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与作文
阅读与作文
斯霞
在语文教学中,使儿童领会、理解词语是很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跨得比较稳的话,往后“长途跋涉”也就不会
太困难。
有天早晨,我和班上的学生都在做早操,发现天空飘着一丝丝白云。早操完毕,我把他们留下来,指着天空对他们说:“你们看,天空的云彩怎么样?是什么预兆?”他们抬头看了看,说:“天空飘着白线似的薄云,就要刮大风了。”这是他们在《一个气象哨》一课里学到的知识,现在和实际一联系,知识得到了证实,对
所选用的词语(飘,白线似的,薄云)也就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
在语文课中,有些词语,含义并不深奥,可是因为用得恰当,就分外传神。如,“三十万人的眼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投”,社主任“走上讲台,扫了大家一眼”中的“扫”,都有看、瞧、望的意思,然而在这两个具体句子里,如用“看”、“瞧”、“望”来代替“投”和“扫”就不恰当,也不能把“投”和“扫”互相调换。这就要引导学生很好地去体会当时的情景,达到“意会”,知道怎样的词语用在什么样的场合更确切,学生写作时就不随
便使用了。
在讲读教学中,结合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和他们一道研究课文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也不能要求在一篇课文的讲读分析中解决学生作文中的很多问题,这种想法是不实际的。上学期教《开国大典》时,我考虑到学生描写游行队伍的词语很单调,总是第一什么队来了,第二什么队来了,后来又是什么队来了。描写欢乐的场面老是那几个“热烈”呀,“兴高采烈”呀,等等。在讲读分析这一课时,我就有意识地找出一些词语来给他们欣赏。描写部队行进的有:部队在《解放军进行曲》的乐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步兵齐步行进,炮兵横列前进,装甲车、坦克车整整齐齐地前进,骑兵师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归纳描写掌声的词语:轰雷似的掌声,排山倒海的掌声,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描写红旗的有:迎风招展,旗帜飘拂,红旗翻动……类似这样的词语、句式,学生仿效应用都不是太困难的,然而不给予一
定的提示、归纳,却也易为学生所忽略。
阅读课上不断给学生知识,给他们那些能够理解、消化的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知识,为他们表达能力的提
高打下基础,是我们语文教师始终应该重视的。只有始终重视,才能见效。四年级上学期,王××同学在一篇作文中,描写第一次到校情形时写道:“……她一眼看到了我,就跟我打招呼,和蔼地问我几岁了,还问我叫什么名字,我一一作了回答。”原来他是在模仿一年前读过的《最幸福的会见》里的这么几句:“……毛主席一面走,一面亲切地问我:„你几岁啦?读几年级了?‟我一一作了回答。”由此可见,只要扎扎实实给学生一些知识,学生自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运用起来,而不必操之过急。今天给了学生一些东西,就希望学生在明天的作文里运用,这是不实际的。
课外的各种阅读和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为他们的说话、写话、作文
从生活方面积累材料。
学生阅读课外书报的兴趣和习惯是可以逐步培养起来的。我先是结合阅读课介绍一些读物。如,教了《刘胡兰》以后,告诉他们,课文里介绍的只是刘胡兰英勇牺牲时的情景,比较简单;在《永生的刘胡兰》一书中,还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随后我选读一段给他们听,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还告诉他们,《英勇不屈的赵一曼》和《女游击队长》等也是讲女英雄的故事,都很好,可以自己去读。在学生读了一些书以后,我组织故事会等活动,让他们介绍有趣的故事,谈谈自己的心得。选择合适的书,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指导他们阅读。先要求学生弄清书里有些什么人,讲些什么事;再要求学生说出卓娅、舒拉是怎样的人,小时候怎样学习、劳动?在和德国鬼子的斗争中表现得怎样?最后要求他们再细致地读一遍,找出重要的段落,找
出刻划英雄形象最深刻的词语,并且用这些词语来概括卓娅和舒拉光辉的一生。
每期《中国少年报》到了,我总是先看一下,挑一些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文章,念给他们听或是指导他们自己去阅读。去年我教了《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后,就把《中国少年报》上《勤奋学习七十年》和《革命老人徐特立》一书介绍给他们看,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教了《骑兵巡逻队》后,看到《新华日报》上有一篇题为《巡逻在海洋战线上》的通讯,内容不太深,估计学生可以阅读,也介绍给他们了。不少学生由于
多读了课外书报,写作的内容充实,词语丰富。他们从书籍的海洋中获得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养料。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得丰富多彩些,对他们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好处。几年来,我结合阅读教材、不同季节、节日等等进行一些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带领学生一边游玩,一边用学到的词语来描述所见所闻。班级开展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时,我常向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例如《骄傲的公鸡》是音乐老师指导排练的一个歌舞节目,它描写大公鸡因为骄傲,要逞能,硬着头皮下水游泳,差一点给淹死。后来得到小鸭子的帮助,才脱离了险境。公鸡受到了教育,就不再骄傲了。儿童对这个节目是
很感兴趣的。我就要求他们叙述故事的内容,描述表演形态。这样,参加表演的更认真地排练了,观看表演的也看得更细致了。
我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节日活动,如,合唱、独唱、舞蹈、朗诵、游戏、体育表演、快板、相声、木偶戏、故事讲演。有的儿童轮不到排练和上台表演,就在旁边观看。看着看着,也手舞足蹈起来。歌词、台词无形中也会唱会背了。手工劳动课的做针线、泥工,课余的剪贴、画画,也总是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劳动中,学到了技能,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内容,也为表达创造了条件。
课内课外多写多练,是提高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练些什么呢?
先谈课内。我所说的课内练习,是指作文和语文课上进行的各种书面练习,包括造句、看图写话等。造句、看图写话等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语文课上其他一些书面练习,主要是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来进行的。所以
这里只谈谈关于作文的一些问题。
作文,我班学生从二年级下学期就开始了。学期初,我有个大概的打算:写些什么体裁的文章?各几篇?大概在什么时候进行?命题时,首先考虑这个阶段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有些什么可以说的话。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学生明明无话可说,而硬要他说,他就会把作文看作是一件“苦事”,见到作文就害怕。反之,学生有话可说就越写越有兴趣。我记得,在他们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有位法国女外宾来我校参观,第二天,我出了个题目——《欢迎法国阿姨》,先让他们说说,说了以后再写下来,居然都能写出有一定内容和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来。两三年来,我班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在感受到一些新鲜而又有意义的事物后写些东西。他们摸
到了“规律”,常常会主动问:“斯老师,又要作文了吧!”
作文的指导工作,我做得比较简单。一般只把题目要求说一下,写作时应该注意的地方提一下,学生就能动笔写了。有时,我多说几句,告诉他们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有的学生就会握着笔,焦急地说:“斯老师,您不要说了,就让我们写吧!”但是,也有的学生写了作文题,呆在那儿,说:“我们没有东西写,不会写。”对这样的学生,我就个别给一些启发,帮助他们找到可写的材料,鼓励他们积极写好。几十个学生,水平有高有低,成绩有好有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指导学生作文,并不过分强调列书面提纲和打草稿。但写作之前,要求他们认真想一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开头、结尾等等,以免涂涂改改。我这样想:日常要求的书面表达,如,记事、写信,不可能也不必要打草稿。小学生作文的要求是能写语句通顺的短文和日常需用的应用文,那么,能把他们训练到拿起
笔来就写,不是很好的么?再说小学生在作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般都不复杂,先构思一下,在脑子里组织一下,并不困难。所以我班学生的作文,虽然不起草稿,本子还比较整洁,字迹也比较清楚,段落、层次一般也还分明。但有时候,我也要学生写提纲、打草稿,指导他们多修改。教学生写话作文,或是要他们列提纲、起草稿,重要的是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使他们产生需要这样做的愿望,而不当作是老师支配的任务。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锻炼,逐步提高。
课外的写作练习,在我的作文教学中,大量的存在着,形式和内容也多种多样。
一种是根据实际需要,写请假条、留言条、简单的书信,这在一年级就开始了,前面已经说过。
一种是听比较重要的讲话时,要求他们记一些要点或主要内容。这在四年级时开始进行,我也和他们一起记。如,去年放寒假时,学校举行结业典礼,我们都坐在教室里听王校长的广播讲话。我说:“今天王校长的讲话很重要,她将要告诉我们寒假可以做些什么,怎样过才有意义。我们要把王校长的话拣最重要的记下来,把她的话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现在我和你们一起记,我把听到的要点写在黑板上,你们先自己试着记,记不下的时候再看黑板上的。”这种记笔记的要求是很低的,可是能训练听写的速度,将来有实际运用的价值。一种是写墙报稿。有一次,王××同学把教室里的脏毛巾带到家里洗得干干净净的送了回来,大家都称赞他做得对、做得好,我就指导他们把这件事写出来。有的儿童拾到东西,想办法找失主;有的儿童帮助同学做教室整洁工作;有的儿童写字时姿势正确……好人好事,不断出现,通过书面表扬,大家都受教育,还促进了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等品德的成长。一种是结合学习经验介绍,提纲挈领地写几句。经验介绍本来只要几个儿童作重点准备,为了给全班学生多一次写话练习,我就设法引导大家动手。例如,去年别班同学要我班刘××等几个字写得特别好的同学介绍写字的经验。我对大家说:“别班知道我们班上刘××等几位同学字写得好,要他们去介绍经验。其实,我们班上许多同学字也写得好,我们大家都有写好字的经验,现在我们先来讨论讨论,有哪些好的经验。”有的说写字要坐端正,有的说写字要耐心,有的说写字要一笔一笔看清楚……他们说了很多。我说:“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想得再具体一些,一点两点都可以,想好了,就写下来。”
又如,放假了,我适当地布置他们选过得有意义的日子写成几篇日记,也是一种练习。
这些不拘形式、不限时间、地点的练习,布置时,我总是考虑到启发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性,不使他们感到是“负担”,这是一。他们做了,我慎重对待。虽然一般都只看一下,但作得好的,同样提出来表扬,有时还要比命题作文多说几句,以资鼓励。这是二。综上所述,我的体会是:多练是培养和提高儿童表达能力的重
要手段。我班上的学生不怕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语言比较通畅等等,与课内课外的多练是分不开的。
第二篇:作文与细节
“作文与细节”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亲情,并能学写一个生动的生活细节来表现至爱亲情。
2、领会“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真谛,并能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印发《牵着妈妈过马路》一文,布置阅读思考,初步感悟细节描写中的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学生聪明伶俐,善于学习,今天老师也想领略大家的学习风采。这么多老师在听课,大家紧张吗?(不紧张?紧张?)其实你的眼神、动作告诉了我。紧张的时候你会怎么表现?哦,有的同学习惯推推眼镜,摸摸鼻子;有的同学心怦怦的跳,声音发颤;有的抓抓耳朵,挠挠头,搓搓手背,挤挤眉。这一个个细微的神情,一个个细小的动作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作文中的生活细节。
缓解紧张的情绪其实有许多方法,如:闭目养神啦,屏住呼吸呀,欣赏音乐呀,喊出口号哇,来,响亮地喊出咱们的学习口号:享受写作,快乐自我!
二、出示目标,明确要求
1、中考在即,作文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考作文,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在大屏幕上,我们先来看一下中考作文的四类评分标准。(出示课件)
2、红体字都显示了作文要有真情实感。然而结合我们的写作实际,老师发现我们许多同学在作文的情感表达上还存在如下问题:
(1)感情平淡乏味。(2)感情虚假失真。(3)感情矫揉造作。(4)感情消极低沉。
3、为什么会出现感情缺失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是作文中缺少必要的细节描写。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试图引领大家,走出我们在作文情感表达上的困惑和误区,尝试着为真情实感的表达寻找一个突破口——学写一个生动的生活细节。(出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为真情实感的表达寻找一个突破口——学写一个生动的生活细节)
三、说话训练,感知细节 那么什么是生活细节? 所谓生活细节即生活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一句温暖人心的话,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个怦然心动的瞬间,一个细微的举止行动„„)课件提供示例:
当我冬夜苦读时,母亲为我送来热腾腾的奶茶,这是一个爱的细节; 当我不小心犯错时,父亲的手掌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这是一个爱的细节; 当我____________时,老师(同学、父母„„)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细节
请同学们仿说你曾经留心过的生活细节。
四、赏析美文,感悟细节
这么多看似普通的细节,却带给了我们生命中许多的感动。而有感动就有美文,如果我们把刚才所关注的爱的细节写进我们的作文,那么我们的文章也一定会充满真挚感人的力量。接下来请大家看手中的材料,我们共同欣赏这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牵着妈妈过马路》,大家带着材料上的问题听读美文:文中哪些细节描写打动了你?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谈打动你的理由。请咱们班朗读最棒的同学为我们朗读,大家推荐一下![学生配乐朗读《牵着妈妈过马路》,其他同学品味写细节的地方。]
1、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两个精美的细节上:
文段
1、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文段
2、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2、同学们,一次牵手的动作,一个简单而又真实的生活细节,却处处洋溢着亲情的温暖,它深深震撼了我们读者的心灵,无论是我们眼前定格的两双手,还是我们同学讨论的那么多动人的画面,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因细节描写而表达出来的亲情的魅力。下面让我们走进八年级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一起来看这段经典文字,请大家思考:同样的材料,不同的片段,为什么修改稿读起来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名人说细节——细节虽小,却意义重大,所以著名记者穆青留下了这样一段感言: 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齐读)怎样用真实的细节表达真情?
1、从“小”处入手——(留心观察,关注细节)
2、从“动情”处入手——(选取典型,打动人心)
3、从“细”处入手——(凸现情境,细腻描写)
五、链接生活,抒写细节
半命题作文:同学们,你们与父母及其他亲人、同学朝夕相处了许多年,在你们生活中肯定有许多精彩感人的细节:一个背影,一次牵手,一句叮嘱,一则短信,一个手势,一个电话,一次流泪„„这些无不蕴含着深深的爱意和浓浓的亲情,请你打开记忆闸门,以“难忘___________”为题写一个细节,150字左右。
1、老师展示下水作文
2、学生作文
3、评点习作,展示习作。
六、课堂小结,回味细节
留住生活美的瞬间,记录我们虽真的感动!(课件)
七、教师寄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留心细节,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多媒体展示)
第三篇:作文与生活
作文与生活
安徽省东至县张溪镇高湖小学 汪后强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案例一 观察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积累·运用五》习作训练“写一个你熟悉的场景”。
1、走进“菜市场”。
星期六跟妈妈到菜市场买菜,参观菜市场,用照相机拍下或用笔记下你感兴趣的场面。
2、闲话”菜市场“。
说说你到菜市场去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在菜市场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精彩镜头回放。
(1)大屏幕投影显示学生拍摄的菜市场精彩画面,请拍摄的同学说说自己拍摄的是什么,为什么对这个画面感兴趣。
(2)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幅或几幅画面说一说;也可以说说自己印象中最深的一幕。
(3)交流点评.
4、自选内容写作。
围绕此次到菜市场的参观实践活动,自定目标,自拟题目,选择最感兴趣的场面写下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要渗透学生的生活,使作文教学返朴归真,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此例中,有了到菜市场实地参观实践的生活经历,学生便有了最真的心灵体验,最自由的表达空间,学生的情绪更愉悦,语言更生动,思维更灵活,就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作文中,我们看到的便是妙趣横生的童言稚语,听到的便是学生真切的内心感悟„„
案例二 体验生活。
我们来看一个课外作文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唤起情感。
(1)播放独生子小明在家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校独来独往,不愿劳动的录像资料。
(2)师: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畅谈感受。
2、主动实践,亲身体验。
(1)分组讨论:我们该如何做?从哪些方面去做?
(2)设计活动形式,汇报交流并分类。
①爱心类活动:定期到敬老院或孤寡老人家为他们服务,送去温暖。
②宣传类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文明新风,宣传科学知识等。
③环保类活动:搞环保调查,进行环保知识宣讲,植树护绿,清除环境垃圾,废品回收,环境监督等。
④生产类活动:到田地、工厂车间等地方进行生产服务活动。
(3)自主选择,自由结合。学生根据所讨论的内容,自主选择活动类别,相应组成各个小队,商量并确定活动形式,并在小组内明确具体分工。
(4)多元活动,真心体验。
3、成果汇报,交流收获。
(1)举行活动成果大汇展,评比“最佳合作小队”“最有创意小队”“最有特色小队”„„激发学生表达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在实践中提高自我。
(2)召开新闻发布会。
请教师、家长共同参加,各小队推荐一名代表汇报本小队的活动情况和收获。
4、自主拟题,个性表达。
从众多的活动中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详写,其它次要内容可简写或不写。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力求个性化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案例三 感受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习作训练“写写对春天的新发现、新体会”。
1、激发情感,切入课题。
2、观察春景,汇报交流。
3、拓宽视角,开阔思路。
刚才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所观察到的春天,请大家联系生活,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受。(生思考,小组讨论)
课堂交流:
生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我想起了我们班上周自发地组织起来植树的情景。
生2:我想起了伊拉克的春天。2003年的春天,伊拉克笼罩在浓浓的硝烟中,子弹横飞,建筑被毁,无辜的孩子被炸伤。
生3:我想起了舅舅家的那块农田。春天本该禾苗茁壮、农民喜悦的季节,可是在舅舅的田地里,只有几棵稀疏发黄的小苗,不知是浇灌了被污染的河水,还是被商家坑害,种下了不能发芽的种子。
生4:我想到春天是万物生长、充满生机的季节,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这些“小苗”应该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练好本领,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生5:我想起了“非典”肆虐的春天。春天是人们享受自然景色的最佳季节,可是2003年的春天带给人们的是太多的恐惧,人们不敢集会,不敢到公共场所,连上街都戴着口罩。
„„
4、创意新奇,刻画春天。
不同的感受展现不一样的春天。教师引导学生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诉说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写出真情实感。
感受作为认知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新的起点。文章是在对生活的感受中孕育而成的。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有个性;感受得越深刻,表达得也就越深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中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此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观察春景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拓宽视野,生发出各种不同的感受,并找到一个能激发自己兴奋点的话题,深入思考,仔细分析,体悟启迪,捕捉文思,抓住事物内涵,提取出人所未见的新感受、新精神。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可能变成妙文佳作,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产生共鸣。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第四篇:作文与虚构
作文与虚构
有人说学生作文必须真实,理由是如果搞虚的会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弄虚作假,长大怎么得了。也有人说作文应该进行编造,否则就会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受到压抑,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总之,大家各有各的说法。
其实,对于那些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写得真实是可以的。而对于稍大点的孩子,不一定要求他们的作文绝对真实,要允许进行适当的虚构。只要能表现出真情实感,就不必拘泥于“事实”。通过作文,让他们逐渐掌握虚构的本领,努力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
说起虚构,难免要牵涉到写作中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所谓生活真实,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倘若作文时只按生活原样描摹,文章必然会平平淡淡,甚至于连桌子在左边、床在右边这样的小事都是依原样记录,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死水一潭,毫无灵气。日久天长,作者的写作水平也不会得到提高。
艺术真实则要求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鲁迅先生曾说过,他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拼凑起来的角色。德国一位作家也说过:“文学应该比我们眼见到的世界更完备,更集中,而且具备预定的目的和更深刻的用心。从不折不扣的意义上说,文学艺术是人生的花朵。”意思是说,怎么能把人物表现得充分就怎么写,只要文章有需要就可以这样写。笔者曾编过一本台湾小学生作文选,惊诧地发现,那里的孩子写起作文来无拘无束,让人感叹。在一篇《假如我是整容大王》的作文中,小作者写道:“如果有那么一天,我要把鹤的脑袋换给狐狸,这样狐狸就不能骗小动物了。我还要把鹤的腿换给蚯蚓,因为蚯蚓成天呆在泥土里,好伤心。有了那双长腿,它们就能看外面世界的精彩了„„”还有一篇《发刑》:把理发比做上刑台,大师傅手里拿的是“刑具”,一个劲地在“我”的头上玩“减法”,玩过了,还要让“我”受“水刑”“烘刑”。所有刑法都用过后,“我”忽然感觉到舒服极了,对着镜子一照,里面竟是一个帅气的小小男子汉,那就是“我”呀!想象力在这里得到极大的发挥,这就是艺术真实。
虚构无疑要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虚构是真情实感的升华,是高尚的思考,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一首小孩子写的儿歌,说海边的椰子像姑娘一样站在海风中,举着手臂,像是想采摘天上的月亮。如果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升华到这一步的。曾读过这样一篇小孩写的散文,有一句话至今难忘:“奶奶,我打着雨伞走进森林,会不会变成蘑菇?”下雨天,一个小小的孩子,打着一把大大的雨伞,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森林里的蘑菇。多么美妙的意境。这样的想象正是源自生活。笔者从事写作多年,无论是写小说散文还是童话,几乎没有一篇是从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生活中照搬过来的,大多是让生活素材在头脑里产生“化学变化”,不断进行想象与合成,直到感觉满意才动笔写出来。
我们总要求文章要写得生动、鲜明,而生动和鲜明是靠想象力支撑的,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调动孩子们的“灵感”,让想象在孩子们的心中开出美丽的花朵,让他们的思维闪现新的亮点。
一位作家曾说过:“做人要老实,写作要狡猾。”这里所说的狡猾,不是贬义的那种狡猾,指的是写文章的手法要机智聪慧。文章总是平淡无奇,别人就没有兴趣看了。
第五篇:作文与多媒体
谈新形势下媒体设备与作文教学的结合
赵丽琼
文山州砚山县平远第一中学
【摘要】新课改下,媒体设备的引入,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活水,作文课可以一改过去的死沉气氛,为课堂上的学生插上一双双想象的翅膀,助其在作文的蓝天中翱翔。多媒体与作文教学的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写作欲望;培养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分享学习成果,提高鉴赏能力,实现优化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 媒体的运用 需要和手段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然而作文的教与学“高投入、低收效”的现象长期困扰着师生。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于让学生背精美文段,甚至是范文,从而达到对词句、结构形式等应用能力的熟练掌握,以便学生能快速套用成文,不可否认这种教法短期应试的效果不错,但是它忽略了一个重点: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发现、感知、体验、想象、思考等多种心理活动。在传统的注入式、公式化作文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被动化,机械化,以致作文内容单调、空泛,写作格式刻板,作文脸谱化,最终导致学生对作文失去灵感,甚至产生厌烦。作文中没有学生主体的发挥的过程, 更谈不上创作。
近年来,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走入了课堂,它的出现为作文课堂灌入了一泓清泉,为作文课堂注入鲜活的力量,给孩子们插上了一双双翅膀,助他们在作文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一、新形势下,作文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作文课上,老师可借助多种媒体,把声像、图文、情境与看、思、写等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形式,生动具体的传播材料,打破了教室四十分钟只听或只 想的模式,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作文教学空间。此外,形象可感的课件设计,也大大开发了学生思维的潜能,增进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多媒体的运用是学生能真正作文的基础。
多媒体的引入如一泓清泉,为学生学习写作注入了新的生命。
(一)、它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增强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潜能的原动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得的信息80%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而多媒体教学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感知,并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感觉,从而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和空间想象,最终达到引发写作欲望的目的,为学生的写作带来了冲动和灵感。
(二)、它能开发学生作文的想象力,提高作文水平。
想象是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作为主观性极强的写作更是离不开想象力。如果缺少了想象力,文章就流于空洞,乏味。所以,培养想象力是写好作文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对于当代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单凭老师口头讲述,就希望他们能写出行文流畅、想象丰富的作文,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在作文课堂中,能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与写作有关的形、光、声、色等感性材料,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直观,那么作文教学就变为直观,再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就不是难事。
如在“感恩”的话题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多媒体演示,从种子的萌芽——花开——花谢——叶落归根——落叶与根的情意——感恩与回报;在“团结”话题教学实践中,我制作了一个动态的幻灯片,从一滴水——小溪——大海——汇聚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在“民族精神”的话题教学中,我先演示了黄河天上来的景观,并配上声乐,再播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几组具代表性的画面,后又播放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 前表现出的种种精神,最后还展现了当代中国已是东方强国的各典型事件。几次的教学,我感受到学生在画外音的引导下,产生情感上的触动,浮想联翩,此时,再让他们动笔,下边就再不会发出哀怨声。
(三)、它是展示学习作品,促进交流的平台。
作文是一种文学创作,更是思想感情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的作文讲评多用教师“朗读式”,由老师或由同学读出同学中写得好的作品,至多是把范文印出来,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费时费力”“左耳进右耳出”的缺点,收效甚微。
英国大文豪肖纳说过:“我手里有一个苹果,你手里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两人互换一下,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交流思想则不一样,我把我的思想交流给你,你把你的思想交流给我,那么我们两人同时掌握了两种思想。”,作文需要我们思想的交流,而使用多媒体设备就能实现习作分享,也使被分享者的写作热情得到激励,更由于阅读的方便性,使更多的作文得以传阅,扩大了交流的范围。这样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次分享,他们都能列出一些具体问题和改进意见。如指出习作中某开头对表现主题不利,某些观点太绝对,某些事例不典型,某些形象不突出,某些词语需再斟酌,有时还能提出修改的建议。久而久之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了,作文兴趣也增强了。此外,学生习作的分享的范围不仅在学校,教师还可以推荐他们发布到网上,延伸到社会,当他们发现自己的习作还可以拥有校外读者的时,无疑他们的写作热情会大大被激发他们的,自然作文也就从平时的应付变为主动。
三、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更是教师“教”的工具和手段。多媒体引入课堂,使教师的作文课不再枯燥,讲评起来不再吃力。
(一)、它的运用丰富了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在作文教授课上,师生最大的难题是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捉襟见袖,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在使作文课堂生动精彩。因为多媒体直观的感受,庞大的容量,多渠道的信息,能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灵感,从而能顺利地解决了学生下笔“空”“大”的问题,为他们打开多向思维的通道。这与传统的仅靠老师讲故事、读报纸,或者布置学生摘抄等手法相比,效果是明显的。
(二)、它的运用实现了分层教学,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多媒体教学满足了分层教学的需要。
1、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分层化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对其写作要求作不同的处理。如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其中一个作文训练的主题是:“写事要有点波澜”。我在课件制作时设计了四个写作目标:①、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写出开头有悬念的情节;②、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写出开头有悬念、结尾出乎意外的情节;③、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写出开头有悬念、结尾出乎意外、中间有张有弛的情节; ④、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写出开头有悬念、结尾出乎意外、中间有张有弛并且合情合理的情节。显然,这四个目标的难度是逐步递进的。然后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基础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能达到的目标,完成后,再把各层次的优秀作品拿出来用多媒体展示,在展示中学生就能清楚的看到怎样可以让自己的作品更上一层楼。而且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或超过了自行确立的学习目标时,他就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2、可以实现训练方式多样化
学生自身的写作技能有差异,如果统一要求学生限时训练,那么一部分学生会越来越跟不上。因此,教师可设计多种训练方式。如课堂内只写一个片段或两人合作写同个片段,互评互补后整合成一个片段。又如议论文中,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可以为其列提纲,然后引导学生补充。写作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改变学生写作死沉、困难的场面,使创作过程变成一个愉悦的过程。
3、可以实现作文讲评有效化。
在评价时,我还把各级作文具代表性的一两篇匿名的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讨论,指出写得好的地方,也指出存在问题的地方,然后进行集体修改。这样,他们既欣赏了优秀作文,又懂得了写作的技巧。接着还让他们反观自己的作文,然后思考如何修正和提高。这样一来,多媒体设备的运用,既让老师自由多样的教学,又保持了学生创作的激情。
(三)、它的运用使教师的作文评改更高效。
俄罗斯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要想改好一篇作文,肯定要花大力气,而如今如果利用电教媒体网络,作文的批改修订就更直观、便捷了。如可选一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将其投影到大屏幕上,集体阅读,逐句修改,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适 时加以点拨,并让同学上台直接修改;改完后,其他同学作补充修改,并阐述修改的理由;逐句修改好后,全班齐读。这时,我能看到参与修改的同学读得特别起劲,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实践结果表明,这种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减轻了教师评改作文的压力,也从根本上提高了作文的水平。
新的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植根于现实,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跨越发展。媒体的运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既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大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让我们一起利用好媒体设备,在广阔的教学领空上飞翔!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年8月 孙英君
2、《谈作文教学与网络的整合》(《新课程(上)》)2011年3期 梁柳芳
3、《信息技术融入作文教学研究点滴谈》 2012年3月 杜江
4、《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2011年8月惠光亚
5、王维政《语文教育激趣七法》,载于《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