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含五篇)

时间:2019-05-13 19:1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

距,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县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创建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为目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教育事业的突破发展,但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我县基础教育现状

1996年,我县筹资1393万元投入“普六”工程建设,实现了“普六”目标;1997年通过省政府“基本无盲县”验收;从1998年启动“普九”工程,先后投入7200多万元,新建、改造校舍近30万平方米,于2004年5月,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基”评估验收,实现了“两基”达标。2007年10月通过了国家“普实”验收;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慧源学校”建成招生,成为全市民办教育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高考录取万人占有率居全市前列,中考连续六年位居全市第一。

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学校338所,其中省级重点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0所,小学308所,幼儿园6所,创办了4所民办幼儿园和1所私立学校,职教中心1所。县级教学能手150余名,县级教学标兵30名,县级优秀班主任63人,全市“一名双优”工程优秀校长3人,优秀班主任5人,教学名师3人。

继2004年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之后,先后投入资金4560万元,新改建校舍1.4万㎡,维修校舍近2万㎡,完成2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先后为250所农村初小装备了教学光盘播放点,为73所农村完小装备了卫星教学收视点,为21所农村中学装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建成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中小学实验室硬件设施基本达标,学校图书、仪器得到进一步充实,现代教育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取得新进展。初中生均图书31册,师均48册;小学生均图书18册,师均27册。初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卫生保健器材和设备基本达到省颁标准,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截止2007年秋,全县31911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累计享受免费提供教科书745.8万元,免杂费1911.5万元。县上在财政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为6998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319.03万元,下拨生均公用经费191.44万元。全年为417名高中贫困生发放助学金33.36万元,1425名职中学生全部享受助学金,筹措关爱帮扶资金10多万元,适龄少年儿童“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配置失衡。首先由于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工作待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教师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资源普遍存在从农村学校向城镇学校流动。据统计,城区先后7次公开选聘教师,使一大批乡村学校的骨干教师流向了城区,同时,还有一部分优秀教师被高薪聘于“西安铁一中”、“高新一中”等名校任教。而城镇学校教师又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甚至个别教师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充斥校园,使很多学生无法受到好老师的教诲。据统计,全县现有公办教师2815人,而城区(不包括幼儿园)就有830多名,永乐中学就有54名“教学能手”,市级教学能手3名。村小学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据统计全县现有代理教师282人,“特设岗位”教师336名,这些教师多数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低,年龄老化,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还有部分教师学非所用,教非所学,竞有个别中学竟然连一个专业的数学、物理教师都没有。尤其农村初小,基本上是一个人一个班,所有的课都教,从一天的第一节课上到最后一节课,使农村学校教师出现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缺等问题,对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十分不利。

(二)生源的不平衡。绝大部分家长都迫切希望其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但由于校际之间存在的差异,送子女上学的热点就主要集中到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较高的学校,据统计平均每学年转入永乐中学学生多达310多名、城小200多名、二中150多名。这些学校目前由于教室、师资不足等原因,“超大班”现象尤其突出,平均都是60—70人一个班。最多的班多达78人。部分乡镇中心校,也存在同样问题,导致城镇学校不得不超计划录学生,形成大班教学,不仅给学校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不便于班级管理和学生的个别教育,既增加了教师负担,也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而偏远农村学校则招不满学生,还有个别初小全校学生不足8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教育秩序和教育质量。同时受县外招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优质生源外流,对我县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学校进入“优生流失—质量下降—更大规模的流失”的怪圈。

(三)硬件建设滞后。

1、因教育本身的各种示范类学校的评选,导致政府在对学校资源的配置上,将大量资金、教学设施过多地倾向城镇和乡镇中小学学校,为原本就属于优势学校的学校“锦上添花”。而少数学校为了满足评选标准条件,不得不将学校以前的包括校舍等在内的资源进行闲置,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我县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形成学校布点多,规模小的特点。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乡镇中心校和初级小学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失衡现象。全县308所小学中,村以下小学就有236所。因实施“普六”时标准较低,20世纪70、80年代修建的土木、砖土木结构校舍年久失修,加之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校舍整体水平不高,边远山区更是疲惫不堪,危房大量存在。全县仍有33402平方米的b级危房需要排除,给学校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初中班额较大,校舍仍然不足,教学与师生生活用房仍很紧张。

3、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物力资源极度匮乏的境况。全县中学实验室全部达到一类标准,但小学只有41所实验仪器设备达到标准,而绝大多数的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且利用率极低。标准化学生宿舍、食堂餐厅、浴室锅炉房建设还未进行。还需大量资金配备仪器图书,更新添置课桌凳,建好多媒体教室,完成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

(四)“保学控辍”任务艰巨。随着我县“两基”工作的完成,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加上我县采取的多种保学控辍措施,我县中小学生流失现象大大减少,小学掇学率虽控制在1%,但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却高于3%。庞大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县目前有420多名”三失”儿童和留守儿童。又因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和30%以上的学生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而流失,保学控辍工作任务艰巨。

(五)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在竞争重点学校的压力下,学校和教师被迫将注意力投放于有望进入重点学校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学业成绩一般和较差学生的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使很多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和全面教育的权利受到侵害。又因学校分散,交通不便,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人极少,以致于面临突如其来的新课改不知所措,陷入困境,许多农村教师只好“穿新鞋,走老路”,有60%左右的教师不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会做课件,不会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即使按照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配置的电脑,多煤体,也只是个“花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是“照本宣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消极被动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稳定器。如果教育公平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就无从谈起。那就无法谈教育的现代化。这一点对我县尤有现实的意义,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创建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必须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要把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创建工作。深刻认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全面推行和实践素质教育。

(二)加大投入,理顺经费保障体制。县财政要切实依法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三增长、两提高”。首先,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尽管我县已经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但该工程的经费远远不足以全部解决贫困山区学校的危房问题。要更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对现有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校舍和村级初小危房进行排危改造,把薄弱学校撤并到位,定点学校建设到位。对影响师生安全健康的破旧的宿舍、食堂和厕所,提供资金进行新建、改善或维修。其次,要把“普九”还账奖励款,与近三年的转移支付、“三税”教育费附加以及危改专项资金捆绑使用,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按年度、有计划地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创建工作。同时要继续做好“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和困难学生受助面,并按省市规定标准,将中小学公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做到及时到位,逐年递增。

(三)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和待遇。造成农村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学校工作,向城镇学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为保证各校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确保城镇教师愿意交流到农村,按财政部和人事部下发的《关于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方案》,可建立贫困山区农村教师的级差津贴工资制,将农村、较偏远农村、偏远农村设计成三个等级,根据这些等级设置相应的津贴系数,级数越高津贴系数越高,使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等于或高于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这样,教师在不同等级的区域工作,就可以按照系数获得相应的津贴,这种特殊津贴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安心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保障并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完善农村教师公费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确保教师无忧的工作。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要继续争取“振兴计划”和“特设岗位”教师,把优秀青年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及校际教师招聘流动对口支援办法》,派遣优秀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加强锻炼;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学科不配套及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城市与农村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如琢如磨,共同提高。要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长考核聘用与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促进校长依法民主管理学校。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继续实施“一名双优”工程,深化“送教下乡”活动,加大对教学名师和优秀校长的培养,加强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建立“省级培训基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贫困山区教职工,免费进行专项培训,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首先,要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基础教育的评估应把重点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转向“教育均衡发展”上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督导评估要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优”原则,要遏制少数学校办学条件无限制攀比的不良风气。评估时要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水平作为主要依据之一。

其次,改革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编制确定分配教师。制定符合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师编制标准,适度增加边远乡镇学校教师的编制数,补充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心理教育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出台政策尽可能解决一部分代课教师的问题。在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基础上,可辅之以教师合理流动制、轮岗制和淘汰制,把到边远山区支教与晋升、评优等挂钩。建立对薄弱学校教师培养、学校发展有实实在在意义的支教制度。大面积提高农村学生的合格率,促进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

(六)认真做好“保学控辍”工作。依据《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各乡镇要扎实开展“控辍保学”活动,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保证在校学生巩固率、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规定标准。要切实做好学生流动和学生数变动情况监测,特别关注解决好家庭困难学生、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让每一个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全面执行好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发校本教研,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严格禁止随意增减课时,严格禁止节假日乱办班乱补课,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建立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导向机制和政策环境,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各学校要创办特色,注重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作者系永乐中学教师)

决策与实践2008年第3—4期发表

第二篇:浅析城乡基础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浅析城乡基础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金林

巢湖学院 教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 在尊重和追求和谐的今天,教育公平被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之一。教育公平的研究存在区域、民族、城乡、层次、性别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而教育公平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这一现实,通过多方面详细的调查研究,从而提出以下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倾斜,同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学校合理化分布,以推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资源;教育公平;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

城乡基础教育需要均衡发展的缘由及我国目前城乡教育的差距现状

一、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认识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 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就教育公平而言,区域、民族、城乡、性别等多个方面中,城乡基础教育问题尤为凸显。至此,对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性要求也尤为突出。

所谓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这一发展的对象,指的是全国各地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范围的广泛性。第二,这一发展的主要内容,指的是经费分配、师资建设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水平,具有总体合理性。第三,这一发展的状态,不是短暂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在内容总体合理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具有时间的动态持续性。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总体合理性,时间的动态持续性,就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特征。

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了,教育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在的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60%以上,文盲半文盲主要在农村。显然,在基础教育中,农村教育是大头。农村教育不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研究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建成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的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之现状

(一)教育经费配置的城乡差距。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如义务教育投入资金筹措、分配主要由地方政府或较低一级的政府负责。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在所难免。结果义务教育这种国民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难以均衡发展。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度改革后,中央、省级财政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地方(市、县)级财政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县乡财政承担真义务教育投入经费短缺的重大压力。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在我国贫困地区,县乡财力有限,最贫困的县财政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基本的行政职能的运转,经费大量用于人员开支,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公用经费的开支少而又少。这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导致严重的义务教育地区性差异的形成。

(二)教育办学条件的城乡差异。当前,城乡之间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依然较大。与 城市相比,不少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农村中小学生寄宿条件交叉,学生宿舍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将原旧教室改成学生宿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计算机配备严重不足,教学仪器设备配置远低于城镇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与此同时,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设备也很落后。体育场馆面积不足、质量不高,器材简陋。

(三)教育师资配置的城乡差异。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指教水平亟待提高。农村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教师多为当时“民转公”教师,而且多集中在农村小学。“民转公”教师为当时的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年龄的原因,多数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些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更、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明显不适应,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从城乡基础教育教师配备情况看,城区、县镇学校普遍存在超编现象,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普遍缺编。山区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艰苦,教师应得的政策性津补贴未得到完全落实,城乡小学教师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如此,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就促成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导致教育结果的差异。

(四)教育发展水平的城乡差异。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也相当突出。基础教育方面,以市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为标志的优质学校,主要集中在以城市为主体的都市发达经济圈,而以农村为主体的周边区域则数量很少。

三、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乡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三农”问题等备受关注之时,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乡村社会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和文化也就有明显的积累功能,尤其是在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背景下,教育资源日益显示了其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严重导致了城乡分割和发展不协调,进一步激化已经过剩的劳动力和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农村普遍贫困化,并造成严重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均,而城乡差距扩大隐伏着流动的势能,也隐伏着不稳定、不安定的因素。

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调查表明,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于经济发展乃至居民整体收入状况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越是教育资源分配密度低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越低,并表现出明显缺乏经济发展后劲的特征。同时,调查表明农村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极端不平衡导致了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甚至严重削弱了中央许多惠民惠农政策的实际效 果。

第二部分

城乡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三种论调的陈述

悲观论。这种观点认为,农村基础教育范围太广、问题又多、长期落后、积重难返,与城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只看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困难的一面,没有看到它与城市均衡发展的可行条件,故心存疑虑,产生了悲观的思想。受这种观点的支配和影响,致使一些地区的教育处于片面低效的落后局面。

速效论。这种观点主张: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该尽快解决,一步到位。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所谓快速发展观。持这种观点的人,不能正解认识和理解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短期的一时发展,而是长期的动态的持续发展,因此,只能循序渐进,稳步向前,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否则,这种发展必然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将会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

齐步论。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减慢城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通过一慢一快的运作,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实现了。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正确认识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整体发展,不是对一方限制性的发展,而是对双方都推进的积极性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将会挫伤发展的积极性,城乡基础教育就很难均衡发展。

悲观论、速效论和齐步论,都是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观念陈旧、认识模糊、思维滞后的表现,它影响和阻碍着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值得我们正视,并努力加以改变。二、四大问题的存在(一)职责不够到位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本应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推进其均衡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历史延续、应试教育陈旧观念的干扰,加上三者上下协调沟通渠道的不畅,因此,在规划、分配和督查等方面出现了职责不够到位,效果不佳的问题。比如,由于统筹规划不全面,以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并未缩小;又如,由于经费分配的结构没有得到必要的调整,以致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未得到应有的改善。再如,由于督查监控制度的不健全,评估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以致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调控力度。这些职责不够到位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

(二)经费分配失衡

城乡基础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比如,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合理。数据统计显示: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不到40%;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经费。显而易见,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合理的应有的经费投人,就难以与城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因此,经费分配失衡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

(三)师资问题突出

1.数量不足,据湖北省孝感市教育局的调查,该市中小学专任教师缺编2,075人,其中小学1,045人,初中225人,高中700余人,且大多是农村中小学。

2.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学历不够达标以及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等三个方面。江苏省盐城市的一次调查:教师队伍老化,一些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50多岁,一些乡镇4l岁以上的在岗教师占60%,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英语、计算机和艺体类教师非常缺乏。某小学一共有27个班,其中英语、体育、美术教师各只有一名。又据前教育部周济部长的一次讲话也从全国范围内说明教师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他说:目前全国仍有31万名教师未达国家规定合格学历,有近50万名代课人员。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成为制约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流失严重。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导致农村教师不安心执教,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严重,比如盐城市有的乡镇一年大约流失1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又如,甘肃省庆阳市三中,10年间调来120名教师,而流失的就有80名。

(四)教育质量偏低

1.普九率出现下滑。一些农村,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有的还没有完成普九的基本目标,而有的完成了这一目标的,却又出现了普九率下滑的现象。

2.学生辍学严重。比如,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失学人口,尤其是初中阶段失学人口。又如,不少地方是初一3个班,初三1个班。可见学生辍学问题的严重。

3.毕业生质量偏低。具体表现在一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滞后,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学校其教育内容、时间和效果,都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合格要求。因此才导致了毕业生质量偏低的问题。所以,不管从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反映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偏低的问题。

第三部分

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理念

(一)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普遍性。首先,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东方的国家,还是西方的国家,在其教育发展的历程中,都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问题的发生。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的现象,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心存疑虑,悲 观无为。其次,就国内来讲,它是全国范围的问题,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都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问题的发生,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的现象,思维不能偏狭,视角要广泛既要看到局部问题,更要看到全局问题,从而正视它,努力改变它。

(二)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客观性。这个地区、那个地区出现了失衡问题,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的。回避它,是不行的;想超越现实改变它,也是不行的。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的现象,我们就应该积极应对它,科学而正确地解决它。

(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解决的可能性。一些地方解决失衡的成功经验说明了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现象,我们就要充满信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努力,为有效的解决,取得成功作出应有的努力。

认识到失衡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解决的可行性,我们要树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理念须知,树立正确的理念,是我们走出悲观论、速效论和齐步论的误区,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建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制度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性很强,因此,我们在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依法办事,按章操作,提高运作的规范性,减少或避免实施的随意性。

(一)各级责任制。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各有责任。为了落实责任到位,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制。首先,各级的责任必须明确,坚决杜绝职责不清的现象,以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其次,要把各级履行职责的情况纳入政绩的考核范围,奖优罚劣。第三,各级的职责虽各有分工,但是分工不能分家。因此,必须做到分工合作,上下协调,渠道畅通,以充分发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效应。

(二)科学评价制。建立健全城乡基础教育的科学评价制,即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为此,必须转变评价思想,完善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方法,做到定量评判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全面监控制。全面监控制就是对城乡基础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监控制,要求做到四个结合:首先,从内容上做到个别重点监控与全面系统监控相结合,要杜绝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和以偏概全的监控倾向。其次,从时间上做到平时的经常性监控与集中的阶段性监控相结合,要防止那种偶行又止、大起大落、片面追求所谓轰动效应的监控倾向。第三,从性质上做到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相结合,要纠正那种重发现问题,轻总结经验,甚至忽视总结经验的片面监控倾向。第四,从方法上做到监督检查与 反馈调控相结合,要改变那种发现了问题,不反馈信息,不调控纠正,只做表面文章的监控倾向。我们做到监控的四个结合,才能全面提高监控的力度,取得应有的效果。

建立健全各级责任制,科学评价制和全面监控制等制度,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章可循,走出误区,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采取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在经费投入上,实行两个结合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是基础。而经费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抓好两个方面,实行两个结合。

1.从经费的来源途径上,实行国家划拨与社会力量筹措相结合。城乡基础教育经费的提供,首先是政府行为,这个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的比例和力度,力求做到与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另一个方面,在国家财力提供有限的情况下,要广开财源,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办学体制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

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源问题,又可以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普九率及其巩固率,应该说是一条一举两得的有效策略。

2.从经费的分配上,实行面向全体与个别倾斜相结合。对城乡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首先是要面向全体,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一视同仁,个个受益,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城市中心的不公平倾向,达到总体合理,以利于全体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二元结构、行政区划和历史等原因,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地区和校际之间都存在失衡的现象和薄弱的环节,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现状,面对这一现状。因此,在经费的分配上,也不能搞一刀切,即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应该向个别倾斜,从校际来说,向薄弱学校倾斜。对这种个别,适当加大经费分配投入的比例和力度,这对加快改变其落后的状况,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应该的、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二)在师资建设上,建立四种机制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重点。而师资建设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建立四种机制。

1.城乡交流制。即城市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定期轮换制与农村教师到城市中小学任教进修制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城乡师资的交流机制。

2.定岗聘任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定数量需求,在师范院校实行定岗培养,这种师范生毕业后,按照事先的签约,应聘到定岗的农村学校任教。

3.提高培养制。一是帮扶培训。建立由城市学校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导师团,定期到农村学校上公开课,举办讲座等,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继续教育。通过函授、自考和校本培训以及其它形式,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的继续教 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以及专业水平。

4.长效激励机制。一是落实国家规定的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教师的津补贴。二是为农村教师建立起养老、医疗保险等保障体系,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四是对农村教师评优评先,适当实行倾斜政策,增强农村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以上第一、二条是物质激励,第三、四条是精神激励。采取这些措施,实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将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这对于农村教师安于农村执教,减少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有积极作用。

通过建立以上四种机制,将有利于改善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进而有利于从数量和质量上改变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

(三)在学习外国经验上,借鉴两种计划我们在探寻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时,外国经验也值得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比如,英国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中实行的两种计划,就值得我们借鉴。

1.教育行动区计划。该计划是英国政府积极引进校外力量,以公立私营、学校和社区共建等方式改造薄弱学校的有效尝试。自1998年至2001年实施几年来,该计划对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转换政府职能;二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三是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四是提供充足经费支持。

2.教育优先区计划。教育优先区,是指被政府列为物质或经济极为贫乏和不利、须优先予以改善以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理想实现的地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改善条件不好的地区的教育状况的过程中,都实行过这一政策。英国政府的政策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制定出一套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找出需要特殊援助的学校,政府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投入,使其校舍、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师资水平等方面,尽快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教育优先区计划的实施,产生了积极实践教育机会均等这一理想目标的作用。

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和教育优先区计划等政策的实施,对其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借鉴这两种计划,对我们改变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四)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均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由不均衡到均衡,再由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渐进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立足当前,吸收继承,解决好现实问题。一是要吸收继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 展。要广泛吸收继承中外这方面的成果,博采众长。一方面要总结和吸收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理念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当地借鉴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理论和方法,以提高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效果。二是要解决好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面对这个现实,立足于这个现实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好问题。比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遭遇五大新问题,就值得我们正视和认真应对。另一方面,对已经取得的成果,要巩固和提高,比如全国基本普九,就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果,我们应珍惜它,巩固和提高它。而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普九率的回落下滑现象,这是应该正视和尽快加以改变的,以杜绝人为的失衡现象,确保城乡基础教育质量的巩固和提高。

2.面向未来,改革创新,不断发展。一是要更新观念,面向未来。在新的形势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更新观念,面向明天,彻底根除应试教育的陈旧意识的影响和干扰,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从时代的特点和战略的高度来思考这一发展的新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不断提升城乡基础教育的质量。二是要改革创新,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薄弱,实践效果不尽人意这些就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方面。因此,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要在理论、方法和模式上有所创新。要坚持科研为先导,广泛开展实验研究,突出时代性、科学性和运用性,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探索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方法,发展新理论,用以指导实践,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步上新的台阶。

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不仅有利于搞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工作,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梁发市。中国教育公平性恶化妨碍各社会阶层间流动[N].中国青年报,2004-0812.[2]王芳。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建议[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3)。

[3]谢发。汤仙月。曾勇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周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遭遇五大新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60428.[5]文新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理论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

[6]杨军。英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第三篇:如何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内容提要: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县除了受长期以来全国性的重点发展模式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大城关”战略的大背景下,城区生源不受适龄儿童总数减少的影响而减少,反而逐年增加,城区学校办学规模总体偏大,教学点分布不均,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无形中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我们应先充分认清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公平与效率、重点发展模式、传统观念影响等现状,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县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普及了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跃上新的发展平台之后,均衡发展应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中一个根本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成为我县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均衡配置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生源、教育管理等办学要素,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性,使义务教育真正实现持续、协调、均衡发展。

一、我县基础教育存在发展不均的主要体现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县除了受长期以来全国性的重点发展模式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大城关”战略的大背景下,城区生源不受适龄儿童总数减少的影响而减少,反而逐年增加,城区学校办学规模总体偏大,教学点分布不均,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无形中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因而,我们应先认识到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要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要条件应是教育资源要满足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的需要。从目前教育资源的状况来看,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供给不足。教育资源不足能不能实行均衡发展?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足与不足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资源的短缺分为满足基本教育机会的资源短缺、扩大和增加教育机会的资源短缺,接受高水平和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短缺三个方面。从目前我县情况看,基础教育的教育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在此情况下,我们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消除适龄儿童有上学机会以后所接受教育的质量差异,在不可能一下子提供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如何在一定的区域或更大范围内做到有限的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让所有孩子都尽可能上好的学校,接受同等或相近水平的教育,享受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

2、公平与效率问题。在经济领域有一个原则,叫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些人则把它运用到教育领域,认为办优质教育是必然的,发展不平衡也是必然的,学校之间的竞争正是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实,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各有规律。现阶段,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关注效率,但教育的公平和效率与经济上公平和效率观是不相同的。教育的公平一是机会公平,即人人有学上;二是过程公平,也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要基本相当;三是结果公平,依据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条件,通过一段时间教育之后,每个人都得到相应发展,给学生以最好的出路。正是由于过去政府对学校投入的不同,造成了学校之间发展不公平,使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竞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现在讨论的公平,就是填平这种不平,实现公平。这种公平是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是现代民主化的社

会决定的,更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决不能随便引用经济发展上的一些理论、原则来指导教育工作,如果我们不加区别地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有可能人为地扩大、加剧社会的不公平,阻碍或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有些地区的择校风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响,实际上就是老百姓感到接受教育机会不公平而产生的。

3、传统观念影响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国的文化传统。直到今天,每一个人,不管社会的精英、高级知识分子、政府官员,还是平头百姓,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而且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学生,应接受良好教育,大家都有一种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只能用考试选拔的方法来决定,部分人进“好”学校,从而造成一种事实,人为地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差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以考试为手段,以成绩为尺度,以测定“智商”为标准把学生送到不同的学校,是以排斥多数学生为代价的。而这样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社会追求,长期以来也一直影响着区域与区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推进教育均衡化是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大城关发展战略是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新一轮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已显现对现有城乡教育发展理念和学校布局的极大冲击,教育必须随之推进一体化,坚持科学统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教育发展观。但目前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而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于拥有绝大部分生源的城区,不同学校之间,不能一体化,这就难以实现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升,难以为老百姓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根据我县目前的情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1、适当政策倾斜,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即政府的投入对每一个学生来讲是平等的。几年来县城区中学、小学、幼儿园校校生源爆满,从表象分析,这是户籍管理不够规范,教育发展规划滞后于城市化进程造成的;从深层挖掘,这种现象已经凸显出其他乡镇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城区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城乡教育发展的现实差距,优质教育资源的盘存总量不足,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素质、高水准教育的渴求。

因此,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化,首要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优化配置各个学校的教育资源上,减少甚至消灭弱势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要通过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共享,抓住教育布局调整、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争创省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等有力时机,调优配强做大教育资源,逐步带动县域内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进而整体升格,使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扩增、合理分布。要大力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利用现有信息网络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的水平,让学生更多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其次要依据城区人口分布及现有状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新建、增加中小学学校或教学点,对这些学校或教学点应努力做到高起点、高配备、高要求,以满足广大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需求。

2、加强教师交流,实现师资队伍均衡。教育要均衡发展,首先要实现师资的优化配置,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影响这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较高的,但学校之间是很不平衡,师资资源配置也不理想,教师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还没有真正到位。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县存在着农村学生大量流向城区,造成农村学校师资相对富余、超编,且教师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有的学科没老师上课。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尽快形成区域内的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岗位聘任制、上岗竞争制、流动双向选择制。经济待遇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制,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导向制。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尽快适应教育

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体制改革的环境,以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加速我县新一轮教育的发展。

3、根治择校顽症,实现学生生源均衡。为了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均衡化,我们可以仿照一些地方已在做的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校的做法,进一步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制度。一方面,校与校之间的应试竞争将弱化,有助于初中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如果较为平等地分配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愿意留在条件较差的初中校学习的学生实际上将有更高的机会考入重点高中,而这项政策如果得到长期执行,必将引导初中校生源流向,逐步遏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倾向,改善薄弱初中校生源质量,最终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

4、用好领导人才,实现教育管理均衡。一是干部定期交流。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水平的高低。干部交流要形成制度,积极创造条件继续执行选派较为薄弱的学校领导干部到县内外先进学校挂职制度。二是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不论谁当校长,首先要按规范运作,在规范中创新。不能换一任校长,紧接着就换一批规章制度。在贯彻落实上级统一规定和部署的前提下,允许创新,提倡改革。现在,个别学校已形成这种现象:学校只要更换校长,一些规章制度随之更改,管理水平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学校不致因校长更换使学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改变。要进一步完善并创新教育督导办法,确保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大体均衡。三是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交流;教研备课活动、科研信息、课堂教学交流等。

我们强调区域内学校要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说每所学校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发展水平。教育均衡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均衡,教育均衡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是降低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的标准,不是忽视优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是大力扶持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实现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相对均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篇: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现状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267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现状研究

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嘴学校南锡君摘要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均衡化现状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在我们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各地对于高质量教育的旺盛需求与长期供给不足的矛盾正在逐渐演化为全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特别是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基础教育也出现了比较显著的非均衡发展趋向,其中,对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收费现象,社会反映尤为强烈。所谓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就是要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规、政策,都要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必须均衡配置,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具体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

就现阶段,我们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无论乡镇间,还是乡镇内部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从教育资源供给来看,我们农村中小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也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扭转“文革”造成的专门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多出人才和快出人才,在当时恢复高考制度不久和教育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形成了一批城市化的重点中小学,必然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拉大了城乡中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社会教育需求来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总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受教育者占总人口比重不高,突出表现在农村地区受教育的人才严重不足,学校教育带有明显的“精英型教育”特点。而社会各层次对教育高质量要求日趋增强,这样,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预期与教育实际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明显分歧,逐步形成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的现象,从教育资源的配置来说,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图书资料等的配置都不能均衡,那么在学校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能否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否达到相对的均衡,就显而易见了。

一、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明确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问题。

首先,教育均衡发展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追求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是要求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保证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时所必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也是我们教育事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均衡的目标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推进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其次,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管理仍然过于倾向于政绩型。当不少学校的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程逐渐丧失与语、数、外、理、化、生等课程本应平等的课程地位时,相关的教育管理者并未采取严格的干预措施,督促学校改正。难道是因为这些课程不重要?不,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语、数、外、理、化、生等课程是统考课程,这些课程的成绩决定着教育管理者的实际政绩——学科平均分是不是上升了,升学率是不是提高了,考入重点学校的人数是不是增多了。其极端表现就是,每到中考,一些学校就采用所谓的“盯人战术”,把抓分数落实到人头,而他们何曾对音、体、美等课程采取过如此激进的战术?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就是要靠课程的培养,没有课程均衡为基础,相应的均衡举措再多也难有实际意义。

二、现阶段,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相关问题

1、城乡学校的资源分布,师资分配严重不均衡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了一大批薄弱学校。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前,教育系统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同乡镇的经济实力及同一乡镇校际资源的差距,直接决定学校建设水平和办学质量上的差距,乡镇开始实行教师结构工资之后,校际教师待遇差距迅速扩大,学校之间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条件出现失衡,生源状况随之严重分化,一些在应试制度的压力之下,择校范围逐步加大,择校收入就成为学校主要的经济创收手段,这样进一步拉大了学校创收水平的差距,乡下偏远山区的薄弱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

2、学校的“招生方式”与学生的“择校生”问题表现得越来与明显。在高质量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小学升初中究竟采取何种招生方式,是一个比较有分歧的问题。当优质初中无法满足学区内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的需求时,必须采取通过考试选拔的做法。这对越是薄弱中小学比例较大的地区,这种做法就越不一定公平。由于校际之间的差距,加之执行政策的差异,即使实施免试就近入学,义务教育阶段以缴费为主要手段的“择校生”现象仍不断出现,特别在城区学校尤为突出。

3、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还表现在城乡差距,城乡关系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教育发展系统是由城市和乡村的教育行为共同构成的。当前最需要关注和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农村教育不受重视问题。尤其是偏远、落后乡镇的农村教育问题。实际上,无论是哪一个区域、哪一所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可能面临着办学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困境,但是,相对于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来说,落后乡镇的农村学校和一般学校在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此外,对于偏远、落后的农村来说,许多家长的观念过于落后、保守,也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乡镇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同一乡镇不同学校发展的不平衡,使得

教师仍然出现单向流动,基本上都是从欠发达乡镇向发达乡镇流动,从一般学校向好学校流动,从乡村向城市流动。教师流动最大的动因是发展的机会和待遇的驱使,只要发展的机会不平等,只要教师的待遇不平等,这种单向流动就不可能停止。这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造成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教育资源供给的总量性短缺的长期存在,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有的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有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的,沿海和内陆、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有的是制度政策上的原因、城乡经济、文化发展、投资失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的产生,因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周刊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

3.《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刘小兰

第五篇:试析我国风电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试析我国风电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当前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我国国情和风电产业发展的现实入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风电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论文关键词:风电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科学发展

我国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国风电产业相关技术快速发展,商业化应用取得突破。30多年来,我国风电场迅速在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布局、发展并投入发电运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清洁的电力能源;随着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的日益变革,我国风电企业也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了同业竞争的格局;我国风机设备容量逐步升级,从最初的国外引进到现在的规模化国产,并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在核心技术上还不具备制高点优势,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发展规划、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纵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电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

1.迅速实现了风电发展的规模化

1986年4月,我国第一座容量为105kW的风电场在山东荣成并网发电;2006年4月,龙源集团总装机规模为20.06万千瓦的吉林通榆风电特许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短短20年间,我国风电场建设的规模就扩大了约2000倍。据有关部门预计,2010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3500万千瓦。

2.实现了风电发展的产业化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各地已经开始主动研制并从国外引进风电机组,探索建设风电场。80年代,我国试制出的国产55kW风电机组在福建平潭成功并网。随后我国风电产业迅速发展,在运行体制上出现了商业化、公司化的新景象。从2003年至今,由于国家对新能源发展的鼓励政策,使得更多的投资主体涌入风电行业,大型风电机国产化率已经超过70%。风电产业已经形成了技术门类比较齐全、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格局。

3.风电产业发展法规初步完善

法律法规是一个产业规范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并能够取得骄人业绩,就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完善了有关法律法规,并制定了有效的发展政策。风电产业发展之初,在试验研究阶段并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随着风电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1995年原国家电力部开始关注风电发展的规模,提出到2000年年底风电装机要达到100万千瓦。随着政策的支持,2000年年底的风电装机容量大大超过了这个目标。随后受世界新能源发展潮流的影响,加上我国节能减排任务的压力,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通过,随后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在这些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在风电行业领域从2003年开始连续五年组织特许权招标,规划大型风电基地,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促进了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

4.风电产业成为替代能源主体的趋势已经显现

风电产业发展的实践和传统能源枯竭的压力说明,发展风电不能只作为传统能源的补

充,未来应该是传统能源的替代品。《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了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大电网覆盖地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例分别达到1%和3%以上。2008年8月13日,随着龙源集团辽宁法库10万千瓦风电项目投产,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700万千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预计到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可超过8000万千瓦甚至1亿千瓦。届时风电可能超过核电成为我国的主要战略能源之一。

二、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风电发展规划缺乏科学衔接

由于我国政府中央层面的统一规划出台较晚,在风电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在组织编制大型风电场或风电基地的开发规划时,首要考虑的是依照当地风能资源情况来制定风电的规划规模和建设时序,却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电力网络系统的电源结构、风电消纳市场、电网输电能力等因素,导致各地确定的风电发展规划规模远远超过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指标。“十一五”以来,我国风电发展目标多次修改,目前仍尚无定论,从而没有发挥出国家统一的发展规划对产业发展的总体指导作用,出现了中央和地方发展规划缺乏科学衔接的现象。

2.风电发展规划缺乏综合协调

风能虽然是清洁和成本较低的能源资源,但是风能资源的间歇性、随机性和不可控等特性使得风力发电天然具有随机和局部反调峰特性,会对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冲击。从电网安全角度来看,电网系统消纳风力发电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电网系统的合理规划和各种电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在大力发展风电的同时必须考虑到风能资源充足时的电网调峰和风能资源缺乏时的电网调谷问题,而目前我国电源结构还是以煤电为主,水电装机中大部分为径流式电站,丰水期不能调峰,核电目前不参与调峰,系统调峰能力极为紧张,导致我国部分地区风电无法尽快上网。

3.风电场区域布局缺乏科学合理规划

据有关部门调研,我国风电场的区域布局也不尽合理,首先部分陆地风电场建在沿海滩涂地区,频繁的滩涂围垦将使已建风电场逐渐远离海岸线,而海岸线1.5公里以内的区域则属于风能资源丰富地带。其次,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宝贵,由于风电场占用土地面积大,这就更需要科学综合规划,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4.电网规划建设与风电发展规模不配套

我国风能资源在陆地上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地区,其技术可开发量占到全国陆地风能总量的95%以上。但是我国的风能资源却与用电负荷呈逆向分布,风电发展具有“大规模、高集中开发,远距离输送”等特征,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技术挑战。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必须依托坚强、灵活的电网来实现。因此各地的风电发展规划要与电网规划配套,风电厂建设应同步考虑电网建设的进度,从而现实风电与电网协调发展。

三、促进风电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我国风电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强综合配套,促进协调发展。

1.尽快出台更加科学的风电发展指导性政策

在国家政策方面,一是要抓紧制定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出台绿色电力消费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认购清洁能源,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提高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回报率,促进更多投资主体进入该领域。二是加强政策引导,采取优惠税率或其他财税政策

鼓励风电相关制造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风电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出台补偿机制,补偿煤电机组参与调峰造成的损失,从而鼓励更多发电企业参与风电消纳。四是在风电上网过程中涉及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制定明确的技术规范。

2.完善能源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风电份额

由于电网技术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能源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能源规划方面,必须统筹考虑风电与其它电源的比例结构,合理确定调峰、调谷的备用电源,综合考虑风电与电网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科学解决风电上网和市场消纳问题。

3.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占领产业制高点

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首先要超前研究风电设备核心技术,重点在兆瓦级风机的总体设计、高效率能量转换叶片、高可靠性齿轮箱等重点技术方面加快研发力度和产业化力度。其次要加快研究风电自动化控制技术和风能功率预测技术,建立健全风电产品市场化检测认证体系。第三要加大大型储电库等调峰调谷储能新兴技术的研发力度。

4.加强电网配套,促进智能电网发展

电网是能源系统发展的物理骨架,必须建设通畅智能的电网才能保证电源投资的正常回收。因此首先要配合风电基地建设合理设置电网架构和负荷规模,并和大煤电基地建设协调配套,配合特高压电网发展,建设以分布式能源为基础的区域电网,配合大电源基地为基础的特高压电网,形成电力“宽带网络”,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电能,共同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其次是将智能电网列入国家能源战略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政策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服务新能源快速发展。

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http:///lunwen/

下载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均衡发展问题汇总

    学校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领导小组成立和组建 1.将公示牌上面的人作为成员(即社会综合治理)加入; 2.成立学校内涵提升办公室; 3.专题片、迎检人员、宣传册。 二......

    中国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国际品牌协会会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品牌专家委员会主任 解艾兰 关于“中国品牌国际化”及“中国品牌发展现状及新趋势”等问题,我......

    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局一、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安徽省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逐......

    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已得到了基本保障,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教育格局,致使城乡教育在设施、师资、教学、管理等......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性思考建议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摘要)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特点、必要性、策略等方面对我国有......

    基础教育现状调查问题设计

    桂东县基础教育现状调查问题设计 访谈部分 一、针对行政领导(教育局领导、校长、教导处主任等) 1、请您评价一下贵县基础教育的整体状况? 2、您学校有特岗教师吗?(对校长、教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