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银行业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2:5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家思想对银行业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家思想对银行业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

第一篇:道家思想对银行业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

道家思想对银行业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国特有土生土长的道家思想传统文化体系,廉政思想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道家廉政思想无论是作为一种政治道德,抑或是作为一种治政方略,无一不折射着我们的祖先杰出的智慧,对银行业廉政建设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对道家思想的认识体会

道家思想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对于廉政的观点就包括“少私寡欲”、“恬淡俭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节情少虑,控制欲望,克除贪婪之心;做到“恬淡俭啬”,生活杜绝铺张浪费、花天酒地,摆脱名利观念的系缚,以保障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井然有序。道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观念,强调从业人员要懂得满足,保持心理平衡,而这种心理的宁静平衡,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才是永远的满足。道家思想认为“少私寡欲”是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道家思想提倡:大道是常道,常道是一般,是永恒,是无限。老子说:“廉者常乐于无求,贪者常忧于不足”,银行业是特殊行业,干部员工每天与钱打交道,应该认识到有许多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如健康、亲情和友情。可是无休止的追求金钱,尤其是以权谋私,使得人良心时常会受到拷问,一生背上沉重的枷锁,容易引发疾病;追逐金钱使人殚精竭力,相互猜疑,互相利用,容易令亲人离间,友人反目。

大道从简思想提倡不为金钱,是要求我们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一切为了钱而降低做人的标准,丧失道德,甚至违法违纪犯罪。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重要涵义之一,就是人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我们银行从业人员作为社会公众服务者,与法律、法规的接触更为紧密,更要懂得道法自然的道理,适应这个法律体系对现实生存环境的影响。在工作中要做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办理每笔业务要以制度为依据,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使自身能做到“人法合一”,主

1动适应规章制度的要求,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道家思想对银行业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

汲取传统精髓,才能拥有牢固的根基,融入时代精华,才能引领时代的风尚。我们在学习道家思想上,应该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群众需要的廉政建设途径,使古老的思想在今天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辉。为此农行廉政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廉政建设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二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抓住关键环节,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三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从农业银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的实际出发,加强系统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格局。

(二)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主要措施

1、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为着力点,构建全行思想教育机制。一是加强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反腐倡廉教育。加强教育是防范领导干部道德风险的基础工作,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为根本,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勤政廉政为主题,把反腐倡廉教育贯彻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促使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廉洁从业思想防线,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要在全行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后阶段整改活动中,对照检查领导干部思想上的纯洁问题、经营上的态度问题、管理上的作风问题,促进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当前要认真学习中央最近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重大法规制度,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全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二是开展面向全系统的反腐倡廉教育。首先是开展喜闻乐见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要运用廉政贺卡、廉政短信、廉政展览、举办自娱自乐的文艺晚会等形式开展廉政建设宣传教育。要通过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网点、进宿舍区、进家庭等活动,浓

厚员工廉洁自律意识和提高员工的廉政文化水平,形成全行尊廉倡廉守廉的良好习惯和氛围。其次加强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大力宣传忠诚农行事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政廉政的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学习优良品质,开展示范教育。要开展警示教育,认真剖析违纪违法案件的特点和规律,揭示腐败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促使广大从业人员以案明纪、引以为戒,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和规定,坚决杜绝不廉洁行为发生。同时,要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全行宣传教育的总体部署中,并作为宣传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日常教育和阶段性集中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逐步培育和形成“恪尽职守、忠诚奉献、廉洁诚信、依法经营的农行廉政文化。要巩固深化教育成果,在抓好每年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任务落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建立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

2、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点,构建全行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一是实行科学分工。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规范和明确领导班子成员的分工,前台业务由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分管,主要负责人原则上不得直接分管前台业务,分管信贷后台的领导不能同时分管信贷前台业务,分管纪检监察、审计职能的领导不能同时分管财务、后勤工作;二是实行合理授权。对下级行的各项业务经营权实行授权、转授权,下级行在授权或转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不得有超过授权行使权力的行为。主要负责人对副职要明确授权,受权人不能在授权范围内滥用权力和不正当行使权力;三是规范决策程序。科学界定党委会、行务会、行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决策权限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明确在重大问题决策上的纪律要求。要加强对主要负责人决策行为的制约,需经集体议事决策的重大事项、超过个人授权决策权限的事项,主要负责人不得个人决策。在集体议事决策过程中,主要负责人应广泛听取与会成员的意见,未经讨论不得提前发表倾向性意见和决策性意见;四是提高行使权力的公开透明度。要完善和落实行务公开制度、职代会制度、党委工作情况通报制度。行务公开坚持每季一次,职代会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委工作情况通报坚持每半年一次,重大决策和事项在一定时间内要及时公开,扩大员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要防止权力滥用、暗箱操作,实现权力行使的公开化、公正化。

3、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工作机制。一是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责任分解,明确行党委成员和各部门的职责。纪检监察部门要协助行党委抓好反腐倡廉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加强督促检查,组织协调各部门落实任务、落实责任,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在反腐倡廉中的主力军作用;二是行党委要把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实施。要把反腐倡廉工作与业务经营工作摆在同等重要位臵,做到同布臵、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以业务经营的又好又快发展检验反腐倡廉的成果,以反腐倡廉的深入推进保障业务经营有效发展;三是在抓好每年廉政任务落实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发展需要,不断对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构建一套符合实情的反腐倡廉制度框架和制度体系,形成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

4、加大对和重点部位的监督制约,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选人用人水平。要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干部,确保思想先进、政治素养好、工作能力强、作风正、纪律严明、勤政廉洁、勤俭节约的人员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坚决制止暗箱操作、封官许愿、跑官要官的行为;二是深化信贷业务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水平。进一步规范审贷分离,加强对信贷决策全过程的监督制约。强化信贷授权授信管理,坚持审慎信贷政策,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完善贷审会议事规则,严格按照程序和规则进行贷款审批决策。控制独立审批人权限,推行专家论审制度。要建立风险预警及处理机制,进一步推进贷后管理工程。完善客户经理定期联系协调制度、风险经理定期风险分析预警制度及贷后管理定期报告制度,健全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反应灵敏的风险预警及处理机制。强化风险预警功能,加强贷款风险分类全过程电子化管理。抓好信贷制度落实和贷后管理的检查,着力解决贷款质量反映不实,以好充次,为完成不良贷款清收任务而弄虚作假的问题。对由于贷后管理失职造成资金风险或损失的,要从

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加强不良资产风险管理,规范处臵行为,严格抵债资产的接收、管理、处臵,加强贷款核销管理,降低资产损失。制定委托不良资产定价办法,明确定价原则、定价依据、定价程序,进行民主决策和市场化操作,最大限度防范资产处臵风险,减少资产处臵损失。加强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制定非信贷资产质量和表外科目监测考核办法;三是深化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强化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制,树立经营讲成本、管理讲核算、收支讲预算、立项讲效益的观念。建立集中采购自律监管制度,实行集中采购责任人制度,加强对集中采购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规范采购行为,实行采购公开、公平、公正运作。加强固定资产和基建装修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目录和保值增值监测台帐,落实基建工程招投标制度,控制价格,确保质量。四是对行党委及其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监督内容包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行党委决策、决定的情况,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及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重大问题按规定程序决策。

5、从热点问题着手,构建纠风治理长效机制。一是坚决杜绝员工经商办企业行为。要认真落实关于重申严禁员工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加大检查力度,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要立即纠正,对拒不纠正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全行员工均要签订不经商办企业的承诺书或保证书;二是坚决制止营销活动中的违规行为,不得为争抢客户而满足一些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三是坚决纠正弄虚作假行为,对不讲实话、不报实数、虚报成绩以及不如实反映贷款形态等行为要认真查纠,确保各项经营业绩得到真实反映;四是狠刹用公款大吃大喝歪风。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行为,严格遵守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坚持勤俭办行,对违反者要严肃查处;五是规范各种检查和调研活动。要统筹安排,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提高检查、调研质量,减轻基层行的负担和压力。

6、以案件查处为突破点,构建违纪违法行为惩处机制。一是对案件保持高压的打击态势,坚持案件查处 “四个不放过”。即案发原

因未查清不放过,案件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案件损失未挽回不放过,案件教训未总结、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二是抓好案件查办责任制、问责制,进一步落实党委书记、行长“一岗双责”制度,对辖内发生的案件负总责,并做到“四个亲自”,即亲自组织案件查处工作、亲自向上级汇报案件查处进展情况、亲自解决办案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亲自挽回案件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同时,实行案件问责制,参照中纪委、中组部最新颁布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首先对单位一把手进行问责;三是坚持从严执纪,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首先是加大对违规经营责任人的追究力度,严肃处理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对已发现违规行为而不处理违规责任人的,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其次是加强对业务主管部门的责任追究力度。对因业务管理不到位或管理失职,引发案件或造成资金损失的,要追究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因监督检查不深不细、流于形式,应发现问题而未发现,致使违规经营长期得不到纠正而发生案件的,要追究作案期间历次相关检查人员的责任。

第二篇:道家文化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道家文化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从研究传统文化的季羡林和南怀瑾等大师的观点来看,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其文化精髓就是一个“道”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谐”。而体现和谐文化价值和精神的非道家思想莫属。

一、道家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道家思想丰富而深刻,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代意义。

1.道家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我们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的盲目性,随之带来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起来,当前亟需解决现代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就具有超前意识,提倡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态智慧。老子认为人的生命不仅源于自然,也存在于自然,以自然为条件,归宿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的生命家园,离开了自然,人就无法生存。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维持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的生态系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顺应自然,按照规律同自然相处,有助于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不谋而合,与当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理念相类似。老子的先知先觉让西方学者惊诧不已,老子成了预测人类未来的世界哲学之父。老子道法自然的辩证思

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当今世界树立以自然为主的生态伦理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2.道家的生命伦理观有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早在几千年前,道家就致力于人类灵魂的拯救。道家注重修心养性的养生观,尊重生命,有利于人类对万物生命的保护和严肃对待生命这一问题。道家提醒人们,当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应该懂得去过一种简单生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更应该懂得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因为精神追求无止境,它可以给人以更高层次的满足,它对于丰富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具有独特的作用。当今世界,生产力飞速发展,物质财富丰富,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外在东西,已变成身外之物的奴隶,忽视了生命本身。人们思想浮躁,弄不明白究竟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老子提倡节俭、爱物、谦让、不争,主张艰苦朴素、不为物欲所累的逍遥观。老子反对贪得无厌、毫不节制的消费,反对虚荣的攀比心理和世俗的价值观。老子的身心超越的生命境界观给我们带来了启迪,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开发利用 资源,有利于人们坚持物质文明,有利于人的身心达到和谐,有利于人们健康幸福的生活。

道家也认识到人不能完全无欲,也不能完全无私,但应该做到“少私寡欲”。道家主张节制欲望,返朴归真。道家尊重生命的权利,热爱生命的价值,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助于我们坚持精神文明。道家的生命伦理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对坚持以人

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道家有关生命问题的科学而又合理的见解,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资料。老子的修身养生观引导人们珍视生命、淡化名利,启发人们保持平常心,过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活。它启迪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生存的原则、生活的态度等重大的人生问题,引导人们逐步从身外之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生命的自然状态。道家这种强烈的生命关怀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道家的政治伦理观有助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道家提倡家与家之间要互帮互助,国与国之间要互惠互利,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国家无论大小,都要平等对待。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才能兴旺发达。老子反对战争,主张不恃强凌弱,不争霸,老子的平等外交观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有助于国际和平。道家提倡治理国家要真正慈爱百姓,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民,要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老子主张虚无主义,反对腐败,反对把国家据为己有,把治国的权力据为己有。

无论任何人执政,都没有不失去的,这是历史的规律、自然的法则。道家提倡领导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顺应民心。治国不能抓住权力不放,要尊重群众意见,体察群众疾苦;要为百姓服务,做人民的公仆;要讲民主,使百姓安居乐业;要有大爱精神。

“治大邦,若烹小鲜”。治理国家要小心谨慎,象烹小鱼一样,注意掌握火候,不可随意翻动。要在稳定中求发展,无为无不为。老子反对

侵略战争,但又清楚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主张正义的自卫斗争,胜利属于正义。道家的政治道德伦理观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有助于我们建设政治文明,有助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道家的政治道德伦理观顺应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合作、发展,对于收复台湾,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目前,人类面临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洪水泛滥,沙尘暴肆虐等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异常现象,以及各国流行的毒品泛滥、贪污腐败、恐怖犯罪等道德沦丧的丑恶现象,这一系列严重的不和谐问题都说明人类面临全球伦理问题。而道家思想的和谐伦理观在笔者看来却是解决全球

伦理问题的钥匙。道家文化意境深远,《道德经》就是中国科 学自由的宪章。复兴道家文化,有助于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读懂《道德经》,悟透老子的心,对我们正确对待一切的一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道家文化的后世影响

“弘扬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家园”,从古至今,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共同追求,这也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从先秦开始,道家就对这一理念展开了阐述。尤其是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和谐平衡思想得到充分体现。直到今天,后人都无法超越。《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却涵盖宇宙、自然、社会乃至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科技、军事、艺术等都起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其思想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犹如一

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又像是一坛千年老酒,越品越香。借用鲁迅的话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1)中华民族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当我们谈起自己的历史时,往往以有汉、唐而自豪。我们的“汉人”、“唐人”称呼也由此而来。在汉唐两个强盛的王朝中,又有三个最为人称道的黄金时期,这就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而这三个时期的政治无不与老子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难怪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 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2)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时俱进,意境深远。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道家文化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笔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说:“因为当前文化发展的共通课题是民主与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道家适宜与民主、科学文化对接。”

(3)可见,道家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道家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复兴道家文化,共建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意义重大,任重道远。人类的命运需要老子大道思想的指导,大爱无疆。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唯一的出路,这是人类共同的心声

第三篇:道家思想作业

1、谈谈你对老子“自然”观的理解?(它的含义、其价值所在,如何评价等)800字

答: 我们谈老子的自然观,显然是以《老子》一书为根据的。

自然也,自自然也。无人为做作,才能自然。《老子》一书是承接《连山》、《归藏》的,是人文社会内统治者自身的“禁令”与“行为规范”的发展,且兼而作出的理论阐述。所以,《老子》的自然观侧重于人文社会内的自然观,是符合民心民意的自然观,是充分显示人民意志的自然观,是合乎天地大道的自然观。故而,在《老子》一书中有5个地方涉及到“自然”。按文章顺序依次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统治者必须“希言自然”;“人(统治者)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统治者不欲,不能自以为是,而只能“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显然,这几处的“自然”均有一个共同之处:在人文社会之中,民心民意才是自然本色;统治者不得强奸民心民意,以自己的意志,以小集团的利益,强加在人民头上,才能是符合“自然”的。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好像有严格意境上的不同。但是,我们认真思考,用心去体会,将会使我们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现仅以“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一例而言之。

学习了<<老子他说>>的第一章,体会到老子唯物自然观的思想。这就是无中生有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

文中虽然没有直观阐述宇宙万物起源初始的时空状态,以及宇宙万物形成变化的客观演变过程,但我们能从精炼的文中感受到老子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自然唯物思想。

比方我们常见的天相:水生气,气生风云,风云生雨水----;而水有时是有形,有时是无形,有时是液体,有时又是固体, 有时又是气体;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变为动能。说到水的功能,它又能滋养万物,是万物生命之源。它中有我,我中有它。

他们都是同出而异名,都可以称得上神奇。

究其无名初始状态的微妙根源和有名的母体的广大无际以及有无的互相演变就更加微妙神奇了,神奇之中还有神奇,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这应当是老子的辩证唯物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一个水的变化就这么多样无常,其变化规律性又会各有不同,而地球,天体等世界万物道名的变化就更加微妙和广阔得无边无际了。

地球和天体万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命的莫测变化,有一些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故在无认识时,就应从客观规律性上去感观无有相生循环往复的奥妙;

又由于人对客观自然认识的局限性,认知总是相对真实,事物的发展和人的认识也不会停留在起点,故在有所认识时,就应从物质的可变可分性去感知母体的无边无际。

为了表述,他这里引用了道的概念,并认为能表述的道和名不会是恒久不变的,因为道和名是随事物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其道和名,不可能是永恒的道和恒久的名。

至于老子主张的道,是天道,是神道,是人生之道,还是万物变化之道;第一个道和第二个道又当如何解释----等等,历代的史学家们都早有解说,这里,我这个门外汉就无能谈及了,由此而导致的理解廖误就在所难免。

2、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包括齐物的含义、齐物的意义、如何评价等)800字 答: 个人见解:世间万物本来不同,但却能相容于天地之间.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出种种成见,由成见划分出是非彼此,为坚持是非,彼此你争我斗,互不相容,终生役役迷失自我.人的真正解放在于消除一切成见,以开放的胸怀包容万物,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同存.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庄子在下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举例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与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没有区别。在庄子的理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庄子写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庄子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持批判态度,认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昭文、师旷惠子都是当代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会掩盖天的智慧一样。有如《马蹄》篇中的马“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追求道心,即无我之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庄子认为,顺自然而生,不强求,才是道,不妨碍别人,不将自由强加于人,平等看待万物,才是道。以仁义来说,虽然仁义是圣人之言,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贼也要圣明、勇敢、讲义气、有智慧,也必须要讲仁义。而这些均来自圣人之言,借于圣人之言才成就了大盗,仁义为君王用,为普通人用,也为盗贼用。“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圣人把人的许多罪找出来,加以制止,从一方面而言难道不是教会了人们如何犯罪吗?

庄子家并不富裕,《外物》中有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也许并不完全自食其力,但毕竟较接近劳动人民,所以对当时人民困苦生活有较多了解,使他不禁对各诸侯提倡的仁义有更多的怀疑。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取决于他的心,平等的心,看到的事物也是平等的。物理现象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是看的人的心。庄子揭露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认为人的智慧不能达到大道,人如果区分是非好坏,那么就只是小成而已。

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的思想源与老子,可是老子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庄子的哲学则是“出世”的哲学。帐子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当时任命生活十分困苦,战乱频频,而诸侯残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庄子生活在宋国,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庄子看到这些世间的苦难,不自觉的产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还可以从庄子本人来看。庄子属于“士人”,这是新产生的阶级,本身无田产,却又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类人大概分两类,一类作诸侯贵人的大臣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另一类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隐者,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不愿自身为人利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庄子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的难读体现在难以捉住它的中心思想上。而《庄子》的中心,却在肯定客观规律性,同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我们读《庄子》,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什么是该吸收的,什么又是该弃之不用的。

3、结合自身经验体会。你认为道家哲学或思想在当代具有什么价值或意义。1500字 答: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无为之思想已深深的植根在人们的思想里。早在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即已有之,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奠基于《道德经》一书,而《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是道家无为思想的鼻祖,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向老子请教,由此可见老子在当时的地位,也由此可见无为思想影响的深远。太史公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①后来庄子更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以及其门人所著的《庄子》一书是对道家思想的一大发展。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那么有名,有威望,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领悟,在各个领域上如:宇宙、社会和人生各方面,以哲学思想的形式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在人道自然无为的主张中,又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与自然界的万物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着自然的发展而发展,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道家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关系。人应当控制欲望,解放自己。

首先,来看道家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中的价值。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②今天,在人类社会物质条件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面临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我们自认为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力量,强大到了在某种程度上的人的力量大于一切的地步。然而,许多科学研究者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便的地去改造自然界的结果是,人类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不得不改善自身去适应那个环境。今天,人类有必要重新学会更好地去尊重自然。在这方面,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中的上述合理内容是很有启发的。对于世间万物,道家主张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让其自然得到发展,不去人的改造干扰。因为道家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人与物是信息相通的。如果我们尊重自然,则自然也会尊重我们,而相反若我们一味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则亦会受到自然万物的报应。佛学有因果循环,轮回转世,道家亦承认天道循环。当然,人与自然界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人类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一种,经常说,人是万物的主宰,但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道家的思想是一种尊重、顺应自然的思想,是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对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环境社会问题是有其现代意义的。道家哲学这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谓一脉相承。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在著名的布伦特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可持续发展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①可持续发展观,就是一种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的一种延伸,一种具体化,把道家自然的思想实体化。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希望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说完自然,再说道家在“人”这方面的价值。一方面,人有许多观,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最重要的莫过于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两者都是形成人性的关键; 另一方面,人也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不可能脱离集体而单独一个人存在,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也成为人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

道家提倡少私寡欲、专气淳和、追求清静无为、逍遥洒脱,主张无为而治、柔弱不争,这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益处。当今社会,有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严重扭曲变形,对利益的追求达到了无节制的地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牺牲大我,成全小我。视自己的利益为黄金,他人的利益为粪土。举几个具体的例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政者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贪赃枉法,在中国重大贪污案屡见不鲜;经商者不惜牺牲集体的利益,中饱私囊;甚至普通人之间也是尔虞我诈。道家认为万物发展所遵循的根本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和“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所以“少则得,多则惑”、“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实际上“物极则反”。这是一切的定律。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矫,自遗其咎”。人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一定的必需生活资料,所以道家并不完全反对人有私利,但是要适可而止。道家的这种思想在现代解决人生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幸福快乐。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家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思想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指导。动物有欲望,那只是凭它们的野性,而人和动物是不同的,人类有思想,有情感,有智慧,又如何会被欲望蒙了眼睛?所以当今,这个被金钱充斥了的社会,应该更加看清事物本相之后,想想那些欲望是不是应该的。所以,要经常忘记欲望,才能体察到世界万物的玄妙之处,体悟人生真谛。

现今,都在讨论这和谐社会,当然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无为而治,《老子》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样的社会能不和谐吗? 李约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③前面提到的,道家的思想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打算,变的自私自利;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不断的索取,不断的破坏,换来无尽的自然灾害。道家思想在缓和这种现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道”通过是人思想的改变而改变行为的。总而言之,现今社会道家的价值越来越高,人、社会、自然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第四篇: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指导教师

学院: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7班

姓名:

学号: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社会内涵, 并揭示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上的现代价值。道家文化的核心元素无为而治在中国的现代管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在提高领导者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关系, 为现代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

道家 无为而治 现代管理

治理国家就像烹煎小鱼一样,这是老子所说有关治国安邦传颂很广的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话既生动有趣而又寓意深刻,治理国家就如烹制一道美味的小菜(小菜一碟,而不是什么名贵大菜),反映了道家宽广的胸怀和幽闲的心情。烹小鲜,一表示这是一桩小事,不用着急着慌;二是烹小鱼不可随便乱翻动,要不然鱼就碎了。急了,就会乱了分寸,乱动就会把事搞得一塌糊涂。古人评论这句话是“不多事琐碎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不教”,而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治国若是,管理一个企业自然更不在话下。

道家一直以来倡导“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管理哲学。道家认为,治国必须坚持政策的一贯性,政策多变则扰民。这就是老子说的治理大国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搅动它,而是要依据规律,使用巧力,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促使其变化。

其一,管得少才是管得好。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决策。把握好做什么、什么目标、哪里做、何时做、谁来做,想办法找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激励部下去做,而不是代替部下去做。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管控,控制的最高境界是少控制、不控制,如果管理部下时“天天搅动小鱼”,就不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在管理方面,要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管理者,要管头管脚(指人和资源),但不能从头管到脚。

其二,管得少不是不管,而是要抓住管理的关键。这个关键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越权管理、不越级管理,通过管理人的思想管理好人,通过管理人而管好事。要求管理者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化繁为简,管理简单化。

其三,管得少又管得好,关键在于建章立制。通过建章立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标准化、程序化,减少例外事件,从而做到“闲”而有效。

其四,管理要建立合理预期。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员工、供应商、顾客无法合理预期。没有合理预期,员工及与其合作的利益相关体行为短期性、不确定性增强,而短期行为、不确定性行为大量存在,使企业的稳定性减弱,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性增强。《庄子·齐物论》中有个朝三暮四的故事,讲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都高兴了。为什么结果一样,朝三暮四猴子不高兴,而朝四暮三猴子就都高兴了呢?这里面有个管理的预期问题,前者预期置后,变数增加,风险增加,所以猴子不高兴。由于预期不同,导致猴子的积极性不同。其实许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为什么不能多一点“朝四暮三”,少一点“朝三暮四”。同样的代价,由于传递给予企业合作者的预期不同,双方合作的效果将大相径庭。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基本原则。道家主张管理者应该顺应管理活动的规律,不要胡作非为。这种“无为”,能够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

而在效果上可以达到“无所不为”。这一原则表现在管理活动中,便是管理者在具体事务上无所作为而放手让被管理者积极有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若要达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企业管理者本身必须具备虚怀若谷、胸襟开阔的素质;必须要有容人、容事的气度和风范。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领导者如果要做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就必须在干部和员工的使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伯乐寻千里马、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以充分调动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必须建立一套道法自然、适合本企业特点、有前瞻性、与时俱进的管理机制,企业才能灵活自如、游刃有余地运作。

中国古代强调管理的最高目标是无为而治。无为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的变化之意。要按照道即客观规律办事而道常无为。所以,管理者就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就是说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自然为法,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从管理的角度讲 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遵循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一切从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1 ] 袁声莉, 杨耀峰, 现代企业管理[ 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2 ] 文选德.道德经诠释[ 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3 ] 刘曾惠.道家文化面面观[ M].齐鲁书社, 2001

[ 4 ] 罗宾斯, 库尔特著, 孙健敏等译.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5 ](美)C.W.L.希尔, G.R.琼斯著.孙忠译.战略管理.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6 ]葛荣晋,李伟波.道家的“无为而治”与企业的科学管理[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111~116.

[ 7 ]高利民.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05~112.

[ 8 ]魏宏森.系统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 9 ]王凤彬.“全息”原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5,23(3):8~12.

[ 10 ]许建良.道家“无用之用”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价值[J].哲学研究,2007(11):44~48.

[11 ]宋培林.基于不同人性假设的管理理论演进[J].经济管理,2006(11):19~24.

[12 ]高亨.老子正诂[M].北京: 中华书局, 1956.[1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 中华书局, 1983.[14 ]陈广忠.淮南子译注[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第五篇: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作的影响

作者 金培春 指导教师

[内容摘要]:魏晋时代道家思想盛行,魏晋人的思想大都承于老庄,陶渊明也不例外,道家思想是他重要思想之一,它对陶渊明的诗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陶诗中,我们可以体察道家的自然宇宙观;在陶诗中,我们可以寻求道家的淡泊无为;在陶诗中,我们可以探寻道家淳朴自然。

[关键词]:陶渊明自然宇宙观道家思想淡泊任真崇尚自然

晋要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陶渊明平生耽好儒家六经,又深受老庄及魏晋玄学的影响,始终崇尚自然、淡泊名利。出生名流却并非望族,祖上荣耀却家道衰落,加上身处东晋十六国的**时期,以及深受“儒玄双修”的时风熏染,这些都对他的人生道路、处世方式以及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陶渊明的思想虽以儒家为本,但一生行径却又类于道家,所以陶渊明向来立身行事,大都以道家思想为依据。

一、自然宇宙观中找寻陶诗的妙趣之所在。

魏晋时代的学者们,他们的宇宙学说大都是承自道家。陶渊明的宇宙学说来自于道家,但他又对其学说加以了探究和超载。老子道家认为宇宙是一切的本源,而万物皆由道而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①;又说:“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②”。但老子仅认为宇宙悠久长存,对宇宙的超源并未加以推究。陶渊明接受了道家的宇宙学说,他认为,宇宙是万物化身之所,而且永远运行不息,万物由此大化之中,生、老、死、灭,始终循环。正如他在《饮洒》中所说:“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他认为:宇宙化生万物,无恩无为,不作任何私力。人生有限,生死是必然的,不管是谁,都无法违背,从而也就否定了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的天具有惩恶奖善的能力。陶渊明在《神释》中说:“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这里的“无私力”正是道家自然宇宙观的思想,道家认为:宇宙化生万物,大公无私,令万物自然生长繁茂。这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③”老子崇尚自然,他认为春生不为仁,秋杀不为不仁,不以仁与不仁萦心。老子虽言“不仁”,其实正无所谓“仁”与“不仁”,自然而已。这种宇宙化的概念,深深的刻在陶渊明的心上,在他的诗文中这种影响随处可见,如:“纵浪大化中,不善亦不惧”;(《神释》)“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聊乘化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序》)他认为只要是自然的法则,人就应该顺应其法则而生存,不喜不忧,要承天命,所以陶渊明把生死落实到随顺自然上,这样他就把自己送给了自然,同自然融为一体,正如诗文所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诗三首》)死亡身体完全的复归自然,根本用不着恐惧,正是这种生命的意识,包含着陶渊明的精神,使他看透了生死,摆脱了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烦恼,缓解了他的人生悲剧感,使他不为求生死而求仙,抓住人生有限的时间,过一种比较自然的生活。

二、淡泊任真中寻求陶诗中的精神之适意。陶渊明在诗文中主张:淡泊任真,以求精神之适意。《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他决意挂冠而去,永绝尘事,以养其真性。他又在《连雨独饮》中说:“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百情远,是忘了世情,但还没有忘天,再进一步连天都也都忘却了。但天并未离去,它体现“真”,即天真,任真才是首要的原则。“真”与世俗礼法相对应,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性。所谓“任真”者,任天、任自然而已。他认为能任其自然之性,那么天还远吗?所有一切都在于我的一心啊。他又在《感士不遇赋》中说:“抱朴宁静,君子笃素”。君子心怀纯朴,少私欲,所以能常保朴质,常守清明虚静,由上述可知陶渊明对任真十分重视。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这样评价:“渊明少有高趣„„任真自得。”晋书《隐逸传》也说:“潜少怀高尚„„任真自得。”(卷九十四)这里的“任真”是指心性,实际上是道家养生的主要目标。

1、为保身养真而投身美丽自然。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道德经》十六章)所谓“虚”指内心无思无欲,无欲则静。凡有皆起于虚,动皆起于静,所以世间万物虽然并没有力量,但最终归于虚静。为了确保有这种真性,陶渊明对现实社会所发出的宣言,是决不委屈自己的个性。他在诗中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三》)由以上诗句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了确保自然之性,执着的坚守自己的情趣。因此他采取了几个方法来达到保性养真的目的。

其一、为避乱世以保身。通常乱世的人们,多数思恬退以保身,如老了在衰周之世,主张淡泊少欲,以保天真。陶渊明也处于晋宋易代的乱世,所以他也想尽力避免战乱而保持自己的天性。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慨叹自己生于乱世之世,为安身保性,所以“甘贫贱以辞荣”。

其二:为弃名利以保身。老了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④”。但人们常常贪图功名利禄,最终因此伤害身心,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他人,当“知止足也”。陶渊明对老子这句话领悟最为透彻,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感士不遇赋》中又说:“既轩冕之非荣,岂蕴袍之为耻。”正是他不慕荣利,弃名利如敝屣,所以他不在意人生的富贵通达,也看轻世间的喧闹浮华,他乐意和乡间老农论麻话桑,和知已谈诗说文,甚至在为饥饿所迫时,也不愿与官场俗吏委蛇周旋,或对达官践人低声下气。

避乱、弃名、弃利是陶渊明“保身任真”的一种消极途径,投身大自然才是他“养真”的积极方法。于是他选择了隐居,希望回到大自然中去。陶渊明回归到自然,并不是说明他逃避政治现实。生活中的他要不是为生计所迫,根本无心投身污浊的官场,但多次仁隐充分说明他对官场并没有兴趣,开荒田园,采摘菊花,吟诗抚琴,闲话桑麻,这种生活更让他感到愉快。“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归隐不完全是离弃政治,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是一个大自然的热爱者,是一个平和恬淡的君子,而归隐山林正是诗人热爱生活的体现,正是诗人身上那种文学的浪漫气息与道家的闲散生活情趣赋予陶诗的生活的美。

2、因淡泊无为而徜徉世外桃源。

道家因见社会政治黑暗,人心巧诈,于是想恢复上古的安详社会,而主张小国寡民的理想国。老子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八十章)无为而治,使人民恢复太古,归于纯朴。陶渊明生于晋宋乱世,道家思想盛行之际,也有复古思想。《桃花源记》一文可说是陶渊明根据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绘制而成的一幅蓝图。老子提倡的处虚守柔保身全真的人身境界,是后代士人隐居避世的理论基础,他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社会则是后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理论基础。庄子游戏人间的处世态度和持神任已,天人合一的人格精神境界,则是隐逸文化的核心。陶渊明追求身性的自由高远和天人合一的人格精神,他受到传统隐逸文化和魏晋隐逸之风的深刻影响,他的咏史之作,赞美贤士高隐是有所寄托的,旨在抒发自己的隐居之志。他作品中的人物,已不完全是历史的真实面目,而是赋予了作者本人的理想色彩和感情色彩,赋予了任适自然,宅心玄远,超乎世俗的魏晋玄学精神。他隐居自然,期望过着小国寡民的生活,在他笔下的《桃花源记》借用了《老子》“小国寡民”和《庄子》“至德之世”的思想文化材料,然而又不是其简单的翻版和复制,它具有深厚坚实的生活基础,包含着作者大半生的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品味,寄托着陶渊明的生活理想。

三、躬耕归隐中追逐陶诗的自然之淳朴。

老子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为其哲学根基,以无为、不争为处世准则,老了重在天道天然。陶渊明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但并不沉溺于老庄,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虽然《庄子》一书中也曾肯定过躬耕、劳动,但庄子对躬耕的意义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评价。陶渊明不仅长期从事躬耕,而且对劳动的意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⑤”;“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⑥”;“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⑦”,这些诗句都表明诗人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与东晋人一般多追求的虚幻和脱离现实的旷达有本质不同,其中有丰富的内涵。他认为躬耕劳动是实践自然主义的开端。他在劳动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陶渊明这种用耕稼自勉勉人的处世态度,在晋代文人中是很特别的;他的求安避患,既受老庄影响,又有自己的创造。前人曾说:“陶公高于老庄,在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只是志趣高远,能超然与境遇形骸之耳。”(方宗诚《陶诗真诠》)⑧

魏晋时代道家思想盛行,因此魏晋人思想皆承于老庄而来,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的思想纯属于自然。

1、思索人生而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而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南华真经》中也说:“二女之游于淡,合气于漠,顺畅自然,而无容私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庄都是把自然作为至高之境。老庄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界的条件和力量,人应该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魏晋学者们都继承这一思想,标榜自然,陶渊明也不例外。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的本性,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小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他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的人生冲突与调和。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为核心,同时也是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的哲学。他在早年,也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激情,但兴冲冲步入仁途的陶渊明在违已交病,人命危浅和虚伪狡诈的时代中,这种激情被化为乌有,他只能选择归隐,最终放弃任何出仁的机会,一心归隐田园。而陶渊明的这一人生抉择,在一定的程度上正好是儒道思想在其内心世界的一次生死决斗。“猛志逸四海”,但愿济苍生的陶渊明,终于以辞彭泽令,归浔阳居,而终结了他长达十三载的仁途生涯,开始了他隐逸南山,采菊东篱的田园生活。总之,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是他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哲学,社会理想和美学观点。

2、追寻本性而描绘自然。

道家认为,人来自于大自然,应该回到大自然中去。他官场失意,隐居山林,在大自然中寻找到了一份自我,回到自然的他,无限幸喜,他认为自己做官是“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回到自然,认为自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大自然中,他融醉于山林田园,陶醉于饮酒、赏菊,对着空中飞翔的鸟儿,望着远方屹立的青松,终于找回了自我,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对山林的陶醉,对人性归真的幸喜都表现在他的诗作之中,而这些又都通过山、鸟、松菊、酒等意象表现出来,尤其是它的飞鸟、菊花更是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思想。

陶渊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寻找到了本性诗意,生活中的陶渊明笔下的鸟可以自由飞翔,《归鸟》一诗最具代表性,“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影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他不必再担心遭罹罗网,也不怕在日暮时漂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它的树林,这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在《饮酒其五》中他觉悟的咏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回归到自然了,多么的快乐!王士祯在《古学千金谱》曾分析其诗说:“忽悠然而见南山,日久而是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期货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以其谁辨之。”陶渊明终于融入了自然。鸟日出飞林,远近觅食,象征着人生在世奔波求活,自有酸甜苦辣;鸟日落而息,象征着人的止息或死亡,回归本原,无怨无悔。陶渊明不正像那鸟心,躬耕田园,虽有时饥寒交迫,也无怨无悔。

鸟儿自由飞翔,振翅飞入云霄;陶渊明归隐田园,欣然流连于自然。执一壶老酒,采一束菊花。为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他却竟为菊花而折腰,可见菊花深得其心。

在中国文学中,菊花与陶渊明密不可分,一提到陶渊明,必想起菊花,提到菊花无疑在说陶渊明。唐代元稹在《菊花》中深情的赞道:“秋丝绕竹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以屋庐周围菊花环绕,酷似陶家而自豪;诗人杜牧在《折菊》中也纵情的咏道:“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采摘菊花、孤吟陶诗可以想见杜牧对陶渊明的向往;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也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把爱菊化为陶渊明的化身;清代林则徐写道:“谁知解组陶彭泽,采向东篱也折腰”(《又题花卉绝句之四》)《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也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写出赞美菊花的诗篇之后,菊花的高尚品德便一直传颂至今。又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而且也包含了安苦守节、傲世离俗的陶渊明;一种在自然中不为时代的尘埃而污浊的陶渊明。

隐逸山林田园的陶渊明,因其于百花之中偏爱菊花,所以在诗文中屡屡提到。《九日闲居》小序说:“秋菊盈园,而持醪磨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正文写道:“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和郭主簿》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读山海经》其四:“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归去来兮辞》:“三迳就荒,松菊犹存。”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可谓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境界,在采菊见南山的悠然中显现无遗。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道:“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宋书·陶潜传》等其它传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陶渊明与菊花的佳话从此千口共传,流芳万世。

陶渊明何以独爱菊?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卓越的品行操守。诗人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愤世嫉俗,憎恶黑暗官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陶渊明与菊花成了合二为一的关系。

当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菊花只是在抽芽吐叶,但并不舒展自己的华美;而当秋叶凋零,漫雪纷飞的时节来临时,百花多已枯萎,而菊花却不畏严寒,昂然立于风雪中,把芳香撒向自然。不在春天争美,不畏严寒绽放,这不正象征了陶渊明的那种淡泊无为、与世无争吗?

走出其诗,走进其人,我们欣喜的发现:自然界中的花鸟山水,苍松禾苗,无一不影晌着陶渊明。自然纯情的事物、人情改变了他自己,道家的淡泊无为塑造了他自己。他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隐居在人境;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人格,赢得历代文人的推崇;以独特自然的诗歌风格,抒写田园山水而成为“一代隐逸宗师”。我想只有在魏晋时期的那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也只有在道家文化的熏陶下,才能缔造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陶渊明。陶渊明是历史的陶渊明,是魏晋时代的陶渊明,是道家文化熏陶下的陶渊明。虽然陶渊明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形象将永远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1、①老子《道德经》第42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②老子《道德经》第40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③老子《道德经》第5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④老子《道德经》第44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⑤见《陶渊明全集〃归园田居》。上海古籍出版社。

6、⑥见《陶渊明全集〃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上海古籍出版社。

7、⑦见《陶渊明全集〃移居二首》。上海古籍出版社。

8、⑧见方宗诚《陶诗真诠》转引《陶渊明诗文选评》第40页,曹明纲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道家思想对银行业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家思想对银行业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道家思想(共5则)

    浅谈道家思想 摘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核心思想为“顺其自然 ”,主要主张有“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无为而......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种哲学思想,虽然它没有儒家思想那么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国人,但在文学发展史上他同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们。在现当代......

    老庄与道家思想

    道家与老庄 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老就是老子,他的著名经典......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庄与道家思想 主持人好!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老庄与道家思想》。关于道家,我们一般人直观的概念,就是到青羊宫或者青城山的天师洞这些道家的道观里面去看。其实,这些并不是道家......

    道家思想介绍演讲稿

    道家思想演讲稿 大家好,接下来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中的道家思想。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

    道家思想论文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论文 《老子思想解读简说:无为而治》 我个人虽然喜好老庄哲学,亦有对其进行过些许深入地探讨,然终其本末,皆是一家之言罢了。虽然,言在心中,不吐不快,就作了这一篇文章。......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道家的“上善若水”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水利万物而不争,企业利万众而有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家思想的发展史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