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推荐)

时间:2019-05-13 03:2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推荐)》。

第一篇: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推荐)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力的速度。

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互相渗透。

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经济发展方面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

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本正经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社会生活方面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社会进步方面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

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影响资本主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影响世界经济

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影响国际关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

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

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影响全球问题

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晚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许多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决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兴起,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得到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问题,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需要世界共同努力解决。

影响现行经济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

时代。它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1.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3.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4.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最近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首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逐步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6]

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白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性质、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研制新型材料,按照人的需要设计、制造具有特殊性能和结构的材料,使劳动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因为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问为1.7%,在1950一1972年增至6.1%。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60年代,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约有40%是由于采取了新技术,到7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约67%。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

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据统计,1970一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 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这数的15路上升到72%。

在应付1929一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为了实施各国自己的科技计划,保持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将投资集中于长期性、风险大的项目,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为了实行高技术发展战略,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BP以建立起防御性的战略导弹系统,来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美国人借用一部科幻影片的名字称它为“星球大战计划”。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争取使美国保持科技的领先地位。

80年代,日本政府采纳和使用了“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并对科技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

1985年,欧共体和其他几个西欧国家共同制定了“尤里卡计划”,它是西欧联合起来改变西欧高技术相对落后于美日的重大步骤。它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欧洲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该计划建议西欧各国加强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逐步成立“欧洲技术共同体”。具体合作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计算机(建立欧洲软件工程中心,发展高级微型信息处理机等)

(二)自动装置(研制民用安全自动装置和全部自动化的工厂等)

(三)通讯联络(发展为科研服务的信息网,研制大型数据交换机等)

(四)生物工程(研究人造种子、控制工程等)

(五)新材料(研究新型材料结构,发展高效涡轮机等)。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尤里卡计划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计划实施的结果,证明了它为推动欧洲关键技术的发展,为增强了欧洲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工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到90年代初,参与这项计划的成员国已近20个,研究项目达500多个,总投资约800亿法郎。

1986年3月,中国提出了“863计划”。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海洋高技术于1996年列为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作为中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86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集中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863计划以相对较少的投入,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例如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极大地带动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高技术的支撑。

影响日常生活

人造纤维工业的出现,使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和高产粮食品种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开始走进家庭,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帮手;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小型家用电器产品,如手表、照相机、电视机等,进入万户千家;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组成跨国公司,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生产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

社会分工的发展

社会分工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和结果。

一种是从集中化的生产中产生社会分工,即企业内部的分工转化为社会分工、企业之间的分工,这里存在双重的结果,一方面,一部分生产从原有的企业内部分离出来了,由另外一些独立的企业来承担,因此原来的企业在生产内容上变小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原有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加强了,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企业可能变得更大了,对于经营从原来一个企业内部分离出来的项目的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社会分工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是在现有生产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分工关系,即创造原来没有的生产,这一点在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一系列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建立,利用新的技术发明,生产和提供以往并不存在的新产品和服务。

第二篇: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的几点反思

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的几点反思

英庄一中:刘云秋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7年12月,在我区教研室组织的中片学区教研活动中,我完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课堂实录,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我校的五步教学模式为依托展开了教学,我做到了相信学生——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如:预习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况;搜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图片、文字等资料),学生做得很不错,尤其是学生自己搜集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展示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大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突破了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只教师搜集,教师展示,学生仍是被动的看,被动的接受,通过这个方法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显然,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多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去看、去说、去搜集而掌握的。也为我的未来教学一些探索和尝试开了一个好头。

课后老师们将自己的宝贵意见毫无保留提出来,使我受益匪浅,虽然课已经结束,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同时也感觉自己在设计这节课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几点反思和设想,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巧妙导入,将问题设计的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设计了问题“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使人类社会的面貌日新月异。”有人曾戏言:“马克思没有坐过飞机,列宁没有看过电视,毛泽东没有用过手机。”与生活在50多年前的人们相比,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你能举例说明都有哪些变化吗?这些变化是由第哪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此问题与学生生活时间跨度大,学生们思考起来索然无味,学习本课的兴趣也就大打折扣。通过交流我设想了两个导入环节,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方案一:师:今天老师把大家带到了这间教室,请大家观察,这间教室与大家原来的教室有什么不同?都有哪些发明?它们都属于那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在这一方案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眼前多媒体教室与原来的教室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会发现:这间教室有:电视、电脑、多媒体设备,教师进而接着问:这些发明都属于那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学生自然会说出,从而引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课题,引入自然、轻松、简单和明了,不会给学生带来任何压力和负担,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入把学生迅速带进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方案二:师:在座的同学哪位同学有老师的QQ号啊?学生七嘴八舌的告诉老师和同学们……(气氛相当的活跃)老师笑着说,嗯,那么同学们能通过上网与老师聊天,交流学习得益于那次科技革命的恩惠啊?生: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方案是我由第一种方案联想到的,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很快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主动的深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探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奥秘,乐学、爱学!

二、预习把握有度,使课上学生活动充分,不流于形式。本节课上我将一些课上活动以预习题的形式出示在学案上,但是,在预习学案中我还设计了课上的一些有难度的探究活动,如本课中的重难点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我采用出示材料,小组讨论的形式,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依据材料提炼知识点的能力的提高,但是我把它设计在了学案中,学生老早的就有了答案,课上在讲到这一环节时,再去让他们去讨论,没了声音,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课上活动也成了形式,使课堂失去了活力。不得不说是一次失败,因此教师设计预习要把握有度,使学生在课上的活动不流于形式。

以上是我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的几点反思和改进的想法,希望大家给与更多的指导建议。在交流中提高,在提高中进步!

第三篇:《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通过交流和体会感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面貌的改变,联系实际感知历史。

3、通过阅读史料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神舟九号安全返回图片:2012年 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健康出舱。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引导学生思考:航天技术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除了这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有哪些成果?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2、整体感知: 本节课分成三部分进行学习:

一、认知科技(主要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起源地、主要标志、主要成果和核心)

二、感受科技(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三、反思科技(分析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3、自主学习:结合下列问题阅读教材,把握住主要信息,完成表格。时间 起源地 标志 特点 影响

4、师精讲点拨

(一)认知科技

让学生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起源地、主要标志和核心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起源地:美国

标志: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特征: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表现在四个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四个领域,去了解科技是如何造福人类的?

1、原子能:

出示图片:1945年7月16日上午,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领导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新墨西哥州沙漠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这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始。

总结:原子能作为一种新的能源进入到生活和生产领域,我们要和平合理的运用原子能,防止核扩散和核污染的蔓延。

2、电子计算机: 出示图片: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现在的计算机(台式和笔记本电脑)

现在的计算机教室

师总结: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网络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主要方式,人类进入信息化的社会,出示材料回答问题:

信息技术已成为过去10年里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更快的生产周期、更高水准的产品质量和低通货膨胀等特点的主要贡献力量----比尔盖茨

思考:比尔盖茨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

走进生活: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的主要工具,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你认为青少年应该如何正确文明上网?

2001年11月向社会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辱骂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3、航天技术

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类航天的历程:介绍我国由神五到神九的发展历程,2003年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设计意图:首先展示图片苏联美国探索太空的历程,然后结合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让学生清晰了解航天事业发展的情况。

4、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学科。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从成年动物细胞克隆出的哺乳动物绵羊“多利”诞生,1997年2月向世人公布。这项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被誉为20世纪最重大也是最有争议的科技突破之一。

讨论:克隆技术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是否应该克隆人?说出你的理由?

第三次科技革命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影响?我们一起去感受科技。

(二)感受科技 结合材料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原因

方法指导:(阅读材料把握住主要语句,把握住关键词语,结合课本加以概括)思考:下面六则材料分别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哪些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为84年;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为65年;原子能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2年;而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已经发展到第五代.材料二:如生物工程技术可运用到医学,电子计算机可用于工农业科研教育国防建设等.材料三:20世纪初,科技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70年代增长到60%,80年代已达80% 材料一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较,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材料二说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材料三说明: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在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目前已达90%以上。

二战以来时间经济出现了怎样的新趋势? 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材料二:现代科技发展还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变化

材料三: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欧洲的“尤利卡”计划外,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和中国的“863计划”等。说明: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5、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成就、特征特点和影响)名称 兴起时间 主要发明 进入的时代 共同影响 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上我们主要讲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实际上科技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对世界产生了负面影响,下面我们来反思一下科技的负面影响,寻找一下如何做到趋利避害

1、要注重教学的细节问题,积极锤炼语言,注意过渡性语言的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逐渐锤炼语言,使语言更加简洁明确,增强语言的启发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优美、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

2、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和落实,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结合。

3、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4、注重习题的设计,多研究中考试题,课堂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和综合性,围绕三维目标,积极实现目标的落实,并积极进行解题指导,注重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学设计

第四篇: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的几点反思

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的几点反思

尖字沽中学:谷文青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09年12月16日上午第二节课,在我区教研室组织的中片学区教研活动中,我完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课堂实录,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我校的五步教学模式为依托展开了教学,我做到了相信学生——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如:预习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况;搜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图片、文字等资料),学生做得很不错,尤其是学生自己搜集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展示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大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突破了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只教师搜集,教师展示,学生仍是被动的看,被动的接受,通过这个方法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显然,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多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去看、去说、去搜集而掌握的。也为我的未来教学一些探索和尝试开了一个好头。

课后老师们将自己的宝贵意见毫无保留提出来,使我受益匪浅,虽然课已经结束,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同时也感觉自己在设计这节课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几点反思和设想,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巧妙导入,将问题设计的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设计了问题“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使人类社会的面貌日新月异。”有人曾戏言:“马克思没有坐过飞机,列宁没有看过电视,毛泽东没有用过手机。”与生活在50多年前的人们相比,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你能举例说明都有哪些变化吗?这些变化是由第哪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此问题与学生生活时间跨度大,学生们思考起来索然无味,学习本课的兴趣也就大打折扣。通过交流我设想了两个导入环节,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方案一:师:今天老师把大家带到了这间教室,请大家观察,这间教室与大家原来的教室有什么不同?都有哪些发明?它们都属于那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在这一方案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眼前多媒体教室与原来的教室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会发现:这间教室有:电视、电脑、多媒体设备,教师进而接着问:这些发明都属于那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学生自然会说出,从而引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课题,引入自然、轻松、简单和明了,不会给学生带来任何压力和负担,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入把学生迅速带进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方案二:师:在座的同学哪位同学有老师的QQ号啊?学生七嘴八舌的告诉老师和同学们……(气氛相当的活跃)老师笑着说,嗯,那么同学们能通过上网与老师聊天,交流学习得益于那次科技革命的恩惠啊?生: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方案是我由第一种方案联想到的,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很快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主动的深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探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奥秘,乐学、爱学!

二、预习把握有度,使课上学生活动充分,不流于形式。本节课上我将一些课上活动以预习题的形式出示在学案上,但是,在预习学案中我还设计了课上的一些有难度的探究活动,如本课中的重难点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我采用出示材料,小组讨论的形式,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依据材料提炼知识点的能力的提高,但是我把它设计在了学案中,学生老早的就有了答案,课上在讲到这一环节时,再去让他们去讨论,没了声音,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课上活动也成了形式,使课堂失去了活力。不得不说是一次失败,因此教师设计预习要把握有度,使学生在课上的活动不流于形式。

以上是我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的几点反思和改进的想法,希望大家给与更多的指导建议。在交流中提高,在提高中进步!

第五篇:教育理论 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教育理论

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文 | 周洪宇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鲍成中 中国阳光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阳光教育集团校长,博士

翻开人类发展史,发现人类发展的每一次大跨越、大进步,都与教育的大变革息息相关。每一次教育大变革都极大地影响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谱写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教育,伴随人类而生。但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正意义上“正规教育”的发展也就是几百年的时间。“正规教育可以追溯至200年以前,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相对较近的建制。对于教育与国家发展关系的认识则更近,大约始于几十年以前。非正规教育在太古时代就以思想家与学生或师傅与学徒的形式存在,某些欧洲大学可追溯至13世纪。但强制特定年龄儿童入学的有组织的公立教育则是在19世纪始于英格兰。”现在,人类又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第三次教育革命扑面而来,它将会给我们的教育、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教育革命的内涵及第三次新教育革命发生的原因1“第三次教育革命”是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在当今社会,有关教育革命的观点主要有“二次革命说”“三次革命说”“四次革命说”和“五次革命说”。主张“二次革命说”的观点认为,“第二次教育革命”是从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有关“第四次教育革命”的论述中,最早由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提出,他认为当教育的职责由家庭转移到基督教会或犹太会堂时是第一次革命;第二次革命就是采用书写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我们现在正面临第四次教育革命。南国农教授将这种“第四次教育革命”观引入我国。蒋笃运和赵桂英也认为人类教育发生了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教育革命是学校和专职教师的出现,第二次教育革命是文字的出现,第三次教育革命是由于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而引发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是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而引发的。同样,有关第五次教育革命的论述,也仅是从教育目标、教育的传播媒体或教育信息传播技术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学者们的“二次革命说”“四次革命说”和“五次革命说”仅是从教育某一方面的变革而言的,没有涉及教育的本质,还不是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因此,我们认为,人类的教育革命应该是根本性的革命,而不仅仅是教育技术领域带来的单一变革。第一次教育革命是从原始的个别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农耕教育;第二次教育革命是从个性化的农耕教育走向班级授课式的规模化教育;第三次教育革命是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如今,第三次教育革命正向我们扑面而来(详见表1)。

2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的现实需要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基本框架。但是,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第三次教育革命何以发生,其发生受哪些因素的推动?综合各种情况,我们认为,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发生主要缘于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社会大变革的需要。人类社会在早期基本上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处于一种“和谐相处的亲密状态”,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进入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逐利性把人性的“功利性的贪婪”暴露无遗,使人类过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造成了人类与自然处于严重“二元对立”的状态,以至于出现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的各种危机,诸如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危机、环境危机、人的道德危机等。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出目前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困局。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困局带来了人类发展的新机遇。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正在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信息文明转型。第三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交互式互联网的高度融合,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个性化、生产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变革、管理变革、教育变革的大时代。人类社会将步入一个更高水平的文明社会。

二是生产方式大变革的需要。在人类教育史上,每一次教育革命都缘于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自身的“根本性变革”或者“内生性变革”。诸如第一次教育革命,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农耕社会的发展,满足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探索的需求以及培养人才的需要而发生的。第二次教育革命,则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培养大批量的技术工人和高级人才的需要。

当今,在数字化制造的生产方式变革趋势下,传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规模化、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将发生颠覆性变革,以个性化、定制化、网络化生产的家庭工厂将给目前庞大的规模化工厂带来冲击。这种新型的数字化制造模式和发展模式,需要大量的数字化的普通劳动者和数字化的创造型研发者,更需要优秀的服务者和生物圈管理者。这都需要教育发生新的“革命”,培养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各类创新性人才。

三是教育个性化发展大变革的需要。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诞生的,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纵观教育发展史,教育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也一直在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但是,教育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只有上百年的时间。它是伴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机器轰鸣声而诞生的。成为科学后的教育学,改变了教育自第一次教育革命以来的从个别化到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轨迹,转向了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规模化、批量化、科学化的发展之路。进入20世纪后半叶,这种规模化的学校教育的各种弊端涌现,如过度地强化科学教育,淡化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同理心、亲自然教育,割裂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说,当今世界教育体系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与集中化、规模化的工业化体系相适应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促使全球产业的转型,信息化使教育面临着更多非传统的挑战,表现为在线教育、远程教育、虚拟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迫切需要以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分散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人才。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教育迫切需要回归到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发展之路上——从个别化教育走向个性化教育。这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更是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的直接动因。

四是人才成长模式大变革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才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各种高级人才成了世界性的核心资源和各国竞争力的标志。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拥有各种类型受过高等教育的创新性劳动者和创造性研发人才以及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因而,为了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的创新性与创造性人才,需要教育在培养模式、培养内容、培养体系以及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基本特征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过两次革命,正在经历着第三次教育革命的浪潮。第一次教育革命:从原始的泛在化、个别化教育走向正规的学校化教育; 第二次教育革命:从正规的学校化教育走向班级授课式的规模化学校教育; 第三次教育革命: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个性化的教育。与前两次教育革命不同的是,第三次教育革命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泛在化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教育与生产活动是密切相连的,教育融于一切的日常活动中,这个时期的教育表现为“原始的泛在化”。第一次教育革命从原始的“泛在化”教育走向了正规的学校化教育,官方的公学和民间的私学相互依存;第二次教育革命出现了以规模化、集中化为特征的班级授课制;而进入第三次教育革命以来,网络化教育、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虚拟教育的出现,使教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而无所不在,人类教育再一次出现“泛在化”的特征。

当前,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大时代。高度交互的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人类教育活动的时空障碍,使教育成为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的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场所。这就使教育的形式再一次的“泛在化”,即突破了“学校教育”的单一形式。因此,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将使我们目前的规模化学校形态向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化学校与现实化学校共同存在的多元化形态发展。也就是说,网络化的云教育将成为我们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由于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度交互的互联网将使目前集中的、规模化学校教育转向分散的、个体的教育。孩子学习不一定集中于学校,有可能分散在家庭、社区、公共场所,甚至户外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场所,也可以通过电子化图书馆、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信息,扩展所学知识。这将导致学校的功能与工业革命以来的学校功能产生巨大差异,即集中的、规模化的知识传授转向了分散的、多元化的自主学习。这就是第三次教育革命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泛在化”。但是,这一时期的“泛在化”与原始社会的“泛在化”具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原始社会教育泛在化的提升和超越。2生活化教育的泛在化特征是从教育的发展形式而言的,而生活化是教育“泛在化”内容的具体体现。生活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桥梁,离开了生活,知识就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符号,不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生活是教育之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犹如树(身)与根的关系。如果说教育是人们视野中的一棵大树,那么,生活则是其深埋于地下的根。从表面看,树干、树枝和树叶已经自成一体,它们仿佛同根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根不仅是树的支撑,更是树的营养源。”原始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功利化”“工业化”教育的影响下,教育与生活成了两座互不联系的“孤岛”,使学校教育脱离于生活。第三次教育革命将使教育与生活出现深度融合,但不等于画等号,将使教育回归其本真,教育融于生活,知识融于生活。教育与生活将建构起不可分离的整体。

3个性化个性化是第三次教育革命的本质特征。它是第一次教育革命“个别化”教育的延续和提升。与当前的班级授课制不同的是,第三次教育革命将使规模化的教育方式转向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新技术使互联网成为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单纯地在课堂内接受教师的传授或者从纸质书本上获得,获取的途径将更加广泛和多元。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新途径,特别是交互式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的任何疑问都能够得到及时的交互式回答,使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差异化。因此,第三次教育革命下,学校将适应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而不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去适应学校。

4终身化教育终身化是第三次教育革命的保障性特征。没有终身化教育的体系保障,人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人的素质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终身教育是引导人们应对世界快速发展及各种挑战的需要。在第三次教育革命阶段,由于高速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将呈现“海量”生产的状态,知识更新的速度前所未有。一个人要保持创新力,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接受新知识。也就是说,教育不再局限于某个年龄段的人了,而是延长为一个人的一生。“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第三次教育革命,将把人的终身教育提升到一个特殊的地位,人的一生将不断接受正规的教育、非正规的教育以及不正规的教育,促进一个人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5协同化协同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社会分工将更加细致,一个教育目标可能需要多个人或多种资源才能完成。因此,第三次教育革命将使教育与社会之间协同发展、高度融合与相互适应。第三次教育革命下的学习,将是制度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结合,孩子在学校以外自主学习,在学校则完全就是协作、讨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校里,就是寻求教师及同伴们的帮助,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我们班级授课制下的“被接受性学习知识”。另外,一个人接受的教育是各种资源协同的结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相互协同,而且也是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协同的结果。在第三次教育革命阶段,教育离开了协同,就会成为一座远离于社会的“孤岛”。

6全球化第三次教育革命将使教育从目前的教育国际化向教育全球化转型。所谓教育全球化是指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超越国家主权的范畴。因此,教育全球化是教育国际化的更高阶段,从教育国际化向教育全球化过渡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更多的是国家主权,教育全球化则是超越国家主权的范畴。具体来讲,教育国际化是以国家主权为核心的、对外进行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基本上是以双边和多边的政府间的协议来加强教育的国际化。教育全球化则突破了国家主权的范畴,第三次教育革命通过高度交互式的互联网使教育全球化变成了教育中无处不在的现实。

第三次教育革命通过互联网把地球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教育资源将在大数据互联网的带动下打破国家的区域限制,成为全球共享的资源。名校、名师不再局限于地缘的限制,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处于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到远在万里之外的名校与名师资源。而且,各种网络课程的学分互认,将使“微学分”“微学位”成为可能。交互式高速化的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全时空、全覆盖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而且使全球各地的学习者可以进行同步互动或异步交流、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交流。第三次教育革命,使教育真正成为全球化的教育。

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影响正像第一次教育革命、第二次教育革命一样,第三次教育革命将促进人类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不仅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将引起人类的观念大变革、消费大变革、管理大变革、制造模式大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变革等。第三次教育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第三次教育革命带来挑战

第三次教育革命除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以外,对教育自身来说也将带来“革命性”的严峻挑战。首先,教育观念的挑战。在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影响下,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将受到冲击,诸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记忆背诵轻思考梳理、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重纪律轻关爱、重知识灌输轻学生探究等观念。而未来,人们将走向无边界、打破传统固定场所的学校模式。学生的能力、体验、自主、主动探究等深度学习将成为常态。传统的“离身学习”将走向“具身学习”,真正使教育向“人的本身”回归、向“自然中心回归”、向“生活中心回归”,呈现出一种无边界学习的新态势。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将受到挑战,教育手段将受到冲击。从教育主体来讲,未来教育将突破目前的单一的学校教育结构,演变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多元结构相互并存的人才培养格局;从教育形式上看,将从正规教育走向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的格局,并将逐步淡化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从学习方式来看,将从现实的、可见的物化课堂走向虚拟的、在线的课堂;从学习期限来看,将从短期的学校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最后,教育体制和机制将受到挑战。传统的科层制学校组织结构将走向低重心、扁平化、虚拟化、数字化的组织结构。而且,目前的学制也将受到挑战,网络化学习将不受目前的“六三三学制”或“五四三学制”的限制,年段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学习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现有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立法也将受到冲击,迫切需要建立与未来教育模式、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相一致的政策法规体系。第三次教育革命带来机遇

首先,第三次教育革命给个体带来机遇。对于个人来说,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学习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全时空学习,可以获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突破课程、学年和学校的界限等,这将使个别化教育、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成长成为可能,人的潜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同时,个体的道德品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理心和社会情绪力将成为21世纪人类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未来,人的价值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

其次,第三次教育革命给我国带来机遇。第三次教育革命对于我国发展来说,是不能错过的重要历史机遇。当前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高度融合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悄然而至。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否能顺利推进,需要靠教育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各类创造性人才。对于我国来说,意义将更加重大,我们已经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长期落后和挨打的局面。究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的落后,没有及时赶上世界先进教育变革的潮流,培养不出适应工业革命所需要的人才。如今,我国正走在“中国梦”的征程上,如果不能抓住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契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也有再次“擦肩而过”的可能,美丽的“中国梦”也许还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最后,第三次教育革命给世界带来机遇。第三次教育革命对于世界发展来说,将使“人的价值与意义”得到彰显和弘扬,阳光人格、阳光人性、阳光人生将是人类社会呈现的和谐画卷。在真善美的人性观照下,人类之间的距离拉近、关系拉近、情感拉近,形成一个“共生、共存、共进”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的同理心将得到唤醒,社会情绪力管理将得到极大提升,生产力水平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和新高度,全球化将会真正到来。同时,未来的社会,人类将与机器人、基因人共存,在强大的机器智能人和基因人面前,作为自然人的我们,将成为弱势的一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紧密,超越区域的限制,超越国别的界限,超越宗教与种族差异,结成真正“命运共同体”“生存共同体”。

下载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为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我国为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加大了国防科技研发的投入; 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86年,......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机遇与对策(全文)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机遇与对策(全文) (2011-06-22 11:18:11)转载标签:何传启仿生工程生物性状微制造技术科技哲学科技需求人类科学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机遇与对......

    三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 1.阅读下列材料(5分)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材料二 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

    革命成功的影响

    革命成功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反思(共5则范文)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反思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

    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2 年 07 月 26 日 08:0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作者:吕铁 贺俊 黄阳华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

    科技革命的发展(精选5篇)

    本世纪有可能发生两次新科技革命 在过去500年里,16世纪至17世纪发生了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和19世纪各发生了一次科技革命,20世纪发生了两次科技革命。目前,世界科技仍在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