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吕田镇中心小学第十一五发展规划
从化市吕田镇中心小学
第十一五发展规划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校在全面完成2000年—2005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在今后五年内(2006年—2010年),以“现代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主题,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为宗旨,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广州市规范化小学。
一、发展目标高位次
学校坚持“塑造个性化人才,创建特色化学校”的办学方向,坚持“张扬个性,情智俱进;彰显特色,协作开放”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个性化教育特色,五年内创建强化学校田径、艺术、民乐、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塑造“心理健全、体质健康、素质全面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为育人目标,培养“有道德理想,有学习能力,有个性特长,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学校办学规模控制在22个班1200余名学生,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先进的各类专用教室,建设学校食堂,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二、办学条件现代化
办学条件是创建现代化学校,实现高质量教育的物质基础。我们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投入、社会资助和自身努力,坚持实用、先进、科学的原则,在未来的五年中从校园、设备、软件三个方面形成优良的办学条件。
(一)设施高水准
2006年:
1、整体考虑校园绿化,建校园景观;
2、为全体教师更换办公桌;
2007年:
1、给部分年级教室安装空调;
2、配合上级创建成为教育强镇。
2007——2009年
1、再添置部分办公室空调;
2、再次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人文化“建设,基本完成校园的文化建设。
2009年:
1、创建成为广州市规范化学校。
(二)软件高层次1、2007年,学校藏书超过3万册,图书馆学生人均达到28册,报刊杂志达到20种,实用齐全,满足师生进修、学习之需。
2、2008年,各学科教学用的投影片、光盘、录音带、计算机软件基本齐全,根据需要及时添
置。为广泛开展活动课和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验室要购置相关实验器材。
3、2009年,学校教育、教学、人事、财会、图书、体育、健康、学籍、课务、档案管理等全部实现电子化;
4、2010年学校资源库教学资源丰富,全部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校园环境育人化
要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针,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校园人文建设,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知识的殿堂,艺术的园地。
1、绿化校园营造环境美:2008年,校园环境整体规划,绿化、景观精心设计,体现“庄重典雅,活泼灵动”的特点。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办学宗旨装饰上墙上栏,让办学理念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2、名人佳作体现艺术美:公共场所、走廊、办公室布置有名人名言、学生作品,班级有《艺术园地》《学习天地》等。
3、人际和谐折射文明美:规范师生日常行为,构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公物无损坏、语言无脏话、地面无纸屑,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通过上述努力使校园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四、教师队伍精良化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1、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要认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南京市中小学教师誓词》,推动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使教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树立依法治教、文明施教、精心执教、廉洁从教的良好的师表形象,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2、加强学习和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教师的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将成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至2008年,教师大专学历要达到75%以上,本科学历要达到30%以上。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由“单一型”教师逐步转变为“复合型”教师。
3、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校本和综合类课程的培训力度
在未来的五年内,对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再培训,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等。校本和综合课程的开发要充分挖掘学校的教学资源,要以艺术、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
4、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通过“名师”工程的实施,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群体和一批市、区级名师。五年内,要培养出1名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2名区优秀青年教师。以此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群体。
5、加强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要求69年以后出生的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区级以上获奖论文30篇以上。学校确定1—2个区级的科研课题,成立项目组,创造条件,保证人员和资金到位。确保按期完成课题并通过专家鉴定验收。充分发挥学校教科室的组织领导作用,完善教学科研的操作程序和考核奖励办法,激励教师人人自觉主动地进行科研活动。学校“个性化教育”成效明显,学校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的舞台。
四、管理手段科学化
学校管理要有正确的管理思想、严密的管理机制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这是学校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1、正确的管理思想
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2、严密的管理机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奖惩制。总的指导思想是强化竞争机制,以聘任制为突破口,优胜劣汰。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广大教师的民主管理作用。完善议事程序和规则。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成绩与利益相结合、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严格管理相结合。实施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依法治教,以德治教。
在日常工作中,每年有奋斗目标,学期有实施计划,部门有工作计划,每周有工作安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奖惩分明,激励先进。
3、高效的管理手段
使用好目前的学校电脑办公、管理系统,用计算机进行教育、教学、人事、财会、图书、体育、健康等方面资料的储存、检索、分析、打印,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五、提高教育质量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在未来的五年中,全校上下要强化育人质量意识,培养“有道德理想,有学习能力,有个性特长,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1、德育工作要增强时代感,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学校工作,德育为先。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增强时代感就是要研究新时期德育对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确立新思路,努力在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在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这要成为今后五年内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并形成“清馨、和谐、活泼、进取”的校风。德育工作要善于把握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在德育总目标统揽之下,针对学生不同学龄段的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形成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结构。德育工作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注重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校外社会服务,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实践第一的观点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德育工作要有预见,工作上处于主动地位。在校内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校外要形成“社区——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网络,多方配合,形成合力。
2、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五年内,在教学方面要有若干突破。
(1)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
当前,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革新教育模式。找准推进素质教育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结合点。
(2)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加紧校本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扩充课程内涵,拓展课程内容。搞好开放式活动课,与课程改革配套,尤其考虑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活动课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课程在五年内由启动到规范,设立专门领导小组,全方位地多层次地在学生中开展,以实践和创新为重点,形成一批成果。
(3)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型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实行三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优化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激活思维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新颖性;三是优化师生关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形成和谐、共进的学习氛围。
(4)突破教学成绩
我们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中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本着“夯实基础,凸显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原则,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教学质量上独树一帜,打造质量名牌。具体目标是各年级语、数、英学科考试成绩在全镇学校中名列第一。要高度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多关心,心理上多疏导,课堂上多提问,课后多辅导,努力使他们性格上多一点自信,学习上多一点兴趣,成绩上有一点提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大培养的力度,努力做到“在„合格‟的基础上„优秀‟,在„规范‟的前提下„拔尖‟,在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发展个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要实行考试改革。在新的五年中,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变苦教为乐教,变苦学为巧学,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真正体现“敬业、求实、探索、创新”的教风和“讲文明、爱科学、重素质、求发展”的学风,使我校教学工作敢为人先,创造不凡的业绩。
(5)扩大对外交流
与省市名校建立联系,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拜名师为师;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赴外地区、外省参观、考察学习。巩固、发展和创新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各类讲座,形成周期,形成规模,形成特色,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创造发明活动。在校内要有奖励制度,每年都要进行统计、总结、表彰。
3、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体育要保持特色。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户外活动,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体育达标率和合格率要全部达标。学校健康教育形成特色。“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能有效控制各类疾病的传播,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制度化、长效化,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良好。
当今社会,教育事业日新月异,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学校要在十五期间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勤奋工作,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吕田镇中心小学
2006年9月
第二篇:田集镇中心小学五
田集镇中心小学五(1)班少先中队
事迹简介
我叫朱克生,1992年3月参加工作,大学专科学历,任教阜南县田集中心小学学校,现任五年级(1)班中队辅导员,少先队工作是一项繁杂,琐碎的工作,我曾为之努力过,也因此而自豪过,因为红领巾是我心中的太阳,我总是抱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态度尽心尽力,带领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
在几年的少先队生活中我学会了很多,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少先队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如:2010年在镇举办的读书演讲活动中,冯丹妮同学荣获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王雪茹同学在2011年被市评为优秀班干部等。他的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全体师生及镇各兄弟学校大队辅导员的高度赞扬。要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辅导员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为人师表,率先秀范
辅导员工作是塑造队员灵魂的工作,辅导员对创设良好的集体,全面提高队员素质,陶冶队员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秀范。我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工作中,率先秀范。如:要求队员将文明礼貌,我首先要尊重每一位队员,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每次全体大清洁都和队员一起打扫。
二,重视和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辅导员,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
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亲密关系,进行友好交往,通过交流更能了解孩子。双向管理学生主要采取召开家长会,我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每位家长介绍他们的子女在学校里的表现。
三,重视各项比赛,增强中队的凝聚力
竞争是检验凝聚力情况的最好方法。2010年的学生演讲读书比赛,由于时间紧迫;
我采取分组分工,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在课余训练。我们的队员在教学楼周围的空地上,草坪上认认真真的,有模有样的排练着。看到那一幕,我非常感动。
总之,少先队辅导工作担负着塑造少年儿童灵魂的重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勤学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力求以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创造性开展工作。
辅导员:朱克生
2013年4月8号
第三篇:从化市吕田镇中心小学2012年春季义务教育工作自查报告
从化市吕田镇中心小学2010年春季义务教育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从化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2010年春季开学检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校组织以学校领导、教代会代表、教师组成的检查组对照我校开学情况自查。现将开学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防辍、控辍工作
我校充分认识到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是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摆上议事日程,落到实处。我校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宣读了从化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的紧急通知》,把做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作为新学期开学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
(一)明确职责,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控辍目标的实现。
我校控辍工作实行校长、主任、班主任责任制。实行领导、班主任问责制度,凡在控辍中采取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的班级要追究级长、班主任的责任。建立完善了“学校—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防辍责任机制,切实抓好防辍、控辍工作的过程管理,各负其责,相互协作,防止在校生流失。各班级从开学第一天起,对未回校的学生进行登记造册,摸清去向,组织教师与镇(街)、村、居委会有关人
员一起,利用休息时间入村到户动员未回校学生回校接受教育,切实做好家长和辍学未回校学生的思想工作。据统计,目前,我校应回校人数为1006人,已回校991人,转学31人,未回校0人,未回率为0%,实现省教育厅规定小学阶段在校生年辍学率0.2%以下的目标。
(二)及时上报,准确掌握义务教育学生回校情况。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变动和辍学报告制度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义务教育学生变动和辍学报告制度的要求,为此,我校安排了专人负责统计学生回校情况,并实施“日报告制度”。明确了报告内容(包括学校初报人数、已回校人数、未回校人数、未回率)、报告程序和时限(学校每天15:00时前报当地的教育指导中心)。我校严格按照如实上报,不缓报、瞒报、漏报的基本要求,违者追究级长和班主任的责任。通过“日报告制度”使我校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学生的回校情况。
(三)加强宣传,为防辍保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我校在镇委的领导下,结合实际,开展“不让一个孩子辍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白“不送子女读书是违法”、“招收童工是违法”的道理,增强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自觉性。大力宣传通过不断学生改变命运的典型,倡导重教尚学的社会风气,使“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广大学生家长依法送子女上学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联系,确保防辍保学任务顺利完成。
我校加强了与当地镇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向镇领导、指导中心领导汇报防辍、控辍工作进展情况,强化了防辍、控辍工作的政府行为。加强与村居两委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发挥他们在学生防辍、控辍的桥梁作用。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重视家访工作,学校组织教师对未回校上课的学生进行家访,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回校接受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对无故不回校的学生,班主任了解原因,及时向学校报告,学校要安排教师做好家长或监护人思想工作,说明家校双方在保证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应负的责任,并切实做好帮扶工作,以保证学生返校。
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我校根据市局转发《关于印发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通知》(从教办转[2008]130号),全面执行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规定课程。尤其是严格按照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要求上好体育课,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必须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大课间时间为30分钟,安排在下午第三节课,下午课后学校开放所有的体育场所、设施供学生使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严格按省教育厅印发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选用教学用书,并在开学第一天将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保证了及时开学和上课。规定学校或教师不得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材以外的教辅资料、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其他学习用品,本学期我校没有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之外
编写或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辅资料和其它学生用书的现象。
三、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我校没有利用寒假、节假日集体补课情况;没有组织学科统考或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没有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排名,更没有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标准和晋升、奖惩、评优的唯一依据。严格控制课时量(一、二年级周课时27节、三—六年级周课时30节)坚持“不增加课时,不组织补课,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学生教辅资料的征订,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的原则,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课外作业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学校和班主任都有计划地控制和调节学生每日的课外作业总量。同时,我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个性特征。经检查,我们没有发现学生有过重的课业负担情况。
四、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我校坚持并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及镇布局调整的入学制度,对适龄儿童全面实行就近免试入学,严格按照省市教育部门制定的编班办法编班。不按成绩高低编班,不设重点班,不设实验班,并为各班合理配置教师,新老教师合理搭配,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得规范进行。
五、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
我校严格执行《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规
定,做好学生的入学、转学、编班等工作。我校学生学籍管理由专人负责。转出转入学生必须由学生家长申请并填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申请表》,经我校审查盖章同意、市局批准方可办理转学手续。凡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休学、退学的学生,由学生家长申请,班主任审查同意,学校批准,报市局同意方可办理休学手续。凡办理了转学、休学手续的学生,班主任必须在学籍簿中注明转学、休学、退学的时间、原因。学校学籍管理员建立专册登记表,并保留变动学生所有原始材料,及时在《广州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中对转出转入学生进行“异动管理”操作。对从外地转入我校的,要视我校依班额而定,在确保班额不超46人的情况下方可接收。
吕田镇中心小学 二0一0年三月四日
第四篇:从化市吕田镇中心小学创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查报告
创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查报告
从化市吕田镇中心小学
第一部分
校情简介
吕田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是流溪社学,始建于1942年,解放初期命名为从化县第二小学,后易名为吕田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学校,许多革命志士为学校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2007年吕田镇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后,学校办成联办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744人,住宿生80人,有教职工56人,其中高级教师3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校园占地面积13888平方米,生均占地18.7平方米;建筑面积9792.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3.2平方米。学校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素养,是一间具有鲜明办学特色、持续发展的学校。
我校自2000年起开始开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近十多年来上级部门多次斥资建成并完善了较为先进的校园网络。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广泛应用的今天,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十一五”期间,我们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指导,以抓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师资培训和课题研究为途径,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和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学习条件和环境,有层次地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吕田中心小学教师辛勤耕耘,努力探索,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 一办学理念,各方面都成为从化吕田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先后被定为广州市规范化办学验收达标学校、从化市一级学校、从化市家长学校示范点、华南师范大学实践基地、从化市优秀红旗大队等。
第二部分
学校实验工作基础情况
自我校开展创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申报工作以来,学校按照《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要求(试行)》,扎扎实实地进行了硬件配备、软件建设、教师培训、普及应用、课程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以期符合省实验学校的各项要求,力争创建合乎条件的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一)领导高度重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规范。
吕田镇中心小学历任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应用。积极申报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对于申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一称号,学校领导及教师既把它当作是荣誉,也把它当作是工作的动力和努力方向。尤其是现任领导班子,对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改革的意义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认识到: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学校注重教育技术现代化设备的投入,同时,更重视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老师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成立了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黄玉宾
副组长:潘旭鹏、冯裕翼
组员:邓福生、黄秋鹏、陈志超、仇小霞、林金燕、谢远聪
工作组在组长黄玉宾校长的领导下积极规划吕田镇中心小学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实行层级负责制,明确分工,层层落实,信息科每年都有详实的工作计划,从而推动了我校教育技术现代化工作,使我校教育现代化工作得到迅 速发展。
(二)创设浓厚的电教氛围,提高电教使用率。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学校领导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随时检查和监督,从而让我们的校园形成了浓厚的现代教育技术氛围,使“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课”、“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课时”三个覆盖率逐年提高。
1、我校100%教师能使用简单的电教手段进行上课,而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上课的教师占全校任课教师的比率也达85%以上。
2、我校现阶段除体育科目外,其它科目都经常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上课,使用率达85%以上。
3、教学资源丰富:各学科使用VCD覆盖面已达到本学科的80%以上;教学软件的知识覆盖面已达到本学科的85%。
(三)加大投入,努力完善软硬件建设。
为了给现代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我校在从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各种设备、设施建设,从而使我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已经完成了计算机网和校园网的建设,设备使用良好。学校的师机比达到1:1,生机比为7:1。建立了校园网,综合布线到所有教室、功能室和办公室。电教设备按国家教委一类电教标准配备,已达到多机一幕进课室。有24个课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背投电视、实物展示台。学校功能室场齐全,包括:2间计算机教室(电脑一室:48台戴尔电脑;电脑二室:48台联想电脑);舞蹈室1间、音乐电教室2间、美术电教室1间;1间阶梯综合电教室,配置大屏幕投影设备,1间会议室,所有普通课室均配有一套标准的电教平台。我校自建成三学苑校园网门户网站后,我校就开始着手规划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学校资源库建设已初步成型。我校校园网资源库目前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学校主页;(2)软件平台;(3)教学资源库(包括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等);(4)教育科研(包括课题、论文、课件、教案等)。今后还将不断增加其他功能板块,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服务。学校还使用了中移动及中电信的OA平台,逐步实现电子化办公,教案电子化。另外,我校自行开发了“中心小学资源库”,与区、市教育专网、省教科网和英特网相连接,能充分、有效地运用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每学期对新生入学、学籍异动、人事调动、进修培训、“校讯通”管理等都要在教育信息系统网上进行了处理;完成学生学籍的电子档案,学生异动实现网上处理,形成学常规化的工作流程;与此同时,我校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例如我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了如下几个管理制度:计算机房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网管中心管理制度;软件室管理制度;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电教软件管理制度;各类的评优奖励制度。
(四)与时俱进,加强培训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技术能力的培训。经过培训,我校85%以上的专任教师能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全体教师也认识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吕田镇中心小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动。
(五)建立帮扶关系,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吕田镇中心小学作为一个镇的标杆学校,我们有着 良好的教学辐射带动作用,每学期都举办镇级或承办区级以上的大型教学活动,每学期承担的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不少于40节次。同时我们在从化市吕田镇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下,根据吕田镇教育《结对帮扶协议书》任务要求,我校与镇内的第三小学结对帮扶。两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除师资教学支援外,还在软件设施方面互相帮助。我们经常通过网络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例如,我们开通了公共邮箱,将教学资料上传到邮箱中进行共享;数学与英语科的说课比赛,我们互派选手共同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大家加深了友谊,达到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同时我们还与广州市荔湾区华小学、宝玉直小学经常进行“手拉手”的教学联谊活动。
(六)凝练特色,打造品牌
特色是吕田镇中心小学的一个标志。吕田镇是从化地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也是流溪河发源地,创建学校的品牌特色。我们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红色学校、绿色学校,开展以革命先烈、保护环境和书画艺术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今天我们秉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校园”所氛围,特色项目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等形成了我校鲜明的特色。我们乘着创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契机,凝练特色,打造品牌,力争将学校办成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信息化示范学校。“十一五”期间,我们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加强管理,从管理要效益、要质量。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我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被评为“2007-2008广州市学校民主管理工作二星级单位”,2007年获“广州市第十届学校合唱节(从化赛区)三等奖”,2007-2010年获区级以上电脑各类比赛39人次,2008年获“从化市少先队仪仗队花样操大检阅三等奖”,学校少先队组织多次被评为从化市“红旗大队”和“先进少先队组织”,2007年被评为从化市教学质量优 良单位一等奖,2008、2009、2010年被评为从化市教学质量优良单位三等奖,成为镇的示范性学校,得到镇党委、政府、市教育局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三部分
未来工作设想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业务能力。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坚持“轻负高效”。
1、我校领导、教师按规定参加市、区的信息技术培训。目前我校45岁以下的教师100%通过了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初级、中级考试。全校100%的老师会操作电教平台。继续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活动,谋求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的新进展。认真落实《广州市“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吕田镇学校结对帮扶方案》,校园网接入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教学资源库,共享省一级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2、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坚持以“效率”为中心,细化课堂管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加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研究。
3、认真抓好教育科研工作,加强校本教研和教师培养工作。进一步健全科研工作制度。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鼓励教师申报课题研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二)注重特长培养,促进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坚持“特色发展”,做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特色引领、全面有效”,制订好学校特色的具体计划,抓好落实,注重总结,及时交流,完善宣传途径,以特色创品位、谋发展。
(三)加强网络管理,实现无纸化办公。以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加大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充实校园网页内容,做好网页的开发和维护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加强硬件设备的管理,拓展信息化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学校网络真正成为第二资料室,第二档案室,同时成为宣传学校,展示学校的平台。
(四)重视文化氛围营造。以“书香校园”为主题,努力展示学校“艺术”特色文化。
(五)实施步骤: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我校实际综合考虑,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总体发展宜采取三步走的策略,即用五年的时间,全面实现校园信息化,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基础设施建设阶段(2011年——2012年)
实现目标:硬件环境建设达到或超过省一级学校配备标准,基本形成学校特色的软件环境。
基本任务:
1、在原有校园网络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设备的充实,使校园网络系统更加高速,管理更加规范,使用更加方便,数据更加安全,如中国移动公司接入2M光纤供资料收发专用。
2、设计开发校园网站平台,完善平台的管理,充实内容,努力使其切合我校实际和办学特色,能真正成为我校对外传播和吸收外界信息的窗口。
3、逐步开发适合我校办学特色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平台,如信息化办公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评教,评学平台,学生德育管理平台,学生学籍管理平台,校园设备及场地设施管理平台,校产管理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等,力求统一开发,功能完善,实用高效。
4、实现班级终端的多媒体化,教职员工人手一台电脑,学校功能室建设齐全,性能先进。
5、鼓励教师开发、收集和整理各种教学资源,创建资源共享的条件,同时 努力探索科学管理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步:信息化教育实施阶段(2013年——2014年)
实现目标:全面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基本任务:
1、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系列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
2、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益,多媒体设备的平均使用率达70%以上。
3、整合各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构建数字化校园。
4、加快资源库的建设力度,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全面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实现资源的科学管理。
5、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力度,促进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向深层次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第三步:信息化校园形成阶段(2015年)实现目标:
1、校本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教学实验取得显著成效。
2、无纸化办公取得显著效果,数字化校园初步形成。
3、电脑作品大赛取得显著成绩,且已形成良性循环。
4、多媒体教学已形成工作的常态。
5、校本教研成果突显。基本任务:
1、深化校园网络的管理,在管理手段,数据的安全性,网络安全管理上进一步强化,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2、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全面投入使用。
3、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
4、各种应用平台实现整合,全面投入实际应用。
我校在工作中取得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缺点与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不断努力和奋斗。随着我校信息化校园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改造,随着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对现代教育技术更加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我校有信心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时欢迎各位领导到我校指导教育信息化工作,谢谢大家!
2011年9月18日9
第五篇:XX镇中心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XX镇中心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正面临一场新的调整和变革,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的发展,创建学校品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五年发展规划,作为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办学指引。
一、背景分析
(一)学校现状
XX市XX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1952年建校,1990年搬迁到现址,1992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5.9万平方米,终极规模为46个教学班,现有35个教学班,学生51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26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96人占87%;小学高级(副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120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名师培养对象”1人、XX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XX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教学能力手5人。
(二)办学优势
1992年,我校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还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全国首届百佳特色小学、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中小学校长挂职锻炼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XX市)书法教育名校奖、以及XX市文明标兵单位和文化建设标兵学校、市科普特色学校、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市交通安全
文明学校、市体育特色学校等市级以上荣誉20余项。
XX中心小学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保障。学校语文、英语、综合科组均被评为“XX市先进教研组”,学校有广东省XXX教师工作室、XX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和XX镇思想品德名师工作室、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学校地处XX镇中心地段,是镇经济最活跃的地带,社区环境、学生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期望值很高,对学校的教育行为高度关注。
(三)面临的挑战
与此同时,学校发展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办学现状与名校梦想之间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五个“不适应”:一是队伍不适应(管理团队——尚处于磨合期,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不足。教师团队——观念转变不深;学识眼界不宽;教育艺术不高);二是育人模式不适应(育人目标的细分和阶段性实施不清晰;育人活动的系统性、层次性尚未解决);三是课程与教学不适应(不少课堂效益不高;教育科研水平不高);四是质量不适应(“绿色成绩”总体含金量不高;特别优秀的学生较少;学生特长培养刚起步;师生品位尚需提升);五是办学硬件条件不适应(专用室场与办学规模的扩大不匹配;教学设施、设备亟需更新;数字化校园建设还需加快完成;校园文化建设资金缺口大)。
二、发展思路
(一)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
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旨在培养和造就新一
代优秀人才,所以学校管理和运行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和教育发展的规律,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改革的能动性。为此,要通过规范办学、创造性办学,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和课程体系,塑造精品课堂,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最终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学校的良性循环,较好地形成和提炼XX中心小学的办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品牌美誉度,成为XX教育的标杆,办成XX市的窗口学校。
(二)学校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师——有尊严的活着。具体要求是具备“三爱、三好和三高”,其中三爱是指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三好是指育人好、教学好、合作好。三高是指质量高、效益高、品位高。
学生——有底气的学习。具体要求是具备“三学、三强、三有”:其中“三学”是指善学、乐学、勤学;;“三强”是指体魄强、创新强、动手强;“三有”是指有能力、有特长、有特质。”
学校——有名气的办着(在教育行业内有响亮声誉,在社会上有良好口碑)。
(三)学校文化的基本理念
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宗旨,我们确立了“儿童友好教育”办学理念,以儿童为中心,努力构建一个多维、友好、自然、平等的生态教育环境,构筑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让师生在丰富多元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兴趣得到激发、习惯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张扬。
三、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终极)定位
将我校办成与社会相适应的、能与世界先进教育对话的国内一流的学校,让每个孩子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让每个教师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二)培养目标(终极)定位
培育有根基的人,就是培养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朴实的品德根基、扎实的知能根基、深厚的文化根基。
四、重点发展项目
(一)着力队伍建设,凝聚团队力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1.发展目标:以“服务、表率、执行”为主题,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正、教育思想端正,服务意识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行政队伍;完善校本培训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一支有崇高职业道德、良好人文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努力实现“人人有特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注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要突出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新教师向合格教师发展,合格教师向骨干教师发展,骨干教师向品牌教师发展,品牌教师向卓越教师发展。(制定XX市XX镇中心小学未来四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2.具体措施:(1)行政队伍建设
①强化行政领导成员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行政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岗位职责要求,分类进行培训,增强干部推进学校发展的工作能力。三是围绕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提高行政办好精品学校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特别是要不断增强干部开拓创新的能力,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条条框框束缚,发展上善于谋划新思路,工作上敢于探索新举措。四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让干部“走出去”,参与高层次的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考察学习或经验交流等。
②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使XX中心小学的管理队伍梯队呈现。
(2)教师队伍建设
①积极探索教师队伍管理的新机制与新方法。在教师队伍管理中,既要重用人机制,又要重营造人文和学术氛围;既要重管理,更要重建设;既要重使用,又要重培养。要创造教师得以充分发展的环境,让教师成才、成名、成家。
②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树立“培训即福利”的思想,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最大程度地保障教师素质提升的需要。根据需要每年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华南师范大学和省内外教育发达地区进行提升培训。③充分利用会议和集体学习时间,分享有关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最新动态与成果、教育新政策与新法规、知名学校的办学经验、本校发展的
新战略和新举措,不断引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强化学习意识,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④以学科组为引领,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深入开展以学科教学为主线的课改研究与实践,着力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引导教师逐渐形象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性。
⑤引导教师主动读书、主动分享,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和人生修养,用人文呵护心灵,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⑥对教师队伍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并结合教师个人发展愿望和规划、职称等级、年龄特征等因素,对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分层培训和分级管理(包括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品牌教师、卓越教师等四个层级),力争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⑦充分发挥好“三个平台”的作用:一是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二是骨干教师研课坊沙龙;三是钟晓宇、曾文燕名师工作室(主要依托校内外名优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教改实践和教育科研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实施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研讨互助式培训,助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⑧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勤管理制度》、《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和《教师奖励制度》,突出用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应用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观其在课改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评价时既要坚持德才兼备,又要注意个性差异;既要加强教师自评,又要发挥其他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的评价作用,努力做到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自
身的教育教学水平。3.预期成效:
加快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一支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构建起由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品牌教师和卓越教师组成的“金字塔型”教师发展梯队,让每一位教师在每个阶段皆有所成。
(二)整合德育工作体系,坚持“养成教育是德育之本”、“体验参与是德育之魂”、“家校合作是德育之源”的理念,为培育有品德根基、知能根基、文化根基的人夯实基础。1.发展目标: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协调发展;个性彰显,差异发展;集体与个体均衡发展;各类学生同步发展;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建立“生活化德育”、“文明体验课堂”,逐步形成(三自主模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德育教育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制定XX镇中心小学未来五年德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2.具体措施:
(1)学校要坚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以班级特色建设为切入点,以习惯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着力点,以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家校合作为支撑的德育工作思路。实施“生活化德育”、“体验式教育”、“三自主管理”(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
主发展)的德育教育机制。(2)推行班主任工作承诺制
对孩子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孩子交谈──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为孩子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六年学业。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班主任的首职。要做好这项工作,务必要全身心投入,全方位重视,全过程负责。(3)加强“礼仪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
培育课堂礼仪规范、校园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规范和社会礼仪规范。习惯养成教育重在:学习好习惯、礼貌好习惯、卫生好习惯、饮食好习惯、阅读好习惯、安全好习惯、运动好习惯、劳动好习惯。(4)完善德育工作体系。一是明确德育目标;二是内容形成序列;三是优化德育途径;四是构建德育课程;五是落实德育措施。(5)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校评、家长评、社会评相结合,最终引导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探索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教师德育工作绩效考核、班主任工作评估等三项德育评价机制。(6)建立家校合作、社区协同的共育机制。
①不断完善和创新家委会和家长学校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家委会的
作用,努力构建并实施制度化、课程化、多样化的家长课程,积极普及家教知识,大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构建和谐共进的家校教育氛围,促进优良家风的形成。②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积极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增强社区和学生的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形成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最大限度地实施人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3.预期成效:
使学生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和关注身体健康的良好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能自觉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做一个有兴趣特长、有一定审美能力、生活品位高的人。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是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文明习惯方面,做到礼仪规范,仪表庄重,举止得体。总的预期目标是品德高尚,学业优良,身心健康,能力全面,有理想有追求,有鲜明的个性,积极进取,善于合作,乐于助人,能应对各种挑战,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公民意识的“中心学子”。
(三)构建科学、完善的XX中心小学“儿童友好”课堂教学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1.发展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儿童友好”课堂教学体系,一线教师能够娴熟运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开展日常教学;打造一支热爱学习、观念创新、能力过硬、个性突出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 的教、学生的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优质的服务。2.具体措施:
(1)定期进行教师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问题聚焦、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校本研修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学习促实践,以实践助学习,学用结合,提高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组织专任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开阔眼界,吸纳一切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科学的教学手段,让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大幅提高。(3)开展常态课、研究课、实验课等的展示与交流,大力倡导任课教师积极参与课改研究的磨课、观课和议课中去,教务处将教学常规检查改为推门听课,并将相关数据纳入管理考核之中。
(4)加强学科组、备课组的微课研究,同伴互助,智慧同行,促进团队成员共同成长。
(5)探索网络化教学,将信息技术与个别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将“前置学习、探究学习、巩固学习”作为“儿童友好”课堂教学的新常态。3.预期成效:“儿童友好”课堂教学体系建设完成,有系统的课堂教学目标、理念、模式、变式、物化成果,并形成课改品牌形象;教师中获区级、市级、省级骨干教师的人数逐年递增;区、市学科带头人有所突破;教师参加区级、市级赛课或技能大赛并获奖;教师撰写的论文或文章能在区、市、省级、国家级教育报刊上发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学生文章能在区、市、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校综合评价位居XX前列。
(四)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战略,构建契合培养目标的现代课程体系。
1.发展目标:学校和教师要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现行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保质保量完成国家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个人人文修养,以实现“培育有根基的人”的培养目标。2.具体措施: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并按照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课程功能实施课堂教学,注意把握其在以上方面以及教学方式上的最新发展和变化。重点要根据校情和学情,深入研究“儿童友好”课堂教学模式并使其具有推广示范效应;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要求,精心研究教学设计、作业布置、日常检测等,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乐趣、留有潜力。同时要抓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管理和评价工作。
(2)精心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要制订出《XX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科学统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程,条件成熟可以探索低年级包班授课,启动全科育人模式。中高年级可以探索大课制、走班选课制的学科教学。综合学科要全力依托教师专业特长、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寻求专家指导,完善课程体系,推广应用。在实施过程中,要同步建立与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制定XX中心小学未来五年校本课程规划和实施方
案)
(3)整合校内其他课程资源(社团活动、艺体节日、主题活动等),构建“儿童友好舞台”,力争形成活动的序列化和特色化,为学生才艺展示提供广阔平台。3.预期成效:
接受新课程理念,实施“儿童友好”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视野拓宽、思维发展、创新进取,培养一大批基础宽厚、思想活跃、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精神的XX中心学子;打造一批有课程新理念、有课程建设能力、有开拓精神的学科教师,让一部分教师成为课程建设领域的品牌教师。
(五)坚持“科研强校”战略,充分发展教师的研究能力。
1.发展目标: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骨干队伍,教师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学习研究氛围更加浓厚;扎实推进各层面科研课题的研究,建立课题之间的统筹体系,加强课题的整合力度,形成课题之间的优势互补,最终使每个课题都对我校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具有推广意义。
2.具体措施:统筹、规划学校教科研工作,形成学校科研框架;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激励机制,让全体教师立足课堂,提高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分层次提出要求,发挥骨干引领作用,主动申报并承担市、区各级重点课题研究;科研骨干通过在区级以上的范围内开设讲座、介绍经验、展示成果、出版专刊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重视教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与推广。
3.预期成效:现有的国家级、市级、区级课题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有效解决制约教育教学的一些瓶颈问题;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形成一批研究型、反思型、创新型的卓越教师。
(六)推进教育信息化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学校实现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信息化集成。重点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力争走在信息化背景下区域教育发展的最前列。通过教师外派交流、培训、课程建设、承办大型研讨交流活动、校际交流等途径,促进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发展。
1.发展目标:校内教育教学的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2.具体措施:取得上级支持,对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加强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的培训、研讨和应用实践。积极拓展学校交流合作范围,力争建立1—2所海外兄弟学校,开展师生交流互访、海外游学等。
3.预期成效:专任教师普遍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进行鼓励性、发展性评价;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
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积淀学校文化
1.发展目标:主要通过实践“儿童友好教育”,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使之入脑入心并内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
2、具体措施:
(1)持之以恒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家校关系。
(2)不断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公平、公正、公开地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管理。
(3)坚持“校园文化自己创”的理念,优化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改造校园环境,特别是重视对“学校文化、理念、价值和精神”的标识设计和对全体成员的心智启发作用,使学校成员以理解学校的目标和追求为己任,达到高度的认同。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体验来塑造属于XX中心小学自己的“儿童友好文化”。
(4)发挥少先队、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文化,如课程文化、教研文化、教师文化、班级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等,同时加强校内外文化交流。(5)建设紧扣主题而又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在班级形象设计,班级特色创建,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活动设计,班级工作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追求卓越,塑造个性”的教育理念,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6)推进办公室文化建设。在符合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与文化建设的方向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发挥特长、展示才艺,丰富办公室文化内涵,努力营造愉快、合作、和谐、文明、高效的办公室氛围,创建学习型、和谐型、健康型办公室,教师之间彼此尊重、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和谐奋进,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形成强有力的教师团队。
3、预期成效:
初步达成全体师生对学校优秀文化建设的一种认同,自觉承担起弘扬和传承学校文化的责任。全体教师传道授业德才兼备,导学得法育人出新;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传承创造与时俱进。学校行政管理要实现“以人为本,班子务实,科学规范,宽严相济”;队伍管理要实现“志向高远,爱生敬业,潜心治学,精心育人”;教学管理要实现“立足课堂,注重规范,讲求方法,突出效益”;学生管理要实现“从严要求,狠抓细节,铸成合力,疏管并举”;后勤管理要实现“服务到位,效益优先,工作精细,协力育人”;环境管理要实现“整洁美观,功能清晰,文化厚重,氛围和谐”。(八)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1、发展目标:学校办学的硬件环境显著改善,形成优美、精致、干净、书香的校园环境;校舍、校产、食堂、财务管理等规范到位,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障,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2、具体措施:
(1)完善学校主体建筑的“儿童友好文化”建设。
(2)完成各个功能室的建设,以最大可能地满足校本课程实施的需求。
(3)完成校园网络的网速升级,建成“数字化校园”。
(4)完成图书室、阅览室、东平大舞台、学校体育馆舞台的建设与改造工作。
(6)各个场所的相关标识、标牌、制度、职责等更新到位。
3、预期成效:建成一所环境精致、干净整洁、文化浓郁的数字化学校;全体后勤员工有责任感,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
(九)筑牢安全防线,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1、发展目标: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类应急预案不断完善;教职工岗位安全工作责任感全面增强;学生安全教育全面而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和事故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2、具体措施:全面梳理各项制度,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安全职责层层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开发1-2本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季节变化、社会形势等,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组织开展有关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提高师生应急自救、互救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坚持常态化隐患排查与整治,不留安全盲区和死角;定期进行安全工作例会和专题会议,研判安全工作形势与环境,制定应对措施,未雨绸缪。
3、预期成效:学校不发生安全事故、重大责任事故或重大群体性事件;学生犯罪率为零;安全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巩固广东省食堂安全
示范校的建设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发动和组织全体教职工或教代会成员认真讨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集思广益,统一认识,凝神聚力。
(二)组织保障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的制定、论证、实施、评估等。
2、召开教代会,《规划》需经教代会讨论通过;一经通过,认真落实;同时要突出重点,制定实施方案。每年检测《规划》实施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和修订。
(三)资源保障
(1)经费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师培训、科研、课堂改革、课程建设、特色打造以及校园环境改造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机制保障。完善教师的评价机制、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管理当中。
(3)后勤保障。加强后勤制度与机构建设,使学校的校产管理、财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为教师有效使用教育设施设备、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有利条件。
XX市XX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