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民生
农村、农民与民生
针对现今的几点,以下是我的观点与建议
(一)、农村发展的现状
六是新农村资金监管与村账乡管问题。去年夫子河镇财政所发放各种农业农村补贴300万元,镇财政所对31个村实施了村账乡管制度,但是仍然有上十个村没有真正管理起来,导致个别村出现村干部财务违法乱纪的问题。主要问题是财政所的权威问题,管理难以真正到位。因此在强化财政所的职能,逐步将县市到乡村的所有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委托由财政所管理。乡政府要加强领导,重视财务监督,规范资金分配和使用,提高使用效益。
七是村与村竞争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的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各种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村与村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有的村纳入了省级或县级示范村、有的村人力资源丰富,因此,发展较快;而一部分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力资源条件差,引进资金困难,因而发展较慢,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统筹兼顾,在抓好示范点建设的同时,兼顾一部分贫困落后村的建设和支持。
陶寨村是2006年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村通组的多条长约5公里铺上了水泥路,实现了“湾湾通”。村内的新盖的楼房在阳光下银晃晃,像城市的崛起的小区;宽敞的蓝球场,新建的公用厕所,崭新的两层楼房的村队部,摆满了书架的农家书屋。全村60多个塘堰全部整治,正在待建的福利院。他们还成立了加工鱼面的合作社,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商标,有60户加工生产,年产鱼面180万斤,纯利润360万元。我们来到陶平原家,他家年产鱼面4万斤,利润8万元,购置了一套加工的机器设备。陶书记告诉我,由于经济的发展,村级原有负债50万元,已经消化了债务30万元。
傅兴村是典型的落后村,村级负债101万元。走进村内,水塘水色发黑,污染严重,垃圾遍地,卫生环境极差。村内水源已经成为影响居民生存的严重问题。组与组不通公路。新上任的村支书傅文斌,是个经商专业户。去年和村干部一起,自己出资10余万元,新修了900米的排水渠;新修了1公里的水泥路,新修了村部广场,新安了篮球场。
八是村级债务的化解问题。取消农业税后,村级债务问题仍然像是利剑一样悬挂在那里,成为债务风险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成为村级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麻城市有人口120万,715个村,村级债务达3.65亿元,除去债权1.52亿元,净债务2.13亿元,村均净负债务29.9万元,全市村级负债面达99%,负债100万元以上的村有70个。对此,要把村级债务化解纳入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高度对认识和对待,纳入中央、省、县各级政府的视野,逐步采取切实的措施和办法化解村级债务问题,控制和降低村级债务风险的发生。
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也容易出现机器排挤
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
民生问题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等方方面面。对各类民生问题,我们必须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逐步加以解决。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要着重抓好这样几项任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下更大的气力推进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讲发展,首先要发展经济,因为经济发展上了,做其他事情才有钱、才有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要能可持续、要有不断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就需要注重社会建设、改善和保障民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生产力做支撑,而社会生产力怎么解放和提高,则说到底要靠人、靠人的素质、靠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建设,以通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的全面跃升,进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可持续动力。至于为什么要改善和保障民生,这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体--人的现实利益问题,以使人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二)坚持农业产业化方向,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县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全面小康;没有乡镇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繁荣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决定》精神实
质,找准工作结合点,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力度,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乡差别规划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科技理念教育农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严格执行保护耕地的各项政策,实行有效的保护责任制,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在严格管理、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旧村改造、扶贫搬迁、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办法和措施,实行责任制考核,先行规划、加强管理、完善服务、积极招商、扶持龙头、片区试点、健全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用地、林地流转交易平台,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担保贷款试点工作,对土地经营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产扶持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认真把握在规划范围内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的精神,加快集有建设用地的流转,最大程度地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小额信贷,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完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启动信贷扶贫试点工作,有效解决“空壳村”难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搞好农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产品单品种大规模种植,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加快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建设。进一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科技措施普及率和到位率,力争单产提高5公斤,确保粮食安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积极探索政府采购科技服务、科技人员划乡包片、工作和利益与农村挂钩的办法,建立健全科技普及与区域农业效益相联系、科技人员到位率与农民评价相联系、科技人员责任职责公示与片区服务相联系、技术津贴与农民对科技人员评价打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机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型农村经营和服务主体,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启动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加强示范基地、机耕道建设,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拓宽“三农”投入来源渠道,积极做好与上级扩大内需投入方向的对接,抓紧做好项目的调研和规划工作,以项目为手段,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支持,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贫困落后村组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整合投资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力度,健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发挥效益。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安全和防洪安全,强化病险库坝除险加固和配套工程建设,探索创新建管并重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提高乡村公路路面等级;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公路重点养护与农民日常维护相结合的村组道路养护机制,提高乡村道路的通达率;继续推进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继续开展“一
企扶一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变资金补助为实物补助,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集中连片开展村容村貌整治。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继续推进“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开展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奖补试点。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
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增加天然林保护投资,抓紧研究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有关政策,完善三北防护林工程投入和建设机制。建设现代林业,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快重点区域荒漠化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支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启动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加强示范基地、机耕道建设,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实行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支持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长期实行并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建设,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巩固
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继续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今年要解决60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全面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补助建设500万农村户用沼气,支持建设1000处以上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快农村安居建设,抓好国有林区和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第二篇:推进农村民生措施
推进农村民生措施
近年来,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推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在改善农村民生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民生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化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仍严重不足,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发展滞后;三是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快速流动,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四是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之一。民生工程是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加快推进农村民生改善、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一、加快推进农村民生改善的重点选择
一是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要整合资源,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要通过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组织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不断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建立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志愿服务乡村中小学的制度,在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和免除助学贷款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大城市重点中小学和名校的名师下去做师资培训,所需费用由中央财政支出。
二是坚持建、管、养并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使用寿命。在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流通网等“五网”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管护。要明确县、乡(镇)、村的职责,政府财政应适当安排管护的专项经费,形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长期发挥作用。
三是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为突破口,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要在统筹考虑、整体设计、循序渐进的原则下,加快社会保障由救助型向普惠型转变,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以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快建设以县中心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满足农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五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挖掘乡土传统文化,激发群众的文化原创力,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六是在上述“五网”的基础上,增加“金融网”。要突破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建设缓慢的瓶颈,而且要在有条件和传统的地区开放民办银行(草根银行)的政策。
二、加快推进农村民生改善的保障措施
一要加强民生改善的规划保障。各级政府必须加强规划统筹,把民生改善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细化就业、教育、卫生、社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民生内容,并编制相应的专项规划,为民生改善提供切实有效的规划保障。对广大农村来说,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力相对薄弱,改善民生要量力而行,在规划中合理确定优先顺序,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基础教育公平、基本生活设施改善、基本生活保障、卫生医疗服务等涉及群众根本公共利益的事做起,逐步为广大农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
二要加强农村民生改善的财政保障。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各级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的增长幅度。整合资源,增加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饮用水、道路、环境整治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建立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对于外部性或公益性强的生态建设、大江大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要逐步减少或取消县级财政资金配套。
三要加强农村民生改善的机制保障。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建立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体制和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制定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发展农村公用事业和农村社区服务业。
四要加强农村民生改善的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主体积极”的合力推进机制。
五、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促进乡镇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转变。要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提高村级组织自治能力。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参与,对民生工程建设内容的确定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建设方案完完整整地交给群众,让群众评价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为配合当前的乡镇政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允许媒体对农村地区民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和问题进行自由报道,由新闻媒体进行监督,与现行的乡镇
第三篇:高度关注民生 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高度关注民生 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农村危房改造是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直接关怀的重要民生工程,是国家加快建设保障性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关于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措施把危房改造作为农村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这一工程的实施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坚定不移推进民生工程,解决了一系列民生问题。目前,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已成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点工作,下大决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对于加快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的重大意义 住房问题,历来是百姓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改善居住条件是广大农民的热切期待,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全局问题。特别是作为 80% 人口在农村这个庞大群体,搞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既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进程。党的十七大将“住有所有居”列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重要目标,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强调继续加强农村“路水电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上了一个“房”字,提出了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任务要求,并把危房改造作为农村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
第四篇:发展乡村旅游 改善农村民生
发展乡村旅游 改善农村民生
摘要: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民生保障水平;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缓解了居民生活压力,改善民生。
关键词:发展乡村旅游改善民生黔县目的GDP收入措施
旅游业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等功能,但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善民生。
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5年达到1700美元,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
2006年我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3678美元。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西差距明显,南北差异大,旅游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自此,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
我国的乡村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已使站贫困地区总人口约十分之一的人实现脱贫,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1、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基本生存状态的改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的深度结合,不断提高旅游富民的覆盖面和参与面。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拓展农民发展空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显现出强劲的民生效应。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素质、观念、技能等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发展能力,有利于农村民生的改善。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乡村旅游改善了原居住地农民的居住环境,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与提高。
案例:黟县是我国最早实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地区之一。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紧密结合县情,把培育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全县工作中心,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科学定位,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为龙头牵动各业协调发展的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之路。特别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黟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农业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实现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步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基本成效:
一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带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增加从事旅游农民的收入,而且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从城市向农村的流动,带动农村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运输业和餐饮业等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民转产转业,增加农民收入。全县有五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中,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
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拓展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以“猪栏酒吧”、“旷古斋”、“黄岳画院”等为代表的新型乡村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备受游客青睐;以龙池湾农耕文化园、木坑竹海人家、秀里农庄为典型的农家乐、农事体验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渐成气候;五里、深冲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开发初显成效;以山地车为代表的体育旅游和露营
旅游、徒步旅游、农家乐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美溪打鼓岭瀑布和桃花源漂流景区的开发,填补了我县生态旅游和水上旅游的空白。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古村落观光旅游为基础,逐步向休闲度假、乡村文化体验、观赏观光、农事参与、农耕文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民俗风情等复合型旅游转型升级的良好发展格局,实现“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兴旅强农”的目标,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双向互动,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提供了城市人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的一个有效平台,缩短了农民了解和接受城市文明的距离,进一步促进农村走向富裕和文明。
四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村庄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现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有效地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做法:
一是政府主导,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八五”期间,黟县就确立了旅游先导产业地位,经过发展,旅游业发展成为黟县支柱产业,实现了由资源经营向产品经营转变、进而加速向品牌经营跨越。“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开放兴县、旅游牵动、工业支撑、农业基础、城镇突破、社会和谐”发展战略,相继提出了“合力构筑全国一流旅游经济强县”、“倾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县”战略目标,2007年,以黟县跻身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为标志,乡村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定位,通过审视县情,黟县于2008年确立了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二、科学规划,推进农业、乡村旅游协调发展。
根据定位,相继编制西递宏村古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一批景区景点开发规划,切实做到旅游开发,规划先行。为进一步构筑黟县大景区建设,我县于2008年启动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黟县示范区项目规划、黟西北部山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和西递、宏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规划三大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旅游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涉旅工程建设项目的会审、评审制度。同时,按照围绕旅游抓新农村建设,抓好新农村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原则,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和差异性开发,全县共开发乡村旅游景区12处,其中4A、3A级景区分别达到4个和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4处,省级农家乐示范户14户,逐步形成以西递宏村为核心、县城周边古村落为基础、众多乡村景区为补充的较为完备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三是增加投入,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以构筑快速、便捷、安全的旅游交通网络为突破口,通过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国债项目、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筹措2亿余元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先后建成石小、宏儒、县城过境线等旅游公路,改造提升S218和黟七线重要干道,逐步形成游客快速进出黟县的便捷通道,县内景区间交通网络初步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旅游交通状况。加大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金陵黟县宾馆、香溪谷大酒店、桃源人家旅游度假村、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村等一批星级宾馆建成营业或在建,较好地改善了黟县的旅游接待条件。
四是抓市场营销,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和手段,拓展营销渠道,推介黟县旅游产品,极力塑造黟县旅游主题形象。借助主流媒体、重大接待、旅游促销、举办节庆活动等,多措并举,着力打响“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画里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同时,我县高度重视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在全县旅游企业积极推广旅游服务管理标准,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大力开展诚信经营、文明经营、创文明窗口行业等活动,重视和加强旅游从业队伍建设,促进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稳步提高。强化旅游市场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强力推进“四大整治”,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树立了黟县良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是抓产业联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规模。
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的方针,扶持农民增收为核心,同时,保护好生态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的深度结合,不断提高旅游富民的覆盖面和参与面。截至目前,全县已有国家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家,个体私营旅游商品作坊达150多家,形成了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四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生产体系,并涌现出了竹制棒针、腊八豆腐、宏潭豆腐乳、宏村竹雕挂件、金星工艺品系列、徽州三雕系列等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旅游产品;西递、宏村、金星、古黟商旅4个旅游商品购物市场,旅游商品经营店铺、摊点达700多家,年营业额近5000万元;农民兴办的餐馆120多家,家庭旅馆及学生写生公寓94余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黟县茶叶、香菇、木耳、笋干、香榧、葛粉、腊八豆腐、宏潭豆腐乳、苦丁茶以及丝棉被、木竹工艺品等特色农产品的快速发展,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六是抓农旅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发挥旅游牵动作用,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以来,我县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特色型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培育了五里的桃、深冲的茶、叶村的桑、木坑的竹、塔川的秋色、南屏的古民居等一批专业村、特色村,成为黟县农旅结合的成功典型。与此同时,出台《农家乐旅游示范户管理办法》和《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评定标准》,引导农家乐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旅富农、以旅促农、以旅兴农,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动力产业、扩大开放的先导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推动力。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在全国实施“千万亿乡村旅游工程”,力争到2015年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71亿人次。乡村旅游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将会在改善农民基本生存状态、拓展农民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为改善我国广大农村民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旅游学刊》赵黎明,发展乡村旅游改善民生。
《旅游的发展之路》马耀峰
《环游世界、看旅游》
《旅游规划》
第五篇:201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五大民生亮点解读
201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五大民生亮点解读
如何确保农村孩子上好学?如何保障农民群众看得起病?如何使农村老人晚年更安定„„2011年岁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部署了201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各部门迅速贯彻落实,改善农村民生的政策措施不断涌现新亮点,为农民群众带去新年新希望。
亮点一:让每个农村孩子上好学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不断加大投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满足200万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和197万新增寄宿生的住校需求。同时,国家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目前标准是小学生每年400元,初中生每年600元,一些地方还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
针对农村师资的薄弱环节,国家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城镇教师支教、城乡教师交流等措施,为农村学校输送优质教师资源,并在国家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教师培训重大项目中,对农村教师培训予以重点扶持。同时,通过实施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覆盖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
针对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从今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60亿多元专项资金,为680个国家试点县的所有2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
亮点二: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要科学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农村教学点撤并要十分慎重。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历来高度重视保障农村学生的就学方便和交通安全工作,要求各地开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时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防止“一刀切”和“一哄而起”,避免因学校撤并导致学生的“上学远”。
当前,各地要集中精力处理过去一段时间内因布局调整带来的问题。对已经调整的农村学校,加大资助力度,解决好学生寄宿生活的条件,特别要防止因此造成学生辍学。对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加强师资配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传送优质教育资源,辅助以光盘教学。农村学校撤并必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调整方案要向群众公示,做到民主公开,避免因布局调整引发新的矛盾。
亮点三:为农村孩子的上学路保平安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要求:充分考虑学生上学方便和交通安全。近年来,公安部、教育部等部门采取多项举措推动校车发展、规范校车安全管理。这些举措包括:规范校车核载标准,推广山东威海等地校车管理先进经验,规范校车制造和日常管理,连续开展校车交通安全整治,在全国开展“护卫天使行动”,设立女警队、护学岗,加强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管理。
截至目前,各地共设置护学岗2.8万个,组建女警队904个;各地共排查接送学生车辆20.5万辆,查处接送学生车辆超员违法1.5万起,取缔不符合标准的车辆7763辆,取缔不符合要求的驾驶人4246名。
公安部表示,针对当前校车事故频发问题,将会同教育等部门对校车驾驶人开展逐一审查,坚决清退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校车驾驶人;全面检查校车安全技术状况,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立即停运整改,直至达标后才允许运行。公安部还将会同交通、教育、安监等部门,对校车行驶路线及沿途道路进行一次深入排查,对校车台账、校园安全管理、校车随车照管人员、校车驾驶人和学生安全教育等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详细检查,抓好各项道路安全设施的完善整改和校车管理制度的落实。
在此基础上,公安部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公安机关深入调查研究,提请党委政府统筹校车发展与教育资源分布,针对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带来的校车需求增加、“黑校车”、校车超员等交通安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努力推动校车安全源头性、基础性问题的解决。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建议,党委政府组织校车公司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规范校车安全管理,降低校车运营安全风险;构建校车安全社会管理机制,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学校、家长、基层组织、群众代表、民警等共同参加的校车安全监督机制,发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学生家长积极举报校车交通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会同教育部门编制校车安全手册,加强安全行车教育,实行严格规范管理,全力为广大学生出行提供安全的交通条件。
亮点四:让农村群众看病不发愁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全民基本医保目前惠及全国95%的人口。城乡居民参保总人数达到12.95亿人,其中,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8.32亿人,几千年来农民“病有所医”的愿望正在实现。
2011年,一系列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新农合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48%提高到70%左右;超过90%的新农合统筹地区开展门诊统筹,从保大病向兼顾小病延伸;90%以上统筹地区的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保障水平也在大幅提高,困难家庭患儿看病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由40%提高到90%,2万多名“两病”患儿受益,补偿资金达到3.26亿元。在刚刚落幕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进一步承诺,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推动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互衔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财政补助标准将从2011年的年人均200元再提高40元,增至240元。
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新的一年将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普遍开展门诊医疗费用统筹,逐步提高门诊补偿水平。提高新农合基金统筹层次,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重大疾病保障工作。
亮点五:让农村老人的晚年更安定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总的方向是完善制度、提高水平、逐步并轨,最终迈向城乡一体化。
2009年12月,中国启动首批新农保试点,年满60周岁的参保农民可按月领取养老金。2011年7月,中国又启动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满60周岁的参保居民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已达3.02亿人。全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达到60%以上,老少边穷地区总体覆盖面达到85%以上。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海南、重庆、西藏、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已经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全覆盖。根据国务院决定,2012年将实现两项制度全覆盖,比预定计划提前8年。
越来越多的人正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受益。据统计,第一、二批试点地区平均参保率接近80%,有不少地方参保率和续保率均达到90%以上,已经启动的第三批试点地区参保人数也在快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