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和谐司法功能的有效途径

时间:2019-05-13 04:1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现和谐司法功能的有效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现和谐司法功能的有效途径》。

第一篇:实现和谐司法功能的有效途径

和谐司法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新任务,它是指人民法院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通过建立科学的司法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司法运营环境,充分发挥和谐司法功能,公正高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努力追求司法权运行所产生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保障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司法既是一种司

法理念,又是一种司法行为方式,其在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要求上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呈现着高度一致性,二者所追求的价值是同一的。

和谐司法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法院内部管理活动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对于司法活动来说就是要强化当事人的权益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体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公正与效率人民法院永恒的工作主题,和谐司法不但要重视裁判结果的正确性,还要强调维护公平正义的及时性;三是体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在强调依法裁判的同时,还要从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创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四是体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强调司法行为的规范性,不但要求公正能够实现,而且要求公正以能够别公众看得见的形式实现,以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五是强调讼程序的协调性,即在诉讼中要尽可能的减少双方当事人之间对抗,采取协商、调解等和谐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和谐司法作为一种理想的司法运营状态,既是实现司法价值追求与司法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又是当前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实现司法和谐功能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院工作,并将其落实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具体讲就是:一要落实到司法为民上来,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永恒的宗旨,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法院工作的根本标准,通过落实各种司法便民、利民、护民措施,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努力促进和解,增进和谐,减轻诉累。二要落实到实现公平正义上来,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正确处理好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关系,防止“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以程序公正保证实体公正;正确处理好办案质量和效率的关系,坚持质量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坚持以调解等“和谐”方式结案,力争做到案结事了。要通过审判的开展,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使法治精神成为全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三要落实到服务大局上来,把审判工作置于发展大局中去考量,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围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开展审判工作,通过司法手段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四要落实到保障人权上来,既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和受到非法侵害后能得到及时公正的救济,又要为人权的实现提供明确的方法和途径,保障人的程序性权利。

其次,必须按照司法公正与效率的要求,积极构建和完善科学高效的司法运行机制。要积极探索审判公开的方式和途径,建立健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案件审理制度,完善人民陪审员工作机制,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求公信;要完善审判质量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案件质量评价体系,重点加强审判流程管理,落实审判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审判监督职能,确保公平与正义的实现;要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加强立、审、执的配合,实现审判职能部门之间的和谐运营;要健全司法救助机制,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要依法缓、减、免交诉讼费用,确保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确保有理有据的群众打得赢官司;要要创新执行体制,强化权益保障,实行执行决定权、执行实施权、异议审查权的分立,逐步实现执行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第三,必须构建和谐的司法运营环境。一是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是宪法所确立的原则,这个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人民法院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动向党委报告法院主要工作部署,不断增强党性观念,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在司法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法院重大决策、重要工作要及时向人大报告,争取人大对法院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目前,我国既处在关键发展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各种利益纷争通过诉讼途径进入法院,仅仅依靠法院自身的力量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建立在党委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仲裁、行政裁决和诉讼为主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就法院来讲,在发挥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纠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和研究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对接的途径,完善司法机关同政府部门在职能权责上相互沟通、配合、促进机制,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的培训和指导,通过各

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发挥作用,推进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三是加强司法宣传。法院在强化审判工作的同时,适当延伸审判服务,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司法宣传工作,一方面普及法律知识,宣扬法制精神,形成全社会普遍遵法守法、尊重和维护法律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向社会展示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积极开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

法院工作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实现公司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现公司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公司简况

***公司自2001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五年来,无论是从职工队伍、人员结构、市场规模以及公司效益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公司成立之初的十几个人、*台捞油车(不包括金宇)、*个捞油班组、发展到现在已拥有职工***人、捞油车**台,五个捞油基层小队、一个综合班。市场规模由原来重点承担采油作业二区、四区稀油区捞油任务,逐步向稠油区捞油扩展,到现在七个采油作业区都有我们的队伍,特别是稠油区捞油成为目前稳产和上产的主力。从捞油井数量上看,由最初的**口增加到目前***口;产量由当初日捞油量**吨增加到现在***吨;公司的赢利水平和能力逐年攀升。可以说机动采油公司成立五年,经历了学习、摸索、进取和提高的过程,基本实现了“从起步、发展到逐步走向成熟,一步一台阶”的稳步跨越。

二、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我处确立巩固地区市场,走能源多元性开发道路,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决策取得巨大成果,获得开门红的一年。我们***公司虽然在市场开发方面出现了一点问题,但这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公司整个工作思路、发展方向以及效应的体现上同全处大气候和环境是相一致的。主要体现在:市场基本稳定,管理逐步加强,总体效益相比提高。

在今后工作中,我公司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阔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抢抓发展机遇,提升管理增效,促进公司发展。

具体工作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量为主线,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手段,以安全为保证,全面实现公司持续有效发展。

下步工作目标是:日产量上到***吨以上,年捞油量力争实现*****吨。

三、公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从上面介绍中看出,机动采油公司成立五年,实现了阶梯式发展,取得如此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是合作开发的优惠政策,二是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三是原油价格的高位运行。单从公司产量和效益两项指标来看,前三年是公司取得飞速发展的阶段,后两年速度明显减慢,2005年以来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始终不主动,反映到实际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市场整体效能降低。今年以来表现出井口数量不减,但产量规模下降,市场运营的质量相对降低。

2、公司创效能力相应降低。主要表现在工作量增加,成本上长,产量减少,效益相对降低。

以上两大方面是我公司两大生存支柱,市场的稳固、效益的提高更是我公司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转换思维方式、调整工作思路、把握发展机遇,及时尽早扭转目前的工作局面,是我公司下步工作的重点。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的开发和管理力度不够,驾驭市场的能力还需加强。

2、科技进步缓慢、发展的意识不强,公司技术依赖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整个行业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3、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程度不是很高,许多地方还需进一步地加强和完善。

4、人力资源缺乏,特别是缺少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员。

5、业务单一性是制约公司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许多技术的应用和措施的实施都受到限制。

6、市场的单一面向使公司生存发展的风险增强,公司寻求进一步发展受空间概念上的约束。

7、公司的设备逐年老化,出现问题较多,成为制约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8、市场和队伍规范化管理不够正规,特别是外用队伍工作的程序化规范性不强,存在管理上的死角。

四、实现公司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发展是企业第一要务,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处确定了走以工程技术服务为主,向能源型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制定了在巩固、扩大地区市场份额的同时,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同时提出了走精细化管理内部强企的发展战略。依照处里的战略规划,我公司工作重点是:稳固现有市场,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根据公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公司下步的工作目标,保证公司持续性发展,必定困难重重。从目前来看,公司首先要做的是尽快扭转目前生产经营工作的不利局面,尽早地改善市场状况,冲出产量低谷。目前乃至今后,我们重点工作一是市场、二是管理,树立规模增产增收和管理降本增效的工作理念。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加可捞井数量和质量

机动采油公司成立五年,市场规模、产量和效益呈同步增长,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采油厂给井的空间和余地越来越小,2005年以来这种情况犹为突出。目前看,新增捞油井难度较大,但如能争取到,产生的效益最快最大,对调节市场,改善市场的质量效果有着最大的意义。

2、加大措施投入,实施技术攻关,提升市场效益。

从上年开始,我公司在没有新井补充,市场不佳,产量下滑比较大的情况下,工作的重点转向措施增产方面。通过两年来的实施,收到了相当大的效果。从两年产量完成情况看,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下滑。下步市场工作重点仍是在措施上下功夫,同时在措施工作实施中力求方法、方式有新的突破。一是依靠新

技术新工艺,多实施一些小型短平快的措施工作量,同工艺所实行风险共担,同外部单位实行其单方风险合作。二是对高含水、出砂严重和部分稠油井,同工艺所结合,实行技术攻关。特别是稠油井捞油,一旦成功,将是一大块效益。

3、推进精细管理,务求见到实效。

今年我处年初提出了开展精细化管理,明年我局定为基础管理年,说明当今时期管理工作之重要。可以说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下步工作中,我公司进一步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使精细化管理工作在我公司全面实施。实际工作中,侧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成本管理:一是建立责任制,实行指标承包和责任承包。二是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流程。三是形成成本控制管理网络和监督管理网络。追求成本最优化管理形态,科学合理地消耗,获得最大程度的产出,实现效益最佳化。

考核管理:一是责任考核,实行成本管理跟踪考核。将公司各项指标、目标和任务进行责任分解,以其完成的质量做为绩效考核的标准,对责任人进行岗位能力评价,同时实行经济考核,确保公司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二是效能考核,第一,对小队实行不完全成本考核,主要是可控成本考核。使小队的成本管理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简单明了。第二,产量考核,根据目前市场能量和市场开发前景,各区块制定出基础产量和目标产量指标,实行基础效益考核(正常效益考核)和奖励效益考核(兑现考核)。三是车(班)组考核,加强单车(班)核算工作,推行班组“细胞”管理。第一,公司成立单车核算考核小组,成员由公司经营、生产组各一人及各队核算员组成。第二,建立健全单车(班)考核制度和台帐。第三,实行最佳创效班组考核奖励机制和政策。主要考核指标是:产量、成本、利润、吨油成本、安全环保。

生产管理:一是加强油井精细化管理,重点放在单井效能的发挥和市场潜能的挖潜,提高管理水平,做到摸清地下,做优地上。第一,公司抽出一名专门的领导组成市场油井开发管理攻略和谋划小组,负责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油井的分析和论证、技术措施具体实施等工作,加强油井基础管理的工作力度。第二,提升公司对油井管理能力和质量水平,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采取内培和外委、重点培养和全面培育的方式,争取在二、三年内有一个新的崭现。二是设备管理,第一、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注重设备生命周期的管理,以追求设备经济效益最大化。第二、实行设备责任管理,进行设备承包和部位承包,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公司承揽捞油这一业务已经五年多,同当初相比,市场条件、环璄乃至人的思想行为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工作方式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如何实现公司长期稳定发展,一直是我们共同探寻努力实现的目标。带着这样的思考,结合公司实际,做了以下六个方面设想:

1、打通两个渠道:一是市场开发的地面意向工程渠道,也就是加强与采油甲方的合作,增加信息和感情的沟通,促进双方对捞油合作达成一致的意向,有着共同的愿景,搭建基层沟通平台,以获取最大的支持和协作(加强这方面的力量),这项工作要靠处里和我公司共同来实现。这样就能从根源上解决市场不佳的状况,确保公司市场开发和管理工作的稳定。二是地质合作沟通渠道,公司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着力与采油方合作,加强油井的分析、论证能力,实现公司、处、厂三级论证,提高措施实施选井的准确率和实施后效果的有效率(经验和能力不足)。通过上面两项工作,基本能够实现公司区域市场的稳定,为公司实现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破两个单一:一是公司市场的单一,二是公司业务的单一。市场的单一,使公司承担的风险概率增大,一旦市场出现异常,公司就会陷入被动,扭转局面的自主性不强,削减风险的能力较弱。从前几年的情况看,公司基本上服务于曙光一块市场,市场波动性较大,由于受某一环节和方面的影响,公司内部争取市场的主动性不是很强,市场基础不牢,产量被动。从生产经营的角度看,近两年发展的步伐明显放慢,其原因之一是没有外部市场做补充。业务的单一,使现有的市场资源不能得以充分的利用,主要是捞油是一种不接续性的负压采油方式,对于低渗高压或高渗高压(恢复后静液面较高)井,效果明显。我公司现有的捞油井基本上都是液面较低的井,80米以下的井占大多数,有些井液面恢复较快,但捞油效果不是很好。有相当一部分井由于受到捞油单一采出方式的限定,一些技术、措施的应用和实施受到限制。如大型的措施工作量,捞油成本回收期长,效果不明显,同时增大风险系数。再有就是注气,捞油排水的时间长,增加成本,降低时效。还有相当一部分井管陶段发生套变,大修后原井筒不能捞油,只能下小径外管,这样大大降低了油井的能量,产量只能达到原来的2/3。还有些井捞油后出砂,造成油井废死。对上述几类井如果能够上抽生产,就能避免上述情况,产量会有一个大的突破,也为机动采油公司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了后劲支持。

3、提升两个含量:一是队伍技术人员和技术水平含量,二是捞油业务工艺技术含量。“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机动采油公司现在在岗的技术人员中,大专毕业有3人,中专毕业有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6人,技术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机动采油公司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充实技术人员,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机动采油公司实力是各项工作中当务之急。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内培,对年轻、有能力的基层干部采取多种形式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每年定额派送公司的技术人员到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培训,接收外部的新知识,实现人才本土化。同时采用引进方式,或引智借脑,充实公司技术管理力量。争取近两年每年引进2到3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充实基层一线队伍,锻炼培养其捞油专业水平,提升业务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专业化的捞油队伍。二是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协作,同处工艺研究所一起或其它科研单位进行捞油工艺技术研发,着力解决目前稠油井、高含水井、出砂井、解堵井以及套变井等的技术攻关,努力改造研制新型捞油工艺,提升捞油工作的技术含量,营造技术优势,挖掘现有市场潜能,凭精尖的捞油技术立稳捞油市场,寻求外部市场份额。

4、实施两个战略:一是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依靠与捞油相配套先进的技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下一步重点是稠油捞油技术的研发,解决地区市场部分稠油井捞油困难的问题。再有就是套管微变井防卡抽子以及防砂、解堵等技术的研制应用,拓宽市场开发利用的空间,提升市场整体效能。二是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不断稳固本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外部市场,包括国外市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展市场份额,对公司今后实现持续发展相当必要。

5、规范两块管理:一是个体捞油单位在保持其市场独立、效益独立的前提下,实行统一管理。主要解决其市场活动和行为的不可控性,提升保证其生产安全和油品安全的安全系数。具体做法是组建一个队,由金宇电热负责集中管理(难度在于其设备资质不全)。二是公司内部进一步规范综合班的职能管理,从目前看,我公司捞油车使用年限累增,设备逐年老化,今年出现的问题增多,公司虽有修理人员,但由于没有配套的维修设备和场所,只能实施简单的维修,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工作的正常运行。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公司维修设备的能力。首先必须扩大修理规模,充实专业维修技术人员,其次还需要先进的维修设备,提高维修时效,以确保捞油设备正常运转,同时建立小队管理模式,增强公司现场跟踪修理和夜间抢修的能力,同时将公司二线服务人员,包括司机、监督员、加油员等列入其中。

6、实施两个配套:根据曙光地区油井出砂严重和稠油井较多的实际,提议进一套捞砂、电加热设备。原因:一是我公司大部分捞油井都在井段内捞油,由于砂埋油层捞深不够的井比较多,年工作量在200口以上。二是现有市场有少部分稠油井不能捞油,有些捞油难度大,对设备损害比较严重,经加热处理会收到一定效果。如果自己有了捞砂和电加热设备,对上述一些井就能及时采取工艺措施,并能减少措施井成本费用,在提高捞油产量的同时也起到了维护捞油井的作用。再是目前捞油车使用年限累增,有两台捞油车已达到六年,设备老化,故障率高,直接影响捞油生产,需要更新,提议明年进两台捞油车。

以上是我公司对下步工作的一点设想和打算,同时还要持续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1、保证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机动采油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一是防喷工作,现有的420口井,今年已换了标准井口250口,还有150口井不是标准井口,下步还需更换。二是防火、防爆,这项工作是我公司安全生产至要的方面,实行教育、检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实行领导责任管理和群众性的监督管理,同时强化考核力度。三是岗位管理,今年我公司由于市场状况不佳,产量虽然不增,但工作量增加较多,再由于设备故障率较高、卸油台堵车等原因,工人连班的几率较高,有的小队人员不足,岗位空缺,需补充捞油工5名。四是交通安全,首先是设备状况不是很好,使用时率高,维护保养跟不上,下步要加强公司自修自保的能力。再是司机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缺少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人员。

2、培植现代化企业职工队伍

大力弘扬我处“五种精神”,培育职工具有吃苦耐劳、爱企如家的政治思想情操;具有“敬业、责任、服从、诚实”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培养一支在企业发展进程中能打硬仗、会打硬仗、善打硬仗、敢打硬仗的职工队伍;助力机动采油公司健康持续、有效协调发展,争创一流。

以上是我们公司对下步工作的一些设想和做法,由于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和高度有限,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谢谢大家!

***公司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

第三篇:留言板回复功能实现

第8周留言板回复功能实现

日期:4-20 课程名称:asp网站制作 课时数: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URL和表单传值实现回复功能

过程与方法:留言板回复功能操作。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小实例的制作和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留言回复操作 教学难点:传值的理解

教法:讲授、任务驱动,分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顾:用户权限设置

留言板设置不同用户权限,对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操作。一般用户只能发表留言,管理员可以对留言删除、回复。

用户权限修改以后,message表中的字段也要做相应改变,添加回复字段“m_reply”

二、留言回复页面制作

留言显示页面的删除和回复,是对权限为管理员的用户才能有的操作,所以需要通过判断权限来控制。

1、在登陆时用session保存权限

2、在显示页面判断权限并且要传递m_id参数过去

三、回复功能制作

要实现删除功能,需要有回复页面传递m_id和回复内容m_reply到后台,再进一步完成的是访问数据库,更新相应的记录的m_reply字段。所选记录的依据,就是m_id,由index.asp传递到reply.asp再传递到mreply index.asp

reply.asp

mreply.asp

四、总结

1、用户权限设置,数据库设置

2、session内建对象

3、参数传递

4、回复功能实现

第四篇:构建和谐司法初探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中,我们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与法治具有内在的联系,法律本身就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和谐社会的每一个特征都包含着对于法治的需要,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而司法使纸上的法律真正转化为“活的”规则,使法律的公正价值得以最终实现,对法治社会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谐的司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保障。本文试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对和谐司法的构建作粗浅阐述。

一、和谐司法的概念和特征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论语·子路》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的“和”是指“和谐”;其中的“同”是指“附和”、“苟同”、“盲从”。“和而不同”,就是指和谐而不盲从。“和”首先就是建立在承认个体,尤其是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关于和谐的认识前提。承认不同才强调“和”,在“不同”基础上的“和”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和”。[1]本文所指的司法,是指狭义上的司法概念,即审判机关依据法定职权适用法律,对案件进行审理、裁判(含执行)的活动;狭义的司法机关即指人民法院。和谐司法是指司法构成的各个元素按照统一的规则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互补状态,达到“司法环境优良、运行机制科学、裁判准确公正、执行高效有力”的目标,教育和引导社会成员人人接受法律约束,并从遵守法律中获得自由。和谐司法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司法环境的和谐。包括司法机关在组织领导、人事任免、经费保障、法律监督等方面的和谐。二是司法理念的和谐。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实践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也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化传统)对司法的功能、性质和应然模式的系统思考[2]。司法理念的和谐包括对于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司法价值与服从地方经济建设大局、“短暂和谐”与“长久和谐”等矛盾问题在认识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三是司法运行的和谐。即司法实践中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按照科学的机制结合和运行,合理地调节社会关系,消除司法中的“跛足”现象。它包括打击与保护、调解与判决、审判与执行、程序与实体、效率与公平等方面的和谐。和谐司法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一)确立法律的至上性。即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纳入法律思维的轨道。司法机关在作出决定的时候,不能离开合法性这个前提来考虑政治、经济、道德等因素。

(二)确立权利的平等性。当事人不仅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而且在相同的法律因素条件下,享有的权利在种类、形式和内容方面不应有任何区别。

(三)确立司法的独立性。包括司法权的独立(不侵权)、司法机关的独立(不介入)、司法人员的独立(不施压)、司法活动的独立(不妄评)。

(四)司法行为的规范性。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公正、形象良好。

(五)树立司法的权威性。一切阻碍司法的行为都将受到制裁,在全社会形成充分尊重和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观念,使法治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empirenews.page--]

二、构建和谐司法的理论依据法治就是社会各主体自觉服从法律所创设的秩序,并以法律作为最高行为准则的社会秩序状态。司法之于法治的作用,在于对各主体是否遵守法律秩序作出评判,并对违反法律秩序的行为作出必要的制裁[3],司法是法治的维护者。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主张。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在新的宪法修正案的第5条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款,从而使法治原则成为一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重要宪法原则。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了社会和谐的问题。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其具体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阐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第一个基本特征,表明了法治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4]司法的使命在个案中表现为定纷止争,即通过裁判实现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具体讲,刑事审判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原则以及贯彻疑罪从无、人权保障的有关规定,在依法严惩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的同时,维护社会秩序和良好环境;民商事审判在对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调整中,尊重当事人在私法领域对权利处分的意思自治和对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道德原则的引入,既激发社会个体对财富的创造热情,又引导着社会道德风尚和文化的发展进步;行政审判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依法保护,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推动着法治政府的建设。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以各自特有的功能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同任务。总之,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构建法治社会,法治的实现必须有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为保障,和谐的司法是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条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构建和谐司法。

三、当前司法领域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一)司法的独立性尚未真正实现。在现行体制下,实际上形成了地方各级法院依附于地方的局面。司法权的宪政地位在实际中大打折扣,司法权附属于行政权,司法独立缺乏基本的前提条件。这也是司法上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根本原因。法官的管理目前适用《公务员法》,使法官的身份等同于一般行政干部。《法官法》缺乏在法官职业化建设、法官权利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法官不独立也是导致司法不能独立的重要原因。

(二)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发展不平衡。在古希腊、古罗马,民商事法律是其最发达的法律。中国古代社会最发达的法律则是刑事法律,刑事法律在中国一直具有优先的地位。从三大诉讼法的颁布时间来看,《刑事诉讼法》颁布最早(1979年7月1日),《民事诉讼法(试行)》次之(1982年3月8日),而《行政诉讼法》则直至1989年才颁布。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刑事、轻民事、忽视行政审判的现象。[!--empirenews.page--]我国目前既是关键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发挥民事审判的职能作用,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权益。但在目前体制下,民事审判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的高期望值,可谓力不从心。在行政诉讼中,由于行政机关的特殊地位以及人民法院同行政机关的特殊关系,行政机关大多会利用权力施加法外影响,使得案件审理的结果难以保持中立。行政机关即使败诉,也常常不积极履行判决规定的义务,强制执行难以开展。原告也往往慑于行政机关的权力,而主动放弃诉权,这些原因导致行政审判功能萎缩。

(三)立法滞后、法律适用存在困惑。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在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的规定滞后于经济发展时,即使法院严格适用了法律,同样会产生司法公正被质疑的情况,从而使审判人员处于两难的境地[5]。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立法滞后与司法实践的矛盾更加突出。

(四)“执行难”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近年来,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执行工作,中央还专门为此下发了文件。但是,“执行难”依然存在。产生执行难的背景是社会信用危机以及社会变革时期深层次的矛盾。当前执行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缺乏公共力量的协助,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执行威慑机制和财产信息共享系统,给被执行人[1][2][3]下一页 恶意逃避执行提供了空间。

(五)审判体制不尽合理。一是存在司法管理行政化的弊端,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二是合议制流于形式,与基层审判实践有一些脱节的地方。三是审委会制度存在问题。审委会成员事先并不介入案件的调查审理过程,审委会的最终结论并不一定是最佳结论。由于裁判的作出是多人的共同行为,一旦出现错案,它就成了人人有责任,但人人又都无法承担责任的局面。四是审判人员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之间难以建立起真正的隔离带。五是审判改革在某些方面与实际脱节,如最高法院制定的证据规则有一定的超前性,与落后边远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不相适应;有的法院在推行审、判合一后,因法官素质跟不上,导致了案件质量的下降;有些案件考核指标的设计不科学,一些法院为了在评比中取得好的位次,不得不采用“技术处理”。六是法院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作。委托调查、委托执行效果不佳;异地财产保全、异地执行难以进行;有的法院甚至给外地法院办案设置障碍,充当地方保护主义角色。七是存在法制不统一的现象。在一些案件的处理上,不同法院之间、甚至同一法院的不同合议庭之间做法不一。

(六)司法效率有待提高。一是法律制度设计不合理。比如劳动争议案件必须以仲裁为前置程序,形成了事实上的“三审”终审,有人对其中的工伤案件办理期限作过计算,假如用人单位恶意诉讼,穷尽所有法律程序,可以用上整整4年时间;再如在行政确权案件中,容易出现循环诉讼,使矛盾久拖不决。二是边远落后地区办案条件差,经费保障困难,案件难以及时办结。三是纠纷解决功能的弱化和不足,对于一些当事人或案外人反复上访、缠访,或因无理要求未得满足而恶行要挟甚至实施种种极端行为,缺乏有效手段及时制止。例如一基层法院一年内曾发生过三起当事人服农药事件,该院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处理善后事宜,严重影响了审判工作。四是终审不终、无限再审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损害了法院裁判的严肃性。[!--empirenews.page--]

(七)司法队伍断层严重,素质亟待提高。《法官法》施行后,提高了法官的准入条件,但由于法官与律师等行业在经济收入上的巨大差别,一方面大多数已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不愿从事清贫的法官职业,另一方面法院内部工作人员也在通过司法考试后纷纷离岗下海“淘金”,使得法官队伍后继无人。同时,在法官培训方面存在问题。审判人员得不到必要的知识积累和更新,其业务素质和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八)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矛盾突出、难以平衡。法院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司法价值与服从地方经济建设大局之间处于两难选择。为了求得暂时和谐而往往牺牲了人们所追求的公平和正义,牺牲了法律的尊严,导致人们对法院信任的丧失和对法律尊严敬畏的丧失。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征用或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上急于求成,未依法办理相关手续,酿成群体性纠纷后,若法院严格依照法律条文办案,裁判的后果将是政府败诉。如此将导致政府前期的巨大经济投入付之东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政府形象;如法院支持政府的违法行为,将严重导致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

四、构建和谐司法的有效途经构建和谐司法必须寻求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法律保证、经济保证和思想保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司法独立与党的领导、人大监督的关系。我国的司法独立是在党的领导、人大监督下的独立,是相对的独立,相互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其次,司法独立以追求司法公正为宗旨,而不是为了独立而独立。第三,我国《宪法》、《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均规定了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原则;《法官法》第8条规定,法官享有“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的权利,这一规定包含由法院独立向合议庭独立、法官独立转化的立法精神;《党章》规定:“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这是党关于司法独立的领导原则。[6]很多人认为,司法独立与党的领导不能兼容,谈司法独立就是全盘西化;有人认为,在我国没有“司法独立”,而只有“司法中立”,这实际上都是对司法独立的误解。第一、研究、主张司法独立并非取消党的领导,而是加强、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司法权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最为弱小,它容易受到其它权力的干涉而失去独立性,所以司法独立需要特别保护。第三,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没有“独立”就没有“中立”,也就没有公正可言。第四,现实中党的领导和司法独立之间存在着不和谐的矛盾和紧张关系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在于“司法独立”仅停留在空洞的原则规定层面上,缺乏相应的措施和制度保障。而“党的领导”在实际操作中被扩大化、庸俗化,蜕变为党的某个领导人的领导,或者对某个个案的领导,形成了“地方法院就是属于地方”的错觉。例如有的县市为了招商引资,下发文件规定司法机关对企业采取法律措施前必须先报政府备案;甚至出现了某县副县长在法院判决书上批示“不许执行”的怪事;发生了类似河南省平顶山市政法委书记命令法院对无辜的吕净一判决有罪并投进监狱的奇闻。[!--empirenews.page--]&nbs p;人大对法院的监督,一是必须具有事后性和间接性的特点,二是应与对行政的监督在方式上有所区别,不能损害公众对法院独立性的信赖。即“不代替”法院行使审判权,“不介入”既定的司法程序,“不损害”法院独立的形象。

(二)司法改革与现行法律架构的关系。最高法院自1999年起已发布了两个《五年改革纲要》,围绕《纲要》而推行的各项司法改革,主要是针对司法内部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其深层次的改革尚需继续推进。构建和谐司法,必须按照司法公正与效率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经费保障、队伍建设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体制合理、权责统一、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司法体系。一是改革机构设置,弱化司法权的地方化色彩。宪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里并未将审判机关限定为必须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宪法第128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该条也未限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国家权力机关负责,而是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因此,改革现行法院设置并不会涉及到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原则的修改。司法机关根据自身性质在纵向上的适度“集中”,实际上亦符合宪法第三条规定的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原则。2003年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和致公党中央就联合提出了《建立跨区域民商事法院的提案》。[7]二是改革经费体制,要建立单列的司法经费保障体系,防止地方党政领导利用手中的财政大权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司法干预。三是加快法官职业化建设,改革目前法官管理套用行政级别的做法,实行法官终身制和等级制,消除法官的后顾之忧。从而阻断地方有关机关及部门以干部管理为名干预司法的通道,同时,能够以合理的待遇吸引精英人才,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四是审判管理改革。

1、健全法院组成人员的分类管理制度。

2、进一步探讨和深化审判方式改革,使之既达到最高的司法效率,又能与国情及现有法律空间相适应。

3、加强和完善司法协助体系,包括法院之间的办案协作和法院外部各协助义务单位及个人对人民法院的依法协助,加大对拒不履行协助义务者的司法处罚力度。

4、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维护上一页[1][2][3]下一页 法制统一和法律尊严。

5、进一步推进执行体制改革,加大统一执行力度,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大力推进执行威慑机制建设和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加大社会公共力量协助人民法院执行的力度;

6、探索加强监督、接受监督的渠道和方式,使之更加符合司法活动客观规律,符合法官职业特点。进行司法改革,首先必须对现行法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次,司法改革又必须在现行政治体制和法律规定的架构内进行,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合理的改革设想及有益的改革实践对推动法律的完善和更新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司法体制改革也会随之深入进行。[!--empirenews.page--]

(三)尊重司法规律与确立“司法为民”宗旨的关系。尊重司法规律与司法为民,二者在理论上具有高度统一性,但在现阶段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和矛盾。因为二者在技术层面上遵循不同的判定原则,在实践层面上,法院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结合点。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研究和探索司法规律,完善司法改革。在充分考虑我国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成功的司法经验和先进的司法成果。

2、加强法律宣传,大力推进法律社会化和司法民主化。首先,要让普通百姓逐渐通晓法律之“游戏规则”,我国虽然经过了“四五”普法教育,但国民的法律水平仍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尤其是对于司法程序了解甚少,纠纷发生后往往只求结果,不讲过程。例如频繁发生的无序上访就是这种情况导致的典型结果。其次,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司法活动中来。推行“阳光审判”,加强人民陪审工作,增进全社会对司法活动的理解和监督。

3、落实司法便民措施。在落实最高法院关于司法为民的相关措施基础上,特别要加强对当事人的风险告知、诉讼指导、举证引导、庭审释明和判后答疑等便民、利民措施;由政府财政建立诉讼救助基金,对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而胜诉当事人又特别困难的,在该基金中先行支付必要费用。

(四)立足司法现状与确立“和谐司法”理念的关系。从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方略的正式提出,至今为时尚短。而现今的法律体系和司法体制建立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之后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幅度极为有限,还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国的司法体系及党政机关、人民群众都还没有做好与依法治国相适应的精神及物质准备。和谐司法的构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正确认识现实司法领域的每一个矛盾和问题着手,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在统一的规划领导及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稳步推进。

第五篇:和谐司法的内涵、价值目标与实现方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目标和任务。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在党领导下的司法机关必须有所作为,“和谐司法”由此应运而生。本文结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罗干、肖扬等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和谐司法”的内涵、价值目标作出了粗略描述和概括,并围

绕法院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和执行等工作,指出了“和谐司法”的实现途径与方式。笔者期望通过本文能使广大司法工作者对“和谐司法”增进认识和了解,并共同为之付诸努力。

一、“和谐司法”的提出与内涵

2007年1月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指出:“民事诉讼应当是和谐的,有利于纠纷及时了结的诉讼,不应当是相互顶牛的,没完没了的诉讼。……在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战略目标下,民事诉讼朝着和谐的诉讼模式迈进,大力倡导和谐司法,无疑将成为新时期民事审判的重要特征。”这是“和谐司法”的第一次提出。随后召开的全国刑事审判和行政审判工作会议,又分别提出了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以协调方式化解行政争议的审判指导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谐司法的内涵。

从和谐司法提出的背景和精神,可以认为和谐司法是通过司法活动而让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从产生它的环境中彻底消除,并让社会关系恢复到或者达到一种真正的和谐状态,是一种恢复性司法。其内涵应包括如下九项内容:以人为本,和谐诉讼;诉审协调,和而不同;诚信尽责,协同推进;扶弱济困,实质平等;繁简得当,方便有效;调判相宜,胜败皆明;公正权威,案结事了;纵横规范,多元衔接;社会正义,回归和谐。

二、和谐司法的价值目标

和谐司法的价值目标应当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即“两个最大限度”。其具体要求是:

一是要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和争议得到实质性解决。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审判,使法律得到一体遵守和正确适用,并以和谐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纠纷带来的摩擦与内耗,使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彻底平息,从根本上实现息诉止争。

二是要最低限度地使用国家强制力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和谐司法要求司法机关不能过度地使用国家强制力,要科学地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坚持教育与惩罚并举,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最低限度地适用刑罚,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和社会对立面。

三是要最大可能地伸张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通过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审判,及时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恢复被侵犯的权利义务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司法活动,促进和保障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引导人们信守约定,讲求信用,维护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和谐相处的家庭美德和人际关系;弘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互谅互让、扶贫济困的社会公德。

四是要最大可能地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和正当利益。要通过司法审判保障公民的权利得到实现,使正当的个人财产和个人利益不受侵害,使被侵害的合法权益得到恢复,矛盾冲突得以缓和平息。

三、“和谐司法”的实现方式

和谐司法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按照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基本要求,紧紧把握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稳妥地不断向前推进。

一是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关系和谐。在刑事审判中,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坚决依法打击故意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依法惩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依法加大对毒品犯罪、赌博犯罪以及网络犯罪的惩处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坚持区别对待,重视依法适用非监禁刑罚,对轻微犯罪、主观恶性和人身危害性不大,被告人认罪悔罪并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依法从轻、减轻处罚,对具备条件的依法适用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罚,并配合做好社会矫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刑事司法实践表明,为数不少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因被告人无赔偿能力而给其生活造成实际困难。这种情况极有可能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司法救助制度。司法救助是社会主义救助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较好历史时期,财力增强,为建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提供了可能,而且国家通过刑事追诉,没收犯罪所得和判处罚金,强制罪犯劳动改造

获得财产,这些财产来源于罪犯,自然也应用于弥补因犯罪而造成的损害。

二是坚持调判结合的民事司法原则,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民事审判牵涉千家万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为实现定纷止争,和谐稳定的目标,民事审判应贯彻落实 “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事司法原则,依法加大调解力度,防止矛盾激化,防止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防止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之所以强调以调解方式化解矛盾,是因为司法调解制度植根于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与我国特有的“和为贵”的传统文化背景相吻合,具有裁判无法替代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可以采取建立人民调解指导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协议确认制度、拓宽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等措施,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对于非判不可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坚持释明制度,强化释明职责。不仅要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有关事实主张和诉讼证据等案件事实进行适当释明,以使当事人的陈述完整,澄明案件事实明了,而且还要对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进行充分释明,以使当事人对案件法律问题充分地表明意见,进行辩论,从而有助于吸收和消减当事人对裁判的不满情绪,实现以平和的方式解决纠纷的目的。

三是以协调方式化解行政争议,推进官民关系和谐。在影响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因素中,政府与人民群众,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为此,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积极探索建立促进行政案件当事人和解的工作机制,是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减少社会对抗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在行政诉讼中,依据行政诉讼法关于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允许原告撤诉的规定,在充分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基础上,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建议由行政机关完善行政行为,补偿行政相对人的损失,由行政相对人自愿撤诉。

四是加大执行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关系和谐。执行工作历来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并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2006年以来,全国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成功实践,为解决“执行难”开辟了新的思路,即必须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建立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领导协调机制、联动制约机制和非法干预执行工作典型事例通报制度,将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范围,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参与、政协支持、各界配合、法院主办的执行工作新格局。

五是制定和落实司法为民措施,保障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权益,谋求法院与当事人间关系的和谐。制定和落实司法为民措施是人民法院践行“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司法工作能被群众认同和接受,实现诉讼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对此,人民法院应有所为而且大有可为,如健全巡回审判制度、落实当事人诉讼权利告知制度,切实方便群众诉讼;建立案件办理情况查询机制和裁判文书公开查阅制度,适用实现案件繁简阅;依法扩大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范围,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彰显司法人文关怀等等。

“和谐司法”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实现方式的多样性,上述几点只反映了“和谐司法”的某些方面,真正实现“和谐司法”的目标,还需要不断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建立多元解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改革完善诉讼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并需要社会有关方面的参与、支持与配合。

下载实现和谐司法功能的有效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现和谐司法功能的有效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如何实现司法公证

    论如何实现司法公正 现如今,司法的公正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人们经常讨论的问题。个别法官的违法乱纪行为将案子办成了“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使公众对司......

    浅论构建和谐国税的有效途径

    浅论构建和谐国税的有效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和谐国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

    探索创建和谐企业有效途径

    探索创建和谐企业有效途径 物资供销分公司党群工作部 (2010年10月) 摘 要: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建设和谐企业,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环节,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承担......

    1浅谈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浅谈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榆林市能源集团榆树湾煤矿有限公司 魏战国 摘要:煤矿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人的因素、环境因素、设备因......

    浅谈军工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

    浅谈军工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摘 要本文简述了降本增效、开源节流的意义,并结合军工企业自身特点从科研、经营、管理及安全生产四方面详细阐述了实现降本增......

    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简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务必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企业管理工作也需要继往......

    办好领导信访批示件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有效途径

    办好领导信访批示件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有效途径郑国元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因此,“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群众路线 实现司法为民

    坚持群众路线 践行司法为民 雷建新 当前,全党上下正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不仅是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顺应群众期盼、保持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