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谈谈缩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措施

时间:2019-05-13 19:3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业1:谈谈缩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业1:谈谈缩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措施》。

第一篇:作业1:谈谈缩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措施

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有经济、地域、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就我旗来说,由于地域广泛,学校点多线长,各乡镇经济、社会、人员结构素质等诸多的不同。都直接影响我旗教育发展出现不均衡。针对此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首先,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出发,要下决心从战略听高度制定缩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以此为指导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一要从经费投入上形成循序渐进向薄弱学校倾斜增加的机制。以逐渐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使之不断向标准化学校迈进,并逐步成为现代化学校。

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办好寄宿制学校,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合理配置资源”为原则认真规划学校布局。同时按布局调整后初中相对集中、优势资源整合的现状,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寄宿生创造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是针对我旗教师队伍现状,制定全旗教师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从政府角度拿出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落实。保障全体教师切实接受到培训提高的机会。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成长。尤其对落后薄弱学校的教师要给予更多的机会。

四是要在全旗范围内实行校际间一对一帮扶机制。由标准化学校、示范学校和薄弱学校结成全方位的一对一帮扶对子。向这些好的学校下达任务指标,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从办学条件到师资建设等方面通过帮扶使薄弱学校实现新的提高,加之政府的政策倾斜,从而逐步缩小薄弱学校的差距。

五是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教工作,对针内的先进、优秀、示范学校提出硬性指标,尤其是对这些学校的学科代头人、骨干教师提出目标要求,每人必须定期完成支教和带徒弟任务,并且要有明显效果,用这些人的示范作用实现对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引领,带动他们的提高。六是在政府统一协调和安排下,调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关心支持薄弱学校的发展建设,为其献计献策,尽可能多的提供支持和帮助,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薄弱学校发展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进步。

同时作为发展滞后的学校,也要为断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校中长期 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从自身出发挖掘内部潜力,向主观努力要力学效益。

以上是本人对缩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老师指正。

第二篇:浅析城乡基础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浅析城乡基础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金林

巢湖学院 教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 在尊重和追求和谐的今天,教育公平被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之一。教育公平的研究存在区域、民族、城乡、层次、性别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而教育公平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这一现实,通过多方面详细的调查研究,从而提出以下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倾斜,同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学校合理化分布,以推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资源;教育公平;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

城乡基础教育需要均衡发展的缘由及我国目前城乡教育的差距现状

一、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认识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 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就教育公平而言,区域、民族、城乡、性别等多个方面中,城乡基础教育问题尤为凸显。至此,对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性要求也尤为突出。

所谓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这一发展的对象,指的是全国各地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范围的广泛性。第二,这一发展的主要内容,指的是经费分配、师资建设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水平,具有总体合理性。第三,这一发展的状态,不是短暂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在内容总体合理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具有时间的动态持续性。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总体合理性,时间的动态持续性,就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特征。

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了,教育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在的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60%以上,文盲半文盲主要在农村。显然,在基础教育中,农村教育是大头。农村教育不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研究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建成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的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之现状

(一)教育经费配置的城乡差距。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如义务教育投入资金筹措、分配主要由地方政府或较低一级的政府负责。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在所难免。结果义务教育这种国民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难以均衡发展。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度改革后,中央、省级财政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地方(市、县)级财政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县乡财政承担真义务教育投入经费短缺的重大压力。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在我国贫困地区,县乡财力有限,最贫困的县财政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基本的行政职能的运转,经费大量用于人员开支,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公用经费的开支少而又少。这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导致严重的义务教育地区性差异的形成。

(二)教育办学条件的城乡差异。当前,城乡之间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依然较大。与 城市相比,不少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农村中小学生寄宿条件交叉,学生宿舍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将原旧教室改成学生宿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计算机配备严重不足,教学仪器设备配置远低于城镇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与此同时,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设备也很落后。体育场馆面积不足、质量不高,器材简陋。

(三)教育师资配置的城乡差异。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指教水平亟待提高。农村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教师多为当时“民转公”教师,而且多集中在农村小学。“民转公”教师为当时的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年龄的原因,多数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些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更、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明显不适应,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从城乡基础教育教师配备情况看,城区、县镇学校普遍存在超编现象,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普遍缺编。山区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艰苦,教师应得的政策性津补贴未得到完全落实,城乡小学教师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如此,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就促成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导致教育结果的差异。

(四)教育发展水平的城乡差异。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也相当突出。基础教育方面,以市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为标志的优质学校,主要集中在以城市为主体的都市发达经济圈,而以农村为主体的周边区域则数量很少。

三、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乡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三农”问题等备受关注之时,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乡村社会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和文化也就有明显的积累功能,尤其是在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背景下,教育资源日益显示了其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严重导致了城乡分割和发展不协调,进一步激化已经过剩的劳动力和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农村普遍贫困化,并造成严重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均,而城乡差距扩大隐伏着流动的势能,也隐伏着不稳定、不安定的因素。

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调查表明,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于经济发展乃至居民整体收入状况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越是教育资源分配密度低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越低,并表现出明显缺乏经济发展后劲的特征。同时,调查表明农村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极端不平衡导致了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甚至严重削弱了中央许多惠民惠农政策的实际效 果。

第二部分

城乡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三种论调的陈述

悲观论。这种观点认为,农村基础教育范围太广、问题又多、长期落后、积重难返,与城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只看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困难的一面,没有看到它与城市均衡发展的可行条件,故心存疑虑,产生了悲观的思想。受这种观点的支配和影响,致使一些地区的教育处于片面低效的落后局面。

速效论。这种观点主张: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该尽快解决,一步到位。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所谓快速发展观。持这种观点的人,不能正解认识和理解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短期的一时发展,而是长期的动态的持续发展,因此,只能循序渐进,稳步向前,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否则,这种发展必然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将会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

齐步论。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减慢城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通过一慢一快的运作,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实现了。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正确认识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整体发展,不是对一方限制性的发展,而是对双方都推进的积极性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将会挫伤发展的积极性,城乡基础教育就很难均衡发展。

悲观论、速效论和齐步论,都是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观念陈旧、认识模糊、思维滞后的表现,它影响和阻碍着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值得我们正视,并努力加以改变。二、四大问题的存在(一)职责不够到位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本应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推进其均衡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历史延续、应试教育陈旧观念的干扰,加上三者上下协调沟通渠道的不畅,因此,在规划、分配和督查等方面出现了职责不够到位,效果不佳的问题。比如,由于统筹规划不全面,以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并未缩小;又如,由于经费分配的结构没有得到必要的调整,以致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未得到应有的改善。再如,由于督查监控制度的不健全,评估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以致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调控力度。这些职责不够到位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

(二)经费分配失衡

城乡基础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比如,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合理。数据统计显示: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不到40%;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经费。显而易见,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合理的应有的经费投人,就难以与城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因此,经费分配失衡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

(三)师资问题突出

1.数量不足,据湖北省孝感市教育局的调查,该市中小学专任教师缺编2,075人,其中小学1,045人,初中225人,高中700余人,且大多是农村中小学。

2.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学历不够达标以及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等三个方面。江苏省盐城市的一次调查:教师队伍老化,一些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50多岁,一些乡镇4l岁以上的在岗教师占60%,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英语、计算机和艺体类教师非常缺乏。某小学一共有27个班,其中英语、体育、美术教师各只有一名。又据前教育部周济部长的一次讲话也从全国范围内说明教师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他说:目前全国仍有31万名教师未达国家规定合格学历,有近50万名代课人员。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成为制约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流失严重。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导致农村教师不安心执教,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严重,比如盐城市有的乡镇一年大约流失1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又如,甘肃省庆阳市三中,10年间调来120名教师,而流失的就有80名。

(四)教育质量偏低

1.普九率出现下滑。一些农村,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有的还没有完成普九的基本目标,而有的完成了这一目标的,却又出现了普九率下滑的现象。

2.学生辍学严重。比如,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失学人口,尤其是初中阶段失学人口。又如,不少地方是初一3个班,初三1个班。可见学生辍学问题的严重。

3.毕业生质量偏低。具体表现在一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滞后,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学校其教育内容、时间和效果,都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合格要求。因此才导致了毕业生质量偏低的问题。所以,不管从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反映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偏低的问题。

第三部分

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理念

(一)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普遍性。首先,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东方的国家,还是西方的国家,在其教育发展的历程中,都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问题的发生。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的现象,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心存疑虑,悲 观无为。其次,就国内来讲,它是全国范围的问题,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都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问题的发生,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的现象,思维不能偏狭,视角要广泛既要看到局部问题,更要看到全局问题,从而正视它,努力改变它。

(二)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客观性。这个地区、那个地区出现了失衡问题,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的。回避它,是不行的;想超越现实改变它,也是不行的。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的现象,我们就应该积极应对它,科学而正确地解决它。

(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解决的可能性。一些地方解决失衡的成功经验说明了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现象,我们就要充满信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努力,为有效的解决,取得成功作出应有的努力。

认识到失衡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解决的可行性,我们要树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理念须知,树立正确的理念,是我们走出悲观论、速效论和齐步论的误区,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建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制度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性很强,因此,我们在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依法办事,按章操作,提高运作的规范性,减少或避免实施的随意性。

(一)各级责任制。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各有责任。为了落实责任到位,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制。首先,各级的责任必须明确,坚决杜绝职责不清的现象,以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其次,要把各级履行职责的情况纳入政绩的考核范围,奖优罚劣。第三,各级的职责虽各有分工,但是分工不能分家。因此,必须做到分工合作,上下协调,渠道畅通,以充分发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效应。

(二)科学评价制。建立健全城乡基础教育的科学评价制,即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为此,必须转变评价思想,完善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方法,做到定量评判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全面监控制。全面监控制就是对城乡基础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监控制,要求做到四个结合:首先,从内容上做到个别重点监控与全面系统监控相结合,要杜绝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和以偏概全的监控倾向。其次,从时间上做到平时的经常性监控与集中的阶段性监控相结合,要防止那种偶行又止、大起大落、片面追求所谓轰动效应的监控倾向。第三,从性质上做到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相结合,要纠正那种重发现问题,轻总结经验,甚至忽视总结经验的片面监控倾向。第四,从方法上做到监督检查与 反馈调控相结合,要改变那种发现了问题,不反馈信息,不调控纠正,只做表面文章的监控倾向。我们做到监控的四个结合,才能全面提高监控的力度,取得应有的效果。

建立健全各级责任制,科学评价制和全面监控制等制度,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章可循,走出误区,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采取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在经费投入上,实行两个结合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是基础。而经费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抓好两个方面,实行两个结合。

1.从经费的来源途径上,实行国家划拨与社会力量筹措相结合。城乡基础教育经费的提供,首先是政府行为,这个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的比例和力度,力求做到与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另一个方面,在国家财力提供有限的情况下,要广开财源,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办学体制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

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源问题,又可以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普九率及其巩固率,应该说是一条一举两得的有效策略。

2.从经费的分配上,实行面向全体与个别倾斜相结合。对城乡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首先是要面向全体,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一视同仁,个个受益,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城市中心的不公平倾向,达到总体合理,以利于全体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二元结构、行政区划和历史等原因,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地区和校际之间都存在失衡的现象和薄弱的环节,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现状,面对这一现状。因此,在经费的分配上,也不能搞一刀切,即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应该向个别倾斜,从校际来说,向薄弱学校倾斜。对这种个别,适当加大经费分配投入的比例和力度,这对加快改变其落后的状况,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应该的、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二)在师资建设上,建立四种机制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重点。而师资建设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建立四种机制。

1.城乡交流制。即城市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定期轮换制与农村教师到城市中小学任教进修制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城乡师资的交流机制。

2.定岗聘任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定数量需求,在师范院校实行定岗培养,这种师范生毕业后,按照事先的签约,应聘到定岗的农村学校任教。

3.提高培养制。一是帮扶培训。建立由城市学校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导师团,定期到农村学校上公开课,举办讲座等,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继续教育。通过函授、自考和校本培训以及其它形式,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的继续教 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以及专业水平。

4.长效激励机制。一是落实国家规定的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教师的津补贴。二是为农村教师建立起养老、医疗保险等保障体系,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四是对农村教师评优评先,适当实行倾斜政策,增强农村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以上第一、二条是物质激励,第三、四条是精神激励。采取这些措施,实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将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这对于农村教师安于农村执教,减少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有积极作用。

通过建立以上四种机制,将有利于改善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进而有利于从数量和质量上改变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

(三)在学习外国经验上,借鉴两种计划我们在探寻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时,外国经验也值得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比如,英国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中实行的两种计划,就值得我们借鉴。

1.教育行动区计划。该计划是英国政府积极引进校外力量,以公立私营、学校和社区共建等方式改造薄弱学校的有效尝试。自1998年至2001年实施几年来,该计划对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转换政府职能;二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三是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四是提供充足经费支持。

2.教育优先区计划。教育优先区,是指被政府列为物质或经济极为贫乏和不利、须优先予以改善以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理想实现的地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改善条件不好的地区的教育状况的过程中,都实行过这一政策。英国政府的政策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制定出一套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找出需要特殊援助的学校,政府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投入,使其校舍、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师资水平等方面,尽快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教育优先区计划的实施,产生了积极实践教育机会均等这一理想目标的作用。

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和教育优先区计划等政策的实施,对其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借鉴这两种计划,对我们改变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四)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均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由不均衡到均衡,再由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渐进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立足当前,吸收继承,解决好现实问题。一是要吸收继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 展。要广泛吸收继承中外这方面的成果,博采众长。一方面要总结和吸收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理念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当地借鉴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理论和方法,以提高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效果。二是要解决好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面对这个现实,立足于这个现实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好问题。比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遭遇五大新问题,就值得我们正视和认真应对。另一方面,对已经取得的成果,要巩固和提高,比如全国基本普九,就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果,我们应珍惜它,巩固和提高它。而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普九率的回落下滑现象,这是应该正视和尽快加以改变的,以杜绝人为的失衡现象,确保城乡基础教育质量的巩固和提高。

2.面向未来,改革创新,不断发展。一是要更新观念,面向未来。在新的形势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更新观念,面向明天,彻底根除应试教育的陈旧意识的影响和干扰,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从时代的特点和战略的高度来思考这一发展的新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不断提升城乡基础教育的质量。二是要改革创新,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薄弱,实践效果不尽人意这些就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方面。因此,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要在理论、方法和模式上有所创新。要坚持科研为先导,广泛开展实验研究,突出时代性、科学性和运用性,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探索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方法,发展新理论,用以指导实践,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步上新的台阶。

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不仅有利于搞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工作,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梁发市。中国教育公平性恶化妨碍各社会阶层间流动[N].中国青年报,2004-0812.[2]王芳。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建议[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3)。

[3]谢发。汤仙月。曾勇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周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遭遇五大新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60428.[5]文新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理论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

[6]杨军。英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第三篇:如何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内容提要: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县除了受长期以来全国性的重点发展模式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大城关”战略的大背景下,城区生源不受适龄儿童总数减少的影响而减少,反而逐年增加,城区学校办学规模总体偏大,教学点分布不均,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无形中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我们应先充分认清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公平与效率、重点发展模式、传统观念影响等现状,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县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普及了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跃上新的发展平台之后,均衡发展应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中一个根本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成为我县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均衡配置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生源、教育管理等办学要素,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性,使义务教育真正实现持续、协调、均衡发展。

一、我县基础教育存在发展不均的主要体现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县除了受长期以来全国性的重点发展模式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大城关”战略的大背景下,城区生源不受适龄儿童总数减少的影响而减少,反而逐年增加,城区学校办学规模总体偏大,教学点分布不均,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无形中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因而,我们应先认识到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要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要条件应是教育资源要满足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的需要。从目前教育资源的状况来看,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供给不足。教育资源不足能不能实行均衡发展?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足与不足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资源的短缺分为满足基本教育机会的资源短缺、扩大和增加教育机会的资源短缺,接受高水平和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短缺三个方面。从目前我县情况看,基础教育的教育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在此情况下,我们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消除适龄儿童有上学机会以后所接受教育的质量差异,在不可能一下子提供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如何在一定的区域或更大范围内做到有限的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让所有孩子都尽可能上好的学校,接受同等或相近水平的教育,享受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

2、公平与效率问题。在经济领域有一个原则,叫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些人则把它运用到教育领域,认为办优质教育是必然的,发展不平衡也是必然的,学校之间的竞争正是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实,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各有规律。现阶段,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关注效率,但教育的公平和效率与经济上公平和效率观是不相同的。教育的公平一是机会公平,即人人有学上;二是过程公平,也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要基本相当;三是结果公平,依据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条件,通过一段时间教育之后,每个人都得到相应发展,给学生以最好的出路。正是由于过去政府对学校投入的不同,造成了学校之间发展不公平,使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竞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现在讨论的公平,就是填平这种不平,实现公平。这种公平是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是现代民主化的社

会决定的,更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决不能随便引用经济发展上的一些理论、原则来指导教育工作,如果我们不加区别地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有可能人为地扩大、加剧社会的不公平,阻碍或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有些地区的择校风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响,实际上就是老百姓感到接受教育机会不公平而产生的。

3、传统观念影响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国的文化传统。直到今天,每一个人,不管社会的精英、高级知识分子、政府官员,还是平头百姓,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而且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学生,应接受良好教育,大家都有一种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只能用考试选拔的方法来决定,部分人进“好”学校,从而造成一种事实,人为地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差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以考试为手段,以成绩为尺度,以测定“智商”为标准把学生送到不同的学校,是以排斥多数学生为代价的。而这样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社会追求,长期以来也一直影响着区域与区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推进教育均衡化是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大城关发展战略是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新一轮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已显现对现有城乡教育发展理念和学校布局的极大冲击,教育必须随之推进一体化,坚持科学统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教育发展观。但目前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而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于拥有绝大部分生源的城区,不同学校之间,不能一体化,这就难以实现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升,难以为老百姓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根据我县目前的情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1、适当政策倾斜,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即政府的投入对每一个学生来讲是平等的。几年来县城区中学、小学、幼儿园校校生源爆满,从表象分析,这是户籍管理不够规范,教育发展规划滞后于城市化进程造成的;从深层挖掘,这种现象已经凸显出其他乡镇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城区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城乡教育发展的现实差距,优质教育资源的盘存总量不足,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素质、高水准教育的渴求。

因此,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化,首要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优化配置各个学校的教育资源上,减少甚至消灭弱势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要通过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共享,抓住教育布局调整、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争创省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等有力时机,调优配强做大教育资源,逐步带动县域内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进而整体升格,使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扩增、合理分布。要大力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利用现有信息网络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的水平,让学生更多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其次要依据城区人口分布及现有状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新建、增加中小学学校或教学点,对这些学校或教学点应努力做到高起点、高配备、高要求,以满足广大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需求。

2、加强教师交流,实现师资队伍均衡。教育要均衡发展,首先要实现师资的优化配置,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影响这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较高的,但学校之间是很不平衡,师资资源配置也不理想,教师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还没有真正到位。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县存在着农村学生大量流向城区,造成农村学校师资相对富余、超编,且教师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有的学科没老师上课。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尽快形成区域内的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岗位聘任制、上岗竞争制、流动双向选择制。经济待遇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制,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导向制。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尽快适应教育

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体制改革的环境,以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加速我县新一轮教育的发展。

3、根治择校顽症,实现学生生源均衡。为了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均衡化,我们可以仿照一些地方已在做的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校的做法,进一步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制度。一方面,校与校之间的应试竞争将弱化,有助于初中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如果较为平等地分配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愿意留在条件较差的初中校学习的学生实际上将有更高的机会考入重点高中,而这项政策如果得到长期执行,必将引导初中校生源流向,逐步遏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倾向,改善薄弱初中校生源质量,最终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

4、用好领导人才,实现教育管理均衡。一是干部定期交流。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水平的高低。干部交流要形成制度,积极创造条件继续执行选派较为薄弱的学校领导干部到县内外先进学校挂职制度。二是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不论谁当校长,首先要按规范运作,在规范中创新。不能换一任校长,紧接着就换一批规章制度。在贯彻落实上级统一规定和部署的前提下,允许创新,提倡改革。现在,个别学校已形成这种现象:学校只要更换校长,一些规章制度随之更改,管理水平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学校不致因校长更换使学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改变。要进一步完善并创新教育督导办法,确保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大体均衡。三是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交流;教研备课活动、科研信息、课堂教学交流等。

我们强调区域内学校要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说每所学校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发展水平。教育均衡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均衡,教育均衡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是降低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的标准,不是忽视优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是大力扶持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实现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相对均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篇: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措施

水田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措施

我校在根据省、市、区教育部门文件精神,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做了细致的安排,明确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区教育局组织的“关于乌当区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工作培训的通知”的培训后,我校根据精神做好了相应的工作。由于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在资料这块,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校先将结合实际,提出整改措施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1、现有在编教师31人,实际在岗教师27人。男教师12人,女教师15人,8个教学班,七年级97人,八年级136人,九年级119人。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

二、整改措施

(一)学校特色:根据学校实际,初步拟定“十二五”继续教育规划,有一定的校园文化思路。将停车场地绿化、硬化、规范停车场,教学楼外拟建为简易花园或绿化带。

(二)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思教主任任飞担任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室,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并认真开展工作,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慰问、进行相应帮扶。

(三)控辍保学:成立水田中学“控辍保学”领导小组,有制度、有措施;悬挂、发放宣传标语;层层签订“七长五书”;就读普高、中职实行每周一次报校委会、局教育科;随时掌握学生就读情况。

(四)课程设置、体质减负:严格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课表

做到“四标合一”。拟定提质减负工作措施,在教务处的督导下,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严格实行月考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师培训:骨干教师、新教师等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种培训,教师培训经费达生均公用经费10%左右。

(六)学籍管理:学生信息采集全面,对辍学、休学、留守儿童等信息做到有资料、有记录,准确无误。

(七)功能室建设:多媒体、图书室、各学科实验室做到有制度、有计划、对学生实行全天开放。实验室器材、药品等做到有记录。

(八)资料建设一律要求在2013年10月18日以前按“乌当区义务教育出不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学校参考资料”整理装档,主要根据“水田中学2013年8月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工作检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整改。

总之、学校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校认真履行文件精神,将以积极的态度完成相关工作,确保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各部门的评估验收。

水田中学

2013.10.15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措施2013

东风第二中学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措施(2013年)

根据贵州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全省88个县(市、区),到2012年年底11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这些县(市、区)到2015年年底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到2017年年底累计88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到2020年年底累计88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根据威宁县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结合我校教育实际,为缩小办学水平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全镇适龄儿童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建成教育强校,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始建于2008年,2009年9月开始招生,占地面积15877平方米,教学楼1976平方米,教师宿舍361平方米,厕所97平方米,学生食堂400平方米,2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已经动工,预计在秋季学期投入使用。现有学生1093人,16个教学班,教师36人。其中本科学历29人,专科学历7人,合格率达100﹪;中学一级教师4人,中学二级教师11人,中学三级教师3人,特岗教师30人。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保障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为宗旨,均衡配置经费、设施、设备、师资等办学资源;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加快标准化建设为载体,强化学校内

部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实现镇内各村小义务教育初步均衡为目标,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工作目标

1.、到2015年镇内达到贵州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基本实现镇内两所中学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2、实现镇内中学间校园校舍、仪器设备、图书、公用经费、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管理等均衡发展,基本解决本镇内的择校问题和大班额问题。

3.坚持内涵发展,强化质量意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提高质量为目的,努力两所中学之间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

4.健全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设施设备改善、教师补充、教师交流、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方面制度。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评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2013年工作任务

学校达到贵州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要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1.学校设置。实现学校布局基本合理,服务行政村学生能就近入学。

(1)学生宿舍建完后,基本满足3公里以外的学生能住校。

(2)班数班额。到秋季学期,力争进40名教师,减少大班额。

2、装备条件

(1)学生课桌椅。购置课桌凳200套,达到每生有一套符合国家设计标准课桌椅。再购置部分常用教学设备,并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2)实验室装备。购置损耗的实验药品,需资金5000元。其它学科教学仪器设备也要适当配置,才能基本满足实际需要。

(3)藏书:现有图书12902册,争取配置图书20000册。

(5)计算机网络装备:争取开通10兆光纤,实施班班通工程

3、.师资队伍

(1)能按要求配齐学校领导,领导成员的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分工职责明确。

(2)教师取得相应教师资格。通过培训1名教师将取得中学教师资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基本合理。

(3)实行教职工工作考核制度,完善教职工激励机制。

(4)保证教师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和对外交流。每学年教师参加上一级业务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4、办学经费

(1)教职工工资按照省有关规定能做到按月足额发放。

(2)严格执行收费规定,收费公示制度健全,无乱收费现象。

5、教育教学管理

(1)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深化课程改革,建设学校特色文化。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8小时。

(2)实行校长负责制,健全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制定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实现规范管理。

(3)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评价机制,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4)健全学生辍学情况报告制度,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

(5)每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任课教师做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工作。并建立健全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制度。

(6)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纪律、法制、行为规范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落实教职工德育工作职责,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建立与学生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每学期开展一次法律知识讲座。

(7)严格执行《威宁县义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教学进度适中。不占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集体上课或辅导。

(8)按规定开展间操、眼保健操等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运动会。经常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每学年举办2次全校文艺活动。

(9)每学期利用当地校外教育和活动场所,依托企业、乡村和社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次。

(10)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下,由班主任主持,各科任课教师参加,同时听取全体同学和家长等各方面的意见。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日常考察由任课教师负责,期中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

(11)建立比较完善的校本教研、科研和校本培训制度,健全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各年级全科合格率:不低于70%。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率达到100%。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近视眼年新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13)实行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有专人负责安全工作。

学校设施、消防、用电、卫生等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每学期期初、期末组织安全检查两次,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类安全隐患。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师生自救自护能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和落实工作职责。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保证按计划推进,着力缩小学校间的差距。

2.完善组织协调机制。要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各村小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3.深化新课程改革。必须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注重地方校本课程的研发;定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建立送教下乡制度,每学期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上公开课、示范课,开展教学互助;充分探索新课程改革后的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高效整合,真正做到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

6.强化措施,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完善教师补充办法,保证按编制及时补充合格新师资。

7.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检测制度与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全镇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

8.确保经费,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保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需求。

东风第二中学

2013年2月27日

下载作业1:谈谈缩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业1:谈谈缩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性思考建议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摘要)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特点、必要性、策略等方面对我国有......

    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谏言

    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谏言教育部提出,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今后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战略任务。同时指出,完成这个任务比解决基础教育普及工作还难。那么难点在哪里?这是必......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特点、必要性、策略等方面对我国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成果进行......

    谈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

    谈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看法 吴永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广大青少年在受教育方面的公平性,它具有省际间的不均衡和局......

    近五年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研究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建议,形成了诸多观点。本文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含......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1

    xx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你们好!首先我代表牌楼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本校义务教......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1

    眉县育才学校2014-2015学年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秉承孔子教育思想,弘扬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