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社区建设经验思考
**县位于**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12个乡(镇)、186个村、7个居委会,全县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共133991户388273人,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296445万元、人均纯收入2507元。从2002年以来,**县**镇围绕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在全镇推行了农村社区建设,整合了农村各种资源和力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了农村工作中的诸多难题,**县农村社区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经历了调查研究、试点、总结推广过程,历时5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了基层民主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加快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开创了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具有较强生命力、创造力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县共有12个乡镇186个村1150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共有176个村建立了农村社区,撤销村民小组1087个,组建农村社区1452个,理事会成员共4836人,农村社区覆盖全县96056户,300108人。农村社区覆盖率达95%。
一、我县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撤组建社”村民自治新模式就是改革传统的村级行政管理体制,撤消村民小组,建立以农村社区理事会为平台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模式。撤销村民小组以后,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建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一般由30个左右的农户组成,社区群众“直选”产生社区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理事2~4人。理事会成员由所在社区农户“直选”产生,理事长由理事推选产生,任期一年。理事会成员主要由有“双带”能力的农村党员、产业大户和经营能人担任。社区理事会的成立,改变了传统的村组管理模式,建立起了“村委会-社区理事会-基本农户”的新型村民自治模式。社区理事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委会指导下,按照《农村社区理事会章程》行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职能。社区理事会以“议事恳谈”为主要方式,广泛听取社区农户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决定社区事务,在社区范围内实行村民自治。社区间的事务,在村委会协调下,由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理事会成员“议事恳谈”共同决定相关事宜,在社区间联合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这样使社区内自治、社区间联合自治、以村为单位自治等三个层次有机结合,把村民的民主自治权利真正落到了实处,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模式。
为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指导,我县各乡镇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好社区”考核办法》、《关于对社区公路建设的奖励办法》,建立了对农村公益事业、经济发展等社会各项事业的以奖代补政策,确立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出台了《关于对村支两委干部实行“两票制”民主评议管理办法》,把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任免去留置于理事会的评价之下。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社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动因
一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的指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县的做法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解决当前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一种尝试。
二是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农村社区事务管理的需要。农村税费改革合村并组以后,村组范围扩大,农村出现了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倾向,以村为单位组织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某一事务意见难以统一,形成公共事务难管,公益事业难办等难题。“撤组建社”模式划小了自治单元,使村民自治的形式和方式更加灵活,效率更加快捷高效。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虽然保障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利,但不可否认的也形成了生产资料分割的局面。农民长期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进入市场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农村增产不增收,减负不增收情况突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整合农村优势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正确引导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的增长,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必须要建立一种适应时代要求,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主人的新模式来适应这种需要。**桥模式建立了社区内自治、社区间联合自治、以村为单位整体自治的三层自治架构,从体制上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要求。
三是**桥
镇“凤凰岭经验”的启示。**桥镇凤凰岭村有一个叫铁炉冲的自然小村落,只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连。1999年至2002年,在连续4年没有组长的情况下,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推举67岁的老党员袁学商为领头人,带领大家筹资2.6万元,投工5600多个,历时3个冬春,打通了一条通往山外2公里长的简易公路,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人称“凤凰岭事件”。实
践证明,只有把共同利益的群众组织起来自主决定办自己想办的事,才是村民自治的活力和源泉。
三、我县农村社区建设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运行效果
(一)解决了村民自治的体制缺陷。传统村组设置模式,村组行政化倾向浓厚,以对上负责为主,在体制上缺少一个不受上级干扰,真实反映农民意愿的自治组织。农民“直选”产生的农村社区理事会,则是完全意义上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内要办什么,不办什么,怎样去办,都由农民说了算。“撤组建社”,解决了传统村民自治模式的体制缺陷。
(二)解决了村民自治的机制障碍。在村民自治的决策机制上,通常必须要以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才能表决。这种方式导致一方面由于利益多元化难以形成决策,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没有达到影响全村的事被忽视,进入不了全村自治的范畴。以农村社区理事会为平台,“议事恳谈、一事一议”的决策机制,使每个农户的不同利益得到了尊重和满足,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三)解决了村民自治的制度缺失。在当前的村民自治框架下,村委会处于强势地位,单个农民个体的维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制度性保障。农村社区理事会把农民的意愿以整体的形式反映出来,提高了农民在农村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增强了和村委会对话的实力,有利于促进村委会的工作,使其不仅要对上负责,还要对下负责。
(四)推动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全县从2003年建立农村社区以来,共有1400个社区,90000多个农户自愿筹资500多万元,投工50多万个,新修公路200多公里,常年维修公路1800多公里,全县95%的社区、85%以上的户通公路;农村供电、饮水、通讯等公益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五)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社区推行“一社一品”运动,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生产技术统一把关、产品销售统一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六)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社区内自治、社区间联合自治、以村为单位自治,“议事恳谈、一事一议”,给村民参与和监督村务提供了平台,也真正使每一个村民的权益得到了尊重和体现。社区群众实行科技互学、信息互通、困难互帮、环境互创、利益互惠。县、乡镇、村三级在服务社区建设中转变职能,转变方式,干群关系明显好转。许多社区多年无刑事案件、无大的民事纠纷,信访案件也大幅度下降。
第二篇: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
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
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能给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如何把握处理好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这关系,怎样协调推进好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建设的工作。在此,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件大事。其次,农村社区建设是一种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并且与村民自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两者协调发展。
2007年5月余杭区就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把它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项重要内容,立足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积极把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理念引入农村,围绕农村社区建设“服务社会化、居住社区化、环境生态化、乡风文明化、村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的目标。其中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完善余杭特色的村民自治机制相结合,坚持与“环境立区”建设美丽之洲相结合,坚持与党的建设、坚持与村级工作各项创建活动相结合。由此可见,坚持与完善余杭特色的村民自治机制相结合是何等的重要。农村社区是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与村民自治服务的相互结合,从农民群众现实需求出发,建立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以政府公共服务带动社区服务发展的一种
新的探索与尝试。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探索建立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的机制,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积极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就业指导、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和技术技能培训、科技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农村社区的“一体化”管理带来的是办事流程简便化,一站式服务让老百姓不出远门就可以办理相关手续,说到底就是老百姓得到了更方便、快捷、省时、省心的服务。对于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以社区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伍为载体,组织动员村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农村社区服务活动中来,发挥农村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初步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村民互助、自我服务有序发展的格局。
那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展的到底怎么样?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结合的是否顺利?以我村为例,农村社区工作基础设施基本配备到位,一门式服务大厅、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特别是复印机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当地村民的办事效率,老百姓在办理各类保险、就业援助、各类协议等相关手续的过程中,不必去集镇打印店,既省时又方便。对此,老百姓的反映很好,如果不是因为农村社区工作的推进,硬件设施也没有这么完备。第二,办事流程的下延,农村社区的功能放大。以就业援助办事流程为例,之前失业证的办理需要老百姓到瓶窑劳动保障所。现在农村社区的功能被放大,村民只要备齐材
料,到村直接登记就可以办理,同样极大的方便了老百姓。还有农村社区专用章的发放,很多事项不需要村委的章,避免了有人办事章不在,最后事情一拖再拖,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以上的例子都是老百姓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都能深切感受的到,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农村社区建设给我们的农村带来仅仅是这些好处的话,我想那肯定是错了。农村社区是相比行政村等组织具备更好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我想如何构建这个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我们农村社区工作者最应该关心和思考的问题,而且这恰恰是我们工作中做的不足的,满足于现状,没有动员村民发挥首创精神,真真实现村民自治。而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们不仅要强调“四个民主”,也要强调“三个自我”,提升群众的首创精神。可以说村民自治的发展决定了农村社区建设将来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同时也是村民自治的发展的助推器。
我们该如何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我想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村民自治建设的助推器,所以在农村社区中突出“服务”这个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是首当其冲。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之作为全村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建立和
完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民主建设,重点是突出执行力。建立比较健全的村务、社务和政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服务流程,通过区民政局的统一指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信息化的社区,提高了农村社区现代化水平,提升了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层次,;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衔接到位,大力发展农村市场化和社会化的便民、利民和惠民服务,形成了政府公共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市场有尝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需求;四是不断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高起点、高标准,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的社区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现有的服务设施。五是积极推进公众参与社区共管,努力实现社区作为社会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建设目标,社区居民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比较好的尊重,保障社区文化繁荣发展。
探索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必须不断总结和积累好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农村社区的不断推进落实,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的花朵必将绽放在余杭“品质之城 美丽之洲”这片热土。
泗溪村民委员会2010年6月20日
第三篇: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努力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 努力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中共**朝鲜族乡委员会
**朝鲜族乡党委在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农委的指导下,遵照市委提出的“抓基层、打基础”目标要求,按照**市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引导全乡各村全面推行“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实施”的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使“两委”班子关系更加协调,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村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程度更加规范。全乡现已有9个村完成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推行工作,推行面达82%,运行良好。
一、抓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重大意义的认识
各村分别召开党员、村民代表联席会,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学习河北青县新模式经验。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入户发放宣传单,向群众讲解推行新模式的意义。利用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入宣传,使广大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到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是改善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方法,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保障村民能够经常有效地行使决策、监督权力的重要措施,是强化村委会管理村政村务的权力和责任,提高村民自治效能,降低施政成本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通过让干部群众深入了解推行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推行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抓试点,为新模式的全面推行打样示范
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了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较强的北拉古村,在全市率先推行了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通过宣传动员,深入农户征求意见,与农户签订“村民授权意见书”等一系列程序,于3月31日,召开北拉古村村代会成立大会,宣布村代会成立,会上采取乡党委等额提名,村代会成员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选出北拉古村村代会主席。同时,由新当选的村代会主席提名,村代会成员举手表决的方式,推选出北拉古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并当场向村代会成员颁发了村代会成员证书及村代会成员名章。会后村代会主席主持召开了村代会第一次会议,按照村代会议事规程,研究讨论通过了北拉古村2007年新农村建设各项事项。在此基础上我乡指导中兴村,严格按照村代会成立程序,于4月26日成立了村代会,并组织除北拉古村以外9个村支书进行了现场观摩。以上两村的新模式试点工作的开展,为全乡以及全市各村新模式的推行起到了良好的试验示范作用。
三、抓培训,确保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行
为了确保全乡各村新模式的顺利推行,各村正确掌握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程序,我乡于7月份请市委组织基层组2名同志,对11个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专题培训,使各村全面系统的掌握了推行新模式的规程,之后乡党委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其余9个村进行了调研,经党委会研究决定除南拉古、红旗两村因支书是乡下派外,其余7个村全面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截止9月份共完成9个村新模式推行工作。全乡新模式推行面达82%。
四、抓运行,确保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取得实效
实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保障村民民主权利,规范村委会施政,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乡党委针对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运行工作,对各村下派了指导员,指导村级新模式运行,指导中做到指导不领导,帮办不包办,使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取得了实效。一是激发了村级组织活力。把党的领导有机融入到村民自治体制框架内,农村党组织的工作活力明显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较大提高。目前,全乡推行新模式9个村中9名村支部书记全部当选村代会主席;98名党
员当选村民代表,占村民代表总数的32.7%。二是转变了村党组织作风。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劲头更足,更加注重民主,关注民生,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北拉古村今年新农村建设,投资316万元,整修了村级活动场所、修建1800延长米村内水泥硬质路、新建了3处休闲广场,并规划建设了12万平方米对俄蔬菜出口基地,受到群众拥戴。三是增强了干部自律意识。“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实施”的村治结构,有效建立起职责明确、权限明确的村级组织分权制衡机制,使权力运行始终处于民主监督的环境中。石头沟村、拉南村在今年“六位一体”建设中,北拉古村、红星村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部成立监督小组,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有效遏止和预防了农村干部专断专权、以权谋私等行为的发生,农村干部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新模式运行后,“两委”分工明确,村务全面置于村代会成员的监督下,村务透明度更高,工作更加理顺,“两委”关系更加协调。同时,实行新模式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密切了干群关系,并有效消除了不稳定因素。现在,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多了,扯皮、捣蛋、上访的少了,在全村上下形成了共建新农村的和谐氛围。
第四篇:关于村民自治的思考
关于村民自治的思考
郑家林
村民自治,是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从而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村民自治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必须完善这项制度,以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本文仅就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一、村民自治现状
(一)民主选举扎实推进
自1987年11月24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草案后,湖北省宜昌市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从1989年开始进行,到2005年已选举了6届村民委员会。村委会干部经历了由乡镇任命到村民代表选举到村民直接选举的过程;村民委员会候选人提名经历了村党支部和上级提名推荐到村民海选提名产生的过程;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经历了先选举村民委员会再在委员中分工到直接选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过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经历了由分设到“一肩挑”的过程。目前,村级民主选举基本走上了正轨。
(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了进步
村级民主决策机构目前主要是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的主要内容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集体财产处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等内容,大部分村能按照民主决策的程序运行。
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主要是在村级制度、村级财务、村级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目前各村普遍建立了村规民约及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财务监督小
组,规范了财务管理和监督,实行了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坚持了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乡镇加强了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也有长足的进步。
(三)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问题。主要表现在村民自治和乡镇及以上政府如何管理和监督的问题。现在的情况一是召开村民大会的少,《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但现在各村基本上只开村民代表会议,很少开村民大会,原因是不好召集;二是很多重大事项并没有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上讨论和通过。如:村委会干部的工资待遇,是由乡镇党委、政府每年组织专班考核后批复的;又如:村级财务是根据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监察厅《关于建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鄂农经发[2003]37号)的规定,实行村级资金、财务“委托双代理”制度。由乡镇财政所(经管站)下设的农村财务代理服务中心(实际上就是财政所,只是换了个说法)代管账目和资金,并由村委会和中心签订财务代理委托协议书,财政所长是甲方的法定代表人,村委会主任是乙方法定代表人,镇政府镇长作为监督方代表,村里用钱要经过十分复杂的手续程序才能拿到钱,村干部要开支什么村民基本上并不知道,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查报销单据基本上也是一种形式;由于村里的钱是由财政所统一管理的,村里连利息也拿不到。据调查,太平溪镇2007年下半年3个月时间,全镇13个村的存款利息有1.8万元,2008年一季度各村存款约290万元,利息有8400元,这些利息仍然存在财政所,现在已经有几个村提出要把利息兑付到村,财政所的工作人员说,因为只有一个存款帐户,各村存款时间的不确定性,利息无法核算到各村,加上目前也没有一个说法,利息只能暂时放在财政所。
二、村民自治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认识上的偏差
一是对实行村民自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人们对村民自治的认识提高了很多,但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思想认识问题。一些干部尤其是部分乡镇以上党政主要负责人缺乏对实行村民自治根本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村民怎么自治、乡镇政府怎么指导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乡镇及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习惯于把村级组织作为自己的下属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于“领导”而不是“指导”。而村委会对乡镇政府仍然是“下级服从上级”。
(二)农村工作难度大,村民自治难以全面展开
一方面,由于村组集体无积累,公益事业举步维艰。改造农田、兴修水利、兴修道路等公益事业,都要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来解决,由于农民收入也不高,没有积极性,“一事一议”也很少开展,即使议了也实施不起来。
另一方面,集体经济薄弱也给村民自治带来困难。村民自治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都要开支必要的费用,就太平溪镇情况看,2005年合并村级规模后,大村人口在3000人以上,版图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村民到村里开会要走5公里以上,村里开一次村民大会要开支1000多元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开一次代表会也要开支不少钱,不少村因为资金缺乏而不能按规定召开会议。
(三)法律规定还不完善
村民自治只有《村委会组织法》一部法律,而《村委会组织法》重点是突出了民主选举,选举程序规定很清楚很具体,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法律规定不是十分具体和清楚,实际操作也不好把握。省级人大也没有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面出台实施办法;《村委会组织法》也只是从村委会的角度规定了村民自治的内容,并没有从村民自治的主体—村民的角度来规定村民自治的内容。
(四)法律和政策之间的矛盾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 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
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第十九条规定:“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中,包括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和 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要求乡级人民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要对村级财务活动加强指导和监督。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第八条规定,村委会“管理本村财务,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定期向村民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而2003年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监察厅《关于建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全省推行村级资金、财务“委托双代理”制度,“双代理”后,村民还能不能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村级财务实际上成了问题;乡镇党委和政府对村干部进行的责任制考核和工资的核准同样也对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带来了困难和矛盾。法律的规定和各级政府政策之间的矛盾,也是村民自治工作难以进行的原因之一。
(五)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还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八条 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从实际情况看,各级人大对村民自治的监督主要是在村委会的民主选举上进行了监督,对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监督不到位。
三、完善村民自治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加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
要抓好《村委会组织法》的宣传学习。各级干部特别是省、县、乡三级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切实解决好影响实行村民自治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加强村民自治的自觉性。
(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
1、修订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和及早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村民自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村民应该是村民自治中的主体。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推进和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随着农业税、特产税、村提留、乡统筹被取消,村干部工资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解决,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打工的增多,“四个民主”制度将不断推陈出新,村委会组织法原有的一些规定已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村民自治的立法必须适应新形势,跟上时代的变化,及时出台或修订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村民自治的实施。
2、省级人大应该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省级人大对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都有具体的实施办法,而对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缺乏相应的实施办法,而导致省级其他部门出台的政策与村委会组织法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同时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统筹考虑,不要顾此失彼,造成基层工作难做的情况。
(三)加大支持农村力度,加快发展村级经济,为村民自治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积极化解决村级债务,解决村级干部后顾之忧,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为村民自治提供经费保障。
(四)加强人大对村民自治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工作,保障村民自治的健康进行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村民自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主动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乡镇人大也要把村民自治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来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村民自治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为县、区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执法检查和监督提供情况和资料。
太平溪镇人大主席团
第五篇: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经验汇报材料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经验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经验汇报材料
三个做主抓自治 各位领导、同志们:
很高兴能够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好的平台向大家汇报工作,和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工作。做为一名基层的支部书记,开展好村各方面的工作是我们的份内之事,但由于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因此我们渴盼有好的政策来推动和引导我们的工作。往往一项切
合基层的政策、一项顺应民意的举措能够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也能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今天在这里我要讲,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确是一项好举措!几年来,我们村支两委从抓计划生育开始,全面推行村民自治,依托计生协会凝聚人心,充分调动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重树了村支委的形象,以点促面,带动了工作的全面发展,使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连续四年无计划外生育,连续三年被评为开发区“计生工作先进单位”、“协会工作先进单位”,也获得了“村民自治工作先进单位”、“公路建设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成绩来之不易,回顾几年的历程,村支两委的同志感叹不已,都说是计生工作的落后给大家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是村民自治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我们胜昔村与湘乡接壤,是娄底市的一个东部边陲村,人口1200多人,地处两市交界,人口较多,村民相对富裕,群众生育愿望强烈一直是我村的计生工作死结。2003年以前连续几年都是三类村,村级班子比较涣散,群众怨声载道。针对这么一个现状,村支两委痛定思痛,决定狠下决心,无论如何必须解开死结,找
到出路。讲老实话,在这么一个薄弱的基础上,村民自治能够搞起来吗?会有效果吗?我们开始也有疑虑,但信心战胜了疑虑,几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摸索和完善,探究了一条自己的经验,那就是:三个做主抓自治。
一是:带好头,村支两委来做主。
村支两委是村民自治的坚强后盾,我村村支两委能否高度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树立榜样,牵头带动是搞好村民自治的关键。为此我们专门召开了会议商讨村民自治工作,当时个别村支委干部不理解地讲:“形式主义的时髦东西不要搞”,部分同志心存怀疑,我在会上斩钉截铁的表了态:胜昔村的事情我们要做主,计生工作局面必须改变,否则村支委的形象永远树立不起来,更谈不上其它工作,从今天开始,给支村委成员“约法三章”:带头遵守生育政策,不违法生育;带带头履行扶助义务,不计较报酬;带头推动村民自治,不犹豫退缩”。多数同志表态支持。紧接着,为了带好
头,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和榜样,村支两委着手解决了一些具体难题,我到浙江“磨”了三天,终于把自己的堂弟嫂夫妇接回来落实了引产手术;村支委成员刘竹初也说服儿子儿媳落实了结扎手术,我们组织村支委全体成员上门慰问看望计生贫困家庭。这些举措,让村民感受到了我们的决心,为推动村民自治,营造良好的开端氛围。
为了上上下下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骨干成员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村支两委通过推选明确了一名文化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人品好的同志专门负责抓计划生育工作。对村计生协会重新优化组合,把积极性高的“五老”请进来,吸收了一些优秀的新会员,清退了那些不做事、不自觉履行职责的挂牌会员,并组织村支委干部和协会会员集中学习培训,为村支委和协会更换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村组干部责任,建立了计划生育齐抓共管的网络,构筑网链关系,构建了
支书抓支村干部,支村委管党员组长,党员组长管亲属,定补干部分组包干,各组指导员、协会会员包户的管理网络,并成立村民自治领导小组,促进村民自治的全面实施。
干部队伍健全以后,需要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村民自治制度。村支委和村民自治领导小组在广泛征求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三易其稿,制订了《胜昔村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自治领导小组为民服务制度》、《村民自治领导小组公开办事制度》,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修改并通过。通过这些制度明确了村支委职责,村民职责,违约责任及限制措施。针对村上流动人口管理难的问题,先后制订了《已婚育龄妇女管理合同》、《流出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合同》、《避孕节育手术合同》,全面推行合同化管理,建立《计生协会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及时掌握流出人口的生育动态,孕情和联系情况。这些制度印发到了家家
户户,也赢得了家家户户的支持。
村民自治需要一定的经费,用于工作支出和利益导向。为此,村支委多方面、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经费能足额保障。首先明确村级集体收入的25用于计划生育,其次我们以村支委两委的名义向党、团员及在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和经济实力好的个体老板发出倡议,成立计划生育扶助基金会,请求他们慷慨解囊,此外,还指导协会创办经济实体和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的投入。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村民自治的经费问题。使我们在村民自治上充分体现了权利与义务并举、约束与关爱同行的理12全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