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建设事业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二十一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应用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1.硕士学位
掌握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能独立展开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学位论文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应用背景。
2.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宽广和坚实的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和主持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有:
(1)介电超晶格及其微结构材料与器件
(2)铁电介电薄膜与集成铁电器件
(3)人工带隙材料
(4)纳米材料与纳米电子学
(5)新型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6)微结构材料的设计
(7)材料设计中的高性能计算
(8)非线性光子学
(9)低维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和组装
(10)生物纳米材料和生物医学材料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学士学位在职人员,同等学历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2.硕—博连读: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学士学位在职人员,同等学历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入学后前两年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享受硕士生待遇,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受博士生待遇。中期考核未通过按硕士生规格培养。
3.博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在职人员,同等学历在职人员,参加南京大学统一组织的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二年半
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三年
五、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建设直接关系研究生基础知识的拓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位论文的质量。因此,课程教学在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硕士生研究生毕业的学分要求:本专业本科入学者32个学分,非本专业本科或同等学历入学者36个学分。在培养方案中所列出的A、B类课程是必修课,C类课程是各专业的学位课程,每个硕士生必须至少选修2门C类课程。要求全系每个硕士生必须选修D类课程《材料科学进展》。
博士研究生除必须选修博士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两门公共课,还要求至少选修2门有关博士专业课程及专业英语。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2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材料结构(3学分)
材料性能(3学分)
C类:
固体理论(4学分)
电子显微术(2学分)
材料设计(2学分)
D类:
纳米材料与技术(3学分)
超晶格材料物理(2学分)
材料科学进展(2学分)
凝聚态光物理学导论(2学分)
凝聚态物理导论(4学分)
光电子技术(3学分)
电子薄膜物理(4学分)
高等量子力学(4学分)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3学分)
固体表面化学(2学分)
光化学基础(2学分)
固体无机化学(2学分)
功能高分子(2学分)
固体表面分析(2学分)
谱学基础(2学分)
(二)博士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第一外语
铁电与介电物理
光电子功能材料
纳米材料
博士生可根据需要选修为硕士生开设的课程。
六、培养方式
1.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2.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博士生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3.博士生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博士生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4.公共课(外语和政治)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以自学为主,辅以重点讲授和提问。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及阅读有关专业文献。
七、考核方式
1. 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
2. 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校研究生院备案。博士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应定期作阶段性报告。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应约请2位、博士学位论文应约请5位同行专家评阅论文,其中硕士论文评阅至少有1位、博士论文评阅至少有2位是外单位的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博士论文答辩外单位的专家不少于2人,论文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博士论文答辩不合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补充修改论文资料,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或申请专利一项,申请博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中有一篇在SCI、E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或有两篇以上在SCI、E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上述指标,可在一年内补充。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按照有关规定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鉴测
本学科采用下列措施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监测:
1.严格中期考核制度;
2.严格执行学位授予量化指标;
3.建立研究生教学档案,对毕业的研究生进行不定期的追踪调查。
第二篇: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1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物理教育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扎实的物理基础理论、开阔的学术视野;具有从事物理教育研究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2年,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原则上学制要延长半年。
三、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并重。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
3.培养计划要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以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5.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长期或短期)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6.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的学分不少于16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一)必修课(不少于15学分)1.公共必修课(7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基础外国语课
90学时
120学时
60学时
60学时
60学时
3学分
4学分
3学分
3学分
I学期 I学期 I学期 I学期 2.专业基础课(9学分,按一级学科开设)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教学论
3学分
I学期
注:“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为全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
(二)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
1.公共选修课(2-4学分,由研究生院组织开设,任选)2.专业方向选修课(7学分)物理课程论
40学时
40学时
40学时
40学时
2学分
I学期 2学分
Ⅱ学期 2学分
Ⅱ学期 2学分
Ⅱ学期 2学分
Ⅱ学期 物理教育专题研究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物理教育逻辑
3.跨院校、跨学科课程(2学分,必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40学时
(三)必修环节(7学分)1.学术活动(10次以上)
1学分
2.教学实践
1学分
硕士研究生都要参加学院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低年级本科生批改作业等。由主讲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考查,考查合格记1学分。
3.文献阅读
1学分
文献阅读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学生报告,导师组成员现场指导。要阅读的内容必须是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连的系列内容,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
4.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
4学分
(四)补修课程
生源为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专业基础课程,即按一级学科开设的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五、考核要求
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指定主要参考书,至少有一门进行严格的闭卷考试。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合格后记3学分。我院原则上不要求硕士研究生答辩前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初,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
2.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四学期末(或以后)进行。硕士研究生答辩应按照《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第三篇: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 培养有爱国主义、敬业精神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药物化学专业的人才。
2. 在药物化学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实验知识,熟悉所从事的研究方面的技术最新发展和动向,具有独立从事药物化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力或具有独立担负与药物化学专业相关的专门技术,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人才。3.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籍和文献以及外文写作科研论文,并能够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4. 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药物化学相关研究领域。
5.硕士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应用前景。
二、研究方向
1. 天然药物化学 2. 药物合成化学 3.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 4. 药物构效关系研究
三、招生对象
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可相应延长1年。
五、课程设置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自然辩证法
(2学分)
英语
(4学分)B类:
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3学分)
有机化学
(3学分)C类: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学分)
药物代谢与体内药物分析
(3学分)
药物动力学
(3学分)
生化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2学分)
药事管理与法规
(2学分)
新药研究与开发
(2学分)D类:
天然产物化学
(3学分)
植物成分分析
(3学分)
天然产物全合成与结构改造
(3学分)
药学进展学术报告
(2学分)
六、培养方式
1.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进行师生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2.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应完成公共课和大部分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第三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报告。应不超于第三学期的第四周完成选题报告,经硕士生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的实施阶段。
七、考核方式
1. 公共课与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人考核工作。
2. 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小组由院药物化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五位专家组成,另设一名秘书,考核内容包括(1)研究生学位课程以及必修课、选修课完成情况。(2)论文进展情况和学术水平。(3)研究生是否具有完成论文的能力。(5)考核小组综合打分。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力求和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公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相关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院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导师指导下拟定。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研究院备案。
七、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应在答辩前至少请2位同行专家评阅论文,写出评议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论文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或国外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上述指标,可在一年内补充。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第四篇:无线电物理专业(070208)研究生培养方案
无线电物理专业(070208)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硕士研究生:
牢固树立爱校、爱国、爱中华民族的思想,具备坚持真理、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品质以及科学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结合作精神。
具备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知识面。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技能,对与本学科相邻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掌握一到二门外国语,能用英语阅读专业书籍、文献并撰写科学论文。
2、博士研究生:
牢固树立爱校、爱国、爱中华民族的思想,具备坚持真理、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品质以及科学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结合作精神。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所达到的要求基础之上,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理论和实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与本学科相邻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在独立从事科研工作中,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在开展所从事研究方面的前沿研究工作中,具备创新和发展的能力。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发展新动向。
掌握一至二门外语,能用英语熟练阅读专业书籍、文献,并能撰写并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科学论文。
二、学科介绍
1、无线电物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1)超导电子学;(2)固体量子器件在量子计算中的应用;(3)超高频段电磁波器件与检测;(4)电磁场理论及应用;(5)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理论和设计;(6)电磁信息检测与处理;(7)太赫兹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
本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一批优秀学者,成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目前有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和高工3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以无线电物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现代实验技术作为手段,探索新型电子材料和电子器件,研究其中有关物理过程和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据以开发新型电子器件和系统。目前,本学科不仅开展了大量国际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同时努力探索新机理、新材料、新器件的潜在应用,为国民经济服务。
3、近期承担科研项目和重大课题
本学科承担了大量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合作的研发项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期主要科研项目和重大课题有:
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太赫兹辐射的高灵敏检测技术基础研究; 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超导结型器件的物理、工艺及应用基础研究;
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磁性复合材料以及光子共振介质中负折射特性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超导单光子探测器原理及制备研究;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固体微结构的量子效应、调控及其应用研究; 科技部863课题:新型遥感器技术/THz频段高灵敏度超导探测/接收系统; 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课题:新型人工电磁媒质的等效媒质理论、设计方法与实验研究 国家重点基金:应用于天文探测领域的超导太赫兹成像技术研究。
三、学制
1、硕、博连读和直博研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5-6年;
2、分阶段培养的博士生基本学制为3年,学术型硕士生学制为3年;
四、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
(2学分)英语
(4学分)B类:
电子信息前沿
(2学分)(以上必修)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3学分)信号处理中的数学方法
(3学分)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
(3学分)现代半导体物理器件
(3学分)(以上4门选修2门)C类:
微波理论与技术(上)
(4学分)微波理论与技术(下)
(3学分)微波测量(实验)
(4学分)现代电子工程进展(3学分)D类:
数值计算方法
(3学分)电磁散射与测量技术
(2学分)材料电磁特性测量方法与技术
(2学分)薄膜结构与技术(3学分)人工电磁材料(3学分)超导电子学(4学分)现代微加工技术(实验)(3学分)固态量子信息技术(2学分)材料的高频物性及其宏观电磁理论(3学分)
(二)博士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
高温超导体的物性与结构 超导电子学高级教程 高级电磁理论
人工电磁材料理论和设计分析方法 现代微波和毫米波基础
五、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
针对每位博士生的培养设立专门的导师指导小组,“学位论文为主,课程为辅”。博士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应完成大部分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应不迟于第二学期的第八周向全系作开题报告,经博士生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进入学位论文的实施阶段。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硕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面培养工作。硕士生采用专业指导小组的形式,以课程为主,论文为辅。入学后第一学年完成A类、B类和大部分C类、D类课程的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应不迟于第三学期初完成选题报告,经硕士生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进入学位论文的实施阶段。
3、学分要求:
一般为32学分,非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包括本科课程3-4门约6-8学分)。其中A类为8学分;B类:3门为8学分,C类2-3门共6-8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在D类课程中,原则上要求理工科硕士生跨二级或一级学科选读的硕士课程不少于3-4学分。
六、考核
1、A类、B类、C类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由有关任课教师负责考核工作。
2、D类课程可采取研究论文、答辩与写专题综述报告相结合的方法,以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验性课程必须完成实验,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4、硕士生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第三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已修课程、论文进展情况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并实行评优分流。提出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建议终止攻读硕士学位。
七、论文和答辩
1、学位论文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要体现本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先进性,论文选题应和导师的科研任务结合,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选定研究课题及课题方向、范围,并公开作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完成的期限等,并在各阶段进行必要的检查。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计划由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
2、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按照南京大学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细则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论文答辩并申请学位。
八、硕博连读和直博生
1、硕博连读研究生
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考核选拔产生。硕士研究生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学习、课程平均学习成绩以及中期考核在优良以上者,可以申请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时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考核和选拔,考核内容包括:(1)考察对相关研究方向的了解和文献查阅的综合能力;(2)考察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核方式以专家面试为主。合格者于第3年转入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主要进行博士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科研工作。
为了保证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转入博士阶段培养的研究生人数应不超过参加资格考试人数的85%。
2、直博研究生
直博研究生在免试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选拔产生。其培养及考核办法参照硕博连读研究生进行。
九、参考书目:
正弦电磁场 R.F.Harrington著 电磁波理论 Jin Au Kong著
常用计算方法 张善杰,唐汉,高瑞章 编著 电磁场有限元方法 金建铭 著
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葛德彪,阎玉波 著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 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Applied Physics IEEE Trans.Appl.Supercond.IEEE Trans.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 IEEE Trans.on Antenna and Propagation Optics Express Optics Letter 电子学报 微波学报 电波科学学报 低温物理学报
第五篇:南京大学电路与系统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0809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科学技术最新发展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路与系统高素质专业人才。掌握电路与系统科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具备科学文化素养,不仅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具备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创新研究的能力。
掌握一到二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书籍、文献并撰写论文。身体健康。
二、学科介绍
1、电路与系统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图像处理与成像技术
主要进行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视频信号处理,立体视觉等研究。
嵌入式系统
主要进行Linux系统,嵌入式技术及其应用软件研究与开发。
智能控制系统
主要进行自动程序控制,无线遥测遥控,微控制模块,PLC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应用等以及机电一体化工程应用研究。
现代电子设计
开展FPGA,DSP,软件无线电等研究。
2、学科历史和科研水平
嵌入式软件研发中心与现代图像工程实验室均依托于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分别成立于1998年及2006年,是信息电子学系乃至本学院将科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相融合得最早的实体机构,研发内容涉及电子信息类多学科交叉,主要研究图像控制与作业自动化,视频显示及处理,3D扫描技术研究与现实增强,近场图像,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嵌入式手持设备应用软件开发,无线自组织网络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算法与设备,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传感器网络路由技术,高安全度生物特征身份识别等最新的IT技术,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多项科研项目通过省部级鉴定或国防验收。以伪装作业自动化、嵌入式系统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广泛的应用于新型武器装备型号研制、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国防战线和国民经济主战场。
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承担了包括国家863子课题、国防武器装备预研基金、IT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技术、支撑计划等数十项课题,取得显著成绩,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省科技进步奖一次,日本富士通优秀作业奖,江苏省优秀软件工程等各类奖项10余项。同时所培养学生曾获包括“IBM全球Linux挑战赛金奖”、“Intel杯嵌入式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在内的多个国际、国家级奖项。
三、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
四、学制
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5-6年。
分阶段培养的博士生基本学制为3年,硕士生学制为3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2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电子信息前沿(2学分)
(以上必修)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3学分)
信号处理中的数学方法(3学分)
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3学分)
现代半导体物理器件(3学分)
(以上4门选修2门)
C类:
电子学进展(3学分)
近代电子学(4学分)
模式识别(3学分)
DSP与微控制器(4学分)
多维信号处理(3学分)
D类:
计算机控制技术及网络(4学分)
立体成像技术(3学分)
嵌入式系统实验(2学分)
雷达成像(3学分)
生物医学电子学(4学分)
材料电子学(2学分)
通信系统工程(3学分)
第二外语(2学分)
(二)博士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
图像工程
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
六、培养方式
1、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
养工作。
2、入学后第一学年完成A类、B类和大部分C类、D类课程的学习,第二学期在导师指导
下,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作开题报告。经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3、A类、B类、C类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D类课程则采用各种方式,如课堂讲授,自学,实验课堂讨论,由学生作专题报告等,并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阅读有关专业文献。
七、考核方式
1、A类、B类、C类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由有关任课教师负责考核工作。
2、D类课程可采取笔试与写专题综述报告相结合的方法,以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
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验性课程必须完成实验,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4、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第三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已修课
程、论文进展情况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提出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停止攻读建议。
5、学分要求:一般为32学分,非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包括本科课程
3-4门约6-8学分)。其中A类为8学分;B类:3门为8学分,C类2-3门共6-8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在D类课程中,原则上要求理工科硕士生跨二级或一级学科选读的硕士课程不少于3-4学分。
八、论文和答辩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调研,选定研究课题。选题要体现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应和导师的科研任务结合,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选定研究课题后,作开题报告,由有关专家审议批准后送校研究生院备案。
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按照《南京大学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细则》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论文答辩并申请学位。
九、参考书目
1、杂志
①电子学报中国电子学会主办
②电子与信息学报中科院电子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科学部主办
③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杂志社
④信息与控制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刊
⑤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编辑部
⑥IEEE Trans.on Circuit and System
⑦IEEE Trans.on Image processing
⑧IEEE Trans.on Signal processing2、书籍
①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Kenneth H.RosenMcGraw Hill
②现代信号处理(第二版)
张贤达清华大学出版社
③Digital Image Processing(Second Edition)Rafael C.Gonzalez, Richard E.Woods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④模式识别(第三版)
Sergios Theodoridis电子工业出版社
⑤嵌入式系统技术与应用(主要介绍Linux嵌入式系统)许海燕,付 炎机械工业出版社
⑥Linux与嵌入式系统
李善平清华大学出版社
⑦计算方法
易大义浙江大学出版社
⑧软件工程
(美)Roger S.Pressman
梅 宏译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