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再认识、方向、途径

时间:2019-05-13 19:2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文化建设:再认识、方向、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文化建设:再认识、方向、途径》。

第一篇:学校文化建设:再认识、方向、途径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学校文化建设:再认识、方向、途径

作者:曹俊怀

【摘 要】随着教育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内涵式转变,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各学校纷纷将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心,学校文化建设在实践中进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然而如何正确理解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在何方?怎样建设学校文化?仍然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无法绕开的新课题。文章尝试从以上方面解读学校文化建设,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一种思路和启示,期望学校在文化大发展中少走弯路。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 建设方向 建设途径

一、学校文化的再认识

(一)学校文化的界定

什么是学校文化?这对于学校文化研究者和建设者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命题。许多学者从其上位概念文化的角度和组织文化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有: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的结果;学校文化指校内有关教学和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形态。[1] 郑金洲教授收集关于文化的概念至今已有310多种,如果我们仅止步于概念的界定与争执,极容易陷入“概念的沼泽地”。另外,学校在实践中将文化建设作为重心的目的之一是试图通过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将学校办出特色,避免发生千篇一律和千校一面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学校文化,除了在理论上对概念外延和内涵进行判断、推理外,还必须从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校的文化现象中挖掘学校文化。

(二)学校文化的结构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学校文化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可以使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通过结构化的划分找到研究学校文化的契机,同时也为实践者找到工作的切入点。与文化概念的莫衷一是相比,学校文化结构比较简单和一致,围绕着学校文化的两条主线: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将学校文化结构划分为三种: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

1.物质层面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创造的物质的总和,包括建筑、设施、标识等。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物质载体,也是形成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基础和条件。与学校文化的另外两个层面相比,学校物质文化具有文化性、损耗性、资本性等特点,与其他层面之间存在着依附性和互动性。[2] 物质层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风格以及审美意识。

2.制度层面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一种程序化的体制和操作,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引领、约束、规范着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起着激励与约束的效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着力建设点。学校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组织结构、学校规章制度、权责的划分等。

3.精神层面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三个层面中最深的层次,指学校主体在相当长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被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按照著名的文化专家的说法,即“我们据以做事的方式”。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其他两个层面的最终目的。

(三)学校文化的作用

1.促使学校共同体的形成通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共同愿景,生成一套具有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改善了学校成员的心智模式,因此通过学校文化的浸润、引导作用,整个组织会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不是先前的一种机械的人工制品。

在现代工作中,为了追求分工专业化带来的经济理性,社会成员人为地被分割在不同的组织中,进行着流水线式的高度合作,社会成员之间紧密依赖,但是与之带来的是人们之间的情感日益疏离,认同感越来越弱。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促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弱化认同感转向共同体认同感在教育领域中的一次尝试与努力。形成有机共同体后,学校成员之间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有利于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方面,由于学校文化的建设要集中全体教师的意志,反映教师群体的诉求,是由全体教师创造的一种集体意识,因此学校文化具有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像信仰一样使学校教师对学校和工作产生归属感,使每位教师将自我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联系起来。学校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使教师群体形成合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共同的愿景、健全的心智模式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的集群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的愿望,因此教师群体必然会在学校制定的共同愿景下,把这一愿望当成自己努力的方向,去实现自我价值。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路在何方

(一)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因此学校文化具有历史性。这就要求学校文化建设者在实践中重视梳理学校历史,回溯源头。毕竟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不同,如若真正办出特色,就必须深入挖掘学校历史,对历史足迹进行回顾进而提炼、整理,去粗取精。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历任校长、退休教师、毕业生收集一些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事件,倾听他们记忆中的学校印象、他们期望中的形象。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对照过去,我们才能知道在以后的文化建设中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程度,才能有根基。总之,构建学校文化必须依赖学校独特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追踪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挖掘学校文化资源。

学校是镶嵌在社会结构中的制度机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无时无刻不与社会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因此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必然影响着学校的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学校文化研究者与实践者要具有时代意识和前瞻意识。树立时代意识指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时候要基于历史传统,但又不能囿于历史传统,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做出新的调整。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文明异质性、文明冲突、价值冲突、文化多元化都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和挑战,在实践中师生容易受到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左右,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历史的经验已经无法解释现行的存在。这时学校文化建设者应该以开放、平和的姿态去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学校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将外部的挑战视为内部变革的机遇,一方面进行批判式的审视,另一方面对其进行借鉴式的运用,批判与继承相结合,促进学校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坚守历史积淀与结合时代特色并不矛盾,他们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辩证法。不坚守历史只一味迎合时代发展容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失去根基,迷失方向。同理只坚守历史根基不结合时代特色容易缺乏特色与活力。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将历史积淀与时代特色相结合。

(二)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在新课程标准下倡导本土情怀,将校本课程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条新的途径和思路。美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经说过,任何学校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学校处于周围的社区环境中,不断地与周围的事物发生着各种信息、物质的交换,因此倡导本土情怀可以使学校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我国区域辽阔、地区之间社会风俗和文化相差很大,这种差异和特色的乡土特征就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名人故里、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等。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无法脱离具体的文化传统,否则会影响到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与沟通。在学校文化建设时注重本土情怀,从周围社区环境中汲取文化建设的营养,促进校本课程的研发。一方面可以是学校更好地融入社区得到认同,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区域性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传播和继承。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闭门造车,漫无目的的凭空想象。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统揽世界上一流名校(包括基础教育学校)的成功经验中,无一例外的都有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正如萨乔万尼所说:“最成功的学校领导会告诉你,形成正确的文化以及关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所共同认同的意义,是人们普遍认为创造成功学校的两条基本规律。”[3] 在实践中应对国外先进的文化建设理念进行批判式的借鉴和思考,将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存在背景与发达国家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做法有效契合,形成既有根基(本土情怀和历史积淀)又有创新(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新型文化建设思路。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做正确的事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不要‘忙’,也不要‘茫’,更不要‘盲’,应该从正确的目标开始。”[4] 这种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既做正确的事,也是管理学中极力倡导的。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仍然需要借鉴这种思路。学校文化的共同愿景和思想来源于学校主体(教师和学生),集中体现了学校主体的意志,必然也要反映学校主体的诉求,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人本管理,以人为本。人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对象。从学校特色文化的提炼、建构到学校文化的具体落实,都离不开学校主体的参与与配合。然而学校文化建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一“正确的事”:把学校文化建设当做一项应景之作,以任务形式授权给学校某个机构,该机构用在政绩思维的主导下用一些显性的物化手段来表达学校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经过集思广益的探讨和调研匆忙得出结论。一方面,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占据了上风的前提下没有了学校主体的参与和探讨,必然不会得到学校主体(学生和老师)的认同,缺乏认同感的学校文化也就失去了作用的对象,学校文化无法进入学生和教师的内心世界,无法改善他们的处事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样的文化建设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将学校文化建设理解片面化、窄化,以为只要是建设就必然出现一些实际的产出和效率,毋庸置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有物化建设作为支撑,但最重要的是文化化人的力量。康德说:“人始终是目的而不是手段。”[5] 文化建设中更要认清人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技术和物质只是辅助的手段,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二)进行五项修炼

1990年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在《 第五项修炼 》中所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即汇聚五项修炼或技能:第一项修炼是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望;第四项修炼是团体学习;第五项修炼是系统思考。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在新经济时代更要“修炼”好文化内功。

1.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是指在自我极限的基础上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较

高层次的需求,学校作为社会最后的精神家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引导其成员以精神的成长为发展方向,实现冯友兰先生笔下由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的转化。自我超越的精要在于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力,这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尤为重要,他们的直接作用对象是成长中的学生,优秀的学校文化的引领可以塑造新一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这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

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指存在与个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观点、方法和进行决策的依据和准则。它不仅决定着人们如何认知周围世界,而且影响人们如何采取行动。健全的心智模式则会帮助组织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式不易察觉,但是极其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着组织的内力。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校主体心智模式的建设和改善。通过集体研讨和外出学习,借鉴一些先进的思维理念和管理模式改善学校员工原先“被动的僵化的思维”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更加主动灵活和有效率,逐渐变成一种集体意识被学校成员所认可。最后心智模式改善的结果必然是使企业组织形成一个不断被检视、能反映客观现实的集体的心智模式。[6]

3.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共同愿景是指组织成员与组织共同拥有的目标。共同愿景为组织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焦点。在缺少愿景的情况下,组织只能被动地适应性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组织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并且对组织愿景产生认同感时,成员之间才会产生创造性学习。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学习成员之间适应性的学习转化为创造性的学习。建立学校的共同愿景其实是让学校组织产生一种凝聚和导向作用。

4.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

学校团队成员的学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彼得·圣吉认为,当一个团队能够整体搭配时,就会汇聚出共同的方向,调和个别力量,使力量的抵消或浪费减至最小。整个团队就像凝聚成的激光束,形成强大的合力。当然,强调团队的整体搭配,并不是指个人要为团队愿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是将共同愿景变成个人愿景的延伸。[7]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由于其引领和导向作用,客观上要求全体成员具有一致性的诉求和愿景,这就需要通过团体学习的方式改善学校成员之间原有的、分散的、不一致的、相互冲突的心智模式,从而形成合力。

5.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系统思考可以帮助组织以整体的、动态的、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若干个部分: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学术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和融合多种文化是文化建设者和研究者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应该以整体的、动态的认识论去理解这个问题,坚持“合”“分”结合的辩证观。既要“分”,又要“合”,“分”使其成为不同的“自我”,坚持“自我”以特色融入整体。“合”强调在方式上倡导宽容与平等、理解与对话、在内容上用本校的文化特色和精髓作为各种亚文化的共识。[8]

四、学校文化建设小结

学校文化建设要循序渐进。学校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其建设过程必然是循序渐进和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学校文化建设在逻辑上与文明的生成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者在实践中一定要戒骄戒躁、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注重文化建设的过程性和积累性,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的作用就会如涓涓细流去滋润万物,引领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张天雪,邓旭.中小学建筑中的文化传承[J].当代教育论坛,2007(2).[3]Sergiovanni,Thomas J.Organization or Communities?Changing the Metaphor Changes the Theory [J].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4(2).[4][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54.[5][德]伊曼努尔·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7][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8]唐汉卫.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兼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Z2).

第二篇:企业文化建设再认识

企业文化建设的再认识

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竞争已从表面上的产品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将会成为企业文化的竞争。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要做到最优秀,最具有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观上下功夫,塑造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企业民主管理作为组成部分,否者将是不完全的企业文化。为此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炼一种企业精神(含企业之歌)。企业精神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充分挖掘企业优秀文化资源,对企业精神进行总结、提炼和宣传,以推进企业健康、协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点、体现不同行业精神内涵、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得到职工广泛认可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并使之成为职工爱岗敬业、争作贡献的精神动力。企业之歌是企业精神的艺术表现,要积极发动企业职工参与企业之歌创作,汇聚广大职工的智慧力量,弘扬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展示职工风采,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健全一套民管制度。民主管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文化得以发展的制度保证。要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内容包括:职代会制度,职工董监事制度,平等协商的集体合同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还要实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业务招待费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制度等。所有制度达到科学规范、可操性强,有布置、有检查、有台账,制度内容必须以适当形式向群众公开。

(三)建设一批文化场所。文化场所是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的必备硬件。企业工会可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开设职工书屋、培训课堂、健身房等,配备电视、电脑、书报杂志、乒乓球台、健身器械、篮球架等设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对企业原有的文化设施,要进行整合和利用,不重复设置;已具备条件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和规范,切实起到示范推动作用;具备一定条件但还未开展工作的单位,企业上级工会要加大工作指导力度,积极部署,重点推进;暂时缺乏条件的单位,可以按照因地 制宜、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灵活掌握,逐步完善。

(四)培育一支文体队伍。文体队伍是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的基本力量。要培育好以企业职工艺术团为主导的职工业余文艺骨干队伍,组织成立各类符合企业特点的小型体育运动队伍,如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篮球队、长跑队等。建立一份文体骨干名册,抓好文体骨干的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职工文体人才,为他们参加企业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推动企业文化向纵深发展。

(五)抓好一块宣传阵地。宣传阵地是弘扬企业文化的有效载体。要创新宣传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既要保留黑板报、厂报厂刊、宣传窗(栏)等传统手段,更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新的宣传阵地,如网络论坛、视频音频、手机报、QQ群、短信平台等。

第三篇:关于企业文化建设途径的几点认识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途径的几点认识

李贵峰

(本文字数:3577)

字号: 【大 中 小】

早在70年代初就提出了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现在,许多的企业都热衷于谈论企业文化的建设,这是一件好事,企业要保持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内的凝聚作用,它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提升团队的绩效和能力,提高经营业绩,铸造品牌信仰,使企业基业长青。对外则具有代表企业特色的功能。因此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也在着力于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本文结合现阶段企业的实际情况,就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企业环境包括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成员的工作环境,外部环境是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形象和联系。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内部工作环境涉及到员工工作条件、休息条件、生活条件的好坏,关系到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状态,也反映出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在社会中形象和地位。

企业外部环境建设要求诚实、信誉及友善协作精神,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取得社会相应的地位,与社会操持亲密的联系树立良好的形象。

几年来,许多单位逐渐认识到环境建设对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在抓企业内部环境建设中一方面大力开展养成性教育,一方面治理脏乱差的问题,使企业内部环境在为改观,提出了“以环境塑造人”的口号。同时扩大了企业的影响。

那么,抓环境建设应当从何入手呢?经过多年实践,我们觉得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抓基础建设;二是抓精品建设。所谓基础建设,就是结合企业工作实际,下大力气解决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各种问题,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去改造和治理环境建设的基础工作,如:狠抓现场管理,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大力开展技改攻关活动,逐步实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员工生活环境,比如浴池、更衣室、休息室、工作间和学习室等生活设施,为企业和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形象。

在对外关系中,应本着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原则处理好兄弟单位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抓好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用长远发展的目光,认真构思、设计、规划企业形象建设方面更高层次的东西,力求与时代的发展进程合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甚至与国际社会接轨。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在形象和内涵上都展现出具有时代特点的风貌。

二、适应形势变化培育高品位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一种企业文化形成时,它反映了企业成员的动机和想象。但是,这种文化是以开始的条件为基础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就可能会与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就时就应该及时地予以修正或完善,改造旧文化,创造新的高品位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更不是CIS,企业的核心灵魂,是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基于团队绩效的。CIS则是一种在企业文化统领下的传播沟通活动和职能,是基于传播的。CIS体现和承载企业文化,但本身不是企业文化。把CIS(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当作企业文化来运作是对企业的一种严重误导。

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使企业获得成功而构成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

企业信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营作风和企业形象。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为管理者,最主要的是为企业建设一套成功的价值观,并且让每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把什么看成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员工知道主张什么?维护什么标准?什么是企业所鼓励的?什么是企业所反对的?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如何提高企业对社会的价值?

从大的方面讲,企业精神的提炼和培育,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什么样的办企业方向等,都属于企业价值观的范畴。具体来说,员工的职业道德、理想信念、行为习惯、举止言谈等诸多方面遵从什么标准,有哪些规定和要求,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着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一是要适时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应当经常不懈地向员工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在我国改革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去教育和引导员工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事物,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企业、爱厂如家、甘于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二是注意搞好养成教育,研究和制定符合企业总体价值观念的标准和行为规范,在日常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推广和实施,使每一名员工通过具体的工作来掌握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哪些东西应坚持,哪些东西应当摒弃。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加强团队意识培养增强企业凝聚力

团队意识包括思想、信念、道德行为规范和工作态度等等。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群体、一个团队,企业的团队意识就是为达成企业目标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意识。企业的团队意识,对企业群体的行为起着强有力的制约作用,它可以决定群体行为的方向,规范群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企业成员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利益,但团队意识会使大家认清共同的利益大于各有的一已利益。企业的利益是共荣共存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当前,企业的兴衰,关系到每个人的收入和饭碗。

培养团队意识的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同舟共济。统一思想、统一信念、统一行动为实现企业目标和共同利益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企业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活动来培养职工的群体意识,让员工明白,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只有通过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协作努力,才能取得成熟。

就我们企业自身而言,是具有工业化大生产的典型特征的,其行业工序之间的相互制约的特性,尤其需要强烈的团队意识作保障。这种大工业生产的性质为培养团队意识造就了天然的基础。但强烈的团队意识不能靠自发的形成,而是要经过长期有目的培养才能形成。

那么,如何培养和造就团队精神,是企业管理者应当认真研究的长期的课题,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靠建立强有利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认清团队意识的重要性自觉养成团队意识的行为习惯。在些基础上,还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这种意识,让员工感到在这个群体中的自身价值和在这个群体中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

如参加企业的各种文体活动,有优势的就勇夺名次为单位争光,无优势的本着参与意识体现单位的存在。在单位内部组织力所能及,适应广泛的活动吸引员工参与使员工在各项活动中表现自己,体现每个人的位置与存在。使员工感到在这个单位的乐趣,从而热爱这个单位,依恋这个单位。此外,还应该针对员工业余时间爱运动、爱娱乐的特点,因势力导,把一些自发的活动变成有组织的活动,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员工干活要讲质量,玩要玩出意义。在工作上,应大力提倡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深入群众,加强与员工的联系,关心职工,帮助员工解决各方面的困难,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还要大力提倡关心人、爱护人、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和支持的社会新风尚。通过这些活动,符合本民族特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企业团队精神。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成是企业人员共同努力不断培育和改善的结晶,加强环境建设,以人为本,广开言路,民主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优秀与否不仅要看企业的昌盛期,更要看困难期,不仅要看发展期,更要看创业期,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都能与企业同甘共苦,出谋划策,把企业看作自己的事业,具有团队意识,并为此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成功了。

第四篇:关于企业文化建设途径的几点认识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途径的几点认识 李贵峰

(本文字数:3577)

字号: 【大 中 小】

早在70年代初就提出了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现在,许多的企业都热衷于谈论企业文化的建设,这是一件好事,企业要保持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内的凝聚作用,它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提升团队的绩效和能力,提高经营业绩,铸造品牌信仰,使企业基业长青。对外则具有代表企业特色的功能。因此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也在着力于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本文结合现阶段企业的实际情况,就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企业环境包括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成员的工作环境,外部环境是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形象和联系。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内部工作环境涉及到员工工作条件、休息条件、生活条件的好坏,关系到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状态,也反映出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在社会中形象和地位。

企业外部环境建设要求诚实、信誉及友善协作精神,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取得社会相应的地位,与社会操持亲密的联系树立良好的形象。

几年来,许多单位逐渐认识到环境建设对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在抓企业内部环境建设中一方面大力开展养成性教育,一方面治理脏乱差的问题,使企业内部环境在为改观,提出了“以环境塑造人”的口号。同时扩大了企业的影响。

那么,抓环境建设应当从何入手呢?经过多年实践,我们觉得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抓基础建设;二是抓精品建设。所谓基础建设,就是结合企业工作实际,下大力气解决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各种问题,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去改造和治理环境建设的基础工作,如:狠抓现场管理,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大力开展技改攻关活动,逐步实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员工生活环境,比如浴池、更衣室、休息室、工作间和学习室等生活设施,为企业和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形象。

在对外关系中,应本着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原则处理好兄弟单位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抓好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用长远发展的目光,认真构思、设计、规划企业形象建设方面更高层次的东西,力求与时代的发展进程合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甚至与国际社会接轨。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在形象和内涵上都展现出具有时代特点的风貌。

二、适应形势变化培育高品位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一种企业文化形成时,它反映了企业成员的动机和想象。但是,这种文化是以开始的条件为基础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就可能会与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就时就应该及时地予以修正或完善,改造旧文化,创造新的高品位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更不是CIS,企业的核心灵魂,是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基于团队绩效的。CIS则是一种在企业文化统领下的传播沟通活动和职能,是基于传播的。CIS体现和承载企业文化,但本身不是企业文化。把CIS(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当作企业文化来运作是对企业的一种严重误导。

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使企业获得成功而构成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

企业信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营作风和企业形象。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为管理者,最主要的是为企业建设一套成功的价值观,并且让每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把什么看成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员工知道主张什么?维护什么标准?什么是企业所鼓励的?什么是企业所反对的?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如何提高企业对社会的价值?

从大的方面讲,企业精神的提炼和培育,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什么样的办企业方向等,都属于企业价值观的范畴。具体来说,员工的职业道德、理想信念、行为习惯、举止言谈等诸多方面遵从什么标准,有哪些规定和要求,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着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一是要适时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应当经常不懈地向员工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在我国改革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去教育和引导员工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事物,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企业、爱厂如家、甘于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二是注意搞好养成教育,研究和制定符合企业总体价值观念的标准和行为规范,在日常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推广和实施,使每一名员工通过具体的工作来掌握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哪些东西应坚持,哪些东西应当摒弃。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加强团队意识培养增强企业凝聚力

团队意识包括思想、信念、道德行为规范和工作态度等等。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群体、一个团队,企业的团队意识就是为达成企业目标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意识。企业的团队意识,对企业群体的行为起着强有力的制约作用,它可以决定群体行为的方向,规范群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企业成员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利益,但团队意识会使大家认清共同的利益大于各有的一已利益。企业的利益是共荣共存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当前,企业的兴衰,关系到每个人的收入和饭碗。

培养团队意识的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同舟共济。统一思想、统一信念、统一行动为实现企业目标和共同利益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企业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活动来培养职工的群体意识,让员工明白,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只有通过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协作努力,才能取得成熟。

就我们企业自身而言,是具有工业化大生产的典型特征的,其行业工序之间的相互制约的特性,尤其需要强烈的团队意识作保障。这种大工业生产的性质为培养团队意识造就了天然的基础。但强烈的团队意识不能靠自发的形成,而是要经过长期有目的培养才能形成。

那么,如何培养和造就团队精神,是企业管理者应当认真研究的长期的课题,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靠建立强有利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认清团队意识的重要性自觉养成团队意识的行为习惯。在些基础上,还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这种意识,让员工感到在这个群体中的自身价值和在这个群体中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

如参加企业的各种文体活动,有优势的就勇夺名次为单位争光,无优势的本着参与意识体现单位的存在。在单位内部组织力所能及,适应广泛的活动吸引员工参与使员工在各项活动中表现自己,体现每个人的位置与存在。使员工感到在这个单位的乐趣,从而热爱这个单位,依恋这个单位。此外,还应该针对员工业余时间爱运动、爱娱乐的特点,因势力导,把一些自发的活动变成有组织的活动,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员工干活要讲质量,玩要玩出意义。在工作上,应大力提倡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深入群众,加强与员工的联系,关心职工,帮助员工解决各方面的困难,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还要大力提倡关心人、爱护人、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和支持的社会新风尚。通过这些活动,符合本民族特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团队精神。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成是企业人员共同努力不断培育和改善的结晶,加强环境建设,以人为本,广开言路,民主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优秀与否不仅要看企业的昌盛期,更要看困难期,不仅要看发展期,更要看创业期,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都能与企业同甘共苦,出谋划策,把企业看作自己的事业,具有团队意识,并为此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成功了。

第五篇:认识方向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作者: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

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我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先复习生活中的东、南、西、北,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知东北方向,再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同位互相交流,从而发现其它的方向东南、东北、西南,初步感知了方向的全面性与完整性。接着进一步认识图上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指导学生填写图。这个环节充分放手给学生,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平面图上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了图上的东、南、西、北,然后提出另外四个方向在哪里你知道吗?由学生来说出另外的方向,再一次感知为什么东与南的中间就是东南,东与北的中间就是东北,西与南的中间就是西南,西与北的中间就是西北。这样不需要教师教导性的告诉,学生自己就能感悟出这样命名的道理,应用起来也能更加地得心应手。

美中不足的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做练习题时,不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画出自己家的位置),还需课后多加指导。

下载学校文化建设:再认识、方向、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文化建设:再认识、方向、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方向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认识方向》在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本的43—45页。本课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这节课的......

    关于我校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思考

    关于我校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思考学校改革与发展研究办公室王伟一、关于学校文化的概述在职业教育激烈竞争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规模和专业......

    提升对服务文化建设的再认识

    提升对服务文化建设的再认识提升对服务文化建设的再认识————服务文化的构建必将促进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笑云飞中国入世后缺什么,缺服务、缺观念。经营者和......

    政治文化建设方向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社区政治发展、,网络政治发展、全球化的推动作用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当前中国的政......

    认识方向说课稿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说课稿 王营镇中心小学 刘红云 一、教材分析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

    《认识方向》教案

    《认识方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45—4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

    方向的认识(精选合集)

    本章课程旨在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过程应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

    认识方向说课稿

    认识方向说课稿 认识方向说课稿1 【说教材】《认识东、南、西、北》这节课是在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上一课时能结合具体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