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所农村学校崛起的奥秘
一所农村学校崛起的奥秘
——潘黄实验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纪实
●杨剑徐卫东董素彬
[编者按]多年来,潘黄初级中学和潘黄小学在盐都区乃至全市农村学校中成为一块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教育品牌。作为师资与办学条件均相对较弱的农村学校,潘黄初中和潘黄小学创造了一系列让人惊叹的办学业绩,曾经引来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前来视察,《盐阜大众报》等报刊多次对该校进行过系列报道。2007年,潘黄初中与潘黄小学合并组建潘黄实验学校。其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使学校的品牌效应显示出强劲的张力,独特的品牌魅力对全市农村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辐射示范作用。
[一组数字]
●近年来,潘黄实验学校中考实绩一路走高。2004年,700分以上84人,人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等指标均高居全区榜首;2005年,普教类考生人均分达639分,高出全区平均37分;2006年,普教类考生人均分618分,星级高中录取412人,录取率居盐都第一。2007年中考,学校连续第七年获盐都区初中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第一名;2008年,朱开吉同学以733分列全区第一。●近五年来,潘黄实验学校累计有210人次在全国及全省物理、化学、数学知识竞赛中获奖,获奖人数居全区三分之一强。小学部有326人次在市级以上竞赛获奖,其中2004年,在江苏省“小学生数学报”杯竞赛中有11人获一二等奖,这在全省农村小学中是唯一的。
●潘黄实验学校学生每学年在省和国家级报刊发表习作不少于100篇,在全国和省级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奖不少于150篇。
[精彩回放]
之一:2003年9月,盐都县初中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远学洋思、近学潘中”的口号。当时的盐都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专门班子对该校进行了为期4天的综合督导,向全县印发了《潘黄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报告》,将一所农村初中树为全区初中教育的一面红旗。之二:潘黄实验学校初中部7年蝉联盐都区初中教育综合评估总分第一,成为该区7年荣获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的唯一学校。尤其是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实施水平的全合率、优秀率、省市重点高中进线率等质量指标持续居高。其中2005年,盐城市首次进行初中教育综合考评,潘黄初中名列全市第五。
之三:潘黄实验学校小学部连续八年取得全区“新华杯”素质竞赛一等奖,连续四年获全区综合评估一等奖。
之四:2008年3月,潘黄实验学校为盐城市素质教育现场会放了现场。同年,接待了东台、响水及新疆尼勒克等市县教育考察团,还接待市教育局校长培训班提高班学员考察。
之五:2008年11月,潘黄实验学校作为盐都区初中教育唯一代表,出席了省教育厅召开的江苏省教育十二年发展座谈会,并进行了交流发言。
“为学习者服务”:全新的教育理念
潘黄实验学校位于城郊结合部,处在众多优质教育的包围之中,生源、师资等外部办学条件与市区一流的学校相比显得较差。如果不办出质量和特色,学校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唯有走内涵发展之路,才能使学校生存、发展,乃至壮大。为此,学校将办学目标定位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确立起“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并将其诠释为“强化服务意识,振奋服务精神,精细服务过程”的具体内涵。在这一办学理念和目标的引领下,学校明确了自己的办学思路:依据社会、家长的需求来办学,为学生的前途着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考。教学中要求教师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对学生升学负责转变为对学生一生负责;摒弃“师道尊严”,把学生看作事业。在“教育服务”理念的背景中,学校处处以生为本。公开学校“服务承诺”,公示每位教师的从教信条,以此作为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承诺,并接受监督,推进教学民主。
在“教育服务”理念下,潘黄实验学校高扬“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的大旗,以服务教给学生知识,以服务提高学生素质,以服务提升学校特色。进入潘黄实验学校读书的基本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对这些孩子,学校做到了“一个不嫌,一个不丢”,将后进生作为“最需要帮助的学生”,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优秀生导师制,学困生帮扶制”,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在“教育服务”理念下,“一切从服务学生出发,服务一切学生”成了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近年来,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半膳生的迅速增加,午间管理的问题愈来愈凸显,学校积极探索,强化午间管理,丰富午间活动内容,把午间管理与拓展素质教育新时空、塑创学校教育新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既确保学生午间活动安全,又培育学生特长,提升学生素质,还打造学校特色。学校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引发的新问题,实行留守学生代理家长制,有62名教师成为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对待留守学生,老师们从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言行上引导,确保留守学生家教不缺位,亲情不缺失,交流不缺少,监护不缺乏,使留守学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教育服务的背景下,潘黄实验学校的学生留得住、学得进、考得好,连续八年没有学生流失,没有学生转出。地方的干群都说:“学生能到潘黄实验学校上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骄傲。”
“三生”课堂: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
潘黄实验学校在“为学习者服务”的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努力摒弃“制造型”的教育模式,而代之以“服务型”教育的有效探索,积极探讨有效教学,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魅力。
树立教育服务思想,创设民主平等的生态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建构民主平等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根据“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创设合适的教育情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舞台。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制定了“三个服从”的教学原则,即:教师服从学生,教案服从课堂,节奏服从效果,确保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全力打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学校现为江苏省和谐教育实验基地,获江苏省和谐教育优秀实验学校、盐城市和谐校园等称号。
制定教育改革措施,创设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更是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课堂。学校制定了《潘黄实验学校关于减轻学生负担,落实主体地位,改革课堂教学的六项规定》。六项规定为:①扎实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教学目标和思路,改变部分学生“陪读”的现象;②认真把握教学梯度,切实把教学内容和习题难度降下来;③实施教学案合一,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完成作业,提倡弹性作业和建议性作业;④实行精讲精练,把思维过程还给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让学生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使课堂成为“智慧的旅行”;⑤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2008年秋学期,学校又以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提出了《关于课堂教学的二十条建议》,进一步凸显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精神。《六项规定》和《二十条建议》给课堂带来活力,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学生个性的张扬。
鼓励教育创新实践,创设持续发展的生成课堂。新课程理念下,学校要求每一个教师不仅强调知识与智能,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及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抱负等健康心灵和完整人格的培养,既看预设性目标,更看生成性目标,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新的思路、新方法、新的知识点。同时学校鼓励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创新实践。徐卫东、尚卫等老师同学生一同探讨、一同分享、一同创造,共同经历一段美好的生命历程;童金宽、陈绍永等老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地学、互动地学、自我调控地学;吴月春等老师善于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平台,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通过“有字的书”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外部广阔世界这一“无字的书”,把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课堂学习变成时间和空间都无限的课外学习、终身学习。
“三生”课堂的创设使潘黄实验学校的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近年来,在全区教育督导和教学视导中,无论初中,还是小学,学校的优课率都在全区同类学校中最高。2006年在盐都区初中发展性教育督导中,初中部教师优课率高达75.6%,高居全区19所初中榜首。2008年全区初中督导更以优课率80.1%远远高于其他学校。今年2月小学部承担盐都区小学强势推进有效教学现场会。素质教育与升学率:一对并不相悖的孪生兄弟
[聆听窗外的声音]盐城著名散文作家张晓惠应邀登上潘黄实验学校的讲台,拉开了 “文学进校园”的帷幕。听着张晓惠娓娓动听的讲述,品味着美文,学生们陶醉在文学的醇美芳香中,情感得到升华,审美品质得以提升,对祖国语言文学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潘黄实验学校还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喜爱阅读,勤于动笔。近年来,董旭等一大批学生在省级以上作文大赛中获奖,每年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学生习作都有100篇以上。书法家郭列平的“书法与人生”的主题报告,使同学们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无限。现在,学校每年都举办师生书画展。国家二级演员万桂霞让“淮剧进校园”活动成为现实。万桂霞讲述了淮剧的根源、发展和淮剧的欣赏,着实让这些学生领悟到淮戏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不少同学的淮剧清唱有板有眼,字正腔圆,爱淮剧、爱家乡的热情空前高涨。目前,学校有春笋文学社、书画社、鼓号队等社团6个,兴趣小组23个。
[英语活动周]学校每学期都定期举办英语活动周。其时,置身校园,但见醒目处张贴着英文标语,校园内设有英语导游;师生间、同学间在课堂内外都用英语对话,各班级出刊英文墙报,班班举办EnglishParty; 学校举行英语课本剧表演、英语书法比赛、英文电脑输入法比赛,尤其是加拿大、美国、菲律宾、英国、瑞典等外教进入校园,与学生展开英语对话,同学们兴趣盎然,提问热烈,那纯正的英语不时引来外教翘起大拇指“Good!”“Very good!”。同时,英语活动周中的外域风情讲解,又将学生带入到风光旖旎的西方国家,仓书芳老师从澳大利亚学习培训归来后,为学生举办了《走进澳大利亚》的报告,使同学们对异域风情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习外语的热情倍增。
[假期“六个一”活动]学校每年寒暑假均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制订一份假期活动计划、每天收看一次《新闻联播》、读一本名著、帮助一位弱势群体、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学会一项生活技能。去年暑假,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考证并自编五代家谱,考察了解每代人的文化、经济等状况,形成考察报告。通过这一活动,不少学生知道了:过去是多生不优育,经济困难;文化程度低,过去妇女没名字、没地位等等,今年寒假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盐都年文化探究。像这样的活动,近年来还有很多,如到天安门广场的“爱我中华”,在盐都世纪广场的“绿色盐都”,到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的“生态与环境”,到新四军纪念馆的走进“红色经典”等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倡导的“让每位孩子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办学理念真正得到体现。
首席教师负责制:打造教学工作的“领军团”
〔教师发展备忘录〕1998年开始,学校率先推行“农村学校首席教师负责制”,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受到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王铁军教授、张希希教授和肖成权教授的高度称赞。2001年秋,学校建立教师成长自育机制,每位教师制订自己专业成长方案。2004年秋,“教师发展学校”挂牌,探索并践行学校提出的“办教师发展学校,让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同年,学校被表彰为省师训工作先进集体。近5年来,潘黄实验学校有11人次受省市表彰奖励,16人次在省级会课或基本功大赛中获奖,50多人次在市区级学科会教中获奖。
〔推行首席教师负责制〕首席教师负责制是潘黄实验学校抓队伍、搞教研的有力引擎,学校全力打造帮教学工作的“领军团”。每学年初,学校将各学科教师依据职务、能力、年龄、实绩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成立备课组,再从中遴选出优秀的教师,聘其为该年级学科首席教师,由校长颁发聘书,与其签订责任书,明确其组织集体备课、开展教科研活动、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和教育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职责,通过“大脑联网,资源共享”,来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并制定首席教师管理制度、星级评估和奖惩制度。首席教师不搞终身制,实施动态管理、滚动运作。对优秀首席教师除在工作、生活、学习、考察等方面享有一定待遇外,并在下一学年继续聘为首席教师。首席教师所带的学科备课组成为学校一个个“学科教研基地”。近年来,首席教师负责制的实施成为学校“三名”工程的强势助推力,累计有60余人次在学科会教或基本功大赛中获奖。优秀首席教师陈绍永、陈建波、吴月春等还成为市中考命题组物理、政治、语文学科成员。〔组建导师团〕与首席教师负责制相配套的还有组建导师团。导师团成员由本校的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兼职教研员和资深教师组成,他们在课题研究、备课指导、教学点评、专题培训等工作中,承担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导师团成为学校“学科教学专家组”。为使导师团这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更好地发挥应有的集聚效应,实现全校一个个“学科集群”的扩张,学校还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为导师团授课。近年来,先后有留美博士孙连超、扬州大学的张友群教授和市教科院专家顾俊琪、崔铁军等到校开办专题讲座,邀请特级教师张正太、赵维坤等到校上示范课;同时,还选派骨干教师走出去,接受更为前瞻的理念熏陶,提升其思想与思维层次。近几年先后多名教师赴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培训或研修,并有40多人次教师参与国家和省市级培训。
〔开展校本培训〕立足校情实际,给教师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套餐式”培训,是学校校本培训的有效切入点。潘黄实验学校努力建立以实践反思为前提、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平等互动为特征的校本教研制度,对构建教师自育机制做出了有力探索。每位教师都制订自己的专业成长方案,就学历提升、教育科研、品牌资质等方面制订详实的5年发展规划。学校每年都举办教师专业成长报告会,展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成果,举行青年教师的达标课、骨干教师的汇报课、首席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示范课“三课”活动,让教师们充分展示教学个性。学校通过全方位的考核,看教师专业成长方案的落实情况,形成详细的考核结论记入教师成长记录袋,作为首席教师评聘和教师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随着第8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更是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学校积极创设条件,努力构建教师与名师对话的平台。通过开展“新课程与我同行”系列活动,举办校内“名师论坛”,邀请市内外名师到校举行专题讲座、学术沙龙、课堂点评等,让广大教师聆听大师、专家的指导,并与之平等对话,释疑解惑。互动反思沙龙是该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周定时举办,教师带着教学中的感悟和问题,真实地交流、自由地对话,共享智慧的“苹果”。长时间来,教师们将其当作分享彼此经验、反思失败教训、共享更多资源的团队互动平台。每年寒暑假均要开展教师“六个一”活动,即拜访一位名师、读一本教育名著、完成一份当年的中考学科试题、制作一个课件、撰写一篇教育论文、搞一项专题调查。校本研究让潘黄实验学校的教师双眼有了自信的目光,头脑有了睿智的思想,工作有了创新的火花。
〔加强教育科研〕近年来,潘黄实验学校根据“围绕问题落实课题,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一原则,认真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题研究。围绕新课程改革实施了“新课改行动研究”,突出进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校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从以往课堂上的“消费者”转变为“贡献者”,大多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参与学习,以更饱满的精神、张扬的个性感悟学习、体验创新、分享快乐。学校先后承担了“学生右脑潜能开发研究”、“首席教师负责制的实践研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研究”等省市级课题研究,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各备课组也有区、校级课题。教育科研的深入推进,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与生存形式,形成了浓烈的“在科研中学习,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氛围。仅2008年,全校教师共有129名教师205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市级以上获奖。学校先后获得市教科研先进集体、盐城市“十五”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做中学——科学教育”课题实验学校等荣誉。盐都区教育局在2007年3月,向全区学校发出“关于学习潘黄初中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号召,充分肯定了潘黄实验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的科学抉择。
核心理念:名校的一半是文化
步入潘黄实验学校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育人氛围。几年来,潘黄实验学校始终倡扬“名校的一半是文化”的理念。优质学校的稳定性、持续性就在于形成优良的学校文化,缺少这个重要的内涵,学校便没有了“底气”。而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并随着学校发展而日益强化。几年来,潘黄实验人着力从三方面来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提升师生的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形成群体性规范,并籍此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三是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在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潘黄实验学校努力构建起大德育文化建设工程,并取得显著的效果。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少工委红旗大队、江苏省青年文明号、江苏省和谐教育先进校、盐城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盐城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盐城市和谐校园等称号。“文化育人”,使学校承担起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的使命,进而促进教育品位的提升。在第八轮课改的背景中,更是力求能使学校形成厚厚的文化积累和浓浓的文化氛围,让校园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致力避免将学校办成考试的机器、升学的基地。
基于这一认识,潘黄实验学校倡导“做儒雅学生,当学者型教师,建温馨校园”。学校办起了多个校级刊物,有《春雨月报》、《春笋报》(春笋文学社社报)、《习作园地》、《教研园地》等。每年寒暑假都对师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将爱祖国、爱家乡的要求落实在爱学校这个基准点上。教师撰写自己的从教信条,学生书写自己的道德格言等,并予以公示;以打造书香校园为载体,鼓励师生读名著,通过读书报告会、征文和演讲会等形式加以推进。坚持“让校园的墙壁说话”,赋予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石以哲理,精心打造诗意化、艺术化、人性化的人文空间,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在布置融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橱窗的同时,建成了220米的文化长廊――将盐城历史、人文风情、文化名人、古迹名胜等移置其中;各班级都设有学习园地、班级之星,由师生共同创意班训、班歌、班徽;宿舍文化更是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品位高雅,个性鲜明,孩子们亲手精心布置自己的“家”,并起上一个个富有诗意的名称:温馨小屋、成长港湾、和谐
摇篮。在这里,学生不仅仅是校园文化的被熏陶者,更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在学校的教室、走廊等,随处都可以看到学生的书画作品、撰写的宣传标语。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名校发展历程表明,名校之所以有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办学条件。就潘黄实验学校来说,通过几年抓队伍建设、做教育科研等举措,求得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度与美誉度,但办学条件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便很快显现。于是,我们及时将注重内涵发展转变为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张双轮驱动战略的实施上来。通过多年的努力,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内涵建设与外延扩张形成了良性循环,学校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双赢,先后荣获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市文明学校和区十佳校园等称号。
第二篇: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2009年8月,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由原来一所交通便利、各方面都比较好的源潭镇中心学校调至下面一所地处三县交界处的教学质量比较差的一所薄弱学校——棋盘初中任校长。
源潭镇中心学校是全县的“十强”学校之一,老师们比较珍惜学校荣誉,工作起来积极主动,不计较名利,各项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学校竞争文化浓郁。与她比较,我感到现在所工作的棋盘初中团队凝聚力不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工作不积极主动,崇尚金钱,缺少奉献。有些工作虽然学校已形成决议,但还是有个别老师敢于顶牛不执行,是教育局领导眼中的“乱”校„„同处一镇,为什么两所学校的老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我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到,原因有:(1)学校所处位置较偏,交通不便利,很多老师不愿在这所学校工作。近几年招考进城,调动外流的的优秀老师有16位,人才流失严重。(2)留下来的大多是本地“土著”老师,年龄偏大,激情不再,学校教职工有51人,超过50岁的教师超过¼。(3)老师中存在小帮派和小团体现象,有点事时,沆澯一气。(4)学校原来的管理方法多年不变,行政层不作为,遇事躲着走,见利益争着上,老师对立情绪较大„„,基于这种种原因和现象,我应怎样打开工作新局面呢?
一、沟通,从心开始。
当我刚调到棋盘初中时,学校绝大部分老师对我都有一种“紧张感”,认为我这个校长比较严肃,“一天到晚板着脸”,工作很认真,从内心上有一种“抗拒不安”的心理。老师们有这样的心态是不利于学校开展工作的。所以我们积极主动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时机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在与老师沟通时,尽量避免一对一、一对多的命令式、批评式对话,而是多采用指导性、激励性的对话,还注意多在非正式场合走进教师的心灵去一对一的沟通。当老师有情绪时去沟通,当老师生活反常时去沟通,当老师有困难时去沟通,当老师在默默工作时去沟通,当老师获得成功时去沟 通„„,不失时机、平心静气,和颜悦色地沟通。通过沟通,了解老师的工作进程,了解老师的意见和看法,了解老师的快乐和困苦,吸纳老师好的建议,清除了工作间的隔阂。从而缩短了校长与老师之间的心际距离,赢得老师的信任,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开展各项工作也顺利多了。
在赢得老师的初步信任,实现沟通无芥蒂无障碍之后,我把沟通的级别提升到“思想碰撞”的高一级别,利用碰撞实现对老师的思想引领。
棋盘初中经过前几年的震荡,积极进取的优秀人才走失殆尽,沉淀下来的大多是不思进取、墨守成规、职业倦怠的本土老师。随之滋生的是思想守旧、漠视外界变化、牢骚满腹、负性思维的学校亚文化。振奋全体教职工的精神状态,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幸福感是实现正向沟通的主要内容。我们利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创先创优活动、师德培训活动的开展,组织学习专家讲座、先进人物事迹,开展“个人价值与学校发展”讨论,进行党员承诺活动,形成对全体教职工的思想风暴。私下交流时,针对部分老师对人对事的消极看法,我也从不隐满自己的观点,进行理性分析和批驳。润物细无声,渐渐地,积极的多了,消极的就退隐,主流战胜非主流,学校里怨天尤人的声音少了,主动积极的行为渐成为常态。
校长的个人行为和风范是实施正向行为影响的重要沟通途径。我知道自己时刻置身于千百师生的瞩目之中,我的行为应成为他们的标杆。两年多来,我每个正常工作日早于老师到校,迟于老师离校,并亲自授主要课程,让老师们看到了我的勤奋。遇到困难和问题,我从不沮丧气馁,积极地应对解决,让老师们看到我的坚持和执着。我乐观、阳光、坦城,经常和老师诉说我的快乐和苦恼,感动和困惑,让老师看到真实的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作为校长,率先垂范、积极上进的行为作风是语言之外的一种沟通,引导着他们积极向上。
二、服务,以人为本
刚到棋盘实初中时,学校领导班子大部分成员在我面前大口苦水,认 为在这开展工作很难。各部门在贯彻学校精神时,总是遇到来自教师的阻力,有时很难真正实施下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我相信他们所说是真的,因为这种情况不但我校存在,在很多学校中也同样地存在。我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1)各中层干部工作方法有问题,造成与教师的关系紧张。(2)出现了问题,上一级没及时为下一级去协调解决。为此,我在教研组长、中层干部会议上说:你们尽管大胆开展工作,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我一定会为你们“服务”协助你的解决。同时也希望大家要加强为老师“服务”的意识,管理就是服务,老师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一定要为其解决,为老师排忧解难。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真的做到了诚心为老师“服务”。其一,积极为教职工安心工作创造条件。哪个老师家庭闹矛盾了,学校党团组织及时出面,谈心说服,消除误会,促进家族和谐;老师职称评定,住房公积金申领,孩子买保险,尽量由学校统一代为办理;教师住房有困难,学校出面做工作积极协调。其二,积极为老师专业成长搭建服务平台。学校支持老师积极参与教育培训、班主任培训、国培计划培训,转岗学习,报销全部学习经费。建设校园网,配备办公电脑,改善老师办公条件。请专家到校举办讲座,也带领老师走出去进行教育考察。通过种种途径,满足老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渴求,在提供服务中促进学习文化的形成。针对教师个体的成长,我们也开展针对性“服务”。我校有个班主任比较年轻,欠缺管理班级的经验,在实际班级管理的工作中常出现让她头痛的事情,我们知道以后,除了安排一个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帮助这名年轻的教师尽快掌握班级管理工作外,学校领导也经常指导及帮助她处理一些较严重的突发事件。事实证明,设身处地为教职工着想,在管理的过程中体现服务,全体教职工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管理者的关心和帮助,从而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
三、制度,重在引导
以前的制度,一般都是“要老师怎么样”、“不能怎么样”,很生硬机械 及条条框框,给老师的感觉是束缚他们的“紧箍咒”。便很容易产生一种抗拒、反感的感觉。为此,我们对制度做了修改,突出制度的引导作用。就是将学校每一项工作除了制订相应的标准要求外,还制订相应的操作指南。使老师们不但知道每项工作要做到怎样,还知道应怎样做。我们重视建立了一些激励性制度,如《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采用比较分析法,量化分析各项数据,依据数据进行考核和奖励,促进了学校老师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
每项制度的公布实施,我们必定经过以下的程序:领导研究制订初步方案——发放到每一老师中手中讨论——收集老师们的意见再修改——修改后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这样几上几下,制度实施起来比以前顺畅多了。因为老师们讨论修改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领会过程,并且这些制度是收集老师意见修改的,是尊重绝大部分老师意见的,所以老师们也能自觉执行。
四、突破,抓住机遇
棋盘初中最近几年来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在老师们的心中已基本形成我们学校比别的学校“差”这样的思维定势。在老师中有这样的思想是很不利于学校发展的。所以我必须想办法尽快扭转老师的这样想法,恢复老师们的斗志。为此,我们分析学校的优势,寻找可突破的地方。
我刚到学校履新时,恰逢学校新教学楼落成。我们这个新教学楼是由学校所在地的一名知名人士捐建的,价值不菲,建造得气势恢宏,应该是我县初级中学里面最漂亮的一幢楼。该楼的建成直接改变了我校在校舍建设上的落后局面,学校布局变得明朗大气。以此为契机,我们不断争取资金,实施了校园环境建设,并利用校友资源争取捐赠添置了教学生活设施,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办学硬件条件一跃而超过周边学校。办学条件的巨变,极大地振奋了学校教职工的精神,成为推动学校改革的强大动力。在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优势,分析家长和社会、分析捐赠人士对学校的期望后,我提出学校下一步的努力目标“创建标准化学校,成为全县 东部的窗口学校”也是顺应民心,顺应时势的必然结果。
随后,我们抓住标准化学校创建的机遇,挥舞这杆大旗,提出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全体教职工一呼百应,积极行动,班子也空前团结,学校气象日新月异。
由于学校生源质量比镇中心学校差得多,虽然老师很努力很勤奋,但几次统一试题的质量检测,成绩总是赶不上镇中心学校,有时难免沮丧。针对这种情绪,我一直在琢磨着怎样突破,尤其是老师心理定势的突破。机会终于来了,2012年春季毕业班的第二次月考,由于很好地把握了命题趋势,我校月考总成绩超过了镇中心学校!我立即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总结庆功会,在总结会上,我对全体师生讲:这次月考成绩说明,我们棋盘初不比中心学校差,我们老师是有水平的,我们同学也是很努力的。希望进入中考冲刺阶段后,老师要继续搜求中考信息,把握中考命题规律,课堂复习要科学高效。同学们要科学作息,保持良好状态,在中考中取得佳绩。这样,我们利用这一次取得的成绩大做文章,使全校师生看到了希望,信心倍增。对后面的复习更加抓紧,更加具有针对性。最终该年中考,我校总平均分和录取率均进入全县前10名,获得家长和社会的一致称赞,全体教职工精神风貌可以说是斗志昂扬。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历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类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不气馁,敢于面对现实,善于想办法,相信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的。棋盘初中从乱象迭出到风清气正,主要就是结合实际,灵活管理的成效体现。
第三篇: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
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
作者:本报记者 王庆环 《光明日报》(2015年02月16日 06版)
2月15日上午9时30分,北京大学召开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中组部副部长潘立刚宣布中央、国务院关于王恩哥、林建华职务任免的决定并讲话,王恩哥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另有任用,林建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17年的北京大学,2月15日迎来历史上第27位校长。
林建华可能是北大人最不陌生的校长。这位老北大,是北大77级化学系本科生,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教于北大,先后在北大学习工作达30余年。4年前,他出任重庆大学校长,1年半前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但离开仅4年,他又重回故地。
林建华和许智宏也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北大本科毕业生出身的北大校长。
这一次,林建华还以非院士身份突破了1996年以来北大校长均为院士的界线,耐人寻味的是,当年正是这一身份,使他在出任浙大校长时遭遇质疑**,然而,伴随着他在浙大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大学还是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大学校长与院士身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样的人能担任大学校长。
当年,很多北大师生对林建华遭遇的**感到难以理解,还有北大老师在浙大演讲时表示:如果林建华不任浙大校长而重返北大任校长,将是浙大的遗憾,北大热烈欢迎。
林建华在北大时期就展示了善于改革的特点,虽然低调而不为外界熟知,实际上北大内部不乏非常尊重林建华能力的师生员工。
此前,林建华任教务长多年,推动了北大本科教育改革。主导教授上讲台,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全国率先尝试建立本科一年级学生的顾问老师制度,开启中国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新举措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北大以16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或并列第一而引人注目。因为学科建设很难立竿见影,北大取得如此佳绩,其中自有8年主管学科教学工作的常务副校长林建华的一份汗水。
作为许智宏、周其凤两任校长的得力助手,林建华操盘北大包括人事制度在内的多项重要改革。林建华还熟悉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这在北大尤为重要,兼善理工和人文社科,以免学科隔阂造成不解甚至误解,林建华是少数有经验的校领导之一。
2010年12月,林建华赴重庆大学任校长,走到独立领导高校改革的前台。他的改革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和误解,对此,他淡然回应:“重庆大学人事改革主要针对严重的近亲繁殖,虽然触及既有格局,但改革整体上惠及师生良多。”
林建华是优秀的化学家,在学术上颇有建树,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为了专心高等教育工作,他在上任重庆大学后就请学院聘请青年学术带头人接管了自己在北大的实验室,表达了奉献更多精力给高校管理和改革的决心。
2013年6月到任浙大校长前夕遭遇质疑**,林建华的表态仍是淡定的:“做人做事,当不畏挑战、当换位思考、当虚怀若谷”,“校长是为社会和师生服务的岗位,不一定最有智慧,但一定要善于激发大家的智慧;不一定是全才,但一定要豁达乐观、知人善任。校长要努力搭建平台,让这个平台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科学和人文成为大学发展的双轨,让所有人的潜力能充分发挥。”
今天,林建华重回北大,出任校长,他的履新演讲让人们见识到他的激情:
“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未名湖从来不止是一潭湖水,它荡漾着学者淡泊名利的誓言;静园也从来不止是一席草坪,它承载着学子仰望星空、追求真理的执着!这里的一木一石,即使再普通不过的园林景观,也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梦想与期望。”
“大学发展,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抛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
(本报北京2月15日电 本报记者 王庆环)
第四篇: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玉露肖光彦今天下午学校组织看完了《最美乡村教师邓丽的事迹》,那一幕幕动人事迹久久的留在心里。
看到年轻美丽的邓丽老师,她做的那些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他放弃都市高薪,选择回到偏远的高寒山区,邓老师,对学生,对事业是那样的充满激情,一个人,影响了一所学校,一个人,改变了一所学校。孩子们在她的感召下那样的自信、快乐;同事们在她的影响下,那样的开心,阳光!人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也是一名教师,教书几十年,站在讲台上几十年,但是和邓老师比起来,我才知道差距很远。
我工作的学校条件比高原小学好多了天时、地利、人合,交通方便,经济条件也好,却缺少了邓丽老师那份对事业的执着,缺少无私的精神。
邓老师的爱使学生不断进步成长,影响最深的是她关爱残疾生的成长和特困生的关心,体现了教师独有的东西——爱!大爱无痕,大爱无疆。我体会到,只有真正的爱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事业,才会做好教育工作,才会无愧于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第五篇:如何管理一所学校之我见
浅谈如何管理一所学校
人,是组织全部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是组织最宝贵的财富。如何唤醒每一位老师心灵深处的巨大潜能,鼓励其自由充分地发挥,并将这所有个体的能力凝聚成一股足以推动组织不断成长的力量,这便是管理老师的真正的意义所在。
好的管理应对师生乃至学校每一位成员的学习与成长负责,对他们的幸福生活负责。但“负责”绝不等同于“强迫”、“控制”、“命令”,更不意味着可以凌驾于师生之上独断专行。好校长应当有能力引领大家不断成长、实现理想的人,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指挥大家追求目标的人。
一、知人善任,合理分工
管理,说到底就是管人,无论是从管理的对象还是从管理的全过程来看,整个管理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所以校长应当对教师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调查了解,包括教师的业务能力、学识水平、兴趣、爱好、要求、习惯、优缺点、擅长甚至教师的社会关系等等。
只有全面了解教师,才能恰如其分的使用教师。
首先必须明确各个职位以及各项工作对人的素质都有其特定的要求,教师和管理者这两个群体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应将这样一批优秀教师培养成教师中的“领袖”,让他们带领教师专业发展。而一些在教学上不突出的老师如果展现出良好的领导才能,校长也是可以大胆选拔他们成为管理者的。
二、适时激励
激励员工,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之一。那么激励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这涉及心理学中的三个概念:需求、动机与行为。需求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一般由生理或心理活动引起,也可由外部影响诱发。当个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造成生理或心理紧张,于是产生了为消除紧张的行为动机,接着就会付诸行动,产生相关的行为直至需求满足,紧张消除,然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因此,领导者对员工的激励必须着眼于其特定的需求与愿望,选择合适的激励要素,并在行为引起、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持续激励。
三、客观评估
要做出人事决策(例如奖励、升迁、更换或解聘)或是帮助学校成员更好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校长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准确公正的评价与测量。人事评估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即总结性评估;二是对工作过程进行评估,即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被设计成为公正的决策的基础,是对有关个体表现方面的判断。由于这些判断影响到绩效——奖酬关系甚至教师的职业前途,所以校长对此必须非常慎重。在总结性评估中一般会涉及以下两个概念:“优点”和“价值”。所谓“优点”,它和在特定的情形下个体表现绩效有关,如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与教学相关的任务情况。当个人表现和标准进行比较或者与其它类似角色进行比较时,就能判断出这个人在这个位置上的优点。而“价值”,决定的是教师在某个职位对学校任务的完成具有多大价值,它是以需求为基础的价值评估。校长在进行总结
性评估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两方面因素,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一方。可是,目前大多数校长在评估教师时,都比较倾向于价值因素。绩效评估甚至成为通过列举教师得到的奖励来判断其对教育事业的价值的一种方式,这就完全违背了“绩效评估是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估”这一主旨了。形成性评估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及时地加以改进。由于本身不涉及决策的行政判断,所以能够并经常成为教师与校长的共同责任。对于校长而言,这是一个帮助教师成长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必须时时加以运用。
四、用好制度,兼顾人性化管理
第一、制度要适合自己的校情,制定适合自己校情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制度针对的对象是全体成员,而不是只个别群体,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让全体成员都明白这一点。根据自己的校情,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在标准上有一个自己的尺码,别人的制度在某些方面可能要求得很严格,而自己又不可能达到,那么可以降低尺码。别人在某些方面要求得不够而又是自己必须克服或要求的,也可以适当升高尺码,只要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
第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管理者是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一个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认真执行,没有认真的监督贯彻,那就形同虚设。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那么学校制度就是主要用来考核和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和工作作风的。执行者和监督者要顶住一切压力使制度必须贯彻执行,才可能维护制度的威严,“赏
罚分明”是制度的公平所在,该罚的不罚,就是吃大锅饭,该奖励的不奖励,就会削弱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的领导干部在接受“罚”的时候一定要有“愿赌服输”的高姿态,自觉维护制度的威严性。
第三、制度的贯彻执行也要讲究艺术性,所谓的“法外施情”就是这一艺术性的描述。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就是管理者在制度管理以外的空间对员工的关心、帮助和照顾,促进学校的和谐。
五、用榜样去凝聚教师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校之长,必须做到法纪观念强烈,道德情操高尚,言行举止文明,生活作风正派,具有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健康的情绪,才能影响和凝聚你周围的教师。
六、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农村教师大部分都来自乡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生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事,校长就应该积极的关心,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老师感到学校的温暖,也就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
农村的教育资源比起城镇来说缺乏的多,这就要求校长要努力寻找各种资源去帮他们增长才干,提高教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积极性,给他们成长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总之,农村学校老师的管理有其特殊性,但是只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乐于奉献,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就能把教育事业推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