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压力测试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压力测试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隐蔽,这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年来压力测试因其衡量金融危机等极端环境下的风险特性在现代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成为VAR、IRP等传统模型的重要补充。本文从压力测试的定义、压力测试的方法、压力测试的优缺点谈起继而讲到压力测试在我国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字】压力测试、金融危机、金融机构、敏感性测试、情景测试
[abstract] With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of deepen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acing financial risks, the bank is increasingly conceal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risk management abilit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An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its pressure test measure financial crisis extrem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risk characteristics in modern bank risk management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become VAR, such traditional model of IRP important supplement.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sure test the definition, a stress test method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essure testing and talked about pressure testing in our practice problems to be noticed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pressure test,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ensitivity test, scene test
随着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最近几年来的经营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自然灾害、金融危机、战争的高频爆发,银行类经融机构如何对其所面临的不同类型的风险暴露进行测量和监控的问题大大促进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和发展。而压力测试这一通过将整个经融机构放在一个极端的情境下,测试金融机构在某一市场变量突然变化的情况下的反映的风险管理的办法受到金融机构广泛关注与重视。
2000 年开始,国际清算银行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便每年从全世界选择约70家大银行进行压力测试调查并将结果发出公告。同时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共同推动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ASP)采用了压力测试这一方法。2001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规定,在评估资本充足率时,采用内部评级法(IRB)的银行必须要建立合理的压力测试过程。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更是使监管部门意识到了压力测试的重要性,在2009年5月正式发布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强调压力测试应独立于其他风险管理工具,并形成对风险价值与经济资本模型等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的补充,成为验证计量风险模型准确性的重要工具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组成部分,在银行内部交流风险状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我国金融业将面临金融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各种无法运用VaR方法度量的金融风险应该如何测量和监控是我们必须加快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在我国金融机构中推广使用压力测试方法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对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的目的是考察压力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以及将其运用于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一、压力测试的定义及方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压力测试是指利用一系列方法来评估金融体系承受罕见但是仍然可能的宏观经济冲击或者重大事件的过程。这一定义与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给出的定义也是一致的。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指出,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压力测试是作为一个通俗的术语用来描述金融机构测量其对于异常但是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潜在脆弱性的各种技术。这一术语涵盖许多不同的技术,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情景测试和敏感性测试。
1.情景测试。情景又划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两种。历史情景依赖于过去经历过的重大市场事件,而假定情景是假设的还没有发生的重大市场事件。历史情景运用在特定历史事件中所发生的冲击结构。进行历史情景压力测试的通常方法就是观察在特定历史事件发生时期,市场风险因素在某一天或者某一阶段的历史变化将导致机构目前拥有的投资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这项技术的一个优点是测试结果的可信度高,因为市场风险因素结构的改变是历史事实而不是武断的假定。另一个优点是测试结果易于沟通和理解。像这样的描述——“如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演,我们机构会损失X美元”,让人很容易理解。运用历史情景的缺点之一是机构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构建其风险头寸时尽力避免历史事件重演时遭受损失,而不是避免预期的未来风险(并非历史的精确复制)可能带来的损失。历史情景的第二个缺点是难以将测试运用于该历史事件发生时还不存在的创新风险资产,或者将测试应用于自从该事件发生后其行为特性已经发生改变的风险因素。
假定情景使用某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极小的压力事件所引发的冲击结构。由于这样的压力事件在最近没有发生过,因此必须运用历史经验来创造这些假定的情景。在假定情景创造中,机构需要考虑“传染效应”,即假定的压力事件对相关市场冲击的规模和结构效应。“传染效应”的估计一般建立在判断和历史经验上,而不是市场行为的正式模型。
两种测试情景的选择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如历史事件对于当前投资组合的适用性、机构所拥有的资源,特别是时间和人力。历史情景比较容易公式化表达和让人理解,且较少涉及人为判断,但是它可能不能反映出当前的政治经济背景和新开发的金融工具中所隐藏的金融风险。而假定情景更加与机构独特的风险特性相匹配,并能够让风险管理者避免给予历史事件比未来风险更多关注的误区,但是它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并涉及相当多的人为判断。基于以上考虑,一些机构邀请资深经理、营销人员和经济学家等来共同讨论假定情景设置以确保其客观有效性。实际上,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同时使用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如用过去的市场波动数据作为参考但是又不必然与某一特定历史危机事件相联系的假定情景。因为对历史情节的使用能够帮助我们校准价格变化的幅度和其它难以设定的参数,例如对市场流动性可能的影响。而且,风险管理者需要在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因为情景表达得越清楚客观,内容可能会越复杂和难于理解。无论如何,压力测试的使用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所使用的情景也在周期性的压力测试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结果,机构的风险暴露就不断地被跟踪记录。2.敏感性测试。敏感性压力测试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
变化一个单位量如10%的下跌或50个基点的上涨情况下机构投资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风险参数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即时的测试,这与情景测试不同。敏感性压力测试因其快速简单的特点而被广泛运用于交易前台和业务部门层面,一些机构风险管理者也用它来计算市场环境变化对机构冲击的最初近似值。
大多数敏感性和历史情景压力测试至少1个月测试一次,而假定情景测试一般是3个月一次甚至更长。较低的频率反映了假定情景构造更加复杂化的特点,而且其修改频率也相对较高,一般每6至12个月就要修改一次。周期性压力测试结果所构成的时间序列是提供给机构管理层风险信息的关键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揭示了机构风险头寸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它能够帮助确定机构主要风险头寸的性质变化。
二、压力测试的优点与缺陷。
总结前人对于压力测试相较于传统的VAR方法的优点,主要有下面五点:
1、由于VAR 模型只能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给出估计值,反映的是每天市场的价格变化,缺乏对最大可能损失的估计能力和其分布尾部的处理,而压力测试关注的对象正是这些在非正常的市场环境下,被VAR模型忽略的尾部险。
2、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VAR模型无法衡量缺乏历史数据的新产品情况或未来的经济情况,尤其是类似金融危机这样的断点情况,压力测试则以其特殊的敏感性分析或情景假设的方法针对未来的市场情况进行理性的预测。同时针对VAR 模型无法衡量风险之间相互关系的缺陷压力测试也给予了重要的补充。
3、传统的VAR计算是基于一些假设的,而有些假设并不符合真实的市场情况。如对于股价报酬率的正态假设,而实际的股价回报率常出现厚尾。因此不少机构应用压力测试修正VAR模型下的分布假设,主要是利用敏感性分析的结果。
4、压力测试能够更加明确地帮助了解公司风险的现状。一方面是由于加总的压力测试结果能够暴露出许多在单个经营层面并不严重的风险;另一方面是由于压力测试能够处理VAR 模型无法处理的非线性资产的风险衡量。
压力测试的结果远非完美无缺。首先,尽管压力测试结果与风险暴露程度相关,但它并不是机构风险暴露的完美反映,也有可能存在人为的偏见影响到测试结果的公正性。压力测试看上去像是简单易懂的技术,然而实际上它往往既不清晰明了也不简单易懂。压力测试需要测试人员对以下许多问题做出人为判断:选择哪些风险因素进行测试;如何将进行测试的大量风险因素相互联系并形成结构化框架;如何考虑风险因素变动范围;选择什么时间段来进行分析等。即使在做出这些判断以后,机构风险管理者仍面对相当多的任务,如筛选结果并进一步确认其可能具有的意义,然后指导机构进行风险管理。可见,压力测试许多的规范和细节决定都依赖于风险管理者的经验和判断,所以不能够保证风险管理者会选择“正确的”情景或有效地解释测试结果。其次,压力测试带来了很高的计算成本,尤其是当从系统不兼容的各个部门收集数据以及全部重新计算复杂期权类投资组合市值的时候。压力测试还有一个缺陷是目前还不能够系统性地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整合并融入压力测试中,其重要原因是缺乏与信用相关的交易工具市场化定价方法。
三、对压力测试在中国实践应用的建议。
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在压力测试的运用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银监会为了响应IMF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5月联合推出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在2003年9月开始组织对各商业银行的评估工作。各银行为此相应成立了本行内的压力测试工作小组,按照要求开展了四个课题的压力测试,分别关注了利率、汇率和不良贷款损失的变动对商业银行资本金和盈利的影响以及准备金率的调整对流动性的影响,各银行自主开展压力测试并将测试结果报告银监会。目前我国银监会尚未对银行业执行压力测试制定相关规定,各商业银行开展压力测试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由于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还不到位,各银行对于风险管理缺乏实践经验和紧迫感,因此压力测试技术水平不高,积极性不强。
1、积累高质量数据。可以说,没有前期大量有效数据信息的积累,压力测试的模型建立和情景设计都将无从谈起。一方面要确定积累哪些关键数据,另一方面要注重如何有效地收集和整理数据。
2、构建风险因素框架。重点是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压力测试技术的同时,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风险因素及风险因素间的相互传导机制,考虑风险因素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风险因素在压力情景下的相关性。
3、设计科学有效的情景。压力测试的关键在于提示银行面临的重大风险和应该预采取的措施和方案。那么在设计情景时,要重点分析可能对金融机构造成极大风险的情景,比如国内利率或汇率的相对大幅调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等。
4、研究开发内部评级系统。无疑金融机构拥有一整套科学的内部评级系统必将大大提高其压力测试的精细化程度。
5、制定规范的压力测试报告机制。压力测试报告机制主要应明确规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压力测试的目标、程序、方法、频度、主管部门、报告路线以及相关应急处理措施。
四、结论。
在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极端事件发生后,许多大型国际金融机构都加强了实施整个机构范围压力测试的能力。这些异常事件的发生也强化了机构管理层在风险管理和决策中对压力测试方法的依赖。
压力测试作为一种直觉化的工具能够让风险管理者、管理层以及各业务部门之间方便地沟通风险暴露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压力测试的理想框架或唯一最优方法,因为各机构的实践差异巨大,这不仅反映出各类机构业务复杂程度差异巨大,更加反映出各机构风险特性的本质区别。金融机构将压力测试整合融入其综合风险管理框架之中对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机构而言,压力事件风险暴露信息的融入能够带来更明智的风险战略决策。从系统角度看,这些压力事件不利后果的严重程度可以减轻。自从各机构开始重视各种可能情景的压力测试结果信息,并且谨慎地对待和采取行动来避免这些事件的不利后果,金融系统对异常事件发生所做出的反应已经发生了改变。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全球化浪潮,借鉴和运用压力测试技术来改善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已成当务之急。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国内金融机构在压力测试的运用方面已经开始起步,这必将大大推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实践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国际清算银行2004年研究报告:Sorge(2004),Stress-testing financial systems:an overview of current methodologies
②陈忠阳。VaR体系与现代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J],金融论坛,2001
③董天新,杜亚斌。压力测试及其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新金融,2005
④关于压力测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路中的应用探讨http:///show.aspx?id=39853&cid=115
⑤巴曙松,朱元倩。压力测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⑥罗荣华。风险管理中压力测试的应用。
⑦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第9期文章欧美银行业压力测试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赵祥鹏。
第二篇:浅谈管理会计及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浅谈管理会计及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而管理会计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管理会计的定义及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并结合实际情况就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推广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关键字:管理会计,应用,措施
1.引言
管理会计是2O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西方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与管理学结合的一门学科,它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对财务会计和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确认、计量、整理、对比和分析,为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对其整个组织及各个责任单位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为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做出最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开始的,由于相当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大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且在应用深度上很多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管理会计还未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管理会计的定义
关于管理会计的定义,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在其“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中认为:“管理会计是利用适当的技术和观念,加工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协助管理部门达到其经济目标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
1981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为管理会计所下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分析、编制、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些加工过的信息在管理中被用于内部的计划、评价目标方案,和控制,并保证合理地、负责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
1997年,由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等四人合著的《管理会计(第2版)》中为管理会计所下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
一般而言,在一个企业中,需要对其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以及盈利情况进行计算,对消费者的满意程度进行测量,对各种活动的代价和收益进行计量,要完成这些工作只能利用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此外,管理会计信息还可以用于测量其各责任单位,如分厂、车间、部门的绩效,对这些部门经济活动的计量不仅直接关系到这些部门自身的利益,还影响到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企业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可以从管理会计信息中获得有关他们表现的信息反馈,能使他们找到过去工作中的不足并在将来加以改进。管理会计应是以企业(或组织)所服务的顾客终身价值最大化(战略考虑)为目标的,以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手段,以财务数据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非财务信息,为企业形成和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提供相关信息支持的管理信息系统。
3.管理会计的意义
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 1).管理会计为企业的内部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管理会计是一种获得并分析相关信息,以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方法,每位经理都必须理解决策的财务内涵。虽然会计人员可以有助于获得和评估相关信息,但是,每个经理都有责任取得信息并加以分析,做出最终决策。正如会计研究者罗宾.库伯所说:“由于大量非会计人员涉及到成本管理过程,这将增强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
2).帮助企业达到其战略目的是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选择目标和制定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战略,这个过程常常被称为制定计划。计划的推行要求目标的不断发展和对责任的说明,以便在一个组织范围内实现某个特定的人或群体的目的。使一个组织运行得井井有条的过程称为组织过程。在组织过程中,有关当局采取推进计划的行动被全权委托给其他管理者和职员负责。控制是保证结果与计划一致的过程,在控制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要将实际业绩与计划进行对照。计划、组织和控制过程共同形成了一个协调地贯穿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连续循环。
3).管理会计有利于培养永久性的企业文化。企业实现价值,离不开管理会计的价值计量。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则有赖于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使价值观念深入全体职员之心。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必定会培养企业合理的基本价值观。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会计必须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度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程度,实现双重满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以逐步营造不断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若一个企业领导想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那么,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
4.)管理会计的有关信息同样也有助于企业的外部关系人出正确的决策。管理会计可以为外部关系人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为外部关系人提供变动成本法及作业成本法下的盈利信息;促进为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帮助企业内.外监控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激励和评价。
4.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中的局限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并未得到有效的应用,究其根本,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是其主导原因: 1.)外部环境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应用
我国目前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期,市场经济秩序相对混乱。社会经济运行失序必然产生诸多不良后果,一方面,在违规收益远高于惩罚成本的诱使下,一些企业放弃了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在未来见效的管理正道,踏上了“立竿见影”、“轻松获益”的管理歪道;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运行失序的情况下,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必然增加,企业获取环境信息的成本与难度也会随之加大,最终必然影响到管理会计预测与决策等诸多功能的有效发挥。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法律的不完善先天性地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应用。例如税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规定了差别税率,造成了企业不平等竞争。法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给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下降。管理会计提供给企业经营决策者的有用信息,必须在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目前的法律环境造成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缺乏一定的保证。
2.)企业内部有效需求不足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之间存在着共生互动性。因此,管理会计的应用依赖于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的转变,依赖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依赖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也依赖于市场压力对企业的推动。这是我国企业重视并自觉应用管理会计的前提条件。而目前来看,我国尚不具备管理会计普遍应用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制度,那么,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问题并不是管理会计本身的问题,而是市场外部环境、企业管理机制的问题。这样,管理会计的应用必然因环境不同而不同,因企业管理人的理念不同而不同,也就不可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应用广泛”。因此,理解管理会计的特性是认识管理会计在企业有效应用的基本立足点。
3.)人员素质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当务之急
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具体的运用必须因地制宜,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发挥应用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的企业领导者缺乏对应用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而不应用管理会计。正是因为领导者从来没有把管理会计运用于企业管理当中,领导者就无法认识到应用管理会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会误认为管理会计对企业来讲是可有可无。
在我国,虽然表面上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提高,但客观上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表现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而作为一名管理会计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及有关管理学、经济学方面和本行业技术经济方面的知识,可见管理会计对会计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更无从谈起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
4.)管理会计的个性化妨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
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这一职能的发挥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与具有社会化特征的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具有企业化(个性化)和行为化特征,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充满个性化色彩,它是理性、非理性的统一。美国企业家保罗.盖蒂在《我的经营心得》一书写道:“感觉、直觉、意愿和下决心的能力,这些都是超一流的老板的特征,它不具学术性,不是从曲线上推导出来,也不是从迷惘的市场研究或电脑中找得出的”。现代企业面临复杂而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管理会计理论难以完全告诉企业管理人员如何应用它,应用的智慧在管理会计理论之外。它涉及管理人员面对企业经营环境的职业判断问题。再加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它不具有强制性,其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各个企业的内在意愿和要求。这些都妨碍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5.)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可操作性差
我国的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对国外著述的翻译介绍,很多属于纯理论的探讨,并且国外著述针对国外的情况研究,而实际上中西方在经济环境、法律法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许多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没有用武之地,如果把西方的管理会计生搬硬套用到中国,管理会计在我国就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不具有应用的针对性。另外,管理会计的技术和方法主要采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大多为数学分析模型、数学规划模型、矩阵代数模型,令人望而生畏。在没有较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管理会计在理论层面上是缺乏可操作性的。
5.在我国推广管理会计应用的几点措施
1.)加快健全法律、金融体制,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环境给予支持。如果营造一个适合管理会计发展的良好环境,那么管理会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就可以为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提供有力的帮助。管理会计在自身的实践中不仅得到充分应用与发展,而且为理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2.)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管理会计从其作用来看,实质是一种管理,管理会计的应用是贯彻管理思想的表现。要增强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首先是培植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包括人力资源的价值、生产价值和财务价值。企业在增加人力资源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财务价值也不会逊色。如果一个企业领导准备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那么,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自然管理会计就会得到企业领导应有的重视。
3.)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架起一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只有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管理会计水平。
4.)管理会计研究要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西方的管理会计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有值得借鉴之处。理论的研究深入到企业当中去,既能使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又能使企业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石人谨.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7. [2] 惠毓
影响管理会计应用的因素分析
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第8期
[3] 徐立然 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推广的措施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第8卷 [4] 刘运国,魏哲妍 论现代管理会计的定义 会计之友 2004年第5期
第三篇:浅谈我国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及其在旅客运输中的应用(本站推荐)
浅谈我国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及其在旅客运输中的应用
摘 要: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稳定,使得我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有所提升,在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后,人们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精神需求,旅游是很多人的首选娱乐方式,在工作的闲暇之余可以通过旅游来愉悦自己的身心,以保证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除了看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要看到其中蕴含的风险,本文通过对于安全风险的管理经验对其机制进行分析,以提高我国的客运的安全度。
关键词:安全风险管理;旅客运输;管理机制
由于我国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有了提升,旅游成为了很多人的喜爱的娱乐手段,包括节假日旅游,毕业旅行、结婚旅行等,这带给了我国的旅游业巨大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带给了铁路运输很大的压力,为了保证旅客的出行安全,必须拐进客运运输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对其进行更新,加强对于安全风险的管理,本文对我国当前的客运系统中的问题进行列举和分析,针对这些安全威胁因素对安全风险管理的相关机制的实际应用做出阐述。我国的安全风险管理相关机制的概述
我国的经济发展带给客运运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对客运运输系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主要是要求更高的载客数量以及载客效率,另外也带给了安全风险管理系统更大的压力。对客运系统进行安全管理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客运指挥人员的违章指挥以及作业、对出现故障的运输设备进行统计与维修,因为在实际的客运运输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风险,如指挥人员的指挥行为不当、运输人员进行违章作业、运输设备出现的故障没有得到及时检修。为了降低客运环节中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保证旅客的旅途更加安全,就需要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通过对人员以及设备的检查与管理来进行这项重要工作,实际可以通过分析风险的原因、级别、种类以及具体位置,来进行风险的防范。
安全风险管理是贯穿于客运专业全过程的工作内容,包含了过程控制、危险源控制、有限元控制等多个方面,是以达到安全生产、安全运行为最终目的的生产体系。在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是实现铁路安全创新工作的关键,是对铁路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升华,是对传统管理工作合理部分去粗取精的过程,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持续化、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可以加强风险过程控制、做好安全风险应急工作、强化安全风险管理意识,从而确保客运事业安全、持续、经济、稳定发展。具体应用
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是落实国家铁道部门安全生产、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强化安全生产操作、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把控安全质量的主要途径。
对客运的安全风险的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实施具体的措施对客运风险进行防范,这项工作存在现实价值,我国近几年发生过几起旅客在客运途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受到巨大伤害的事件,希望本文提出的措施可以减少这类悲剧的发生次数。
2.1 把握进行风险管理的重点
造成客运途中的风险与安全隐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客运的管理人员在防范风险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首先必须把握好防范的重点,才能进行这之后的具体管理方案的设计,客运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不同的季节、时期、环境下都会有不同的风险要素,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实际的客运情况去考察风险要素,比如冬季的客运风险要素与夏季的客运风险要素就存在区别,另外在客运的站台进行施工或者维护时,主要防范的风险就是处于地道中的旅客的对流移动,但是在其他的时间,旅客一般只在晚间的班次产生对流现象,因此特殊时期与一般时期的风险防范工作也要有所区别。管理人员要抓住管理的重点,以免出现管理的要素过多难以兼顾的现状,风险防范重点工作的实施还可帮助管理人员提升管理风险的效率。
2.2 建立完善的控制风险的制度
为了加强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的规范性,建立相关的管理方面的制度也是一个关键性工作,某些城市的客运系统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将安全要素分析工作的开展周期进行了确立,保证防范工作的有序进行,在每月的安全分析会议上,有效地在固定的时间节点控制了风险的蔓延,防火工作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客运系统可以建设专门的防火日,在每个月的防火日对防火系统中的设备与工具进行核查,确保其保持正常的状态,一旦发现故障,立即安排修理人员进行现场维修,维修之后继续进行核查,保证万无一失。
客运车间每月还以客运记录的方式开展标准化验收,将职工执行标准的问题现场指导,让班组签认整改。为了掌握车间部门落实安全风险的情况,建立了每季度系统评估检查考核制度,通过评估重点查找管理上的风险点,以强管理狠抓标准,不断提高安全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把安全风险管理进一步细化、分解,使之越来越有针对性,便于操作,越来越有时效性,融入环节。
2.3 强化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每个单位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的运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最后反馈出的结果有好有坏,这样就需要我们强化,领导负责、分工负责、专业负责、岗位负责的风险控制理念。进一步规范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安全?L险管理考评机制,将风险管理纳入到安全管理考核中,突出安全风险过程控制和对管理结果的评价。同时还要健全安全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严格风险管理的责任追究。在日常运用中,我站客运系统在主管站长的领导下,由客货业务科负责专业指导,客运、售票两个车间分工负责。
就目前铁路部门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而言,它与传统的安全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要想真正的做到安全风险管理要求,就必须要科学的对现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和传统安全管理分别,强化管理工作中对当前位置或者以往未曾遇到的不安全因素的发现与控制,强调各种问题的前卫处理思想。面对这些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掌握客运工作机理和特点,客运领域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及时的发现,并不断摸索和反思,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且严格按照当前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做到提前预防、提早防范、事先处理的工作目标。
结束语
建设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客运系统的安全工作都进展得十分顺利,其管理人员也都树立了相对比较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但是管理人员不应止步不前,应当根据客运运输的实际情况对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不断进行改进,使监察与管理工作更加严格,以此更好地保障处于旅途中的旅客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璐.安全风险管理与铁路车辆装备的源头质量控制[J].铁道机车车辆,2012(05).[2]胡皓臻.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推进安全风险管理[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2(05).[3]郑国华,史峰.铁路安全事故诱因与安全预控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铁路,2003(07).
第四篇:第十章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第十章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案例讨论:
中国建设银行的风险管理
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在其公布的招股说明书中提示了许多风险因素,以下列出的是其中的一部分:
(1)本行历史财务及资产质量数据反映了与本行不良贷款相关的特定重大非经常项目。
(2)本行的贷款分类和准备制度在某些方面有别于若干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银行。
(3)本行的信贷风险高度集中于若干客户和行业。
(4)本行可能无法变现获得本行的贷款组合抵押品或保证的全部价值。
(5)本行部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政策和流程实施时间不长,这些政策和流程的遵守及其有效性尚待充分验证。
(6)本行不一定总能发现和防止本行员工或第三方的欺诈或其他不正当行为。
(7)本行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
(8)若干承诺和担保可能会使本行面临信用风险。
(9)本行可能面临本行无法控制的利率及其他市场风险因素的变化。
(10)本行受到中国政府对货币兑换管制和汇率日后变动的影响。
请问:以上这些风险因素都属于哪种风险?据你所知,建设银行都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规避风险? 案例分析:
建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1.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按事先达成的条款履行义务的风险。建行信用风险主要涉及建行的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与承诺和其他资产负债表内外信贷风险敞口。
为管理信用风险,建行采用了规范的信贷业务政策和流程。该信贷业务政策和流程由风险管理部连同其他有关部门定期审查和修订。
(1)贷前调查
建行客户经理通过与来建行的贷款申请人面谈或者通过主动寻求具信誉的目标客户启动公司信贷业务程序。建行主动营销我们认为信用风险较低的客户,这种判断基于对目标客户的经济状况及其所处行业或地区的前景分析。如果申请人通过了客户经理的最初筛选,将被要求提交—份正式的信贷申请和所需的相关证明文件,包括组织机构文件,经审计的近三年财务报表和重要合同。所有的公司类贷款均由客户经理受理信贷申请,并在呈报信贷审批前由受理分行组成一个团队对贷款申请进行评估。评估内容通常包括:①评定信贷申请人的信用等级;②评估贷款的抵押品(如有);③对于固定资产项目贷款,评估贷款项目的风险、回报和现金流量。评估结论成为贷款申请报批材料的组成部分。
(2)信用风险评级
1999年建行开始采用人工打分卡系统评定公司类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2003年,建行试行了信用风险评级系统,该系统可自动生成公司类客户的初始信用风险等级。从2004年开始,建行对所有新贷款的客户均要求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包括展期贷款和到期贷款的续贷,但不包括①低风险贷款,包括有足额存款和国库券担保的贷款;及②给予刚刚成立尚无足够信用记录的公司的贷款。对借款人是刚刚成立尚无足够信用记录的公司,建行通常对具控股股东或发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确定能否向其发放贷款。
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风险评级时,建行主要考虑—系列的定量与定性因素,包括申请人的信用历史、财务状况、资产流动性、管理技能和市场竞争力。客户经理也会通过现场访问,与申请人的管理层面谈收集其他信息。贷款申请人经评定被归入的信用风险评级的有效期为一年。于2005年6月1日之前,建行以七个等级评级:AAA、AA、A、BBB、BB、B及F。就2005年6月l日以后的贷款而言,建行以十个等
级评级:AAA、AA、A、BBB、BB、B、CCC、CC、C及D。建行为了进一步集中管理信用风险,限制了分行的信用等级认定审批权力。例如,唯有总行才有权认定审批信用等级为AAA级的客户,总行和一级分行才有权认定审批信用等级为AA级的客户。
建行通常只对AAA级客户:和经总行特别批准的部分AA级客户发放信用贷款。对于其他申请人,建行一般仅提供财产和货币性资产担保或第三方保证贷款。建行规定只接受优先担保物权,偶然也会接受次级担保物权。此外,除非是足额的定期存款或国债作担保,否则建行一般不向信用等级为B级或以下(2005年6月1日之前为BBB级或以下)的申请人提供新的贷款。
(3)抵押品评估
通常新贷款的抵押品价值需由独立的资产评估公司评估,并于内部按季度对抵押品价值潜在的任何重大变化进行审查。有抵押的贷款因抵押品种类不同而执行不同的贷款对价值比率上限,如下所示:
对于第三方保证人保证的贷款,需要根据适用于主要义务人的有关流程和标准,对保证人的财务状况、信用历史和履行相应保证责任的能力进行评估。
(4)信用风险管理信息技术
建行借助1998年实施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即CMIS,作为就建行的信贷组合进行信贷资产分析及报告的主要数据来源。建行也作为试点启用了CRREW系统,该系统有助于初步评定公司类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和就特定贷款区域、行业、产品或客户,进行风险的集中度及共累积的预警。结合使用CMIS和CRREW两个系统,建行希望能够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更好地对公司类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并且更有效地监控建行信贷组合的质量。
①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建行于1998年启用的CMIS收集和维护了建行贷款、公司类客户、以及相关固定资产贷款项目信息。CMIS是就建行的信贷组合进行信贷资产分析和报告的主要数据来源,也是管理和监控建行公司和个人贷款、进行贷款分类,以及向外部监管机构和内部研究部门提供信息的重要工具。
②信用风险评级预警系统
建行于2003年9月开始试点使用CRREW系统,该系统既可用于信用风险评级系统也可用于信贷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分析来自CMIS的信息,来自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外部信息源的信息,以及来自对外公布的资料中包含的建行现有或潜在借款人的财务或经营信息。
CRREW系统使信用风险评级程序自动化,目前作为辅助、最终将取代建行尚在使用的人工打分卡信用评级系统。该系统通过使用一系列定量和定性指标决定公司类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建行根据历史信贷经验以及借款人所处的地理区域、行业类别、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其他因素发展并定期更新该指标体系。CRREW系统还按区域、行业、产品、客户进行建行的贷款组合集中度的监控和管理。基于建行信贷组合违约的经验数据和所掌握的其他信息,CRREW系统生成提示特定贷款区域,行业、产品或客户潜在风险水平的预警信号。客户经理应用这些风险预警信号对现存客户和营销准客户进行管理。
建行相信CRREW系统在中国的商业银行所用的此类系统中居领先地位。建行计划在2005年底前就建行公司类银行业务全面运用CRREW系统。此外,建行计划在2006年年底前全面运用一套量身定造的客户信用评估系统,以改善建行个人银行业务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工作。
2.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因不能及时以合理价格将资产变现以为建行的负债提供资金的风险。建行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贷款、交易、投资等提供资金的活动以及对流动性资金头寸的管理。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遵守规定的流动性指引,并在出现不利的情况时,及时满足股行建行偿付义务的需要,并在出现投资及贷款机会时及时提供资金。建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日常的流动资金头寸管理。
建行的正常运作主要通过客户存款获得资金。因此,各分行严密监控其存款水平和相关的流动性需求。一旦流动性需求增加,各分行可从上级行和总行获得额外的流动资金。如任何分行的存款多于其流动性需求,该分行可通过内部资金转移系统将资金集中上存总行。建行还大量持有央行票据和中国国债等流动资产,可通过在市场上兑现该等资产满足建行潜在的流动性需求。为满足部分流动性需求,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在人民银行保持足够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如果流动性需求进一步增加,建行还可以通过银行间货币市场灵活地拆入资金,尽管建行历来是该市场的净资金拆出方。
根据现行的银行监管要求,建行需要满足与流动性有关的若干运营指标,包括:(1)流动性比率;(2)银行间市场拆入、拆出比率;(3)存贷比率。建行按季度监控这些比率。
3.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指市价变化而引发的资产负债表内外损失的风险。上述变化的成因,可能是利率、汇率、股价及商品价格等可观察市场变量的变化,及会影响对市场风险敏感的工具的其他市场变动。建行承受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建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以及资产负债表外承担及担保,包括自营性投资账户及银行账户。建行的自营性投资账户主要包括建行以自营方式持有做买卖及投资用途的证券和货币市场拆放。银行账户则包括余下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建行用于监测市场风险的主要风险计量和控制工具是建行银行账户及交易组合的缺口分析及压力测试。此外,建行采纳严格的授权权限,有关权限按照产品类别、员工经验及市场环境等因素而定。建行的目标是力求充裕的财务回报,同时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
历史上,利率和汇率均由中国政府管制和厘定,建行因此面对的市场风险不大。随著政府对利率、汇率监管的逐步放松:中国金融服务机构竞争力的增强,建行将日益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
建行风险管理部负责制订建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及监管其实施。建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制订程序,藉以识别、评估、计算及控制市场风险,从而实施建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建行资金部每日为其本身账户及代表建行客户管理建行投资组合、对市场风险进行日常管理。
(1)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是利率水平的不利变动使银行财务状况受影响的风险。建行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建行业务组合期限或重定价期间的错配,期限错配可能使净利息收入受到当时利率水平变动的影响。
2004年以前,建行主要通过基于利率变动趋势的判断调整资产及负债期限结构来管理利率风险敞口。2004年起,建行也开始通过缺口分析来测算因利率变动而引起的利率风险敞口,它提供了资产及负债重定价特征的静态分析。建行还针对自营性投资账户和银行账户及其选定组合进行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
此外,对投资组合中的债务工具进行久期分析,以通过衡量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来评估债券的潜在价格波动。截至2005年6月30日止,人民币债券(但不包含绝大部分在投资组合中的应收款项)和外币债券的久期分别为1.79年和2.54年。建行还通过利率敏感分析、风险价值分析、压力测试来测算建行投资组合因潜在的利率变化引起的风险敞口。
建行通过利率掉期和利率期权等衍生工具合同来对冲外币交易和投资组合的利率风险。由于国内市场的对冲工具不够发达,建行一般不使用利率对冲工具对冲人民币证券的利率风险。
(2)汇率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建行本身账户和代客业务的资产负债币种错配和外币交易导致的货币头寸错配。建行面临的汇率风险是由于持有非人民币计价的贷款、存款、证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为管理建行汇率风险,建行尽量使每个币种的借贷间互相匹配。此外,建行利用即期和远期合同对冲因外币投资和同业拆借交易产生的外汇敞口头寸,在外汇管理局允许的范围内,建行会在同一营业日对大多数代客进行外汇交易的汇率风险敞口平盘。
4.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源于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不足和过失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
各职能部门负责评估本身的操作风险,并执行建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部定期组织检查以评价各部门有否遵守建行的政策和程序。建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则负责评价操作风险管理的整体有效性。
(1)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建行管理的核心是强化内部控制并培训员工执行各项政策和程序,尤其是新近颁布的政策和程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建行制订和实施了涵盖各分行层面许多主要业务活动的政策和程序。建行所采取的措施有:
划分部门的职责,包括业务部门、信贷审批部、风险管理部和审计部,分离有潜在利益冲突的岗位,建立建行业务操作的制约平衡;
实施关键岗位人员集中委派和轮换制度,特别是各分行的主要会计和财务控制岗位;
集中在关键的操作环节实行审批权限,如在信贷审批和贷款分类环节;
建行制订了工作人员不正当行为处理办法,对违反建行规章制度的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建行制订了政策和程序,管理人员需要对下属的犯规行为负责;
强化实施对员工违规行为的报告和更加严格处罚的规则;
通过设立反洗钱处,及根据人民银行的指引实行相关政策和程序,强化对反洗钱的监控工作。
此外,为降低因信息技术系统故障引起的操作风险,建行对重要的数据处理系统都进行数据备份,同时正在开发计算机灾害恢复中心,为操作数据进行自动备份。
2003年启动的[风险管理平台]工程旨在整合建行所有业务活动与各分行的各类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该工程旨在针对及改善:①建行内部控制环境;②建行内部控制计划;③建行内部控制的实施、操作与监督;④评估与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程序;及⑤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与沟通。建行相信该工程完成后,将通过实现监督与制约、高效与透明来增强建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预计该工程将于2005年年底前在建行全面推行。
2005年,建行设立独立的合规部,监管建行遵守适用法规及建行本身的政策和程序的情况。此外;合规部亦集中加强雇员对信贷审批程序的问责,并监察员工是否遵守有关政策及程序。另外:合规部亦负责通过其反洗钱处执行建行的反洗钱政策。
(2)内部审计
建行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要性。建行审计部独立于业务部门,并通过运用独立报告制度对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和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独立评价。
1999年,建行在分行总审计室外,设立了八个区域审计分部,负责对其各自所辖区域内各一级分行的审计;在一级分行设立了总审计室,主要负责对相应地理区域内一切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2005年5月份开始,建行实行多项措施以巩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包括,但不限于,设立总审计师职位:全面负责建行内部审计职能。于有关措施完成时,一级分行的总审计室和建行八个区域审计分部将直接向总行的审计部汇报,并向有关一级分行的行长通报审计结果。总行审计部向总审计师报告工作,而总审计师则首先向行长并通过审计委员会向董事会报告工作,其次向监事会报告;建行全部内部审计人员的薪酬、业绩考核由总行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报告体制统一集中管理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建行内部审计计划、政策及程序,同时检查、监督,考核和评价建行内部审计职能,此外,审计委员会负责就有关审计的事项向董事会通报,并协助建行内外部审计师的沟通。
第五篇: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中的思考
一、银行管理会计的内涵及特点
管理会计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是管理会计的最初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企业经营中对决策、控制和考核的需要,加之计算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逐步完善,管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其大致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成本会计制度的诞生阶段(19世纪早期);相关成本的确认、预算和控制阶段(20世纪早期);决策分析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新成本制度的诞生,管理会计在银行业普遍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考核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股东、债权人、监管机构等外部决策者,而管理会计是为进行决策的内部管理者提供信息。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涵盖了财务预算、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业绩评价、资产负债管理等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管理会计是建立业绩一流银行的基本前提,实施管理会计有利于银行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银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较,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是立足本单位的经营管理,面向未来算“活账”,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技术,按照管理人员的需要编制各种管理报告,为银行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管理决策信息,控制和评价银行的一切经济活动,属于“经营性”会计。二是管理会计的主体主要是银行内部各个责任单位,对它们日常工作的实绩和成果进行控制、评价与考核,同时也从银行全局出发,认真考虑各项决策与计划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综合平衡。三是管理会计不受公认原则或统一会计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但要服从管理人员或上级行的需要,以及经济决策理论的指导和成本效益关系的约束。四是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一般是有目的、有选择的或特定的管理信息,业务报告不对外公开发表,不承担法律责任。五是管理会计的核算程序一般不固定,可自由选择,通常不涉及填制凭证和账户处理,报表不需要定期编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按管理人员的临时需要自行设计。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问题,比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从2003年开始实施管理会计项目,建设基于责任会计、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全面成本分摊和风险资本分摊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分析和评价体系;光大银行从2003年底开始实施管理会计项目,在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分产品分客户盈利分析、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工商银行的成本管理会计项目——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于2004年11月正式在全行投入使用;交通银行管理会计项目一期也已在全行全面上线,为经营管理提供了公司业务产品、公司客户成本核算和盈利分析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大力推行管理会计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混业经营的全面推行,未来商业银行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
商业银行通过实施管理会计系统,构建以资金转移价格为核心的资金成本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必需的准备。可以通过探索构建基于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内部资金转移体系,配合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将利率风险从日常经营业务中分离出去,交由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化的监控和管理,从而使日常经营管理部门可以集中精力关注于客户营销和信用风险。同时,通过实施管理会计系统,建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框架,通过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量化,将利率敏感型资产与利率敏感型负债保持相对平衡,争取在利率变化的环境下获得最大的净利息收益率和利差,以确保理想的流动性水平和提供足够的现金流量,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性,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银行竞争加剧的形势。
与利率市场化相对应的是,混业经营趋势这个大方向也是无法逆转的。在美国,商业银行几乎可以从事任何金融性的服务,但凡是竞争力强、利润高的银行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和领域。在我国同样如此,混业经营后,银行管理层急需知道到底什么部门、什么产品、什么客户在为银行赚钱,或给银行带来了亏损。这对银行管理层进行决策至关重要。所以,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实施管理会计系统,实现对各个层面的客户、产品、业务部门的收入、成本和效益分析计算,使管理层能及时掌握哪些产品、哪些部门以及哪些客户是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的,收益的大小是多少;哪些产品、部门是亏损的,亏损的程度有多高。据此,管理层可以科学地作出有关核心产品或业务的扩张、维持、收缩或退出的决策。
(二)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和发展方面的因素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6年多的时间,对本国商业银行的保护期已经结束,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抵挡外资金融机构强烈的冲击浪潮,仅仅外抓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产品和重点地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内部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加强对财务资源的管理。对财务资源的管理可以简化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商品价格,另一个是商品成本。只有进行合理定价,控制成本,才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产品定价的目的是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而价值创造首先要弥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这必然要求以成熟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为前提,对某一产品是否提供、提供数量等进行判断。因此,要做到合理定价,就需要正确确定商业银行产品的成本,需要应用成本性态分析、作业成本制、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制度等管理会计手段和方法,建立一种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体系。
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典型做法
(一)美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职能是帮助商业银行管理层做出发展核心业务的决策
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凡是竞争力强、利润高的银行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和领域。按照美国国会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美国的商业银行几乎可以从事任何金融性服务。但实践证明,发展最快的商业银行并不是在所有的领域全面出击的所谓“全能型”银行,而是那些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的银行。这就需要有一套强有力的、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业绩评价、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并提高银行成本控制能力的管理会计体系。
在美国的商业银行中,管理会计体系的主要职能是协助银行实现对各个层面的客户、产品、业务部门的收入、成本、效益分析和计算,以帮助管理层科学地做出有关核心产品或业务的扩张、维持、收缩或退出的决策。以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纽约银行为例,在其财务会计部中,专门有一个管理会计部门,其主要任务就是定期考核各产品和各部门的收益和成本支出情况,该部门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是纽约银行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与产品的重要依据。除了对核心业务与产品进行深入细致的成本收益核算外,美国商业银行中的管理会计部门还要参与经营目标的制定、经营方案的决策、计划预算的编制、预算招待情况分析等经营活动,从而把成本控制纳入日常管理过程,并使业绩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以更好地处理内部利益关系。
(二)西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主要特点
1.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全成本核算体系。西方商业银行以矩阵式管理架构为基础,将全行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开展以业务流程计量为内容的全成本核算。简单地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计算不同产品、部门的直接成本→计算不同产品、部门的间接成本→按照补偿协议对利润中心之间发生的成本进行调整→计算客户成本。[3]在这个体系下,上层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合理评价交叉销售行为,对每个经营机构、每个产品种类、每个管理线条以及每个客户进行成本核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
2.计算机技术与管理会计体系融为一体。在业务电子化集中处理的基础上,西方商业银行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成本核算、控制和管理,使上级管理者对机构、部门、产品的成本和收益情况能够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提高决策的实效性。
3.对银行经营效益进行全面平衡地考察、反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多角度的非财务指导开始应用于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与经济利润考核评价体系的结合,成为了西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实务应用的主题。管理会计的触角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范围,而是延伸到了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因素,更加注重为商业银行的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服务,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成为了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以保证银行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对策建议
国外银行的组织体系、业务发展与国内银行存在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照搬国外银行的具体实施标准,而应注重吸收引进其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的精髓,因地制宜地推行管理会计新项目。
(一)从理念和企业文化上为实施管理会计打好基础
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过程中,过多地带有传统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痕迹。我们应认识到,管理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超越,管理会计能预测企业前景、参与企业决策、规划企业目标、控制经济过程、科学考核和评价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经营业绩。在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能提高其预测、决策水平,改善其经营管理。只有领导员工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才会促使大家自觉学习和运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评等方法,才能使单独设置管理会计部门、加快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培养等问题得以实现。因此,树立正确的管理会计理念是基础所在。
另外,从企业文化上说,企业文化包括三种类型:正式文化、非正式文化和技术文化。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其技术和方法影响人们的理性分析从而发挥导向作用,进一步通过这种技术文化的作用,逐步引导非正式文化,最终形成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正式文化。一方面,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础;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员工公认的价值观、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能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作用的用人机制,为管理会计的良性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4]
(二)结合我国实际,在组织结构上为实施管理会计提供保障
西方商业银行大都实行扁平化管理的事业部制,将全行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能够为银行分析评价各责任中心的利润贡献提供详细的数据报告。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总、分、支三级管理机构,只能够提供机构核算的数据信息,很难按照各业务、各产品实施精细考核和业绩评价。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比如按业务和产品设立职能部门,对银行业务和产品分条线垂直进行管理,弱化各分支行的业绩评价等,使银行的经营管理向更专业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都为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供了组织保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分级管理”的体制依然是管理体系的主流,我们不能推翻这种分级管理体制,只能顺应潮流,完善管理会计所需信息的搜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体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职能。[5]
(三)提高数据质量,是实施管理会计的基本前提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来看,提供的会计信息涉及财务方面的多,涉及管理方面的少;从管理方式上看,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不能提供科学的成本信息;从管理过程上看,没有进行很好的事前成本规划,只重视某一环节或某一特定区域的成本控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借鉴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将管理会计功能作为系统需求融入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的业务流程再造工作中,以突破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薄弱、原始信息极度欠缺的困境。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数据大集中,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一方面抽取现有核心账务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系统的交易数据,另一方面将现有各系统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转换加工,将管理会计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加以区别,为更好地推行管理会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信息。
(四)有计划地推行责任会计制度,为实现全面的管理会计制度铺垫引路
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全行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划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进一步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不同类型,根据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基本原则对银行组织结构进行合理安排,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在责任中心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较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独立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银行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责任会计制度的推行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先在一家分支机构运行后,再逐步在全行推行,最终在成本分析和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管理会计制度。
(五)实施全面成本管理,为实施管理会计迈好第一步
成本核算是实施管理会计的第一步,也是实施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分部门、分产品、分行业、分客户的成本核算体系,管理会计的实施平台无法搭建起来,更谈不上建立科学的控制与业绩评价体系。商业银行应在正确定义责任中心的基础上,按照费用核算按责任中心入账的原则实施全面成本管理。不仅包括直接费用,还应计算分摊后的间接费用;不仅应覆盖营业费用等财务成本,还应包括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在建立成本核算体系的过程中,不应该将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应用于所有的产品和业务,而是应该根据不同金融产品的经营特点和不同管理要求的差别,选择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比如作业成本法,将成本费用管理与预算、考核紧密结合。
总之,要加强银行成本核算制度的建设,凭借信息科学技术,建立多位体的成本核算平台,进一步依托成本核算体系,建立以经济利润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逐步实现我国银行的全面成本核算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