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农村

时间:2019-05-13 17:1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和谐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农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和谐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农村》。

第一篇:构建和谐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农村

构 建 和 谐 农 村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干部经受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法治国的考验,其思想观念较计划经济时代有了较大的转变。现在中共中央又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在这氛围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和改革措施。作为乡镇政府及其干职工的工作职能和重心是否相对应地转换了呢?应当怎样转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国际市场及国内人文环境的变化和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乡镇政府及其干部有什么样的要求呢?作为乡镇干部面对目前接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的改革浪潮——机构改革呢? 中国“入世”后,中央已经在不断地深化政府改革,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三个代表”、“三农问题”、“和谐、节约、环保、学习型社会”等。中央“十六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对政府改革的整体要求,也是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的规范。深化农村改革,包括党政关系定位、政府理念更新、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行为的调整、政府技术的进步、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等。乡镇政府职能的转换及工作定位 乡镇政府是直接与农民打交道的,也就是说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面临着形形色色、包罗万象的人和事,其管理方式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加强,农民生产经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明显提高,政府过去的管理模式、工作方式永远不符合现在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必须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由以前行政万能执法型向专一的行政服务型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决定着其行为方式必须转变,一级政府担当着什么样的职能,决定着其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专一服务型政府的行为管理方式必须向“企业型”转变。“企业型”政府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发端兴盛于英美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政府企业化是以企业为参照模式,借鉴、模仿企业的一些管理模式、企业的结构来重塑行政体制。美国兰德公司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夭尔夫对政府企业化改革曾作过一个经典注释:“新的政府政策以及旧政策的变化,可以用来改善市场功能一样,市场的变化和动力同样可以用来改善政府‘非市场’的功能。”也就是在政府管理中,注入一些市场管理因素可以缩小“非市场”缺陷影响的范围。现在乡镇政府由于体制等多种原因,领导职位、人员编制多,吃财政饭人员多。一般来说乡镇政府现在发工资补助时人多,真正做事的人少;空谈的多,做实事的人少;得过且过的人多,有远大抱负的人少;滥竽充数的人多,真才实学的人少等等。大多数人认为在政府机关上班,吃了“皇粮”,拿了“铁饭碗”,这一生就进了保险,在工作中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敢不给工资。至于做事,做好做歹,我一个人反正起不了作用。且现在在职在岗与在职未在岗,只要有编制,待遇差不多,特别是有些站所人员,多年在职未在岗一天,每年照样是按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全额拨给……,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经济建设,违背了能力与激励相对应的原理,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乡镇各种资源明显或隐形浪费严重。激励机制不健全,竞争意识不强,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创建“企业型”政府,把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增强政府的活力,把企业的成本效益分析机制引入政府管理,树立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行政成本核算意识,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在行政过程中,把有形和无形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的配置。把企业家的管理理念引入政府,树立顾客——群众至上的意识,构建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彻底转变职能及行为方式后,紧接着必须调整其管理行为。国家现在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各项公共正在不断进行。工作要开展,经济要发展,必须搞好管理,适时调整管理行为,做到依法行政。加强法制观念教育,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彻底搞好“四五”普法教育。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必须来真的,来硬的,不能搞形式主义。如果“四五”普法搞形式主义,如果普法只讲形式,不讲实际,那就等于“大跃进”时期中央知道的农村粮食“亩产10000斤”一样,到头来害了国家,害了群众,同时害了干部自己。只有真学,才能真正扩张能力。真学变成真能力,可以大大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增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是真正保护干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由于没有真正学习、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在实际操作运用中,造成群众上访、案件纠错、行政赔偿屡见不鲜,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支出、增加了行政成本,又影响了干群关系、损害政府的形象,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只有真学,才能实用,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才能使政府行为取信于民,才能不影响干群关系,才能维护地方经济秩序,才能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希望。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就是:全社会上下互动,以人为本、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打造很有人气的互相关心、互相团结、和和 睦睦的社会大家庭。俗话说:和气生财,就是只有和气、和睦相处,经济才能全面发展。乡镇干部接触的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作范围基本是农村,工作重心是搞好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在服务中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工作的好坏的衡量标准主要是看其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及其服务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主要是看其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好,产品质量高,顾客就满意,企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乡镇工作同样如此,乡镇干部面临广大的农村,其顾客就是全体农民群众,要想赢得群众的支持,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做农民群众心中满意的、期望值很高且不令人失望的好干部。目前农民对干部的要求:能改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带动其发财致富,为其发展经济解决实际性问题。党和政府对干部的要求: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现在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工作脱离实际,教条理解上级政策。中央的政策是好的,但一到下面一级一级变调了。干部满足于上传下达,上没有会议、文件,下就没有会议、文件,无自主创新意识,虚报浮夸,搞数字形式政绩,缺乏责任心、事业感,干部服务的对象是领导,而不是群众,不学法,不求上进,老工作方式,老教条。图清闲,怕麻烦,心中有术,目中无人,缺少诚信…….如此要求,如此形象,怎么办?只有彻底改变工作作风和学风,转变职能,转换工作重心,搞好服务。要搞好服务,必须先研究我们的服务主体:农村里的家庭及人员,家庭人员中的穷人。为什么样中央提出“三农问题”及有些专家学者提出“四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就是因为现在农村经济落后,相当的贫困,穷人还相对较多,要求全社会都来研究、关心农村,解决农村问题。只有实事求是客观地用科学发展观去研究农村穷人经济学和农村家庭经济学,分析其穷的原因。象企业去研究顾客的需求一样,根据顾客的需求,生产产品,改善服务。只有读懂了穷人的经济学和家庭的经济学,才能制订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的经济才能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作为乡镇干部必须用“心”去研究,用“诚”去帮助。乡镇领导用企业家的才能带领干部,转变政府管理行为,创建高效“企业型”政府。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如军在刚上任时写到:以对企业的忠诚及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大家的支持;以正真的品格、优良的习性、正派的作风换得大家对人性的认可;以清晰的工作思路、多样的工作方法使大家得到对能力的认可;以诚心待人、严格管理、不谋私利、不以个人好恶来作为事物的评判标准;以公正、公开用人严格考核的办法来任贤举能,使单位充满生机活力;以不怕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来打造单位的辉煌。不放松自己不懈的追求。他以他自身的风格和独特的管理模式“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把邯钢推到了一个辉煌的顶峰。乡镇领导必须善于提~职工的心里素质。从思想观念、技术层面上,都必须是一个能够自我管理并能教会干职工进行自我管理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沉着、冷静。在干职工情绪波动、消极时,及时找其谈话,了解其产生消极态度的原因,帮助其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对其施以心里辅导,且经常组织一些健“心”活动,控制其消极情绪,在工作之余,经常有意识地组织文体活动,丰富干职工的业余生活,让干职工渲泄其不良情绪。如果发现干职工情绪有周期性变化规律,根据工作情况给其放“情绪假”,避免不良情绪在队伍中扩散。在意志培养方面,定期、分阶段为干部设定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塑造干部的自信心。领导与干职工齐努力,共同打造本地的特色行政文化,象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打造延安精神一样。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金说:“唯有海能以博大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溶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正日子如此才有滚滚长江、浊浊黄河、小小细流,不惜折千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汇成碧波浩森,万世不竭,无与伦比的壮观。”他海一样的胸怀和凝聚力带领海尔人创造了海尔奇迹。乡镇领导要有海一样的胸怀和凝聚力,带领乡镇干部共创乡镇奇迹,打造乡镇人文品牌,发展地方经济。乡镇职能、行为方式转变了,乡镇领导的管理行为转换了,领导的能力具备了,带领干部构建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创建和谐、学习型农村。

三、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少不了能力的,能力是指在现有的环境下,能够使自己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能够为社会、为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一个人给社会、给单位创造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一只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其最短的木板,要增大其容量必须把最短的木板加长。人也一样,要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能力必须扩张,加强学习,不断地补充能力缺陷部分。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达到能力的扩张。构建和谐农村,发展地方经济,干部群众加强学习,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学习理念——全新的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全员学习的理念、学用结合理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理念、在学习中致富致富中学习理念、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理念。全新的学习理念就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一个善于学习的机关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机关,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建设学习型政府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知识必须跟着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否则经济是谈不上发展的,我们只有持续 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创造潜能。加强学习是实应现代社会增强竞争力的新要求。学习能力是最本质的竞争力,乡镇现在面临着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真正目的不是减人、减编、减支,其目的是使能力和激励达到真正 的相对应,是发展经济。目前我们乡镇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对一些国际运行机制有关规则缺乏了解。缺乏与现代管理要求相适用的工作技能。现在是电信化时代,政府基本上向电子政府过渡,而我们一些相关的技能不懂,还是老一套工作办法,既劳神又费力,既增加行政成本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缺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用的知识结构。总的来说,是思想观念和专业技能都缺乏。我们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现代办公技能,做到终身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做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与工作方式创新紧密结合。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提高行政管理绩效,督促自己学习法律法规,做一个真正懂法守法的人,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多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给自己“充电”,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做“服务型”政府中的一名优秀“服务员”。政府机关的学习风气,渗透到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村、组、家庭,营造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氛围。领导带头学习,指导、督促干部学习,干部下企业、进村入户引导学习,使干部在学习中增强能力,农民群众在学习中致富,致富

第二篇:构建和谐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农村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农村

构建和谐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干部经受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法治国的考验,其思想观念较计划经济时代有了较大的转变。现在中共中央又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在这氛围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和改革措施。作为乡镇政府及其干职工的工作

职能和重心是否相对应地转换了呢?应当怎样转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国际市场及国内人文环境的变化和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乡镇政府及其干部有什么样的要求呢?作为乡镇干部面对目前接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的改革浪潮——机构改革呢?

中国“入世”后,中央已经在不断地深化政府改革,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三个代表”、“三农问题”、“和谐、节约、环保、学习型社会”等。中央“十六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对政府改革的整体要求,也是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的规范。深化农村改革,包括党政关系定位、政府理念更新、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行为的调整、政府技术的进步、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等。

乡镇政府职能的转换及工作定位

乡镇政府是直接与农民打交道的,也就是说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面临着形形色色、包罗万象的人和事,其管理方式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加强,农民生产经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明显提高,政府过去的管理模式、工作方式永远不符合现在经济发展的要求。

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必须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由以前行政万能执法型向专一的行政服务型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决定着其行为方式必须转变,一级政府担当着什么样的职能,决定着其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专一服务型政府的行为管理方式必须向“企业型”转变。

“企业型”政府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发端兴盛于英美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政府企业化是以企业为参照模式,借鉴、模仿企业的一些管理模式、企业的结构来重塑行政体制。

美国兰德公司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夭尔夫对政府企业化改革曾作过一个经典注释:“新的政府政策以及旧政策的变化,可以用来改善市场功能一样,市场的变化和动力同样可以用来改善政府‘非市场’的功能。”也就是在政府管理中,注入一些市场管理因素可以缩小“非市场”缺陷影响的范围。

现在乡镇政府由于体制等多种原因,领导职位、人员编制多,吃财政饭人员多。一般来说乡镇政府现在发工资补助时人多,真正做事的人少;空谈的多,做实事的人少;得过且过的人多,有远大抱负的人少;滥竽充数的人多,真才实学的人少等等。大多数人认为在政府机关上班,吃了“皇粮”,拿了“铁饭碗”,这一生就进了保险,在工作中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敢不给工资。至于做事,做好做歹,我一个人反正起不了作用。且现在在职在岗与在职未在岗,只要有编制,待遇差不多,特别是有些站所人员,多年在职未在岗一天,每年照样是按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全额拨给……,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经济建设,违背了能力与激励相对应的原理,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乡镇各种资源明显或隐形浪费严重。

激励机制不健全,竞争意识不强,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创建“企业型”政府,把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增强政府的活力,把企业的成本效益分析机制引入政府管理,树立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行政成本核算意识,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在行政过程中,把有形和无形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的配置。把企业家的管理理念引入政府,树立顾客——群众至上的意识,构建服务型政府。

乡镇政府彻底转变职能及行为方式后,紧接着必须调整其管理行为。国家现在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各项公共正在不断进行。工作要开展,经济要发展,必须搞好管理,适时调整管理行为,做到依法行政。

加强法制观念教育,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彻底搞好“四五”普法教育。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必须来真的,来硬的,不能搞形式主义。如果“四五”普法搞形式主义,如果普法只讲形式,不讲实际,那就等于“大跃进”时期中央知道的农村粮食“亩产10000斤”一样,到头来害了国家,害了群众,同时害了干部自己。

只有真学,才能真正扩张能力。真学变成真能力,可以大大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增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是真正保护干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由于没有真正学习、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在实际操作运用中,造成群众上访、案件纠错、行政赔偿屡见不鲜,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支出、增加了行政成本,又影响了干群关系、损害政府的形象,不利于社会的发

展。

只有真学,才能实用,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才能使政府行为取信于民,才能不影响干群关系,才能维护地方经济秩序,才能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希望。

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就是:全社会上下互动,以人为本、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打造很有人气的互相关心、互相团结、和

和睦睦的社会大家庭。俗话说:和气生财,就是只有和气、和睦相处,经济才能全面发展。

乡镇干部接触的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作范围基本是农村,工作重心是搞好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在服务中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工作的好坏的衡量标准主要是看其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及其服务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主要是看其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好,产品质量高,顾客就满意,企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乡镇工作同样如此,乡镇干部面临广大的农村,其顾客就是全体农民群众,要想赢得群众的支持,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做农民群众心中满意的、期望值很高且不令人失望的好干部。

目前农民对干部的要求:能改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带动其发财致富,为其发展经济解决实际性问题。

党和政府对干部的要求: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稳定。

现在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工作脱离实际,教条理解上级政策。中央的政策是好的,但一到下面一级一级变调了。干部满足于上传下达,上没有会议、文件,下就没有会议、文件,无自主创新意识,虚报浮夸,搞数字形式政绩,缺乏责任心、事业感,干部服务的对象是领导,而不是群众,不学法,不求上进,老工作方式,老教条。图清闲,怕麻烦,心中有术,目中无人,缺少诚信…….如此要求,如此形象,怎么办?只有彻底改变工作作风和学风,转变职能,转换工作重心,搞好服务。要搞好服务,必须先研究我们的服务主体:农村里的家庭及人员,家庭人员中的穷人。

为什么样中央提出“三农问题”及有些专家学者提出“四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就是因为现在农村经济落后,相当的贫困,穷人还相对较多,要求全社会都来研究、关心农村,解决农村问题。只有实事求是客观地用科学发展观去研究农村穷人经济学和农村家庭经济学,分析其穷的原因。象企业去研究顾客的需求一样,根据顾客的需求,生产产品,改善服务。只有读懂了穷人的经济学和家庭的经济学,才能制订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的经济才能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

作为乡镇干部必须用“心”去研究,用“诚”去帮助。乡镇领导用企业家的才能带领干部,转变政府管理行为,创建高效“企业型”政府。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如军在刚上任时写到:以对企业的忠诚及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大家的支持;以正真的品格、优良的习性、正派的作风换得大家对人性的认可;以清晰的工作思路、多样的工作方法使大家得到对能力的认可;以诚心待人、严格管理、不谋私利、不以个人好恶来作为事物的评判标准;以公正、公开用人严格考核的办法来任贤举能,使单位充满生机活力;以不怕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来打造单位的辉煌。不放松自己不懈的追求。他以他自身的风格和独特的管理模式“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把邯钢推到了一个辉煌的顶峰。

乡镇领导必须善于提高干职工的心里素质。从思想观念、技术层面上,都必须是一个能够自我管理并能教会干职工进行自我管理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沉着、冷静。在干职工情绪波动、消极时,及时找其谈话,了解其产生消极态度的原因,帮助其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对其施以心里辅导,且经常组织一些健“心”活动,控制其消极情绪,在工作之余,经常有意识地组织文体活动,丰富干职工的业余生活,让干职工渲泄其不良情绪。如果发现干职工情绪有周期性变化规律,根据工作情况给其放“情绪假”,避免不良情绪在队伍中扩散。在意志培养方面,定期、分阶段为干部设定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塑造干部的自信心。领导与干职工齐努力,共同打造本地的特色行政文化,象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打造延安精神一样。

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金说:“唯有海能以博大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溶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正日子如此才有滚滚长江、浊浊黄河、小小细流,不惜折千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汇成碧波浩森,万世不竭,无与伦比的壮观。”他海一样的胸怀和凝聚力带领海尔人创造了海尔奇迹。乡镇领导要有海一样的胸怀和凝聚力,带领乡镇干部共创乡镇奇迹,打造乡镇人文品牌,发展地方经济。

乡镇职能、行为方式转变了,乡镇领导的管理行为转换了,领导的能力具备了,带领干部构建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创建和谐、学习型农村。

三、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少不了能力的,能力是指在现有的环境下,能够使自己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能够为社会、为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一个人给社会、给单位创造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一只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其最短的木板,要增大其容量必须把最短的木板加长。人也一样,要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能力必须扩张,加强学习,不断地补充能力缺陷部分。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达到能力的扩张。构建和谐农村,发展地方经济,干部群众加强学习,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学习理念——全新的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全员学习的理念、学用结合理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理念、在学习中致富致富中学习理念、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理念。

全新的学习理念就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一个善于学习的机关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机关,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建设学习型政府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知识必须跟着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否则经济是谈不上发展的,我们只有持续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创造潜能。

加强学习是实应现代社会增强竞争力的新要求。学习能力是最本质的竞争力,乡镇现在面临着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真正目的不是减人、减编、减支,其目的是使能力和激励达到真正的相对应,是发展经济。目前我们乡镇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对一些国际运行机制有关规则缺乏了解。

缺乏与现代管理要求相适用的工作技能。现在是电信化时代,政府基本上向电子政府过渡,而我们一些相关的技能不懂,还是老一套工作办法,既劳神又费力,既增加行政成本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缺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用的知识结构。

总的来说,是思想观念和专业技能都缺乏。

我们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现代办公技能,做到终身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做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与工作方式创新紧密结合。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提高行政管理绩效,督促自己学习法律法规,做一个真正懂法守法的人,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多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给自己“充电”,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做“服务型”政府中的一名优秀“服务员”。

政府机关的学习风气,渗透到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村、组、家庭,营造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氛围。领导带头学习,指导、督促干部学习,干部下企业、进村入户引导学习,使干部在学习中增强能力,农民群众在学习中致富,致富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使我们的农村在学习中求发展,求生存,形成一个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浪潮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祥和的很有人气的农村天地。

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群众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服务型”政府是对群众搞好服务,“企业型”政府是借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以农民群众为顾客,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发展地方经济。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思想、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变化呈多样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在不断加强,生产经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明显提高,对乡镇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政府干部在优化了自身科技文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必须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方面不断加强。必须深怀爱民之心、格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我们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必须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着手,在工作中,必须进村入户调查,发现群众目前的疑点和难点问题,日常生活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调查农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德、家庭人员年龄结构、性别情况、生育状况、卫生习惯、就业及劳动技能特长情况、文化生活及文化结构、身体状况及就医情况、思想政治倾向、经济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学习习惯、为人处事情况、政治社会背景、子女学习就读情况、家庭经济发展方向及联系方式等,关于群众的衣、食、住、行、德这些方面是群众是否能够生存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对各级政府来说必须解决农民群众的最基本的问题,象群众住的情况来说,作为乡镇干部必须调查了解群众的住的座落、房屋的结构、生活用电情况、住宅周围的安全隐患及卫生状况(包括家庭仄所、浴室、家庭人员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及家庭垃圾处置方式)、家庭人员的人均住房情况;生产经营情况方面必须调查了解群众承包的责任田和责任山面积,经营项目、规模经营环境、设备设施及管理方式方法等;关于食的方面必须调查了解群众的油、盐、菜、柴、米、酱、醋、茶,目前来说主要是关于群众的粮食问题、饮水问题、基本燃料问题;关于经济状况方面来说必须调查了解其主要经济来源、家庭年收入和年支出情况及各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等;关于思想政治情况方面主要调查了解群众的心里素质、对现行政策的了解认识程度、对现行社会的认识情况、生育观念、学习观念、为人处事准则等……

通过调查了解掌握群众的情况后,针对具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与群众共商发展大计。为发展地方经济,我们把调查来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分类汇整,把这些情况整合到一起,看是否具备在一定地域内为发展经济的能力的整体扩张,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从而真正发展地方经济,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而更加充分地最有效地搞好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社会资源是指在一定地方的土地、资金、劳动力、才能和适宜的人文环境),真正在农村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这是乡镇干部或直接与农民打交道的干部必须想到且必须做到的。

用真情对待群众,用心贴近群众,把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工作方式转化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经济的无形资产,扩大农民再生产和发展经济的能力。

农村是一个大学,农民是大学的教授。乡镇干部只有不断的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自己容身于农民群众之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才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内部矛盾;才能推进全社会管理体质创新,建立健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更充分地发挥群众在参与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中作用,才能真正地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

桃江县罗家坪乡人民政府胡远祥

2005年10月12日

《构建和谐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农村》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农村。

第三篇: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管理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矿区

文章标题: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管理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矿区

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管理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矿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的科学理论、伟大实践的重大突破与创新。煤矿企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下面,我想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就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管理,构建和谐矿区,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谐管理、构建和谐矿区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和谐矿区既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又是适应国内外和谐文化的内在需求。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从古代的孔子、墨子、孟子,到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对社会和谐都有过不少描述,但均未修得正果。从现代来看,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及政治思想领域的变化,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从国际来看,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和谐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接轨国际先进管理提出了新的历史课题。

(二)构建和谐矿区既是实施民主法治的基本要求,又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应该遵循的两条重要原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想实施和谐管理,构建和谐矿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法治企、科学民主”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企业各项制度建设和执行中来,完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等,积极实施阳光操作工程,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法治的发展和工作环境,促进矿区实现公平正义。

(三)构建和谐矿区既是继承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有效办法,又是化解党群干群矛盾的“良药”。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构建和谐矿区的基本保证。职工群众是和谐矿区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和谐矿区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诚然,在构建和谐矿区的过程中,因为改革发展等原因,也难免发生一些失误,也难免触及少部分职工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一切以大局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真正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四)构建和谐矿区既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又是广大职工的共同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工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实行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已经成为广大职工的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尊重、享有民主管理权利等,在这方面国内外许多优秀企业都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实践证明,建立在道德和文化之上的和谐管理是最先进的管理方式,实现了严厉的制度执行与柔性的人文关怀和体恤完美结合。

二、对构建和谐矿区过程中不和谐因素的分析

就我们煤矿来说,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方面。少部分制度的制定没有政策和科学依据,事前不调查,脱离实际,随意性大,是导致职工产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干群和谐的重要因素。二是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少部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浮漂,说的多、干的少,目标多、兑现的少;有的干部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高,善搞“一言堂”,不能倾听、采纳职工的意见或建议,办事脱离实际;有的干部管理武断,处理事情不讲领导艺术,方法过于简单。三是集体与个人利益方面。一些职工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不体谅企业长远发展利益。同时也有些基层单位在二次分配中,分配制度不公开,分配随意性大,甚至出现截留克扣职工工资、乱支乱花的现象,侵害了职工的正常利益。四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与文明建设、和谐建设格格不入的不良现象,例如职工不能用企业规章制度约束规范自己,行为不端。同时,还存在乱倒生活垃圾、私搭乱建房屋、矿区卫生环境较差以及流动吸烟、乱停乱放各种车辆等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

三、加强和谐管理,构建和谐矿区

(一)突出“创新、创优”,奠定构建和谐矿区的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矿区,物质是基础,发展是保障,没有物质、没有保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我们要围绕全矿总体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大力弘扬创优精神,鼓励岗位创优、团队创优、单位创优,千方百计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力量谋发展。今年要在产量、煤质、效益、成本、外出创业、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原煤计效产量确保255万吨,目标265万吨;确保实现利润4750万元,目标5250万元;确保实现外向、劳务收入5400万元,目标5950万元;特别是在煤质管理上下功夫,优化煤系开采布局,实行分井挂钩考核,确保筛混煤质量达到4950大卡。使企业效益最大化,为构建和谐矿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突出“安全、平安”,加快本质安全型

第四篇:廉洁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和谐企业形象

廉洁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和谐企业形象

为了适应现代化金融企业发展的需求,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正逐步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农信社大力发展自身业务,规范各项业务经营,逐步向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迈出实质性的步伐。面对新的竞争格局,如何加速信用社发展,如何应对危机全面提升信合形象,是摆在我们每个信合人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坚持以学习为先导,以规范为主线,以稳健为支撑,以服务为重点,以廉洁为保障,以创新为动力,努力形成农信社科学、规范、稳健发展,亲农爱民、服务客户、廉洁高效、与时俱进的和谐企业形象。

一、以学习为先导构筑“学习”型企业形象

现代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而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又依靠不断地学习与积累,这就要不断地给大家提供获取知识的渠道,将“学习型”企业的构建作为重中之重,有效加强员工思想、纪律作风,不断优化员工知识结构,培养“专家型”、“全能型”员工队伍。

从思想上引导。“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习就是固本之举,就是源头活水,学习达到的效果就是增加智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信合员工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始终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善于从别人身上发现“亮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扩展视野,丰富思维,健全知识结构,并创新工作运行的机制、载体、途径和方法。

从制度上促进。有效的制度是促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从制度上约束员工涣散的思想,督促员工的学习自觉性,是改变学习认识、发挥引导作用、转变学习行为的硬性举措,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机制上推动。有计划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着力构筑“岗位上练、请进来教、送出去育”的培训机制;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奖励,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选优汰劣,形成完善的选人、用人、岗位竞争机制,达到多方面促进、全方位调动的目的。

从经费上保障。员工培训,经费先行,故此,强化员工培训,除了从政策上推动外,经费保障也必须跟得上,用到位。

二、以合规为主导构筑“合规”的企业形象

“规”是银行内部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即确保银行的活动与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相一致。而合规又是提升信合形象,促进农信社发展必须遵循、贯彻的主题。以史为鉴,以往违规行为造成信用社资金损失、企业形象受损、严格影响信用社发展的案例不在少数,为此,我们必须认清违规的本质,建立以合规为主导的企业文化。

构筑合规文化体系,加强合规文化的建设。一方面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对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法违纪及防范案件发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需要,能够确定合理的发展及规划目标。

要认清,违规不是被查出来的,而是自己做出来的。对于信用社来说,服务“三农”与新农村建设,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任重道远。过去几年,通过依法管理、从严治社与深入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信用社员工的合规行为明显有进步;但不时出现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损害信用社利益。追根问底,主要原因是一些负责人在检查审计时,采取“捂”的态度,而不是从苗头上开始自查、处理,致使小问题变大问题,个别性问题变成群体性问题。所以,信用社员工必须做到“规范从我做起,今天我不违规”,将合规操作的要义时刻记在心中,印在脑中,落实到行动中。

认清违规的成本,明确对待违规的态度。违规既有现形成本,更有难以计量的无形成本,特别是一些典型恶性案件,对机构声誉、品牌的杀伤力远远超过其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负责人往往放大个人成本,忽视集体成本,为违规者考虑的多,对单位承担的损失和可能的模仿效应视而不见,并在“保护员工”的名义下,变违法为违规处理。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对于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怕暴露、怕揭露,讳疾忌医,避重就轻,没有明确态度,造成纠违

效果不明显。违规行为发生后,关键是看整改和吸取教训的方式方法。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在各种检查中发现了经营中存在的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将发现的问题梳理排序,快速反应,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才能形成检查合力和整改的倍增效应,给广大员工极大的警示借鉴和震慑作用,从而避免同质或类似违规行为的出现。

要认清,不坚持科学发展、不以人为本就是最大的违规。支持服务“三农”是信用社的立社之基,信用社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和特色,而不是一味地、不计成本地争第一,挤占市场。如果不是与科学发展观一致的绩效考核体系、与宏观经济政策相悖的业务拓展模式,在选人、用人、岗位教育、监督等重大问题上就会出现价值扭曲、风险失控、弄虚作假、责权利不对称。耗损有限的资源,助长短期行为,不能为信用社的“蓝海战略”提供持续性贡献。

三、以稳健为支撑构筑“稳健”的企业形象

在当代监管模式与监管文化引导下,坚持质量、效益、速度三统一,实现稳健发展,成为信用社提升企业形象的必然途径。

要做到不盲目扩张。由于历史原因,信用社负担较重,资本充足率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近几年虽然通过有效发展有许多改观,但在资金实力、内控管理、盈利能力等方面还是与专业银行不可相比。为此,许多农村金融机构将扩大市场份额作为最优先的工作,而忽略了稳健的实质,造成虚增存款、“垒大户”,致使基础不牢,底子不稳,形成风险隐患。

要做到不大包天下。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立足“三农”,支持社区经济、市场网络化建设,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区域也出现“社进行退”的局面。然而,信用社也付出了高成本、低收益的代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秉承的是红与红相碰的“红海战略”,而不是选择其它竞争空间、实现共同发展的“蓝海战略”。遇到收益高的企业恨不能一家包揽,致使放贷规模超过自身资本金比例,形成风险隐患。

要做到审慎经营。以往发展中,为了保留客户,维护大户,信用社超比例发放信贷资金,形成“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经营风险,也成为监管部门督促改进的重点,致使信用社成为监管部门“不放心的地方”。为此,信用社必须审视

历史,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压缩大额贷款,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资金比例,逐步减少、化解经营风险。

要做到明确市场定位。信用社历经多年发展,一直在摸索生存、发展、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也有过重农轻商、重商轻农、不能协调发展的经验教训。然而,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农村信用社最明确的市场定位应该是:支持“三农”的主力军、支持市场网络化建设的“强心剂”、支持社区发展的“加油站”、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明确此定位,信用社的发展才有方向可言,才有可持续发展之力。

要做到主动适应监管文化。坚持透明、规范、积极主动地披露相关信息接受监管;严格控制风险,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建立和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作出应有的努力。

四、以服务为重点构筑“亲农为民”的企业形象

“为政府服务担责任,为社会服务负责任,为客户服务尽责任”是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坚持的服务宗旨,尤其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树立透明规范、积极尽责的企业形象,提高信用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必须长抓不懈。

要着力提高自身实力,为政府担责任。即要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有效发挥信贷资金支持政府调产、环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在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上则是要在促进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支柱产业延伸领域、新型产业成长上,在风险可控、兼顾效益的前提下,加大扶持力度。

要着力提高盈利水平,为社员尽责。社员作为信用社的股东,有权力享受信用社发展带来的成果。

为此,信用社要不断提高自身增盈创利的水平与能力,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为客户尽责。信用社要努力发展中间业务,除传统的代收代付业务外,要积极建立自己的理财队伍,开发理财产品,帮助广大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客户享受到优质、优惠、优先的金融服务。

要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劳动报酬,为员工尽责。即要将以业绩为导向、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作为员工价值管理的有效杠杆,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增长他们的财富,提升他们的价值。

另外,信用社还应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逐步提升社会影响力;与辖区政府和社会关系和谐共处,为信用社持续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以廉政为保障构筑“廉洁”的企业形象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信用社员工的生活作风无小事、无小节,它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品行和形象,而且关系着信用社在客户、在群众中的形象。信用社员工,尤其是握有放贷权力、采购权力的领导干部与工作人员,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作风,真正做到“三慎”。

一要慎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实践证明,慎微可以让人一生受益。现实生活中,一些牟利者为了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往往对一些实权者投其所好,采取金钱、美色等种种手段进行诱惑、腐蚀。如果不谨小慎初,不防微杜渐,就容易被腐蚀、被利用,从而走上违规、违纪、违法之路。

二要慎初。慎初是一种人格的反省,也是立身防“违”的护身符。现实生活中,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许多人违规、违纪、违法,都是由于冲破“初”这个第一道防线,由“小心”到“大胆”,由“担心”到“放心”,所以必须要慎初,要善于在似是而非中辨明是非,在良莠混杂中鉴别美丑,在似醒非醒中保持清醒,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三要慎独。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而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能谨慎不苟,洁身自好,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有些员工在诱惑面前常怀着侥幸心理,从第一次的胆战心惊,到后来的理所当然,一次又一次的自欺欺人,结果身陷违法之事,后悔晚矣。要做到慎独,就必须不断增强自控能力,加强员工的思想行为排查力度,从制度上筑起三道防线:拒腐防诱的思想防线;不贪钱财、不迷酒色的道德防线;照章办事、不因私而废法的法纪防线。

第五篇: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

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国际经验及中国的路径选择(上)

日期:2006-07-1来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自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是由于体制性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农村金融仍然滞后并阻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

一、农村金融体制研究最新进展:理论综述

国际上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的研究,早期是建立在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基础上。这一理论的奠基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S·肖和罗纳德I·麦金农,他们在1973年先后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较系统地阐述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人为地压低利率、汇率,使二者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造成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经济发展,而经济停滞或落后又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要解除“金融抑制”,就必须“金融深化”,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多干预,利用市场调动人们储蓄与投资的积极性。其途径是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放宽对金融体系和市场的限制,使民间金融机构也能适应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和发展,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局面。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正是建立在金融深化理论的基础之上,其理论认为,农村金融资金的缺乏,并不是因为农民没有储蓄能力,而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合理的金融安排,如政府管制、利率控制等,抑制了其发展。其主要政策主张就是要发挥金融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实现利率市场化,实现农村储蓄和资金供求的平衡;取消专项特定目标贷款制度,适当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等。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农村金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通过对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研究和认识,得出了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对于稳定金融市场来说,合理的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等一系列结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失效的因素,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政府也不能取代市场,而应成为市场的有益补充。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应采取间接调控机制,并依据一定的原则确立监管的范围和标准。农村金融市场亦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放款一方(金融机构)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再加上农村的特殊情况,金融机构很难控制农村系统风险,如果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农村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此,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措施。

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研究,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如日本的速水佑次郎、美国的弗农·拉坦指出,农村信贷补贴最明显的后果便是信用需求的夸大和信贷有价证券购买力的损失,信贷补贴也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政治化以及信贷在少数人手上的集中,并常常导致信贷机构活力的衰退。印度的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活动的正规性、乡村银行数量的不足以及营运成本数额等使其一般不会把农民视为有信誉的顾客等,致使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由此得出在发展中国家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性。

我国学术界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推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

林毅夫(2000)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在一些农村地区观察到的信贷短缺可能是由于区域的不平衡、缺乏资金的横向流动、对机构农业信贷的总体限制以及非正式信贷市场发育不足造成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性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彭川西(2003)将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与信贷结构调整的滞后;二是农业产业化与金融专业化相矛盾;三是农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发展不对称;四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差距;五是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与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相互脱节等。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白钦先(2004)指出,单一性的、部门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思路是不恰当的和有害的,因此,呼吁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和重建,以实现“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总需求与农村金融服务总供给相协调、相匹配。

韩俊(2003)通过对农村金融体制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在于,一是彻底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管理水平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二是通过加强对金融中介的监管、放松利率管制等措施,创造一个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有利环境;三是重新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国外农村金融体制经验借鉴

相对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而言,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建立比较完备的农村金融体制,很好地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类比国外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的特点,为我国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国家,这与其完备的农村金融体制密不可分。美国现行农村金融格局是伴随着美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在20世纪以前,美国没有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信贷资金几乎全部由商业机构和个人提供。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农业发展对信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商业金融机构及个人的贷款由于数量少、成本高,已无法为农业提供充裕的资金,同时,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这些资本急于在农村寻求出路,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美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以1916年创设联邦土地银行为起点,农村金融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1933年建立起生产信贷协会,并在12个农业信贷区设立了12个合作社银行。为了发挥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扶助作用,政府农贷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33年成立商品信贷公司,其任务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经济补贴,借以控制生产,稳定农民收入;为发展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农村通讯、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别,1935年成立农村电气化管理局;1946年又成立了专门为贫困农民提供贷款资金的农民家计局;同时,为了促进、帮助农村小企业的发展,维护小企业的利益,在1953年又专门成立了针对小企业提供信贷的小企业管理局。为此,美国完善的农村金融格局基本形成。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美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规范、有效的农村金融体制。其基本格局是:以私营机构及个人的信贷等农村商业金融为基础,以农村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为主导,以政府农贷机构等政策性金融为辅助,形成了包括政府主导型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以及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三种体系共同发展的局面。总的来看,美国农村金融制度属于一种复合信用型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提供农业信贷资金的机构中,既有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二是在金融组织体系上,一般是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多种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本需要,充分体现出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导向和支持作用。

法国是欧洲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是设立农村金融体制比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世纪,法国就颁布了《土地银行法》,开始着手建立农村信贷机构,支持农业的发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法国农村金融形成了由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法国农村金融体系属于典型的国家控制式金融模式,其金融机构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并运行的,金融机构的运行还要受到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法国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半官半民性金融组织,其体系是由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地区(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和中央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总行)三个层次组成。该体系是在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基础上由上而下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央农业信贷银行是会计独立的官方金融机构,是法国信贷银行的法人总代表,也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最高管理机关;而地方和省级银行都是群众性的合作组织,地方农业互助银行由个人成员和集体成员入股组成,地区(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则是由若干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组成,它们都要受中央农业信贷银行的领导。这种体制的优点是便于管理,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与国家政策结合的很紧,甚至可以说是为政府政策服务的。凡符合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规划的项目,都优先给予支持甚至贴息。其缺点是各级信贷互助银行独立性较小,受政府干预大,经营效益较差,国家财政补贴较大。

日本农业发展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地少人多,自然条件差,具有小农经营的历史传统。二战以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农村金融体系,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增加农业积累,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日本建立的农村金融体制主要包括合作金融和政府金融两部分,其中民间合作性质的农村金融机构占主体地位,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重要补充。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农协系统所办的信用事业部,是农协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由基层农协的信用组织、都道府县的信用联合会、中央的农林中央金库和全国信联协会三级构成。三级组织均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各级之间也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日本信用合作体系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农村存款,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在农协系统内部作为会员的农户和农业团体,不以盈利为目的。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合作金融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政府背景浓厚。信用合作体系在创立初期,政府给予很大的支持,时至今日,日本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仍带有一定程度的官方色彩。二是体系内的三级组织之间并无行政隶属关系,上级组织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对下级组织进行指导,整个体系内形成了独立的资金运行系统,保证了合作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三是信用合作体系立足于社区发展,树立为社员服务的理念,金融机构的设立依据立足基层、方便农户、便于管理的原则。四是为了保证合作金融的安全、健康地运行,设立农村信用保险制度、临时性资金调剂的相互援助制度以及存款保险制度、贷款担保制度等制度措施。这种体制将合作金融机构与国家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紧紧联系在一起,服务领域相对固定,信息资源较为充分,贷款决策成功率较高,同时也易于政府对基础行业的扶植,而且各级信用社独立性较强,经营自主权较大。问题则是业务范围狭窄,资金利润薄,靠政府优惠,财政压力大。

从以上国家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即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以及生产的分散性等特点,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成本都比较高,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涉足农村金融市场,产生了市场引导的失效。因此,在农村金融体制构建过程中,政府适当干预是必要和有效的。从各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发展来看,在农村金融体制构建早期政府支持与干预的确起到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干预并不是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金融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干预只能越来越阻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部门性政策倾向以及普遍存在的严重法律和规章性障碍等因素,政府干预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所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首先要把握好“政府干预度”这个问题。

作者:山东经济学院 张志元

肖东平来源:《济南金融》2006年第06期(国研网)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国际经验及中国的路径选择(下)

日期:2006-07-1来源: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不足和缺陷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但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抑制状况严重

第一,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经营业绩差,效率低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发展很难突破政府的种种干预,这一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体制的健康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到扰乱金融秩序产生大量不良资产,以及农村信用社异化成“二财政”无不与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有重要关系。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大量不良贷款也都存在政府干预的影子。第二,政府对农村金融管制的另一表现就是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不能反映金融资本的供求状况,导致高利贷等民间金融盛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还要接受政府统一管理,要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运行,因此,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一方面低利率借贷因为有“租”可寻,所以不可避免地产生腐败;另一方面贷款不按商业原则运作,不讲效益,不仅浪费了有限的金融资源,而且也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形成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互相抑制的恶性循环。

(二)农村金融结构单一,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开放的、多元化和多主体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金融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1996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并没能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反而使农村金融进一步趋向垄断。改革促使农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撤出其贷款业务,并关闭了农业合作基金会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正规贷款市场处于垄断地位,而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一般来说是低效率的。随着农业银行在乡镇网点的减少,农发行业务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不少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差,效率低下,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根本无法承担农村金融“主力军”角色,更不要说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资金需求。

(三)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

我国虽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这几个金融机构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其功能定位不清又存在重叠,再加上政府在许多方面又管得太严、太死,导致了现行金融体系根本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甚至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太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在的主要业务仅限于粮棉贷款的发放,随着我国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粮棉油购销市场化改革方向日趋明显,保护价收购范围不断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收缩,且呈不断萎缩之势,农业发展银行的机构和人力资源与现有的业务量相对而言明显存在资源浪费,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更是远远

不够。

中国农业银行资金大量流人城市,其支农作用大打折扣。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其商业追求和政策性诉求是不能两全的,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盈利有限,不断从农村地区撒出也是符合其

商业利益的,但这就大大降低了其支农的功能。

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趋势明显,由于缺乏政策环境的支持,其帮农、扶农的作用也成了一句空谈,表现在许多农村信用社以利润为导向,把资金运用于城市等。

四、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的对策建议

借鉴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成熟经验,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体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转换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

不可否认,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政府的干预仅仅是对市场的有益补充,绝不是替代市场作用的发挥。要界定政府的职能边界,该放的要放开放活,该管的要管住管好,“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有时候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后果更严重。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政府在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避免损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通过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立农村资金良性循环机制。一是减少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使金融机构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二是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市场管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满足广大农民资金需求。

(二)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

农村金融结构单一,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重要原因。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大多具有规模小、时间短、频率高的特点,正规金融很难满足这类资金的需求。民间金融具有设立方便、资金使用灵活、服务于民间等特点,应该成为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使亲友之间的信贷、农户之,间的资金融通和民间私人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地下转到地上,并加强监管。其次,放开民间金融的利率管制。民间金融本身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并且一般没有抵押,其利率相对较高也是正常的;另外,利率的浮动也能有效地吸引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引导“农转非”的资金回流到

农村,解决一部分农村资金来源问题。

(三)立足于为农民服务,重新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

借鉴国外经验,各国金融机构在支农职能方面要合理分工,支农信贷制度细化安排。主要安排有: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主要发挥其财政作用,借鉴其它国家通行的做法,今后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对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引导,促使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地区的投入,比如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三农”的比例,政府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引导农业银行向农村投放资金等;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为社区发展服务,树立为农民服务的理念,同时政府在政策和管理方面也要加强对合作经济制度的保护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民;邮政储蓄要进行积极转型,按照市场化、企业化原则,组建

邮政储蓄银行。

(四)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各国农村金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第一,继续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财政支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为农业发展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第二,为许多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适当剥离一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负担。第三,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利息补贴等,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第四,政府主导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避免农业发展大幅波动,维

护广大农民利益。

作者简介:张志元(1963—),男,山东青州人,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金融工程与资本市场;肖东平(1982—),男,山东栖霞人,山东经济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下载构建和谐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农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和谐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农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服务农村构建和谐

    服务农村构建和谐怀着对农村工作的无比热爱,怀着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我们选择了基层农村这片热土,选择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选择是崇高的,但我们将面临的是更艰巨的......

    构建和谐农村心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作为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要善于抓住这一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提高思想认......

    与时俱进 力创和谐农村(5篇)

    与时俱进 力创和谐农村 ——记石城镇托洞村委会 2009年托洞村委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的领导下,在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的帮助下,以对群众认真负责的务实态度,敢抓敢干,敢为人先的开......

    创建学习型班组构建和谐团队

    创建学习型班组构建和谐团队 上海吴泾化工有限公司实业机修冷铆一组我们冷铆一组由16位员工组成,组长是优秀共产党员、高级技师,另外还有高级技师1名、技师4名,文化程度均在高......

    和谐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我国实现小康......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和谐农村建设——记金塔县中东镇上三分村中东镇上三分村位于县城西8公里处,金梧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走进上三分村,整洁时尚的小康住宅、......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加强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

    全力构建和谐农村新社区

    全力改革村级组织设置 构建和谐农村新社区 作为社会的基层单元,社区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正在成为社会整合、服务和管理的主要载体。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