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和改进

时间:2019-05-13 04: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和改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和改进》。

第一篇: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和改进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和改进

一、司法鉴定有关法律规章和文件

法律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颁布日期2005年2月28日。

联合发文: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做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施行前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05]62号,发布日期2005年7月27日;

2.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司法部《关于开展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08]116号,发布日期2008年7月25日;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做好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备案登记工作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08]165号,发布日期2008年11月20日;

4.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标准(试行)>的通知》,发文号国认实联[2009]17号,发布日期2009年4月16日;

5.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文号发改价格[2009]2264号,发布日期2009年9月1日;

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印发<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遴选办法>和<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评审标准>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09]207号,发布日期2009年12月24日;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遴选结果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10]179号,发布日期2010年9月30日。

司法部规章及有关文件:

1.司法部《关于学习贯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05]30号,发布日期2005年4月28日;

2.司法部《关于司法行政部门所属鉴定机构管理体制调整的意见》,发文号司发通[2005]58号,发布日期2005年7月18日;

3.司法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司法行政机关司法鉴定登记管理文本格式(试行)>的通知》,发文号司办通[2005]65号,发布日期2005年8月26日;

司法部《关于统一开展编制和公告<国家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工作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05]72号,发布日期2005年9月14日;

4.《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发文号司法部令第95号,发布日期2005年9月29日;

5.《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发文号司法部令第96号,发布日期2005年9月29日;

6.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鉴定机构仪器设备基本配置标准(暂行)>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06]57号,发布日期2006年9月1日;

7.司法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司法鉴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细则>的通知》,发文号司办通[2007]8号,发布日期2007年3月1日;

8.《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发文号司法部令第107号,发布日期2007年8月7日;

9.司法部《关于贯彻执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

[2007]56号,发布日期2007年9月10日;

10.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鉴定文书规范>和<司法鉴定协议书(示范文本)>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07]71号,发布日期2007年11月1日

11.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鉴定教育培训规定>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07]72号,发布日期2007年11月1日;

12.司法部《关于开展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人转岗培训工作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09]95号,发布日期2009年6月10日;

13.司法部《关于贯彻执行<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文号司办通[2009]85号,发布日期2009年9月29日;

14.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鉴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09]24号,发布日期2009年12月23日;

15.司法部《关于推荐适用<文书鉴定通用规范>等25项司法鉴定技术规范的通知》,发文号司办通[2010]34号,发布日期2010年4月7日;

16.《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发文号司法部令第123号,发布日期2010年4月8日;

17.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鉴定许可证和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10]83号,发布日期2010年4月12日;

18.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10]84号,发布日期2010年4月12日;

19.司法部《关于贯彻实施<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文号司发通[2010]125号,发布日期2010年8月23日。

二、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及缺陷

(一)司法鉴定机构或部门种类繁多,设置极为混乱。由于我国至今尚无规范鉴定机构设立的法律法规,结果造成鉴定机关或部门的设置过多过滥。目前我国的鉴定机构或部门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设置的鉴定机关或部门,第二类是经授权建立的行业鉴定机构或部门,第三类是设置在各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侦查系的鉴定机构以及研究所设置的鉴定机构等。此外,根据1996年3月修改通过的刑事诉讼法第120条规定:“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在这些鉴定机构或部门中,有些是司法机构内部设置的,有些是行政机关的附属单位,有些本身就是行政机关,于是,使人们产生了以鉴定机构的行政级别高低来判定鉴定结论效力的大小与强弱的倾向。在审判实践中,遇到多个鉴定结论不一致时,经常会出现以鉴定机构的级别高低来决定鉴定结论效力的强弱与取舍。这种做法不仅于法无据,而且也不符合证据采信的客观标准,必然导致在认定案件事实上重视鉴定机构的行政级别,忽视鉴定结论内容是否可靠、准确,违背基本的诉讼证据法理,严重危害诉讼公正。

(二)司法鉴定程序缺乏法律规范,重复鉴定严重。在司法实践中,有些鉴定机构由于受经济利益趋动,甚至出具虚假鉴定结论的事例并不鲜见,但却难以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司法实践中最常见的就是一案多次重复鉴定,且鉴定结论差异较大,甚至截然相反的情况。司法机关为查明案件事实,就一些专门性的问

题委托司法鉴定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却常常会遇到同一案件多个司法鉴定结论相互矛盾的现象。这不仅使人们对司法鉴定的权威性产生怀疑,而且也给司法机关,特别是审判机关的审判工作增加了难度。更为严重的是鉴定机关因为种种利害或利益关系,各自为鉴,互不信任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司法鉴定从业人员良莠不齐,鉴定缺乏可信度。由于法律对从事司法鉴定的机构和人员没有规定严格的准入资格要求,所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的社会专业鉴定组织仪器设备标准不等,鉴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更因为缺乏严密的操作规则和监督,难以保证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特别是一些鉴定单位或鉴定人为追求经济利益,曲意迎合一些当事人或办案人员的不合理要求,扭曲了了司法鉴定的本意,使司法鉴定结论的公正性、客观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司法鉴定的费用是由当事人承担,更因为办案人员按司法鉴定结论就是办错了案,承办人员也不负错案责任,所以,有相当部门的办案人员不是从案件是否确实需要的角度出发委托司法鉴定,而是动辄委托司法鉴定,过分依赖司法鉴定,结果造成一些案件久拖不决,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现在较为突出的是审判机关内部设置的司法鉴定部门,因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更因其司法鉴定结论能为审判人员采信,所以,审判机关的“自审自鉴”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审判机关对自身的鉴定能力和人员素质应当是很清楚的,共之所以要揽下司法鉴定这个棘手的活,更多考虑的还应是经济利益。

三、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要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制度。我国的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于司法实践需要。目前,司法机关都设置有自己的鉴定机构,从而形成了“自侦自鉴”、“自审自鉴”各自独立的鉴定管理体制。究其原因,我国司法鉴定缺乏统一行使司法鉴定管理权的主管部门,是司法鉴定走向混乱、走向歧途的关键。所以,我们应当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对司法鉴定“集中型”管理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明确规定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全国司法鉴定工作。

(二)要建立司法鉴定人从业资格认定制度。

司法鉴定的质量影响着司法公正,要提高司法鉴定质量、确保司法公正,就必须

提高司法鉴定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质。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要求规范鉴定人是保证司法鉴定真实、客观、公正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鉴定水平鉴定人作出的鉴定结论才是可靠的。所以,必须尽快建立严格的司法鉴定人从业资格认定制度。对不符合法定标准、不具备鉴定资格的人坚决不准从事司法鉴定活动,对违规从事司法鉴定的,司法机关对其鉴定结论不得采信,并由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法律制裁。同时,也只有建立司法鉴定人的从业资格认定制度,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才能对司法鉴定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并最终实现提高司法鉴定质量的初衷。

(三)要改革鉴定结论的质证和采信程序。我国三大诉讼法虽然明确规定任何诉讼证据都必须经过法庭质证才能被用作定案的根据。但因为从事司法鉴定的鉴定人员(特别是公、检、法内设的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往往不愿意出庭质证,更加上法律对司法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的规定过于粗疏。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对司法鉴定结论进行法庭质证往往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也没有。司法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对案件专门性问题作出的分析判断,是鉴定人对鉴定客体的主观认识,其必须经过法庭质证才有可能被法庭采信的证据原则无疑是正确的。正是因为只有在鉴定人亲自出席法庭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进行法庭质证,所以在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时,就必须把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作为鉴定人的一项法定义务明确规定下来,没有经过法庭质证的司法鉴定结论不得作为定案的证据使用。同时,由于司法鉴定结论涉及的往往都是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当事人乃至律师对这些专业性问题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懂,结果导致当事人结论进行质证时,只能从形式要件上谈看法,而不能对鉴定结论作更深入的实质性的质证,当事人对鉴定结论只能表示认可或不认可,或是否申请重新鉴定,这样的质证显然有悖诉讼制度中一证一质的基本精神。为此,有必要赋予当事人委托具有相关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席法官进行质证的。只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对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展开实质性的质证活动,也只有他们才能在法庭质证时,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鉴定的鉴定和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

第二篇:简述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

 简述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

文/北京市集佳律师事务所 李洪江

【摘要】本文试图从我国民事诉讼领域关于司法鉴定的法律规定、启动主体、性质、证明力等方面论述目前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基本现状,进而探讨司法鉴定的中立性对民事案件判决结果的影响。考虑到民事、刑事、行政诉讼领域的区别,本文仅将民事诉讼领域的相关司法鉴定制度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司法鉴定 鉴定结论 证据 证明力

司法鉴定结论已经成为影响民事诉讼判决结论的重要证据形式,特别是涉及专门性问题时,法官或者当事人会借助“司法鉴定结论”作为其诉讼主张的重要依据,在专利侵权诉讼、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著作权侵权诉讼等领域屡见司法鉴定结论的身影。司法鉴定结论在协助法官理解专门性问题方面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案件先后出现两份甚至多份完全相反的鉴定结论的情况屡见不鲜,可以说司法鉴定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前提下,也颇被当事人诟病。

一、我国关于司法鉴定制度的法律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

相应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5条至第29条以及第71至72条对司法鉴定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定,主要涉及委托鉴定、重新鉴定、鉴定结论的审查、证明力等内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条对司法鉴定的内涵做出了规定: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该条规定是迄今为止关于“司法鉴定”作出的具有规范性法律文件性质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我国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主体

1、职权型司法鉴定制度

在大陆法系国家,司法鉴定人被认为是“法官的科学辅助人”,鉴定人参加诉讼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法官对专门性知识的不足,因此法官为了实现案件的正常审理常常“依职权”委托鉴定机构对专门性问题出具鉴定结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404条规定:鉴定人的选定与其人数,均由受诉法院决定。甚至在法国,司法鉴定人往往被视为合议庭的组成人员,要按照法官的指令将鉴定结论作为发现事实的一种方式,实质上是代替法官所从事的职务性活动。职权型司法鉴定制度在弥补了法官专门性知识的前提下,由于在实践中法官过分依赖“鉴定结论”,导致鉴定结论直接越俎代庖,代替法官作出侵权与否的结论的现象层出不穷,成为法官规避“审判责任”的挡箭牌。

2、当事人型司法鉴定制度

在英美法系国家,司法鉴定人被认为是“当事人的专家证人”,协助当事人一方向法官阐述案件的专门性问题。根据该制度,诉讼中当事人双方根据“举证

责任分配原则”决定应否进行鉴定、进行何种鉴定或由谁鉴定等事项。当事人型司法鉴定制度是当事人主导诉讼体制的典型特点。

当事人型司法鉴定制度将法官设置为“中立状态”,举证责任完全由当事人双方承担,减少了“司法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往往导致“鉴定人”成为“当事人”的“附庸”,“重复鉴定、多次鉴定”的现象不可避免。

3、折中主义司法鉴定模式

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司法鉴定制度的模式并不是“唯物论者”的主张,尊重我国司法鉴定实践,结合我国审判实践,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司法鉴定制度启动模式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给出的答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5条第2款规定,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没有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鉴定申请并预交鉴定费用的,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但是上述条文并没有要求“当事人必须按照法院的要求提出鉴定申请”,如果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单方委托鉴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也采取了默认的方式,该《规定》第2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11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受理司法鉴定的委托。《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起草说明》也认可了“当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鉴定”的法律地位:对于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的鉴定结论,第二十八条将其作为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足以反驳的证据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允许。

可见,我国民事诉讼法既规定了“依职权”委托鉴定、“当事人申请法院同意”委托鉴定以及“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三种模式并行的“司法鉴定模式”。这符合我国诉讼体制从“法院的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型的历史特征,既吸收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关于“司法鉴定制度”的优点,又结合自身实际做了突破和创新。

三、我国司法鉴定结论的性质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同时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可见,我国民事诉讼法将司法鉴定结论的性质归结为“民事诉讼的证据”;如果是因当事人的主张而提供的鉴定结论应当是第64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如果是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则属于第64条第2款规定的情形。

四、我国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1条规定,人民法院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当事人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和理由的,可以认

定其证明力。第72条规定可以视为“当事人单方委托鉴定结论的证明力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认可或者提出的相反证据不足以反驳的,人民法院可以确认其证明力。

实践中,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即法官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在遇到专门性问题需要委托司法鉴定的情况下,分类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1)如果当事人没有自行委托司法鉴定,并在诉讼中申请法院委托司法鉴定的,法官可以“同意”委托司法鉴定的申请;

(2)如果当事人没有自行委托司法鉴定,并在诉讼中拒绝法院委托司法鉴定的要求的,法官为了“实体正义”的需要,可以要求其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或者“依职权”委托鉴定;

(3)如果当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鉴定,对方当事人认可或者没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应当根据审判经验作出是否采纳司法鉴定的判断;不能因“自行委托”而机械式的不予认可;

(4)如果当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鉴定,对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可以委托“重新鉴定”。

总之,我国民事诉讼法律法规已经对司法鉴定制度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应当认真理解、消化其立法本意,结合我国审判实践的特点,充分尊重我国“依职权”委托鉴定、“当事人申请法院同意”委托鉴定以及“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三种模式并行的“司法鉴定模式”,而不能机械地“以一概全”,无视其他规定的存在。

注释:

①谢怀拭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②谌湫鸿、谌宏伟,《论民事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摘自:http://china.findlaw.cn/,2011年7月25日。

③“最高院于2002年颁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际赋予了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司法鉴定启动权。如果由公检法垄断鉴定程序的启动权,万一鉴定错了,当事人的权利很难保障;赋予当事人启动权,也有利于保障人权。” 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教授,摘自:.cn,2011年7月25日。④“最高院于2002年颁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际赋予了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司法鉴定启动权。如果由公检法垄断鉴定程序的启动权,万一鉴定错了,当事人的权利很难保障;赋予当事人启动权,也有利于保障人权。”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教授,摘自:.cn,2011年7月25日。

第三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摘要:

由于越来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越来越重视。而本文将根据国内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美国发达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对比,并且分析使得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从而对其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食品安全问题

国际

改进措施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随着禽流感,二恶英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止关系到当代人类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并且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民生,更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食品贸易中的地位。

从全球角度看, 食品安全可以分两个阶段, 食品数量的安全和食品质量的安全。目前,我国的食品数量安全基本得以解决, 食品供给不再是主要问题。食品质量安全,即食品安全指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这说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1 美国食品安全体系

1.1 食品安全组织管理体系

美国历来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建立了由总统食品安全顾问委员会综合协调,卫生部、农业部、环境署等多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系。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农业部(USDA)和国家环境保护机构(EPA)等机构分工负责相关食品的安全,并制定有关法规和标准。食品安全机构对总统负责,对国会负责,对评估条例和实施行动负责,对公众负责,他们通过与立法者沟通参与法律及条例的制定,公开发表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言论,确保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美国还建有联邦、州和

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食品机构中资深的科学家和公共健康专家互相合作,努力保证美国食品的安全性。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上,联邦政府不依赖于各州政府,他们在全美国设立多个检验中心或实验室,并向全国各地派驻大量的调查员。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签订协议,授权当地一些检验机构按照联邦政府的方法检验食品。[1]

1.2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的高水平来自于严格的管理,美国政府的三大权力分支——立法、执法和司法,都对确保食品供应的安全性有重要作用。美国关于食品的法律法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议会通过的法案称为法令,如《美国法典》第21部中有关食品和药品的法律,《行政管理程序法令》、《联邦咨询委员会法令》和《新闻自由法令》等。二是由权力机构根据议会的授权制定规则和命令,包括:《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联邦肉类检验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产品检验法》、《食品质量保障法》、《公共健康事务法》及《2000年公共健康安全和生物恐怖注意预防应对法》等。美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订与修订采用向公众公开的方式,不仅允许而且鼓励被管理的行业、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规章的制订和颁布过程中。当遇到特别难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向管理机构以外的专家进行咨询,管理机构可选择召开公开会议或召开咨洵委员会会议。[2]

1.3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美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三个方面。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的特性描述和危害显性评估三个环节。对危害的识别,主要根据法律和经验对食品进入市场前的潜在危害和已进入市场的食品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以控制风险;危害的特征描述是以此为基础,运用数据说明关于潜在危害不同的显现水平和模式,说明哪些数据对危害的特性描述最相关;对危害显性评估是对食品安全事故中急性危害的短期发作和慢性危害的长期作用可能发生的概率、损失的程度加以分析,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打好基础。美国的法律要求食品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确定食品添加剂、动物药品和杀虫剂的使用不会引起危害,而对食品中固有的有害成分或不可避免的食品污染,则要求管理机构进行干预。作为风险管理的样板,美国联邦食品管理机构每年都举行会议,共同商讨以风险为基础的食品抽样检测计划,以测定药品和化学物在食品中的残留,检测结果作为标准制定的基础、执行的基础及其它进一步行动的基础。风险沟通贯穿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信息传播使公众健康免于受到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例如,在突发食品安全风险时,政府将通过全国范围内各层级的食品安全系统电信网和大众媒体将紧急情况告知社会大众,并通过信息分享机制告知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和其它国家,使消费者和相关组织能及早进行预防。另一方面将管理部门风险分析程序也向社会大众公开,接受社会大众的评论和建议,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3]

1.4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美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贯穿于“从田头到餐桌”整个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一是生产标准体系。强制要求企业生产食品必须严格按生产标准进行,否则将受到严格处罚。美国食品生产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操作规范。其中,国家标准由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验局、农业市场局、粮食检验包装储存管理局及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环境保护局以及由联邦政府授权的其他机构共同制定。行业标准由民间团体制定,是美国食品质量标准的主体。企业操作规范由农场主或公司制定。美国《联邦法规法典》的“农业篇”中有农产品标准(包括等级标准)352个,其中,在农药残留限量方面,到1999年8月止,已制定标准8100多项。二是质量认证体系。对食品质量进行认证是美国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食品经过质量认证体系的认证后,就可在商品上贴上标签,告诉消费者,该食品通过了质量认证,是安全的。目前美国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必须通过三项质量认证,即管理上要通过ISO9000认证,安全卫生要通过HACCP认证,环保上要通过ISO14000认证。通过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等级制度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在生产源头控制食品生产,从而保证进入市场的食品质量符合安全要求。三是食品安全检测系统。美国除建立联邦食品检测体系外,还有各州、各行业的检测体系及生产单位、家庭农场自检中心。美国农业部从技术、规划、发展等方面提供支持,即对“田头到餐桌”全过程实行控制和管理,由此形成了严密的食品质量安全网络组织体系。四是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制度(HACCP)。HACCP作为一种方法模式,是由GMPs(良好操作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和SCP(卫生控制程序)几部分共同构成。自六十年代由美国提出后,已作为专门的标准,应用于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运用HACCP可发现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制定综合有效的计划,预防或控制风险。五是食品召回制度。在政府食品卫生部门的监控下,一旦有食品被发现不合格,生产厂家和销售部门便会主动召回,清退消费者已付款项。美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多是大企业,一般不愿冒信誉受损、失去顾客的风险,未出现过生产厂商拒不召回的情况。[4] 2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2.1 农产品生产过程存在隐患

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几乎所有农作物都要使用一定数量的农药。尽管我国已对农作物施用农药种类和剂量做了明确规定, 允许使用的农药大都是高效低毒的, 降解快, 对人畜危害性小。但很多一部分人为了降低成本, 为了获得更快更好的杀虫祛病的目的,违反规定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如甲胺磷、氧化乐果等。我国居民在日常膳食中的各类农药摄入量, 往往数十倍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仅农药六六六的摄入量标准, 中国就是美国的 84 倍、日本的 15 倍。据统计, 有38 %的农产品有害物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部分地区蔬菜农药超标比例高达 80 %。[5]许多人对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科学知识, 盲目施用过量的化肥, 既造成土壤板结、土质变坏, 还造成农作物中硝酸盐过多[6]。过量的硝酸盐在人体内易转化成亚硝酸盐, 进而合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甚至一些农户为了提高作物产量, 改进其外观品质, 滥用植物激素, 如胀大剂、催红剂、增甜剂等, 使作物中激素和稀土元素残留量大, 食用后会造成儿童早熟, 成人内分泌紊乱等。2.2 加工制造中道德缺失

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种类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量, 超量使用便可能对人体造成重大危害。经有关部门检测, 就有在面粉中发现超限量 5 倍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酞”;在腌菜中超标准 20 多倍的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7]。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 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使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如: 熏蒸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 延长保质期;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等。食品加工用原料质量差、劣, 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 用已霉变(含黄曲霉毒素)的大米加工米制品:使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早餐摊点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更有甚者是生产假冒伪劣的食品造成众多消费者身亡, 如: 2003 年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2004 年 5 月广州毒酒致人伤亡事件等。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了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生长。我国发生的食堂和饮食服务业中的食物中毒, 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 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 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8]。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每年都有发生, 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易发生此类中毒事件。2.3 市场和流通中监管难度大

许多个体食品加工、制作点不经许可,不受监督,随意布设, 给居民日常生活的饮食安全带来隐患。如:遍布城市的饮食摊点、农贸市场内的现场制作小作坊和熟食制品摊点等。这些摊点的经营者缺乏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缺少食品卫生相关知识, 不具备完善的生产手段和食品保障, 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食品经营要求。这些摊点的流动性强, 难于监管和控制, 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食物危害的重要根源之一。

3.根据美国的相关经验结合生活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表明,尽管我国已经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了一定解决工作,可并没有长期有效的实行,以下是个人自己的观点。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首先,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鼓励民众进行学习,加强政府在相关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其次,教育从小做起,让下一代拥有健康的身体的同时,让他们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者。再次,加强道德、诚信、公德的教育,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信力建设、提高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在生活中的作用。对企业更应该一经发现全民通知,并取消该企业再次从事食品方面的经营。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加大社会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中不道德现象的关注,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3.2制订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研究并制订既符合国际贸易有关原则,又适应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和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从基础上提高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

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

3.3加大监督力度,制订严厉的惩罚机制

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安全,加大对触犯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企业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提高食品市场准入门槛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召回制度,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不定期地对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加大抽查的力度和覆盖面。对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形成长期有效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并行有效的惩罚机制。

3.4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 HACCP 体系

发达国家对 HACCP 的引用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国对 HACCP 应用和研究较落后, 而且在应用中照搬美国模式。我们要建立适应中国食品生产企业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特点,适应中国食品原料的生产方式,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方式,适应中国现存的食品安全危害的发生特点的HACCP 体系。

3.5 建立和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以及食品召回制度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中, 监测体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监测是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的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测体系的不完善, 监测水平发展的不均衡, 检测技术储备的缺乏以及基层监测人员的质和量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的瓶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在从源头抓起的同时, 还应该进行逆生产顺序管理。食品不仅要可追溯,还要能够对不合格产品实行召回制度。据研究, 召回缺陷食品引起的所有者经济损失,平均占公司财产的 1.5 %~3 %。这将促使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在召回而产生的经济损失与提高食品质量而增加的成本之间进行博弈[9]。因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和食品召回体系。

3.6建立食品安全协同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有效掌控

协同理论认为自然界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些个许多系统就称为小系统,这个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在某个大系统中的许多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的平衡结构、以及由旧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10]。协同预警系统能够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各相关监管部门协调配合,高效率,高掌控的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警情处理。

参考文献:

[1]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2]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3]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4]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5]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年 1 月

[6] Peter F.Food safe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food production-distribution chain[R].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2002 [7]汤天曙.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2, 23(2):4-8 [8]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年 1 月 [9]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年 1 月 [10]唐晓纯.多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6期

第四篇:浅谈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最终版)

浅谈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司法鉴定制度是在诉讼过程中有关鉴定活动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称。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司法鉴定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程序制度、工作制度、管理制度。

一、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历史发展

鉴定活动是随着诉讼活动而产生的,国家的司法职能出现以后,由于诉讼活动的开展,便有通过鉴定提供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古代的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

根据史料证实,我国古朴的司法鉴定活动产生于距今2000余年的奴隶社会,在周朝就有了为诉讼服务的伤害鉴定。秦汉以后有了法医鉴定、笔迹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这些鉴定的案例都散记在《秦简•封诊式• 穴盗篇》、《三国志• 魏书• 国渊传》、《洗冤集录》等史料及三言二拍小说中。我国古代司法鉴定的特点是:有司法鉴定的实践。无司法鉴定的明文制度;有具体鉴定与应用的案例记录,无完整系统的理论著作,司法鉴定制度还处在萌芽发展的初期。

(二)我国近代的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

近代我国由于漫长封建社会时代限制,生产力低下,墨守旧规,袭用陈法,司法鉴定及制度的发展缓慢。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对鉴定问题作了规定,但这部法典未获准实施。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其中对鉴定作了两条规定:第74条“凡诉讼上有必要鉴定,始能得其事实真相者,得用鉴定人”;第75条“鉴定人须由审判官选用,不论本国人或外

国人,凡有一定学识经验及其技能者,均得为之”。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司法鉴定活动。近代我国司法鉴定的特点是:鉴定的项目较为广泛,有关鉴定的专著论文已出现,司法鉴定的分支学科已形成,司法鉴定制度已初步形成。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这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鉴定制度的形成时期。这时的司法鉴定制度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在司法实践中自然形成的部门分设体制。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都设有司法鉴定部门,但主要在公安机关,承担的鉴定任务大多为刑事案件中的鉴定。公安机关鉴定机构建立最早,发展稳定。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形成鉴定网络,三级技术点配置。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司法鉴定定型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三大法律的颁布实施,促进了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必须与诉讼制度、证据制度同步进行。这时期除了公、检、法的鉴定机构外,逐渐增设了一些社会专门鉴定机构。各部门都颁布了有关司法鉴定的法规,对司法鉴定活动予以规范。这时期承担的鉴定任务大多为民事案件中的鉴定。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部门设立,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第三阶段,以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颁布为标志,为司法鉴定的进一步改革完善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利益多元化使矛盾和纠纷大量增加;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导致司法实践中高科技和各种专门问题大量出现,诉讼中需要鉴定的事项越来越多;公民不断增强的权利和法律意识要求社会提供一个客观,公正,中立的鉴定服务机构。《决定》的颁布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精神的一大举措,促使了司法鉴定活动走向了法制化道路,对于提高司法鉴定的社会公信力、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里程碑。

二、《决定》对司法制度的改革

《决定》的颁布实施对司法制度作了重大改革,是规范司法鉴定目前最高级别的法律文件,其目标是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体制。

(一)司法鉴定机构准入制度

《决定》对司法鉴定机构的申报、审批作了明确的规定,是使司法鉴定向社会化方向进行了改革。司法机构的成立应当是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接受司法机关和其他组织或当事人的委托,为诉讼活动提供鉴定服务的中介组织。从《决定》精神和鉴定实践来看,司法鉴定机构具有以下属性:第一,中立性。司法鉴定是服务于诉讼程序的认知活动,既不是司法行为、也不是行政行为,而是为司法活动服务的科学技术证实行为,从科学技术角度为司法机关、其他组织和个人提供证据。第二,独立性。司法鉴定机构不依附于其他主体,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供服务,承担责任。只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监督,而不受其他行政部门和

个人的干涉,各鉴定机构没有隶属关系。独立性是保障司法鉴定活动客观性的前提。第三,服务性。司法鉴定是一种协助司法机关解决专门性问题的诉讼活动。因接受委托而启动鉴定程序,依靠在鉴定机构内执业的司法鉴定人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经验进行鉴定活动,从而为诉讼服务。第四,营利性。司法鉴定项目按各地经济状况,由各地发改委公布收费标准,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依法纳税,因此具有一定的营利性。

(二)保留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

《决定》明确规定了“侦查机关因侦查工作需要设立的鉴定机构,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这一规定实际上有三层含义:第一,“因侦查工作需要”从而限制了侦查机关的鉴定范围必须与侦查相关;第二,“设立的鉴定机构”,这是对鉴定机构数量的限制;第三,“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这是服务面向社会的严格控制。保留我国侦查机关内部鉴定机构的做法在目前具有相对合理性。由于侦查工作只是提供控方证据,按照控审分离,审判中立,控辩平等的诉讼原则,犯罪嫌疑人也有举证说明自己无罪或罪轻的权利。因此,侦查机关不能超越侦查职能面向社会接受委托。

(三)鉴定人资格准入制度

司法鉴定人制度是司法鉴定制度的核心,明确司法鉴定人资格是完善司法鉴定人制度的前提。《决定》对司法鉴定人准入资格作了明确的规定。司法部、公安部也相继颁布了《司法鉴定人登记管

理办法》、《公安机关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对司法鉴定人制度进一步完善,使成为司法鉴定人有了统一标准。第一,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第二,具有所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专业执业资格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从事相关工作五年以上;第三,具有所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相关工作10年以上经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这就对鉴定人资格准入规定提高了门槛,有助于对司法鉴定人统一管理,保证鉴定质量。

(四)明确了鉴定人负责制和鉴定人独立进行鉴定的制度

《决定》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实行鉴定人负责制,这是司法鉴定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的一大亮点。司法鉴定是鉴定人以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实施的鉴别和判断行为,具有直接性、亲历和独立的特点。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和独立进行鉴定。有利于排除干扰,真正落实中立性和独立性,有利于提高鉴定人的职业风险意识,强化鉴定人的责任意识,使违法鉴定责任追究得以落实。

(五)确定了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制度。尊重科学,遵守技术操作规范等法定义务。

司法鉴定结论是鉴定人独立做出的,鉴定机构的自律和自我约束、鉴定人遵守职业道德的程度,将直接影响鉴定结论的客观真实性,影响到司法公正。司法鉴定的公信力和行业形象,必须要靠制度来维护和提升。

(六)确定了对鉴定人、鉴定机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决定》规定了鉴定人和鉴定机构严重不负责任,弄虚作假,拒绝出庭等行为,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失,根据后果严重程度分别给予行政处罚;故意作虚假鉴定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制度上保证了司法鉴定的严肃性。

(七)规定了司法鉴定行政管理制度。

《决定》明确规定了,司法鉴定的行政管理是司法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赋予了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司法鉴定的重要职能。其管理权限是对司法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准入进行登记管理,名册编制和公告,鉴定人协会的行业管理、职业道德、纪律、错鉴责任等进行行政管理,使司法鉴定秩序得到规范,使司法鉴定工作更好地服务于诉讼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促进司法公正。

三、司法鉴定制度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决定》已经实施两年多,对全国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产生的积极效应已充分显示。但在司法鉴定管理制定上尚有不足。第一,司法行政部门对司法鉴定统一管理范围太小,《决定》目前列入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司法鉴定业务类别,只有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类。其他鉴定业务只是笼统规定为“根据诉讼需要,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应当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对这项规定至今无司法解释,导致对管理不力。第二,没有明确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人资格考试。这是司法鉴定人准入上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保证司法鉴定人队伍素

质的关卡之一。第三,司法鉴定人培训和晋升制度尚待完善。现司法鉴定人多为原公、检、法退休人员,年龄偏大。对新生力量的培训,职称晋升要建立健全制度。

两年来,在贯彻实施《决定》进程中取得了成绩,但构建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是因为司法鉴定活动的对象广泛复杂,涉及到行业部门多所决定的。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任重道远。

第五篇: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现状浅谈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现状浅谈

我国的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工作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逐步确立与完善,知识产权案件逐渐增多。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办案过程中遇到一些分属各个领域的专业性技术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不同的技术专家予以协助解决。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和当时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经过协商,在1995年以《关于正确处理科技纠纷案件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联合发文,确定了在科技纠纷案件中进行鉴定的一系列问题。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科技活动中经济犯罪案件的意见》中也指出:检察机关办理涉及科技人员的案件,要加强与各级科委的配合和联系,对于技术成果的性质、用途、归属等专业技术问题,应当委托省级以上科委推荐的专家进行鉴定。根据上述文件的精神,国家科委成立了国家科委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现科学技术部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并指令其接受法院、检察机关及有关的单位委托,承办涉及科技纠纷案件的鉴定和评估工作。此后,全国各地也陆续成立一些机构从事知识产权案件的鉴定工作。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各法院审判知识产权案件的实践经验,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国部分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明确指出:如果没有法定鉴定部门,可以由当事人协商选择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指定有一定权威的专业组织为鉴定部门,也可以委托国家科学技术部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当时的鉴定主要涉及专利、著作权和技术合同纠纷。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各地的知识产权案件大量增加,案件类型涉及商业秘密、专利、技术合同、著作权、商标、外观装潢等各个方面。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软件、化学、机械、医药、农业、生物、冶金、材料、电子、电力、通讯、环境工程、建筑等多个学科,社会上的知识产权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各个机构的鉴定经验积累不同、专家资源不同、专家水平不同、管理制度不同,造成了大量问题的涌现,比如,重复鉴定问题、鉴定周期过长问题、鉴定范围超越权限问题、鉴定人不按照法院要求出庭质证等等,导致案件当事人和鉴定委托机关投诉的情况不断出现。为此,国家有关机关正在考虑如何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进行规范。

我国关于司法鉴定的立法现状

2001年8月31日,司法部发布《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试行)》。该通则对司法鉴定机构与鉴定人的管理、鉴定的回避、鉴定的委托与受理、鉴定的实施、鉴定文书的出具、鉴定人出庭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但是,由于知识产权案件的鉴定不同于传统的法医、物证类等鉴定,具有其特殊性,因此,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的统一管理进程进展比较缓慢。

2002年3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该规定指出: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建立社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以下简称鉴定人)名册,根据鉴定对象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随机选择和委托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对提出申请的鉴定人进行全面审查,择优确定对外委托和组织司法鉴定的鉴定人候选名单;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依据尊重当事人选择和人民法院指定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诉讼双方当事人进行司法鉴定的对外委托;诉讼双方当事人协商不一致的,由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在列入名册的、符合鉴定要求的鉴定人中,选择受委托人鉴定。此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鉴定中心根据该规定,逐批在《人民法院报》上公开了鉴定机构名册,各省市法院也相继公布了本地区的鉴定人名册,但是,凡是列入各地名册的机构均可跨地区接受委托,进行鉴定工作。

为了更进一步规范社会鉴定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2月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根据该规定,国家对从事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声像资料鉴定业务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强制登记管理制度。除此三类外,将根据诉讼需要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应当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根据该规定,司法部于2007年8月7日发布《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该通则已于10月1日起开始执行。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本不在强制登记管理范围之内,但一些机构还是主动按照有关规定,在司法行政部门进行了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登记。

迄今为止,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在司法行政机构登记的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共有50余家,这些机构运营状况有较大差别,有的每年有百余起鉴定委托,有的鉴定工作已陷入停顿,此种现象,与机构的经营指导思想、工作人员水平、专家库资源、工作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从产生到发展壮大的10余年间,鉴定的主题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的时候,法院委托较多的是专利案件,判断涉嫌侵权技术的特征与专利技术特征是否相同或等同。后来,商业秘密案件的鉴定量逐渐上升,超过了专利案件的鉴定量,而且刑事案件的比重越来越大;大量技术问题并不复杂的案件,由法官直接判断或者咨询专家即作出判决。近年来,在审判界有一种观点,主张取消鉴定制度,由当事人分别聘请专家做为专家证人,由合议庭根据其发言作出判断。也有的法院聘请专家作为合议庭成员。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但其可行性值得商榷。

现行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在其产生、发展的10余年间,鉴定机构的内部制度不断完善、鉴定水平逐步提高、有关部门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管理也日益规范,但即便如此,在实践中暴露出的大量问题引起案件当事人、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各界的不满,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鉴定机构超越鉴定的范围进行鉴定

比如,知识产权鉴定机构的鉴定范围基本是对专业性的技术问题进行判断,但有的机构曾对价值性进行鉴定,而这种鉴定理应由资产评估机构依据一定的计算方法作出。有的鉴定机构的鉴定结论代替法院作出了“判决”,例如在商业秘密案件的鉴定中,众所周知,秘密构成与否要结合信息的公知性、经济性与实用性、保密措施的适当程度进行综合判断,而保密措施涉及保密制度、保密协议等若干证据材料,保密措施是否恰当不属于由技术专家判断的专业性技术问题,况且这些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尚需在庭审过程中作出判断,但有的鉴定机构在鉴定结论中,直接认定当事人所主张的信息构成商业秘密,这是非常不适当的。

2、知识产权鉴定缺乏统一的标准

知识产权鉴定结论是专家们将技术与法律相结合作出判断的产物,不可否认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例如,对于专利技术特征的等同性判断就存在人们日常所说的灰色地带,随意性过大,导致不同鉴定机构、不同专家得出相反的结论,使案件最终的判决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对这些问题的判断难有一定之规,但行业内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尽量争取把握标准的一致。

3、鉴定机构内部制度不健全

有的机构对专家的筛选制度不完善,造成应当回避的专家没有回避;有的机构没有对专家讲明在鉴定中应当把握的法律原则,造成鉴定结论不宜被法院采信;有的机构对专家的要求或保护制度不严格,造成专家受到当事人的骚扰,影响了科学客观结论的作出;有的机构仍然不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出庭质证的义务,造成鉴定结论不能作为审判的证据。我们曾经听说过这样的案例。某机构作出了一个鉴定结论,其中的一位专家签署的工作单位是某大学,后经当事人调查,该大学从来没有这位专家的记录;还有一个机构,在接受当事人单方委托出具鉴定结论后带专家出庭质证,结果专家在庭上被公安机关委托鉴定机构的专家问得哑口无言。庭后,该专家自己承认做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但苦叹这个结论的作出是身不由己的。

完善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制度的建议

现存的问题还很多,无法一一列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当采取一些措施逐步改变这种现状:

1、短时间内不宜取消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制度

我国实施知识产权审判制度的时间还不长,大多数法官不具备理工科专业的背景知识,而一个由多位专家共同作出的、能够将技术与法律良好结合的鉴定结论可以帮助法官在短时间内弄懂技术问题,剩下的就是在质证过程中解决疑问。至于专家陪审员制度,虽有其可取的一面,但是,学术问题常常存在争论,单个专家陪审员的观点有可能误导合议庭结论的作出。另外,当前我国信用制度尚不完善的,如果采取专家证人制度,则专家证人难免要各为其主,在法庭上尽可能善于表达以得到法官的认同,结果可能导致法官判断的失误。

2、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规范鉴定机构的鉴定工作

刚刚施行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比较详细的规定了鉴定工作的有关问题,但是,对于鉴定人的权利和保护以及枉法鉴定、故意作出错误结论的惩罚措施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例如,采取鉴定人协会的形式,让行业的自律作用充分发挥。当然,如何避免同业恶意竞争,保证所有会员得到公正待遇,需要在协会建立之初给予充分考虑。

3、保证宽松的鉴定时间

知识产权鉴定机构不同于传统法医、物证鉴定机构的巨大不同点是兼职的鉴定人众多,鉴定人不固定,这是由知识产权案件的特殊性决定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要求一般鉴定结论的作出需在30个工作日内,而每一个案件都会涉及不同的技术领域,为了保证鉴定结论的准确性,鉴定机构随时要聘请新的专家组成鉴定小组,有时委托人只能给鉴定机构几天的鉴定时间,而仅鉴定人的申报有时就需要20天的时间,因此,如果鉴定人的审批能够适当加快,将会促进鉴定工作的进步。

4、鉴定人是需要给予保护的特殊群体

知识产权案件的鉴定人员一般都是品格高尚、学士渊博的技术专家。作为知识分子,他们本不愿意陷入到别人的纠纷中,但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秩序的实现,他们在获得报酬很低的情况下,不厌其烦地开会、出庭,他们是不同于一般证人的证人。可是,他们常常遭到当事人的谩骂、威胁,就连法官有的时候对专家也不太客气,这些都会使专家丧失积极性,长此以往,不利于鉴定工作的开展。另外,这些技术专家的本职工作都很忙,因此,在安排出庭质证等工作时,希望法院能够先与鉴定机构协商,这将极大地改善质证工作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应当给予知识产权鉴定专家充分的保护。

下载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和改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和改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所得税现状分析和改进措施

    兰 州 商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学 院、 系: 会计学院 专 业 (方 向): 会计学 年 级、 班: 2008级会计学(3)班 学 生 姓 名:......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改进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改进 作者:李婷婷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养老保险是我国五大社会保险之一,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种种的缺......

    论完善我国的司法鉴定主体资格制度

    论完善我国的司法鉴定主体资格制度内容提要:司法鉴定人作为司法鉴定工作的具体实施主体,在整个司法鉴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处于目前的......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改进措施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改进措施 一、医疗保障制度的定位和功能特点 医药卫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谁来提供医疗服务,是医药卫生事业问题;二是谁来支付医疗费用,是医疗保障......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改进措施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 卫生保健提供;社会保障;学生保健服务近年来,社会化的医疗保障一直是全社会的热门和焦点话题,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工作。目......

    改进我国拆迁制度的建议

    改进我国拆迁制度的建议近年来,强制拆迁作为引发基层干群矛盾的一个节点已经愈发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关于拆迁引起的一系列血案以及《物权法》的颁布,已经让我国人......

    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摘 要: 良好的司法鉴定制度会对法律的裁决产生积极影响, 不仅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也是保证案件质量、取信于民的机制之一。 当前,我国的司法鉴......

    司法鉴定回避制度

    司法鉴定回避制度司法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委托人和利害关系人也有权要求其回避,司法鉴定回避制度。(一) 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二) 本人或者其近-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