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1

时间:2019-05-13 18:1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1》。

第一篇: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1

谈 高 职 学 前 教 育 专 业 职 业 技 能 课 程 体 系 的 构 建

系别:教育科学系

专业:学前教育班级:0802班学号:12950082939姓名:杨晓俊

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们国家处在中间阶段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是: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虽然课程设置也分为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社会实践这么大块。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1.基础性。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需要强化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如外语、计算机、强调普通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重视专业需要的专业基础学科教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正力图在传统与现代双重因素影响下朝专业基础化的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必须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

2.针对性。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置课程。以职业技术技能课程为主干,理论教学服务于技术培养,切实加大实践课的比重。课程设置要克服传统的单

一、封闭模式,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与行业、企业相结合,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群.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3.实践性。课程设置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以理论“够用”为度,理论知识做到少而精,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沦知识。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通过生产见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设计各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4.实用性。高等职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就业教育,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又要能动手,经过实践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高职特色,理论“够用”,技能“实用”。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打基础的,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技能训练课程更应针对学生所从事的岗位要求,组织开展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课程内容要强调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同时,还应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高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目前不少高职高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任教人员都是由中等师范的教师升格而来(这是21世纪出现的新情况)。从理念、意识到水准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相应的提高,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都存在着转型的问题。那么,怎样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才能较好地体现出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人才呢?我想,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目前不少高职高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任教人员都是由中等师范的教师升格而来(这是21世纪出现的新情况)。从理念、意识到水准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相应的提高,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都存在着转型的问题。

那么,怎样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才能较好地体现出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人才呢?我想,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在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努力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包含人文类、自然类等各个门类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通识课程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她们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类、自然类、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现在也文理兼收,但仍以文科生为主),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则往往表现在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却多有忽视。

实际上,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并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去“传道授业解惑”。她更多地应该是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因此,包括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应该包含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和修改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时,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的、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学历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设施投入和课程开设的比例,增强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这是当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一大软肋。我们很清楚。今天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视唱、演奏、舞蹈、绘画、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但,问题是,目前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也是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与我们目前的招生制度、以及学生进校后,我们对技能训练注重不够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今天我们招收的学生艺术教育基础和技能形成先天不足。自2001年全国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学生分配制度取消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中考)文化成绩(五年一贯制学制的学生,连文化成绩也先天不足!),而忽略了其音乐、艺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因为取消分配后,愿意做小学幼儿园老师的大大减少了,为完成招生任务,学校惟恐没学生来,所以连面试这一重要环节也随之取消了。你担心的是没有人来。哪还能去进行什么面试?!因而。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不但文化成绩相对其他专业要低,且艺术素质较差,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受过任何的艺术方面的训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不会生动有趣讲儿童故事的学生大有人在。怎么去培养?

其次是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力。尤其是样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专科院校。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与专业建设的需求严重不成比例。使得学生只有理论学习,很少有实际操作的机会。怎么能将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技巧呢?甚至一些学校的教育系,以培养小学教师、幼儿教师为自己全部任务的专门系,没有专门的练功房、没有专门的琴房,没有专门的学生技能技巧活动室。怎么去培养合乎要求的学生???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出发,我们是否可以做如下的尝试:

比如招生,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实际是恢复)音乐、美术专业那样进行招生面试?!当然,我们面试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艺术素质、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基础,并非是要招收特长生。所以不能苛求。比如课程设置。我们应该适当调整好技能学习与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将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训练工作贯穿于学生就读的全过程。再如,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这样,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诸如编唱幼儿歌曲、编创幼儿舞蹈、简笔画、讲故事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甚至能否毕业的重要内容。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这个专业的建设。在现在基础上更大力地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教学设施的添置和建设。

三、在上好理论课程、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能力的转化

理论与实践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幼儿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因而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我们开设教育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 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

在笔者所知的学前教育专业计划中,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大部分。原则上,三年制学生的教育见习在4、5两个学期各有一周。教育实习呢,则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是8周:五年一贯制的学生的教育见习则安排在前三年一周,后两年一周(即中专、大专阶段各一次),从课程开设出发。他们的教育实习只有6周。总的来看,见习次数太少,实习时间不长。而且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也往往将见习、实习仅仅看作是锻炼学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不太注重视学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等等。从而使他们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可能流于形式,很难实现

我想,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一是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我们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如试讲、试教)、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幼儿的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她们的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等各种实习形式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增加教育实(见)习的时间。使之更合理。现在通常的做法是:三年制学生的见习为两次,分别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各为一周:实习则在第六学期,为期8周。五年一贯制教育见习分别在前三年和后两年各进行一次,每次也为一周;实习则在第10学期,时间为六周。但目前来看,见习一次时间为一周,这个安排是合理的,但问题是次数可能还不够。因为幼儿老师的教育教学是综合性的,她是一个“杂家”,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幼儿园,尽可能多地去接触幼儿,这有利于我们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消化及能力的培养。为期6-8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锻炼和成长的需要。可否做如下考虑:除在平常的教学时间中加大学生训练的力度外,是否还可以作如下这样的安排:或是延长实习时间。即最后这个学期整个学期就是实习,而不要局限于8周;二是将实习分为两段。第一阶段在二年级的下期,为期一个月左右,主要的任务就是看,即看幼儿园有什么?要做什么?再去做点什么;第二阶段就是最后这个学期,可以把所学到理论知识在前阶段见习和实习的基础,好好地付诸实施。这个时候的学生,不仅有理论知识了。也有相应的动手能力了,实习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如果这种考虑存在着学习时间上的冲突的话,第二种做法是,是否可以考虑在日常学习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利用无课的空闲,经常带学生去幼儿园参加参加诸如“支教”、“助教”这一类的活动,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

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消化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她们的能力。

我想,只要我们将学前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努力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幼儿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术,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这一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需求的目标。高素质学前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工作就能真正取得成效,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也才能稳步向前发展。

这是改革时期时代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呼唤,也是从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管理与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第二篇: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

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升,社会对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得到了快速的增加,因此造成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本文主要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实训课程体系,为我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

【关键词】高职 学前教育 实训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4-01

前言: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层次,有师范类本科、专科、高职和中职等。而高职院校作为专项培养人才的院校,他们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有着较强的能力,但仍然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存在着问题,阻碍着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下面将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仔细分析。

一、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的教育中急切的渴望有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团队来进行幼儿教育。近年来,家长们逐渐的重视起对幼儿的启蒙教育,使得幼儿园和托儿所等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的发展起来。在对幼儿教师需求提升的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社会中教师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明显,因此社会急切的需要一批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教师。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能有效的帮助在校学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能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快速的融入到教育岗位中,并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1.提升教学质量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对此,作为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地与相关单位联系,进行实训型的教材编制,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实践培养。只有不断地强化教学中的实训型,才能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因此,建设系统的实训课程体系,是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2.促进学生就业

系统的实训课程体系构建,能有效地提升实训教学内容,极大限度的丰富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1]。同时,学生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将会接受到实践性较强的幼儿园训练,使学生得到无法在日常的学习中学到的技能。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感受到怎样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但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会参与实践,与幼儿进行充分的沟通,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这种方式能有效弥补学生在日常课程中的能力缺失,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强化,未来就业中也将更加顺利。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现状

1.缺少系统性建设

学前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涉及到教育学和心理学,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因此,培养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就一定要建设期科学、系统的实训课程体系。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中虽然也安排了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训,但当中缺乏实训的教材,也没有成熟的教师带领,考核方式也十分随意,导致实训丧失了本应有的效果。

2.缺少实训基地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课程的安排上都只是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导致严重的缺少实训机会。幼儿教师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十分重大,需要教导幼儿学习基础知识以及绘画和音乐等。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简陋,建设速度又比较慢,导致学生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3.教师能力缺失

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院校发展合并而形成的,因此教师也大多是原本中职院校的教师。这些教师中虽然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长时间的得不到知识体系更新,他们的教学模式比较老旧,同业观念也比较传统,导致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得不到良好的提升[2]。学前教育的实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高职院校中双师型人才的缺失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措施

1.以实践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首要任务。对此应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基础上,来设置一些相关的时间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得到实践性的锻炼。例如为学生拟定题目“趣味英语课”让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学课程来讲一场充满趣味的英语课。此外,应根据工作工程来设置不同的内容,以下一个阶段为奋斗目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2.构建与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作为高职院校应积极地进行课程方案修改,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的安排实践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趣味性教学很重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中的乐趣,未来在进行幼儿教育时才会重视趣味性教学。

3.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考试评价中仍然采用笔试的方法,这种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职业教育应当以社会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3]。对此,在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考核方面,可以采取作品展览或者活动策划等形式来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起点。因此,在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应当不断地提高认识。虽然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只要坚持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信一定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春姊.高职教育中校企结合模式实训课程的构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1,04(02):41―44.[2]付成喜,李永梅.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训课程关系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2):20―26.[3]吴江,郑振华,肖红梅.高职院校文科公共实训课程开发探索[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01(04):42―43.

第三篇: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认清幼儿音乐教育个性特点,提升对幼儿教师音乐综合能力需求的认知幼儿音乐教育有鲜明的个性 一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3~6岁的幼儿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兴趣,对幼儿进行音乐知识的启蒙和教育,不论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还是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在3~6岁间的不同年龄层,分别又在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与打击乐演奏能力以及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形成各种能力的发展高峰阶段。二是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有自己的方式。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都是通过“审美感动”的过程实现的,以音乐作品作为媒介,以审美感动作为手段,以求达到幼儿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三是幼儿园音乐活动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许卓娅教授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总结为 游戏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爱玩、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教学活动须顺应幼儿的天性。“玩中学”是幼儿音乐活动的最好形式,因此,幼儿音乐活动中音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要具有游戏性。幼儿园音乐活动要讲究教学形式的综合、教学过程的综合及教学目的的综合,即教学形式上要歌、舞、乐融合或交替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把创作、表演、欣赏融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教学目的要兼顾“娱己”和“娱人”,幼儿参与音乐活动角色的多元化,能让幼儿乐在其中,帮助幼儿自然进入音乐天地。学习材料和提供方式要有整体性,比如,讲解“休止符”,在音乐中可表达“坚定”、“灵敏”、“跳跃”、“俏皮”等,而不能只停留在“停止”等仅与时值有关的音乐知识层面;比如,让幼儿表演唱时,要让幼儿有机会全面模仿、学习和表演整个节目,而不是更多地去要求幼儿练习某个细节的音准和节奏等。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幼儿园音乐活动形式有听辨活动、歌唱活动、欣赏活动、节奏(打击乐)活动及韵律活动等,要求真正调动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枯燥、机械、强制性的反复训练,避免以孤立要素作为对象,避免分析性的理性训练。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幼儿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这些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让幼儿享受参与活动的快乐,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身体、乐器及媒介进行艺术表现,表达音乐感受,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力,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等,实现上述目标应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目标设计尤为重要。如选取什么样的音乐素材,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活动内容。具体要求如下。歌唱:选曲歌词要有童趣且易于记忆,富于美和想象,内容适用于动作表现;曲调音域要窄,节奏简单,旋律平稳,结构工整,短小,歌词关系简单。律动: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风格鲜明,速度适当。节奏:适合的乐器,适合的音乐,适合的配器。音乐欣赏:主要方式是通过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欣赏音乐作品、讲授简单的音乐欣赏知识。用于活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音乐作品,另一种是辅助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除幼儿歌曲外,适合幼儿欣赏的完整作品是有限的,节选和改编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片断可以满足幼儿音乐欣赏的需求,选择时要考虑内容、形式、风格是否丰富多样,比例结构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实际能力;辅助材料主要是指动作、语言、视觉三种材料,例如适当的舞姿、相关的故事及图画等等。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单一的音乐技能是不能满足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幼儿教师的培养方向:一是鉴赏和分析音乐的能力,包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作品基本结构的能力、对音乐作品审美(背景、情绪、性质、风格、体裁、调式等)的综合感受能力、判断作品与幼儿年龄适合度的能力等。二是表现音乐,把视唱、练耳、歌唱、乐器(含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音乐创编、律动与音乐感受融合在一起。另外,还有舞蹈、美术审美与操作能力。何幼华在为曹冰洁的《走进幼儿音乐世界》所作的《序》中总结了曹冰洁老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归纳为“感觉”、“操作”、“创造”六个字,“感觉”即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对美的感受,曹老师在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时最重视幼儿对音的辨别,爱听、感受才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操作”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创造”,即幼儿在理解、感受音乐之后,用乐器、绘画、语言、体态等方式表达、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曹老师非常重视音乐素质培养与音乐兴趣培养相结合,这对缺乏一定音乐素养的教师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曹老师的音乐教学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层次与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成为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与目标。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掌握较全面的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掌握全面、灵活的音乐活动方法与技巧,才能在组织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引领幼儿进入理想的音乐审美境界。

重视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为幼儿教育事业输送合格人才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从幼儿发展出发,合理设置幼儿音乐课程,选择最适宜的音乐和方法,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尽可能全面地、正确地、完美地感受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同样要求我们在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也应该全面考虑专业目标、专业特点、未来工作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正是一门着眼全局,着眼未来的课程,在学生综合音乐能力构建中可以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它通过对不同分类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启发和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音乐欣赏》课涉及的内容分四个方面:一是音乐欣赏理论。包括音乐的表现特征与欣赏心理,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法和结构,多元音乐文化与音乐功能多元化,音乐的风格和流派。二是声乐作品欣赏。包括人声的分类、演唱形式和风格,中国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外国民歌,声乐体裁。三是中、外器乐作品欣赏。包括中华民族器乐,西洋管弦乐队概述,舞曲、特性器乐体裁,大型器乐体裁,现代音乐作品欣赏。四是综合艺术形式。包括歌剧、舞剧、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

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较全面,欣赏内容与方式可根据学生情况、学前教育的专业需求、学校的课时安排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虽然课程内容可以很多,但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区别于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及其他专业的同名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目标可分为两个基础层和一个综合层:第一个基础层是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方式,了解一般欣赏音乐的过程和条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意识,建立一套较完整、系统的欣赏音乐的思维模式。第二个基础层是学习掌握常见的音乐知识,如人声的分类、常见的演唱(演奏)形式、音乐体裁、音乐的结构、民族乐队和管弦乐队的编配、音乐欣赏积累等。综合层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按不同角度分类的作品的欣赏,感受音乐的分类特征,体会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并能反过来验证上述分类的特征,能将不同分类、不同感受的音乐或音乐片段,根据幼儿园活动的要求与特点,泛化出新的构想与创意,以求得更高层次的音乐感受水平与新的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方法。如挪威音乐家格里格的《晨景》,音乐本身是描写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的场景,在幼儿的年龄段,他们难以在音乐中感受太阳升起的情景,但是,如果让孩子们扮演小苗儿,在《晨景》向上的旋律、温暖的轰鸣中慢慢成长,非常合适,作为小苗的幼儿在缓缓长大的过程中,可以贴切地、充分地体会音乐给与的温暖和旋律的向上感,对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极为有益。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师的综合音乐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音乐的质量。《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必要的手段。只要充分把握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工作,一定可以为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第四篇: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相关问题,提出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文章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五个方面来论述,并列举了相关课程设置的改革案例。

关键词:园艺技术 课程体系 实践技能 课程改革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园艺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生产管理、良种繁育、植物应用和设计等岗位能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园艺产品经营、生产管理、花卉苗木生产、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产品贮藏加工等工作,或在园艺生产资料经销、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绿化施工、花艺设计与制作等领域自主创业。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形势发展与本专业特色,笔者分别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这5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立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特色化

该校园艺技术专业的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培养浙江省湖州市及周边城市花卉企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植物生产管理的特点,按照就业岗位群开设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特色化[1-2]。通过设定 “植物种苗繁育岗、植物生产岗、植物养护管理岗、花艺设计岗”四大就业岗位群,而建立起 “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花艺设计”4大核心课程。

课程改革可充分利用学院师资资源和专业群优势,突破传统园艺以单一种植管理为核心的技能,而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分方向的两大模块化课程,第一模块以培养园艺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模块(如盆景制作、园艺产品营销、生态农庄规划、园艺产品采后保鲜技术);第二模块以培养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如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制图和设计初步、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就业面。

再如设立《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将课程从基础种植提升到绿化美化角度,注重生态效益,加强课程的实用性,与企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和环境要求相结合。《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与本校所在分院的环境艺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建筑专业等存在着紧密的内在相关性,课程开发可促进所属分院专业间的交流和协同发展。紧跟行业需求,课程内容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行业和企业岗位性的需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训练,积极探求校企合作模式或校研合作方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引进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同开发课程。

例如,成立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一方面,邀请行业内专家、企业管理层以及教育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缮,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验指导书的修改等。聘请行业企业内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课的兼职教师,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职业化需将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联系起来,通过相关课程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师”、“插花员”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所需的技能,从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通过技能证书考试,获取就业岗位能力。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课程建设模块化

课程建设要突出模块化的教学特色,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及拓展能力这四大能力分别来建立四大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能课模块(专业技术课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

构建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合理配置,建立以模块为框架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构成整体教学活动的课程分解为四大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 注重实践教学,课程实施项目化

项目化的教学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教学做一体化,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以生产流程为主线编排内容,将知识点项目化。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获得职业能力。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践技能。

比如《园艺产品营销》这门课,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领悟园艺产品营销相关知识及技能。课程改革结合该校园艺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创办的花店,学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接受不同程度的生产性承包和经营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生产和管理。又如,结合《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建立插花工作室,任课老师扮演经营者角色,学生以插花员的身份为工作室打工。直接参与承接会议、宾馆、婚庆、开业典礼等的花艺造型和陈设。

另外,课程实施需充分利用学校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此平台,开展园林植物栽培实训、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归并课程内容,课程整合科学化

一些高职院校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太过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安排的课程门类太多,导致单门课程学时数很短,实验实训课时受到排挤,学生学不到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3]。因次,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归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课程的整合上有多种融合模式可供探讨。

5.1 职业基础课之间的融合模式

多数园艺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都存在“学科型基础课各为体系;专业服务针对性不强;理论过深而应用性不够”等问题。为此,可将学科型专业基础课适当融合,为专业大类提供基础理论服务。例如,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这两门课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将土壤肥料、农业化学、农业气象等课程归并融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

5.2 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的融合模式

在园艺技术专业中,部分职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专业课)指向性很清晰,且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得很多。将此类课程进行合理归并,删繁就简,既能避免课程学时的浪费,又能增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解决针对性问题。比如可将职业基础课中的遗传学、苗圃学与职业技术课中的园艺植物育种技术等课程整合为园艺植物种苗繁育技术。

5.3 职业技术课程间的融合模式

调研职业岗位能力,按照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的需求,将内在关系紧密的专业课程融合或部分融合,形成新课。比如植物栽培管理、花卉生产技术、苗木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管理等课程进行整合,建成园林植物栽培管理及植物生产技术两门课程。又比如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植物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学、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这4门课程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归并,建立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管理这两门课程。

5.4 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就业面应该是多方面的,传统农学专业在就业上会面临一些困境,为拓展就业面而开设的拓展素质的课程,需要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内容上有所铺垫。

将与专业关系密切,且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基础作用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职业化,也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4]。比如很多高职农业院校的园艺专业都设置了《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此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美学欣赏能力以及一定的绘画能力,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美学、应用写作等课程建设,对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的开展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5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是基于实践情境,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教师在行动课程体系中扮演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掌握专业知识,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

行动体系课程的建立,一方面要依托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比如园林植物修剪比赛、艺术插花比赛、组织培养比赛、花园设计竞赛等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比赛,通过职业技能比赛,让学生交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活动体系化,坚持课程与实验、课程实习、生产性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即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另外,教师需要设定开放实验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适当机会可合并课程学时,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博览会或花卉苗木节等行业内交流活动,了解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参考文献:

[1]戴士泓.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与改革建议[J].职教研究: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08):06-

08.[4]赵秀娟等.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4):32-33+36.基金来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服务湖州地区园艺技术专业高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3JY05)。

作者简介:

周丽霞(1985-),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与应

用。

第五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

2008-11-24 21:04:45【大 中 小】阅读次数:45

5摘 要:文章从学前教育专业改革背景入手,阐述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同时对学前教育教材改革、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实践教学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关键词:改革背景;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在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学前师范教育有高师教育与中师教育两个办学层次。高师教育主要是为中师培养师资,而中师教育则是培养一线幼儿教师。从原有的课程体系来看,中师课程体系属于“技能型”,艺术类课、师范技能课三年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有人认为中专的幼儿师范学校准确地应叫艺术师范学校,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知识也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能力不足。

早在1983年,舍恩(Sehon,D)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就提出了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专家形象转变。从目前的的学前教育现状分析,传统的以“技术理性”为支撑的“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职业形象正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行动者”为支撑的“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职业形象。根据我们对毕业生反馈信息的调查,目前幼儿园最受欢迎的正是这些具有敬业精神、专业能力娴熟的、有发展潜力的专家型人才。由此可见,原有中师的“技能型”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前教师教育的要求,必须对原有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对原有的培养体系进行新的结构凋整。结合本地区人才需求和学校教学实际,以教育部专家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方案为指导,我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紧贴“以人为本,突出教育能力,注重整体,加强人文”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为主线增加人文知识,加大专业课比重,突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的系统定位、统筹安排。

从整个布局来看,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一个原则,二个阶段,三个技能块,四个理论平台”的特点:

(1)一个原则是与时俱进原则,即课程内容紧贴岗位要求,反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教育方法”;

(2)二个阶段为前一年的“宽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开设:职业道德与指导、法律基础、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历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文化基础课程和教师口语、乐理、唱歌、舞蹈、琴法、美术等技能基础课程;后一年的专业教学阶段,主要开设:幼儿卫生学、幼师英语、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活动指导、幼儿文学、幼儿园科学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及幼儿专业艺体技能课、音乐综合课、美术综合课、幼儿园五大领域综合课等专业方向课程;

(3)三个技能块,贯穿于专业能力培养主体的“基本技能(弹、唱、跳、说、画)、专业技能

(活动设计与学科教学)、综合技能(主题活动及特色课程)”模块;

(4)职业文化公共课,专业必备技术课,专业方向特设课和“相关知识选修课”则构成了四个理论平台。

2、改革实施方案

1.1 教材改革

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多元化办学或受地区经济制约的特征,在教材建设中,应认真把握好其针对性、实用性、应用性、实践性等原则。

(1)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打基础的,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我们在第一学年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普通话口语交际》这门课,安排普通话正音、口语表达、儿歌朗诵及故事讲述等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充分体现实用性原则。

(2)技能训练课程应针对学生所从事的岗位要求,组织开展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课程内容要强调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唱歌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是很好的例子。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是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改革后的唱歌课第一学年打基础,教学内容基本维持不变,第二学年安排儿歌演唱、创编及唱游、歌表演等综合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3)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总之,教材建设应立足于本校,保持教材的主基调的相对稳定,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

1.2 师资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提升对实施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技能课教师只注重技能训练,不懂幼儿园上课的方式方法,不能身体力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缺乏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更谈不上掌握一技之长。因此,教师必须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实践的示范者,具备“双师型”能力。形象的说,不仅是能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型教师,更是技艺高超能问能武的教练和师傅。

1.3 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笛卡尔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合理的教学方法不再单纯地被看做是指导学生的方法或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而是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方法。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1.1“问题式”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

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在文化基础课教学活动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 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避免交待式的讲解;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1.1.2 “互动”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包含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往活动,学科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全面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如《唱歌》教学,教师不要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开门见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或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讲故事、情景创设等方式导入新课,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及学习伙伴们“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1.1.3 “小课题研究” 教学法

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如:幼儿教育学内容《如何指导幼儿结构游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下列环节获得知识:

(1)确立课题:“调查我区幼儿园开展结构游戏的情况”、“幼儿园教师指导幼儿结构游戏的方法”、“模拟结构游戏教育活动计划《飞机》(中班)设计一个幼儿结构游戏教育活动计划”(以上方向任选两个);

(2)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包括搜集并观看一些以往幼儿园开展结构游戏的录像资料,利用网络查资料,阅读有关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关于游戏指导的有关理论,拍摄实践活动照片,收集幼儿结构游戏的录像资料,搜集有关积木游戏的儿歌和有关童年游戏歌曲等;

(3)总结汇报:采用小组提交结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师生归纳的策略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小课题研究坚持“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探究来开展活动,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还应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教学模式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是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施教学活动科学有效的方法。

1.4 实践教学

原有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实践课与学科课是并行独立的,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将实践环节安排在学程中期和后期。实践课(实习、见习)、技能课与文化课相互脱节,特别是学科课程多

数不重视实践环节或没有针对性。学生的技能训练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学校、任课教师的诸多要求,是一种工具性、技艺性、程序性的操练,这样的趋向很难将“实践教学”中的操作纳入幼儿教师课堂、幼儿教师的行为、幼儿教师的生活等生命意义中去。

借鉴“全实践” 课程理念,改革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随堂实训),各学期安排的见习实习(集中实训),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我们力求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实践整合,使学生在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塑造富有主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幼儿教师新形象。

下载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浅析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的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状况,本文在分析高职高专教育及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阐述了解决目前高职高专教育......

    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给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高师学前......

    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范文大全]

    高职层次(144所) 北京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河北 泊头职业学院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安阳幼儿师范......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浅析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浅析 重庆教育管理学校牛迪 摘 要:伴随着学前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音乐教育也在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本文从现阶段......

    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方法

    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方法 摘 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子女的基础教育的施教者(教师)有了新的高层次要求,为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优良人才(幼儿教师),各高职院校,......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关键词: 高师学前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师学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培养目标......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实践.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龚少军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09期 [摘要]就业岗位国际化是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基本特点,......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动科系王清艳 涂国众 钱锦铭涂宜强赵燕) 摘 要: “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专业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