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4:1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思考

关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思考

理论前沿 2007年第20期

[摘要]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是新时期人民法院面临的首要课题。要通过以下基本路径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1)培养理性司法观;(2)保障司法独立;(3)完善诉讼程序制度;(4)建设职业化法官队伍;(5)营造良好司法环境;(6)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关键词] 公正; 高效; 权威; 审判制度

[中图分类号] D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0-0011-0

3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开创审判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是努力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成为新时期人民法院面临的首要课题。有鉴于此,笔者就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建设路径作一探讨。

一、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内涵、特征

(一)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内涵。

公正即公平正义,它的传统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态度公允、利益平衡等内容。公正司法是指审判机关对诉讼案件及时作出符合法律事实和法律规定的裁判。高效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是指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取最大程度的收益。高效司法是指通过科学设置程序,合理运用司法资源,以最小的司法成本获得最大的成果。

权威意味着服从的正当性。司法权威就是要通过严格的司法程序、规范的司法行为向当事人和全社会所展示的一种司法威望和公信力。概而言之,所谓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为使案件得到公正且高效的处理,并使这种处理结果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和执行,所赖以从事司法行为的规则的有机集合。

(二)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特征。

第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一致性。和谐社会要求满足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诉求,实现人民孜孜以求的司法目标。而司法工作的灵魂和生命是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始终追求并努力实现的司法目标是司法公正,衡量司法能力强弱和司法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还是司法公正。人民群众对公正高效司法的期盼最热切,对司法不公的指责也最激烈。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满足了人们最热切的期盼,是否能将人们的指责降为最低乃至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公正、高效、权威的有机统一性。公正、高效、权威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公正是权威的获得途径。司法的权威从形式上看是由国家强制力来实现的,但其基础则是司法的公平与正义。司法唯有恪守并实现公平与正义,才能为人民所信赖和信仰。被信仰的司法必然是有权威的司法。高效是公正的具体表现。司法公正必须是有效率的公正。如果案件久拖不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能及时实现,司法的“公正”也就失去了意义。权威是公正的有力保障。人民法

院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专门机关,要实现定分止争的功能,不能没有权威作为坚强后盾,否则即使办理的案件和作出的判决再多再好,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第三,公正、高效、权威的衡平性。衡平即价值的均衡,在同时追求几种价值的实现时,往往会出现无法同时达到价值最高点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选择衡平的价值。一般来说,在三种价值中,公正是第一位的,公正是司法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司法制度和司法程序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的公正性。如果失去公正,再高的效率、再高的权威也没有意义。案件审判的及时高效、审判的权威性,要在保证案件质量、实现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如果案件不公正,引发当事人上诉、申诉,就没有了效率,就丧失了司法权威。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公正、高效、权威三种价值的顺序可能出现各有侧重的情况。

二、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基本路径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任务,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最终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司法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思想基础,针对制约法院工作的基本矛盾和问题,从宏观上找出通往司法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观念支持——理性司法观的培养。

观念是制度构建的基础和制度运行的驱动力。首先,要正确把握司法的功能定位。一方面,在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民法院应当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在争端解决、权力制约乃至政策形成方面担负更重要的职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承认司法的有限性,正确处理好恪守司法的被动性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关系,做到“到位”但不“越位”。其次,要明确司法的应有职责。坚持为大局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一致性,坚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法律负责的一致性。既要着力维护社会秩序,又要充分保障人权;既要着力保障国家权力实施,又要依法限制权力滥用。再次,要明确司法工作的检验标准和目标追求。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统一、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最后,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司法价值观。必须转变重政权轻民权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保障人权作为人民法院的基本价值观和工作出发点,努力使我国的司法制度及运行实践与人民群众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要求相适应。

(二)制度保障——依法独立审判的确立与落实。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首先,要健全司法体制,保障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独立性是司法公正、高效、权威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关键因素,必须在制度上建构确保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司法体制。在保障司法的外部独立方面,国家应在法院的编制体制、人事制度、经费预算和拨付方式以及法院的基础装备设施等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使法院不受制于行政机构。在实现司法内部独立方面,应从制度上规定法官的平等地位、独立判断权和表决权,在实现法官职业化的基础上构建法官身份独立制度;按照司法权运行规律合理规范法院内部审判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规定不同审级法院的法定职责与关系。其次,加强有效监督,保障司法权的公正行使。任何权力都要受到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审判权作为一种具有终局权威性的权力,在强调依法独立行使的同时,强化并规范外部当事人的监督、人大监督、检察监督、舆论监督和内部审判监督,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保障审判权的正确行使。

(三)合理规制——完善诉讼程序制度。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应当围绕诉讼程序制度的完善,合理规制司法权。就公正审判而言,应进一步强化落实公开审判原则,把依法应当公开的内容全部予以公开;进一步强化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使当事人充分享有诉讼程序中应有的知情权、控辩权、陈述权、举证权等;进一步改革案件管辖制度,探索实行跨地区民事案件的管辖方式,扩大一审案件管辖范围,加强提级管辖、指定管辖的适用;进一步规范审理程序,改革完善举证制度,健全法官中立制度,认真执行法官回避制度,确立权力寻租的司法排除规则,严防当事人和法院争夺管辖权的不正常现象。就高效审判而言,应发展和完善简易程序,适当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审级,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合理确定法院功能和诉讼程序设置之间的关系,严格审限制度和举证时效制度,强化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探索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探索实行委托调解、诉调对接等新的方式方法,积极运用网络信息等高科技手段,确保案件及时、快捷处理。

您可能更想看„

新制度经济学与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的三...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范式:一个归纳...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探析

制度兼容制度互补与我国自然资源产...理解制度:对政治学中制度研究范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新发展与政治学新制度...制度分析的层次问题与国际制度研究

论教育制度变革的观念前提

制度变迁与制度效率的波型特征的经济...制度变迁方向的确定性:基于恩格斯合...(四)基础要素——建设职业化法官队伍。

法律制度所应获得的尊严和威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司法工作人员的认识广度以及他们对其所服务的社会的责任感的性质与强度。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官队伍,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结合当前法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的法官队伍建设应继续坚定不移地以职业化、专业化为发展和努力方向。一是完善法院队伍分类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推行法官员额、法官助理和主审法官制,实现审判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探索法官职业准入及流动机制,改革法官选任制度,拓宽法官选任渠道,加强法官职业流动,不断增强法官队伍活力;三是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改革现行的以在职教育、一般法律学科教育为主的培训模式,构建符合职业化要求的包括“职前培训”与“继续教育”在内的法官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培训机制;四是规范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符合职业化特质的以法官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法官业绩评价体系,完善符合法官职业特点和独立审判要求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升法官的职业意识和修养;五是完善法官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法官职业身份保障制度、职业权力保障制度和职业安全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符合职业化需要的法官保障水平。

(五)社会认同——营造良好司法环境。

认同,可以理解为信任和赞同,是对事物品质真实性和他人行为可靠性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一种认可和支持。社会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社会认同是司法活动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司法认同感缺失的社会,就难以树立司法权威,司法就失去公信力,司法也就无法正常活动。因此,普遍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是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内在的凝聚核。问题在于,法律如何才能被信仰,司法认同、司法权威如何形成。一方面,应通过司法的公正高效和法院法官的良好形象,树立司法的公信力。诉讼应该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中进行,法官据以定案的司法标准是统一的,法官应该具备与职业相适应的素质品质;诉讼参与人应该正确对待自身举证责任,恰当行使诉权,尊重司法程序。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形成信仰法律的习惯,抵制非法破坏司法权威的因素。必须树立法律是全民的法律,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理念,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同感。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质,在全体公民中养成自觉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事实证明,审判权威的形成,离不开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司法部门的强大力量,更离不开全社会对法律的共同认同感。只有在拥有认同感的前提下,人民群众才会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法治社会才能形成,司法权威才得以树立。

(六)根本保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根本保证。首先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就是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活动需要通过国家立法予以规范。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必然会加强党对司法的领导。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应在党的领导下制定,应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国家意志化。其次,党要督促、支持和保证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加强和改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应该努力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带头支持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最后,改善党对法院的领导方式。党的领导必须是大政方针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应在整体上把握,全局中总揽,通过着力加强人民法院的党的组织建设和法官队伍建设,指导审判机关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和指导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司法领域贯彻落实,领导并推动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功能和作用。

(本文作者:丁义军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第二篇: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砥砺奋进

法律,通过司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司法,让法律的信仰根植于每个社会成员内心。

司法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中国的司法制度,深深扎根在中国广袤的沃土。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加快推进,新形势、新任务、新期待推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开拓向前。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党的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改革司法保障体制……2008年底,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部署了4个方面、60项改革任务。

自上而下,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各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呈现出整体推进、扎实有序、举措频出的良好态势。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复杂艰巨的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治保障,向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目标砥砺奋进。

这是深化对权力监督制约的改革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执法行为,确保执法办案质量,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法院副院长王红梅,对曾经宣判的一起普通盗窃案记忆犹新:被告人刘某听完宣判结果,失望地说:“同监室的另一个人盗窃数额一样多,人家判了五年,我却判了六年半,我不服,我上诉。”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王红梅:为什么同一类案件,不同的法院、不同的法官,在判决结果上会发生同案不同刑、量刑畸轻畸重的现象呢?能不能将量刑过程脱离案件的人文因素和地域因素,避免同案不同判呢?

一次不公的裁判如同污染了水源;一次不规范的量刑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王红梅在思考。同时,南京张明宝、三门峡王卫斌、成都孙伟铭醉驾案等相同或相似的案件,量刑却存在较大差异,也使得规范法官量刑刻不容缓。

2010年10月1日,“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作为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成为新中国刑事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法院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方法,使法官量刑从“估推”到“精确计算”决定刑期,避免因不同的法官由于学识、素养、经验不同,对案情相近或相似的案件,得出不同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卫东表示,“这一改革是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由粗放走向精密,从估推走向严谨、科学、规范的必由之路。”

科学合理的审判程序设置是实现结果公正的根本保障。

法庭量刑过程引入检察机关量刑建议,被法学界普遍认为是改革的一大亮点。公诉人可就量刑提出刑罚的种类、幅度、执行方式及其理由和依据。同时,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建立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等发表量刑意见,规制法官在控辩双方量刑交锋确定的范围内量刑,减少了量刑的随意性。

改革推行以来,刑事案件审判上诉率、抗诉率、发回改判率大幅下降,当庭认罪率、退赔退赃率、当庭宣判率和服判息诉率明显上升。

四川成都武侯区法院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检察官、律师、社会公众等共300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98%以上的受访者赞成量刑规范化改革。

“以权力制约权力”,各部门之间对于权力的监督制约频频拿出得力举措,推动改革前行:

——规范财产刑执行程序,执行裁决权与实施权分权制约。最高法院出台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若干意见,提出优化执行权配置、强化执行监督,完善立案、审判、执行协调配合机制,建立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

——完善诉讼监督范围。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公安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对公安机关违法立案的情形进行监督。同时,增加诉讼监督手段,强化对司法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渎职行为的法律监督。

——优化检察职权配置、强化自身监督制约,检察机关全面推行职务犯罪审查逮捕程序改革。自2009年试行职务犯罪批捕权上提一级改革以来,全国职务犯罪案件不捕率由2008年的3.9%上升到接近8%。

——公安机关出台了12万字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等一大批规范,逐步深化规范执法机制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公信力。各级警务督察部门本着“边建、边用、边完善”的原则,不断延伸督察触角、不断前移监督关口,依托已经建成的系统开展网上督察,促进执法安全、整肃警容风纪。

——司法行政机关改革监狱体制,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监狱经费全额保障和监企分开、收支分开,严格办理减刑、假释程序和标准,减少了刑罚执行环节发生的腐败现象,保障了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各政法机关相互配合,司法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体现中国特色——

2009年,云南晋宁县看守所发生的“躲猫猫”事件,一度让监管场所发生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开展了监管执法专项检查活动,清理牢头狱霸在押人员2207人,166名民警、7名检察人员因失职渎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截至2009年底,全国将近95%的监管场所实行了派驻检察室,共安排9000多名派驻检察人员。截至2010年底,全国公安监管场所共增加警力8052人。

2010年3月,中央综治委办公室、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生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综合治理看守所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并开展看守所安全管理大检查专项活动。

检察机关积极配合人民法院量刑改革。2010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下发《人民检察院开展量刑建议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同年9月下发《关于积极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 全面开展量刑建议工作的通知》;同年11月,为确保改革取得成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联合会签了《关于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的通知》。

司法鉴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一批10家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已向社会公布,重复鉴定、多头鉴定等问题进一步缓解。

……

没有制约的权力,将导致滥用和腐败。司法职权正以其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方式,实现着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规范着司法执法行为,维护着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改革

——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保障人权,改革实践中体现人文关怀

2010年5月9日,“杀害”同村人并已在监狱服刑十多年的河南商丘农民赵作海,因“被害人”赵振裳的突然回家而被宣告无罪释放。无论是几年前发生的佘祥林案件,还是赵作海案件,都考验着中国司法。

死刑案件人命关天。“尊重和保护人权”成为各政法机关的共识。

不久,在中央政法委的高度重视和统一指导协调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力求从执法源头上把好证据关,减少刑讯逼供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防范冤假错案。

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特别强调,“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依据”。

两个规定下发后,上海一中院刑一庭法官在承办一起故意杀人案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供述反复,庭审中不供认,并且案件其他证据不能得出唯一结论,不足以排除一切合理怀疑,遂提出被告人无罪的意见,经与检察机关沟通,本案最终以检察机关撤回起诉结案。

把住事实关、证据关、法律关、责任关——这是对人权的保护,这是“以人为本”精神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中的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一条鲜明主线——

“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相济司法刑事政策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正确实施国家法律的指南。目前,刑法修正案

(八)草案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从立法层面贯彻宽严相济。

草案涉及多项重大改革举措,适当减少了死刑罪名,调整了刑罚结构,解决“死刑偏重、生刑偏轻”的问题,加大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严重犯罪的惩处力度,完善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规定……

2010年在全国推行的社区矫正,也是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一项重要改革。被矫正者能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接受改造,免受狱内其他罪犯的“交叉感染”,有利于其重新回归社会,避免被矫正者个人家庭的稳定性遭受太大影响,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截至去年9月,社区矫正已经覆盖全国57%的乡镇、街道,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54.5万人,累计解除矫正28.7万人,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率0.2%左右。

司法,不只有雷霆万钧,当她展露出春风化雨的一面,能让几近枯萎的心灵获得重生。

2010年9月15日,山东青岛监狱的广场上临时搭建起了十几个遮阳布棚。20多家用工单位,正在对90位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进行面试。

还有一年多就将刑满释放的齐铮(化名)拿着墨迹未干的工作合同向管教们展示,“能带着一张合同回家,真好!”这一天,除了齐铮,还有60人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高墙内的人”不会被社会遗忘。近年来,各地司法行政机关针对刑释解教人员探索建立起“大墙内外资源共享,监所社会双向互动”的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作新机制,实现了“出来有人接,接回有人管,就业有人扶,困难有人助”。

司法,帮扶弱者的担当,让人们从心底感受到无比的温暖。

——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改革是司法领域人权保护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2009年3月,中央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救助工作在全国范围全面展开。据不完全统计,意见印发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救助刑事案件被害人1497人,发放救助金额2377万元;全国法院共发放救助金7695万余元,2680多名被害人得到了救助;2010年,全国检察机关救助刑事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人数和金额均有较大幅度上升。

——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在全国范围陆续开展,目前已有17个省区市和一些地、市出台了实施意见,对一批刑事被害人实施了救助。国家赔偿法的修改也进一步完善了刑事赔偿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司法部推出法律援助便民利民10项措施,不断加大法律援助财政支持力度。2010年中央补助地方法律援助办案专款已从6000万元增至1亿元。各地根据改革要求,努力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010年8月通过的人民调解法,建立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完善了人民调解与诉讼制度相衔接的机制,促进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

……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改革历历在目。人本精神融入立法和司法实践,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关怀。

这是推进司法公开与民主的改革

——拓宽畅通民意沟通渠道,让人民广泛参与,发挥各方监督作用

政法机关的根本属性是人民性,根本职能是为人民服务。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发动群众让人民广泛参与。

2009年6月22日是检察机关统一举报电话12309正式开通的第一天,同时也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网站正式更新的第一天。由于点击人数太多,导致网站近乎瘫痪,而刚刚开通的举报电话也几乎被打爆。

司法机关迈出拓宽民意沟通渠道的一步,就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改革推进司法公开与司法民主,顺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是大势所趋。

政法干警既是执法、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政法机关敞开大门访民意,打开心扉听民声——

2008年12月起,全国190多万公安民警进村入户,开展“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为群众和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从大接访到大走访,再到今年开展的开门评警,公安机关近年来深化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2009年5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开通民意沟通电子邮箱,专门收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合理意见建议,并转化为法院工作决策的参考依据。

2011年2月9日,各高级法院全部开通了法院工作人员违纪违法举报网站,并与最高人民法院的举报网站实现联网对接。

近日,微博救助乞讨儿童掀起网民热情,公安部有关负责人也通过微博积极予以回应,“将认真对待每一条线索,努力部署核查。”

……

按照科学、畅通、务实、有效、便捷的要求,广泛深入地了解把握社情民意,改革的形式创新就在点滴的进步中完成。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司法公开须臾离不开创新,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阳光司法”——

审判公开、警务公开、检务公开、狱(所)务公开……司法改革几年来进一步走向公开透明,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从法院、检察院开放日到院长、检察长接待日,从110宣传日、消防宣传日到警营开放日;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到特约监督员、特约监察员、特约咨询员……各级政法机关把大家“请进来”倾听呼声、解决实际困难,也让群众了解了政法工作,拉近距离、消除隔膜。

从建立检察机关综合服务大厅、健全案件办理查询机制,到人民法院破解“立案难、申诉难”,开展“立案信访窗口”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法院网上晒判决书、进行庭审现场网络直播,到检察院利用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听民声、维民权、解民难,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从消防事故责任公开认定、道路交通事故公开处理,到建立新闻发布会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司法公开透明就要满足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司法改革就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已经建立的制度,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深化司法民主——

近8万名人民陪审员、2万多名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法官、检察官办理案件的监督制约。

2005年5月至2010年3月,人民陪审员共参与全国法院审理案件近200万件,占基层法院普通程序案件总数的19.5%。在选任人民陪审员的过程中,各地法院注重吸收社会不同行业、性别、年龄、民族的人员,既吸收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员,又扩大吸收群众威信高、品德好、有能力的城乡基层干部、普通群众、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

人民监督员制度自2003年启动试点以来,全国3137个检察院共先后选任人民监督员3万多人次,监督案件3万多件。2010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全面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同时将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方式改革为由上级检察院统一选任,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扩大到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中具有终局性决定权的主要环节。

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对加强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廉洁公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司法机关普遍建立健全和党外人士的沟通、通报、联络和联席会议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运用听取和审议“两高”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多种监督形式……从人大的法律监督到政协的民主监督,从舆论监督到群众监督……全国人大代表拜秀花说,从知情到参与,再到监督,人民群众越来越广泛地参加到司法审判工作中,通过这种参与的扩大,监督机制和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加大对司法的监督的力度,是促进司法廉洁,减少司法腐败的有效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认为,解决司法腐败首先还是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进行完善,使得司法权力能够在合理合法、公平公开的轨道上运行,从而把腐败降到最低限度。

这是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改革

——巩固成果、开拓进取,在继续深化改革的攻坚道路上再铸辉煌

司法体制机制改革,跳跃着时代发展的脉动——

高科技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打造公正廉洁司法功不可没。

公安机关网上督察成了“千里眼”、“顺风耳”,不但能够及时发现、预防、纠正干警在执法过程中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还能够通过分析研判加强源头治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痼疾顽症”。督察人员反映,以往通过现场督察走遍17个环京公安检查站,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现在通过网上督察巡查一次只需要几分钟。

河北邯郸鸡泽县公安局利用网上督察系统,为一起当事人在派出所闹事、殴打民警情况进行了录音录像。当事民警说:“开始在所里安装视频探头,自己心里总觉得不自在,有抵触情绪。后来发生了这件事,县局根据监控录像为我维了权,原来这也是对我们执法的一种保护。”

信息化是政法机关一直下大力气狠抓的“硬件”建设——

公安机关“金盾工程”2003年全面启动实施,目前信息网已覆盖了全国省级公安厅(局)、478个市局、3361个分县局和7万多个基层所队,接入网覆盖率达到99%。

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人民法院实现“审判公正、执行高效、队伍廉洁”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法院一级网全部开通,90%以上中院开通了二级网,约60%基层法院开通了三级网,部分地区已经将网络和应用延伸到人民法庭,实现了专线通信、视频提讯、庭审直播、案件信息传输等功能。

检察机关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启动电子检务工程,推动健全科技强检工作机制,加快推行网上办案,基本实现办案信息网上录入、办案流程网上管理、办案时限网上预警、办案质量网上考核,为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物质保障。

政法机关“硬件”装备大幅提升,人员素质的“软件”建设也有声有色——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分12期举办了全国中级和基层法院院长培训班,将全国3600多位中级和基层法院院长全部轮训一遍。

检察机关重点加强和完善初任检察官、晋升高级检察官资格培训及新进大学生、军转干部等新进人员岗前培训。2009年全国共培训拟晋升人员2万多人,2010年9057人进行了晋升高级检察官资格网络培训。

两年来,公安部直接培训各级领导干部1.6万人。目前,全国建有各级训练基地2000多个,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四级训练基地网络。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监狱劳教警察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进行“处突”演练近3600次、综合演练近1200次,2010年组织全国司法所长、县市区司法局科室负责人执法大轮训。

职业培训制度使广大政法干警执法能力、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夯实政法基础建设的后盾,是坚实的经费保障支持——

财政部两年来累计专项安排中央政法转移支付资金680多亿元,地方对政法经费支出数也持续增加,极大改善了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政法机关的经费保障水平和执法办案条件,解决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皇粮不够吃杂粮”的问题,促进了政法机关严格公正廉洁执法,提升了政法机关综合战斗力和执法公信力。

同时,财政部会同中央政法机关先后制订下发了县级公检法司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编制、修订了10项政法基建标准,初步建立了政法基础设施国家建设标准体系,加大了对政法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下大力气解决长期困扰司法机关的人财物保障难题,加快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司法机关职务序列改革、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改革润物无声,政法机关正在逐步充实提高。

回眸奋进历程,步伐铿锵有力,收获硕果累累;展望发展前景,使命更加荣光,信念更加坚定——

2011年,注定成为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任重道远:

——在优化职权配置方面,完善刑事诉讼二审、再审程序,完善死刑复核的法律程序,改革完善民事、行政诉讼制度,改革完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等改革需要出台新举措,进一步完善政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司法制度。

——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方面,完善逮捕条件,探索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制度等项改革,修改完善刑诉法相关规定。

——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方面,研究制定政法干警职业道德规范,研究确定与政法工作性质和地区特点相适应的政法专项编制标准,建立完善法官、检察官及其辅助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明确司法警察的职责和职权,完善政法干警工资和职业保障制度等。

号令再次发出,号角再次吹响。

2010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时强调,要抓好已出台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打好明年改革任务的攻坚仗,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的“时间表”也更加清晰——2011年着力抓好剩余改革事项实施意见的出台;2012年对司法体制机制改革进行评估和总结,确保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各项措施基本落实到位……

感受风云际会,把握时代脉搏。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总体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更加突出、更为紧迫,加快完善司法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更加繁重。

公平正义——司法改革的奋斗目标,人民对司法的殷切期望。为了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承载时代风云,政法机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以攻坚克难的精神,积极推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司法公正,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的成效;

——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依法治国,法治天下。公平正义的旗帜,在神州大地高高飘扬……

第三篇: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砥砺奋进

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砥砺奋进

——我国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深化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民警说:“开始在所里安装视频探头,自己心里总觉得不自在,有抵触情绪。后来发生了这件事,县局根据监控录像为我维了权,原来这也是对我们执法的一种保护。”

信息化是政法机关一直下大力气狠抓的“硬件”建设——

公安机关“金盾工程”2003年全面启动实施,目前信息网已覆盖了全国省级公安厅(局)、478个市局、3361个分县局和7万多个基层所队,接入网覆盖率达到99%。

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人民法院实现“审判公正、执行高效、队伍廉洁”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法院一级网全部开通,90%以上中院开通了二级网,约60%基层法院开通了三级网,部分地区已经将网络和应用延伸到人民法庭,实现了专线通信、视频提讯、庭审直播、案件信息传输等功能。

检察机关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启动电子检务工程,推动健全科技强检工作机制,加快推行网上办案,基本实现办案信息网上录入、办案流程网上管理、办案时限网上预警、办案质量网上考核,为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物质保障。

政法机关“硬件”装备大幅提升,人员素质的“软件”建设也有声有色——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分12期举办了全国中级和基层法院院长培训班,将全国3600多位中级和基层法院院长全部轮训一遍。

检察机关重点加强和完善初任检察官、晋升高级检察官资格培训及新进大学生、军转干部等新进人员岗前培训。2009年全国共培训拟晋升人员2万多人,2010年9057人进行了晋升高级检察官资格网络培训。

两年来,公安部直接培训各级领导干部1.6万人。目前,全国建有各级训练基地2000多个,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四级训练基地网络。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监狱劳教警察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进行“处突”演练近3600次、综合演练近1200次,2010年组织全国司法所长、县市区司法局科室负责人执法大轮训。

职业培训制度使广大政法干警执法能力、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夯实政法基础建设的后盾,是坚实的经费保障支持——

财政部两年来累计专项安排中央政法转移支付资金680多亿元,地方对政法经费支出数也持续增加,极大改善了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政法机关的经费保障水平和执法办案条件,解决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皇粮不够吃杂粮”的问题,促进了政法机关严格公正廉洁执法,提升了政法机关综合战斗力和执法公信力。

同时,财政部会同中央政法机关先后制订下发了县级公检法司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编制、修订了10项政法基建标准,初步建立了政法基础设施国家建设标准体系,加大了对政法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下大力气解决长期困扰司法机关的人财物保障难题,加快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司法机关职务序列改革、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改革润物无声,政法机关正在逐步充实提高。

回眸奋进历程,步伐铿锵有力,收获硕果累累;展望发展前景,使命更加荣光,信念更加坚定——

2011年,注定成为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任重道远:

——在优化职权配置方面,完善刑事诉讼二审、再审程序,完善死刑复核的法律程序,改革完善民事、行政诉讼制度,改革完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等改革需要出台新举措,进一步完善政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司法制度。

——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方面,完善逮捕条件,探索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制度等项改革,修改完善刑诉法相关规定。

——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方面,研究制定政法干警职业道德规范,研究确定与政法工作性质和地区特点相适应的政法专项编制标准,建立完善法官、检察官及其辅助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明确司法警察的职责和职权,完善政法干警工资和职业保障制度等。

号令再次发出,号角再次吹响。

2010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时强调,要抓好已出台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打好明年改革任务的攻坚仗,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的“时间表”也更加清晰——2011年着力抓好剩余改革事项实施意见的出台;2012年对司法体制机制改革进行评估和总结,确保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各项措施基本落实到位„„

感受风云际会,把握时代脉搏。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总体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更加突出、更为紧迫,加快完善司法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更加繁重。

公平正义——司法改革的奋斗目标,人民对司法的殷切期望。为了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承载时代风云,政法机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以攻坚克难的精神,积极推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司法公正,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的成效;

——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依法治国,法治天下。公平正义的旗帜,在神州大地高高飘扬„„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记者杨维汉、陈菲、隋笑飞、崔清新、邹伟)

第四篇:司法何时权威——对程序公正价值的再思考

陈柯剑

一 时代呼唤司法权威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载入宪法,“法治” 第一次有了宪法上的意义。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将步入法治时代。法治时代不仅是突出司法公正的时代,也是突出司法权威的时代。

人治需要个人权威,法治则强调法律至上,而司法是法律正义的最终守护神,法律的至高无上是通过司法权威来体现的。没有司法权威,法律至上将是一句空话;没有司法权威,国家法制的统一也将遥遥无期;没有司法权威,法院的生效裁判将因为有履行条件的债务人拒绝履行而失去意义;没有司法权威,司法裁判将弱化其平亭曲直定纷止争的功效。因而法治时代也应该是突出司法权威的时代。

法治社会是一个尊重、保障权利的社会,法治进程就是整个社会权利意识不断唤醒、权利不断主张并得以保障的过程,因而在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中,法院的司法活动必将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每天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登陆网络,几乎都有有关法院司法活动的报道,无论是谁都能感受到社会这股关注司法的热流在涌动。在社会空前关注之下,当前普遍困扰法院的“执行难”除了反映法院的实际困境之外,实际上又向社会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守好你们的权利,否则司法保护不了你们。这无疑又将加剧动摇社会对司法的信心。伯尔曼说过: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得到切实地遵守。因而权利时代也应该是突出司法权威的时代。

在流入我国的欧美司法文献中,难得见到论证司法权威方面的文章,撇开笔者的孤陋寡闻,可能在“藐视法庭罪”根深蒂固于国民内心深处的国度,独立的终审权即意味着司法权威。德国大法官傅德曾说:在德国,通常没有人去谈论法官独立性问题,它是不言而喻的,属于社会意识。[i]美国《司法行为守则》中提到:“独立的、受尊重的司法机构是我们的社会中正义所必需的”。我们更熟悉的则是一位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所说的:我们享有终审权并非是由于我们的判决总是正确的,正好相反,我们的判决被认为是正确的就是因为我们享有终审权。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潮流冲击着我们传统的司法理念,中国加入WTO后更迫使人民法院必须面向世界,加快司法改革步伐,尽快树立司法权威,与国际司法制度接轨。当中国加入WTO后,必将有越来越多熏陶在西方法治文化中的外国商人、企业来到中国从事经贸活动,在他们看来,如果有超司法的因素在左右他们的诉讼、如果案件可以“翻烧饼”式的反复再审,如果债务人既不破产也不履行终审裁判确定的法律义务,那么,通过诉讼解决纷争将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在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时,不该忘却健全相应的法律和司法制度。正如一些外商坦诚所言:“我们看中的不仅仅是中国对外商的各项优惠政策,我们更看重中国的法律法规是否完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保护”。[ii]而要消除外商这种顾虑,必须树立法院的司法权威。

我们不能局限于刑事审判拥有“生杀予夺”大权来理解法院的司法权威,司法权威是法院的,这是一种司法理念,司法权威是全社会的,这是一种法治理念。司法权威,简言之,即司法机关享有司法终审权,包括司法活动被信仰、裁判结果被尊重。有学者概括为司法至上、司法至尊、司法至信。[iii]具体含义有:司法方式具有优势地位,非司法的纠纷解决方式都不能与之冲突、抵触,一旦冲突,前者可以司法救济方式予以纠正;司法方式具有排他性,当事人一旦选择了司法方式并据此产生处理结果,即不能再选择其他方式,甚至在处理过程中也不能轻易单方面作出放弃并选择其他方式之有效决定;[iv]司法解决的终局性,司法程序的结束即意味着冲突将不再得到国家公权的处理;司法解决的稳定性(推定公正性),司法裁判一旦作出,即具有推定公正的效力,对于原审、二审的司法裁判,在终审、再审时也应当设定它是公正的;司法裁判的扩张力,终局裁判不仅对当事人有约束力,甚至相应的其他部门或个人都产生协助执行的义务,并且,终局裁判确认的事实是预决的事实;行政审判权,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应相对人的请求受司法审查;司法独立。

二 当前司法权威面临的尴尬

法院司法权威的树立除了需要法院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外,[v]最主要还得依靠法院自身的公正审判来实现,通过司法公正进而达到司法权威,因为只有公正的裁判才可能被社会公众所信赖和认可,如此裁判才可能顺利或较少阻力地得到履行。

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法院加快了司法改革的步伐,最高人民法院适时地推出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全国各级法院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司法公正这条主线,轰轰烈烈地将法院司法改革往纵深推进:大力推行公开审判制度,改革传统裁判文书写作模式,增强裁判的透明度;推行立审、审执、审监分立,建立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各级法院加大了培训力度,法官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普遍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在法官队伍中建立了竞争机制;理顺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关系,做好了“还权”工作;部分法院还开展了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制,逐渐地使审判权向少数精英法官集中;开展集中教育整顿,下大力气清除司法人员腐败,保证审判队伍的纯洁。各级法院所做的这一切努力,也换来了丰硕的改革成果。以笔者所在的法院为例,通过两年多的改革实践,法官公正司法的理念进一步得以强化,法院的司法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社会认同,出现了“原被告双双向法院送锦旗表示对公正裁判的满意,被告人带着锦旗领有罪判决,法国索尼克公司老总专程飞渡重洋只为表达对中国西部法院公正司法的敬意”等以前没有过的新鲜事。应该说,这只是全国法院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

法院司法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司法公正理念得到了相当的强化,这的确让人振奋。但

现实的司法环境仍然相当恶劣,最突出地表现在法院执行活动仍然艰难,在中央支持法院执行攻坚的11号文件下发全国后,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已经变换了手法对抗执行,暴力抗法事件仍频频发生,执行干警屡遭围攻、谩骂、殴打、拘禁。我们经常看到这样鲜活的报道,法官在执行活动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面对当事人拒不履行生效裁判的坚强,法院也几乎穷尽了立法赋予的执行手段,不少法院不断探索出诸如“悬赏举报”、在报纸上、互联网上公布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债务人名单等新的执行举措并大举推广。行政审判中,县长、市长难得“亲自”出庭应诉,或者指派一名法制办(局)官员,或者干脆就拒绝参与诉讼。有时我们还看到,法院终审裁判作出后,新闻媒体又根据他们“查明”或推定的事实作出 “民间裁判”挑战司法终审权。等等这些都说明,司法权威还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高度,我们所期待的“司法权威因司法公正的强化而有所好转”的局面也还没有出现。[vi]这不能不让人担忧,也不能不让人进一步思索。

三 司法权威根本上来源于程序公正

即使出现如此局面,笔者对“坚持司法公正进而达到司法权威”并没有产生过怀疑,相反还坚信坚持司法公正是通向司法权威的必由之路。我们不能离开司法公正谈司法权威,没有公正作基础的权威是专制的权威,也必将是短暂的权威,而当前司法权威出现的尴尬,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司法公正的含义。司法公正不仅是指实体处理结果公正,还包括审判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完全独立不能相互替代的两个方面,它们各有其价值,实体不公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失衡,程序不公不仅可能导致实体不公,而且必将使当事人对法官作出的裁判产生怀疑,从而加剧被裁判者与裁判者的矛盾。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程序公正,据15个高级人民法院的统计,1998年上半年共查出裁判有错误的案件10340件,其中属于超审限、违反管辖规定等程序性错误的,占84%左右,实体错误仅占16%。[vii]这几年的情况如何,笔者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但从有关对程序公正价值有失偏颇的理解上看,程序公正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程序公正本来有它独立于实体公正的价值,但长期被人忽视。直到现在,在审判实践中把程序公正的价值简单理解为“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依然相当顽强,[viii]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程序法依附于实体法”、“程序工具主义”的翻版。而当前我国司法实务界的这种认识错位,绝对无力扭转我国目前司法权威已陷入的尴尬局面。

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1.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公正。

英国有句古老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但要伸张,而且必须眼见着被伸张”。还有一个西方法官提出:我希望能够有效、有序地主持庭审,使其不但成为一个能够作出公正判决的法庭,同时也能让所有出庭的人感受到客观和公正。这些表述与我们当前提出的“以公开促公正”大体是一致的,都强调了司法程序公开的重要性。通过公开,当事人(甚至全社会)可以看见在诉讼过程中法官是否严格遵守程序法的规定,是否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是否平等地重视双方当事人的主张、举证、质证、辩论,裁判的形成是否完全是受当事人上述努力的影响而非法外势力干预的结果,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程序是否公正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客观的,并且能被当事人感受到。

获得胜诉和获得公正对待是当事人的双重愿望,二者是完全独立的,当事人一方面都希望法官作出公正的而又合其自身利益的实体裁判,同时也希望获得平等参与、平等影响裁判结果的机会。基于此种程序价值的理性认识,为了争取裁判过程的更大透明,甚至还有学者建议将法律推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过程及合议庭歧义法官的意见在裁判文书中载明。[ix]这样做,更利于使法庭成为胜者堂堂正正、败者明明白白的诉讼场所,更利于胜负双方对法官客观、公正、平等的裁判有更多的理解和信赖,从而达到息诉服判的效果。以前我们片面强调实体公正,轻视程序公正,就是因为忽视了当事人在追求实体公正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艰辛,仿佛公正的结果是法官给予的,而不是当事人争取的,事实证明,法官武断给予的“公正”当事人并不领情,当前大量的上诉、申请再审案件最后在上级法院或是社会看来原审判决结果是公正的占了相当比例即为明证。现在是该归位的时候了,否则,当事人将通过不断的上诉、申请再审来请求上级法院对他在诉讼中所作的努力给予更充分的关注,以期求得更满意的诉讼效果。现在的部分法官似乎忽视了当事人这种权利的苏醒,转而抱怨现在当事人的息诉服判工作难做,却忘了检讨其审判过程程序是否公正。当前居高不下的上诉、申请再审而最后又得到维持的案件很大一部分就是原审裁判“重实体轻程序”造成的,而这样的上诉申诉显然不能一概归责于当事人的无知和多事。这种结果的反复出现必然反复动摇我们本不牢固的司法权威。

在程序公正的前提下,法官实体裁判有失公正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实体不公倒应该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博登海默说:正义具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x]这说明实体公正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公正,对同一法律现象,由于人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差异,不同的个体站在不同的角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能都有不同的评判,即使是资深法官或法学家内部同样也会存在分歧,而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作出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可能又会发生变化。更何况,法院查明的事实都是证据堆砌起来的事实,还已成历史的客观事实本来面目本是一种理想,而由人收集的证据必然带有主观因素,法官对证据的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对证据进行筛选、证明力排序的过程,除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外,法官对证据的分析和事实的归纳更多依靠庭审感受,这方面能力的高低与法学知识的多寡并不必然成正比。因而,在程序公正的情况下,除非法官适用法律明显错误、据以裁判的证据是虚假或失效的,监督者一般不宜主动纠正,否则从理论上讲,这种纠正可能又会被更具慧眼的监督者纠正,“翻烧饼”式的再审将永无止期。窃以为,尽量给这样的裁判予以

稳定,才是我们维护司法权威的一种积极作为。

程序公正具有客观性,实体公正具有相对性,因而程序公正具有更易于评价的优点。但我国现行的程序立法评价裁判是否公正,仍然是以实体是否公正为主要标准,程序是否公正仅供参考,具体表现为现行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有相似的把“原审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作为二审发回重审和再审立案的条件。如果违反程序还没有达到“可能”影响实体公正的程度,现行法律承认它是公正的,也就是说,人人可见的程序不公,法律却视而不见,可见立法机关在立法当时也深受“重实体轻程序”思想影响。因而,现行程序法修改的当务之急是要正视程序公正的价值并突出程序公正的地位,加大对程序不公的惩戒,明确程序不公就是错。

2.程序公正也是一种民主且重视人权保障的公正。

在诉讼中,让当事人充分参与是非常必要的。美国“尊严价值理论”创立者杰里·马修曾以选举程序举例作了说明,他认为,一个人在选举过程中被排除在外,往往会使他作为公民的自我形象受到损害,并由此产生不公正的感觉。看来,人们参加选举实际上是在行使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权利,不论选举结果如何,这种参与本身都是有价值的。[xi]更何况在诉讼中,那些利益或权利可能会受到裁判或诉讼结局直接影响的人,应当有充分的机会富有意义地参与诉讼的过程,并对裁判结果的形成发挥其有效的影响和作用。还有学者认为充分参与“可以使纠纷当事人通过充分发言将情绪与意见在法律允可范围与方式方面予以发泄”。[xii]这种民主体现在诉讼中,就是要限制司法权的恣意和专横,充分地保障当事人行使辩论权利,法官不能为所欲为地限制甚至剥夺当事人的辩论权,那些以为查清了事实就简化甚至取消辩论环节的作法都是不足取的,尽管这可能延长了庭审时间而影响了效率。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权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封建传统式的为查明事实真相采用一切尽可能的手段收集证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程序的和平性和人道性在现代法中体现得越来越充分。程序公正,除了强调诉讼原则和程序科学、有序及严谨以外,还强调最大限度地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各项诉讼权利;而实体真实,则更侧重于通过一定的程序,最大限度地保障尽快查明案情,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利益,即控制犯罪。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禁止刑讯逼供、禁止侮辱人格或有伤风化的侦查实验等规定绝对无益于“查明事实、分清是非、追究责任”,但为了保证基本人权,设置这样一些程序规定并严格遵守,牺牲一定的实体真实是必须的,相信也为人权价值苏醒的社会所理解和支持。

3.在特定条件下无法做到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就是司法公正的全部内容。

法院难免会遇到事实无法查清的案件,没有案件基本事实,则无法适用实体法,当然就无法实现实体意义上的公正。但法院定纷止争的职能又要求法院不能拒绝裁判,因而在“重实体轻程序”的年代,法院为追求客观真实不遗余力地利用职权积极主动地调查取证,以至于在人看来,法官更象是一方当事人的律师,法官在赢得一方当事人“父母官”美誉的同时也遭到了另一当事人的唾骂,法官在没有平等对待当事人基础上作出的裁判自然难称公正。现在我们对法官的中立性地位有了更新的认识,而法官最好的中立方式就是消极。最高法院于1998年出台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对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作了更严格的规定,现在正酝酿中的证据立法也将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限制,从而在法律上让法官坐到该坐的中立位置上来。显而易见,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时候,实体意义上的败诉责任早已分配给了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这时,法官只要依法在当事人之间正确地分配了举证责任,保证程序公正,他就做到了依法公正裁判,尽管他还没有查清客观真实,没有做到实体公正,但谁又能说法官裁判不公呢?

程序公正这种看得见的公正、这种民主且重视人权保障的公正、这种直接意味着裁判公正的公正,它难道还仅起保障实体公正的作用吗?当然不。如前所述,它的独立价值已经凸现,程序公正使当事人感觉在被充分尊重的诉讼氛围中“得到了他所应得”,法官裁判的过程就是当事人感受民主、客观、公平、公正的过程。这样的裁判才容易被民众所接受,这样的裁判才可能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假以时日,民众对司法的崇尚和敬仰将慢慢复苏,司法权威将会有源头上的保障。因而,笔者认为,程序公正独立且首要的价值就是在于树立司法权威,保障实体公正只是它的附随价值罢了,正如在开采石油的同时,也会采得天然气。

笔者在此并不是刻意强调程序公正比实体公正更重要,事实上,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二者的关系“就如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不能厚此薄彼,何况程序公正还对实体公正具有保障作用。但鉴于目前学者们对实体公正价值的论述也够充分,在此不再赘述。

笔者坚信,如果我们正视程序公正的价值,并将程序公正贯穿诉讼始终,那么,法院司法权威的树立将不再遥远。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邮政编码:646000

电话:(0830)311192

3------------------

注释:

[i] 转引自左卫民 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ii] 韩国三星集团中国总部副总裁郑溶所言,参见《洋老板看中国》,(冯立东 王永前)《半月谈》1997年第17期,第21页。

[iii] 龚德培:《通过正当程序实现司法权威》,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6月24日。

[iv] 左卫民:《法院制度功能之比较研究》,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第40页。

[v] 时下,法官的职业特点已被更

多的人发掘和重视,相应地,现行法官的管理模式也得到了更多的质疑。的确,法院承袭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可能会培养更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但却未必能塑造更多的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权威好法官。因而,为尽快树立司法权威进而达到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权威,体现司法独立的司法体制改革也迫在眉睫。或许,司法权威还应当得到社会的关爱。在社会舆论监督中,能量最大者当数新闻媒体,新闻媒体依托其强大的硬件支持(新闻机构无疑是高新信息技术发展成果运用最充分的领域之一)和软件优势(高素质的记者以其特有的敏锐捕捉社会热点,间或还有法学专家的点评),更是充分地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反映快、影响大、震动大的特点。但也正因为此,新闻媒体一些诸如“司法腐败”、“法律白条”、“荒唐判决”等不适当的措辞又极大地挫伤了民众本就脆弱的法治文化心理,这样不经意的宣传又使法院的司法权威遭受重创。

[vi] 包括《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在内的司法文献均没有把树立司法权威作为改革目标,或许在目前整个社会这种法文化背景下,旗帜鲜明地呼吁司法权威是不合时宜的,但从 “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的呐喊声中,我们已经听到了对司法权威的向往。

[vii] 肖扬:《巩固发展教育整顿成果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全力维护司法公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8年第3期,第79页。

[viii] 当前谈及程序公正言必“保障”作用的论述颇多,类似还有更隐蔽的表述:“司法公正就是程序保障下的实体公正”,这种偏正式的表述依然掩盖不了“实体为正程序为偏”的思想。

[ix] 张骐:《通过法律推理实现司法公正——司法改革的又一条思路》,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第26页。龚成:《改革民事判决书制作模式的思考》,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2期,第20页。《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提上日程——纪念民事诉讼法颁行1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记者郭士辉),《人民法院报》2001年4月18日。

[x]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xi] 陈瑞华:《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第146页。

[xii] 左卫民:《法院制度现代化论纲》(下),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5月19日。

司法何时权威——对程序公正价值的再思考(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人民法院为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人民法院为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

供坚实司法保障

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人民法院为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2014年全省法院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政法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以提升办案质效为中心,以司法改革为动力,以司法廉洁和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保障,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人民法院,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着力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着力抓好司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服务保障大局。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依法严惩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安全的暴力犯罪、食品药品犯罪和污染环境犯罪、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以及重大责任事故犯罪,坚决执行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努力营造平安的生活生产和投资环境。妥善审理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加强执行工作,深化“五全调解”,充分发挥司法的规范调节和服务保障作用,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二、着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升司法公正度和公信力。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推进省以下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的研究论证和试点准备工作。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推进建立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建立健全预防和纠正错案机制、违法办案责任追究机制,推进涉诉信访制度改革,规范减刑假释制度。加快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推进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实施,提高人民陪审员工作水平。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着力落实便民司法,深入践行为民宗旨。依法妥善审理好涉民生案件,集中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集中执行活动。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以“服务窗口、人民法庭、巡回审判点和诉讼联络员”为支撑的便民诉讼网络,努力排除群众诉讼障碍。加强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拓展民意沟通渠道,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继续加大司法救助、司法援助力度。

四、着力改进司法作风,规范司法行为,推进廉洁司法。持之以恒整改法院系统存在的“四风”问题,认真解决群众不满意问题,建立改进司法作风长效机制。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和最高法院下达的铁规禁令,正风肃纪,落实严格、公正、文明司法的规定,提高制度执行力。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投诉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坚持“零容忍”态度和“零违纪”奋斗目标,深入推进法官廉政建设工程,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腐败现象。

五、着力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司法能力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法院队伍。建立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落实与高等院校人员交流“双千计划”,培养高层次司法人才。按照最高法院统一部署,建立完善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科学配置司法资源,加强法官职业保障,最大限度调动法院干警积极性。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增强人民法院的凝聚力。

六、着力加强对下监督指导,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指导和支持。加强对基层法院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加强基层经费、物质装备和人才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建设,改善基层司法条件。推进基层法院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提高法院科技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法院安全保卫工作,确保诉讼群众和法院干警安全。(编辑/李舶)

------------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下载关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共五则范文)

    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9-27 09:21:00 ]作者:李娜编辑:studa090420-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全面落实......

    结合公正原则思考师道尊严

    结合公正原则思考师道尊严 010661040 王志坚 自己以前从未认真的站在学生或老师的角度上去思考师道尊严的内涵。从幼儿园到医学研究生总共23年的求学生涯,历经老师无数,有令人......

    关于建设高效课堂的思考 论文

    关于小学语文学科建设高效课堂的思考 【摘要】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它同样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而养成一......

    让知识产权审判更公正更高效(新视野)

    让知识产权审判更公正更高效(新视野) 更新时间:2013-4-24 9:26:51 点击率:788 来源:郑州统力知识产权 [提要] 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在开展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试点工作,这两个......

    高效课堂思考

    关于高效课堂的一些思考 打造高效课堂,是如今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关于高效课堂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不久,我听了一节打造高效课堂的语文研讨课,试图通过“大......

    关于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辅导资料】 关于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谷城县紫金镇小学朱道均 一、充分认识学习小组建设的理论意义 1、学习小组建设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我们都不......

    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精选合集)

    第三节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组长 赵永惠 组员 韩晓雪 刘雪松 教学目标:1了解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2引导学生为推动国际新秩序作出努力 教学重点:了解国际新秩序......

    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总结与思考(精选合集)

    堡子店中学关于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暨优质课评比活动的总结与思考 2017.5.26 为了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促进教师的相互学习、交流,形成积极向上的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