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而人文素养的培养正是以这一理念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却片面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导致了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丢失。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改革需要,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应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使语文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它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拓展了教学空间,联结了课堂内外,增强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它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感受,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它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以全面的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生活并以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审视生活,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累和教师的语文学科教学相互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文以载道,自古而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有相当数量的课文都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作用。如《长城》、《圆明园的毁灭》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落花生》、-1-
《古井》蕴含着做人之道,《厄运中的海伦》、《向命运挑战》洋溢着主人公身残志坚、敢于向厄运和命运挑战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受到熏陶,并从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美育对于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基本内涵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美的心灵。小学语文课文篇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无不包含着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无不渗透着人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倾向。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回荡着诗人的乡愁情思,诗句洗练,锤炼字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诗人经过“到”、“过”、“满”、“入”、“渡”、“拂”、“来”、“回”、“吹”等十多个字的反复推敲,仔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最后觉得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表现力。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领悟了全诗的浓浓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句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得到美的享受。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意识,是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必须臵身于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建立和谐的母子关系。如学完《鸟情》,留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升华。要求学生每人写一句感言,学生们纷纷吐露自己的心声,如“我们需要鸟,就像需要欢乐一样”、“没有
鸟,蔚蓝的天空不再多姿多彩”。表达了他们善待鸟类与鸟儿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以及内心深处的呼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善于挖掘这些内容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建立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对教材人文精神进行挖掘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样不可忽视,它直接反映教师的人文素养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试想一下,若教师高高在上,威风凛凛,武断否定学生稚嫩的思想、天真的个性,即使再好的富含人文精神的内容也不能使学生感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好坏。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倾听学生心声,肯定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创新,才能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热爱生活。
5、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探究的本能,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相互交流、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相互协作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熟练的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良好的态度习惯、永远的进取精神、不息的创新意识和敏锐的学习预感性等优良的学习品质,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活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和未来
社会中,通过知识的更新和自我素养的重铸而立于不败之地。
二、生活实践中开展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无处不在,课堂仅仅是其中的一扇窗。语文学习可在阅读书报杂志中,可在观看电影电视中,甚至可在每天回家路上的聊天中,可在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同样,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应立足于平时,立足于他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1、布臵课外阅读,摘抄包含人文精神的素材。人文精神含义丰富,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摘抄整理,可将其分门别类,如分为“生命”、“道德”、“哲理”、“友情”、“惜时”等主题。这样,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会逐步提高。
2、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如鼓励学生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可以安排学生在春节期间,欣赏每家每户的春联,品味祖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特有的美,感受对联中透露出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室内洒扫、田间劳作,学生同样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甜蜜。
3、倡导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反映环保的课文,如《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学了这些课文,我就立足学生生活的环境,让学生去周围走一走、看一看,了解环境污染或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了解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的人和事,如果有弄不懂的环保知识问题,可查一查有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感受到了污水、噪音、废弃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懂得了环境的绿化美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知道了人们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然后将自己了解到的通过写调查报告、开辩论会等形式展示出来。
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培养目标。时代发展需要合格的人才,合格的人才不能缺少人文素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人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有多种多样,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不能架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积累,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而且,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到课内课外阅读的一点一滴中,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素养的积累正如春雨的滋润必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必将渗透在语文教师的心血中,也必将换来桃李的芬芳和参天的栋梁。
第二篇: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 也谈语文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及综合应用知识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关键词] 发展 能力 质疑 引导 整合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知,现在的小学生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备一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以成就社会所需的人才.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教学建议,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就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能力呢
一,允许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相逢何必曾相识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方是长进”,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都强调阅读时要既学且问,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学生提出:与落花生作对比的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讲体面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而是既体面又实用,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问得多好呀!虽然,这学生对“父亲”的话理解得有失偏颇,但从中反映了学生对课文敢于挑战,敢于质疑,这就是难能可贵之处.发现,质疑,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课文的良机.此时,就可以以此为研读点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辩论,最后达成共识:人要踏踏实实的做人,做有用的人.而他们达成的共识远比老师说一即一的认知可贵可行.又如在学习《狼和鹿》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为什么凶残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元凶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兴趣点全都集中到这问题上了.于是我顺其自然,让大家围绕着这问题品读课文,大家都很自觉地进行了阅读探究.生:鹿群失去天敌后大量繁殖.灌木,小树,嫩叶……一切能吃的绿色植物都背鹿给吃光了.鹿就成了破坏森林的大坏蛋了.生:没有了狼的威胁,鹿再也不用练习逃跑,奔跑了,这样,鹿的体质就会越来越弱,这样鹿就很容易得病,这成了鹿毁灭自己的原因.生:鹿群,狼,森林之间自有他们的自然之道.这是一种生态平衡,我们人类不能随意地去阻止.不能因为怜悯鹿而大量的捕杀狼.……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质疑---深入探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即便是不大会发言的人,此时也能仗着众多的支持者发表意见.我想,通过他们的畅所欲言,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和语文素质已经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在课堂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多问
几个为什么,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困惑就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就是我们教师的机遇.抓住它,才能生成一份美丽,收获一份别样的惊喜.所以,课堂上的“旁逸斜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相逢相盖便相亲,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问题.课堂上,清醒于自己的视野不如醉心于孩子们的天地中.此外,在课堂中,要允许学生失败,提倡学生“标新”,采用积极评价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二,巧妙引导,创造学生探究机会――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自己去深入探究,深入思考了,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探究性学习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独立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更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问题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关键在于:要保证学生有探讨研究的空间;要选准有研究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而且是处在儿童信息临近区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使教学过程明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最好能摆脱“情节分析”.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再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三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这个办法 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80万曹军,原因何在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从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综合性地依据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经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吸收,再组织好语言,作出正确的表达.如此,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就能留出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样,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觉,体验的空间,一个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挥的余地.的确的,语文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优化学习过程,创造合作探究机会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有的善于思维,有的善于表达……如果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互相交流,那就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合作中培养团结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从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共同提高.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意识,打下小组学习的基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读书时间,自主学习时间,允许快者快学,慢者慢学,让学生各有收获.其次,指导学生互相合作,确保小组学习到位.课前分组时,要注意分组灵活,分工明确.课中分组讨论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点拨.讨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将其见解与自己的理解作比较,进行补充,再由小组长综合归纳,达成共识.(2)辩论式.由小组长负责,各组员提出不同的意见并说明理由,经过争论,比较,综合归纳.(3)连锁式.小组成员依次谈看法,提出各自见解,最后归纳总结.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根据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好讨论内容和形式,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汇报式,交流式,辩论式等多种方法探究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全班讨论时,我们要做好引导,沟通的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使他们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通过读,说,议,演等多种形式学习,体会语言文字.过程中要注意以读为本,让学生潜心读书,尝试着读,理解地地读,投入地读.合作学习把个人经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主动学习的潜能,增大了学生学习的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中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有效地开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实而不虚,才能使课堂充实而富生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清醒于所谓的正确答案中终不如醉心于求索的历程中.三,整合融合,拓展学生探究空间――万紫千红总是春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非教学的终点,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应该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自主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心得问题.因此,语文探究学习不应禁锢于课堂,局限于课本,与生活隔层脱离,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融入课外广阔的实践天地,千姿百态的社会活动,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立体空间.因为,万紫千红总是春.1,向课后开放
课文及课外读物蕴藏着大量的综合性知识.课后开发阅读,可凭借课内的“引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更广阔的阅读领域.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后,可开展“长征知多少”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找,阅读搜集处理相关信息,并整理发言稿;在读完朱自清的《春》后,可引导学生阅读中外作家,诗人写春的作品……同时,加强课外动笔的实践,诸如诗歌的扩写,改写,故事的续写,读后感,仿写等,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学生阅读的越多,知识面就越广,视野就越开阔,思维也就越活跃.2,向各科开放
一切都是相通的,各课程间更是如此.语文这一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把握语文课个性的基础上,以语言文字为凭借,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与各科相互渗透,相互提高发挥整体协调共同提高的作用.如上《月光曲》一文时,可向音乐课开放,引导学生欣赏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通过直觉的听来感受《月光曲》的美妙,从而理解盲姑娘兄妹俩的陶醉及贝多芬那“纯熟”,“感情多深”的弹奏技巧;上古诗《山行》时,可向美术课开放,引导学生涂涂画画,将自己所体会到的诗情画意用图画来体现.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于孩子们手中的“霜叶” 之绚丽的确甚于艳丽的“二月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生动,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都易于发展.3,向校外开放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所以,为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校外生活:带学生踏青,秋游,在大自然中学语文;参观访问 ,开阔视野;调查考察,体验生活……如此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则适时地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校外世界中尽情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享受开放学习的乐趣中丰富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养就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体验语文.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即便是错误的,也能折射出课堂的独特美.让我们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就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回荡于课堂中.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邬强波.《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第三篇:浅谈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谈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目前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学校校学生的人文教育的缺失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偏低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造成了不利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培养专业素质强、人文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并且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了几个方面的分析。从而对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引言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8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4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出不了大师级的人才?”很值得进行思考!对于此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是体制问题,有些人认为是教育投入问题,其实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是重要一方面原因,理工科学生尤为显著。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类对自身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和关切,肯定他们对人性和理性的全面塑造和追求。高等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高学府,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理性和人性全面、谐调发展的人。所以,高等学校不仅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重要使命,更担负着对他们的独立人格、自主精神、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人性方面进行培育和塑造的重要责任。但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因自身学科结构的局限,常常对人文精神教育认识不足,导致上述学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象。
三、当代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主要表现
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
(一)专业知识丰富,但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表现大多是专业理论基础比较好,而实际工作能力差。随着拼音输入法的普及,学生上网打字用拼音敲出来。长此以往对于某些简单的字学生就写不出或者错别字连篇。中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延绵五千多年直到现在,可以说这些对我们是无价之宝,可我们的学生却对此知之甚少,特别是古代的经典诗词歌赋。
(二)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人文关怀
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这些孩子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在家里家长都娇惯着孩子从而孩子慢慢养成了不好的习气。对于在街上行乞或者寻求帮助的人有些学生视而不见。前段时间发生的“上海机场刺母事件”,孩子在日本留学在机场问母亲要钱但没有,所以他就连刺母亲几刀。这个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省,母亲辛辛苦苦供儿子上学,儿子却不懂得去感恩回报而做出如此让人心痛的事情。
(三)道德滑坡,缺乏诚信
事实上有些大学生道德水准或者说是人品素质也有待提高。上完厕所不放水冲洗,随手乱扔脏物,凌乱不堪的宿舍。急功近利、“唯物是求”的新唯物论,政治信仰的模糊,民族感情的淡化,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等。尤其是考试舞弊,履历掺假,就业违约;拖欠学费,借贷不还等缺乏诚信的行为在一些高校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有的大学生还把作弊成功当作一种自我炫耀在同学中间公开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四)功利意识强烈,对人生根本问题淡漠
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每个人都能认识人的生存意义,进而为他人、为社会创造幸福,去实现人生价值。可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在拥有了精深专业知识的同时,却没能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每天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有利,做什么样的事对自己有好处,很少关心他人、社会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真理的大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理性、逻辑和对公理的信念,本应从科学的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影响作用于社会,产生一种对社会规律的敬畏和执着以及在需要时挺身而出的勇气。
四、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原因
目前,虽然许多理工科院校近些年逐渐优化了其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并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增大了对人文学科知识的渗透,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因导致人文教育缺失的校内外因素尚未完全去除,目前这些教学上的调整和改变还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一)从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看,由于受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和市场竞争意识下功利和实用价
值取向的影响,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多偏爱把时间用在学习专业和与专业有关的知识上,很少愿意分配时间去接触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人文教育课程主动学习的热情普遍偏低。
(二)从教学目标设定来看,在传统文理分化思想的影响下和目前就业市场的压力下,许多理工科院校依然无法放弃偏重自然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自身定位方面仍比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仍比较强调对学生理性思维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它的直接反映是:许多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由于长期受到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门类普遍不全,虽然与以前相比,一些理工科院校也开设了必修类人文教育课程,但能归属到必修类的人文教育课程还比较有限,所以未能形成人文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群。
(四)在教学组织方面,多数理工科院校文、理、工等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学术氛围还没有形成,教师在传授理、工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时缺乏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融合意识和能力,致使许多人文教育新理念难以在教学中得到实现。
(五)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多数理工科院校缺乏人文教育成效展示平台和人文教育成效评价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有效地衡量和检验学生人文知识学习的综合效果;学生则往往感受不到人文教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缺乏自身人文知识学习的有效评价和监督。
五、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与措施
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明显成为理工科学生发展的障碍。因此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刻不容缓的大事,这也就要求高校在增强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着重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改变理工科学院既有模式,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为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应开办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管理、经济、法律、伦理等人文学科的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兴趣、性格、思想、信仰等等人文素质教育,为理工科学生指示全面发展的方向,让他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并在科技与文化中得到平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
(二)摒弃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强课程改革
对于人文课程的考核,有的老师仅停留于考核背诵或者提交论文的形式,有些大学对文科课程要求很低,甚至考前就把考题告诉学生,或直接开卷考试,并且考试内容十分简单,这样都容易使理工科大学生产生敷衍的情绪,所以必须摒弃这些传统的考核方式。在课程设
置改革方面,高校教师应努力创新引导性教学方法使得人文课程的讲授丰富化、多元化,优化课程结构,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
(三)加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通常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会将老师作为一种示范,一种准则。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努力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人文涵养,在言谈举止中时刻起到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校教师首先应从情感上体验到人文精神的魅力,用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老师的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精神。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学校应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理工科学院更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我从音乐中得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从书本中得到的。所以有时人文素质的提升利于专业知识的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多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钻研人文素质问题,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为了培养学生对人文的兴趣爱好,具体说来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所、教育中心等,组成一个高效、精干的团队,保证他们一定的课时量,并且建立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机制,使学生在了解中产生爱好,在爱好中产生对人文的求知欲。
六,总结
目前虽然在理工科院校存在学生人文素养偏低的现象,但已有不少院校关注这个事情并且切实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以广州大学为例今年的教育类专业专门开设的有《人文教育与艺术欣赏》这门课程,而且这门课是采用团队教学的模式,授课的老师都是各个方面的专家。这门课确实增加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相信随着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认识的提高,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现象一定会得到改变,我国的教育水平也会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迟明珠,王彩霞 略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原因及表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6
王爱民.关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5
黄正元 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李 静,杜凤秋 理工科院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消极影响[J].邯郸学院学报2010,6
第四篇:弘扬人文精神 促进医患和谐
弘扬人文精神 促进医患和谐
郑州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郭申杰
内容提要:医患关系紧张严重地影响到医患双方,造成病人对医院的不信任,医生为了规避风险,不能大胆的进行探索与创新,阻碍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建设人性化的医院文化,才能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促使医患双方相互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人文精神 医患和谐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既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有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因素。抓好医院人文精神的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基础,是医院竞争的动力,有利于增加职工的目标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医务人员通过人性化的服务,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还要提供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服务和关怀,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对患者的心理诉求给予充分理解,对维护医院的和谐氛围,建立相互信赖的医患关系十分有利。1.医院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愿望,是人类文化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最根本的,把人放在中心,这样的一种思想就叫人文精神,人文主义”[1]。
医院人文精神,是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主张实施对人进行整体的社会关怀及其在医院的内化和实践而导引出的人文关怀、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是医院的整体的人文素养之集合、升华[2]。在医院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倡导医学的人文关怀。加强医患沟通,将人文关怀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行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关心、理解、体贴病人,增强病人对医院、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以患者为中心,不分高低贵贱,对病人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树立崇尚科学、献身医学、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团结合作、诚实守信、互相尊重、和平竞争的工作职守,敬业爱岗、报效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立美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的责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了解病人的痛苦,想方设法为病人排忧解难,是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了抚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的质量,从而拉近了和患者的距离。2.构建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2.1在当前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往往较关注物质,经济和利益的关系,医疗服务中所蕴含的人性特征和关怀渐渐地被遗忘,医疗活动中的人文精神慢慢地消失。医学生现行教育过程中,更加的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便医学生在与病人的沟通、热情和能力方面存在缺失。对人性的不尊重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医院回归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大势所趋。
2.2加强医院人文精神的构建,不仅增强了医务人员的归属感,也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是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方式。人性化的管理在医院中体现着民主,以职工为核心,充分尊重医务人员的意见,保障职工的权益,使广大职工树立“医院是我家”、“院兴为荣,院衰我耻”的意识。在临床工作的实践中,医务人员也会真正的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尽量满足患者病理、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使患者感受到放心、贴心、温馨的服务。坚持“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服务理念,用自己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去医治病人的病痛,抚慰他们的心灵,无形中会增加病患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提升满意度。因此,人文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一剂良药。3.构建人文精神的二个方面
在医院里无论是医院的主体——医务人员,还是其服务对象——患者,都是离不开“人”的概念。而人都是有着丰富思想和感情的,那么管理者必然要根据其特点来管理,以满足职工和病人的基本需要,实现医院的和谐发展。3.1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3.1.1改善就医环境,增加人性化的设施 就医环境是医院带给患者第一印象,舒适整洁的就诊条件就是医院人文精神的体现。我院新建了银杏广场和花园凉亭,添置了新的健身设备,供病人锻炼身体,广场上摆放花草、桌椅及遮阳伞等,为病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定期组织专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讲座,专业人员指导患者练习保健养生操,为在院患者播放电影。文化长廊的宣传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专家及专科的特色,医疗、科研的新动向,医院评选的名医名护及张褒佳式好职工,及医院各项重点工作的进展及成果等。全方位展示了医院的文化内涵,让病人就诊的过程中就能了解医院的专科治疗技术,专家的资料,方便了患者就医。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很多方便患者的新举措,如候诊大厅安装座椅,电子显示屏,自动查询系统,便于患者了解新需要的药品服务和价格信息等,免费提供养生保健茶,分诊挂号处安排了专业知识丰富的人员,对病人进行合理的分科挂号,减少病人排队等候的时间。
3.1.2以人性化的医院文化改善医患关系 首先,医务人员要从思想上有所改变,将医患对立的矛盾转变成为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树立“视病人如亲人”的观念,时刻为患者着想,从入院时的接诊、检查、治疗、手术方案的制定,都要使用亲切的语言、细致的服务,这样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主要是体现在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术中,这是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的基础。提高医学诊疗水平,为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解除患者痛苦,对病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病人对疾病的知识有所了解,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措施。出院后给予家庭随访,了解病人情况,对家庭的保健康复给予指导。3.1.3改变诊疗过程的冷漠及推诿病人 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医疗机构的服务人员必须从单纯的生物学治疗转变成为心理、生物学全方位的治疗,并需要重视社会心理,生物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影响。正如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务人员还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沟通技巧,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各种技巧,用心为病人服务,借助通俗的语言,温和的眼神,亲切的态度,认真的倾听,轻柔的动作,充分表达对患者的尊重,关心爱护和重视,积极提供帮助,取得理解和信任,纠正那种见病不见人,没有交流,没有关怀,没有同情的医疗行为,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获得肉体及精神的健康与安慰。
3.1.4畅通医学沟通的渠道 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医院制度的同时更要注重于制度的落实,实际治疗质量的跟踪监控,确保医疗质量不断提高落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公示,一日清单制度,院务公开制度等,采取公休座谈会,意见箱及投诉等多种形式,征求病人意见,畅通沟通渠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查找原因,并制定出整改措施,把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3.2 构建以医务人员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3.2.1注重医院领导的人文精神素养的提高 管理者除了自身具备较强的政治业务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成为医院人文精神及人文关怀的模范实践者。只有医院领导的自身人文精神提高了,才能加强加强临床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在员工中树立榜样的力量;只有医院领导的人文素质提高了,才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作用,才能在市场经济中不迷失方向[3],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3.2.2 加强医学人才的人文培养和教育 充分发挥老专家的言传身教作用,将医学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使医学人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解决临床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断丰富人文情感,升华职业精神,增长智慧和见识,培养敬畏生命,尊重权利,关心群众疾苦的的良好品质[4]。我院开展了学习张褒佳主任先进事迹的高潮,全体人员被老主任关心病人,体贴病人的大爱无私精神深深打动,表示要向张主任学习做个不仅精通专业理论技术,同时拥有博爱、宽仁品质的受群众欢迎的医生。
3.2.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 医生是高技术含量、高压力、高风险的三高职业,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们也需要社会给予人文关怀,但在目前的医疗机制下,医生的真正价值得不到承认,在扭曲的价值体系之外必然会寻求非正常渠道的简单补偿,这是滋生腐败现象的原因。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首先要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服务理念的培训,增强全员做好医疗服务的自觉性,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廉洁行医,诚信服务。
3.2.4以人文本,培养医院的人文精神 医院要关心爱护职工,要为工作人员提供舒心的工作学习环境,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如开展各种比赛,摄影展、游艺会、郊游等,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交流,形成团结互助,和谐向上,爱岗敬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尊重职工权利,发挥主人翁意识,使大家都可以投入到医院的建设工作中,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考核制度,把外出学习进修、晋升、荣誉等激励因素融入到工作中,使每个人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各自的岗位上自我实现,不断提升,充实自己,使职工的人文精神在医疗中得到体现,有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
虽然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但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文精神也倍受重视,运用人文精神优化医患关系,使医患双方主观愿望高度统一,医务人员能够心情舒畅,全心全意为医院服务,并从中得到认可和尊重,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病人也能够在物有所值的医疗服务中感受到尊重与关爱,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医学与人文,医学与哲学,2006,5(1):1-4 {2}、邱国松,浅谈医院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实践,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1):684--685 [3]、王宜静,新医改条件下医院人文精神的构建和思考,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37):69--70 [4]、丁维瑜,重视医学人文精神 促医患关系和谐,价值工程,2012,31(27):289--290
作者简介:郭申杰,女,河南郑州人,主管护师,电话:***,电子信箱:guosj741201@126.com ,通信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桐柏路195号
第五篇:创新德育工作方式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创新德育工作方式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大城县南赵扶镇冯庄中心小学
杜红梅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抓好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学校教育作为专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必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目前,青少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面对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状况,德育工作者必须探索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及课程改革和学生品德发展需要的新的工作方式。下面我对如何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现在的农村学校,学校的德育工作推进较慢。许多人认为农村孩子诚实、淳朴,有的认为农村没有像城市一样繁华,没有太多的城市文化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要培养农村青少年具有现代意识,本身就比较困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现代影像文化和城镇文化已逐步进入农村,但由于农村少年儿童家长自身因素的限制,许多有不良倾向的影视书籍,也进入了农村青少年的视野之中,这些影视书籍就成了青少年儿童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长此以往会对农村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他们缺少正确的现代公民的基本意识,缺乏对不良文化的免疫能力,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隐患。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不良之风的影响,致使一些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认识不清,产生困惑,甚至误入歧途。而我们这些学生正是祖国的未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和建设者,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党和人民的愿望。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新课改给我们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少年强泽国家强;少年兴则民族兴”,为了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从学生抓起,必须不断创新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方法,积极建构与时俱进的德育模式,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品德;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
三、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机制
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1)创建学校德育管理系统,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由校长牵头,组成政教处、班主任、学生会的政治思想指导路线; 由校长牵头,组成教导处、教研组、任课教师的政治思想育人路线。(2)以完善制度建设保证,使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制度完善才有章可循,德育工作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如班主任方面的《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班主任工作责任制》等。此外,《值日教师评估制度》、《政教处工作责任制》等系列完善的制度,对班级、对教师、对学生规范管理,调动了从事德育工作者的热情。
(3)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二是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以构建德育系列化内容为主线,构建德育体系区分德育对象,使学校德育工作层次化、序列化,具有阶段性。
我们要善于分析不同年级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阅历、知识储备及思想状况,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该有不同的重点和不同的内容。逐周设计主题给每个班主任一系列的德育内容教育人,既使德育内容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使学生感到教育内容新颖,增强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男、女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在德育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正确地区分德育对象,科学分解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式,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方式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晶振,归根基地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品德是灵魂,起着导向的作用。
小学德育工作的方式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少批评、指责,多鼓励,多赞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使它成为孩子进步的启动点,用这小小的星星之火,点亮孩子们智慧的火炬。
五、以学校为主阵地,夯实学生德育教育
学校的教育是任何方面替代不了的,学校通过国家规定的教材,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收到不同层面的德育教育。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学校活动的全过程。
1、打造一支德高业精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保证。教师是建设这个工程的主体,影响校园,而且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创设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一个学校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的学校定然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无时不处地感染着大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有情,校园处处皆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让校园整治优美、优良的班风、学风、校风,使学校文化厚实深沉,学校宣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感悟人生的知识内容,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
3、改革德育评价手段,正确引导学生行为
我们有升旗班级介绍,并由该班班主任作国旗下的讲话,这样的升旗仪式更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在收到最直观的教育的同时激发起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六、家校合作延伸补充,拓宽德育途径
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摇篮,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生下来,家庭便是他生活的第一环节,即使是长大成人迈进社会,也是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影响早,时间长、范围广;如儿童语言的表达、智慧的启迪、行为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无不受父母影响。“同言而信,信其听亲;周命而行,行其听服”,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家庭生活对学生来说,就像物理学中的磁场,生活在其中,不由自主地被支配,不知不觉地便被“磁化”。而且长时间的熏陶,浸染和反复的实践,影响相当深刻,甚至深入骨髓。
七、整合社区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成长 加强对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录像放映和网吧等场所的管理,深入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防止不良文化对中小学生的侵蚀。信息管理等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及时清除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反动、色情和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电子信息。
总之,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三者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学校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