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鉴定协会推行技术仲裁途径思考建议
从**省司法鉴定人协会2003年成立全国第一家司法鉴定人协会以来,全国绝大部分省均已陆续成立了省级司法鉴定协会。司法鉴定协会的传统作用和通常可预期的作用不外乎以下方面:业务指导和培训、学术交流、业务交流和调研、对外交流、信息共享、纪律约束和奖惩、会员维权、竞业协调、行业间协调、与相关国家机关间的协调、制订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立法咨询、信誉等级评价、社会慈善。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作用以外,司法鉴定协会还有更大的空间发挥其技术和社会团体的优势,至少在处理信访和投诉,减少重新鉴定率方面可以有明显的作为。
一、司法鉴定协会在减少重新鉴定率方面发挥作用的理想化途径。
司法鉴定协会是具有强大技术优势的社会团体,其技术优势和中立地位使其在处理信访和投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首先,技术优势。司法鉴定协会的个人会员大部分都是行业内的精英,所具有的技术条件是无庸置疑的;司法鉴定协会团体会员拥有的技术人员、设备、实验室条件更是其他类协会无法望其项背的。这些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使司法鉴定协会能够充分地显示其为人信服的权威性。
其次,作为社会团体的优势。司法鉴定协会作为社会团体,其仅代表司法鉴定人的利益,不代表任何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利益。而司法鉴定人的利益表现为群体的利益,并不是某个具体司法鉴定人的利益。司法鉴定协会这种超然的社会组织特征,决定了如果司法鉴定协会在诉讼中需要其起到技术上居中裁判的作用时,是有较强的信誉优势的。
司法鉴定协会的这两大优势决定,其有条件、有优势、有能力发挥出在司法鉴定案件中的居中技术裁判作用。虽然目前尚无立法和司法体制上的支持,这个想法只是个理想化的思路,但我认为,这是个值得去尝试,而且当前就可以去尝试的思路。
近两年来,我省共受理了191例信访投诉案件,司法鉴定协会专业委员会很好地发挥了在处理投诉、信访方面的积极作用,相应减少了重新鉴定率。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处理信访、投诉及疑难、缠诉缠访案件,协会组织了3个司法医学鉴定案件听证会、1个司法会计鉴定案件听证会。会上,各个专家认真听取双方陈述和意见,审阅相关证据和资料,会后,专家们就每个案件都出具了听证会专家意见或建议。四个案件的专家意见和建议基本上起到了息访作用,对正确处理信访、投诉案件,减少重新鉴定率,对定纷止争和社会稳定,对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和提高协会社会影响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种做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的色彩,其实还不能算是技术仲裁,因为听证会的专家意见和建议是不能采信为证据的,只能作为办案的参考。我认为,真正的司法鉴定技术仲裁应具备以下几大要素:一是当事人各方一致选定,有一方不同意也不能引起技术仲裁;二是公、检、法等委托机关的引导和组织,没有委托机关的引导和组织,司法实践中就不可能提起技术仲裁;三是当事人各方事前同意接受仲裁结果;四是司法机关对仲裁结果能够予以采信;五是专家库中有足供选择的仲裁员,人员数量和类别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六是鉴定事项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二、司法鉴定协会进行司法鉴定技术仲裁的现实意义。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来,司法鉴定重新鉴定过多过滥的问题愈演愈烈,有些本来在地方立法中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重新鉴定过多过滥问题的省份,由于《决定》的施行,也故态复萌。这是事实,我们无庸讳言。重新鉴定过多过滥的问题又使缠访缠诉问题愈演愈烈,二者互相助燃,问题越来越严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了老大难。一方面,人大《决定》出台不久,相当长的时期内,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使得通过修改法律,制度性地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另一方面,重新鉴定过多过滥、愈演愈烈的问题我们又无法回避和无视问题的存在。同时,象上海市那样的,用司法鉴定委员会作本地终局鉴定的过渡性模式,也已经或正面临着违法性的压力,难以为继。
面临如此困境,当下,我们不得不想办法再找出个象司法鉴定委员会作本地终局鉴定那样有效但又不违法的过渡性办法。我认为,利用省级司法鉴定人协会作司法鉴定中的技术仲裁,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过渡性办法。
司法实践中,一个案件出现两次以上的司法鉴定,存在两个以上的司法鉴定意见的情况比比皆是,我们司空见惯。但这种情况的不良影响是难以承受的。一方面,我们司法行政机关面临着日益增多的信访、投诉的压力,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另一方面,司法机关面对数份司法鉴定意见莫衷一是,一筹莫展,无法下判,而因为司法鉴定缠访缠诉的情况也很普遍,更导致案件久拖不决,影响诉讼效率,进而影响普遍公正,这种情况也使司法
机关和当事人都难以承受。而司法鉴定技术仲裁作为修改立法前的过渡性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合法地解决信访、投诉压力过大和重新鉴定率过高的问题。
三、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的适用对象。
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的适用对象,从诉讼类别上说,我认为,民事案件由于可适用意思自治原则,故如果司法机关在涉案各方当
事人愿意选择技术仲裁的前提下,决定由司法鉴定协会组织技术仲裁,当无可争议地可以适用技术仲裁。
行政案件中,涉及司法鉴定的,多半是行政赔偿案件,按照《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也是可以适用意思自治原则的。所以,技术仲裁也是适用于行政案件的。
值得仔细斟酌的是刑事案件能否适用技术仲裁。我认为,刑事案件也是可以适用技术仲裁的。首先,刑事自诉案件是可以适用意思自治原则的,故适用技术仲裁应当没有问题;其次,刑事公诉案件在现代刑事诉讼理念下,也应该可以适用技术仲裁,因为刑事公诉案件适用诉辩和解是符合现代刑事诉讼理念的,在诉辩双方因数个鉴定结论的存在争执不下,法官没有足够的评断能力的情况下,允许诉辩双方在司法鉴定这一具体程序问题上和解,由双方在法院的指导下共同选择进行技术仲裁,以避免因鉴定使案件久拖不决,是符合诉辩双方利益和诉讼经济原则的。
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的适用对象,从司法鉴定的阶段性特征来看,适用于已存在数个司法鉴定意见,法官或其他司法人员已无能力评断和选择,再组织一次鉴定无非是在数个已有鉴定意见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但仍无法采信其中一个的情况下,由法官指导各方当事人共同选定司法鉴定协会的技术仲裁;从矛盾双方的另一面,即司法鉴定利害关系人方面来说,适用于案件各方当事人各持己见,相持不下,再行鉴定也不可能被任何一方当事人认可,各方却又均不想被鉴定拖累,不想再鉴定下去,不得不找出一个居中裁断的技术仲裁者的情况下,各方当事人请求或希望法官或其他司法人员找一个权威组织予以居中裁断。
四、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的工作机理。
要想使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在司法实践中得以应用,需满足以下条件:
1、公、检、法和司法行政系统对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有共同的必要性认识,形成确切的有联合文件予以确认的共识。
2、省级或省级以上司法鉴定协会有相应的组织形式予以支持。目前,可以运用的司法鉴定协会的组织资源是司法鉴定委员会、司法鉴定协会专业委员会、司法鉴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
3、由司法机关形成委托省级或省级以上司法鉴定协会相应组织的委托文件,由各方当事人在委托书上签名,即以当事人各方的名义委托,各方当事人须在委托书中共同承诺不再要求重新鉴定,共同接受技术仲裁的结果。
4、司法鉴定协会相应组织有能力作出技术评断。
5、司法人员在确信不存在回避事由的前提下,对技术仲裁结论予以采信。
五、我省在司法鉴定技术仲裁方面的探索性进展。
1998年12月12日,我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条例设定了司法鉴定省内终局鉴定制度,该制度在2005年10月1日之前,对减少重新鉴定率,解决重新鉴定过多过滥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伴随着《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发布施行,我省的《司法鉴定管理条例》废止了,重新鉴定过多过滥的问题又成为了令人头疼的问题,而且愈演愈烈。
1年前,我省司法鉴定人协会开始探索走出重新鉴定数量过多过滥困境的途径。我们认识到,在实现司法鉴定制度立法完善之前,面对强烈的社会和谐和稳定的现实需要,应该找到一个有效的过渡办法来解决或缓解这个老大难问题。而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是我们能够想到的首选方案。目前,该设想已通过省司法鉴定人协会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的论证,下一步将向协会的行业指导机关--省司法厅上报方案,如方案能得以批准,我省司法鉴定人协会将择机建立司法鉴定人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同时争取省级公、检、法三机关的支持,联合论证,搞好沟通协调工作和风险评估工作后,联合发文,全面推行此项制度。
第二篇:工会维护教师职业权益途径思考建议
教师作为特殊的社会职业阶层,不仅需要职业权益的法律制度保障,更需要维护职业权益的组织保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教师维护职业权益问题日益突出。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对教师权利的法律保护尚不充分,教师更多的是以个体力量实施维权行为,寻求法律救济的力量微薄。教育工会应当以维护教师权益为宗旨,在维护教师权益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
应有作用。
一、现有的法律制度资源不足以维护教师的职业权益
研究我国目前关于教师职业权益的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法律制度不能切实和充分地保护教师的职业权益。教师除作为普通公民所享有的权益外,还享有作为社会特定职业所应当具有的职业权益。教师职业权利是指从事教师职业所享有的创设教育环境权、管理学生权和与学生家长平等协商的权利。然而关于教师职业权益的法律规范却不明确或缺位,仅以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为目的《教师法》为例,说明现有法律对教师权利确认和保护的不足。
《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规定并不具有实质意义。首先,《教师法》没有规定对教师的从业权保障。教师从业权是指教师不得因非法定事由和不符合法定的约定事由而被剥夺教师工作的权利。《教师法》在第十六条规定了教师职务制度,并授权国务院规定具体办法。而《教师法》于1994年1月1日实施以来,国务院对教师职务制度一直没有出台具体的行政法规,从而使教师从业权不具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基础。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与学校在履行聘用合同期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各样的争议,特别是关系到教师从业权的解聘、辞聘等争议,对教师的权益影响重大。学校与教师的合同地位是不平等的,聘用合同的条款制定和变更的权利掌握在校方手中,而且目前教师聘用合同的条款大多不够明确,合同的解释权也同样由校方单方享有。至于在中途解聘、辞聘争议中,教师与学校的对话机会更难以平等。尽管《教师法》规定了目前教师具有申诉、人事仲裁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救济途径,但毕竟事后的救济成本过高。由于缺少关于解聘、辞聘的法律规定,就意味着学校有可能自行确定解聘、辞聘的条件,那么校方这种规定的合法性就无从考量,检索教育法律规范,没有发现“不得解聘、辞聘”的条文,相反在行政规范性文件中发现“经考核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或聘方所提供的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可以通过解聘、辞聘等形式,解除聘用合同,终止聘用关系”的规定。这意味着,在考核标准和考核结果以及“聘方条件的变化”两个方面是不具有确定性的,这使教师的从业权利面临不确定的风险。
其次,物质利益权缺乏切实的保障手段。工资福利是教师生活生存的物质保障和基础。《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小学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补贴”;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及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报酬,福利待遇,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办理。”然而拖欠教师工资、随意制定标准扣罚教师工资等侵犯教师工资权益等问题一直存在,直接侵犯了教师的物质权益,说明了《教师法》在维护教师工资福利权益方面的不足。另外,随着民办学校的不断涌现,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福利保障问题也凸显出来。《教师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这更意味着,民办学校的教师工资福利问题不受《教师法》规范,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福利保障面临更大的法律风险。
不仅如此,由于《教师法》与《劳动法》的关系,教师的职业保护和休息权利等权利的保护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也是难以充分实现的。事实上,即使法律规定的很完善,法律规范效力与法律实效也是难以完全一致的。因此,工会应当发挥其维权作用,这是教育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工会维护教师职业权益中的主体作用
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的法律职责且是首要的法律职责。《工会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法律上说,工会属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教师一旦申请加入工会并被批准,教师与所加入的工会之间就形成了个体和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教师享有工会成员权并必须履行缴纳会费、遵循工会章程等成员义务;而教育工会必须履行保护会员合法权益的基本义务。《中国工会章程》总则明确了工会“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教育工会与其他行业工会组织一样,其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并非仅仅基于工会与会员之间的组织关系,更重要的是基于《工会法》的法律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由此看来,工会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是首要的法定职责,既是约定义务更是法定义务,工会组织由此具有了法律上的维权
第三篇:对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建议与思考
对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建议与思考
发布日期: 2011年02月15日来源 : 荆门市地方税务局 撰稿:何庆友 肖敬敏
字体:【大】 【中】 【小】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收管理主体的专业分工与税收管理客体的专业分类相统一的一种税源管理模式,是贯彻落实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税务机关征管方式,是亟待解决的又一新课题。笔者就此谈谈浅见: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征管质效低下。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集申报审核、资料归集、纳税辅导与服务于一身,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此外,税源管理的模式也不统一,有的是按行业管理划分,有的则按地域管理划分。同行业分地域的管理方式、极易出现管理力度不同,管理标准不一,管理效果各异的现象,造成税收征管质效低下。
(二)税源监控管理不到位,税源家底不清不明。近几年来,我们基层大厅以开展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构建和谐税收环境为出发点,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和办税效率为目标,积极采取了各项措施,在改善服务环境,完善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手段,健全服务制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纳税服务的优化,拉近了与纳税人的距离,但在某种程度上,作为税收管理部门与纳税人的正面接触则日益减少。比如全面推广网上办税系统以来,管理人员放松了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状况的监管。同时,由于近几年来对登记、申报、入库方面加以重点考核,只要纳税人按
期申报缴纳了税款,对纳税人的日常监控则很少有人过问。
(三)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明显,现行征管模式相对滞后。纳税人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税法的遵从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较大的金融保险企业采用了电算化;而大多数的企业一般都还是采用手工核算;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及少数个体工商户是请人代帐。由于管理对象的明显差异,按现行的“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二、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准确把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度内涵。
1、摆脱对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切实纠正少数干部认为将税源进行分类管理就是专业化管理错误认识。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细化到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和每个工作环节上,都有专门管理办法、管理手段和目标。二是切实纠正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的错误认识,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专业化管理不能靠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三是切实纠正专业化管理的成效就是收入的增长的错误认识。专业化管理不是唯收入论成败,而要把提高征管质效作为主要标杆。检验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既要看税收收入的增长,更要看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提高,看税收遵从度是否提高,看征收率是否提升,看征管漏洞是否存在,看征管秩序是否好转,看纳税人是否满意。
2、加强对不同税源实施分类管理的认识。税源分类管理是根据税源的特点,按照纳税人规模大小、登记注册类型、行业产业特点、纳税信用登记等实际情况,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实行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税源分类管理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按行业分类,在税源管理范围比较集中,纳税人数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宜采取以行业分类管理。二是按规模
分类,根据辖区内纳税户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把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零星税源进行管理。三是按性质分类,可将税源按照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涉外企业、其他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进行划分。四是按区域分类,专业市场、个体工商户、零散税源由于点多面广,容易出现疏漏,可实行按区域分类的管理办法。五是按综合分类,比如按属地加行业的分类等。
(二)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从我科税源结构上来看,重点税源户数不多,且行业比较单一;中小企业行业较多,涉税事务比较繁杂,会计核算不健全。从税收管理人员来看,各片线的税收管理员配置有明显的差异,税源管理的要求与税收管理员业务素质的需求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结合实际,我科应按综合分类法实行税源管理。一是对重点企业税源的管理。设立重点税源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重点税源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安排业务骨干定点负责重点税源企业的户籍管理,加强政策宣传和辅导,努力满足其专业性、个性化纳税服务需求;安排综合素质强的同志深入研究重点税源企业经营情况、行业特点、赢利模式,熟练掌握相关产业财税政策,监控税负、物耗、成本费用率等日常预警指标,防范重点税源流失和执法风险,确保主体税源的稳定,提高税收收入分析预测的质量。二是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按属地加行业的方式分类管理,深化个体定额核定管理。对达到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积极推行建账建制,实行查账征收;对从事连锁店、商场(超市)、眼镜店、药品(保健品)店等可列为开展建账建制试点户;对不能实行建账核实征收的个体工商户,要按照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核定程序及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管理,定期公告定额设定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对未达起征点户,实行“完全定额”的动态管理方式,按照规定做好未达起征点个体工商户的税务登记、定期定额核定与管理、巡查巡管、征管档案等各项基础税收管理工作,做到免征不免管。税收管理员按月到户调查其具体经营情况,按季测算其营业额,结合定额发票的使用情况,通过微机评税,测算月营业额。经测
算,达起征点的,立即恢复征税。三是对零散税收的管理。重视“二八定律”在税收管理上的应用,加强零散税源的分类管理。充分利用综合治税网络,积极推行代扣代缴、委托代征模式,通过合作管税的方式,最终在税源管理上逐步建立“政府管税、部门协税、群众护税、税务办税”四位一体协税护税的新格局。
第四篇:对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对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做好仲裁工作 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笔者根据工作实际,提出几点做好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建议。
一、积极宣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千方百计调解,引导当事人和解。要把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调解贯穿于仲裁全过程,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力调解,工作做到位仍调解不了再裁决。调解要坚持合法原则,不能和稀泥。要引导当事人坐下来,平心静气的沟通、交流,充分听取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情理法并用,耐心疏导,帮助其达成和解协议,督促其履行协议内容,使争议及时彻底解决,恢复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二、发出受理案件通知和应诉通知时向当事人书面告知仲裁权利和义务,以利于当事人研究、了解、充分行使仲裁权利,全面履行仲裁义务,维护实体权利。在仲裁工作中,通常是开庭后向当事人宣布仲裁权利义务,为时已晚。因为当事人享有的仲裁权利和履行仲裁义务从案件受理后开始,而不是从开庭后开始。
三、发出受理案件通知和应诉通知时应向当事人发出书面举证通知,明确举证期限,公平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四、发出受理案件通知和应诉通知时应书面告知当事人仲裁庭组成人员,以利于当事人了解仲裁庭组成人员是否有应当回避情形,决定是否申请仲裁庭组成人员回避。
五、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应组织当事人开庭前交换证据,确定争议焦点,若发现证据不足不能查明事实,通知当 事人及时补充证据,以查清事实,及时公正裁决。
六、当事人聘请律师作为代理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当事人的代理人资格未作特殊规定。仲裁中,一些当事人委托法律工作者、企业法律顾问为自己的代理人,并未违法,但其法律知识、法律素养不如律师,代理质量较低,不利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七、在仲裁辩论中,对相对独立的仲裁请求事项,逐一辩论,以将每一个请求事项辩深、辩透、辩明。
八、关于工伤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起算点问题。对已做出工伤认定,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伤医疗费,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工伤医疗费的,仲裁时效应从劳动者收到工伤认定通知书时起算。对劳动者申请用人单位支付各项工伤待遇的,仲裁时效应从劳动者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时起算。对属于五至十级伤残,劳动者申请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仲裁时效应将劳动合同终止或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之日作为起算点。
九、对当事人未协议不公开仲裁案件,不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的案件应公开仲裁。开庭前应公告,组织公众旁听,以进行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并便于公众对劳动争议仲裁的监督,实行阳光仲裁。
十、律师对相关人员所做的调查笔录、证人无困难未出庭作证只出具的书面证言,对方当事人不认可的不得认定为定案证据,只有证人在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情况下才可提交书面证言。
郭彦峰供稿***
劳动争议仲裁参与人的权利与义务
一、当事人在劳动仲裁活动中的权利
1、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有自行和解的权利。
2、当事人有请求调解的权利。
3、当事人有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处分自己权利的权利。
4、当事人有委托1至2名律师或其他人代理参加仲裁活动的权利。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职工或死亡职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没有法定代理人的,由仲裁委员会为其指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
5、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有参加仲裁活动的权利。
6、当事人因情况紧急,有在提起仲裁时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的权利。
7、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有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权利。
8、当事人有申请仲裁庭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先予执行,仲裁庭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
9、当事人有收集提供证据的权利。
10、当事人有申请仲裁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回避的权利。仲裁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 4 和勘验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其回避。
(1)
是劳动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2)
与劳动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3)
与劳动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对仲裁庭作出的是否回避的决定,当事人有申请复议的权利。
11、对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不予受理的通知书,申请人有在15天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
12、当事人有查阅本案材料、复制本案材料和法律文书的权利。
13、当事人在开庭3日前有申请延期审理的权利。
14、申请人在申请后举证期限届满前有放弃、变更或增加仲裁请求的权利,在案件裁决前,有申请撤诉的权利。被申请人有承认或反驳申请人请求的权利。
15、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的案件,当事人有申请不公开仲裁审理的权利。
16、被申请人对申请人的申请有答辩和提起反请求的权利。
17、当事人有辩论、质证的权利,有在辩论终结时发表最后意见的权利。
18、当事人经仲裁庭许可,有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的权利,有要求重新进行调查、鉴定、或者勘验的权利。
19、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与人认为对自己的陈述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申请补正的权利。
20、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天内,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
21、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当事人有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权利。
二、当事人在劳动仲裁活动中的义务
1、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仲裁权利,不得滥用法律所赋予的仲裁权利。
2、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当事人不得有激化矛盾的行为。
3、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的义务。有按仲裁机构要求举证的义务。
4、开庭仲裁期间,当事人必须遵守仲裁庭纪律,服从仲裁员指挥。
5、申请人须按时出庭参加仲裁活动,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按撤诉处理。被申请人反诉的,则缺席裁决。
6、被申请人须按时出庭参加仲裁活动,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缺席裁决。
7、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有按期 6 履行的义务。
8、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否则,仲裁委员会可以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得干扰调解和仲裁活动,阻碍仲裁工作人员执行公务。
(2)提供虚假情况。
(3)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和其他证明材料。(4)对仲裁工作人员、仲裁参加人、证人、协助执行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9、提供证据的义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书证应提供原件,物证应提交原物。提交外文证据必须有中文译文。当事人未按仲裁庭指定的举证时限举证或举证不能的,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当事人应按以下规定提交证据:
① 当事人提交证据要编写完整的证据目录,包括证据编号、证据名称页码,相应证据要与证据目录顺序排列一致。
② 当事人应向仲裁庭提交证据原件,并制作相应的复印件一式两份,要求复印件字迹清晰,并按A4复印纸大小剪裁并装订成册。
③ 当事人应在证据复印件上加盖公章或提交人的签字。
如当事人或其他仲裁参与人未按上述条款提交证据,则 7 仲裁庭有权要求重新提供证据。
10、遵守仲裁庭纪律的义务
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仲裁权利,遵守仲裁庭纪律,不得扰乱仲裁庭秩序,开庭时不得随便走动,不得鼓掌、喧哗、吵闹,不得使用无线电寻呼机、电话机,非经仲裁庭许可不得拍照、录音、录像,不允许进行人身攻击。
对违反仲裁庭纪律的人,由仲裁员劝告制止,不听劝告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训诫,责令退出仲裁庭。对于严重违反仲裁庭纪律的当事人或代理人,情节严重的,对申请人按撤诉处理。对被申请人责令其退出仲裁庭,做缺席仲裁。构成犯罪的,建议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证人有权就其知悉的与本案有关事实依法向仲裁庭作证。
证人有义务提供与案件事实有关的证据,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对所提供的证据要承担法律责任。
第五篇:新时期党史工作途径思考
党史工作是党的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党史征编、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的重任。随着新时期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工程的实施,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意义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党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最基层的县级党史部门,如何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充分发挥党史部门的功能与作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党史
工作的新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党史工作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党史研究的正确方向,更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更深刻地揭示历史规律,更有力地推动党史工作的发展,更加牢固地树立党史工作的新观念,更有效地探索党史工作的新途径。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党史工作新观念
树立党史工作新观念,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客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党史工作,要注重在深化党史研究上下功夫。按照上级党史部门的安排部署,把我们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史上来,切实树立以下三种观念:
第一,树立服务大局,服务经济,服务现实的观念。我们要在完成《中国共产党**市历史大事记》和《中国共产党**市简史》编撰工作的同时,围绕市委中心工作,要正确把握时代脉搏,踩准时代发展节奏,找准自身的时代定位和发展方向。从以史鉴今的角度,大力关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实课题的研究,把自身的工作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经济生活中去。有计划地撰写对全局具有积极意义的资政报告。运用时代眼光审视党的历史和党的地方历史,努力提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对**县(市)市委建立50多年奋斗历程进行历史的思考、理论的思考和现实的思考,在三者的统一上深刻提示历史的内在发展规律,努力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以不断增强党史工作的生命力。
第二,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当今社会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新时期新阶段的党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是我们思想要与时俱进,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不断前进的,**市委中心工作大局对党史工作的要求也是不断发展的,党史工作为现实服务的内容形式必须不断变化。我们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市委工作大局的新要求,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其次是党史研究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市委工作大局向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出新课题,不断总结新经验;要根据对本地历史事件重要史料的新发现,重要档案资料的新披露继续深化研究,不断提高对历史本质的认识;要根据认识能力的新提高和研究方法的新改进,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要根据党史研究的深化,实事求是地修正那些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再次是党史资料征编、党史教育和宣传等各项工作要协调发展,也要与时俱进。要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广大党员群众和青少年对党史学习的需求,不断推出鼓舞人、教育人、启迪人的党史普及读物;逐步建设一批与旅游相结合的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编撰地方党史教材,更好的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第三,树立开门办史的观念。当今社会,发展领域之广阔、行业门类之多样、社会生活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为党史工作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党史工作大有可为,只有把握党的整体的历史发展全过程,特别是把握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才能发现地方党史的地方特色,只有放眼全局,放眼全党、全国甚至全世界,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比较,进行综合性地研究,才能搞好地方党史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作为党史工作部门,如果仍固守过去的老观念、老办法,仅仅依靠史志办几名工作人员去闭门修史,显然是行不通的,不仅修不出好史来,而且路会越走越窄。因此,要想使党史工作的生命力,就一定要加强上下沟通、横向联系,走出去、引进来,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开门办史,这是做好新时期地方党史工作的又一举措。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科学创新,努力探索党史工作的新途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开放的事业,我们的党是一个开放的党,作为反映我们党的历史的工作部门也应当是一个开放的部门。面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机遇和挑战,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党史工作部门理应与时俱进,科学创新。用开放的思维来指导和从事党史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在坚持开门办史的总体原则下,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认真探索党史工作的新途径。
第一是既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又要努力创造自身价值。党史工作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重要工作,不容易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发展事业,就必须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俗话说,干什么就吆喝什么,要经常找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谈工作、谈思想,主动、适时地向分管领导汇报、请示工作。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党史、宣传党史工作。以
扎实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自己发奋力强,变单纯的“等靠要”为既依靠组织又主动出击,要善于自找发展门路,自找活干,自找“苦”吃,不断加快工作职能的转变,由原来单一的党史研究部门向既是研究部门又是工作部门的转变,由单纯的征编研究向既要搞好征编研究,又要搞好宣传教育的方向转变。在征编研究的内容选择上要宽领域搜索,既要广泛挖掘历史题材,又及时关注研究现实。既要对一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记述和研究,还要抓住某个单项内容进行专题研究。要用足心思,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力求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信史。在党史宣传教育方面,要力求做到扎实有效又有声有色。党史的宣传教育是新形势下工作职能转变后的新内容,同时也为党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精心选择题材,出好反映新时代各类先进人物、先进典型的书籍,通过生动事迹的记述描写来吸引人、感化人、教育人。其次是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宣传媒体(音、像、报、网、刊)和活动载体,拓展党史的宣传教育领域。利用“七一”、“十一”、“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开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书画展,召开纪念会、座谈会,建**史志网站,及时发送党史工作信息和有关资料,沟通上下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围绕不同专题,积极开展理论研讨,有计划地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宣讲,努力使党史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军营、进农村、进企业,积极发挥育人的作用。努力创造自身价值,通过“有为”,实现“有位”,“有位”之后更加“有为”。从而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是既要善于抓重点,还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做任何工作,都要分个轻重缓急,如果抓不住重点,抓不住要害,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很难奏效的。就党史和地方志这两项工作来,可能这个阶段以党史工作为重点,下一阶段以地方志为重点。就党史的征编、研究、宣传、教育四项工作职能来说,搞好征编研究,多出精品佳作是重点。就某一时段的工作来说,配合市委中心工作,征编具有较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短线产品是重点。在提高征编研究水平方面,既要体现时代风貌,也要体现地方特色;既要以深刻的理论总结经验和找出规律,以发挥资政作用,也要以生动的史实、文雅的情趣贴近生活赢得群众,为读者喜闻乐见;既要对前人有正确的评价,也要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既要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要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在抓住重点的同时,还要开阔视野,统筹考虑,全面安排,对列入规划的长线产品要早考虑、早准备、早安排,对短线产品要重点突击。既要避免轻重不分,工作平淡,也要避免顾此失彼,畸形发展。努力使工作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既兼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第三是既要注重发挥史志办内部人员的作用,还要借助于外力。史志部门是“清苦、辛苦、艰苦”部门,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却较高。工作人员必须要有甘于坐“冷板凳”的思想。并且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要做好党史工作,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位党史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和专题理论研讨,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使每个人既能征编研究,也能组织协调,独挡一面来开展工作。在充分发挥内部人员作用的同时,还要经常组织他们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考察参观学习、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为他们创造和谐、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还要善于借助处力,走开放式办史之路,充分依靠部门与社会力量,发挥部门、乡镇党史工作者及社会点既热爱党史工作,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让我市逐步形成人人热爱党史,人人参与修史的新局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党80多年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总结。一个党今天的发展是他昨天的断续,一个党健康地向前发展离不开对自己历史的深刻思考。我党由80多年前几十人的小党发展为拥有6800多万党员的大党,由80多年前的一棵小树成长为今天的参天大树,这种条件的变化,向我们提出提高治党水平的严峻课题。我们不仅要总结好自己的历史,而且还要从世界各国政党的兴衰成败中找出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以服务于我们党的事业。这与过去党的建设起点与立足点有了很大的不同。正是在这个历史任务的基础上,党史工作必须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党史工作是实现科学治党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给党史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时代的新要求。总之,只要我们不失时机地把握时代脉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树立新观念,努力探索新途径,就一定能够开创党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