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例谈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策略例谈
【摘要】当代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力,才能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以新课标为指导,以课堂为阵地,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以营造创新氛围为关键,树立创新观点着力丰富学生创新想象力,加强实践操作、灵活教学方法、运用激励评价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兴趣激发和谐氛围丰富想象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被重视,它是一门基础课程,又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其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从这些特点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形势下,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决不能在信息技术课中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堂为阵地,以新课标为指导,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
赞可夫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小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画画、写文章、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给计算机设置屏幕保护,为计
算机美化桌面,在画图中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在Word中输入字母、文字、编辑、排版„„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因此我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例如:在学习Word之前,我先制作了一副图文并茂的墙报作品,画面生动、颜色鲜艳,当中综合包含了Word的一些知识点和操作方法,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激发学生:“你们想不想做出和这一样美丽的墙报?”学生自然是羡慕不已、急不可待。我进一步激发学生:“做这幅墙报需要哪些知识和操作方法?”让学生讨论出需要排版、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插入表格等时,我趁势激励学生:你们再过一段时间也能编出这样漂亮的墙报来。于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方设法采用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自主看书、同学间合作探究、查资料、向老师请教等方法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既唤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使学生始终满怀信心、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又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保持学生了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使学生始终爱上电脑课。
二、营造民主宽松氛围,树求新、求异观点,提供创新的土壤。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积极和谐、探索创造的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能愉悦、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就是成功。在教学中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倒他们,我们只介绍操作技能而不是系统的理论课程,只讲“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我们要为他们扫清创新活动中所有的障碍,让他们没有任何压力,全身心投入创造活动中去,最
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要保护学生的创造勇气和创新精神,着力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的设想和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们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不要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有想象力才有创造。教师应尽力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地想象。讲课时注意形象性,联系实际,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学生边听边想,把老师讲的形象“再造”出来。如:剪贴板的功能,剪贴板是计算机中保存交换信息的一段临时性存储区域,在进行移动或复制操作时,剪贴板的功能是在“幕后”同时进行的,学生在前台窗口中不能直接观察到,比较抽象,我就把剪贴板比喻成“周转站”,一旦执行了移动或复制操作,“周转站”中就放上了要移动或复制的内容,哪里需要这部分内容,就可以随时从“周转站”中取出来粘贴到相应的位置。这样以来,剪贴板的功能形象化了,从而变得好理解、好记忆。在其他知识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想象力自然就丰富了。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四、重视实践操作,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育理论家认为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只要我们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弘扬出来的。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首先使每一名学生都面对画图软件的界面,让学生熟悉画图软件的界面,了解工具的用途,再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此时我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并适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方法,在质疑与解疑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最终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创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一幅幅美观、精致、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创作了出来。他们不仅全部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基本内容,而且对他们来说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学生今后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使用其他工具软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的欲望。
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形式的转换,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使计算机教学活动成为生动活泼、学生乐于从事的学习实践活动。如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画图中画《森林动物园》;用比喻法讲解“文件”与“文件夹”,把建立新“文件”比喻成新买个“练习本”,在“文件”中输入文字比喻成往“练习本”上写
作业,把“文件”的命名比喻成给“练习本”写名字,把“文件夹”比喻成具有多层结构的书包,可以直接装作业本;把“复制”功能比作“复印机” 的功能,把文件的“复制” 比喻成“抄作业”,把文件的“移动” 比喻成“搬家”等。利用生动形象地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理解了这些似懂非懂的概念。用问题学习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动手试试的想法。常有疑问,才能常思考,常有创新。创新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产生创新的动机,才付诸于创新的实践活动。如利用计算机查一查你出生那天是星期几?画图时能不能不用“橡皮”把画布擦干净?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实践,从而引发了创造思维。用任务驱动法和协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元旦到来前为同学《制作美丽的贺卡》,为班级《制作图文并茂的墙报》;用成功体验法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展示优秀作品,介绍自己学习电脑中的高招、窍门、新发现等,以此来使之获得成功感、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争取更佳的表现、产生更强的创造欲望。使其创造兴趣得以延续。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确实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六、运用成功效应,点燃创新的激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的„„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其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有意义,更应该鼓励并加以引导。例如,在利用“画图”软件让学生画一弯新月时,我让学生尝试着利用画图工具和菜单命令自己画,结果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互相交流,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新月。有的先画两个交叉的圆,再用橡皮工具擦去多余的部分;有的用曲线工具画;有的用铅笔工具画„„对于
学生的想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通过不断的类似的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索成功激发了他们创新的热情,在以后的画图课上每画一个小作品或每教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学生都会在规定画的作品中增加自己的想法或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可见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教师应该恰当把握教材,寻找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成功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成功,不断激发创新的热情。而且,每当一项任务完成后,我总是把学生制作的富有创意的作品收集起来,在课上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其余学生也受到启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提高了学习效果,全体学生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探索任务中去。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身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探索、改革、创新、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只要我们善于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天地,鼓励各种思维方法自由发展并加以引导,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积累、更新,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21世纪人才,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论文参考】《江苏教育技术》《江苏电教》
《中国电化教育》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县**镇三店小学:***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双创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而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主要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然后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希望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教师作为学会僧的引导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尤其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仍然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一些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调查显示,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字词、造句等,并在教学中来回重复这些内容,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合,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
2.1
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知识。为此,教师要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所想所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由此可见,采用自由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2.2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他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他们只能通过形象化的内容感知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3
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未知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观察和创造。比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准备称、苹果、和石头,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称过东西”,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提出:“除了可以用称称物体的体重之外,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测出苹果的重量。”这时学生们开始开动脑筋,有的说可以自己颠颠,有的同学说可以拿回去让父母称,当学生们讨论的积极性高时,教师问学生如果把苹果换成大象应该怎么称,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思考大象那么大得用多大的称啊,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很浓厚,教师可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课文,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2.4
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联想是创新的基础,事实上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刚入学时通常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校活泼好动积极乐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甚至不爱和同学教师沟通交流。通过这一现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保持刚入学时的激情和乐观。事实上,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通常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联想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二年级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这一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公园游览,而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兴致也很高,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对公园的所观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在小组内轮流发言,挖掘学生的潜力,然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造。
2.5
改革教学体系、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机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开放性的课堂主要是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而不是遵循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听教师如何解答问题的陈旧模式,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然后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其应用在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触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盛琪.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7):163.[2]
左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8,(10):92.[3]
罗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课外语文(上),2017,(1):93.[4]
朱俐.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青苹果,2017,(1):103.[5]
郜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探微[J].课外语文(上),2018,(10):100.[6]
罗文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思考[J].学周刊,2016,(8):171.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对学生个人进步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小学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应当肩负起这一职责,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练好基本功。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创新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它符合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但创新教育又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想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需要国家、社会、教育工作者、学生等多个方面长期共同的努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能否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推动创新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打造小学语文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特定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一个积极、有趣的环境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设计,引导着小学生朝着创新思维的方向发展。其一,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通过设置悬念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小学生的创新动力。教师在教授新的课程时,为学生设置一个悬念,让小学生扮演一个探秘人的角色,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创新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新知识,对学习产生兴趣,诱导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二,教师在教学中,添加游戏来为课堂添姿添彩。寻找一些适合小学语文课堂,能够开发智力的游戏,穿插在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训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发掘小学生无限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与观察习惯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即课外阅读习惯、边读边思考习惯、边读边标注习惯以及借助工具进行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养成这些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思维的拓宽,最终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人们要想了解事物形象必须做的就是观察,可以说观察是创造与发明的前提也是必要条件。学生得到观察能力的培养之后,可以得到创新思维的激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因此得到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少不了激发其创新兴趣这个原动力,而学生创新兴趣的前提就是学习动机,只有具备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发展创新思维。教师应当将正确的学习兴趣同学习活动进行连接,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同时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与解决,从而得到创新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激发学习兴趣常用的方法也就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实现在思维上的创新。所以,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用生活实例的形式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得到兴趣的充分激发,以此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
想象是进行思维再加工与创造的过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当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想象能够使学生得到思维空间的拓展,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激发。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多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画面。所以说想象是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拓展想象空间。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创造利于学生进行现象的空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善于对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进行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需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台湾日月潭的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想象分析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以此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欣赏教学内容,并运用想象创造出更多更新奇的形象。学生在得到想象力的培养时,其看待问题也会产生独特见解。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思维空间拓宽。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安排学生写作文的方式,将拟好的题目提供给学生,使其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完成作文内容,从而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空间的拓展。
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质疑并非是不好的事情,相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言,质疑是一种必备的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品质,促进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质疑中激起创造的能力。想要使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学者都是通过提出质疑,勇于推翻现有的科学理论,最终才能将更多的真理揭示给人们。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将疑惑的问题提出来,并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断寻找正确的答案。此外,想要得到思维能力的创新发展,学生还应当具备寻疑意识,也就说学生应当将寻找问题的意识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对未知充满疑问,帮助学生建立起寻疑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深度剖析语文教材,让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和写作背景的分析得出作者的所思所想。优质的文章都需要读者耐心品读、认真思考,不能从简单的文字叙述上就轻易断定文章的梗概大意。作者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和方法,所以在开展语文留白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教材,了解字里行间的真实寓意,透过文字挖掘出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注重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不要和盘托出,要通过设计疑问、语言停顿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新模式,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冯如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5(11).[2] 顾春晓.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3] 孙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6).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转载)英文中的创新(Innovation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被尊称为“管理学之父”的美国学者彼得· 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创新代表一种赋予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新的和更大的财富创造能力的行为,正所谓“不创新,则灭亡”(innovate or die,主张创新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强调创新代表一种能够对外界环境造成重大冲击和影响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认为,思维一般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人类认识事物,就是经过感觉达到思维,即运用抽象、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通过语言工具来表达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随着知识经济的的到来,社会需要的就是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语言。大家都公认,数学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锻炼理性思维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多给予学生关爱和赞美,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求新求异,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热情。
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要消除学生
对数学的枯燥感,必须要从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小学生对形象逼真, 色彩艳丽, 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故事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意感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热情。如我在教三年级“谁跑得快”时,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小象、小牛、小熊他们同路程不同时间、同时间不同路程赛跑”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哪个小动物跑得快?”学生不难发现比较速度快慢有两种:“相同时间看路程,路程远的速度快”和“相同路程看时间,时间少的速度快”。学生的回答让我把问题引向深入:“那么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怎么比较速度呢?”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了迫切寻找答案的操作动机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思考。从而增添了学生解题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没有求异, 就无所谓创新。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相同的数学内容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所运用的解决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这一过程也正是每个学生智慧的展示。从而利于学生发展求异思维, 挖掘创新潜能, 激发创新的欲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大胆尝试, 大胆创新。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问题。如我在教小学一年级“两位数加法”时,出示一道练习题:“22+13”学生自主探究后,展示出了多种算法: 第一种方法: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则;22+10=32,32+3=35; 第二种方法: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则;22+3=25,25+10=35; 第三种方法: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则;20+10=30,2+3=5,30+5=35;
第四种方法:运用凑整法,22+8=30,30+5=35;
这样, 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计算的方法各不相同。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其进行比较,寻求最佳解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对知识探索的信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创新的欲望。
(三)适时评价, 增强创新勇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行结论,亲身经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时,教师应给予恰当评价, 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
起来时,其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偏离教师原定的教案, 这时教师要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能采取指责批评, 而是点拨启发, 保持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的自尊和自信。这样, 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启迪,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学生才敢大胆地各抒己见。当学生有新颖见解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和创造的欢乐。同时,也坚定学生创新的意志,发展创新的潜能, 做到敢想敢做, 发展创新的勇气。
二、提供创新契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倡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所谓课堂质疑,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自己的疑问。除此,学生独到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也应包含在内。
做教师的都知道,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则是其思维最活跃之际,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最佳契机。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是创造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应当是教师“主导”的任务之一。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教师应重视假设质疑情景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和质疑能力。如在我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当我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后,有一个学生质疑:“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探讨,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没有,并举例向大家证明:30÷(3+5)=30÷8=3......6,30÷3+30÷5=10+6=16,所以30÷(3+5)≠30÷3+30÷5,也就没有所谓的除法分配律。这时有个学生不犹质疑的说:“有除法分配律,例如:(25+10)÷5=35÷5=7,25÷5+10÷5=5+2=7, 推出(25+10)÷5=25÷5+10÷5,所以除法有分配律。”虽然这位学生错把分拆法当作了除法分配律,但是教师不能马上扼杀学生的想法,应该给予点拨和指导,积极鼓励这位同学敢于向权威挑战,向困难挑战,从而保护学生独创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动手操作, 诱发创新思维活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也正是这两种思维的“桥梁”。只有人们的思维在发展,才
能诱发创新思维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独特、优越的平台。如我在教学“谁围的面积最大”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12根
小棒动手围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并记录长方形的长与宽,计算面积。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学生不难发现 “在周长一定时,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在验证这一规律时,我提出质疑:“如果不是12根小棒,14根小棒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发现14根不能围出正方形。抓住契机,我继续向学生追问:“如果想用14根小棒围出一个正方形,那怎么办呀?”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再加2根小棒就可以了,有的说再减2根小棒,还有的发现小棒只要是4的倍数就可以围出正方形。这时,一位学生突然回答:“14个小棒可以围出正方形,只要把其中的2个小棒从中间折断,这样每个边就是3个半小棒,不就可以围出正方形了吗?”他的回答让班级同学的思维得到升华。可见,动手操作不但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创新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打破思维定势,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集中体现在解决问题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把所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思维迁移,形成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4”的乘法口诀后,可设计一道综合性题目:要求用算式表示小圆圈的总个数。列算式时,可引导学生作以下的思考。
OOO
OOO
OO
第一种方法:每排3个,再加上2个,则:3×2+2
第二种方法:整合为每排2个或4个,则:4×2或2×4
第三种方法:在第三排添上1个,再去掉1个,则:3×3-1
这样转换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交融,更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简创新,从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多方法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神圣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更应该具有丰富饱满的知识,敢于创新的意识,探索创新的
精神,来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需求,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留给学生一个多思、多变的广阔思维空间,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1999
[2] 王梓坤:
《今日数学及其应用》数学通报 1994
[3] 李志勇:《小学数学教育》 2007(10)(11)2008(12)2004
??
??
??
[4]《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 ?? 1
第五篇:例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有份报纸写到: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描述上海浦东开发引起的变化时,特别指出:纵横交错的“地铁”给人民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时有一位学生在座位上发出一声感叹:如果有“天铁”该多好啊!课堂上一阵骚动,老师脸色一沉,瞪着他说:“就你能!”课堂里顿时安静下来。类似情况在我们的教学 中并不少见。然而,如此做法将会把一个设计师的梦想从此打破。
从这里我看出了创新思维是不可忽视的,尽管创新思维的火花是那末的微小,但决不能认为孩子的创造是“乱想”而批评他,这样创造的嫩芽就会被扼杀。因此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下面就教学中几个简单的实例阐述如下:
一、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创新火花。
有时在教学中一个小小的改动,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展开联想,开拓思路启
发他们探求多样的解法,从而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例如: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倒数的认识》课后有这样一道应用题:3/4×()=()×4/7=5/6×()=1。课上我对此题稍加改动,去掉最后一个等号,使之为;3/4×()=()×4/7=5/6×()。这样一改,这道题就拥有了无数个答案,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倒数意义”这一新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同时还可以为下一单元分数除法的学习做好知识迁移的准备。然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运用转化、迁移的数学方法,灵活的运用所学过的多种知识创造性的解决同一个问题,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出所料,题一出现,学生首先根据“倒数的意义”进行填空,使每两个因数的积都等于1,3/4×(4/3)﹦(7/4)×4/7﹦5/6×(6/5),当大多数学生都以为大功告成时,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手还举着,他们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在每个括号里都填0”、“老师,我让每两个因数的积等于2”、“老师,他说的不行。因为2÷3/4,我们还没学过呢,括号里不知填几”、“我知道几,因为根据3/4×(4/3)﹦(7/4)×4/7﹦5/6×(6/5)﹦1,再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就扩大2倍。所以括号里填3/4×(8/3)﹦(14/4)×4/7﹦5/6×(12/5)”、“老师,我是这样想的:()×3/4﹦2,可以表示一个数的3/4是2,也就是把这个数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2。所以2÷3/4﹦2÷3×4,2÷3表示2平均分成3份后求一份是多少,所以2÷3﹦﹦2×1/3,因此2÷3/4﹦2÷3×4﹦2×1/3×4﹦8/3”。此时此刻,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一个赛一个过:“我想让它们的积等于1.5”、“我想让他们的积等于3/11”、“让它们的积等于多少都行”
当学生说到这里,我及时引导他们思考,这道题虽然有无数个答案,但看到这样的题目应从哪几方面想呢?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⑴特殊数“0”,3/4×(0)﹦(0)×4/7﹦5/6×(0)﹦0。⑵倒数的意义,3/4×(4/3)﹦(7/4)×4/7﹦5/6×(6/5)﹦1。⑶ 取样求解,3/4×()﹦()×4/7﹦5/6×()﹦任何数,然后分别解三个方程。
一个小小的改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维舞台。
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一个充满创新思维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可以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了里遨游。
在进行“口算加减法”时,例题是27+28,引入有的学生采用尾数相加的方法:7+8=15,20+30=50,50+15=65;有的将一个加数进行分解:20+38=58,58+7=65,这两种方法都比较常用。我在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后提问:“谁还能想出不同的方法?”经过思考,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可以先把38与27的差算出来得11(38—27=11),再用27乘以2得54(27×2=54),最后将54与11相加得65(54+11=65)。我先是一惊他的想法很独特,便问他:“你为什么要用27×2呢?”他说:“因为前面有一个27,38里面也有一个27,所以用27×2=54,54再加上他们的差就是答案。”我觉得这样的方法太奇妙了,也很新鲜,我在全班表扬了他。到了第二天,有这样一道题:“养鸡场有母鸡1225只,第一天下了1118各蛋,第一天比第二天多下了109个。两天一共下了多少个蛋?”大部分同学这样做:1118+109=1227(个)、1227+1118=2345(个)。也许是受了昨天的影响。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118×2=2236(个)2236+109=2345(个)。这一方法咋一看似乎不合解题思路,但是细想来,学生已进行了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其中有求几个相同数之和的思考:(第一天比第二天多109个,其中肯定还有个1118。)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得分析综合能力。这节课,除了适时地在解题策略方面给孩子们启发和诱导外,更给他们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自主、创造性的开展学习。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和引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奇妙想法,重视他们创造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