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思想和实践上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变
从思想和实践上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变
蒋达
跨入新世纪,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苏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农民的收入能以较快的速度稳定地增长?笔者认为,关键是农村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实践上着力实现五个根本性转变。
一、进一步突破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切实转变到以市场为取向的轨道上来
目前正在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这次调整最大的特点就是,农户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调整。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相联系,与农产品的市场化相联系,这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是市场,而不是政府,调整的主体是农户,同样也不是政府,怎么调,调什么,主动权在农户。与此相联系,调整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主要也落在农户身上。因此,要搞好这次调整,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户,都必须真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以市场为取向的调整观念,增强“三个意识”,即:增强主动意识,主动从市场获取信息,主动确定调整的项目,主动把生产的产品推向市场;增强供求意识,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增强争优意识,当调整的过程刚开始时,就应确立起牢固的竞争意识,增强在品种特色、品牌质量、规模效益、经营信誉上的竞争优势。
二、进一步突破经验主义的束缚,把发展农村经济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学习培训、典型示范、专家指
导等方法和途径,使广大农村干群看到科技的作用和力量,增强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技知识指导生产的技能和水平。
建立必要的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从依靠传统经验到依靠科学技术,典型示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科学技术的运用,一要靠投资,二要能操作,三要看回报。示范作用可以解决运用新技术“能带来什么(利益还是风险)”的问题;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建立可在政府和科技部门必要的扶持下,由若干家农户连片建立,或农村骨干带头建立。
制定和建立科技兴农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设立必要的新技术推广运用的风险投资基金,帮农民分担风险;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新产品的市场前景预测、销售推介等服务方面承担必要的责任;三是建立产、学、研、销的一体化利益机制,如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技术信息顾问制度,形成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等等。
三、进一步突破小农经济观念的束缚,把致富追求转到更大、更远的目标上来
引导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突破“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观念,确立“富而思进”的思想。破除“小富即安”、“小富即满”观念,就是要确立更大、更远的奋斗目标,即引导先富起来的人们把思想观念从小富转变到大富的目标上来;从个人富转变到共同富的目标上来;从眼前富转变到长远富的目标上来;从追求个人财富转变到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才能形成同大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的发展氛围。
引导企业主突破“家长制”和“家族制”管理模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目前农村的各类企业中,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管理没有摆脱“家长制”和“家族制”模式的束缚。这里存在陈旧思想观念的障
碍,也有管理方式、管理人才的能力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障碍。许多企业在初创时期朝气蓬勃,但到了一定规模就再难跃上新的台阶,所以必须打破旧模式,寻找新的企业制度。
引导农户突破“提篮小卖”式生产经营模式,走产、加、销连成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之路。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仍停留在“自产自销”、“提篮小卖”的阶段,农副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引导农户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对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培育经销农产品的经纪人队伍,培育有地方特色和辐射力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起以销售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链。
四、进一步突破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发展非农产业上来
把发展农村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发展工业经济上来。时至今日,发展农村的工业经济,应牢牢地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制定可行政策,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着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二是执行产业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良好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硬环境,良好的政策、法律、技术、信息等服务和良好的政府和民间信用等软环境。只要牢牢把握好这些方面,就能把人们投资兴业的热情和创造性发挥出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把发展农村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发展小城镇上来。据典型调查,一个城镇人口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三个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可以扩大内需,还可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看,发展小城镇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集镇规模建设,使集镇的常住人口达到5万以上,这样才会带来规模效应。二是注重培育规模企业和市场以聚集财气。三是注重开发人文资源以聚集灵气,使小城镇能充满文化气息。四是注重加强城乡交流以聚集生气,通过城乡物资、文化、信息、技术的交流,使小城镇充满开拓、创新、创
造的生气勃勃的氛围。五是注重加强规范管理以聚集正气,引导小城镇的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把发展农村经济的着力点放到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上来。搞好劳务输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以发展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载体,使农民彻底告别以农为生的生活;二是建立城乡一体、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引导农民走出农田、走出乡村、走向城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三是培育农民经纪人,使之成为走出农业,同时又是沟通城乡、沟通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纽带和桥梁。富有成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还可以为农村带回发展所需的技术、信息,带回经过市场的锻炼和考验的农村人才,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得到提高。
五、进一步突破“领导”观念的束缚,把工作方式转变到强化服务和改善发展环境上来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级领导尤其是县(市)、乡(镇)、村的三级领导要建立起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优质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技术和农产品的销售服务,提供有关的政策、法律知识的服务,提供典型示范服务,等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花大力气做好贫困家庭的帮扶服务工作。
强化环境意识,改善发展环境。对以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为特点的农户和企业来说,发展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但要他们从整体上改善,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改善发展环境应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既要注重改善硬环境,也要注重发展软环境,要从环境就是财富,就是形象,就是发展的潜力,就是竞争力的高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强化稳定意识,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利益矛盾、新旧观念的碰撞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会进一步产生,农村稳定面临着新的考验。当前,亟需从维护农村稳定和代表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做好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是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民最低生活和医疗标准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弱势人群的根本利益得到保护;二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合理合法的观点去说服人、劝导人,以平衡一部分群众的心态,理顺情绪,自求发展。
强化法律意识,实行依法行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执政党的领导工作就是依法行政的工作。在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在切实保障农户经济上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经营收益权,以及政治上的民主选举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民主监督权的基础上做好各项领导工作,防止越权、越位、越法现象的出现。只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能真正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和推广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就一定能处理好这些关系,开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新区跨越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高新区跨越发展
陈万波
2011年第8期 ——经济建设
襄阳高新区成立19年来,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速,区内集聚了5家上市公司和5家世界五百强投资企业。2010年,高新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5.9亿元,比上年增长53.5%,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增幅在全国高新区中位列榜首;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比上年增长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完成全地域税收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拥有13张“国牌”,在全国84家国家级高新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从一业为主向多业并举转变,努力构建“产业之城”
汽车产业是高新区的支柱产业,2010年实现产值90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1%,占全市汽车产业产值的90%。高新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先后帮助东风股份、东风康明斯等10家汽车企业认定“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并利用国家级高新区的特殊政策,依法为企业减免所得税6.84亿元,减免市政配套费2.75亿元;为东风公司第二动力厂无偿争取一台价值2000万元的日本援建锅炉,并为东风公司部分企业争取了15个科技攻关无偿扶持项目;确保东风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项目和风神公司扩产项目顺利建成,等等。“十二五”期间,高新区整车产量将达到100万辆、发动机达到100万台、车桥达到100万根,汽车座椅调角器达到500万辆份,汽车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
在支持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我们积极发展壮大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和航天42所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以大力公司等为代表的近30家企业组成的全国最大的机电控制产业集群,其销售额占全国同业市场的70%以上;以新华光等公司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企业产销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优势明显,等等。
从政策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构建“科技之城”
当前,高新区的竞争力已由过去的依赖政策优惠转变为依靠自主创新。
一是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投资8000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孵化面积4.5万平米的科技孵化大楼,累计吸纳中小企业330家,在孵企业96家,在研项目332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129个,其中5项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建成了全省唯一一家由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科技孵化园——汉北工业园,入驻企业近百家;孵化面积140万平方米的襄阳科技城已正式启动,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蒋亚洪、张二利博士创办的6家企业已经入驻;项目总投资逾7亿元,总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的东湖高新国际创新产业基地已吸引300余家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
二是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针对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培训,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三个批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7家,占全市申报总数的80%。截止2010年底,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7家,为中小型企业减免税收10多亿元。
三是加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力度。积极为企业创业发展争取科技项目资金支持。仅2010年,申报市级以上各级各类项目扶持资金近1.58亿元,入列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试点1项、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入列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每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争取立项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142项,落实科技资金8489万元;有6个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火炬计划。
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现已建成各类科技研发机构115家,包括国家级研究所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各类企业共申请专利1956项,实现收入近7.55亿元,其中50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让专利5项,实现收入3560万元。“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经过三年建设,去年通过届满验收,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建方案已得到科技部批复。
五是推进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目前有8家企业与主办券商签订挂牌正式推荐协议,其中4家企业已通过尽职调查和券商内核;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夯实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2010年举办了7次银企合作洽谈会,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获得的金融部门信贷支持额度较上增长30%;加速推进区内企业上市工作,充实完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上市后备企业达到30家;加大创业风险投资引进力度,先后与深创投等20多家机构合作,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对部分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有的已达成投资协议。此外,为加快建设金融服务体系,区内还引进和集聚了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投资担保公司30多家。
六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黄鹤人才计划”和襄阳市“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出台了《襄阳高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细则》,加强“聚才、育才、用才、护才”四大工程建设。政策效应使高新区近两年高端人才激增,2009年引进博士17人,硕士127人,本科1881人,带来了一大批高科技项目。2010年以来,又以北美招商引智活动为契机,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8个,带来了一大批高质量、高科技项目。主要海外项目有美国董卫华、黄冬冬博士创办的湖北医联公司医联网项目等。
从“快字当头”向“好字优先”转变,努力构建“生态之城”
我们在加大招商力度的同时,注重节约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对现有轻度污染企业加大治理力度,促进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在规定期限内不能达到治污标准的,坚决予以关停;同时,实行项目进区“三审”制度,对有一定污染的项目无论投资再多、规模再大,一律拒之门外。2009年,高新区整体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目前正在争创ISO14000国家环保示范区,使高新区不仅成为工业新区,更成为生态新城。
二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对已经通过评审、允许进区的项目通过提高投资强度、建设多层厂房、减少绿地面积等途径,节约、集约用地。对少数征而不用、围而不建、建设速度缓慢的企业采取督办、罚款、收回土地等措施,促其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是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着力提高城市品位。近年来,高新区通过引进和建设城市综合体,使过去的城中村和棚户区,变成了今天现代化的新城区。在万达广场建设中,高新区仅用22天就完成了430户、12万平方米的“城中村”拆迁工作,被誉为“襄阳速度”;在锦绣汽配城建设中,高新区组织全区机关干部深入农户宣传政策,解决村民实际困难,使199户8万平米的自然村依法顺利拆迁。■
(作者系襄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
第三篇:实现从军人到地方公务人员转变
实现从军人到地方公务员转变
一班五组
武建宇 根据个人要求和组织需要,今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这意味着多年的军旅生涯的结束和地方工作的开始,也意味着人生旅途中,关上了一扇门又打开了新的一扇门。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自己从一名血气方刚的青年完成了到合格军人的转变,从崇尚个性和自由完成了到树立纪律意识和集体意识的转变;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也为国防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伴随着部队发展需要,又一次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转变:从一名军人到地方公务人员的转变,首先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感到非常自豪和荣幸,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军队建设的关心和对军转人员的爱护,于此同时也更深感肩上的压力,面对新的起点、新的岗位和新的环境自己能尽快转变角色,迎接挑战吗?在当今信息传播如此广泛讯捷,社会思想如此多样的情况下作为地方公务人员该如何应对呢?带着这些疑问和迷惑,参加了南京市组织部和人社局组织的公务员岗前集中培训,这次培训为我们加快角色转变、适应新的工作平台、服务好人民群众、从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转变为一名优秀公务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受党组织教育多年的军转干部,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做到立足科学发展,实现从献身国防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角色转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端正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我在部队服役二十多年,深受部队教育、锻炼和培养,养成了积极的奋发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强大的执行力,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和顽强扎实的工作作风、有着比地方人员相对更多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意识,这种精神和态度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一种优势,转到地方也能为地方的改革和建设增添新的活力,但应该也清醒的认识到,相对于地方这些年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普遍提高,部队还是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我对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距离社会管理所必须的能力、知识和要求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决不能沉醉在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的辉煌中,而应该尽快熟悉情况、适应环境、转换角色。一是要谦虚谨慎。我们以前在部队取得的成绩都是在工作方式相对简单,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的基础上取得的,习惯了那种保姆式的工作方法,到了地方后,工作分工更加明确,目标也更清晰,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当一面,因此现在必须从零开始,谦虚谨慎,向书本学习、向周边同事学习,学习一切有利于将来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有如履薄冰的心态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摆正自己的位置,少说多做,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二是要发挥优势。要发扬部队优良传统,把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带到平时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在部队培养的执行力强的特点,结合成果主义导向,改进工作方法,追求工作实效。在能够扑下身子做事的同时,也要瞪大眼睛看清方向,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不可随破逐流,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忘自己的理想追求,办任何事情都要先思后行,要有明确的工作目的。三是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作为一名初到地方的军转人员,面对的是一个以前从未涉及到的领域,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取得进步。首先是注重理论学习。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总结,是我们认识地方工作的镜子;理论使我们开阔视野,增强对地方工作规律的认识,提高我们日常工作的能力。尤其对于我们军转,从以前的军事活动转到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出现了很多我们不曾听说也不曾知道的经济和社会管理理论,如果不加强学习,是无法正确履行职能的。四是要注重学以致用。新的工作岗位要求我必须尽快熟悉政策,通晓程序,探求方法,调动知识储备,汲取知识,善于分析和处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这需要我们在理论学习基础上不断进行思考和实践,只有这样才使知识增值、能力提高,为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奠定基础。
二、敬岗爱业,加强工作的主动性
如果说良好的政治思想是成为合格公务员的前提,那么熟悉自己的本职业务则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对于新录用的公务员的我来说,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工作环境不熟悉等不利因素,更需要我“笨鸟先飞”。一是要立足实干。从大处着眼,小事着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立足事业可持续发展,从基础工作做起,脚踏实地地做,在干好每一件小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取得进步。二是要做到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创新是政府工作充满活力的源泉,争做一名优秀公务员,需有主人翁意识,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险阻与磨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和胆识,迎接各种挑战。首先要勤于思考,敢于解放思想、打破常规 和主观偏见的约束,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其次是要勇于创新,敢于摆脱以往的工作套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要善于发挥自身的长处,勤于做事,勇挑重担,在工作中发扬军人雷厉风行、敢想敢干的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瞻前顾后、不求全责备,敢于负责任。
三、积极思考,培养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迈向地方工作中,我们可能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困难,只要我们有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则一定能克服和加以解决。一是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根据自身特点,寻找发展目标和方向,制定近期计划和长远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注重脚踏实地,逐步积累提高。二是抓紧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从小事做起,端正态度,一丝不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规律,尽快的适应角色,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三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要有甘当学生的想法,善于向其它同事学习,并注意总结和思考,从而不断提高。同时也要避免在工作中过于缩手缩脚,要相信自己通过多年的军旅生涯的锻炼,已经了基本具备处理地方工作所遇到的各类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四是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军队的多年培养教育使我们养成了扑下身子、注重实效的工作作风,而这也是地方工作兴衰成败的关键。要自觉立足现有条件,以敢于任事、甘于奉献的精神,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落实各项工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贡献。五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多年的部队教育养成的良好的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化为一名公务员的内在素质,是快速转变成一名合格公务员的捷径。“为政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做合格公务员,就要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在围绕本单位中心工作的基础上,找准定位,理清思路,做到在大局思考、在大局中谋划、在大局中行动。树立服务群众的观念,以让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群众谋利益。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四、积极沟通,提高办事协调能力
部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业务相对孤立,办事程序相对固定,人员相对单纯的特点,而地方工作纵横向之间联系紧密,人员成分也相对复杂,要想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更好的开展工作,就要求自己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沟通。要有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加强业务交叉部门人员的协调和对上对下同事之间的沟通,要尽快的融入地方工作环境,要从心里上排除画地为牢的观念,尤其与没有部队工作经历的人相处更要加强沟通,注意工作方法,切忌暴躁和焦急。二要注重情感交流。感情是交往的基础,只有重视感情的交往,才能吸引他人的目光,获得他人理解、信任和支持,感情交往中要找到交集,找到大家的共同话题,切忌不要动辄三句话不离过去的部队生活,从而自我孤立起来,尤其我们军转初到地方工作更容易出现此类问题。三要注意自身形象。着装干净整洁,说话语气亲切平和,接听电话文明用语,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乐于和你交往。四要讲原则。对待领导不卑不亢,不吹不捧,不带私心;对待同事真挚诚恳,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对待外来人员有礼有节。
总之,从一名转业军人成为一名合格公务员,就必须在保持和发扬部队大局意识强,纪律观念重等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协调能力,工作上加倍努力,认真履行好赋予的职责,找准个人的位置,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始终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平时工作中讲团结,讲协作,要有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争做一名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群众满意的公务员。
第四篇:紧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企业产业结构升级
紧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李伟在第十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致辞
2012-01-09 09:25 尊敬的陈昌智副委员长,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值此第十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开幕之际,我谨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主办的企业发展高层论坛,立足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沿,探讨中国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趋势下的定位,交流、汇集政府官员、经济专家以及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展现企业家们知难而上的风采和成功经验,为未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我相信,在各位领导的热情指导和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本届论坛一定能够取得更大成功!
大家知道,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类企业已逐步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今天,高度关注中国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谈几点看法。
一、2012年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
首先,从全球来看,2012年乃至未来几年,国际经济可能都将处于增长乏力、摩擦加剧和复杂多变的阶段。自2011年第二季度以来,原本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逐步复苏的全球经济又出现大的波折。因消费不振和住宅投资增长趋缓,美国经济复苏放缓趋势明显;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从“欧猪五国”向核心国家法、德蔓延,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向实体经济冲击的风险突现;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经济增长减速风险上升;投资者信心缺乏,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安;加之2012年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是大选年,经济周期、政治周期与地区动荡三者叠加,使得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2年全球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5%以上降至4%左右,而且由于增长乏力,国际贸易增长将继续萎缩,预计国际贸易总量增长仅为5.8%。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一些国家已开始出台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市场和就业,同时,也存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将内部的矛盾和压力转嫁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可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贸易保护与投资贸易摩擦将可能成为国际市场的常态,这无疑是中国出口企业难以回避的严峻现实。
其次,就国内看,企业可能面临市场、成本与价格、节能减排、产能过剩等多方面的更大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重点研究课题表明,中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已开始进入了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转换期,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向年均9%或更低些过渡,“十三五”期间将可能降为7%左右。去年12月的数据还没有公布,从下半年至11月份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相当大。不少企业反映,与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时相比,可以说形势更为严峻。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来看,今年,企业仍然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具体表现在:一是能源、资源及其大宗商品高位震荡,原材料价格上涨;二是劳动力长期的低工资水平和人口红利减弱导致劳动力成本补偿性上升,用地紧张和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导致土地成本高企;三是物价上涨的内外压力交织和融资难且融资成本提高,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更趋紧张;四是中国经济总需求下降、经济增速下滑带来的部分产能过剩、企业亏损风险加剧。
综上所述,在这些国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今年中国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将异常复杂并更为严峻。
二、企业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关键在于紧抓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对于异常严峻的外部环境,广大企业家既要有心理准备,也要有现实行动;既要认清形势,也不必消极悲观。只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内外压力交织下积极推进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凤凰涅槃式转变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是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把以扩大最终消费为重点的内需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反映了我们必须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二五”要实现在我国城镇化率47.5%的基础上提高4个点的目标,其中就蕴含着巨大的内需增长空间。
同时,中国仍是一个令全世界都瞩目的巨大市场。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居民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升级态势,从满足基本需求型向改善生活品质转变,其发展趋势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广大二三线城市消费市场的崛起,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纷纷抢滩二三线城市。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从分地区的消费额来看,增速在20%以上的省市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二是高端消费市场的爆发,除住房和汽车消费外,奢侈品销售增长迅猛。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高档手提包、手表、鞋类和服装等奢侈品的世界最大买家。三是新型业态的出现有望进一步拉动消费。近几年来奥特莱斯和电子商务等业态已经具备高速发展的基础,有望成为零售公司增长的新源泉。因此,在外需不足且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内需市场其实大有可为。为此,广大企业要切实做好扩大内需这篇文章,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战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是要脚踏实地发展实体经济。这次美欧出现的金融危机,说到底,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过度金融化、杠杆化,导致金融和实业两张皮。发达经济体迟迟走不出危机,也是因为实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近些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利润率高幅攀升,多方渔利,导致投资投机性房地产暴富,严重损伤了企业家从事实业的信心和动力。去年,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相继爆出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老板欠债“跑路”的事件,表面上看是金融问题,实质上是经济结构问题。多年来,实体经济低利润化趋势明显,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等行业,货币政策和房地产调控趋紧,这种资金链趋紧以致断裂的局面出现是必然的。由此可见,牢牢抓住实体经济这一基础,脚踏实地做好主业,才是根本。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的产业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基础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实业特别是制造业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德国受冲击较小,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德国始终注重制造业。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国家提出了 “重回制造业”、“再工业化”等口号,这一动向值得注意。因此,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金融业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崇尚实体经济发展,绝不能动摇实体经济这一根基。
三是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每一次重大危机在对现行经济体制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又无不孕育着新的体制、机制变革和新的技术革命,也预示着国际竞争格局的新变化。当前,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着力点。中国要想立足于世界,光靠做世界工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新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必须要有一大批具备创新精神、热情和责任的企业家。广大企业家朋友们一定要克服困难,依靠创新,坚定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近几年,吴敬琏老师、陈清泰同志一直在做创新方面的调研,发现一些民营研究机构做出了不少源头性的创新,比如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光启研究院。这是十分可喜的。去年,我到荷兰、法国、日本考察,发现欧洲一些国家虽然还没有摆脱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经济危机的阴影,但在产业创新及技术创新方面,政府和企业家在观念上已经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制高点的优势已甚为明显。又如日本,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技术革命方面,提出了产业和文化相结合、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理念,并在产品和人性相结合方面呈现出突出的特点,而我国还停留在产品的技术革命创新阶段。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国有大企业更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三、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支持企业应对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并以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应努力深化改革,加快转变职能,将政府职能真正落实到改善宏观调控、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注重公共服务等方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但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和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新形势尚不适应。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体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要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大前提下,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及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金融、税收和产业政策;要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导向,为企业的顺利转型升级创造更大的空间。
第二,要合理配置资源,营造各类企业公平发展的环境。要进一步深化国企和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国企的分类管理,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抓好贯彻落实国务院已经颁布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认真清理市场准入和前置审批,建立有效的涉企收费维权机制,逐步推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减税政策,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草根金融。加强和完善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共同营造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真正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相互合作。
第三,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服务企业发展。要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责,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关系,建立健全法制、透明、公正、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树立诚信形象,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积极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各位朋友,再过10多天就是农历新年了。这里,给各位新老朋友拜个早年!祝大家龙年大吉、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最后,祝第十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五篇: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思考
中共南部县委党校 敬慧君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提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显突出。尤其是在一些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经成为对地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
一、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广大农村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极大变化。但从另一方面看,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粗放的增长方式,同时又忽视了环境保护,致使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一)、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
1、化肥、农药的施用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地位举足轻重,但在实际施用过程中,农民往往是过量或不均衡施肥和喷打农药,其结果是不仅降低农产品品质,而且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更严重的是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一是滥用化肥,流失率高,不仅污染农田土壤,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大量的化肥沉留在土壤中,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渗透到地下,或者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池塘,形成巨大的污染暗流。二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给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据统计,农药残留造成了过去30年,帕金森病、早老性痴呆以及运动神经疾病等大脑功能紊乱性疾病的死亡人数大幅上升;近年来,因食用喷洒农药的蔬菜而中毒的事件亦时有发生。
2、大棚农业的普及,使得地膜污染呈加剧上升态势。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塑料既不受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自行分解,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而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害物质。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造成土壤结构破坏,甚至土壤次生盐碱化,这已经成为粮食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研究,当每亩农田残膜达2.4公斤时,小麦可减产7%、玉米减产8%。
3、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安全的威胁不断增加。土壤污染导致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二)、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人居环境污染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由于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城镇和居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所产生的生活污染物,因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致使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对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三)、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且疏于治理,产生的工业污染
一是乡镇企业大多数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而且受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环境污染严重。甚至有些地方因污水灌溉、固体废物不当堆放,人为的将有害物质转移到农作物上,使更大范围的人群遭受污染之害。“废气、废水、废物、噪声”日益成为影响群众环境权益的四大突出问题,造成环境信访急剧增加,污染纠纷日益增多。二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集约化畜禽养殖,随意排放的污染物带来的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以及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直接威胁着人的健康。
二、造成农村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原因分析
农村环境被破坏和污染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1、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过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保护,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受利益驱动,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甚至经常性闲臵环保设备并偷偷排污,往往牺牲和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由于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总体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2、乡镇环保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需要。一是“兼”多“专”少。虽然近年来各乡镇都建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但环保人员全是兼职,往往是一个人要承担多个上级主管部门分配的工作,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环保工作上,许多工作只能是“点到为止”,不能深入开展工作。二是业务不精。目前乡镇环保人员队伍学历参差不齐,专业“五花八门”,急需加强环保操作实务培训。三是人员常变。环保工作业务性强,往往分管领导、环保助理干上一年半载才能熟悉业务,适应岗位。而部分乡镇环保工作人员变动过快,使乡镇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因此,当前农村环保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3、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乡镇财政较为窘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两级难以安排较多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经费基本上依靠上级政府补助。尽管近年来上级政府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拨出较大数量的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但因农村点多面广,具体到村的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许多行政村只能在上级可拨的补助款内安排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些行政村甚至因资金不足降低建设项目质量。环保投入不足已严重制约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4、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难以到位。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就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
5、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农村基层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较以往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部分农村干部的环保意识却相对较差,有的村干部对村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更有甚者还参与破坏。而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大多数农民身上表现得更加根深蒂固,他们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往往缺乏自我约束。如:他们把一些使用过的空农药瓶、破烂农膜乱扔在田间地头,药死的老鼠抛在房前屋后,把病死的禽畜、屠宰、养殖业的污水、生活垃圾和污秽物直接倒入池塘、河沟中,给农田、池塘、水库等农村环境带来污染。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危害,而这些行为却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对策建议 环境与发展是融合、共生的,像情同手足的“孪生兄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若不注重保护环境,受害的将是人类自己。目前,虽然农村污染状况由于地域广大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若不采取措施,不去保护,农村的生态优势将丧失殆尽,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为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为此建议:
1、加强领导,逐步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
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进一步增强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真正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列入县、乡镇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评先创优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继续推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通过逐级签订环保目标任期责任书,加强任期内考核,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和措施到位。重点乡镇建立环保机构并设立专职环保员,具体负责本辖区环保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乡镇、村环保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公益性的工程,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将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农村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要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坚持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农村环境问题得到根本好转。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稳定的保障机制。
农村环境的根本改善,关键在于建设资金的投入。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个人多渠道投资的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一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项目资金,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扶持,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二是重视乡政府和行政村在农村环境保护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壮大乡级财政和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筹集建设资金。三是改革投资体制,创新投资新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行农村区域间的生态补偿。
3、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在促进农村经济新一轮增长中,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杜绝污染向农村转移。同时,加大对种养殖业污染、生活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等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合点上做活文章,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以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为载体,壮大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鼓励农民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废水)为“三料”(肥料、饲料、燃料),改变家庭畜禽散养方式,推广“畜——沼——田”等能源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把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5、以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生态建设。
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县这一目标,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为抓手,以转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核心,以“农村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建设生态化”为原则,全面推进全县农村生态建设。制定生态系列创建规划,积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加大生态农业县建设力度,加快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生活环境舒适化,逐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建设和完善非库区垃圾场、污水处理厂等治污基础设施,积极争取政策保证已建成垃圾、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广泛开展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构建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农村。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全面落实“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努力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向农村干部宣传环境保护对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促使其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向广大农民宣传公益意识、环保意识,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把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广泛开展环境警示教育,通过反面案例,使广大干群受到震动和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农民喜爱的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倡导购买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生活消费品,选购减量包装的商品,促使生活垃圾实施减量、无害和资源化。动员家庭成员净化、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将美化居住环境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使农民在创造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求内在美与外在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