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如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园市场分析
极限意识的确立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基础 当传统社会将经济发展等同于人类发展的发展模式凸显出越来越多的负面效应时,传统的发展模式开始受到了怀疑和批判,由此产生了发展的“极限”概念,即技术状态和社会组织作用于环境,以满足人类需要能力的极限。
这就要求人类自觉地在这两方面限制自己对资源和环境持续性的破坏,维护生物圈满足人类长期的物质需要的承载能力,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寻求解决之道,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依托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以鼓励,对不利的应予摒弃。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
准之一。
另外,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以及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它提倡自然不再是人类征服、盘剥的对象,而是生命和价值的源泉。“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中的一员,与之和谐相处”。
从1972年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到2009年的27年中,可持续发展被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发展出了可持续人口理论、可持续人力资本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在环境方面,可持续理论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其中包括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哲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研究、可持续发展与湿地资源研究、可持续发展与流域管理研究等等,为指导实践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观光农业市场分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在短短的20余年发展当中,通过挖掘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经过技术组装与体系建设,在农业生态型品种、农产品加工、生物疫苗、生物肥料农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形成了一批生态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逐步总结与完善出了一系列适应于不同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受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落后的严重影响,没有取得应有效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不利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中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仅有42%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高达70^-85%;作物良种覆盖率仅有80%,发达国家己经达到100%;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35^-40%,发达国家达到60%以上;我国化肥当年利用率30 % ^'40%,发达国家在60%以上;我国农田机耕率仅54%,机播率28%,机收率14%,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具体分析,制约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创造乏力,原创性生态农业技术很少,技术的集成度还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态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国家级生态农业基地尚未建立起来,示范推广体系远未形成。二是国家生态农业科技投入资金不足,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农业科研的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自1985年以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996年降到0.36%,目前仅为0.2%左右。
只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80年代平均水平的50%左右,同时也明显低于 30个最低收入国家的加权平均数0.37%。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投入比例一直比较稳定,研究投入占农业部总预算的比例一般在2}-5,平均为3%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也为1%。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不畅,经费缺乏,功能乏力,农业科技转化能力较低,我国每年5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中,只有40%左右的成果实现了转化,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 X2297。
四是农民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瓶颈因素之一,这不但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本。五是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支持不够,近年的呼声很高,但通常说的多,实际做的少,真正付诸农业以及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及其措施不多,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严重流失,农民培训的投入和机制有待改进,农民当中的科技“能人”还很缺乏。
第三篇:生态农业观光园分析,什么是休闲观光农业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
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也称为布伦特兰报告书)中所载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的、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可持续景观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全球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响应,并致力于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园林景观设计结合起来。1993年10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发表了《ASLA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视角下的可持续环境和发展理念ASLA提出:景观是各种自然过程的载体,这些过程支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人类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健康的景观之上的。因为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综合体,不断地进行着生长和衰亡的更替,所以,一个健康的景观需要不断地再生。
没有景观的再生,就没有景观的可持续。培育健康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恢复大量被破坏的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便是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专业目标。
景观生态学 1938年,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首先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70年代后,全球性资源、环境、人口、粮食问题日趋严重,加之生态系统思想的广泛传播,使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第四篇:关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情况汇报
关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情况汇报
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xxxxx定位于旅游、休闲、宜居xxx建设,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现将近年来发展观光农业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态观光农业的现状
截至2011年,我街道已发展休闲农业企业8家,有从业人员82人,2011年实现接待游客24万人次。辖区内较具规模的“xx人家”为例,“xx人家”是我办事处xx村,以丰富的自然景观为依托,总投资700万元,占地面积105亩,职工人数达到45人,日接待能力为800人。2011年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随着人气的不断提升,规模建设的不断完善,周边环境的不断美化,“渌水人家”将称为我市重要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
二、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
xx辖区内共有村、社区13个,境内xx景区森林茂盛、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自然资源丰富;紧靠城区、交通便利、游客众多,为旅游发展打下极好的基础。为扩大市场需求、提升景区品质,办事处将以文化景区建设为契机,将休闲农业打造成西山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xx村xx人家的生态农庄项目和民俗风情园已对外开业,1并建成了面积150亩农业公园。随着人气的不断提升,正愈来愈成为世人关注和向往的地方。在抓好接待服务型的山水人文旅游同时,积极发展农事参与型的休闲旅游,形成了以五里墩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为重点的休闲旅游点。
三、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定位不明。辖区内各地建设了多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园区,但由于缺少整体的规划和有效的指导,对建设的休闲观光园没有正确的定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由于没有统一规划设想,尽管开发点较多,但分散,未连点成片,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资金不足。缺乏资金、投资小、以家庭作坊形式为主,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这样,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吸引力弱;另一方面因内容少,容易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带动力弱。
三是特色不浓。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是它的特色农业。目前,大多数观光园主要以钓鱼、娱乐、餐饮为主,缺乏长久发展的特色农业基础,容易出现盲目和重复建设。
第五篇:安福县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
安福县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
摘 要:在我国农业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如何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是实现江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安福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就是一个呼应全省战略目标,根据本县实际的社会、自然条件,把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结合在一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
关键词:安福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
一、安福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市场前景分析
安福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安福县枫田镇,距县城6公里、大广高速10公里,西邻县工业园、北接县食品工业园、南依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民盟创始人之一罗隆基的故里、国家级生态村车田村,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在该地兴建示范园,可以充分发挥近郊优势,集中体现了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生态化,并与正在开发中的泰山温泉、武功山旅游,形成安福县的特色旅游项目。
在当前市场上,食品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而使质量下降,安全性得不到保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示范园严格按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要求,禁止在示范区域内超量、超标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出的产品以无公害的名、特、高、新、鲜结合特征的绿色蔬菜为主,全面开发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在目前市场上的绿色食品占有率很低的情况下,观光者对示范村中亲眼目睹的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必然放心,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示范园可以借机大力推出其产品,让观光者满载而归,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休闲观光农业提供的是一种城市人所盼望的、所陌生的农业景观,观光者可以在此享受、体验农业文化,这对城市居民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安福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设想
1.指导思想
以安福县总体规划为依据,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建设,逐渐使园区以其“科学内容、园林外貌,时代气息、安福特色,规模产业、良好效益”构建形成具有较强诱人魅力的生态家园,并协调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的关系,立足生态,依托科技,把旅游产品贯穿于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环境效益、高价值含量的“三高”农业生产中,建成融生产、示范、休闲、购物、教育于一体的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辐射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的目标。
2.具体开发内容:
(1)特色蔬菜区。主要包括科学培训示范,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有机蔬菜种植、农家乐活动等功能。
①新品种大棚园:现代化蔬菜展示大棚,栽培各种特色观赏蔬菜,供人们参观,并且在成熟时让人们采摘。
②有机蔬菜实验园:采用网络状和单体大棚两种,以生产高质量的有机蔬菜为主。
③无公害蔬菜园:探索无公害蔬菜生产经验和技术。
④引种试验园:主要是为中小学生服务,以科普教育为目的,展示各种蔬菜和一些基础农业种植技术,达到集学习、娱乐于一体的效果。
⑤农家乐活动园:内有农具展馆、拾趣园、农家别墅,游人可在此参观古农具、体验自种、自摘、自食的农家生活,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⑥综合服务区:集科教展览、技术培训、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区域,设有农业技术培训楼、农产品展销馆、蔬菜深加工车间及昆虫标本室等。
(2)中心活动区。主要由科普中心和水上活动组成。科普中心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设有科技长廊、标本展览馆、农业历史博物馆、植物稼接、盆景制作园等内容。主要以“人与自然”为出发点,引导青少年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3)果园区。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营造高产优质果园,并向游人提供果树种植、采摘、品尝、销售的服务。
(4)花卉盆景区。充分利用现状,在原有花卉、盆景基础上拓展,主要由花卉、苗圃区组成。生产各种花卉、苗圃供游人欣赏。
(5)蔬菜示范推广区。为了便于生产与管理,使生产与观光休闲活动互不干扰,建立蔬菜示范推广区。该区主要负责常用蔬菜及新品种的示范种植。
三、安福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经营策略初探
1.不断创新策略园区内的农业产品、技术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开发出新的休闲内容,给观光游客以强有力的吸引力。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重视和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力。
2.形象推广策略分别从景观形象、文化形象和广告形象去塑造和推广特色园区的形象。景观形象可以在交通要道或其他可能与社会沟通的窗口进行形象展示,包括广场、公共空间等;文化形象设计主要是对主体的具体化,使休闲的文化主体与内涵转变为休闲者直接认知的形象;广告形象包括大众媒体宣传、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和服务形象。
3.经营模式策略。
(1)积极引进特色、规模农业公司进驻投资园区。已引进的江西井冈园林公司投资建设花卉苗木区和果业区、江西蓝晶农业开发公司投资建设蓝莓等特色果业,江西浩南公司投资建设农业生态观光园都是成功投产运作的鲜活典范。
(2)可采取“农业园(公司)+农户”,通过旅游公司的介入和带动,吸纳农户参与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农户利用其闲置的资产和富余的劳动力,通过开发各类农事活动,向游客展示乡村文化。其延伸模式是“公司+社区+农户”,由当地村委会协调双方关系。
(3)“个体农庄”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园艺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点),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