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司法鉴定救助制度必要性思考探讨
司法鉴定作为司法证明的一种重要手段和证据方法,在发现和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上与当事人的权益有着重大的关联,越来越为诉讼案件所广泛运用,而对于诉讼中的社会弱势群体来讲,在作为某些行为的受害者,已经苦不堪言的情况下,还必须面临司法鉴定时,多会为负担不起费用而陷入窘境。本文所要研究的建立司法鉴定救助制度,将对保障诉讼当事人中
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维护司法公正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司法鉴定的专业性使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成为必需
在案件的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需要收集各种证据提交给司法机关。其中有些证据是可以通过当事人自身的能力或努力获取的但是也有一些证据必须要借助其他的专业技术手段才能得到。
司法鉴定结论作为一种专业性极强的特殊证据,在诉讼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然而,在通常社会环境下生活的普通当事人很难具备获取这种结论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即便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做出判断,其对司法机关的说服力也远不能与司法鉴定结论相比。司法机关为正确适用法律,一般也会要求对涉及到专门性问题的案件进行司法鉴定,并根据鉴定结论做出判断。
司法鉴定的范围包罗万象,凡是诉讼中仅凭办案人员直观感觉或逻辑推理无法进行鉴别和判断的问题,都需要进行司法鉴定,其中涉及到一般个体诉讼当事人的多为法医类和物证类的司法鉴定。普通当事人想要在这些专业性很高的领域里通过自身的力量来获取证据应该说几乎是无法完成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在诉讼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需要进行司法鉴定时,那么作为当事人将别无选择。因此,通过司法鉴定获取证据不但最为直接和有效,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唯一的途径。
二、建立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有利于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诉讼权利
在我国,除了法律规定的几种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外,绝大多数的案件都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当事人如果希望通过诉讼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需要在向提起诉讼的同时提供必要的证据来支持其诉讼主张,由人民法院在审查后依法立案审理。如果当事人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据,那么法院很可能会采取不予立案的做法。即便是允许立案,也可能因为证据不足导致败诉。司法鉴定结论作为最具证明力的法定证据,对于案件的立案和审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司法鉴定获取证据是需要一定费用的,根据《黑龙江省物价局关于社会司法鉴定收费项目及标准的批复》(黑价行字[2006]36号)文件中规定的收费标准,一般法医类单项鉴定费用为30元至3200元,大多数鉴定至少需要包括两个以上的项目。这就使得部分当事人尽管其诉讼请求合理,如果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是完全有可能胜诉,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司法鉴定的费用而无法获得司法鉴定结论这一具有很强证明力的证据,最终导致因证据不足而不能立案或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因证据不足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在诉讼过程中,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对已有的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向司法机关请求重新鉴定,而是否准许这一要求是由司法机关自由裁量的。如果提出异议的当事人不能自行承担鉴定费用,那么在已经有鉴定结论的前提下,审判机关一般很难会支持由无异议的一方出资进行重新鉴定的请求,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当事人通过重新鉴定的结论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而司法鉴定救助制度的建立,给弱势群体诉讼当事人申请司法鉴定和提起重新鉴定提供了可能,使他们不会因经济困难丧失平等对抗的地位,最终使其合法的诉讼权利得以保障。
三、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是司法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为了帮助困难的群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国家建立了司法救助制度,其中包括法院系统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和免交等,同时也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特困群众诉讼难的问题,但是这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并未包含司法鉴定救助。如因无力交纳司法鉴定费用无法获取证据,并最终导致无法进入诉讼程序,就使得上述两种制度失去了实行的必要前提,其作用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说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是司法救助的有效组成部分,它的缺失将可能导致整个司法救助无法正常运转。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是整个司法救助的起始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司法鉴定救助制度势在必行。
四、司法鉴定的法律保障定位决定了司法鉴定救助制度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19号)中明确了司法鉴定和
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刑事赔偿、司法考试同属我国的法律保障范畴。这表明司法鉴定是诉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它所提供的是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法定证据,而完全不同于律师提供的搜集查找已有证据、代言、代书等法律服务。如果诉讼当事人因经济困难无力聘请律师,但只要是能够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诉讼请求或由其亲属朋友代理,在理由充分、证据充足的情况下,即便是没有高质量的法律文书和高水平的法庭辩护,人民法院仍然可以判决其胜诉。然而,如果当事人因无力承担司法鉴定费用导致证据不足,即使得到了法律援助服务,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不排除败诉的可能性。因此,司法鉴定作为法律保障手段,其不可缺失的特性决定了在某些情况下比服务类的援助更加至关重要。只有建立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才能使法律保障制度得以完善。
五、司法鉴定客体的特殊性要求司法鉴定救助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证
与法院对困难当事人减免缓费用和律师对困难当事人的法律援助服务不同,司法鉴定的进行需要必备的鉴定客体。就与个体当事人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来说,司法鉴定人以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得出鉴定结论的前提是要有医疗检查的结果。如果没有查体、透视、化验等医疗检查结果,司法鉴定就无法进行,而这些医疗检查的费用也是弱势群体难以负担的关键部分,也就是说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司法鉴定本身的费用,还有鉴定之前必需的医疗检查费用。即便是司法鉴定机构为其免除了司法鉴定所需要的费用,仍然存在前期医学检查的费用问题。根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相关规定,被鉴定的客体通常由需要做司法鉴定的当事人通过委托方提供给司法鉴定机构,如果当事人自身无法提供相应的鉴定客体,就只能在司法鉴定前实际进行相关的检查,但是这些检查需要的医疗设备和化验检测药品、工具都存在于专业的医疗机构里,有着较高的成本,不论是要求医疗机构还是司法鉴定机构承担鉴定前的检查费用都不尽合理。这就需要通过建立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来加以解决。
政府以专项救助资金的形式来帮助被救助对象支付部分或全部费用在一定层面来说不失为最合适的解决途径。因此,只有地建立起完备的司法鉴定社会救助制度和设立专项的救助资金,才能保证司法鉴定救助的有效开展。
第二篇:司法鉴定援助制度思考措施
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但现行的法律援助尚未对需要司法鉴定的弱势群体开展,如何建立司法鉴定援助制度是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建立司法鉴定援助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建立司法鉴定援助制度进行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司法鉴定 援助制度;构建思考
司法鉴定结论做为三大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在诉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案件的审判结果。但由于当事人因经济困难无法承担鉴定费用,不能对需要鉴定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及时鉴定,造成举证困难,甚至举证不能,从而导致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但现行的法律援助尚未对需要司法鉴定的弱势群体开展。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颁布实施后,司法鉴定的职能趋于社会化,在诉讼中需要司法鉴定的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越来越明显。如何建立司法鉴定援助制度,将法律援助扩展到需要司法鉴定的弱势群体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司法鉴定援助制度的紧迫性
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规定我国的法律援助主要是由各级法律援助中心承担有限的法律援助义务,为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减免相应的法律服务费用。参加法律援助的组织和人员只限于接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办理法律援助事项的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所等,国家并未明确要求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员承担法律援助的义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于2005年颁布实施后,我国的司法鉴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民法院不再设立鉴定机构,司法鉴定呈现出社会化的特征,由人民法院决定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无力支付鉴定费用实行减收、免收或暂缓交付鉴定费的司法救助也随着人民法院鉴定职能的社会化而消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据此规定,在诉讼中,需要鉴定的事实是否及时通过鉴定结论的认定是决定诉讼成败的关键。那些需要司法鉴定的弱势群体,因无力承担并不十分昂贵的司法鉴定的费用而不能及时鉴定,进而无法举证,最终导致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这种“谁主张谁举证举证”的证据规则和在诉讼活动中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以及司法鉴定援助制度缺失已成为制约诉讼活动有效进行,司法鉴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和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发展的瓶颈,建立司法鉴定援助制度已迫在眉睫。建构司法鉴定援助制度的必要性
2.1 是履行宪法义务,保障基本人权的客观需要
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确认。基本人权则是当代国际社会所确认的一切人所应当共同具备的权利。我国已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从国家根本大法的高度确定了人权保障的根本宗旨。同时,我国《宪法》还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平等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是基本的人权之一,这一基本人权是一种原则性、概括性的权利,体现在诉权上则要求当事人平等地享有诉权。法律援助工作是为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提供法律帮助,保障其享有应有的诉讼权利。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司法鉴定是为诉讼活动提供证据的活动,司法鉴定援助是法律援助的组成部分,获得司法鉴定援助同样是符合规定条件的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司法鉴定援助制度也正是源于这一原则性人权的理念而提出的,其用意在于使弱势当事人够通过减、免鉴定费而获得证据支持,从而与其它有支付能力的当事人平等进入诉讼程序。实现公民的司法鉴定援助权利需要相应的法制建设为基础,更需要司法鉴定援助本身在保障公民享有司法鉴定援助权利方面有完善的制度设计。建构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制度是履行宪法义务,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宪法原则能够顺利实现的客观需要。
2.2 是实现社会公正,保障弱势群体的需要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期阶段,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使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经济收入低的弱势群体在诉讼中也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本应由他们举证的时候,却因经济困
难的原因而交不起鉴定费,最终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社会公平正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司法的公平和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其内容应包括保障当事人享有应有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实现公平正义必须有良好的法律作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法律机制来实现社会公正,让这些群体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即使他们经济地位处于劣势,也会享有充分的司法公正。建立司法鉴定援助制度就是为了保证符合条件的受助者在司法程序上的“司法鉴定”的平等,而不受自身贫困的限制。建立司法鉴定援助制度是国家保障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需要。
2.3是减少和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贫富不均从而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消除社会矛盾是不可能的,但是,有效地减少与缓解社会矛盾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当也是可以做到的,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由于法律特有的性质和特点,法律调整机制一方面能够获得社会最大多数人的认同,能够把不同的观点统一到法律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和谐状态;另一方面提供了一个给当事人充分陈述自己的根据和理由的途径,使当事人的不满情绪有一个法定的发泄途径,可以减缓社会压力,化解社会矛盾。法律调整机制正常运作的关键是当事人能平等地享受到法律服务。如果需要司法鉴定的贫困群体因无力支付鉴定费用无法得到司法鉴定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社会矛盾也将进一步加深。因此,国家需要相对应地建立一种对不能支付司法鉴定费用的公民的司法鉴定援助制度,以保障处于劣势者有得到平等的诉讼权利,减缓社会压力,化解社会矛盾。司法鉴定援助制度的基本构想
3.1 司法鉴定援助的管理主体
司法鉴定援助从工作属性的角度看,属于司法鉴定工作的一部分,从法律救济角度划分,属于法律援助性质,而司法鉴定管理和法律援助管理都属于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范围,因此司法鉴定援助的行政管理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是符合职能法定原则的。要开展好司法鉴定援助工作,司法行政机关在内部分工上,要协调好司法鉴定管理部门和法律援助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划分职责权限。原则上,由各级法律援助中心负责司法鉴定援助对象的审查,鉴定援助经费的筹集和鉴定援助补贴的发放,而各级司法鉴定管理部门应该承担司法鉴定援助指派、监督和考核工作。
3.2 司法鉴定援助的实施主体
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的主体是指司法鉴定法律援助事项由谁来具体实施。法律援助的主体主要是律师,由律师来承担法律援助的义务,与法律援助的主体不同的是,由于司法鉴定的特殊性、科学性使鉴定人不能成为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的主体,而只有司法鉴定机构才能成为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的主体,至于鉴定人则是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案件司法鉴定的具体承担者,因为司法鉴定结论要求司法鉴定过程必须客观、公正并且要求鉴定人廉洁自律保证其鉴定结论的科学性,所以只有使司法鉴定机构为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的主体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3.3 司法鉴定援助的受援主体
司法鉴定援助的受援主体是前述的弱势群体中在诉讼中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因为他们的弱势地位,其所有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司法鉴定费用.为防止他们在举证方面的不利地位,有责任对他们实行司法鉴定援助,以维护司法公正。2004年9月6日,司法部、民政部、财政部等9个部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第六条规定:“加强法律援助机构与有关鉴定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减免收取或缓交法律援助案件的相关鉴定费用。”对于法律援助的受援人,因交不起鉴定费用而无法进入诉讼程序,各鉴定机构应予减免鉴定费,这是我国司法鉴定援助制度的雏型,尽管限定的受援主体只是法律援助案件的当事人。司法鉴定援助的受援主体,应比法律援助的受援主体广泛.三大诉讼法规定的法律援助的受援主体是公民,而法人、其他组织并不包括在内。而司法鉴定援助的设定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申请司法鉴定援助的主体不应局限于无力支付鉴定费的个人.还应包括个别非营利性法人,如福利组织等等。
3.4 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的经费来源
司法鉴定人在解决诉讼中的专门问题时,不仅需要用技能和知识,付出脑力劳动,作为成本的鉴定仪器设备和耗材的消耗也是很大的。在市场经济中,司法鉴定机构每天都面临着生存竞争的考验,要求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完全不计成本的免费鉴定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建立和完善司法鉴定援助制度必须首先设立鉴定援助基金。鉴定援助基金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政府拨款。政府是法律援助的义务主体,政府有义务保障贫困人员享有基本的诉讼权利。二是社会捐赠。鉴定援助基金可以接受法人、非法人组织和公民的捐赠,其中包括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物质和劳动两种形式的捐赠。三是对司法鉴定机构实行财税上的优惠措施。对于鉴定机构所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所付出的鉴定成本,应该在法律援助中心适当补助的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经济措施予以补偿。如对实施了法律援助的司法鉴定机构给予的财政补贴或者减税、免税等政策。
司法鉴定援助制度的建立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经费保障、程序规则、援助条件和法律责任等一整套制度体系,需要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尤其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公平正义和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历史潮流下,建立司法鉴定援助制度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第三篇:关于创建学习型企业必要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建学习型企业必要性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既是一个历史使命,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作为这一目标的内容之一,创建学习型企业有着重要意义。创建学习型企业、做知识型人才既是对电力企业员工在新形势下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又是全面提升员工素质、造就一支适应电力企业改革和发展要求的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的迫切需要。
学习型企业如何创建?这无疑会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环境……其中重点就在于企业如何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何提升员工的学习兴趣!纵观电力企业的发展,我们不能忘记:电力企业发展的初期至鼎盛时期,企业学习专业技术的氛围浓厚,企业文化更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十里泉发电厂等大型企业的文化氛围在一段时间内甚至盛名于它的生产。从这些现状可以得出盛名结论,无外乎让人感叹现今电力企业青年的颓废状态,专业技术人才逐渐匮乏。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但我们不能否认这其中更多的是由我们自身所造成的。
对于人才的开发与利用,电力企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那些以竞争激烈、有着高薪诱惑的外资企业。工人老大哥何以滞后于“白领先生(小姐)”,甚至不及那些同级别的“高级蓝领”。现如今,社会对于蓝领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企业更要拥有属于自己的“高级蓝领”,很多电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匮乏,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已为更多的电力企业所重视。创建学习型企业,专业技术的学习必将成为最为重要的环节。
一个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设一个精干高效的技术管理型人才队伍。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开发与储备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本不盘活就是最大的潜亏;人才不充分利用,就是最大的浪费。纵观电力企业人才开发及利用现状,我们不难看到“上面闹哄哄,下面静悄悄”的境地,其中隐忧可见。党的十六大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依托,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这必将为电力企业的学习带来福音。创建学习型企业,必将以加强专业技术培训、造就技术人才为企业学习活动的目标,一切学习都将会为这个最终目标而展开。
对于电力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深入了解影响国企职工积极性的几个消极观点
对于学习,尤其是专业技术的学习,电力企业员工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年纪大的师傅缺乏学习新事物、高科技的激情,年轻人一旦进入电力企业就如进了保险箱,学了点皮毛就过起了安稳太平日子,对于学习技术都是“学那么多有什么用?”诸如政治理论、法律知识的学习则是走过场,造成如此现状的根源,无外乎以下几点:
1、保险箱意识作祟。进入电力企业就如进入保险箱的意识虽然早就强调不合时宜了,但进来之后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医疗保险、起码的福利等,又不会再将你遣送出去。对于求稳的员工来说,这种静态的用人机制就是“入箱操作”。没有了后顾之忧,只要能完成基本的工作,学习就成了多余的事情。这一点,从我们的技术培训工作上就可一见端倪,免费的技术讲座没人听、青工技术比武只会“窝里斗”、英语计算机等培训能坚持半个月就算是稀奇…….没有一个竞争的心态和一个全民学习的大环境是滋生电力员工恶学的因素之一。
2、主人翁意识不明。主人翁意识虽然仍为电力企业所提倡。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下岗”随时可能,“打工仔”的名号渐入人心,电力员工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当做打工人,虽然并不能明确是为谁打工,但“被人管”的意识深扎于心。为别人做和为自己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电力企业中,部分年青员工在这方面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在单位里只要求自己能做好本岗位的基本工作就好,绝不会在技术上多花一分力气,而在业余时间却可以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玩电脑游戏、玩乐队)彻底不眠不休。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脸孔其实在很多年轻员工中都存在。如何扭转这种风气,亦或如何引导年轻员工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这对于创建学习型企业可以算得上一个重要课题。
3、“暗箱操作”的后遗症。创建学习型企业,重要的就是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而在这一点上,电力企业存在着最大的优势与弊端就是“关系网”。在人才的利用上,很多电力企业也推出了许多好的举措,但“暗箱操作”却给一些力求上进、爱学肯学的员工,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们浇上了一头凉水,让他们寒了心。近年来,年青人才的陆续离岗不能不说是电力企业发展中最大的败笔。创建学习型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来看,都可以将其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利用与开发相等同。其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管理改革的力度与决心。创建学习型企业,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从如何激发员工的学习欲望方面来着手,此项活动要想真正行之有效地开展开来,更要从爱护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角度与立场出发,真正盘活企业人才资源,最大程度调动起员工学技术、重技术的积极性。
二、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的几种有效机制
1、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必将催生员工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全民学习的氛围。创建学习型企业,就要从大局着手,开展广泛的学习活动,首先要在学习形式及学习内容上下功夫,形式可以多样化、内容可以多元化,可以从员工的特点或者年青人的特点着手,开展一些员工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以此打开突破口。诸如,针对员工中对于音乐、舞蹈、摄影、文学等活动多有偏好者,可以组成兴趣小组开展培训、演出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积极的浓烈氛围,从而引导员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有了一个健康的心态,人们的追求必将有所改变。如此深入下去,必将创造出全民学习的氛围。“拥有健康积极心态的人,往往对于知识的需求远较那些消极或易于满足的人要强烈得多。”心理学家曾对人们学习的心态有过相关理论。
2、留人机制。竞争上岗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有着其现实意义。企业内部各种岗位应切实落实竞争上岗制度,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各项程序操作,让员工真正进入激烈的竞争体制中严格标准,严格把关,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种竞争上岗势必让员工及各级管理者体会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出奋发进取的雄心。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从“给你压担子”到“我要挑担子”,从“让你负责任”到“我来负责任”。这种深刻的转变,便是干的强大动力。不少通过竞争上岗担任了一定职务的人,普遍感到重任在肩,干起活来丝毫不敢懈怠。这种由被动变主动的方式让竞聘者有了闯事业的冲劲。其实,对于连任某个职位的人来说,活还是那样的活,但干起活来的劲头确实大不一样,因为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竞争来这份“责任”,能不为之竭尽全力?当竞争上岗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后,即使在又一轮竞争中坐上某把“交椅”,但几年后新的一轮竞争能否获胜还真难说!因此,当你竞争获胜之日,便是你身负重任开始漫漫征途之时。这样持久贯彻下去就会绝了“进去了不会出来、上去了就不会轻易下”的保险箱意识。
企业技术及管理人才是企业的“活化资源”,真正挑选出优秀的技术人才与管理后就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干事业的环境,使其安心、静心地为企业服务。感情是事业的纽带,事业是感情的基础,企业只有用求贤若渴的真情去打动技术人才的心,才能吸引和留住技术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精挑细选的技术人才,企业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及发展空间是十分重要及必要的。创建学习型企业中,优秀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员往往是员工中的领军人物,他们都有着各自有效的学习方法。制定有效的留人机制,不仅是对人才的激励,更是对其他员工的一种吸引。
3、激励机制。据悉,南风集团为了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一方面制定了博士生月薪10000元、硕士生月薪6000元、大学本科生月薪3000元等较优惠的工资标准,先后引进博士生2名,硕士生6名、本科生515名,同时对优秀人才破格重用,一名硕士生担任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另一方面还广泛吸引各种人才为企业服务。对于技术管理人才,对于物质待遇的要求不高,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才华能否施展,工作价值的含金量,但利益又是人才价值的主要体现。对于人才的激励机制企业应在物质及精神方面予以考虑。在物质激励方面,应加大对技术人才所做贡献的奖励力度。如:住房奖励、加大效益奖金发放比例、对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才可与行政干部一样享受一定比例的通讯费等,技术人才在职位升迁上优先考虑。在精神方面,对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技术人才在“先、优、模”评选、发展入党、岗位升迁、专业培训等方面,应优先考虑。这样优厚的奖励机制势必促进更多的员工加入到学技术、钻技术的行列中来。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创建学习型企业,没有一套激励机制恐怕是不行的。
4、培训机制。创建学习型企业,专业技术是重头戏。如今,搞好企业专业技术的培训工作不仅是员工的需求,更应该是企业的需求,一个企业要想不断地发展创新,它就需要一支能不断适应市场发展的技术力量。企业专业技术应突出“专业性、内涵性”着手,重点从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上着手,围绕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使新技术、新工艺等专业技术讲座同企业各类专业技术融为一体,有效地为技术人才提供“补养”。可以利用多种形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了解更新的知识与技术革新成果。
创建学习型企业势必成为一股潮流,如何引导这股潮流在目前电力企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情况下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以此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技术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才应该是学习型企业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第四篇:救助制度
付兴小学助学金管理办法
一
总则
为保障付兴小学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就学和正常完成学业,保证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特定此细则.二、资金来源
上级拨款,及吸收其他社会财力以增加“资助金”的数额,扩大受益面。
三、发放范围和对象 补助生活费主要用于抵减贫困学生的补助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费,以资助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补助生活费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负担寄宿生活费而未入学和可能辍学者。
下列人员优先享受补助生活费资助
⒈因灾和家庭经济困难失学的儿童、少年;
⒉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孤残、女性学生;
4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农民子女;
5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
四、发放办法 申请补助生活费,由申请资助人或监护人写出申请,陈述理由,交学校审核评定,对个别情况不明的,应经调查后再定,原则上学校应于每学期开学后三周内评定资助对象和数额,并报补助生活费管理机构备案。
学校应及时落实资助政策,保证学生入学.五、管理和监督 为切实加强制度的实行,县教委负责落实到校,具体负责补助生活费”的统一管理、使用等工作。,学校通过认真调查摸底,负责落实到学生,但不直接提现金发给学生本人,享受助学生的名单和数额,并于每年10月10日前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2救助”依照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每学期评定一次。享受补助生活费“”学生的名单及金额学校必须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3针对贫困程度不同的学生,相应设立不同等级的助学金。根据实际情况,并按上级要求,设立相应不同等级的助学金。每学期每人资助额:小学为500元、600元、700元,。并按上级要求,按期报告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
加强对“补助生活费”资金的管理,5凡在补助生活费,申报、发放过程中弄虚作假,挪用、截留款项的,将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校长和有关人员予以处罚。
付兴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工作制度
为保证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促进义务教育发展,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初审工作,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形式。
二、资助对象为付兴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资助资金的使用原则和救助条件,用于老、弱、病、残子女救助,用于特困户子女救助。享受资助资金的学生的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守法律、社会公德和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好学。
2、确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未入学、辍学或即将辍学的学生。
3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学生优生资助:
(1)烈士子女、残疾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
(3)低保或特困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四、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所在村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学校评审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公示,公示期不少7天。公示无异后,学校将资助名单,公示情况上报上级资助小组审核确定。、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
五、资助资金实行专帐,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免杂费、免费提供教材的资金全部发给贫困学生本人。
六、受资助学生名单、资助项目和金额应在学校校务公开栏公布,建立档案,并报上级部门备案。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贫困生。对于出现问题的严肃查处。
付兴小学 孤儿的帮扶制度
为了树立孤儿学生自强自的精神,激励留孤儿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我校将把帮扶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 孤儿学生,架起爱的桥梁。
1.结合受助孤儿的实际情况,从生活、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制定救助计划,做到全程关注、全面帮扶。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投 入 的 救 助 资金,定期公示。
2.建立救助 网络,与
孤
儿
开
展结
对
帮
扶,“师
生
手
拉
手”
活动,参与救助贫困孤儿。
3.规范运作规程。为了把好事办好,做到有章可循、有序开展,我校加强了对助孤工作的规范。由副校长协调配合,抽调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把需要帮扶的贫困孤儿一个不少地纳入到帮扶范围中。通过个人申请、学校调查实地走访核实,确定受助对象并进行公示,避免遗漏登记及重复资助。
4结合受助孤儿的实际情况,从生活、教育、医疗、就业等 各个方面制定救助计划,做到全程关注、全面帮扶。对政府部门 和社会团体投入的救助资金,定期公示,确保把善款用到该用的 地方。5.加大资金保障。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和慈善机构捐赠的同时,多渠道筹集救助资金。
6.改进救助方式,延伸帮扶触
(1)加强心理干预。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加强受助孤儿的心健康教育,使阳光照进每一个贫困孤儿的心灵。定期邀请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就助孤工作中的心理干预作专题辅导。由帮扶人员、参与救助的干部、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受助孤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打开心结、面
对
现
实、自
强
不
息。
(2)建立督查考核制度。改进督查方式,拓宽监督渠道,让群众评说,由社会监督。
(3).“一对一”结对帮扶。摸底造册,建立孤儿学生档案。
(4)班主任对孤儿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孤儿学生的动态。
7、任
课
教
师
要
了
解
学
生
在 家
中
学习、生
活的 实
际
情
况,发
现
潜在 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 他 们 感 受 到
来
自 老 师的 温
暖。
8.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
对
子
活动,让
孤
儿
与
班
级
同
学
成为“手拉手”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组 成帮
扶
小
组。
9.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孤儿学生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
扶
计
划,明
确
帮
扶 时
间,内 容 和
阶
段
性
成果。
10.实 施 教 师
结
对
帮
扶
孤
儿
学 生
制
度。
1付兴小学助学金管理办法
2付兴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工作制度
3.付兴小学 孤儿的帮扶制度
4.付兴小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证公平公正制度
5.付兴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员制度
6.付兴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员制度 狮子楼第一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员排查制度
2013.3 为认真做好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排查认定工作,切实保证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落到实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助学对象的界定标准
1、孤儿、孤残学生、单亲家庭、烈士子女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父母残疾或家庭成员长期重病在身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3双亲下岗、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 4家庭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学生;
5家庭突遭变故造成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
6农村低保户,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7家庭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学生; 8多子女上学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9农村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认定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由学生本人
提出申请、民主评议、综合评定、学校建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二)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过程中,坚持审查相关证明与评
价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消费情况及平时生活表现相结合的原则。
三、认定程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进行一次,一般在每学年第
一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完成;学校评定小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按照各自 的职责分工,共同完成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工作。认定工作具体程序
如下:
1个人提交申请,经济困难的学生,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且附带由
父母所在单位和行政村(居委会)开据的贫困证明,在每学年开始时将申
请及证明材料交到班主任处。2班级评议。3校内审核。
四、后续管理与要求
(一)学生本人在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明显好转后应主动向学校报告,并申请停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
(二)各年级每学年第二学期对已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
资格复查,发现家庭经济达到或超过标准的即不再列入帮困范围,终止对 其资助。
(三)学生在提交家庭经济困难申请时应如实提供本人及家庭各方面
情况,保证所提供材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学校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
访等方式对申请人情况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立即
取消资助资格;已获得资助的,收回所有资助金;情节严重的,依据有关
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四)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学生真实提供家庭情况,及时告知
家庭经济状况变化情况。
第五篇:创建节约型企业的必要性和对策思考
文章标题:创建节约型企业的必要性和对策思考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资源压力和环保压力的必然选择。而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资源消耗的主要领域。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必须抓住企业这个大头,率先建设节约型企业。
一、建设节约
型企业的必要性
创建节约型企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创建节约型企业决不是企业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一)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堪称能源消耗“超级大国”。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按美元计算,中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据统计,我国一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据统计,企业能源总消耗占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70,因此,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建设节约型企业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是企业应当承担的重大历史责任。
(二)企业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杜绝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浪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产过程尤其是节约的重点环节,企业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体之一,做好建设节约型企业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作为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实质上转变为成本最少化目标,降低成本成为增加企业收益的重要来源。成本降低意味着节约,节约就是要促进降低成本。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良好的成本收益作为支撑。没有良好的成本收益,企业就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强。
其次,企业能耗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运作成本高低,决定了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企业是能耗大户,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激烈的价格大战,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要素正在发生变化。所有这些决定了以技术进步来实现节约,满足效益不断增长的需求,以持续降低成本来谋求竞争优势,成为现阶段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再次,建设节约型企业不仅具有巨大的企业成本优势,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企业既是资源消耗大户,又是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对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建设节约型企业不仅能够为社会节约大量资源,为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对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导航效应和标杆作用,能够促进和推动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二、建设节约型企业应重视主营业务环节的控制
(一)建设节约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控制环节,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控制,就企业的普遍运行规律而言,应从供应、仓储、基本生产、辅助生产、销售、后勤服务等部门和环节加以控制。供应从源头控制,保证采购物质的质量和价格;仓储环节确保存货的安全、完整,避免损耗和流失;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是实现节约的重点、难点环节,一方面从节能的环节技术改造,一方面保证质量,并尽可能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如边角料、废水、废气等;销售环节保证产品价格和货款安全,计量准确,包装适当,发货经济等;后勤服务部门加强办公用品的节约控制,避免流失浪费等。
(二)节约的主要内容
1、原料及主要材料。原料及主要材料构成产品的实体,必须保证产品的质量。一方面降低消耗,实现定额管理,另一方面发明创造替代材料,同时开发副产品,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2、辅助材料及修理用品备件、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这方面的存货在产品成本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成分,应通过多种途径节约消耗。(1)加强设备的维护保修,减少零部件的磨损;(2)实行以旧换新的领用制度,避免浪费和流失;(3)辅助材料等非影响产品质量的材料消耗,尽量利用物美价廉的替代品;(4)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加强废旧的综合回收利用;(5)加快技术革新,降低消耗。
3、燃料及动力项目节约。当前,煤、电、油、运,尤其紧张,煤、电、油几成国家的战略资源,应提倡节约意识。
﹝1﹞电力方面:应从按时熄灯的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度电抓起,一方面开发研制节约能源产品,降低消耗;另一方面利用峰、平、谷管理的政策优势,降低电力消耗,第三方面应加强输电线路的维护保养,避免电力损耗。
﹝2﹞燃料方面:燃料方面主指煤炭及燃油。一方面提高燃料的利用率,降低消耗和浪费;另一方面开发研制燃料的替代用品或改造成节能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燃料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4、供气及水资源的节约:供气及水资源的节约,均须从有效利用的角度,确保经济实用。一方面避免无序浪费和管道途中流失,另一方面应通过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如工业排除废水,需处理后再用于工业或用于冲厕,将饮用水与工
业水分开等。
5、办公用品方面的节约:办公用品的节约,包括的方面更多,如电话、纸张笔墨、办公桌椅、车辆等,无不体现节约的效应。应从节约一张纸,一支笔,一滴汽油,一个电话做起,最关键的是应体现其价值性。应该说办公用品的浪费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
作为一个企业涉及到方方面面,有费用支出的同时,也隐含着可能的浪费,节约的意识也应同时产生。不同企业应根据其实际现状,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考评体系,将建设节约型企业落实到实处,创造出更大的节约效益。
三、建设节约型企业应重视节约型投资
(一)高度重视通过投资进行节约的特点
通常,一讲到节约总是从消费着眼。无疑,不论在生产消费方面,还是在生活消费方面,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珍惜和爱护每一处能源、水源、材源、地源等,就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但这还远远不够。要高度重视通过投资进行节约,与通过消费进行节约相比,通过投资节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本原性。通过消费节约是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和已产出的产品基础上实现的,节约的方式和节约的数量受既定的物质条件和已产出的产品限制。如果通过投资来改变尚未确定的物质条件和尚未产出的产品性能,则可以从源头上实现节约。例如,使用耗电多的照明灯与使用节能照明灯相比,两者在享有照明亮度和节省电力等方面,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2、显效性。通过投资进行节约无疑要有资金或其他经济资源投入,但通过投资进行节约的投入,和它所取得的节约效果相比,还是非常值得的,且节约效果显著。有数据显示:打造节能建筑在材料和施工增加的绝对费用以及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增加的比重不高,估计数值在5多一些,而耗能则可降低70以上,最好的能降低80。
3、无限性。通过投资进行节约,主要从源头上,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改变相关的工艺设计、设备设施,进而改变产品性能和功用,从而为节约创造本源性的必要条件,实现效果更加显著的节约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为节约创造良好条件的潜能应当说也是无可限量和没有止境的。
(二)充分发挥投资在建设节约型企业中的作用
1、坚持节约型投资原则。应当围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上一些必要的、有实效的节约型工程项目,特别是加快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促进节约型企业建设。如,在节能方面,可以启动节约和替代燃油、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项目及其他方面均可节约操作。
2、要设立专门的节约型投资项目。应当在今后经济发展中,把节约型投资作为一项专项投资项目,由有关部门对节约型投资项目直接投资、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形成节约型投资专项资金,专用于这类投资工程项目;在宏观调控中,应当保,而不是压;在制定产业目录中,应当鼓励,而不是限制;在项目审批中,应当从宽,而不是从严;在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中,这类投资项目所占比重应当提高,而不是下降。
3、对节约型投资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支持。对节约型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应当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各类机构应当对节约型投资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等。如,新能源技术由于成本较高,进入市场的竞争力有限,需要实施优惠措施加以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四、通过节能推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现企业内部优势资源的整合,巩固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将较单一的煤炭产业向以煤炭、电力、建材、煤化工和高科技为支柱的多元化产业转化。选择发展项目时,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从切实解决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出发,加大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力度,健全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形成以下产业链条: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煤矸石→电力→建材;煤炭→煤化工;煤炭→矿井水→电厂循环水及煤化工项目用水;煤炭→煤层气→电力。
综合利用煤炭、电力产业伴生物项目。首先,利用煤层气发电等项目,提高瓦斯综合利用率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如燃气发电、作为化工原料。其次是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矿井年涌水量大,处理后不仅能够满足环保要求,还能够作为生产、生活用水,可节约大量的水资源。第三是煤矸石烧结砖和电厂粉煤灰烧结砖项目。综合利用热电项目和火电项目产生的粉煤灰,粉煤灰在制造水泥过程中作为熟料添加,多余的煤粉灰可以制作新型建材,从而避免粉煤灰成为新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第四是废煤、废气混合燃烧也可用于发电厂项目。通过对煤炭企业资源的利用,再利用,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节省了材料,节省了能源,降低了消耗,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也是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应走之路。
五、厉行节约,加快创建节约型企业
(一)树立节约意识,强化节约责任
员工是建设节约型企业的主体。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节约型企业的宣传教育,使之潜移默化于员工的思想行为之中,提高员工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使节约型企业的创建既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流溢于一切企业活动之上,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无形的、强大的动力。真正把节约工作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做到节约工作人人有责、人人负责。
(二)建立约束、监督与激励机制,形成节约与节约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设节约型企业,加强领导是关键,落实责任是保障,形成自觉意识是根本。一是制定行为规范,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二是围绕推广节约新技术和帮助员工掌握节约资源的新技能、新方法,积极开展员工教育培训,不断对员工进行养成性教育、习惯性教育,提高员工节约资源的能力。三是把考核指标落实到各部门直至每个岗位,形成科学、完善的责任体系。四是把工作业绩与节约成果挂钩,进行成果奖励,不断调动员工参与节约的积极性,把降低能耗、节约开支与员工自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走资源节约、环境协调、管理科学、效益优化、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加快建设节约型企业,这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转变,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建节约型企业的必要性和对策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创建节约型企业的必要性和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