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司法所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我市司法所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王必德
基层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窗口和平台,在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其地位与作用日益彰显。按照组织健全、业务规范、人员充实、队伍稳定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司法行政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在建设“平安宁波”、“法治宁波”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如何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的职能作用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市基层司法所队伍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基层司法所人员的综合素质、人员和年龄结构、专业及学历构成都得到了明显优化和改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市11个县(市)区的152个镇乡、街道,全部建立了司法所。据2008年6月统计,我市基层司法所共有工作人员总数654人,平均每所4.3人。但明确落实司法行政专门编制并依法按照专编要求实施管理的仅有113人,仅占全市总数的17.3%;地方行政编制人员210人,占32.1%;其他编制人员331人,占50.6%多。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06人, 占总数的62.1%。
近年来,我市基层司法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整体评估形势不容乐观,存在机构管理不顺,人员编制不足,队伍素质不高,职能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
一是机构管理不顺。司法所建设没有达到司法部提出的“机构独立、编制单列”的要求,目前实行与综治办、信访办 “三位一体”联合办公的模式。有的司法所所长的职级一直得不到明确,相应待遇和工作条件无法落实。同时,有的县(市)区司法所没有认真落实以司法局为主的“双重管理”要求,由此造成人员调动、轮岗频繁、领导和业务开展不能有效衔接,司法所长专职不能专业,牵扯在各种繁杂的分工、挂钩等工作中,影响司法行政职能行使和业务开展。
二是司法行政专项编制没有完全落实,队伍不稳定。按规范化司法所建设的标准,司法所应有三名以上专职在编人员,而实际状况是,我市基层司法所司法行政专项编制251个,平均每个司法所人员编制只有1.6个。全市152家基层司法所,立户列编仅60家,其中三人以上所仅21家,仅占全市总数的13.7%。由于管理体制上的问题,近年来,司法所工作人员力量严重不足,且军心不稳、变动过频。除去现在已经落实管理的113名司法行政专门编制人员外,我市主要用于基层司法所的司法行政专项编制仍有138名空编,如果“有人无编、有编无人”的反常情况得不到有效解决,非常不利于这支特别需要专业业务能力强和工作经验丰富的队伍稳定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更是直接影响到司法行
政机关各项工作,特别是影响基层司法所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平安宁波”、“法治宁波”创建中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是人员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司法所现有人员中多数没有法律专业毕业学历,也没有经过法律专业证书学习培训。虽然各地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开展培训及以会代训等措施,来提高基层司法行政人员的业务工作水平,但由于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大多以应付为主,缺乏创新的基础,难以适应我市承担着对基层4800个人民调解委员会、18500余名人民调解员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承担全市近5100余名归正人员帮教安置的具体操作工作;同时,还要组织开展大量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法制教育、普法宣传工作、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工作、基层依法治理和民主法治村的创建工作,以及协助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等工作。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入开展,司法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将越来越繁重,对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相应工作经验的司法行政队伍建设要求越来越高。
二、加强基层司法所队伍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领导。基层司法所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把加强基层司法所队伍建设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落实相关政策,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
难,努力改善基层司法所的基础设施,为基层司法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人才支持。
2、严格规定,切实落实基层司法行政专项编制。按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甬党办
[2008]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清理、核查和落实已经下达用以司法行政专项编制,目前编制没有明确或被其他占用的,全市大约有105名,要明确下达到各镇乡、街道,落实到人,理顺管理关系。编制部门去年下拔及今后下拔的司法行政专项编制、各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机构改革中精简的编制、律师公证机构脱钩后腾出的编制、镇乡(街道)撤并后调整出来的司法行政专项编制,要集中用于补充基层司法所,明确下达到各镇乡(街道),达到专编专用。各地司法行政机关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主动同有关部门协调、努力解决人员、编制问题,把司法所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落到实处,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使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
3、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司法所人员的综合素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司法所的队伍、业务和管理上,体现在司法行政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上。队伍建设是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司法所业务工作实际需要三名以上工作人员组成,才能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人员保证才能真正实行所长负责制。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具备公务员条件,热爱司法行政工作,具有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
新任命的司法所长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法律专业学历或相当学历。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问题。要建立健全以基本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培训制度,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业务技能教育和知识更新教育。
要将岗位职责与学习培训等制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工作的创造性,增强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责任心,坚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尽快造就一支适应形势需要的高素质基层司法行政队伍,使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二篇:浅谈我市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尚志市政法委经验交流材料之十五
浅谈我市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现状及发展对策
尚志市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正值律师队伍尚不能满足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在司法所基础上建立乡镇法律服务所,由乡镇法律服务工作者向乡镇政府、辖区企业事业单位、公民和其他组织提供一定范围的法律服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基层司法行政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顺应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我局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层法律服务的基本情况
1、法律服务机构:尚志市现有法律服务所26个,其中乡镇17个,“四自”所9个,有法律工作者54。法律专科毕业37人,法律本科毕业4人,其他专业13人。
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的管理
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对经济发展,特别是乡镇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网络覆盖城乡,能为广大农民和居民提供便利的法律服务,形成一种与律师、公证优势互补、拾遗补缺的社会作用。二是基层法律服务的服务手段贴近群众、便捷有效,尤其在满足城乡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法律扶助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也在法律援助不发达现状中发挥其应有的弥补作用。三是基层法律服务的服务内容,在协助乡镇政府民间矛盾、开展法制宣传、推进依法治理等领域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并为司法所的重要辅助力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秩序,提升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我局陆续下发了相关意见和通知,进一步完善了法律服务机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法律服务人员收费标准、服务流程公开上墙;
坚持法律服务统一收案、统一收费、统一指派、统一归档管理;完善服务承诺,建立法律服务告知事项制度,定期接受社会各界的行风测评;建立法律服务人员执业投诉查处制度,规定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提供法律服务时接待热心、听取申诉耐心、解答问题细心、提供帮助用心;建立提供有偿法律服务登记审查制度,定期组织执法检查,取缔了一些非法提供有偿法律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建立培训制度,对法律服务队伍进行定期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对业务做到拿得起、做得好,对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做到用得稳、吃的准,有效提高了基层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法律服务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看,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远远不能适应法律服务工作的需要。全市17个基层法律服务所54人中,只有4人平均每年每人能办理诉讼案件40件左右,其余6人平均每年每人能代理诉讼案件10件左右。
2、基层法律服务队伍人员短缺。尚志市现有17个乡镇司法所和4个“四自”所。4个法律服务所设在市内。在开展司法行政的各项业务过程中就必须依靠乡镇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造成了法律服务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3、法律服务机构自身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部分群众不知道法律服务机构的存在及其工作职能。设立的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这四种法律服务机构隶属有三级司法行政机关,级别规格不同,管理办法不同,执业标准要求也不同。有些群众误把法律服务所的工作人员称做“律师”,公证人员误认为是公证处的辅助工作人员,使部分群众遇到问题时不知道该向谁求助,怎样求助,如何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4、少数法律服务工作者存在不按标准收费,不正当竞争的问题。法律服务工作者存在不按标准收费,不正当竞争的问题。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工作,一方面是以维护法律法规的正确实
施,实现社会公平和争议价值追求,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目的;另一方面法律服务的有偿性、竞争性,决定了法律服务主体必须注重成本和效益,往往会导致为追逐经济利益,进行不正当竞争。群众本着“少花钱,能办事”的原则,遇到法律服务工作者收费高了,当事人就想换人,这就导致了法律服务人员的不正当竞争。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
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法律服务市场需求日益扩大,但是法律服务仍供不应求。从市域角度看,作为法律服务市场主力军的律师整体数量还严重不足,分布也不平衡,而且这种整体上供不应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涌入法律服务队伍,替代着“律师”的工作,形成了法律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
2、法律服务机构宣传难度大。当前,由于受文化水平、思想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加之经费紧张,人员力量不足,在法律服务队伍中出现了人员难组织,经费难保障,服务效果难提高的“三难”问题,使法律服务机构的设置及工作职能不了解,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法律服务队伍工作人员更新知识慢,业务培训不到位。不断有新政策、新法律条文的修订出台,但是由于法律服务人员更新知识慢,业务培训不到位,处理问题时就存在着用传统的眼光看待新问题的情况。结果在处理问题时造成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的尴尬局面,工作效率偏低,创造性不强,缺乏解决问题的主动性,遇到问题总是求助主观部门。
五、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管理的方法及措施
1、加强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的有效监管。完善法律服务人员执业公示制度、服务质量跟踪反馈制度、责任赔偿和执业保险制度及不良执业登记制度,推行挂牌服务和服务承诺,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将法律服务人员不良执业记录和违纪违规案件向社会公布,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当前,司法局特别要注意和公检法等部门的联系,切断执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违法、违纪、违德现象发生的途径和机会。
2、加强从业人员执业纪律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重视和发展后备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服务队伍。应该不断强化法律服务队伍人员的业务培训,尽快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加强法律服务人员执业的意识教育,增强服务于民的意识,克服“利益驱动倾向”,不能因群众简单纠纷无利可图而出现不愿代理的现象,变被动坐等为主动上门服务,采取送法下乡、法律进社区的方式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3、建立信用考评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行业和从业人员的相关信用信息的及时披露,为社会各界查询法律服务机构及人员信用信息提供方便。
4、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投诉查处制度,规范立案、调查和处罚程序,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由司法局牵头,成立一支专门的法律服务市场执法监察机构,加强对法律服务市场的检查监督与管理指导,确保依法及时对法律服务队伍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尚志市政法委
二○一○年六月十五日
第三篇:浅谈国税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浅谈国税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一、现状
随着近年来国税系统教育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大,国税干部职工素质不论在政治思想还是在业务水平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与新形势下国税工作的要求相比,当前国税队伍建设还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学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历史性因素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国税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平衡现象。从县级国税局的情况看,人力资源配臵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状,大量基层一线管理人员学历低、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老化,而且拥有人员数量众多,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而少量的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广、较为年轻的人员,面对部分关键性岗位的特殊要求,只能勉强满足这类岗位的需求。如从安丘市国税局的学历情况看,目前该局共有干部职工223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1人,占0.45%;本科学历的19人,占8.52%;大专学历的32人,占14.35%;中专学历的91人,占40.81%;不足中专学历的80人,占35.87%。而从该局的人员配臵情况看,局机关与一线管理人员数量分别为:
55、168,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只有52人,岗位需求与人员结构之间不均衡的矛
1盾显得较为突出。
(二)思想观念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部分人员对过去的环境、方法手段和观念充满留恋,而对于如何满足新形势的工作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例如,在管理纳税人的具体工作方法上,部分人员还留恋于那种“面对面”的工作方式,而对于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管理显得无所适从。
(三)干部职工责任心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疏于管理、淡化责任”方面,个别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较差,对于上级布臵的工作满足于“过得去”而不求“过得硬”。部分人员的慵懒思想严重,得过且过,忙于应付。例如在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方面,由于部分人员应付思想严重,导致了很多应该落实的制度没有落实,甚至出现了失职、渎职等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四)奖优罚劣考核机制的操作性有待加强。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奖优罚劣方面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并且引入了能级管理、执法责任制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手段,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落实中,由于有些内容的操作性不强,导致在实际执行中打了折扣,影响了制度“指挥棒”、“紧箍咒”作用的发挥。
二、对策
(一)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在培训力度和培训的针对性方面下功夫。从加大培训力度、明确培训对象、优化培训内
容等基础性工作入手,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首先是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定期教育培训机制,选择合适的时机,确保对所有人员在一定的培训周期内都能够获得培训的机会。
其次是明确培训对象。注意把握培训对象的学历层次、工作能力和对教育培训的自身愿望,引导干部职工找准合理的培训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培训班的人员搭配问题,除了举办必要的“基础班”、“高层班”外,还要注意在不同层次的人员中举办,便于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学员之间结成学习对子,增强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再是优化培训内容。将培训工作与岗位需求、能力层次相结合,对于岗位工作难度低、学历层次低的,应当侧重于培训“如何做”;对于岗位工作复杂、学历层次较高的,不仅培训“如何做”,还要注重培训“为什么这样做”,以便于进一步强化培训的效果。在抓好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当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社会助学,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学历层次。
(二)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改善征管质量的意识和技巧。重点是抓好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帮助干部职工增强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的意识和技巧,从而在降低工作量、减轻工作负担的同时,抓住影响征管质量的关键因素,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建立税收征管畅销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首先是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重点掌握好微机操作基本常识、综合征管软件基本功能、税收执法基本程序等三项“基本功”,从根本上解除对与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的畏难发愁情绪。
再是增强用数据说话的意识。改变那种只有“面对面”才能管理的错误观念,充分应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通过加强对税收征管“海量”数据的横向、纵向分析,从数字指标的变化排查选定疑点业户的工作突破口,极大的提高税收征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解决责任落实难和落实不到位问题。税收执法责任制实施以来,尤其是税收执法责任制管理软件上线以来,由于工作考核自动、人为控制因素少等优点,为工作考核、责任追究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应当以抓好税收执法责任落实为重点,有效解决落实难和落实不到位问题。
(四)加强国税文化建设,激发干部队伍的责任心、进取心和凝聚力。当前,应当从发挥文化导向作用、实施团队管理、改善后勤保障三个方面入手,以国税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带动国税队伍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首先是发挥文化导向作用。通过在系统内传播先进的国税文化,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为做好本职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障。
其次是实施团队管理。将一个单位看作一个团队,通过在团队内部实施合理的工作分工,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干好各项工作的团队合力,解决部分人员工作能力较低、个人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难度大的弊端。
再是改善后勤保障。从爱护干部、关心干部的角度出发,通过在办公、生活、住房、交通等多个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解除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以便于他们腾出更多的精力干好本职工作。
第四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摘要:文中结合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现状;对策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管理机制、培养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校扩招及高考体制改革,使高校在校生人数大大增加,大学生群体更趋复杂,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专业素质不扎实
完善的专业素质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证,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个方面。虽然大多数辅导员均具备较强的管理、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掌握一套学生工作的方法,但很多时候靠制度和经验去解决问题,难以从更高层次上去适应学生工作的要求。所以说多数辅导员实际上并不具备成熟的学生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辅导员往往来不及或无意识去为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作全面、理性的认识,现实中对工作满意感低下的现象并不少见,当然这种专业态度是不利于其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的。
1.2队伍不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一支比较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般情况下,辅导员要经过四五年的锻炼才能基本熟悉学生工作的规律,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才能较好地完成岗位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一些辅导员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同开始动摇,对自己的价值观、职业取向产生了怀疑。由于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1.3管理体制不健全
辅导员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第一,选用制度不规范。导致辅导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第二,培训体制明显滞后。绝大部分辅导员在职期间没有受过学生工作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系统培训。学校既没有固定的培训模式,也没有专项的培训经费,更谈不上有专业学历进修的支持。第三,激励机制不完善。工作与待遇的反差影响着辅导员的积极性,尽管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要求高,但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学历进修以及住房问题往往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这样必然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
1.4繁重的具体事务削弱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日常工作也随之增多,辅导员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高校辅导员不仅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还要承担许多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身心疲惫。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就难以深入,难以做到针对性与实效性,更谈不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纵深的研究。由于他们工作的效果发挥不明显,他们很难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成就感,也就削弱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
2、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2.1构建完善的辅导员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要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促进辅导员从事务型到专业型转化。努力打造专业型的“人生导师”,积极探索辅导员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第一、高校要对辅导员进行教学培训。安排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或就业指导、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并为他们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
第二、高校应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思想政治教育或党建研究课题。承担一定的研究工作,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可以设立思想教育研究基金,资助辅导员专项课题研究。当教学和研究工作达到一定量后,表现突出的辅导员可提前晋升相应职级,可聘任辅导员担任相当讲师、副教授乃至教授职称。促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
第三、打造专家型辅导员。高校要根据本校的规模、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现状,提出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家队伍建设的叮行性方案,有条件的要组建起学历层次合理、职称结构均衡的职业建设队伍。积极鼓励辅导员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或专业资格考试,从而培育出思想教育师、成才规划师、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专家型辅导员。
2.2创建科学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式
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提高专业化进程的同时,还必须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加快职业化进程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就要着力研究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事业感、认同感、成就感,以实现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逐步完善激励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发展”、“岗位奉献”一系列长效机制。
第一、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准入机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办法,成立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任辅导员选拔工作小组组长,由人事处、组织部、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担任选拔辅导员工作成员,坚持严格的选聘标准和程序,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严把“进口关”,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取,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第二、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培训机制。通过岗前培训、调研学习、学历学习等培训,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第三、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职责,根据高校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淘汰。
2.3制定辅导员培训目标
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是全面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应设立培训专项基金,制定倾斜政策和辅导员队伍培训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2.4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
工效考核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工效考核既是对辅导员工作价值的认可,也是有效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手段。
第一、高校在考评内容上,应结合具体情况。按照辅导员应履行的职责和实现的工作目标要求,明确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政策水平、品德修养、工作作风、专业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学风建设、组织协调、指导活动、就业服务、工作实效等方面表现的具体标准。同时,结合对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第二、在考评方式上,把考核结果和职务晋升及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鼓励进取的考核功能,为辅导员队伍形成活力发挥作用。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第三、完善的激励和淘汰机制。辅导员工作难度大,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完善的激励淘汰机制有利于稳定工作心态,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热情,以提高工作效率。对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免试参加学历深造等奖励。同时对考评不合格者,应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相应处罚处理以至转岗。
总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系数大的长期工程。高校要结合实际,切实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篇: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加强农村乡镇文化队伍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丰富乡镇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乡镇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纵观乡镇文化队伍建设
现状仍不容乐观。为此,我们近期深入县、区,对我市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提出相应对策。
一、现阶段我市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市农村文化发展很快,基本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当时全市农村建有乡镇文化站238个,文化中心33个,村文化室1266个,业余剧团731个。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室为前沿,文化户为补充的农村四级群众文化网络,城乡人民文化生活非常活跃,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截止今年底,我市现有乡镇单位(含林场、垦殖场)208个。形式上讲,每个乡镇都设置了文化站。但经编委批准的乡镇文化站为172个。人员编制总数为451人。其中广电工作编169个,文化工作编78个,空编169个。78个文化编制仅有30人在岗。如按一站一人计算,专职人员在岗率仅为14.4%。根据近两年统计,全市乡镇文化站兼职的文化员为111人。兼职与专职相加为141人,如按一站一人计算,仍有32%的乡镇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管理人员。
乡镇文化站主要有两项业务,即农村广播电视和农村文化。目前,按两项兼能并且实际开展了工作的情况评估,全市乡镇共配备了52名站长,其中15人为广播编,另有17人为无编站长。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5人。在岗最长年限近30年,最短为2年,多为20年左右。
二、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乡镇一级严重缺乏文化管理(业务)人员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形式不健全,乡镇一级有分管文化工作领导,但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文化管理(业务)人员,从前面提供的数字可以想像,大多数乡镇有管事的,却没有做事的专职业务骨干。有牌子,有设施,但就是没有真正的“主人”,最后是设施老化,房子被当作它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为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直接造成有的乡镇文化工作无从做起。
2、乡镇文化站队伍结构复杂且不稳定
乡镇一级设有不少站所,如财政、林管、农技、水管、土管、粮管、计生等。这些基层所站相对于文化站而言,人员整齐,工作稳定,且大多数为国家事业编制。属于企业的站所则按企业待遇对待,所以人员结构上简单明了,队伍稳定。而文化站则不同,绝大多数没有事业编,今年是你干,明年派我兼职,由于是开展公共服务,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又无专项事业经费,所以后年就可能无人在岗。如,瑞昌市南义镇文化站站长王兴坎今年57岁,上世纪70年代末不到30岁时由当地学校校长位置上,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调文化站工作,如今他的那些学校同事都转了事业编,可自己任然是个临时工。待遇微薄,地位低下,转干无望,人心浮动。即便是专职人员跳槽流失也在所难免,由此造成了队伍结构复杂和不稳定。
3、乡镇文化站建设缺乏科学性
乡镇文化站建设是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基础,它包括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性在队伍建设上尤为突出:一是表现在有牌子无人,相当于“空壳”文化站;二是表现在有人,但人是兼职的,形成了“样子”文化站;三是表现在有人,却因为要自己解决工资,不得不丢下工作忙于生计,同样形成了“样子”文化站;四是相当一批从事农村文化工作多年的老文化人在历次列编中未能解决编制问题;五是表现在文化编如此缺编缺人,广电编却空编169个,设置极不合理。如此等等,队伍不整,人才奇缺,地位不高,思想活跃,人心浮躁,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堪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未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保障体系。
三、对策与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搞好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
一是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即是要重视文化站长和乡镇文化员的配备,他们应具备文化管理和业务工作能力,并且熟悉地方文化,安心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政府在配齐人员的同时,还应当合理地解决他们的工资待遇。
二是要完善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吸收热心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优秀人才从事文化工作,乡镇文化站应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乡镇一级文化站、应配备2名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其行政
关系应隶属县文化局,实行县乡两级领导。村级文化室工作人员可从热心于文化事业的退休老党员和老干部中聘用。县区文化管理部门应对上述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是要着力解决编制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对乡镇一级文化站一直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老同志给予解决编制的具体关心。我市范围内有一批专职从事农村文化工作三十年的老文化人在历次列编中未
能解决编制问题。这一方面,从事广播电视业务的基层业务人员解决的比较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