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现代化建设,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加快现代化建设,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我王庄中心小学地处尚湖镇西陲,南邻无锡羊尖镇,西接无锡东港镇和江阴顾山镇,北毗张家港凤凰镇,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所典型农村中心小学。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校近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从去年上半年起,我们就着手制订创建方案,参照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评估细则,进行了全面的学习、自查、整改和自我评估。
一、改善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创办于1919年,1990年10月整体迁建现址,之后分别于1995年、2004年进行了二次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目前,学校有22个教学班,教职员工76人,学生877人(不包括新接收的四川灾区54名新生),平均班容量为39.86人。学校占地面积为21115平方米,生均22.6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691平方米,生均9.34平方米,绿化面积为6408平方米,生均6.88平方米。全部达到或超过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标准。
学校拥有科学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阅览室各2只,另有多媒体教室3只,风雨操场、计算机网络教室、少先队队室、音体美器材室、卫生保健室、广播室、电视台(兼)、多媒体创作室、劳技手工室、舞蹈房(兼)、心理咨询室各1只。学校各普通教室均配备了电脑、电视机和移动实物展示仪。各专用教室配备均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标准,实验仪器、教学器材、多媒体设施齐全,有健全的设备登记帐册和管理使用制度。学校在尚湖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于2009年春季建设250米环形塑胶跑道。
学校图书室共有纸质图书20208册,生均21.7册,配备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各1名。全部图书采用中图法编码,实行电子借阅管理,每生每周借阅图书一次,并每天开放师生阅览室。同时,班班建有图书柜,为开展图书漂流、读书活动提供了方便。
学校建有100兆校园网,网络终端通达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学校共有学生用机81台,生机比为11.4:1,教师用机42台,师机比为1.8:1。学校财务、人事、档案、图书等工作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逐步向无纸化办公过渡。学校还拥有闭路电视、广播音响、现场警报和周界警报系统,能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于2006年4月创建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
二、固本培源,提高队伍质量
师资队伍为学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是推进教育改革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人本高效的干部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领导班子建设富有成效
学校配备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人、副校长2人,教导处主任、总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各1名,德育主任和副教导等中层副职7名,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34.2岁。高一层次学历达100%,本科学历7人,占50%;中共党员9人,占64.3%。获得常熟市级骨干教师称号的有9人,占64.3%。
学校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聘用领导班子成员。所有中层正副职领导都通过竞聘走上管理岗位。每学年末专门召开教代会,举行中层领导述职、考评,做到责、权、利挂钩,促进领导班子成员廉洁自律,锐意进取。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确立了四种制度:每两周一次行政集中办公制度、每月一次书面总结反思制度、每年一次中层干部述职测评制度、每三年一次中层岗位竞聘上岗制度。我们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充分运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主动意识。如今,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勤奋踏实、开拓创新、人本高效,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2、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有专任教师61名,学历合格率为100﹪,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达85.2﹪,其中本科学历23名,占37.7﹪。学校按标准配备专职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微机和卫生保健教师,1名教师通过培训取得心理辅导上岗证书。学校依靠教师自己的努力,依托学校创设的成长舞台,齐心协力推进“四项工程”,不断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⑴、推进师德工程:学校以教师大会及教师政治学习为阵地,全面系统地学习时事政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上级文件,以及各类有关师德师风建设的文章。并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事业为荣,以学校为荣”——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交流活动、“学校是我家”主题教育、辅导组“十佳教工”的评选和事迹演讲活动、“加强师德建设,做人
民满意教师”的公开承诺和签名倡议等活动,督促教师们在教改大潮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层次思考,构建新的职业理想和事业情感,增强教师群体的敬业精神和岗位责任意识。近年来,我校教师无违法违纪事件发生。
⑵、推进充电工程:学校提出“让学习成为享受,让培训成为必需”的口号,大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和校本培训的机制。学校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每年拿出专项资金为教师购买并赠送教育名家专著,每位教师每周一次进阅览室学习,双周一次教研组学习和每月一次的课题组学习;要求工作之余自觉学习,摘抄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及时在个人博客上发布推荐文章、学习体会,学校在期末组织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的评比与展览。同时,我们尽力地创造机会让教师外出参加各级的学习、观摩和培训活动,吸收前沿信息和先进经验。学校每学期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座和培训,引领广大教师拓宽知识面,推进新课改。近年邀请来校作课讲学的名师、专家有:南师大赵凯博士、苏州教研室朱红伟老师、吴江实小李新校长(特级教师)、教育局朱永坤科长、教研室徐建文主任、教科室陶振环老师、电教馆赵立锋老师、实验小学朱嘉萍老师、练塘小学金一民校长等。
⑶、推进青蓝工程:当前,我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2.3%,努力探索培养青年教师的好路子,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顺利实现新老教师的交替,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领导重视。学校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袁校长具体抓,在每年教师节前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师徒结对签约仪式,沈校长亲自做师傅,带二个徒弟。平时,班子成员千方百计抽出时间认真听新教师上课,听指导老师给新教师上示范课,查看他们的备课笔记和教学心得,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好课评比,对获奖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学校领导的关心和督促有力的强化了广大青年教师的进取精神。
转变观念。我们以为青蓝工程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教学技艺的传授和继承问题上,更要帮助青年教师确立敬业、乐业、进取、奉献的精神。同时,我们还提出了互学相长的要求,让青年教师把自己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教给老教师,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选好师傅。我们的标准是有敬业精神,有顶真态度,有教学实绩,有帮带能力。所谓“顶真态度”,就是要求导师具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不随乎,不做老好人。所谓“帮带能力”,是指不仅自己能上好课,还能指导别人上好课;不仅会上课,还有科研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
明确目标。实行青蓝工程,总要求是“一年适应,二年成熟,三年冲校级骨干”。具体到青年教师,要求他们坚持跟班听课,一年内基本掌握师傅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思想,掌握所任学科的教学任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心得、教育叙事和案例。第二年除继续听课,熟练运用师傅的教学艺术外,能熟悉教学业务,开展一些教学研究。到第三年能熟练掌握一个教学小循环的各个环节,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撰写具有一定质量的专业论文和案例。每年暑期,师傅和徒弟都要一起撰写成长总结,填报《三年成长计划书》的相关栏目。
总结评比。为了确保青蓝工程落到实处,我们要求:一课一评,一周一议,一学期一书面总结,一学年一评比表彰。总结评比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辅导学生和班主任工作。学校为每位青年教师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与荣誉进行公示和激励。
⑷、启动名师工程:为了使我校骨干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根据常教人〔2008〕49号《关于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启动名师工程,通过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引领、行家指导、同伴互助等工作,争取用三年时间培养出2-3名高层次骨干教师。
近年来,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不断提高,这正是教师有自我发展的愿望与学校有助教师成长的培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目前拥有常熟市级骨干教师1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6﹪。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与评优中成效显著,获苏州市数学评优课二等奖1人,常熟市数学评优课一等奖1人,语文评优课、劳技评优课、科学评优课、体育评优课、品德与社会评优课和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各1人。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周氏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计4人次,常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计12人次,三年来先后有6名中青年教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三、规范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牢牢把握“教育观念要有新跨越,学校管理要有新举措,校园建设要有新变化,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的工作要求,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先进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雏鹰争章达标学校、常熟市教育科研星级先进学校、常熟市特色文化学校、常熟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荣誉,在市局组织的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中,多次荣获“优秀”。
1、明确办学目标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全体师生感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管理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思想,结合学校实际,牢固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办环境优美、队伍优秀、管理优良、成果优异的‘四优’学校,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这一办学目标,形成了“和谐、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博学、博爱、善教、善导”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勤奋、践行”的学风。学校的办学目标、三风建设都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并能有效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2、实施科学管理
首先是制度管理。学校制定有《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学校章程》,严格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十项制度,建立健全了校本化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做好制度的落实、完善、维护等工作,使学校管理秩序日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其次是民主管理。学校重大事项经过教代会民主讨论、表决决定。学校广开言路,通过家校路路通、信箱、电话、问卷等途径,听取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建议和意见。学校实施校务公开,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再次是人本管理。学校进一步改革劳动分配制度,体现优才优遇、优绩优酬、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学校关心教工身心健康,改革慰问庆贺礼俗,融洽同事关系,促进家庭幸福。学校尽量为中青年教师提供富有挑战意义的工作岗位和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实施多元性与发展性评价机制,大力营造“以事业凝聚人,以创新吸引人,以爱心团结人,以机制稳定人”的工作氛围。
3、规范办学行为
学校坚决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开展工作,保证所有适龄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开全课程,上足课时,提倡“零代课”,推行“二分钟候课制”,准时上学放学,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不超6小时,不组织学生集体补课。认真安排每天3:20之后的活动课程,严禁教师有偿家教。学校以《素质教育发展报告书》的形式实行等级记分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实行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我校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四率)历年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也达到了100%,并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办半日制特教班。
四、贯彻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智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艺术审美素质。
1、抓实德育工作,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德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家长学校和社区委员会,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网络,并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开展多种活动,努力提高针对性性与实效性。德育处每月举行一次班主任例会,总结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对正副班主任进行每月考核,学生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学校充分利用地域教育资源,创新德育活动。先后开辟了王庄戏曲馆、西瓜种植基地、货架工业园等校外德育基地和王庄赡养院、无锡炮九师、尚湖风景区、任阳蒋巷生态园等综合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将德育工作延伸到社区,开展“环保进社区”、“健康进社区”、“奥运进社区”等主题活动,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学校以养成教育为核心,认真实施《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结合班级实际,结合校园具体生活事例,每学期修订各项班级行规和公约,作为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动作”进行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和督促遵守。学校认真开展 “雏鹰争章”这一少先队品牌活动,队员参与率100%,获章率80%以上,队员们在争章活动中获得了新知,发展了能力。学校师生在感受党和政府关爱的同时,积极开展“168”帮困助学活动,三年中,师生结对帮困捐款近6000元,慈善捐款近10万元。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以后,全校师生自觉自发的现场捐款达52000多元,并向原在读的180多名川籍学生(全辅导组)赠送了学习用品,开展了慰问和心理辅导活动。
2、深化课程改革,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广大教师牢固确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理念,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因材施教,采取“小步走、细指导、勤反复、多激励”的办法,教好每一名学生。学校每学期组织新课
标、新教材和“六认真”工作的培训、辅导与检查,倡导集体备课和教后反思,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种要质量,探索“轻负担、高质量”之路。
广大教师紧紧围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这一改革的难点和关键,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在各自的教学工作中探索和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整合生活化、多元化、儿童化、富有挑战意义的教材内容,尝试激励性、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努力凸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与新课程同行”校内展示活动、辅导组送教下乡活动和兄弟学校校际交流活动,广大教师获得了可贵的教改经验和可喜的教改成果,不仅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而且有力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3、丰富校园生活,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认真贯彻落实苏州市《三项规定》,成立了迎阳文学社、小兰花艺术团、手绣壁毯、科技、智力冲浪、书画、电脑、乒乓、篮球、珠心算等10多个学生社团。我们的口号是:“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兴趣;学会一门知识,练就一项技能;体会一次成功,享受一份快乐。”各学生社团的辅导老师由学校统筹安排,每学期制订辅导计划,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认真上好每一节辅导课。学校还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包括读书节、戏曲节,体育运动会、“我型我秀”少儿才艺展示、学科擂台赛等子活动,加上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以及环保宣传、“学雷锋”服务、假日雏鹰小队等少先队自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了学生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
4、加强科研工作,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兴教、兴校、强校的基本战略。我校研究的课题内容覆盖面较广,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拥有“十五”和“十一五”课题共11个,其中全国级课题4个,江苏省级3个,苏州市级2个,常熟市级2个。目前已结题的有4只。学校“十·五”阶段的主课题是苏州市级的《学科教学生活化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十一·五”阶段的主课题是江苏省规划办课题《缄默知识观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研究》。
我们具有完善的科研网络,建立了“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组例会制”,在教科室统领下,各课题组长认真制订阶段工作计划,重视阶段性情况分析和阶段性工作小结,对存在问题及时分析研究,认真做好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学校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建立了四项制度:专业引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同伴互助制度和自我反思制度,在教科室精心安排下,有计划开展沙龙、论坛、博客等集体研讨活动,案例与反思、教育叙事等个体研讨活动,我们的做法得到了市教科室的肯定,近三年中承办了二次常熟市级的教科研展示活动,并被常熟市教科研工作先进学校。学校93%的专任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广大青年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及时总结,撰写的论文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其中国家级获奖发表101篇,省级59篇,苏州市级47篇,常熟市级66篇,还结集编印了《常熟教科研(王庄小学专刊)》6 辑,《迎阳教科苑》(校刊)19辑。学校教科研工作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打造办学特色,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千校一面”状况已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经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我们依托丰厚的地方资源和社区特色文化,以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为把手,以校本教科研课题为保障,充分挖掘王庄戏曲这一乡土资源,发动并督促全校师生学习和交流戏曲知识、学唱并表演锡剧片断,发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创作戏曲节目,学校的“小兰花艺术团”以王庄社区的大兰花艺术团为依托,认真排练,出好节目,多次参加常熟广播电台、常熟电视台演播室、各级各类文艺演出活动,获得了许多荣誉和一致好评,展示了我校特色建设的成果,开辟了一片戏曲芳草地。另外,我校从2005年9月开设了手绣壁毯的兴趣班,该项目以第二课堂和课余时间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以麻袋和毛线为主要制作材料,以手工绣制为主,通过“绷框、画稿、绣制”等步骤制作而成。成品壁毯色彩鲜艳,各种图案凹凸有致、栩栩如生。为了鼓励学生对壁毯制作的积极性,学校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装裱,布置在知新楼的走廊和劳技手工室内展览。去年五月份,应邀参加常熟市首届少儿美术节,在常熟美术馆内举行了一次现场绣制和成品展览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05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学生在参加的各级各类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的有73项,获县、市级奖励的有168项。
近年来,我王庄中心小学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以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为目标,努力端正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生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创设学校特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学校今后的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2008年11月15日
第二篇:让优质教育资源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
(标题)让优质教育资源“阳光”普照每个孩子
(副题)铁东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工作纪实
(引语)2014年9月28日,铁东区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铁东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实地验收,在鞍山地区率先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目标。这是继2007年 “省双高普九”,2013年“省教育强区”之后区域教育的又一个新跨越,是铁东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标志着铁东基础教育已进入优质均衡的新时期。
鞍山师范学院的张教授至今还在庆幸当初把孩子送进了家门口的东长甸小学。事实上,这真是一个挺艰难的抉择。早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张教授就考虑在名校附近购房读书。在孩子即将入学时他却改变了主意。2010年,作为铁东区的第二批标准化建设学校东长甸小学实现了华丽转身,塑胶操场、全新的教学楼,高标准的功能室,这一切让张教授心动了。尤其在了解了学校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充实的优秀师资力量之后,更坚定了张教授让孩子到东小就读的想法。
东长甸小学只是铁东区实施“标准化改造”、“学区共同体建设”的众多中小学的一个缩影。如今,不管你走进城南的农村学校,还是市中心的学校,一座座新建的教学楼、优美整洁的校园、崭新的塑胶体育场,都成为铁东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铁东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让优质教育资源„阳光‟普照每个孩子”的承诺变成现实。
(小标)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教育标准化均衡
教育均衡的本质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2007年“双高普九”后,铁东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布局,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铁东区大胆尝试新的办学模式,一是实施“集群化办学”。如将华育外国语学校联并区域内相对薄弱的十五中学,一校两区,将优质校区办学理念等移植到薄弱校区,以促进薄弱学校内涵式发展。几年来,铁东区抓住新旧城区改造契机,采用集群化办学的模式,先后撤并了四所薄弱学校,新设立了三所学校,即扩大优质教育面,又解决了城市新区缺少学校问题。二是实行“学区共同体”。即将区域内学校按“名校+弱校”的模式组成协作团体。团体以优质学校为核心,实行优势资源共享、管理互鉴、教研联动等策略,在缩短差距中彰显差异,在共享资源中分享智慧,在互促互生中共谋发展。
在合理战略布局的同时,铁东区对所有学校实施“校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坚决不做“形象工程。2009年出台了《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几年来,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近6个亿,平均每所学校投入达1600万元,新建扩建教学楼9栋,新增教育用地12000多平方米,加固、改造、修缮教学楼覆盖率100%;学校操场实现了塑胶和草坪化处理100%。自动录播教室、心理活动教室、科技活动室等现代化专用教室平均每所学校达15间,全区总藏书量120万册,人均近40册,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小标)落实惠民政策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学校对弱势群体的接纳度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所在。
铁东区委、区政府对区域内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实施“全纳性教育”。将符合条件的学生全部就近安排到中小学就读,确保他们享受到平等、优质的义务教育。2012年,投入3000余万元新建占地面积11628平方米,人均占地达125平方米高标准、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学校。新址设置职业实习基地、星雨康复中心,逐步建立起教育、康复、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办学模式,为这些折翼的天使融入社会做好铺垫。全面免除义务教育杂费,对弱势群体实行“两免一补”、“三免两补”政策。近三年为700多名特困生、400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学生减免课本费共计212.8万元,受益学生达1.3万人次。
古语云:“有教无类”。如何打破“择校“、“择班”的社会乱象,让孩子们能公平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2009年,铁东区在鞍山市率先实施“阳光入学、分班”政策,中小学学区全部网上公布,新生分班采取计算机随机分配均衡编班,所有过程在市、区纪委以及民主监督员、家长、教师代表监督下按程序进行,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阳光入学分班实施6年来,“择校择班”乱象得到根本遏制,社会风气得到了净化,此举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誉和支持。
(小标)创新培养交流模式 实现队伍学术化均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学校教学质量的差异,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差异。
为了使师资队伍学术化水平在较高的起点上得到发展,铁东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实施“教育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铁东区教育局北上“东师”南下“辽师”,深入重点高校自主招收所需专业教师,两年来先后有31名应届毕业的教育博士、硕士扎根铁东任教,为铁东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提高各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铁东区确立“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将全区教师划分为“职初型教师”、“成长型教师”、“成熟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等培训群体,促进各个层面的教师均衡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2010年出台的《铁东区教育系统人力资源共享实施意见》,明确优质资源校、骨干教师在学区建设中的辐射作用,开启了“名师领航工程”;建立了集一线名师的“学科教研工作室”;同时依托外力,联手打造并实施了四大工程——与东北师大合作“优质学校创生工程”、与沈阳师范大学合作的“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与东师信息学院合作的“百名现代技术应用名师工程”;与上海静安区、天津北辰区等先进地区合作的“区域联动名师塑造工程”。分层次、多元化的培训模式促进铁东教师队伍迈向学术性专业化轨道。
“源头引活水,流通有灵渠”。铁东区积极探索干部、教师交流机制,相继出台了《铁东区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工作方案》、《中小衔接实验研究方案》和《小中高教师支教活动管理办法》一系列政策。三年来,交流一线教师148人,交流比例达15%。《铁东区教育系统中小学校级干部轮岗交流办法》的出台,使得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强烈开拓意识的年轻人交流到薄弱学校任职,使这些学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小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实现教育特色化均衡
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的关键。
铁东区教育局积极鼓励不同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特色,最终实现整体提升。2010年铁东区全面启动了优质学校创建工程,每年设立优质教育发展专项基金300万元,通过政策扶植、专家引领等形式鼓励特色兴校、内涵强校。如今, 全区100%的中小学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在传统文化特色校东长甸小学,每名学生在小学阶段都会系统学习到30多部经典著作;在三棋特色校风光小学,100%的学生都较深入地掌握一门棋艺;在自主教育特色校钢都小学,孩子们逐步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铁东学校的一校一特、一校一品促进了全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铁东区还将视野拓展到盘活社会教育资源上,为学生打造“没有围墙的校园”。成立了全国一流的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艺术中心”。创办了全国第一所青少年科学院,成立了全国青少年曲艺艺术教育基地、辽宁省文联文艺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鞍山评书传承基地。建立广泛的教育共同体和区域教育合作组织,就近利用教育辅助中心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满足学生正常教育教学的需要。缤纷的课程、精品的社团、品牌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小标)加强国际教育交流 实现教育合作化均衡
铁东区坚持“开放促改革、交流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香江活水,推动教育创新”,2010年铁东区教育局与香港教育局签订了“铁东区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赴港研修培训”协议书,开启了同香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组织四批校长、教师赴香港培训学习,提升了全区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与此同时,还扩大学生的对外交流渠道。目前,铁东区已与美国、瑞典、新加坡、新西兰、加拿大、韩国、日本、香港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开展友好往来。全区已有8所中小学校具有接收外籍学生的资格,已先后接收过二十多名外籍学生。多次承担国家教育部、省市教育局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们放眼世界,具有了初步的国际交往能力。2011年被评为“鞍山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先进单位”,铁东教育已步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发展轨道。
(小标)建立资源无边界服务 实现教育数字化均衡
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将教育驶入“信息高速路”?铁东区不断在教育信息化上做大文章,以信息化助推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铁东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近1个亿。目前,全区学生计算机拥有量达7337台,生机比6 :1,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覆盖率100%。建成了铁东教育城域网和铁东教育数据中心,全面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完成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名师在线、网络视频会议、网上教研、图书一卡通等功能将各类教育资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教师备课、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等教育系统融会贯通,为基础教育和公共教育提供种类丰富的无边界服务,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论坛、2012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赛纷纷落户铁东区,2012年铁东区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数字化校园示范区”,教育信息化为铁东教育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起点上,铁东区教育局有了更高的目标:努力建成“高位优质均衡、支撑经济有力、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强区。让那些诸如张教授的家长们,再也不必为孩子选择哪一所学校而苦恼,咫尺相隔的校园就是他们心中的守望。
第三篇:走进融合教育,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模版)
走进融合教育,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参加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培训心得
余庆县松烟镇中心学校
刘兴隆
2018年1月3日 2017年12月24日,带着几分激动,带着几丝憧憬,踏上了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培训学习的道路,有幸参加了遵义市教育局组织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培训班。通过本次培训,收获颇多,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路,让我重新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去思考看待特殊教育事业,重新确定了特殊教育在我心中的位置,改变了以前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在这次培训中,有幸聆听了来自特殊教育前沿一线的专家们的讲座,参观了一流的特殊教育学校,同时也与来自各兄弟学校同行们进行交流。作为一名普通学校的教师,使我在特殊教育教学方面拓宽了视野,也促进了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师德修养的提升,更让我充分的领略到专家们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通过培训这个窗口,我感受到特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特殊教育人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的艰苦努力,也感受到特教事业的累累硕果。巨大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不论是在听报告的过程中,还是在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中,亦或是在培训后的自我反思中......。我每时每刻都有着不同的收获。
首先是思想上的认识更深刻。我来自普通学校,参加特殊教育的培训机会很少,本次的培训使我在思想上对特殊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改变了以前我认为的特殊教育只是将残疾儿童接纳到班上,放上一张桌子,给予一定的关照,至于学习怎么样,听之任之,不知道有什么康复训练,更不知道怎么样去康复,帮助残疾儿童将来走向社会,独立生活,不成为家庭负担。教授给我们提到:作为特殊教育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担子是光荣的,要当好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师,首先你得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普通教师,进而成为一名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因为,特殊教育比普通学校的教育更加专业,进一步体会到了做一名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师所担负的责任的重大与神圣。正如他们所说我们从事的特殊教育工作是特殊的行业更是大爱的行业,绝对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它不仅为家庭解困,更为社会分忧。我们做为一名特教教师就应该立足本岗位,关心爱护学生,最大限度地补偿特殊儿童的缺陷,挖掘潜力,帮助他们生存于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成为一名自立于社会的人。
其次深刻理解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障。通过对特殊教育立法,来展现我国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引发在场的每一位特殊教育者对我们特殊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深思。许巧仙教授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给我们讲解了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政策法规。在她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中,充满了屈辱与心酸,特别是上世纪特殊教育创办的那段历史,虽然我国的特殊教育有了起步与一定的发展,但那更是一段充满屈辱的历史,受尽外国列强欺辱的历史。建国后,重视了特殊教育的发展,明确了特殊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从《宪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中明确了特殊教育的地位与发展,保障了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加明确了特殊教育要加快发展,不能让一个孩子落下。
第三,专家讲座,精彩纷呈。教授们的精彩讲解就像给我们呈上一份份丰盛的大餐,聆听专家的讲座,得到了前卫的理论熏陶,幽默的语言深深吸引了我,讲座的内容更在我心中掀起了阵阵波澜,不仅让我了解到了特殊教育前沿的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动态,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我对特殊教育以前些的认识,有了新的定位,尤其是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牟玉杰教授《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作》的讲座,她从一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的片段讲起,从基本理论、资源教师、运作与管理等方面给我们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以这样的实例讲解了特殊教育中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的不同、安置及教师在随班就读的班级中怎样发挥作用,给予随班就读儿童针对性的关照与教育策略,对有缺陷的儿童给予最大限度的补偿教育,发展其特长,促进儿童最大限度的发展,独立走向社会,走向成功。她的讲解,给了一个只从事普通教育的我就像在远方点亮了一盏灯,指引我向这个方向努力,引起了我对我们县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上的思考,在以随班就读方式安置残疾儿童就读中,要改变过去只是接纳,放任不管的管理方式。将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关照好,引导好,发展好。
第四,对比,找差距,引领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在学习培训期间,对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市聋人学校与盲人学校进行了考察学习,在考察学习中,听取了三位来自特殊教育前沿的一流专家校长的介绍,他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校概况、学校布局,学校基本情况,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条件,资源中心建设工作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果。通过考察学习,才发现我们的特殊教育发展仅仅是起步,与之相差甚远,无论是教育理念、办学思想,还是办学条件、资源中心建设等,无法与之相比。同时,在考察学习中,我们看到了差距,找准我们自身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不足,为我们特殊教育的发展定位与方向提供了依据,我们只有改变教育的观念,提升办学理念,关注特殊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加强学习与培训,弥补我们特殊教育工作的不足,为我们当地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为残疾儿童的的发展提供一个宽容的、和谐的、融合的大环境。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我们一代又一代特殊教育人的努力与奋斗,更离不开特殊教育人心中的那份大爱与执着,正是因为我们特殊教育人心中的那份博爱,相信,每一所学校都会成为特殊儿童一生到过的最“美好”的地方,我们的特殊教育事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7:32 来源:《求是》 期号:2005.9 作者:华长慧
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如果国民占有的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阶层之间呈现失衡状态,将会从根本上影响社会公平,进而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宁波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学生不论其家庭背景如何,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抓基础,加快学校设施均衡配置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均衡发展的校园环境将使学生从心底感到,社会是平等的,生活是美好的;失衡的校园环境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畸形的种子。近年来,我们在全市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全力缩小校际差距,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严格按照“学校标准化”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学校布局调整,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早在2000年我们就确定了“乡镇中心学校建设集约化”的思路,目前全市已有80%的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初中,校均规模有了很大提高,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强化学校设施设备配置的均衡,到2004年中小学生人均占地面积和生均用房面积均达到或超过了教育部的规定,学生人均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均达到了教育部的标准。
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的存在,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主要难题。近几年来,我们结合中小学危改工程,加大投入,对基础相对薄弱学校进行全面改造。在对全市学校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发现的危房,通过拆、扩、改造等手段彻底消除,同时撤并了一批基础差、规模小、效益低的学校,新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学校。从2000年到2004年,直接用于中小学危改的资金达1.4953亿元,消除各类危房14.8万平方米,建成各类校舍23.98万平方米。
为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我们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建设宁波教育城域网、中小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2001年组建“宁波教育城域网”,基本实现了全市“校校通”。2003年启动“191”网络教育工程,整合国内优秀教育资源,吸纳宁波市优秀教师参与课件制作,并将这些课件免费提供给师生。
抓关键,科学配置师资力量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坚持把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作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全市各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科学配置,广大学生不管在哪所学校都能受到相对均等的教育。市教育局每年投入400万元,各县(市、区)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5%以上经费,通过多种途径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应的继续教育。我们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培训基地,通过“按需培训”、“导师制”、“师带徒”、“以赛促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加强教师的培训。同时,每年拨出10万元资金,专项补助经济欠发达乡镇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我们还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实施网络培训,目前宁波教师教育网已经建成,并已加入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联盟,今年将推出首批网上课程。经过培训,目前我市小学和初中教师高学历者分别达69.06%、63.8%,基本形成了一支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为了促进校际优势学科互补,满足城乡学生和家长对名教师的渴求,我们打破优质师资学校所有制体系,建立了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制度,把骨干教师支教或讲学(兼课)经历作为评优晋级条件之一。建立了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将城市教师到农村教学工作的经历作为教师职务晋升条件之一。我们还加强校与校之间的帮扶,实行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强校与弱校挂钩,形成教师流动机制,实现了教师的定期交流、轮换。在教师的职称评审政策方面,我们也向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倾斜,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比例,鼓励新被评聘为中、高级职称的教师继续为农村学校服务。
抓难点,切实关心弱势群体
宁波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尚有8%左右的家庭生活还相对贫困。同时,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关心这些困难群众,为他们构筑就学的帮困体系。
长期以来,教育被人们视作改变人生命运的根本条件。如果不能及早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农村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城市孩子,城乡教育均衡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更无从谈起。从2001年起,我们提出了“不让经济贫困乡镇成为教育贫困乡镇,不让经济贫困家庭成为教育贫困家庭”的工作目标,积极构筑家境贫困学生的帮困体系,为这些孩子开辟了一条完成学业的“绿色通道”。我市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两免一补助”的教育扶贫政策,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对全市14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和6个片(区)的义务教育段学生实行了免收杂费、住宿费和按学生总人数的50%给予代管费补助的“两免一补助”教育扶持政策,惠及初中、小学152所,在校学生约3.15万名,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5%。到目前为止,仅免收的这笔费用就达4500万元。我们在全市建立了城乡一体、覆盖全体学生的多元化帮困助学体系,形成了“助、奖、补、减、帮、勤”的多元化帮困助学机制。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校在学杂费中提取10%用于学生的奖励、助学、帮困和减免等费用。据近两年统计,已有11万多学生(人次)受益,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同时,通过“生命绿卡”等行动,建立“中小学生、幼儿特殊病例医疗救助金”,尽量不让一个孩子因病或贫困而失学。我们还通过建立各级政府的帮困助学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贫困生情况,为学生、学校、银行、教育主管部门、财政等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全面提升为贫困学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在当前形势下,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一群体的稳定,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者的素质。2004年,在宁波接受义务教育的民工子女已达13.2万人,按照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全市的公办学校就接纳了7.399万人。在积极挖掘公办学校潜力的同时,我们下大力气规范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行为,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从1999年开办第一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以来,我们下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审批、管理的要求和程序。同时,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也纳入了全市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划,并积极改进管理办法,帮助其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我们每年都组织力量对这些学校进行房屋、消防、卫生、接送学生的车辆等方面的检查,整顿并关停了一批不符合办学条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无证学校,全市为69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颁发了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占该类学校总数的83%,其余学校逐一予以整改。我们积极支持,合力帮扶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将教育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公办校舍无偿或适度有偿交给举办者使用,消除了在民房、简易厂房办学的现象。从2000年起,市里每年拨出一定资金,购置教学设备支持城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各县市、区也挖掘潜力,将公办学校多余的教学设备无偿支援给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同时,我们发动公办学校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红领巾手拉手结对、在校大学生义教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共青团宁波市委等单位还发起了“助学帮困献爱心”活动,使家境贫困的流动人口儿童少年得到救助。市教育局每年还拨出2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城区外来人员中特困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
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将继续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公平、公正的教育,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中共宁波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宁波市教育局局长)
第五篇:让每一个孩子充满阳光
让每一个孩子充满阳光
在暑期师德培训中,大关实验幼儿园王连园长来我园进行师德讲座。王园长要和我们一起来谈的话题是,让阳光温暖每个幼儿的心里.“阳光就是爱”王园长和我们一起分享了,在自己工作上的一些教学教育之谈。王园长问道:“怎么样让自己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怎么样体现自身的价值。我认为:给每个孩子同样的爱。王园长微笑的点了点头,我们教师要用爱,拥抱每个孩子,用美好的心灵去相互碰撞出火花。
听了王园长的讲座,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教师应该用心灵去培育心灵,用人格去感化人格,用爱心唤起爱心的教育事业,要求在教育工作中理智与情感兼有,智慧和爱心相融,我认为一个教师可以不具备靓丽的外貌也可以没有过硬的唱画弹跳的技巧和理论知识,但是要有热爱孩子的心灵、敏感、耐心及对生活有足够的信心。我想只有这样,孩子才拥有良好的心理成长空间,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记得,在上学期开学那几天,淇淇是我们班新生之一,入园前和爸爸妈妈在加拿大生活和学习。由于她对新的环境感到害怕和陌生,一直哭闹的不想上幼儿园。这天,淇淇已经和妈妈说好了上幼儿园不哭的,可是不知为什么,看见妈妈离开还是流下了眼泪。可她又不想让别人看见,因为妈妈说过宝贝长大了不准哭,要不会让人笑话的。这时我走到她的身边,淇淇把头低下来。我说:“淇淇你怎么啦?”淇淇把头扭向另一边。我摸了摸淇淇的头说:“这多象妈妈的手呀!”,淇淇眼睛又泛酸了。“淇淇不哭,妈妈下午早早就会来接你的。”一听见“妈妈”两个字,淇淇的眼泪又忍不住哗啦啦掉下来了。她就想躲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淇淇别哭,”小朋友都围了过来拉着淇淇的手,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说:“我们一起去玩搭玩具吧”,可是淇淇用水汪汪的眼睛看着我,紧紧的抓住我的衣服躲在我身后一步也没动。我每天早上都很担心淇淇的情绪是否稳定。
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我却有了意外的发现,这次谈话的内容是“我最喜什么”,别的小朋友都在开动小脑筋,而她呢正捧着一本睡美人的书全神贯注地看着,于是我就让她把书里的内容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她很高兴地答应了,你看她讲起睡美人来是头头是道,对小朋友的提问也是不厌其烦地回答,看着他如此的耐心,我竟无法把眼前的她和整天哭闹着要回家的那个孩子连到一起,我灵机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吗? 于是我就让她来做小老师,专门给小朋友讲她喜欢的故事,同时鼓励、表扬她的每一个进步,也进一步对她提出希望要求,几天下来,她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进步也会越来越大。从一开始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到现在又活泼又开朗的淇淇真是大转变,她现在班里面又会说,又会唱,说到跳舞更像一个小舞蹈家,在小朋友面前大胆自信的翩翩起舞,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进步也会越来越大,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进步也会越来越大,更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出色的小朋友。
我们从芽芽班升为苗苗班了,同样,开学又增添了许多新来的小朋友,我会用阳光的心能使这些新来的小朋友尽快适应幼儿园,我用一颗治热的心让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喜欢幼儿园的小朋友,喜欢幼儿园的老师,甚至,爱上幼儿园。那么:多给这些孩子一点爱的阳光,我想,孩子们的心肯定充满温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