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题目:浅谈现今高校青年教育的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2:1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研题目:浅谈现今高校青年教育的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研题目:浅谈现今高校青年教育的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调研题目:浅谈现今高校青年教育的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

浅谈现今高校青年

--教育的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

浅谈现今高校青年教育的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

我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信息化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高校大学生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只有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开拓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的新局面。由此显而易见,现今高校青年的教育面临很多重点及难点。

【摘要】:上网、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与之对应的教学质量和教学配套设施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大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我们从学校、学生、社会等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大学生上网厌学 原因 对策

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

1、学校方面(1)教学体制不合理。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校园环境建设的速度还远远不能适应越来越多的学生需求,吃饭排队、住宿拥挤、教室缺乏、运动设施简陋、实验器材和图书馆藏书陈旧等一系列问。使学生感到大学学习生活存在诸多不便,与自己的期望差距甚远,进而对学习产生灰心、失望的情绪。

2、学生自身因素(1)优越感消失。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但由于外在或内在的原因使自我发展背离了自我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会导致自我发展的挫折与失败。大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然而大学人才荟萃,各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于是一部分人失去了往日的优越感,无法面对自己这种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于是他们试图通过谈恋爱、上网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从而荒废学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厌学情绪。(2)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大学生的理想自我是带着父母的期望,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充满信心地跨进大学校园。可现实生活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所读专业的就业情况很差或较差,发现现实自我还存在许多不符合理想自我的情况。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大心态的支配下,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例如:上网,结果荒废了学业。(3)寻找其他情感寄托。面对大学学习

科目繁多、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人际关系复杂等、向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等都大大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有关智力因素的大量研究表明,只重视外在的认知目标,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灌输式的教学更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调查表明:56.4%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71.8%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没有吸引力和启发性。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未立足于知识 为社会服务这一基本点,离开了社会实践,学生接触到的只是那些高深晦涩的理论知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2)现代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我国现代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沿用封闭的家长式的管理。目前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都沿袭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学科过度强调理论性,轻视实践性。在教学上,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对技能、品质、素质的提高还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方法。(3)学习环境差强人意。由于连年大幅扩招。用于思想和感情交流的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于是有些人整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或陷入卿卿我我的花前月下,试图通过这些情感上的交流暂时忘却学业上的烦恼,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心理。(4)学生控制能力弱,抗挫能力差。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加之自我调控能力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必然会对学习产生畏惧情绪,导致学生厌学。同时,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关系复杂,矛盾尽显。在各种竞争、各种挫折面前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部分学生在迷失自我时不能及时进行调整,走入心理误区,便失去了前进的信心。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产生厌学情绪。

3.、社会因素。现在的大学生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传统教师和书本,更注重自身需要和个性追求。社会价值观发生倾斜,拜金主义冲击校园,出现了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社会分配不公等现象。一些学生受这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努力学习没有用,“金钱万能,读书无用” 的观点盛行,还有一些人整日热衷于打工赚钱,学业却无暇顾及。在这种急功近利心态的支配下,难免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案例】

“我现在一看到书本就很烦,越烦就越不想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每次玩儿游戏时,我也在警告自己,该看书学习了,可是一想到游戏中的快乐,我就又管不住自己了。”大三学生XXX无奈地说。

XXX是从青海省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家里三户人,父母靠种地为生,2009年的高考,让他成了全乡人的骄傲。来长春上学,是多少外省孩子的梦想,何况XXX的家是在西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刚入学时,XXX觉得大城市太好了,到处是高楼大厦、现代化的设备,校园生活也特别有意思,各种讲座、社团、娱乐活动,比高中时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不知好多少倍。但入校不久,他就逐渐感到诸多不适应,说话带口音被城里人嘲笑,城里孩子常去看演唱会他却一次都没去过,麦当劳、肯德基在他家乡根本就没有,更别提K歌、泡吧了。加上大学课程和中学很不一样,很多地方都需要创造性思考,这一点他也远比不上城里孩子。“所有的一切都让我自卑,我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农村,于是我决定改变,让自己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开学没多久,XXX周围的同学都配上了电脑,而他只能去学校的机房上网,来回跑很麻烦,而且感觉“很没有面子”。大二下学期,他以学习为由,向父母要了4000元,买了台电脑。

电脑的出现,让这个以前很少接触网络的男孩体验到了无比的乐趣和刺激,每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痛苦的时候,网络世界就成了他发泄和寻找慰藉的心灵港湾,除此之外,他也开始模仿其他同学追赶时髦、追求女生,隔三差五打着学习的幌子向父母要钱,衣服开始换成了名牌,时不时地邀女生出去玩,慢慢地,原本那个一心向学的农家子弟迷失了方向,大二期末考试,他居然挂了3科。“老师把成绩通知了我父母,妈妈在电话里哭了。”

一次上网时,XXX在一名网友的博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现在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娱乐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全社会都在娱乐,难道我们还不赶快跟上吗?读罢,XXX 有种恍然若失的感觉:"我周围的好多同学都说,趁着年轻不玩儿不消费,以后会后悔的。可每每想到自己现在的状态,我就感到更加后悔。”

二、解决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

1.、学校方面(1)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学习兴趣。针对新生 由于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不适合而产生的厌学情绪的情况。使学生能用一定的时间培养各自的专业兴趣,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调换专业。针对学生对课程和老师产生的厌学情绪,可以用允许其自由选修所喜欢的课,把选修课成绩记入总学分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所在。(2)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外部信息资源,采用网络化教学,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转变旧有的教学模式。吸收、借鉴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师的知识能有效而迅速地转化成学生的知识,结合教材组织、布置或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以此推动学生勤学。(3)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约束、监督激励机制,鼓励他们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重点关注学习困难生、特困生等弱势群体,讲究方法,注重效果,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责任感。制定相关 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课程进修、学历进修或出国深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还可以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下基层实习,充实他们的实践知识,锻炼其动手能力。(4)切实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切实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自我调适机制,减少心理压力,学会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避免情绪破坏性爆发。

2.、大学生自身(1)加强适应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以后,周围的学生、老师生活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每个人都必须进行自我管理、独立生活。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这种变化,把这些变化当成是对自己的挑战,并学会调适由于现实和想象的差距而造成的心理落差,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能。(2)增强自我调控。首先应着重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其按照社会要求对主体自觉实施教育,不断完善自己个性。从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还必须让大学生重新全面地审视自己、敢于认可和肯定自己。(3)培养正确的压力观。心理学研究显示:过度的压力会使个体产生焦虑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破坏学习情绪,而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

能,为进一步 成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

1、唐芳贵、肖志成的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分析 [ J ].现代教育 科学

2、胡启先、易法建.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M ].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高校信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高校信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蔡 晓 丽

(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 要:本文从中小学信息教育与高校信息教育衔接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对目前中国高校信息教育中存在的若干突出的问题及对现代大学生特点的分析,给出了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字:高校信息教育;创新能力;课程改革;信息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无限丰富的信息,人们再也无法按照传统的处理信息的方式去记忆它们,而要学会如何有效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运用信息,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

体现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就是要从传统的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教育观念也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的轨道上来。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信息教育,而发展中国家更要迎头赶上,否则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中产生的“数字鸿沟”将更进一步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也充分意识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在高校乃至中小学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新思想,它们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涉猎信息技术和其他多门学科的知识,这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如果从2001年在高中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算起,部分高中学生将于2002年将升入大学,初中学生也会相继步入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必推动高校也要相应地进行信息教育课程的改革,从而与中小学信息教育有很好地衔接,而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的信息教育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一、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课程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校信息课程设置上仍然是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并且假设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为“零起点”。高校与中小学所教的知识点重复,并且有些内容到毕业时已经淘汰了。这种状况使得高校和中小学这两个本来应该承上启下、不断拓宽加深的两个学习阶段变得壁垒分明,如同“井水不犯河水”,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规划,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里普遍开设的都是《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上和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存在很多低水平重复的地方。另外,大多数大学还没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名义上有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兴趣选课的权利,但事实上只有很有限的课给学生选,为了凑满学分学生还得上那些课,即使他们早已掌握了内容、哪怕他们完全可以自己自学达到要求,这与学分制的可选择性的本意背道而驰。

(二)信息化条件不高、学习资源缺乏。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网络中心,都很重视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但落实到学生课余使用和课堂教学还是很难让人满意,几乎完全靠国家投入的高校信息化水平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而相应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跟不上教育规模的发展,很多学生感叹高校的信息化条件甚至不如中学。

学校机房紧张,也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全天开放,很多学生只能在外面网吧上网,网吧的经营者本着利益驱使,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用一些手段吸引学生玩游戏聊天,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迷于游戏、聊天与虚拟网络生活,结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另外,网络上可用的教育资源缺乏也是导致学生容易沉迷于网上娱乐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教育网站的功能往往侧重在“行政管理、对外宣传、新闻传送”方面,不可能也做不到用学习资源和研究信息来吸引学生,忽视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

(三)学科性倾向替代了工具性和综合性。高校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为中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生存技能[2]。

然而目前高校的信息教育学科性倾向严重,片面追求学科系统化、教育内容偏深而不实用。学生往往为了通过等级考试而去学一些计算机理论、概念、编程等,参加各种辅导班、费了很大精力通过考试后才发现学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

学生没有把信息技术看成是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没有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改变和帮助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

(四)教师缺乏教学策略和方法。大部分大学教师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和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上课时仍沿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些学生逃课、找人代听课现象的一部分原因,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更是无益。

而信息教育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是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生教育的观念。信息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素质,它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创造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二、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如何针对以上问题给出对策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课程设置的调整、国家政策的支持,但考虑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展开研究。

在对江苏地区高校的学生状况展开调研后,笔者总结出现代大学生的几个特点:

[3]

(一)现代大学生平民意识较浓,但社会危机感欠缺。近几年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教育由

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由原来的“天之娇子”变为“大众学子”,在思想上由贵族意识转为平民意识,认为大学时光人人有,不值得珍惜,导致思想放松、纪律涣散、学习懒惰、不求上进。而他们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接触少,还未体会到将来就业的压力与挑战,缺乏危机感。

(二)过于自我,价值取向多元。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过分关注中长大,自我意识较浓、团队协作意识较淡。在生活中追求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群体,在学习上追求实用性知识和技能、功利性强,在目标上追求自我发展、自我成才,价值取向多元化

(三)学习态度和计划性有待提高。大多数同学能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能主动学习,力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新知识”,但部分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做笔记、复习和总结等。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能自觉地学习、看报纸杂志、学习实用技术、上网学习的人占多数,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计划性,课余时间主要是休息、聊天。

(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大学生大都在20岁左右,生理、心理正逐渐走向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具有强烈的想独立的愿望,但对未来、对社会很迷茫,缺乏职业规划和对社会的关注。

三、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精选教材、采用学分制。首先,鉴于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非“零起点”的状况,选择或编写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材。

将学分制落实到实处,将选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按照难度和内容进行模块教学,例如分成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对教师和课程进行选择,进行符合个别需要的学习。实施的困难在于选课学生数少的教师会很有很大压力。在教学进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学部分课程,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拿学分、申请免修,达到一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缩短培养周期、减少培养费用、提高办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二)引资办学,开发学习资源。在硬件上,建议国家增加教育经费拨款,改善信息化环境,国家应当按照扩招后的规模核拨经费,减轻高校创收压力;也可吸引社会力量和学生自己投入的方式改善硬件环境,例如学生自己购买电脑,学校提供网络支持和机房,进行统一的管理等;在软件上,开展一些关于信息及其使用的研究和实践项目,开发符合高校教育规律、符合教学特点和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的教育软件,建设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的工具型、资料型、平台型辅助教学软件与素材、资料库。

(三)整合多科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针对目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学科性倾向,提倡教师在教学时应按照ACM/IEEE-CS提出的“广度优先原则”对信息技术课程作粗线条、全景式的介绍,引导学生从应试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确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工具性的特点使之跨学科,培养综合课程的意识,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同时,高校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国家目前的就业、经济、政治形势,体会到一定的社会危机感,从而珍惜大学时光,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尤其是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成为“复合型人才”为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职业做出规划。

(四)改革机制,促进教学。采用学生选教师、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制度,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鼓励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研究,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合作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定期召开小组教学研讨会进行研究和讨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4]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2000.[2] 祝智庭 钟启泉.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肖育亮.对大学新生导向教育的思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5).[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1 Problems and Solution to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CAI Xiaoli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Changzhou, 213000)

Abstract : this essay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cohesion betwee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And a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isproposed.Keywords: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of college;creative capability;curriculum reform;information quality;

第三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相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文章从成本效益分析、资金投入、校园资源的利用率及信息网络安全等角度来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必有弊,虽然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情况较好,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基础校园网络不是很完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因此就导致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和教师的匮乏,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师资队伍培训和素质训练,就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会出现一些隐患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成本效益分析。众所周知,学校并非是营利机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公立学校都没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从会计制度来看,一般营利机构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而学校实行的为收付实现制。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通过固定资产投入和采购形成的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大型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存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折旧基金提取制度。因此高校的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信息化成本观念比较淡漠,无法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导致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并没有产出与投入相应的效益。

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相对较少。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完成程度来看,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在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但资金依旧不能有效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由于资金的缺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各高校普遍轻软件重硬件、轻应用重建设的现象,致使校园网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支持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数量也严重不足,教师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3.校园资源利用效率低。教育信息化所反映的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环境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应用问题,很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设备要通过大量广泛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种种原因会产生教育信息化的落后,比如说教育设备的管理不完善、没有相当技术水平的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等,这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缓慢。校园网络利用率很低,除了讲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课,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是少之又少。一些学校的机房不对学生开放,学生无法查阅电子信息。所以,根据这种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政府和学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手段,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4.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有关调查表明,90%的被调查学生对如何攻破防火墙,解开他人电脑密码等感兴趣,他们对破解密码或输入计算机病毒有强烈的好奇心,非常希望得到无法轻易得到的数据,渴望发现网络系统内部或外在的漏洞和错误,这种心理诱使他们想方设法在网络系统上到处搜寻读取不应读取的文件和系统。操作系统、防火墙等软件本身的漏洞;加密和解密、入侵监测等技术产品的不完善;病毒的层出不穷;黑客程序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等也是校园网路安全存在的问题所在。有的学校用户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方法简单、管理人员素质低等等。这不仅影响了校园网络系统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管理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二、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对策

针对黑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从国家政策,学校发展等宏观及微观多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重置与挖掘。

1.进行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随着专家学者对教育投资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各种研究方法也逐渐被我们所熟悉,其中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为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最初应用在对工程项目的分析上,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对所选择的方案的净效益值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判断方案的经济效果。

由于学校对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时各个方案的投资成本不同以及产生的教育信息化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教育信息化目标选择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相对较优方案的选择方法就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对多种情况下的不同方案做出比较准确的比较。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依据信息化的成本与收益都必须以货币价值的形式呈现,既所有信息化的特选方案的建立都依据其对社会收益可能产生的货币价值之上。但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法主要还适用于对教育信息化决策的外部效益分析上,因为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决策时,信息化收益并不能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例如,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在其毕业工作时可能增加其工资待遇,工资待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时就可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增加教育信息化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工作量大、周期长的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建设的顺利完成。在资金充足的情况,我们要对资金的管理方面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分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有资金在各个阶段都充足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融资渠道的完善和资金来源的保证各个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加大投资,国家财政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应该把对教育的投资放在重中之重,只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才会有一定的保障。第二,各个高校应该完善学校的融资体制,特别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部门,保证专项资金的充足,利用学校特殊的人才资源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特别需要的是学习西方的建设经验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合理分配。第三,拓展融资渠道,拓展融资渠道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持,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才能征集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各个学校加强与社会以及各个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在对教育信息化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中央拨款、地方政府拨款、企业捐款以及个人捐款的一定要坚持做到专款专用的原则。坚持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是核心,教师培训是支柱,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是根本,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是保证的原则,在保障教育信息技术有效开展、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以更加理性、讲究实效、探求创新、注重均衡为指导思想,协调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培训机制、资源系统、管理制度的建设,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3.提高校园资源利用效率。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校园网络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利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第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合理充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应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利用程序,各个年级组、各个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到现代信息化设备。第二,增加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开放时间,虽然每个人都能利用到现代化设备,但是由于学生众多,每个人利用的时间有限,所以需要学校在课余时间开放信息设备的机房,学生自愿去学习增加每个人的利用时间。第三,教师在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利用过程中应该增强利用的积极性,不但教师本身要利用好设备更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同时,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利用体系,保证现代化信息设备的科学利用。第四,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奖罚体制,奖励利用好的学校,惩罚利用差的学校,让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低的学校限期整改,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

4.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坚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既是管理问题又是技术问题,所以,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办法。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要严格分配管理责任,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要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身上,同时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技术人员要相互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的安全。

除此之外,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可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具有隐藏网络内部体系以及抵御各种病毒的攻击的独立的、从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中独立出来的网络体系是校园网络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四篇: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危机管理 校园安全

论文摘要: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是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管理,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成为目前高等院校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本文从高校组织所应担负的责任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面对危机事件应采取何种对策。

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初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领域。西方危机管理学研究学者以罗森塔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特点

1、突发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但其量变的过程又不被人们所重视,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这片净土中,与社会相对隔绝,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所以一旦危机事件出现会扰乱高校的秩序,超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高校正常的运行机制造成冲击。

2、不确定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无论是从其发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造成的影响,还是从其波及的范围、今后发展的方向都体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规律可循,给制定应对危机的对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破坏性

所有的危机事件必须会造成损失,只是程度不同,范围不同,影响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有形损失,如人员伤亡、校舍损坏和无形损失,如形象受损,学校声誉下降。

4、紧迫性

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就呈扩散趋势,反应越慢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所以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领导者要争分夺秒,快速正确地作出决策,阻止或延缓危机的连锁反应。

二、高校危机管理中学校组织的责任

1、保持校园稳定,快速恢复正常的责任

在危机事件得到基本遏制的情况下,学校的主要责任是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教学工作是有秩序的预先安排的工作,由于危机事件发生的突然性,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教学工作出现偏差,需要借由学校的力量进行调整,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学校有责任对出现偏差的教学工作进行纠正。由于危机事件的出现,教师和学生会出现恐慌心理,学校有责任对其进行安抚,使其消除紧张心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危机蔓延的责任

应急措施又叫非常规措施,是指不能按照现行的行政组织体制和程序及形式发布指令,需要提前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平时学校内没有建立危机管理小组没有有效的决策和控制能力,而且缺少一个应急措施下达和执行的渠道和制定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应答计划,当危机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的危机管么应急措施有可能落空,仅仅依靠常规措施是无法控制危机的发生和蔓延的。学校作为学生权益的保护者,有责任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正确决策,控制危机的蔓延,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值。

3、提高危机意识,普及安全文化的责任

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潜在危机,如用电设备、交通等日常设施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的威胁,但只有在危机事件爆发后,师生们才意识到危机就在身边。学校组织危机意识的薄弱表现体现在对潜在危机的忽视,对预防工作的过分自信,未建立制度化的危机管理体系等。教师和学生的危机意识淡薄会给危机预防工作带来难度,即使学校组织会对危机预防准备充分,但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程度。所以需要学校组织利用多媒体、文字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以大学生对危机的主观感受为突破口,提高危机预防效果。

三、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危机管理不是危机处理,应先从预防开始,而预警系统是预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预案的建立与完善无疑是各种危机,包括高校危机在内的所有危机治理首先行动框架和制度保障。高校应聘请校外和校内专家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应急预案,根据这个有特色的预案,各高校成立常设性、垂直型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于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小组中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组长,行使指挥职责,由负责宣传、教务、后勤等的副校长组成组员,再在各院系成立分小组,配合领导小组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参与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既可以是学生也可是教师、辅导员,当危机发生时,能够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中,带领师生应对危机。高校还应与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相协调,把高校危机管理纳入政府危机管理的范畴,使危机处理主体多样化,使高校与政府、媒体、所在社区形成联动机制,走“校园——社区——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子,把高校应对危机所需的资金作为特殊项目纳入政府应灾专项基金中,鼓励高校依靠校内外联动力量共同应对危机。

2、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应对危机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日常的训练和演习作为准备,当危机发生后学生和教师会因为危机发生的突然性而感到恐慌,不利于解除危机。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模拟训练;对各院系、各部门的领导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危机发生后作为领导者应采取的措施和发挥的职能;将危机意识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进行危机知识训练,把危机事件案例作为教材引发学生讨论当危机来临时如何自救及帮助他人;发放校园应急手册,使学生了解发生危机后所应做的步骤使危机管理常规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立的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面对危机意识的防范正是“学会生存”的一个方面。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

3、建立科学有效的扁平型信息传递系统

危机爆发时,最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流言会使人们产生恐慌,信息不对称甚至会导致危机升级,使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危机上升为人为因素危机。因此,为了使信息传递既快速又准确,高校信息传递系统应仿照扁平组织,压缩层级,减少层次,使信息准确传达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可采取国外“紧急联络树”的形式,建立一条只有危机信息才可以使用的线路,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信息传递出去,为决策提供最新信息。

采取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对外建立高校发言人制度,将最新的情况传达给外界,使相关部门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内组织辅导员、党员、班干部安抚学生,利用校内网、BBS、QQ群等网络渠道收集和发布信息,发挥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4、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

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技巧,对人的心理活动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式进行控制和调整,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每一次危机发生后,人们都会受到影响,高校危机也不例外,而危机事件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冲击有时是难以估计的,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恐慌状态。但是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会影响学生和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且每个人的程度各不相同,所需时间也不一样,所以相较于事后干预不如将心理辅导常规化,将危机心理干预纳入到常规心理知识教育中。聘请获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咨询师担当专职心理教师,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各班级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大学生有心理调节意识。高校每年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建立档案,密切关注全校师生的心理变化,可开设一条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随时随地的提供解惑答疑服务。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陶应勇.论高校公共安全建设中的危机管理[J].江苏高教,2007,(5).

[3]朱晓斌.高校危机管理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4]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2008,(3).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6]岑金,裴俊伟,张琳.高校危机管理对谁负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5).

[7]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第五篇:高校安全隐患因素构成及对策分析

高校安全隐患因素构成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校园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加。大学生群体作为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群体,是校园安全中的主体。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高校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本文从校园安全中存在的隐患因素着手,探讨了高校校园危机的现状,从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人等方面分析了高校校园安全危机的隐患因素,并对预防高校校园安全危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隐患;对策建议

一、校园安全

谈到校园安全,我们有必要明确校园安全的内涵。关于“校园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的主要内容离不开校园安全所涉及的主体、客体、内容三方面。校园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安全的涵义是公共安全在校园范围内的延伸。从狭义上讲,即校园内人类个体或群体的生命、健康、财产的安全,包括不被侵害和保全的形态。广义上其内容还包括公共秩序,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说,校园安全的主体指在校的大学生及教职工;客体包括在校学生和教职工的身心、财产安全,公共或集体财物安全以及教职工、学校集体所有的著作发明等知识产权、隐私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

二、高校校园安全危机的现状分析

当前校园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复杂化,并且朝着犯罪主体复杂、侵害对象范围广、手段多样、运用科学技术水平高、损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的方向发展。为了真正探究校园安全存在的隐患,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隐患存在的来源分析

经过对历年高校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将安全隐患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人。其组成人员多为社会上的有劣迹行为的人、闲散人员,校内的务工人员乃至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特殊的还有自杀者本人。第二类是自然灾害。此类为不可抗力因素,如地震、疫情、暴风雨雪、雷击,通常造成群体性伤害事件,有波及范围广、影响大、损失重等特点。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很多正在上课的学生被突如其来的灾害夺走生命。第三类是人的违法行为引起的安全危机。此类多为可改造和控制的危机因素,如食品安全,不当操作引起的火灾,还有校舍建筑存在的质量问题和设计漏洞等。

(二)侵害对象

第一类是对人的侵害。多是对学生、教职工的侵害,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侵害。第二类是对财物的侵害,包括公私财产物品。第三类是对秩序的侵害。校园安全的维护需要在一个安定平稳的环境里推行,而别有用心者为达到种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往往以冒险破坏高校的秩序为代价,吸引社会关注,造成轰动效应。第四类是个人权益和物化的精神产品,著作发明等知识产权、隐私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

(三)危机的变化趋势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安全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各类安全事故的案发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又呈现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据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应急管理能力亟待加强》一文透露,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安全危机事件的变化趋势为:学校安全事故发生频繁,类型多样,性质日趋严重,高校人员密度大,聚集性强,安全隐患难以根除;群体行动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且与网络科技手段相结合,稍有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引发高校群体行动性事件,导致集体游行、网络讨论、静坐等行为;心理问题事件呈上升趋势,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校园安全隐患成因分析

(一)从社会方面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与国外借鉴先进文化知识的同时,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本位主义在中国社会也有所蔓延。许多人在物质利益面前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现象严重。社会风气的恶化和道德沦丧,以及公众价值观的改变,使社会的许多丑恶现象横生。这些不良信息和丑恶现象一旦传入校园,就会使原本单纯,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牢固的大学生极易受到误导,以致走上歧途,发生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等越轨行为。

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动了网络科技的发展,使网络也成为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播和承载大量数据和信息的同时,可能也会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大学生课余时间多,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视觉绚丽、听觉刺激强烈的网络交流、浏览十分热衷,因而他们也是网络毒瘤的主要受害者。据悉我国有四千万的未成年网民,而大学生正是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群体。于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国际反华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试图利用网络侵蚀我们的青年人的思想,如国外的反华势力通过网络向我国输出其黄、赌、毒、暴力、反动信息等精神垃圾和文化糟粕。文化冲突的碰撞必然会引起行为的冲突,使社会秩序混乱,使群体支离破碎。文化作为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对于人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引起大学校园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二元制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贫富悬殊等,引起了社会阶层间矛盾的激化,而大学校园中的宿舍里聚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他们来自的地区、民族、家庭状况又各不相同。不同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来自他人的种种评价,使得他们迫切地需要关怀,这样自然会组成“老乡会”或“民族会”等非正式组织,如果其中的某个人或群体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或歧视,势必将引起语言和肢体冲突,如果事件的性质升级,其后果不堪设想。

(二)从学校方面看

1、高校校园治安边缘化严重,保卫部门效能低。尽管公安机关 在全国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警务”和“大走访”活动,加强治安基层基础工作,而在高校中却形同虚设,已然被严重地边缘化。学校中出现的各类安全事故只能按照“案发→报警→出警→处治”的事后处理模式进行,无疑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代价。

此外,保卫部门的专业化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设立学校保卫部门多采用自行组织招用人员,即“自招自用自管”的模式,虽然成本低廉,但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产生极大矛盾。因为保安人员来源复杂,既有人情关系的亲属,也有社会闲散人员,他们的学识水平低,素质差,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组织纪律性差,不熟悉保安业务,对待日益繁杂的校园安全工作显然力不从心。另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较突出的矛盾是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不紧密,人员匮乏且运用不合理,技术防卫不配套,设备老化毁损严重,物防不到位,不规范,这造成学校安保部门的效率低下,事倍功半。

2、高校的过快膨胀和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连年的高校招生体制改革和招生比例的扩大,使得我国的高校入学率大大增加,但其背后却是生源质量的下降,进入到大学校园的新生层次化明显,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入学成绩悬殊,素质相差较大,这就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同时,在扩招背景下的教学、服务资源的超载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如学生的住宿条件和学习环境质量下降,教学仪器设备不足,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下降,而仪器的损耗加大,增大了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教学事故的危险。又如,大学食堂的规模有限,大量学生同时就餐,秩序 难以保证,发生拥挤踩踏事件的危险加大。另外,集体餐饮环境和食品卫生控制难度大。

3、高校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使大学难以真正发挥其学校的作用。高校应当是探求真理和知识的圣地,而时至今日,经济发展的大潮席卷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学也不例外。随着大学校园的开放,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理念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大学也成为各类商家的必争之地。如今的大学校园周围已经是被灯红酒绿所包围,网吧、美容、KTV等休闲场所,甚至藏污纳垢,成为黄赌毒隐匿之地的洗头房、按摩房、电玩城、迪厅等也在大学周围遍地开花。这些娱乐场所的开办资质和合法性令人质疑,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空闲时间的大学生,也许在诱惑下走进这些场所,接触到暴力、赌博、色情等垃圾文化而误入歧途,毁掉大好青春。其次,这些场所也是治安灾害的重灾区,是火灾、斗殴事件的多发区,大学生进入其中消费无疑增大了其遭受损害的几率。

(三)从大学生个人方面看

大学生群体不同于中小学生,也不同于社会青年,他们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生理上,他们大多处于19至24周岁,刚刚成年,身体条件成熟,智力发展完善,气质性格趋向稳定,行为方式上喜欢追求个性。因此,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他们又喜欢追求统一的爱好、观点和行为方式,以寻求归属感。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成果丰硕时期,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可谓是泡在蜜罐里的一代,没吃过苦,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差,家庭溺爱现象 严重,不懂得分享和感恩,自我意识过于严重;在经历中小学的课改,知识面广,思维灵活,兴趣广泛,在中考和高考以分数定终身的风向标的指引下,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德、体、美的发展,造成素质“短板”;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心理和生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正是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和现实生活中激烈竞争的要求造成冲突,使得他们产生悲观情绪,感到失落和迷茫,在错误的暗示和引导下,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四、针对校园安全隐患的对策分析

首先要学校明确领导及教师责任,真正从制度上完善学校安全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是学校安全工作重要的责任主体,学校要按照 “一岗双责”的要求,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同时,在安全管理制度上,要真正的践行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每一项管理制度制定的很完善,关键是能否执行下去。

其次要把学生安全放到学校价值观中,真正从根本上给予重视。具体来说可以借用内部关系经营的方式,在与教职工交流的过程中多强调教师学生的安全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开展讨论会等方式让老师真正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师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同时也可以利用校内的出版物宣传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另外,从学生角度也可以通过建设学生团体,如学生会、学生咨询委员会等加强对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和宣传。

同时,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前职校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都有比较鲜明的个性。面对激烈的社会 竞争,有的人不堪重负,长期精神压抑,心情紧张;不能正确处理金钱、事业、爱情、婚姻等现实问题,且心理脆弱,缺乏远大理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狂妄自大,眼高手低,意志薄弱,一旦遭遇挫折,立即丧失自信,或愤世嫉俗。凡此种种,致人心理失衡,产生心理疾患,严重者不仅使自己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或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还有可能引发伤人杀人事件,导致校园惨案的发生。因而,学校应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学校安全管理之中,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缓解各种压力,正确面对挫折,保持良好心态。同时,可以采取相对更为隐蔽的方法,如提供网上心理医生服务,及时帮助有心理障碍者走出心理阴影。

此外,学校要定期排查安全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学校应成立一支专门的安保队伍,定期对校园内外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查出的隐患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对正在使用的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实验楼、体育场所、餐饮娱乐场所以及师生员工生活学习经常涉及的各种场所要定期检查,适时维修整改,避免某些形同虚设的设备及制度,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试论大学校园安全事故成因及对策.戈国华 [J].科学信息:学术版,2007(32).

下载调研题目:浅谈现今高校青年教育的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研题目:浅谈现今高校青年教育的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杨体军、李晓婧、于洪、王威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高校占有和使用的、在法律上已经被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资产的总和。加......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晓礽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 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指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

    经营管理对策分析调研报告

    天津帝钻钻石体验店 经营管理对策分析调研学院:商学院专业: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班级:宝石072学号:20071356姓名:刘洁薇一、现行经营管理对策1.1经营模式天津帝钻钻石体验店走的是网......

    青年士兵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青年士兵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青年士兵的心理疏导教育,对其个人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认真 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研究对策,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使之成为一名合格......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在教育信......

    高校体育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行为态度、主体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从促成体育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态度、强化主体规范作用、增......

    教育教学论文-高校医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析及对策2

    心理训练——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应对须具有高责任心的医疗工作。通过一些心理抗压训练和抗挫折训练,让医学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对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在灵活就业方面意愿强烈的毕业生最终更多的选择正规就业方式,国家保障措施、就业观念、学校的就业引导等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取向,应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