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12月阿勒玛勒中学消防安全自查报告(本站推荐)
阿勒玛勒中学消防安全自查报告
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学校火灾事故的发生,将给师生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学校火灾事故应防患于未然,学校防火工作刻不容缓,防火责任重于泰山。为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根据县教育局、县公安消防大队的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对我校消防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
一、加强领导,成立学校防火领导小组,加大领导监管力度。
组长:张好文
副组长:王宏伟马鹏孔阿亚提
成员:田江龙、那比、梁劝源、方锡金
裴永强、刘学仁、努尔兰
各班班主任
二、自查学校用电线路。
学校用电线路不规范或者私拉乱接很容易引起火灾事故的发生。鉴于此,学校对用电线路进行了全面检查。针对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及宿舍楼用电量较大,若电压不稳很容易造成电器设备的损坏或引发事故的情况。特别是今年我校对新实验楼、教学楼、食堂的大负荷线路及时进行了检修,并联系供电单位对横跨校园内的电线线路进行了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学校还对全校的电线、电话线、网络线进行了彻底的排查与改造,消除了一些线路旧损所造成的安全隐患。
三、自查学校教学用房、生活用房通道,以及周边。
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及宿舍楼通道畅通,未发现在通道内堆放杂物。在上课期间通道畅通未关锁。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及宿舍楼周边未发现堆放可燃杂物情况。
四、自查加强师生防火意识教育情况。
学校多次利用两会一课、法制安全课等形式经常对师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加强防火教育,在12月3日还举行了“消防安全演习”,特别邀请了乡政府应急分队、派出所干警来我校指导,共同使全体师生掌握了一些安全知识,学会了一些安全自救、安全逃生的安全知识,提高了消防安全意识。学校的消防安全自查也由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加;同时班主任及时教育,将防火的意识贯穿到平时的常规教育之中。特别是广大师生用火安全。如家庭如何使用液化气知识,要求用火严格按程序操作,液化气罐和气灶应保持规定距离,堆放柴草的地方远离火源,不得靠近电线,液化气罐不能用热水、腊烛等在外加热,经常检查气管是否老化、磨损漏气。购买液化气时观察钢瓶是否年审等;学生宿舍严禁使用电器,严禁点蜡烛;校园内严禁吸烟、乱扔烟头,烟头须熄灭后扔进垃圾箱,不得抛入草坪或花园内。加强对学生的防火教育,教育学生不玩火,不携带火源到学校。严格学生野外用火。
五、努力方向
1、今年,学校为响应上级的“创建平安学校”要求,对“四防”工作特别重视,为使我校成为最平安学校,将添置和更新消防器材,进一步加强消防管理,将与公安消防部门加强联系,进
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消防知识讲座,进行一次消防灭火演练,从而大大提高我校师生的消防意识。
2、学校将不断加强消防方面的资金投入,学校为加强教学楼和实验室的防火能力,将对主要部位的灭火器进行充实完善。
3、学校将加强对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的消防安全管理,除按规定配齐灭火器材外,理化生实验室的各种器材药品规范管理和使用,图书室注意防霉和防暑工作。
总之,我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努力作到了管理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思想认识到位,近几年来未发生一起由于消防不得力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为成为真正意义
阿勒玛勒中学消防安全
自查整改报告
阿勒玛勒中学
2009年12月
第二篇:2009年12月阿勒玛勒中学消防安全自查报告
阿勒玛勒中学消防安全自查报告
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学校火灾事故的发生,将给师生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学校火灾事故应防患于未然,学校防火工作刻不容缓,防火责任重于泰山。为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根据县教育局、县公安消防大队的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对我校消防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
一、加强领导,成立学校防火领导小组,加大领导监管力度。
组 长:张好文
副组长:王宏伟 马鹏孔 阿亚提
成 员:田江龙、那 比、梁劝源、方锡金 裴永强、刘学仁、努尔兰
各班班主任
二、自查学校用电线路。
学校用电线路不规范或者私拉乱接很容易引起火灾事故的发生。鉴于此,学校对用电线路进行了全面检查。针对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及宿舍楼用电量较大,若电压不稳很容易造成电器设备的损坏或引发事故的情况。特别是今年我校对新实验楼、教学楼、食堂的大负荷线路及时进行了检修,并联系供电单位对横跨校园内的电线线路进行了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学校还对全校的电线、电话线、网络线进行了彻底的排查与改造,消除了一些线路旧损所造成的安全隐患。
三、自查学校教学用房、生活用房通道,以及周边。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及宿舍楼通道畅通,未发现在通道内堆放杂物。在上课期间通道畅通未关锁。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及宿舍楼周边未发现堆放可燃杂物情况。
四、自查加强师生防火意识教育情况。
学校多次利用两会一课、法制安全课等形式经常对师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加强防火教育,在12月3日还举行了“消防安全演习”,特别邀请了乡政府应急分队、派出所干警来我校指导,共同使全体师生掌握了一些安全知识,学会了一些安全自救、安全逃生的安全知识,提高了消防安全意识。学校的消防安全自查也由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加;同时班主任及时教育,将防火的意识贯穿到平时的常规教育之中。特别是广大师生用火安全。如家庭如何使用液化气知识,要求用火严格按程序操作,液化气罐和气灶应保持规定距离,堆放柴草的地方远离火源,不得靠近电线,液化气罐不能用热水、腊烛等在外加热,经常检查气管是否老化、磨损漏气。购买液化气时观察钢瓶是否年审等;学生宿舍严禁使用电器,严禁点蜡烛;校园内严禁吸烟、乱扔烟头,烟头须熄灭后扔进垃圾箱,不得抛入草坪或花园内。加强对学生的防火教育,教育学生不玩火,不携带火源到学校。严格学生野外用火。
五、努力方向
1、今年,学校为响应上级的“创建平安学校”要求,对“四防”工作特别重视,为使我校成为最平安学校,将添置和更新消防器材,进一步加强消防管理,将与公安消防部门加强联系,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消防知识讲座,进行一次消防灭火演练,从而大大提高我校师生的消防意识。
2、学校将不断加强消防方面的资金投入,学校为加强教学楼和实验室的防火能力,将对主要部位的灭火器进行充实完善。
3、学校将加强对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的消防安全管理,除按规定配齐灭火器材外,理化生实验室的各种器材药品规范管理和使用,图书室注意防霉和防暑工作。
总之,我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努力作到了管理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思想认识到位,近几年来未发生一起由于消防不得力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为成为真正意义
阿勒玛勒中学消防安全
自查整改报告
阿勒玛勒中学 2009年12月
第三篇:阿勒玛勒乡中学马克思主义教案
阿勒玛勒乡中学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
个离不开”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意义。
2.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
2、难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意义
(1)作为中学生,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2)通过活动探究,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资料 2.根据课堂需要讨论
四、教学过程: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
第四篇:《阿玛勒火》教案2
《阿玛勒火》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西藏的风土人情,以及西藏音乐风格特点和西藏舞蹈特点。
2、能够分辨出《阿玛勒火》的题材,说出西藏舞蹈的特点。
3、感受西藏音乐的风格,体会西藏新面貌和西藏人民爱戴和尊敬孔繁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音乐视频、图片更深入的了解西藏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西藏音乐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聆听一段藏族歌曲。
2、收集西藏歌曲,西藏还有那些歌曲?(《青藏高原》、《圣地拉萨》、《格桑拉》、《青海湖》、《坐上火车去拉萨》、《青海人》、《桑吉卓玛》、《天路》、《乃宁桑珠庙会》等)
二、欣赏《阿玛勒火》
1、聆听《阿玛勒火》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1)乐段的开头都用“阿玛勒火”这个衬词启始。2)乐段的结尾都用的旋律收束。3)乐段与乐段间都用间奏予以过渡。
2、解释囊玛的含义。
“囊玛”在藏语中有“宫内”的意思,受宫廷文化的影响,常被人们误以为是宫廷音乐,其实,它来自民间是一种传统歌舞形式,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出人数不限,常在室内演出,通常由引子、慢快歌舞和快歌舞三个部分组成。
3、聆听《阿玛勒火》时,先让学生哼哼旋律,理解歌词,再引导学生在音乐情绪上、音乐风格上(特别是与其相关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上)其它藏族歌曲进行对比,进而对 “囊玛”这种音乐体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三、欣赏西藏舞蹈
1、放西藏舞蹈视频,西藏的舞蹈有什么特点?(舞步、弯腰、服装等)
2、让学生简单地学学西藏的舞步。
四、总结
通过欣赏藏族歌舞体验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奔放,也从它的旋律中感受到西藏音乐的独特风格。
第五篇:《阿玛勒火》教案
教学内容:阿玛勒火
教学目标:.1.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藏族的歌舞音乐,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2.能够聆听并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并能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 3.了解《阿玛勒火》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教学重难点:
1.了解《阿玛勒火》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2..藏族歌舞音乐的特点、音乐情绪。课型:欣赏课
教学方法:聆听、律动、舞蹈表演等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演唱《献上最洁白的哈达》导入新课。藏族不仅有悠远高亢、舒畅开阔。曲调优美的歌曲,还有多姿多彩的舞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藏族的歌舞音乐囊玛,接下来我们欣赏一首优美抒情的藏族民歌《阿玛勒火》 二.新课学习:
1播放《阿玛勒火》,聆听思考,作品的结构、每个乐段的开始和结尾有何特点、乐段之间用什么过渡?
(三个明显艺术特征分析:乐段开头都用“阿玛勒火”这个衬词开头;结尾都用相同旋律收束;乐段与乐段之间都用间奏过渡。)2..再次聆听思考:
此外你还感受到了那些音乐要素的特点?请自由发言。
(歌词采用比兴手法写成。文字简练,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表达了藏族人民和解放军的深厚感情。
E商调,两段体。引子流畅,第一乐段旋律优美抒情、清新。第二乐段旋律优美抒情,调性稳定,情绪沉稳。)
3.你知道什么事囊玛吗?课件演示:囊玛
囊玛,在藏族的语言文字里含有“室内”的意思。源于民间,并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发展到了17世纪中叶(清初顺治九年),五世**阿旺洛桑嘉措从北京受封回到拉萨后,才在布达拉宫模仿清制建立了歌舞队,并且开始吸收一些囊玛的曲子为宫廷所用。囊玛,古典歌舞艺术形式,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出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常在室内演出。
囊玛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引子(旋律比较固定)。慢板歌舞以唱为主。快板舞曲速度很快,富于跳跃性。其音乐情绪显得热烈奔放、粗犷豪爽;舞者则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气氛热烈而活跃。伴奏乐器:竹笛、扬琴、扎木聂、根卡、胡琴、持琴(类似二胡)和串铃等。
4.学生再次聆听歌曲 三.实践创造: 复听《阿玛勒火》随音乐做简单动作。
播放《翻身农奴把歌唱》舞蹈视频。跳舞 四.小结:囊玛
囊玛,古典歌舞艺术形式,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出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常在室内演出。
囊玛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引子(旋律比较固定)。慢板歌舞以唱为主。快板舞曲速度很快,富于跳跃性。其音乐情绪显得热烈奔放、粗犷豪爽;舞者则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气氛热烈而活跃。伴奏乐器:竹笛、扬琴、扎木聂、根卡、胡琴、持琴(类似二胡)和串铃等。
(歌之不足舞蹈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阿玛勒火》歌声中结束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