的比较研究,例如:动机、倾向、社会认知、性别差异等。(3)超常教育发展多种形式,教育实验(包括中小学和大学)出现多种类型(模式)。
(4)国际(地区)合作研究进一步发展,如:中国(大陆和台湾)与美国关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手的跨文化研究,中国三地区(大陆、台湾、香港)进行的创造思考和创造倾向研究,中国荷兰超常与常态儿童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等;我国学者教育者出席各种国际学术性会议(包括出席世界天才会议、亚太地区天才儿童会议、欧洲高才能会议等)进行学术交流的人数增多;1995年在北京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在北京举办了第六届亚太地区天才儿童会议等。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
二十多年来,协作组对超常与常态儿童的认知(智力)、非智力个性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仅将从认知、个性、创造力以及追踪研究等多途径所获的综合结果,简要总结两个方面。
1.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
在最初几年对超常儿童的比较广泛的调查和追踪研究中发现,尽管超常儿童有许多类型,超常儿童的个体有不同的特点,然而作为超常儿童群体,表现在智力、个性和创造力等方面,还是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在智能方面:感知觉敏锐,观察力强,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在个性方面: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执着、勤奋、有坚持性;在创造力方面:想象丰富,创造性思维活跃、有独创性等,这就促使研究者思考超常儿童的心理不仅限于智力的优越。
通过对超常和常态儿童认知、个性、创造力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以及扩大对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研究者对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发现这类儿童之所以成为超常儿童,不仅仅由于智力、能力的超常发展,还与良好发展的创造力及个性倾向和特征分不开。而且,对超常儿童追踪研究过程的正反经验也反复表明,智商即使很高的儿童,如果缺乏良好的个性倾向和特征,或者创造力没能得到发展,这样的儿童超常的智力潜力不可能充分发展,或一时虽有一定程度的超常表现但也难以保持,更不能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就)。这就使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应是智力、能力,创造力及个性倾向和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智力是基础,个性倾向和特征是动力和支柱,创造力是核心,表明发展的高度。
在后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证明,超常儿童的心理不是单一成分构成,而是多种心理成分交织组成的复杂结构,其中最基本的除智力、能力外,还有创造力及个性倾向和特征。只是不同类型的超常儿童,在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客观要求和条件不同,主观方面也有差异,这三个方面的结合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各种类型的超常儿童,例如,数学和美术才华超常出众的儿童,他们在不同的专门领域表现了不同方面的特殊能力:优于概括客观世界的数量、空间关系,及抽象运算;擅长描绘客观世界的形形色色美(能力方面)。他们对各自所从事的专门活动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不怕困难,坚毅顽强(个性方面)。他们都表现有创造性,或取得了具有创新水平的成果(创造方面)。可见,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地构成了儿童超常发展的心理条件。同时各种类型和水平的超常儿童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发展也会出现不平衡,有些超常儿童这三个方面都高度发展(如图l-lA),有些超常儿童可能只有某一方面或某两方面高度发展,其他方面发展比较一般或较差(如图1-1B和C)。现实中各种情况都可能存在,只要对超常儿童的心理构成有全面的观点,就能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见图1-l。
2.成长过程的类型
根据对140名追踪研究的超常儿童成长过程的总结分析,可以看到超常儿童的成长并非一个模式,他们的成长过程不都一帆风顺:有些超常儿童发展过程比较顺利;有些超常儿童的发展不很顺利或很不顺利,在他们成长过程的某个时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曲折,个别的超常儿童甚至夭折。概括超常儿童的成长过程,可看到五种类型,见表l-2。
同为超常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相等或接近,为什么成长过程有如此明显的不同?分析超常儿童成长过程的正反经验,发现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关键条件:(1)适合的环境和教育,(2)超常儿童本人心理、生(身)心的协调发展。这两方面恰当的相互作用,决定着超常儿童能否顺利发展、健康成长或出现曲折。
适合的环境和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和教育,这是超常儿童健康成长的决定性客观条件。当年追踪研究的超常儿童70%有着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和教育,使他们的超常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后起式的超常儿童.幼年时跟随爷爷奶奶在农村生话,缺乏早期教育,到入学年龄到父母身边,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使他们脱颖而出。有些超常儿童成长过程出现曲折或大滑坡,原因可追溯到幼年或童年时期家庭或学校教育的失误,如从小疏忽了良好个性、品德的培养:有的幼年超常早慧,由于后来的教育不当或失误,超常表现成了昙花一现。所以,教育适当非常重要,可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为儿童的超常发展奠定了基础,适合的学校和社会的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进一步超常发展的关键条件。
儿童身体、心理不同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观方面的条件,也就是儿童超常发展的内在的原因。这主要指儿童出生后,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逐步形成的心理结构、心理素质的综合平衡,包括智力、能力,创造力以及个性的倾向和特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生(身)心、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是常有的,如果没有及时注意使其协调发展,也可能成为儿童主观方面的薄弱环节或隐患,制约以后的超常发展。例如,从小个性发展不良的超常儿童,在发展一定阶段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学习缺乏动机;有的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调控自己;有的自负孤僻、人际交往困难;有的表现了不良行为和习惯等等。他们中有些人一旦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情绪极易波动,甚至一蹶不振,不能自拔,影响到他们继续超常发展和成才。这些都说明,儿童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征,作为儿童本人的内部条件,对来自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起着中介的作用。
所以,适合的环境和教育,及儿童本人身体、心理不同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两个关键性条件的相辅相成的作用,是超常儿童的健康成长、成才的保证。
这五种成长类型是根据对百余名超常儿童成长过程的追踪研究材料总结出来的,大多数是从幼年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少数博士生)。现在他们都已参加了工作。从目前看,有些人的成长过程不是单一模式,例如:后起式超常儿童后来稳步发展兼有渐进式;波浪式成长的超常儿童后来是跃进式前进,应属于跃进式等。他们虽已迈人社会,但他们还比较年轻,将来会如何发展,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有待进一步追踪了解,并作进一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