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与社区联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第八期浦东教育论坛综述
学校与社区联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第八期浦东教育论坛综述
2006年12月30日,第八期浦东教育论坛在侨光中学顺利举行。本期论坛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侨光中学承办,主题是“学校与社区联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目的是给中小幼校园长、学生家长和社区学校教师搭建一个平台,探讨在新郊区建设背景下中小幼尤其是地处郊区的中小幼与社区如何建立联动机制,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应邀出席本次论坛的有新区社发局领导、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领导、教育署领导、上海市教科院专家、《教育参考》杂志主编、社区学校代表、教育发展研究院的部分教师和新区30多位校园长。论坛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会代表主题发言,第二部分是小组讨论和交流,第三部分是专家点评,第四部分是领导总结发言。论坛由侨光中学黄爱娟校长主持。
学校与社区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层面互动,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学校与社区的教育互动是一种教育物化的生产力。通过教育互动,使学校和社区产生协同效应和合力效应,在家庭教育思想、观念上形成共
识,使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力量组合互补。侨光中学校长黄爱娟认为,要形成教育互动,学校教育要向社区延伸并深入家庭,社区教育要以学校作为“平台”组织社区中的家庭开展活动,努力营造一种学习型的社区氛围,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大环境,以此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主要途径有:
(1)加强领导,组织落实。组建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及社区干部组成的领导小组,以区校结合、资源共享的模式推进,采取“小手牵大手”、“家家联动”、“同学习,共成长”等家长和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实际,抓好各项任务的具体落实,不断改善家庭育人环境。(2)资源整合,协调共享。一方面,学校与社区联动,促使学校从社区的“文化孤岛”向社区全面回归并成为社区文化的辐射源,使学校教育资源在社区教育中最大化、最优化的集聚与释放。另一方面,学校与社区联动,促使社区积极挖掘空闲资源,多办实事。(3)需求整合,分类实施。针对经济收入、教育程度和生活习惯等不同的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时,要考虑指导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对象的层次性。(4)个案指导,提高实效。针对一部分优等生、后进生或特长生,征得家长同意后,学校与社区、家庭共同研制详细的教育计划,对学生在校、在家学习生活进行长期跟踪调查、记录和教育会诊,探讨家庭教育的最佳方案。(5)分析讨论,不断完善。学校与社区联动的制度建设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社区参与学校决策、管理、评价方面的制度,学校与社区联动的考核制度等,这些都需要学校和社区共同探索、不断完善。
12.73%的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是不需要方法和技巧的,35.32%的家长不愿意参加由学校组织的请专家免费开设的家长学校,10.76%的家长不认识自己孩子的班主任,29.14%的家长不知道孩子班主任办公室的电话,只有22.64%的家长能很好地教育子女。由以上数据看出,本校学生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很多家长不关心子女教育,家庭教育意识薄弱,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较差。学校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意识和能力,努力使学校必须回归到社区,成为社区文化的引领者。
(1)与社区居委会合作,社区、学校精神文明共建,资源共享,形成找准薄弱环节,多种途径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华林中学校长倪瑞明在分析了学校办学的区域要素后,针对薄弱环节,提出了学校在改进和提升学生家庭教育质量方面的主要做法。
他说,目前华林中学地处城郊结合部,生源主要由动迁居民子女、征地农民子女和外省市来沪务工人员子女等三部分组成。学校最近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77.37%的学生家长找不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合力。(2)以学习型家庭的评选为抓手,通过学校定标准,镇政府出钱,居委干部评选,居委干部给学生和家长颁奖的形式,引导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引领社区文化的发展。(3)组织开展“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要求学生定期从校图书室给家长借书,使家长和孩子共享读书乐。(4)通过家长学校、专家报告多种途径,推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注重对家长进行如何有效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等的辅导。(5)成立
“华林中学社区教育委员会”,统一协调落实学校发展过程中需要社区关心、支持的重大问题,并就学校的重大事项和改革向家长进行汇报。
机制,注重幼儿教育的宣传、渗透和指导。如建立由二级家委会、家教工作核心组和社区合作教育委员会组成的组织管理机构;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开展主题式探讨和日常沟通等。(2)努力探索社区联动上的多种途径,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教育中的辐射作用。如定期免费向所在社区开放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与居委、敬老院等单位结对共建,利用社区少年宫、少儿馆、超市等基地为教育服务;参与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根据实际需要为社区提供多样服务。龚园长认为,要提高家园互动的实效性,目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是:(1)幼儿家庭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有待加强,需要建立家园互动的体制和机制保障;(2)农村地区的社区文化资源比较匮乏,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挖掘;(3)教师的家庭教育知识、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和锻炼。
在第二阶段的小组讨论中,有代表提出,目前家庭教育的薄弱点在郊区和农村,在社会主义新郊区和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思考该问题,需要重新定位教育的管理权限问题,需要加强镇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职能。另有代表提出,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
家园互动,提高家长育儿水平
总体来看,目前学前阶段的家长很重视幼儿的教育,对孩子期望值很高,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家长非常愿意投资,这是比较好的一面,但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如南门幼儿园园长龚卫玲认为,由于有些家长文化层次较低、对儿童教育认识上存在误区等原因,这些家长对幼儿教育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没有时间,把责任都推给幼儿园,有的缺乏正确、合理的家教知识和方法,有的不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针对以上问题,南门幼儿园主要思考两个问题:(1)如何根据家长实际,通过有效的家园互动提高家长育儿水平?(2)如何利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教育中服务高地的作用,同时积极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教育服务?具体的实践做法是:
(1)努力形成家长工作上的长效
社区教育存在着越位和错位,需要思考和定位各自的“应为”和“能为”是什么,此外,家庭教育质量如何界定,衡量的标准是社么,这是讨论今天这个主题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的观点看待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系统中,很多因素相互起作用,最突出的是家庭经济、家长文化素养、家庭所处社会(社区)环境、学校参与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其次,今天谈论该问题,无论是社区、家庭还是学校,都要在更新、更高的层面上思考与实践学校与社区联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要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和要求来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最后,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陈珍国副院长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在社会转型中,传统在弱化和流失,过分强势的学校教育使家庭服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弱,但学校教育的要求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其实,学校在家庭教育中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学校要为改造社会做出贡献,学校与社区联动的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改造,更是对家庭教育质量的改善。
把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建设作为突破口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作为特邀专家,上海市教科院金星火教授对本次论坛的主题和与会代表发言情况进行了点评。他说,本次论坛主题“学校与社区联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这不仅是在新郊区建设的背景下思考郊区学校的发展,思考建立学校与社区联动机制改善郊区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更为重要的是,在贯彻党的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和谐社会和上海市委2号文件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提出了学校、社区、家庭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金教授认为,从几位校园长的发言和小组讨论交流中,他认识到浦东新区的校园长对学校与社区联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这一主题的思考具有相当的深度,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和成效。
对于家庭教育这一问题,金教授认为,首先要用系统论的观点、辩证
第二篇: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道德教育,结合我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就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道德教育新机制、新载体和新经验,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两纲》精神,紧紧围绕打造“以质量立校、以特色立校 以文化立校,创建和谐发展的校园”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开展村组教育的意义和任务,充分挖掘和利用村组德育资源,坚持与时俱进,创造开放性、多元性、社会化的学校工作新局面;深入实践我校“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延续和丰富以“与文明同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明资源向社会辐射,让社会文明、时代文明向校园渗透,开展共建文明学校和文明村组活动。
二、活动主题:
文化进村组——“以质量立校、以特色立校 以文化立校”
三、活动内容:
1、学校文化村组宣传
宣传我校文化,使校园文明资源向社会辐射,让社会文明、时代文明向校园渗透,打造城市(农村)、校园、家庭文明三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提倡校区共建理念,展现我校师生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形成团结、和谐的社会风尚。通过每季度的版面宣传,定期向村组介绍我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办学进程。
2、学生村组实践活动: 以村组为阵地,利用重大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村组实践,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使之成为村组精神文明建设最有生气和活跃的主力军。
3、市民学校教育报告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内部的教育思路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家庭的教育观念也要与之匹配。为此,我校充分利用双休日,积极向社会,向家庭宣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同时积极挖掘学校中成功的家教经验,组织家长介绍,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家长,影响村组,为培养学习型村组搭建平台。
4、学校、村组结对
学校是为村组的每个适龄儿童提供基础教育的精神家园。学校的教育功能和资源向村组延伸、拓展,更利于协调、和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开展学校教师与村组学生结对活动,可以沟通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与家长的育人观念,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5、学校与村组党员座谈会
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组织学校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先进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员先进性”的先进事迹,写心得体会。对特困学生的扶贫支助,组织学校党员干部与村组党员座谈,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畅谈校区党建工作,听取村组心声。
6、村组教育资源进学校。
将村组丰富的法律、科教、文体、卫生资源引进学校。
第三篇:浦东郊区社区教育的奇葩——村民学校
浦东郊区社区教育的奇葩——村民学校
浦东新区社区教育实验成果简介之二
向春
当你走进浦东的郊区,想了解郊区的社区教育,人们必定会把村民学校介绍给你。几年来,以镇社区学校、村(市)民学校为主要载体的郊区社区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自从2001年6月全面启动以来,全面开花的村民学校深受群众的亲睐,通过积极的参与学习,开阔了群众眼界、扩大了群众的知识面,理顺了群众的情绪、确保了社会的稳定、改善了投资环境。使广大村民的整体素质普遍得到了提升,村镇的整体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村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1. 提高了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村(市)民学校在开设健康教育、法律援助、生活常识、文明规范、时事通报、村规民约、科普知识、技术培训等课程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如在“三个代表”、“十六大精神”和“党建”、“保先”等教育活动中,村民学校都予以密切配合。
2. 满足了群众完善自我的需求。面对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的时代潮流,求知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为满足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迫切愿望,各镇派讲师团深入村(市)民学校传播科普、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 加强了干群之间的联系。以前,农村的发动工作依靠在村队仓库场召开社员大会来进行。现在,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浦东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小,村队仓库晒场已经成为历史。在一个时期内,村民集会一度成为农村的难点问题。如今,村(市)民学校成为群众聚会、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场所,大家一起学习,互相关心。同时,村(市)民学校也是干部与群众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村(居委)干部不仅常常和村民一起坐在教室里共同听讲,而且还以村民学校为沟通平台,经常与村民面
对面地公开村务、通报工作、宣讲政策、交流思想、接受监督。这样,村(市)民学校把干部和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密切了干群关系。
事实上,村(市)民学校已经初步成为浦东农民宣传的阵地、求富的摇篮、求知的课堂、求乐的舞台和沟通的窗口。
所以能取得以上成绩,得益于浦东启动的“村民学校办学研究与实践”实验项目的实施。为此原浦东新区农村党工委和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共同组织,并由原农工委下属的浦东新区村民学校指导办公室组织实施,在新区行政体制变动以后,此项目由浦东新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继续实施,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在2002年前,浦东郊区已经开始建立村民学校,在243个建制村中集学习、娱乐、健身、活动与一体的“村民学校”覆盖面为85%,但大多偏重于村委干部的学习开会和老年农民的健身活动两个方面,村民学校虽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校长并配有兼职办学人员,但如何利用村民学校阵地开展社区教育,还有相当的难度。经过一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通过抓两头(老年农民和暑期少年)、带中间(中年农民),逐步扩大教育的对象;以健身和娱乐活动来带动教学,创新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逐步满足群众的求知要求。在若干试点村,基本能组织村民开展社区教育,从而正式命名了合庆镇庆丰、唐镇虹
三、高行镇解放、高桥镇东新、川沙镇界龙和北蔡镇潘姚等六所村示范校,他们“教育活动频繁、形式内容广泛、参与对象增多、寓教于乐形成氛围”的实践,推动了四分之一村民学校办学工作,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到了2003年,浦东郊区村民学校覆盖面已经达到100%,但一些单位的教育活动内容枯燥,而多数村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普遍遇到各种困难,加上“非典”的袭击影响了村民学校的正常活动。为此针对浦东郊区城市化进程加速,外地来沪打工农民大量涌入和离土农民需要重新就业的实际,必须创新村民学校办学方法,配合郊区“三个集中”,引导村民
学校开展动迁农民的就业培训,更好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从而全面推进村民学校办学;并探索外地来沪农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方法,为开展外地来沪农民参与社区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为此区农工委建立了村民学校指导办公室,开展村民学校办学研究,并集中培训村民学校办学干部,以高行镇为重点,重点抓好一批村民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同时结合新区实际,由区社发局、农工委、区文明办联合举办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教育”的大型论坛,取得了实效。提出了村民学校的办学思路与方法,高行镇10所村民学校成了农民求知的课堂、求乐的舞台、求富的摇篮、沟通的纽带、宣传的阵地、温馨的家园,受到了教育部职成司领导张昭文和全国有关专家的肯定和好评;有300名离土农民通过村民学校接受了绿化工、清洁工培训,还出现了高行镇大陆村、曹路镇直一村、机场镇陈和村抓好外地来沪农民开展社区教育的亮点。
在区镇分别成立了“村民学校指导办公室”后,基本理顺了村民学校的工作机制,村民学校的办学工作也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村民学校由村党支部统筹协调,村条线密切配合,村办学干部具体负责的办学机制。于是在2004年中分别在高行镇和川沙镇界龙村召开了示范性、特色性村民学校考核标准的座谈会和现场交流会,以农工委名义出台了示范性、特色性村民学校考核标准;确定了一批示范校和特色校的创建单位;同时与区科协、残联、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绿化公司等单位协作,建立了社区教育资源网络,使村民学校的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浦东郊区出现了31所(高行镇6所、高东镇2所、高桥镇3所、川沙镇3所、唐镇2所、合庆镇2所、机场镇3所、北蔡镇3所、曹路镇2所、金桥镇2所、张江镇3所)高质量办学、高规格管理的村校;各村民学校普遍开展了科普知识培训,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达4000多名;有500多农民在村民学校中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各镇的残疾人培训也得到全面推开。
进入2005年后,浦东郊区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浦东
郊区加快推进“三个集中”,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且导入了30多万外来务工农民,也使浦东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更好地实施市政府推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同时随着浦东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区村民学校指导办撤消,新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并成为本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指导中心通过与浦东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合作的方式,组织力量开展课题研究、教材编写,实现资源共享,并与区农村劳动力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办和区农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沟通,实施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的等级工培训和社区教育管理员的培训,同时在唐镇召开了村民学校办学规范的现场推进会,促进全区村民学校办学水准的进一步提高。编写了“社区教育管理员”教材,使900名社区教育管理人员接受了系列培训;完成了《农民引导性教育课题研究报告》,为郊区农民开展普及性引导教育进行了探索;完成了《话说浦东》(农民引导性教育系列读本第一册)的编写工作,将在新一年中推广使用;并顺利完成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并有1180人参加了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其中中级工技能培训达990人,另有3826人参加了创业培训。
“村民学校办学研究与实践”的实验项目符合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精神,也反映了浦东郊区广大村民求知、求富、求乐的要求,富有时代特征和浦东特色,并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尊重客观、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由于每年一个重点,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因而具有适应性、针对性、操作性的特点,不仅使遍布浦东郊区243个建制村的村民学校成为浦东郊区社区教育中的一支奇葩,同时它的成功做法也具有普遍意义,必将开遍整个沪郊大地。
第四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扎实开展了学校三结合教育工作,使少年儿童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养成美德,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结合教育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少年儿童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家庭化、社区化为发展方向,结合家庭教育实验、社区教育实验,形成了我校三结合教育工作特色。
一、走家庭化、社区化道路,创“三结合”教育工作特色 特色一: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努力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为加强对三结合工作的领导,我校在调整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成立了三结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书记任组长,大队辅导员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执教工作,办公室具体协调、安排我校“三结合”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求各班级三结合领导小组在广泛吸收其他学校经验的同时,重点吸纳部分优秀家长和社区单位负责同志加入领导小组。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
特色二:结合社区教育实验,发挥社区少先队组织的优势,通过小手拉大手积极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村组和学习型社区。随着农民对社区认同感的不断增强,社区的教育功能也日益显著。少先队员通过社区少先队组织找到自己在社区的新岗位,将文明新风尚带进社区,他们在社区的管理、安全、宣传各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广泛地开展了道德实践活动。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我校三结合教育为契机,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行动快、求实效,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与法制教育工作相结合。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尤其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举办了道路交通安全进社区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平时通过正常的教学,让孩子和家长们了解法律法规常识,促进文明学校的建设,为广大未成年人营造安全、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
3、与“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相结合。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组织学生参观了烈士陵园,同学们认真观看王稼祥生平事迹图片展,仔细聆听关工委老同志的讲解;开展“忆革命英烈,读英雄书籍”读书教育活动,了解革命英雄的丰功伟绩,增强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把体验收获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4、与“养成道德好习惯”主题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完成学业和未来繁重的工作,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学校开展了主题活动,让少年儿童们去发现、寻找现实中的生活陋习和不良习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父母、邻居和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针对小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引发的犯罪现象,举办了由全校家庭参加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报告会”。我校“三结合”教育工作,得到了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使工作计划得到落实,圆满完成预期目标。暑期即将到来,但是“三结合”教育工作将长期存在,也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工作发展的方向,我们要更进一步的提高对我校“三结合”教育工作事业的认识,紧密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探索小学“三结合”教育工作向双休日、向全年延伸的新模式,为服务少年儿童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工作总结
近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并逐步完善,学校本身及周边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提出,要求学校应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家长。而现行的学校制度所产生的体制性越位、错位和缺位已经成为中小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依附走向自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主要障碍。突出表现在学校办学中与家庭、社会环境互动不够,由此导致学校管理中缺少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根据现代学校教育的要求,学校要努力将社区和家庭纳入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框架之中,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的有效互动机制。
一、初步构建了合作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校与家庭、社区共同建立一个教育伙伴关系,积极介入学生家庭和社区,通过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扭转不良的家庭和社区文化。
1、筹建学习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我校积举办校园读书节,成立“教科研中心组”,启动教师发展论坛,组建学生文学社团,通过经常举办报告会、学术交流研讨和教师发展论坛,在学校中形成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使我校成为学习型学校,并借此发挥辐射作用,让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从中感受书香校园的学习氛围,最终带动书香家庭、学习型社区的建立。同时我们还注重科教结合,专群结合,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与社区合作研究,利用社区传统资源开展培 1 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我校作为社区教育的基地之一,积极参与了社区环境污染及保护工作。
2、发挥学校功能,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
家庭教育伴随孩子到成年,潜移默化,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成效。因此,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一定要取得家庭的密切配合。家庭教育配合得好,就能使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和巩固,如果配合不好,就会大大削弱或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使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的职能作用。家庭教育由于受家长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以及所形成的教养、所掌握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家庭的家庭教育并不得法,或者说并不成功。要完整文章的+扣扣:(1499-0883-24)去掉中间的横线
学校教育应对家庭教育进行系统的指导,着重加强对家长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培训,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使家庭教育得以科学而有效的实施,才能对学校教育起到有力的配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