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城镇化进程 建强发展载体 Microsoft Word 文档
加快城镇化进程 建强发展载体
城镇是生产要素的聚集点,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一个地方城镇化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表现。
如何推动泗洪的城镇化呢?我认为:
一是要积极建立小城镇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起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开放促进大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
二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增加城镇人口。
三是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好县城。在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象沐阳县那样对县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尽快改变县城面貌。
四是加快建制镇建设步伐。引导各建制镇(如:双沟)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推动了全县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二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定稿]
网上下载的东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建设和发展社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对于正在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达国家社区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早期的西方社区,主要通过“睦邻运动”和“社区福利中心运动”,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和互助精神,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调整城市基层的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社区功能主要有三项:一是社区服务,主要是为老年人、残疾人、无家可归者、妇女儿童和失业者提供保护和支持,促进社会公平。二是社区文化,利用社区内的设施开展文化、教育、科普、体育、娱乐等活动,增进社会融合。三是社区治安,主要是控制犯罪,建立治安防范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在组织运行机制上体现为政府、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经济组织)三者共同参与的基本构架。政府负责立法、制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并以直接投资或筹资等方式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直接提供或购买基本公共服务,推动社区发展;非营利组织包括社区组织,则通过实施各种类型的社区项目,为社区发展提供社会救助、卫生、教育、照顾、文化等多样性的服务;企业一方面为社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特别是中小企业则主要发挥着解决社区就业和提高社区居民收入的作用,前提是政府对参与社区服务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社区自治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组织依据政府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参与并直接推动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社区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发达国家的社区建设和发展走到今天,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归纳其一些基本做法和经验主要是:
一、政府高度重视和组织引导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达国家早期的社区发展带有较强的自发性质,随着社区地位在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挑战中作用的日益提升,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发展。尽管政府将大量具体事务交给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承担,并鼓励企业参与,但政府在规划指导、法律环境、项目组织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政府从198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地方政府社区发展”、“家庭和社区护理”、“农村社区”等一系列项目。2000年由联邦家庭与社区发展部组织实施“强化家庭和社区战略”,项目前四年投入2.2亿澳元,其中包括对儿童的照料,让儿童和青年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实现社区现有资源的增值,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政府部门除设立项目、安排资金外,还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对项目实施进行评价、指导和监管。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政府也通过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多种措施,支持社区发展。在很多国家,政府还通过规划加强对社区发展的指导。早在1952年印度就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并注意社区建设与城市建设规划、新区开发规划的衔接。
目前在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发展,有关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推动社区建设,但是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责定位还不够清晰,有的地方政府包揽过多,有的则支持指导不到位。扶持社区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资金投入不足。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首先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的高度,增强政府对社区建
设意义的认识,在规划发展、制度建设、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和完善监督等方面真正承担起政府引导和扶持的责任。
二、多渠道资金投入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外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基金会和私人的捐款、以及收取的服务费用。在加拿大,政府拨款占60左右%,捐助占11%,服务收费占29%。政府的资金支持,一部分采取常规性拨款,由非营利组织按政府的法规和与政府签订的合同,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此外政府还提供各种专项资助,安排一些特定的项目,交给有关组织实施竞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投入,交由社区管理实施。
我国目前政府用于社区建设的投资有限,经费拨款也主要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开支,而社会捐助不多,社区民间组织更难得到政府的资助,主要靠收费维持。资金不足,使我国社区大多徘徊在低水平运行上,或以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仍面向少数福利人群为主,或以高收费项目服务为主,难以提供广大群众需要的大量无偿或低偿服务。解决社区发展资金不足是加快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应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的实际,研究多渠道筹资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同时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拓宽建设的资金渠道,政府通过建设示范项目或以补助、贴息等形式撬动更多的资金投入。要研究有利于社区建设投融资的具体措施,引导社会力量以资金、土地、房产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捐赠赞助等等。
三、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际社区发展经验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社区建设必须依托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正如英国政府的一份白皮书指出的,“社区中心是正常环境下正常社区生活的一项基本福利设施”,它通常具有相对完善的设施条件,集社会福利、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老年保健、儿童看护、娱乐休闲、信息交流等功能与一身,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服务。同时,英国的社区中心又与政府机构、志愿组织和慈善机构一道,构成了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通过为这些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和设施,支持和协调更加广泛的社区服务。早在1997年,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就已经达到
1.9万个。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社区服务设施和机构发挥作用。
当前,我国平均每9.98个社区才拥有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每万名社区居民拥有
3.65个社区服务设施,而且在地区之间发展相当不平衡,社区服务体系的薄弱,影响到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有5亿多人口固定居住在城镇社区,还有1.4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在社区生活,特别是44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2600万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职工、2200万城市贫困人口、1400万失业人员更与社区密切相关,社区服务需求量大,涉及基层组织建设、扶残济困、社会保障、居民调解、便民利民服务等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为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努力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应考虑把社区服务业作为政府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科学确定社区公共服务范围,在充分整合现有社区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建设、完善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老年人、青少年活动等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等。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四、非营利组织和居民自治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强调政府与社区及非营利组织、企业建立起密切合作、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政府引导支持、社区和非营利组织主办、企业通过市场提供多样化服务,是国际上社
区发展成熟的组织模式和重要经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社区及非营利组织是政府社区建设项目与计划的主要承担者,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关键力量。社区及非营利组织贴近群众,机制灵活,社会参与广泛,政府通过购买社区服务和投资增强非营利组织服务能力等形式,支持其提供更广泛和多样的社区服务,以避免仅仅依靠政府机构专职提供社区服务带来的成本增大、效率不高和服务机制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弊端。同时政府运用经济税收和劳动政策、服务合同、法律法规等手段,不断加强和改进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监督。
国际经验表明,社区服务的特点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服务活动,尤其是经营性服务活动。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的弱势居民,如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居民,社区服务以福利服务为主,以非营利为目的。最为关键的是社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是一种互济互惠的奉献关系。社区服务追求社会效益为其最终目标,通过社区服务达到社会稳定。即使是有偿的社区服务也基本上是微利低偿。
目前我国多数社区主要依靠社区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提供服务,不仅行政化倾向突出,而且负担过重,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我国非营利(民间)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融资等政策,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或提供部分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民间组织经营微利低偿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和特点,广泛地开展社区服务。同时应倡导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和互济互惠的奉献精神,促进社会融合。
第三篇:汉中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发展空间巨大
汉中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发展空间巨大
城镇化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变迁过程,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推进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站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认识汉中城镇化现状,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探讨发展措施和方向,将对推进全市城镇化乃至经济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镇化进程有所加快,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汉中山区较多,经济相对落后,对城镇化的制约严重,但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十一五”的前四年,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1.6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0.07个和0.74个百分点。同时,也应该看到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明显滞后。2009年,汉中城镇化率为37.02%,不仅远低于全国,而且也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见下表)。
城镇化发展水平对比表(单位:%)
城镇化发展水平对比表(单位:%)
二、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拉动经济作用明显
通过预测,2030年汉中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接近全国约65%的平均水平,城镇新增100多万人口,这将为扩大消费、拉动投资需求以及增强经济实力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一是有效拉动消费。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835元,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8952元,增长20.7%。表明从乡村到城市,居民消费明显增加,增速显著提升。二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具有明显效果。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46元,同比增加562元,增长19.5%,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43.6%,对农民纯收入增长贡献率62.1%,是农民收入增加的第一动力,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1%。三是拉动经济增长。城镇人
口的增加,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投资需求的大量增加,对汉中投资拉动性经济增长模式将产生巨大推动力。
三、推进城镇化大势所趋,但制约因素依然较多
党的十七大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为汉中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一是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基础。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6.16亿元,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71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53.00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71.45亿元,增长19.3%。
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助推力。汉中工业经济进入“十一五”以来,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2006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7.6%,2007年增长15.1%,2008年增长9.8%,2009年增长12.3%,预计2010年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汉中工业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主要产品产能提升、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使之主导地位增强,吸收了人才,积聚了人气,助推了城镇化。
三是投资的高速增长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2009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8.43亿元,增长45.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1.63亿元,增长48.5%。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15.99亿元,增长39.5%。完成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22亿元,增长19%,新建和改造城镇道路11.3公里,新建广场7个,公共绿地103公顷。中心城市35项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5亿元,城市东、北入口建成通车,12条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完成。重点镇建设中开工2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
四是财税收入增加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坚实保障。2009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6.92亿元,同口径增长13.4%,地方财政收入14.39亿元,增长16.7%,各项税收完成11.54亿元,增长20.3%。
五是城镇就业岗位增加、实施劳动力转移为推进城镇化创造有利条件。2009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791人,“4050”等困难人员再就业4114人。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9亿元,扶持创业带动就业2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3%。全市劳务输出75.98万人,有序化输出44.54万人,劳务输出培训35.8万人,劳务输出创经济收入63.3亿元。随着城乡统筹事业步伐的加快,各地农村人口搬迁到市区和城镇的逐渐增多。
同时,我们要醒地认识到推进汉中城镇化的制约因素依然众多。
一是山区比重较大,发展空间有限。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与甘肃、四川毗邻,中部为盆地,总面积约2.72万平方公里,其中盆地占6%,浅山丘陵占36%,中高山区占58%。大面积的建设适合大型人口居住和市场集中的城镇力不从心,建设难度大,花费高,加之交通、能源、环境方面的制约,发展空间不足。
二是就业压力增大,对社会稳定带来挑战。随着城镇建设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面积越
来越大,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近年来,城乡结合部土地大量被征用,许多农民成为自然城镇人,由于文化、技能方面的差距,就业机会少,生活上压力重。今年5月央行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0%的农民工月收入是在1500元以下,但月均消费支出500元以上的占60%。按照目前的收入水平,农民工很难在城市长期生存。小农经济容易破产,允许土地流转了以后,农民把土地卖了,卖了的钱花几年就没了,很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三是公共资源分担率加大,物价、房价的上涨压力增强。首先,城市交通承载能力承受着巨大的考验。2009年以来汉中城镇居民汽车拥有量大幅增加,交通压力显现。其次,教育及其他公共服务压力增大。择校难、班容大的问题将加剧,城市管理、社会治安投入将继续加大。再次,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实施方案。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对于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加大,在一定时期会拉抬物价。特别是居民对于房屋价格的预期值升高,商品房和出租房价格会出现较大的涨幅。
四、力促城镇化,突破汉中经济发展瓶颈
汉中经济在不断摸索中发展。从发展农业到发展工业,从工业化起步带动城镇化,而现在,需要城镇化在与工业、农村发展的互动中实现着更高水平的跨越。城镇化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有人认为,制造业、旅游业或是房地产是汉中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引擎,而我认为,只有城市化才是汉中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是汉中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汉中目前的状况是出口很小,消费由于收入的缓增和分配问题被抑制,投资拉动又非长久之计。由于地域、资源和技术条件的制约,汉中工业发展潜在动力已显现不足。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工业的脆弱带给我们深刻教训。在人均3000美元水平上的时候,全球城市化率是55%,汉中如果不考虑到农村进城打工的农民的话,真实的城镇化率只有20%左右,所以城市化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现在要想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只有依靠快速推动城市化。其他的什么资本市场如何建设,工业如何建设,都是次要的„„,所以说现在中国的结构矛盾非常大,如果不打开城市化这个通道,不管是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还是房地产发展,空间都是极为有限的。”长远看,小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汉中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经济社会的繁荣带动作用巨大。可以说,推进汉中城镇化建设是当前经济突破发展的当务之急。然而如何快速推进城镇化,又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因地制宜,制定合理规划和发展目标。汉中各县区要根据自身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条件,结合区位、资源和环境特点,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及相关政策措施,使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重点提升中心城市和县城服务综合服务水平,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和聚集,扶持以旅游服务为特色小城镇发展,加强区域性交通设施、节水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促进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集约节约,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二)城乡统筹,协调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汉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制约着城镇化快速推进。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充分发挥县城卫星城镇容纳作用,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集中,结合“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加强乡村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同时,要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三)把握原则,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主体地位被忽略、“被自愿”现象时有发生。“放下锄头,进城我能干什么?”这是许多不愿进城农民的心声。城镇化进程中最容易受伤害的是农民权益,城镇化的关键之一是,农民能从土地增值中收益。否则,一旦进城后的农民手头没钱,又无“老家”可回。农民利益被再次剥夺,这必然酿成新一轮灾害。在巴西,政府强制征地把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结果一无所有的农民最终进了贫民窟。
(四)以人为本,完善服务体系稳定城镇化成果。当大量农民进入城镇,住房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居者有其屋”,提高人居环境水平,同时,完善教育、卫生服务,完善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才能稳定城镇化成果。
今年是汉中城镇化建设重点推进年。市委、市政府运用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推进的方式,从乡村清洁工程入手,以改变重点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为重点,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这就为汉中城镇化推进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要求。面对这项全新的工程,艰巨而复杂,我们需要坚定信心,稳步推进,为汉中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突破口。
第四篇: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
——在全旗城镇化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展和改革局 刘明涛
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也就是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通俗的讲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城镇化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生态脆弱区人口的梯度转移,为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条件。还可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的程度和效果,特别是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条件。
就我旗而言,城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农牧民和农村牧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我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5亩、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展。目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劳务输出,但长远之计还是就地安置转移,因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迎接我旗农村人口空间和产业转移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镇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大力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我旗城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十一五”以来,我旗城乡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建成区增长幅度较大。截止2009年末,全旗总人口25.6万人中,城镇人口 5.1万人,城镇化率为39.42%。初步形成了由城关镇——重点建制镇构成的规模等级、职能分工相对明晰的城镇网络体系,城市的区域辐射、集聚力逐步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意识逐步增强,推进了城乡一体化。二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供电、供水、通讯、道路等设施逐步完善。三是规划建设了煤化工经济循环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后劲将逐步增强。四是启动城区北扩工程。五是城市的管理正在加强,有些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全旗一盘棋规划,分区布局,优势互补,市政管理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定了努力实现由村镇向城市转变的指导思想,从方向上确保我旗符合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旗城镇化建设的问题还很多,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乡结构不合理,镇区规模普遍偏小,聚集、辐射作用不强。以经棚镇为例,常住人口不足6万人,规划“十一五”期末达到10万人,但就目前看来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常住人口数量不足就很难发挥通过消费拉动城镇需求的整体效应,县城辐射带动作用也难以得到较好发挥,这一点可以说是我旗加快城镇化 建设的一个瓶颈。同时乡镇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较低,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大。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4947元。农村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更是与城市相差甚远。城乡差距的扩大,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三是城乡规划体系不完善。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截止2009年末,全旗的大多数乡镇几乎都还没有编制详细的城镇建设规划。加之专业规划管理人员缺乏,使规划实施管理无法保障,无法向农村延伸,村庄集镇长期处于无规划可依、无管理建设的困境。
四是城乡基础设施不完善。国家、自治区在城镇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很少,我旗地方财力虽然近几年不断向经棚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但也拿不出更多资金投入其它小城镇建设。由于资金匮乏,大部分乡镇路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差,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满足不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管理粗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小城镇管理机制,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我旗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旗县,随着工业化的洗礼,一方面,农牧民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开始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逐步的转变,但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保留传统农牧业时代的烙印,这些“新市民”素质滞后,跟不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由于这部分人口大多数来源于农村牧区,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而城镇又缺乏对这部分人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本设施。因此,城市人口整体素质不高,要实现市民行为意识的城镇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我旗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一)特殊的区位优势为我旗城镇化建设创造了先决条件
我旗地处内蒙古东部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四大经济区的结合部,距首都北京仅500多公里,因此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旗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旗已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和县级公路为骨架,以乡村公路和旅游公路为微循环,纵横交错、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格局。区域内基本形成以集通铁路、省际通道、303国道、306国道为干线的交通网络,距赤峰和锡林浩特机场均在200公里以内。国道、省级公路和旗乡级公路覆盖了全旗每个行政村。我旗矿产资源、水资源、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已初步形成了冶金、能源、化工为主的工业骨干体系,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将是我旗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三)独有的旅游资源为我旗城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旗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对全旗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起到了极大了推动作用。2009年,全旗共接待游客 18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1亿元。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住宿餐饮业企业和个体商户已达到750家,交通运输户数1550多户,旅客运输能力96万人。可以这样说,旅游这一块蕴藏的潜力会在我旗今后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对策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是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区域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充分分析,明确区域城镇发展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我们应加强对我旗城镇体系和发展的研究,确定我旗未来城镇发展的基本框架,形成以经棚镇为中心,土城子镇、宇宙地镇、芝瑞镇、达来诺日镇、热水开发区、乌兰布统开发区等重点乡镇为纽带,辐射带动其他乡镇的格局,为全旗城镇发展布局、产业和生产力布局、经济建设以及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加强对区域城镇体系研究的同时,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按照科学性、前瞻性、连续性、长期性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的组织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加强管理人员和规划机构的建设,特别要改变乡镇、村庄建设无规划、无管 理的无序发展模式,为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拓展中心城镇,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以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积极培育和拓展经棚镇作为区域中心城镇的职能和作用,加快经棚镇区发展,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做大做强中心城镇。为“放大”中心城镇对县域其它乡镇的辐射和吸引力的作用,对于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大胆探索与城镇化配套的改革措施。一是在消灭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差别的基础上,调整劳动就业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办法,提高转化农民工的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符合条件的农民转移进城,农民工城镇化是下一个阶段城镇化的重点。今后要在建立提高就业质量、推动城乡社保接轨等基础上,积极创造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条件。特别是要采用廉租住房、鼓励低收入群体自建住房等可行办法,把农民工阶层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排除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最大障碍,让他们真正留下来,真正融入城市,使他们在城市寻找一份可以发展的空间。切实提高我旗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三)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
积极发展作为区域次中心城镇的热水开发区、乌兰布统开发区、宇宙地镇、达来诺日镇、土城子镇等小城镇建设,确定各中 心城镇功能定位、主导产业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使其发挥边贸、旅游等优势,作好城镇间的桥梁、中介和传递作用。随着乡镇之间公路的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和县乡公路为纽带,将一些重点镇连接起来,形成以经棚镇为中心,以一批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群。
(四)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依托,带动劳动力转移
一般说来,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文明是城镇文明的象征,没有工业文明就没有城镇文明。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通过工业化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以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聚集效应,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岗位。我旗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抢抓机遇,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立足资源和地缘优势,打造煤化工、冶金和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达到10—13万人,全旗城镇化率达到40—50%。
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强,并且能够容纳大量人口就业。我旗拥有丰富且有特色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且有地缘和交通便利等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只需加上创新的旅游发展政策和思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业必将成为我旗城镇建设的有力支撑。
(五)发展农村牧区产业化,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0—13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能够有效转移4—7万人,占全旗总人口比例由80%降到50—60%。那么农牧民人均生产资料将增加20—30%。如此一来,更加丰富的物质基础将会为农村牧区产业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农村牧区人口的有效转移,恢复生态环境也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因此,我们在推进城市基础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促进农牧民在产业链条延伸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利益。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将不再是“纸上谈兵”,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从而城乡一体化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便会逐步加快。
(六)严格管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越好。同时,要注重“绿化、美化、亮化”建设,以建设国家生态旅游名旗为载体,在加大体育公园建设的基础上,应积极促进老城区电网改造工程早日开工,变明缆为地缆,改变当前城市输电线路老化的现状。同时,稳步推进碧柳河改道和滨河公园建设,使之成为城镇的“亮点”和“景观”,体现城 市的“灵气”和“秀气”,充分展示我旗独特的生态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彰显城市魅力。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由于我旗人均耕地较少,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要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第五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劳务输出是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得到开发利用,可以为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商城县是xx确定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0余万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商城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输出总量迅速膨胀,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到2002年,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10.8万人以上,其中省内务工人员2万余人,跨省就业人员8.7万余人,出国劳务人员100余人,分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涉及21个行业,年收入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占外出人员的4.6%,年收入在5千元以上的占62.3%,年收入在5千元以下的占33.1%。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在6亿元左右。——规模输出初步形成,块状经济日益凸显。从20世纪80年代起,商城县劳务输出经历了起步、加速、稳定的过程。目前劳务人员中近3000余人成为外出务工部落的“领军人物”。这部分人在外已有相对稳定的经营地点和经营行业,成为在外成功的私营企业主、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带动了大批家乡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工厂,流入城市。全县“领军人物”每年带动和组织外出务工农民9万余人,占外出总人数的93%左右,成为外出务工人员定向有序流动的制导因子。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后或在城市扎根定居成为非农人口,或自办企业成为私营企业主,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群体。——“金凤还巢”经营创业,回报家乡成效斐然。输出劳动力,回流生产力。有些农民工在经济发达地区学到技术,扩大视野之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李集乡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去年为支持家乡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汪岗乡新湾村农民陈刚回乡创办“飞亚羽毛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羽毛面具、羽毛箭、羽毛帽顶、羽毛圣诞树等40多种羽毛工艺制品,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目前,全县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的有396户,其中电子厂、化工厂、木工家具厂等74个,养殖、种植场103个,预制厂157个,砖窑厂62个,年产值近4000万元,吸纳安置了5000余名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输出—成才—积累—创业—共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启示之一,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孕育了劳务经济。农民开创的劳务经济,走的是一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在改革开放中抢抓机遇,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市场直面激烈的竞争,最终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希望。这种现象蕴含着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他们进城以后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干中学、学中干,发挥聪明才智,增强实际本领,实现人身价值,展示创业胆略,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启示之二,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引导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商城县为例,全县居住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40%。改革开放以来,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和城市落户,成为城镇居民。这些人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启示之三,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留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劳务输出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非农化水平的提高方面,而且更在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农民的消费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得以提高,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2002年,商城县出现万余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10多万亩。外出务工经商户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经商户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鄢岗镇农民刘正海、胡大海一次性托管和租赁外出务工经商户耕地67公顷,种植花卉苗木15公顷,反季节蔬菜35公顷,优质水稻10公顷,无籽西瓜7公顷,充分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启示之四,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是劳动力就业竞争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外就业和用工单位吸收劳动力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种双向选择的机制决定了一个劳动力要从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商城县在1990年转移的劳动力40.2%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002年这一比例提高到66.2%。由此表明,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过程中的工作和学习,通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环境,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了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而全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几 点 建 议
1、加强宣传引导,把劳务输出、劳务产业、劳务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全社会明白,过多的农民滞留农业,会形成农村市场增长缓慢,相对萎缩,带来农民收入下降,影响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建立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保护输出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劳务输出经济,培育和发展统一、规范的劳务市场,加速非农化人口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2、以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城镇管理体制,为农民工权益保护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国家应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