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
领导干部学点历史
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今天正式开学了。我代表中央党校校委,向全体学员表示热烈欢迎。
同志们放下繁忙的工作来到中央党校,主要任务是学习。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做好工作需要的其他知识,包括历史知识。今天,我主要就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谈一些体会和认识,和大家交流。
一、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就是说:你要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一贯倡导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要善于运用历史知识。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944年,在中国革命迅速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他高度评价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在解放区重印这篇文章,目的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强调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要了解和懂得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他把了解和懂得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明确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反复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全党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方针政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为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江泽民同志同样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经验的学习与运用,多次强调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读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对重视学习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他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经验教训,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结合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或者吸取应用,或者作为借鉴,或者引为警戒,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是会大有助益的。我们的领导工作综合性、系统性强,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多方面知识,其中历史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不少领导干部,基本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工作经验都是具备的,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和中外历史知识还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二、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
古老的中华文明早已闻名于世,它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埃及、两河、印度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所处的岗位职责不同,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会有不同的具体需求,但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的道理都应该懂得,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自觉地学习历史。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曾受过无数来自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和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如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王朝更替、外部入侵等等,但中华民族却一次次战胜灾难,一次次渡过难关,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究其内在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良传统。比如崇尚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中国先贤在对待民族、邦国的关系上,倡导以“协和万邦”即和平共处为邦交原则,以“天下大同”即共同社会理想为追求目标。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矛盾冲突更有交流融合,在冲突和融合中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从先秦到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千百年的交流融合,使得各民族难分难解,终于形成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团结进步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又比如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历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春秋时期,孔子修订《春秋》,包含“大一统”思想。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已成为当时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主流。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国家统一看作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尽管在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而且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再比如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先哲很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古代神话中流传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孔子倡导的“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汉使苏武的饮雪吞毡,以及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就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
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可以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比如,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主张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处治手段并用。法是他律,德是自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又比如,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人才问题。他们深深懂得“为政之道,任人为先”的道理,在选人用人方面留下了很多可取的思想和经验,诸如知人善任、选贤任能,才兼文武、德才兼备,敬贤敬能、礼贤下士,访求俊彦、唯贤是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勤于教养、百年树人等等。还有孟子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韩非子说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其意是说优秀的治国理政人才,必须经过艰苦条件的磨炼,必须具有起于社会基层的实际经验,这些认识都说明了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我们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注重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这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历史经验的借鉴。再比如,我国历史上经过科举制等途径,探索出了把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分为两类:通才与专才。在治国理政中,通才任用于政务工作方面,专才则任用于事务工作方面。人才的培养任用应该分为政务、事务两大类,并且应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和职责,培养、选拔的途径和任用、考核的办法也应不同。这个选人用人的历史经验,今天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等等。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阐释。诸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从一代一代众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从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诗文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高尚的社会风尚以及那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用“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
册的伟业”这三句话,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了近现代中国170多年的历史,高屋建瓴、要言不烦,为我们学习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基本线索。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屈辱史、苦难史。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和欺凌过中国。他们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一系列军事侵略,制造众多惨案,屠杀中国人民;他们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贸易、交通运输等主权;他们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租界,强行驻军,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培植亲帝国主义势力,控制中国政府;他们勒索赔款,抢劫财富,盗窃文物,控制交通口岸,对华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中国遭受如此欺凌,陷入如此境况,其根本原因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深刻指出的:“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土地上制造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觉醒,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为改变中华民族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的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家和民族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的崭新阶段。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奋起革命,前仆后继,竭尽全力,不愧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蓬蓬勃勃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浴血奋斗的抗日战争和气势磅礴的人民解放战争,终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适时地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领导人民进入了实行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
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个历史任务相互衔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那么,必须走什么样的道路、必须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必须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来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才能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主张争论和较量的实质,是不同的历史道路、社会发展方向之争。实践证明,封建官僚们进行的所谓自强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反抗斗争,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想在中国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方案,都先后在近代中国一一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都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从近代中国波澜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因为不触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根基的改良主义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因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各种方案尝试全部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因为其他各种政治力量都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唯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才使受尽屈辱、濒临危亡边缘的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才向世人彰显和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历史真理。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
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90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当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其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其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90年来,我们党经历并一一有效应对的困难、风险很多。比如:有效应对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临的极大危险,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大好局面;有效应对了1934年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严重困难,经过长征北上推动了全民族的团结抗日;有效应对了1959年至1961年这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有效应对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内乱局面,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有效应对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夺取了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大胜利;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所造成的困难,继续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等等。遇到困难和风险,勇敢正视、正确应对,攻坚克难、夺取胜利,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遇变不惊、知难而进、化险为夷、百折不回的奋斗历程,这也是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所以能够不为一切困难所吓倒、不为一切风险所征服,而终能不断地开创出一个又一个胜利局面、不断地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历史逻辑。我们党9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三件大事、所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之所以震古烁今,正是因为它们来之不易。其中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有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有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既充满艰险又充满神奇,既历尽苦难又辉煌迭出。有困难、有风险、有危机、有曲折,都不可怕,关键在于要勇于面对,善于克服和战胜它们。一旦战胜了,就会峰回路转,光明在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真正的共产党人,正是从经历和战胜各种困难与风险中来历练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力量的。所以,我们学习党的历史,认识党的光荣伟大,不仅要充分认识她带领人民取得了光荣伟大的业绩,而且要充分认识她带领人民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中披荆斩棘、不断开辟胜利道路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
领导干部在学习我国历史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一些世界历史知识。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明朝末年,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发展,近代更是陷入了列强欺凌、被动挨打的境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社会统治者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看不到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其他先进的东西。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教训是深刻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当代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还是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放眼世界,具有宽阔的眼光。只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对外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我还要指出一点,就是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学点历史
学点历史
有一位学习工科的留学生,在专修之余,浏览世界史,着眼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思考着人的信仰和追求,写了不少相关的很有见地的文章。年过花甲的地产大亨王石,在美国留学期间,深感学点历史的必要,在微博上诉说自己的心路历程。这,都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训:以史为鉴。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记录,也是人类提升自己的宝库。学点历史,不仅仅是学者的事情,那是每个年龄段的人的一门必修课。
人类进化的历史是迂回曲折且常有反复的,人类发展的途径包括了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物质的文化的两条线索。在这一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做出探索和贡献乃至牺牲的科学家和人文先哲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感恩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人类才少走了好多弯路,他们的精神和心灵光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藏!
人类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呈现着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总有似曾相识的倒退!罗马帝国的覆灭,非洲古老文化的不再,东方和西方君主制的专制和独裁政治的横行,让人类反复遭受着生存的艰难和精神的折磨。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与缓慢进步又时而倒退的精神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功利型的教育,快餐式的文化,娱乐为主的媒体导引,使越来越多的人懒于读书、疏于读史,阻断了人们对历史文明精华的承传;婚嫁难、育儿难、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生存危机让人们疲于奔命疏于学习很少在精神传承和自我完善的角度
再去思考。结果,没有了正确的理念,没有了崇高的目标,没有了理想的追求。唯钱是图,吃喝玩乐,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成了一种持续扩散的可怕的社会风气的癌细胞!
在这样的时空生存的人们,不管是什么国度什么肤色什么年龄,都面临着信仰缺失和人本异化的挑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全人类的角度审视历史,吸取并继承弘扬历史上先哲的思想精华;从最人本的角度反省自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显得难能可贵。人类只有做到有信仰、有追求、有自我完善和人际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多一点和平与和谐,少一些战争和罪恶;多一点自我悦纳,少一些彷徨苦恼。而这些,有赖于教育的改革,有赖于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一代一代榜样的昭彰,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是有赖于年轻一代的不懈努力!
我们尊重历史,借鉴古人,让自己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少走弯路,同时崇尚科学、崇尚理性、向往和追求真善美;我们总结和发展历史,同时又对未知和未来世界保持一定的敬畏和探索;我们积极的面对世俗的生活,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文明素养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用亿万人的不懈努力去推动人类历史新的进程,人类社会才会有良性的进步与发展。
摆脱势利和平庸,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去努力并乐在其中——这应该是人类普适的信仰和价值观,也是老一代对青年人的希望!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外语系2012级吴运霞
联系电话:***
第三篇: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讲话全文
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习近平
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今天正式开学了。我代表中央党校校委,向全体学员表示热烈欢迎。
同志们放下繁忙的工作来到中央党校,主要任务是学习。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做好工作需要的其他知识,包括历史知识。今天,我主要就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谈一些体会和认识,和大家交流。
一、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就是说:你要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一贯倡导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要善于运用历史知识。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944年,在中国革命迅速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他高度评价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在解放区重印这篇文章,目的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强调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要了解和懂得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
党的历史。
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他把了解和懂得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明确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反复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全党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方针政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为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江泽民同志同样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经验的学习与运用,多次强调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读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对重视学习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他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经验教训,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结合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或者吸取应用,或者作为借鉴,或者引为警戒,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是会大有助益的。我们的领导工作综合性、系统性强,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多方面知识,其中历史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不少领导干部,基本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工作经验都是具备的,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和中外历史知识还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二、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
古老的中华文明早已闻名于世,它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埃及、两河、印度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所处的岗位职责不同,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会有不
同的具体需求,但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的道理都应该懂得,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自觉地学习历史。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曾受过无数来自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和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如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王朝更替、外部入侵等等,但中华民族却一次次战胜灾难,一次次渡过难关,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究其内在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良传统。比如崇尚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中国先贤在对待民族、邦国的关系上,倡导以“协和万邦”即和平共处为邦交原则,以“天下大同”即共同社会理想为追求目标。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矛盾冲突更有交流融合,在冲突和融合中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从先秦到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千百年的交流融合,使得各民族难分难解,终于形成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团结进步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又比如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历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春秋时期,孔子修订《春秋》,包含“大一统”思想。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已成为当时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主流。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国家统一看作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尽管在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而且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再比如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先哲很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古代神话中流传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孔子倡导的“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汉使苏武的饮雪吞毡,以及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
作《史记》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就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可以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比如,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主张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处治手段并用。法是他律,德是自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又比如,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人才问题。他们深深懂得“为政之道,任人为先”的道理,在选人用人方面留下了很多可取的思想和经验,诸如知人善任、选贤任能,才兼文武、德才兼备,敬贤敬能、礼贤下士,访求俊彦、唯贤是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勤于教养、百年树人等等。还有孟子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韩非子说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其意是说优秀的治国理政人才,必须经过艰苦条件的磨炼,必须具有起于社会基层的实际经验,这些认识都说明了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我们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把基层一
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注重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这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历史经验的借鉴。再比如,我国历史上经过科举制等途径,探索出了把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分为两类:通才与专才。在治国理政中,通才任用于政务工作方面,专才则任用于事务工作方面。人才的培养任用应该分为政务、事务两大类,并且应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和职责,培养、选拔的途径和任用、考核的办法也应不同。这个选人用人的历史经验,今天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等等。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阐释。诸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从一代一代众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从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诗文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高尚的社会风尚以及那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
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用“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这三句话,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了近现代中国170多年的历史,高屋建瓴、要言不烦,为我们学习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基本线索。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屈辱史、苦难史。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和欺凌过中国。他们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一系列军事侵略,制造众多惨案,屠杀中国人民;他们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贸易、交通运输等主权;他们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租界,强行驻军,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培植亲帝国主义势力,控制中国政府;他们勒索赔款,抢劫财富,盗窃文物,控制交通口岸,对华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中国遭受如此欺凌,陷入如此境况,其根本原因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深刻指出的:“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土地上制造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觉醒,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为改变中华民族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的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家和民族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的崭新阶段。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奋起革命,前仆后继,竭尽全力,不愧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蓬蓬勃勃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浴血奋斗的抗日战争和气势磅礴的人民解放战争,终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适时地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领导人民进入了实行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
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个历史任务相互衔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那么,必须走什么样的道路、必须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必须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来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才能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主张争论和较量的实质,是不同的历史
道路、社会发展方向之争。实践证明,封建官僚们进行的所谓自强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反抗斗争,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想在中国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方案,都先后在近代中国一一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都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从近代中国波澜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因为不触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根基的改良主义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因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各种方案尝试全部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因为其他各种政治力量都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唯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才使受尽屈辱、濒临危亡边缘的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才向世人彰显和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历史真理。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90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当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
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其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其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90年来,我们党经历并一一有效应对的困难、风险很多。比如:有效应对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临的极大危险,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大好局面;有效应对了1934年中央根据地 气、智慧和力量的。所以,我们学习党的历史,认识党的光荣伟大,不仅要充分认识她带领人民取得了光荣伟大的业绩,而且要充分认识她带领人民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中披荆斩棘、不断开辟胜利道路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
领导干部在学习我国历史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一些世界历史知识。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明朝末年,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发展,近代更是陷入了列强欺凌、被动挨打的境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社会统治者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看不到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其他先进的东西。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教训是深刻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当代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还是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放眼世界,具有宽阔的眼光。只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对外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我还要指出一点,就是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
今天我就讲这些。祝同志们在党校学习取得丰硕成果。
第四篇:领导干部的政绩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领导干部的政绩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政绩,是领导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中所创造的成绩。事实表明,领导干部的政绩取向科学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而且会影响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党的事业。正因为这样,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人民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自觉的独立的运动。”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利益。目前,我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还有不少困难。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着力增强宗旨观念,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要强化民本意识,摆正主仆位置,自觉以焦裕禄、谷文昌、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孺等为榜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人民利益,关键是要处理好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对上级组织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在本质上是一致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却常常把两者对立起来,他们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变成了“密切联系领导”,想群众的利益少了,想个人利益多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少了,考虑个人的“政绩”多了;同群众的关系疏远了,同领导的关系“紧密”了。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首先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把人民利益作为工作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决策中始终贯穿人民利益
衡量决策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是什么?是人民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领导干部作决策,一定要重视民生,珍重民心,不办有违民心的事,反对不得民心的事;一定要珍惜民力,按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反对盲目蛮干、劳民伤财;一定要珍视民利,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决策中始终贯穿人民利益,关键是要处理好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领导干部政绩的大小,都要通过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两种形态表现出来。一般来说,近期利益比较具体,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以显性实效的形态(或称显绩)表现出来;而长远利益则是多方面、多层次、宽领域、长时间的成果,往往以隐性实效的形态(或称隐绩)表现出来。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功利思想作祟,作决策时不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而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泡沫政绩”,以破坏长远利益换取眼前的利益;弄虚作假,报虚假数字,欺上瞒下;对吹糠见米的事情兴趣浓干劲足,而对难度大收效慢的长效工程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一些人追求的是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好大喜功。更有甚者,一些人为了搞所谓“形象工程”,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还美其名曰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其结果是一个人的“政绩”成了几代人的包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时必须自始至终考虑民心的向背,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既要搞群众急需见效快的近期效益工程,更要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多办一些难度大的长效工程,只有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道的政绩。
在实践中从人民最现实的问题入手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特别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切实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政策的落实,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强化责任意识,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在实践中实现人民利益,关键是要处理好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的关系。一般来说,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主要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社会价值则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如何处理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历来是从政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共产党人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论者。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在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价值。而政绩的实现过程,也就是领导干部运用手中权力来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所以,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能力高低、政绩大小,不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社会、为人民尽了什么责任,作了什么贡献。我们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个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利益作为政绩的根本取向,才能在行动上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甚至生命,才能成为一个政绩突出的人,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反之,如果不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自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是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刻意追求所谓“政绩”、谋取私利的工具,那么其社会价值就等于零。
第五篇:“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等8则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等8则
2011年10月26日 《红旗文稿》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
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
(来源:《党建研究》2011年第10期)
刘淇:提高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生生不息,就是源于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引,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二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文化必须紧贴时代发展,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紧密结合,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必须在继承中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根本;必须由全社会共同推动,在耳濡目染中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社会共识。三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对
我们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要深刻认识到只有经济繁荣的国家还不能算真正强大,既有经济繁荣还有思想文化的繁荣,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化建设,两手都不放松。
(来源:《北京日报》2011年10月11日)
何小手:“微公益”折射的社会管理之道
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汇成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往往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似乎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因此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客。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然而,正是这种点滴之善,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慈善事业的进步。“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来源:《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1日)
武卉昕:私有化与俄罗斯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嬗变
私有化运动是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家经济改革的主体性内容,无论是在其最初的自发阶段,还是1992年以后国家大范围的改革,都具有典型的道德负面性。它使俄罗斯社会和经济陷入难以拯救的混乱状态,加剧了普通劳动者生活的艰难,更从社会道德的物质存在原点上培育了恶性的道德因素,恶化了社会风气。可以说,私有化是俄罗斯社会道德价值观嬗变的肇始之源。无论是生活水平还是社会地位的急转直下,对于当时的俄罗斯社会都是危险的诱因。事实上,正是这种打着“人道”旗号却不人道的经济改革在客观上导致了人们危险的社会行为,引发了社会道德堕落和社会犯罪。这场改革在本质上具有明显的掠夺性特点,使那些从前属于整个国家的庞大财富无偿地分给了“暴发户”,而相当多的普通劳
动者不但未能获得任何财富,而且因改革陷入贫困。不公正的资源分配自上而下引领了自私自利的价值导向,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腰包,不关心他人的死活。个人主义价值观迅速占据了集体主义消散后的社会道德空间。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积累的金融化
1997年,保罗·斯威齐在其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中,把“资本积累过程的金融化”称为世纪之交的三大主要经济趋势之一(另外两大趋势是垄断力量的增长和经济停滞)。熊彼特认为,信用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但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积累—即商品和服务领域的真实资本的形成—越来越从属于金融。凯恩斯广为人知的担忧—投机将支配生产,看来最终变成了现实。今天,在大萧条后的最大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不能再对危机所提出的问题视而不见了。借用马克思的话,“债务积累”表现为“资本积累”,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明显,甚至前者越来越超过了后者。资本主义已经金融化,这表现在:(1)金融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例越来越大;(2)相比于GDP,债务越来越多;(3)金融、保险、房地产部门(FIRE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4)出现各种奇怪的金融工具;(5)金融泡沫的影响扩大。总之,就是指相对于经济基础,金融上层建筑的规模和重要性大大增长,金融已取代了工业企业家的地位:这个阶段可称为“金融帝国主义新阶段”,它加剧了社会、生态和战争危机。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9期)
[法]埃里克·勒布歇:世界危机首先是西方政治危机
一连串的事件接二连三发生:金融危机演变成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引发了债务危机,债务危机又导致了政治危机。而导致这一连串事件的原因则要反过来看:正是民主国家政府的管理缺陷导致了债务危机的出现。沉重的债务负担导致了一种负债式的经济增长,而负债式的经济增长最终在金融困境中彻底垮台。我们自2008年以来所经历的危机首先是政治危机。这一点在欧洲几乎天天可见:面对希腊危机,人们无能为力,从而使危机蔓延到了银行,并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这一点同样发生在美国身上:随着选举临近,各方都把精力放在了权力之争上,而与此同时经济却濒临衰退边缘,债务总额更是超过了欧洲。西方国
家的政治未能作出调整,以适应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全球化、被科技彻底改变的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主义。
(来源:《参考消息》2011年10月10日)
单仁平:资本妨碍美国政府倾听民声
“占领华尔街”运动在蔓延,美国民众对国家政治及社会不公平的愤怒,首先倾泻到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华尔街头上,这显然不是偶然的。尽管对资本主义的定义十分复杂并且在变化,但简单说来,就是一个社会的运行以及利益分配方式都由资本、特别是大资本或金融资本说了算,资本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支配位置,资本家们对国家路线的控制权高于社会的任何群体。仔细想一想,美国的确是这样的国家,而且这样的重要性顺序,在美国被推向极致。当美国的一场社会运动对准资本最集中的华尔街时,比对准白宫或者国会山,意义要深刻得多。“占领华尔街”运动是针对资本主义弊端的一次认真倾诉,它的力量依然是薄弱的,但锋芒却是尖锐的。美国政府及上层社会对它的态度,以及是否有安抚民意的实际措施出台,其实是美国体制能否在21世纪保持自我纠错能力的试金石。
(来源:《环球时报》2011年10月13日)
[美]乔治·费里德曼:美国政治精英与金融精英同流合污
众所周知,这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的确是一场金融危机。然而,它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操控华尔街的金融精英的行为是否合法?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融体系陷入危机,金融精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能让整个金融体系瘫痪,这些精英不是愚蠢,就是不诚实,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背后隐匿着巨大的政治危机,一种真正的体制上的危机。试问,美国的政治体系能否在平息危机的同时,让危机的始作俑者承担相应责任?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根据现行法律,金融危机中相关人员不负任何刑事责任。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政治体系中,缺失了界定金融精英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法律呢?难道政治精英与金融精英是一丘之貉,在同流合污?于是,信任危机从金融体系延伸至政治体系。美国政府于2008年9月开始采取行动应对金融危机。当时,很多人希望政府采取措施惩戒留下这个烂摊子的精英人士,然而最终并无下文。在大量注资以稳定金融体系后,政治精英默许金融精英继续管理金融体系。
这继而引发了对政治精英的信任危机。
(来源:《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