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教师行为文化的思考
在一个学校中,所有人员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虽是个人动作,却充分体现了这个学校的校风校貌,体现了这个学校的文化层次。细微中显示出学校师生的精神:是不是以学校为重,以事业为重。
教师工作是平凡的,但这个平凡的岗位孕育着伟大。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人的伟大的体现不是惊天动地的,而是体现在具体的小事的处理上的,是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中体现出的精神和品格。
我们学校的班子可以说是“黄金搭档”,大家以“分工不分家”的思路开展工作。无论研究的是教学,还是后勤,研究的是德育还是科研,大家都群策群力,畅所欲言。大家都以办好学校为己任,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开拓进取,默默奉献,从而使学校稳步起航,潇洒行进。
大家对事讲原则,对人讲感情。在工作中,事与人严格分开,人情不能代替事情,感情不能代替原则。感情是建立在干好工作的基础上的,“君子同于义,小人同于利”,坚持原则的感情一派正气,有利于工作,也在群众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学校教师呢,大家一心一地工作,彼此融洽相处,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说有利于团结的话,做有利于团结的事”。不要小看这句话,粗一看,以为做到这句话并不难,每天说不利于团结的话,做不利于团结的事这是不可能的。可是,一个人能够每时每刻以这句话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哪怕受了挫折、委屈,都坚持说有利于团结的话,这是何等的境界!
良好的学校形象需要每一个人细心维护,大到校长的决策指挥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小到保安员接待来访者和炊事员卖饭卖菜,甚至办公室人员接听电话和清洁工打扫卫生,都与学校的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哪怕是校长或教师外出参观考察或学习培训,其言行举止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维护学校形象人人有责,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十分珍惜学校的形象。
维护学校形象最为关键的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两项工作,这两项工作主要由教师完成,因此学校形象的主要维护者是教师。教学质量要靠深入细致的工作来保证,这要落实在一系列教师工作的细节上,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等等。另外,学校也要靠教师来搞好服务工作。教师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从而让学校成为家长满意、孩子喜欢的地方。
第二篇: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反思的思考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反思的思考
1、什么是反思?
“反思”一词,据说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2、什么是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反思是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的教学观”进行深入地思考并依次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2、教学反思的特征
(1)自觉性
(2)超越型
(3)个性化
3、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1)自我提问(2)行动研究(3)教学诊断(4)交流对话(5)案例研究(6)观摩分析(7)总结记录
4、教学反思的类型
(1)课后思(2)周后思或单元思(3)月后思(4)期中思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5、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2)写不足之处。(3)写教学机智。(4)写学生创新。(5)写“再教设计”。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
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6、教师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自我反思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我私下认为,课堂教学自我反思,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三点:(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3)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2)、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
先进的理论往往能让我们感觉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
我们的教学进入新的境界。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存,是不能登堂入室、达到高屋建瓴的教学境界的。苏霍姆林斯基就这样要求他的教师:“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补充其知识的大海”,他认为,这样,“衬托学校教科书的背景就宽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更明显。
(3)、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
教师之间,多开展相互听课、观摩活动,不但可以避免闭目塞听、孤芳自赏而成为“井底之蛙”,而且能够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不要放过听课的机会,不要放过一些细节。除了要多争取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还要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客观、公正评价其得失。教师对所听和观摩的每一堂课都要研究、思考、探讨,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7、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
“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三年反思成名师。
第三篇:文化思考
文化创新的思考
文化的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都需要我们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推进文化创新,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文化人才队伍。
第一,立足伟大实践,在投身火热现实生活中推进文化创新。对于文化来说,生命力来自实践,创造力源自生活。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火热的现实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源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丰富多彩。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为宣传文化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为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内容、题材和主题。包括理论工作者、新闻出版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在内的所有宣传文化工作者,都应当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融入亿万人民群众开创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要真正沉下身子,走进乡村、社区,走进校园、军营,走进工矿企业、建设工地,走进改革开放第一线和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感受时代的脉动,把握发展的主流,体验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深入生活中感悟生活,在深入实践中激发灵感。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作大学校、大课堂,善于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描绘当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谱,讴歌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实践。
第二,植根历史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推进文化创新。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活力、走向衰弱。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认真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阐发,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让人民群众获得文化熏陶、精神滋养。应当指出的是,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用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丰富我们的文化宝库,不断创造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第三,着眼群众需求,在服务人民大众中推进文化创新。服务人民大众,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大众立场、树立大众视野、立足大众需要,才能永葆文化创新的活力,使文化之树常青。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一切有成就有作为的理论家、新闻出版家、文学艺术家,都是走同人民大众结合之路的。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要更好地担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神圣使命,必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中实现文化的新创造。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诚关注民生,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深入浅出地阐释和回答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要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走进群众的心灵深处,真诚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要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大情大义之中。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评判者。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自觉接受群众的评判、市场的评判,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文化精品。
第四,紧跟世界潮流,在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中推进文化创新。历史证明,越是博采众长,更多地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中华文化就越能茁壮成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善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兼容并蓄、向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们在吸收借鉴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应该有更大的气魄、更宽的眼界。凡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凡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成果,我们都要积极地学习了解、借鉴吸收。学习借鉴,不是简单模仿、照抄照搬,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作具体分析,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文化的世界眼光,既包括面向世界、感知世界,也包括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要积极参与各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密切关注国际文化市场需求,适应世界各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努力创作体现一流水准、代表中国形象的精品力作,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推动我国文化产品更好进入国际市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第五,掌握现代科技,在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推进文化创新。人类文化的发展,始终是同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上个世纪以来,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推动了文化样式的创新,精彩纷呈的广播影视节目、丰富多样的电子文化产品,无一不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物。现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影视精品,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和震撼。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善于用科技手段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用技术含量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努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实现样式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近年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络出版、有声读物等方兴未艾,展现出新兴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要密切关注新的文化业态,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推进新兴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而传播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先进技术的应用程度。要积极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技术即时快捷、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特殊优势,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扩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让我们的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传播得更远。
第四篇:教师行为
行为守则
(试行)
一、二、爱岗敬业,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师行为准则与职业操守。
三、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不得辱骂、体罚学生,及时与家长进行正面沟通。礼貌待人,团结友爱,严禁拨弄是非。
四、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相关学位证书以及由本画室颁发的教师上岗证。
五、教师在本中心任教期间,严禁以各种名义向家长提出与教学工作无关的任何要求,不得接收家长赠送的任何物品。
六、本画室的在职教师严禁在校外进行任何形式的有偿家教,或在其他相关机构任教。
七、教师上课期间,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
八、教师须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服饰整洁、得体。男教师禁留长发、指甲,禁穿背心,须着长裤,不得佩带金属饰品;女教师禁化浓妆,禁留指甲,不得佩带金属饰品,禁穿无袖、吊带衫或领口过低的上衣,禁穿高跟鞋,裙子长度必须过膝盖。
九、教师上课前不得食用带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如:洋葱、大蒜、韭菜等。
十、教师开课前须提前十分钟到岗,准备好上课时所须教具,课后须将教室打扫、整理干净,关好门窗,关闭电源。
热爱国家,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
第五篇:如何构建学校行为文化
如何构建学校行为文化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具体要体现在学校的师生行为文化上,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学校文化,而不仅仅是环境体现文化。精神文化如心灵,环境文化如衣服,行为文化才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具体体现,那么,从哪些方面构建学校行为文化呢?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一、学校一日常态化行为:如1、三分钟安全晨会;
2、师生晨练;3、课堂教学;4、课间(大课间)活动;5、放学路队;6、教师读书学习活动。二、学校一周常态化行为:如周一升旗仪式政治学习、安全例会,周二老师卫生大扫除、接待学生家长,周三集体备课活动,周四教科研活动或者学科大组活动,周五特色教育课。
三、学校各种仪式,如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
四、学校开放型活动:家长(公众)开放日、外地外校交流活动、异地学习培训、大型观摩展示活动。
五、校园节日:如“书海扬帆”读书节、“五环纷呈”体育节、“七彩校园”艺术节、“未来之光”科技节。
六、教师教学竞赛:如“风华杯”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师说课比赛等等。
七、安全主题活动:主题班队会、安全疏散演练、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管理等。
八、校长值班管理行为、教师值日监护行为等。
九、养成教育:《弟子规》践行活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
十、学校特长教育行为:古筝、二胡、笛子等民乐、书法、绘画、篮球、田径、体操、围棋、十字绣、剪纸、航模科技、舞蹈等等。
十一、、国防教育:(一日军营活动、纪念先烈等活动)。
十二、经典诵读活动:如古诗文朗诵、读书征文等等。
十三、家校协同教育行为,如家长学校主题讲座,家长会、万师访万家活动等等。
十四、学生课余生活行为:手绢舞、武术操、文化早餐、跳绳、踢毽子、童谣游戏等等。
十五、教师课余生活行为:设置教师之家,教师晨练、教师文化沙龙中心,教师茶馆,教师健身中心等等。
十六、慰问:春节离退休教师慰问、教师节慰问、困难学生慰问等。
十七、学校校本课程的指导与开发:1、教师论文集等。
2、学生作品集等。3、研发校本教材。4、编撰校史、学校年鉴、学校毕业生档案以及优秀人才录等。十八、学校细节行为文化:1、日常升旗,肃立敬礼。
2、上下楼梯靠右行;3、放学路队;4、自行车摆放;5、卫生清理;6、公开场合使用普通话;7、晨读、晨练;8、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9、开会时手机震动状态;10、行规范队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