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泛长三角经济深度合作的构想
泛长三角经济深度合作的构想
孙自铎
2008年07月21日11:25来源:《安徽日报》
确立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寻求加强合作的路径,首先必须准确地分析区域之间的基本特征,才能确立目标;并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与对策。
泛长三角地区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长三角与周边地区之间形成深度的一体化合作关系。其战略目标可以作出如下归纳:由区际间外部的商品、资源的交流,深入到产业一体化分工合作模式和全要素的充分自主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对外提升竞争力,提高开放水平,对内成为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1、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性。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实力最强的城市集群,但与国际上的几大城市群相比,这里的区域太小,辐射带动性不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2007年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6%,GDP占全国的18.7%。即便与国内城市群相比体量也处于较低地位。京津唐地区面积是长三角的1.7倍。泛珠三角地区9省的人口、GDP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土地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长三角地区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通过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实施,使之成为全国发展动力源,不仅对该区域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意义。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如上所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要求。完成这一任务,目前尚没有成熟的案例和很好的措施。泛长三角地区内,一方面相互之间的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发展滞后地区又具有迅速发展的诸多条件,处于经济崛起之前。长三角可以利用这点,带动周边地区经济走向繁荣,同时在合作中求得自身发展,进而起到示范作用,而且也只有取得双赢之结果,泛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才能推向深入。
3、促进产业升级和转移的先导性。当前,促进结构升级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目标。此外,一批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而且只有在核心区实现产业升级才能更好地向周边地区转移产业,而大量的传统产业转移出去也迫使核心区要有新的更高层次的产业填补。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合理分工,使价值链均匀分布。核心区向产业的高端发展,把中低端的产业向周边扩散,推动周边地区企业的专业分工、集群化发展,把各地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区域一体化的分工之中已经深入到产业内部,即相互之间形成围绕统一产品进行研发、生产、营销、策划、售后服务等分工模式。由此既可以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又有利于统一利用品牌、人才和技术等稀缺资源,还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这将在全国的产业升级中起到先导性作用。
根据泛长三角地区深度合作的战略目标,以及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按照区域一体化的目标、要求和原则统筹安排。坚持规划先行,并使这种规划既要有思想观念和体制政策方面的融入设想,又要有产业关联,通关申报和口岸验收乃至技术接口等
具体的工作机制和措施。就是说,通过规划要实现全面对接,并把相互的战略目标具体化。为此,首先要认识到泛长三角地区深度合作的必要和意义,既要从战略高度确定合作的目标和任务,更要看到这种合作是对双方的互需互补,并具有互动互促的不可替代作用;既不是强势方面的恩赐,也不是弱势方的紧靠紧贴。只有建立统一科学的规划,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目标,并使双方的合作得到贯彻和落实。
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包括人在内的所有要素的自由流动,自主配置,并完善补偿机制。泛长三角深度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当然应是区域内所有生产要素自由配置才能达到优化组合。目前在商品、资本、资源、人才和技术流动方面阻力趋小,但普通劳动者的自由移动仍有约束,即使流动也有诸多不平等的政策约束,这种情况必须改变。现实中之所以核心区的产业转移进展缓慢,由此导致升级的迟缓,究其原因,核心区的中低端产业仍然能依靠外地的低工资劳动者和低价原材料、能源等维持下去。长期保持这种态势,虽能取得一时之利,但不利于长久发展。与区域一体化的深度合作相悖,要加以解决。
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目标,要由行政推动转向以市场自发机制为主。在初始阶段,以行政力量推动合作是必要的,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历史经验表明,行政推动虽能取得一时之效果,但难以长期坚持,只有建立在市场机制上的合作,才会有长久的动力。为此,要遵循市场要求的平等原则。区域间合作如果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换和往来基础上,既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也必然会遭到不利一方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
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体制政策的一致性,进而解决区域内收敛大于扩散的现实状况。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个区域的核心区对周边地区呈现出收敛状况是必然也是合理的,但如果长期保持这种收敛大于扩散的状况,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区域总体实力的提高,而且统一的一体化区域发展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泛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相互之间在文化、观念虽有差异和不同,但总体上存在共同合作的思想和观念方面的基础。目前体制、政策上的确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可能更多的是由利益关系不当造成的。当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合作关系,这种体制、政策上的趋同将会大大推进,最终走向一体化。
第二篇: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 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 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安徽铜陵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陈良平
去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视察工作时,提出了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战略要求。省政协对此十分重视,围绕参与“泛长”合作,举办专题资政会、召开常委会、提出建议案。市政协在积极参与省政协研讨活动的同时,先后两次开展专题调研,上月底还邀请省“政协江淮行”采访团来铜采访,围绕的仍然是这一主题,省内十几家主流媒体集中宣传铜陵积极融入长三角取得的初步成效和下一步打算。本文系自己参与调研等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一、影响铜陵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的若干因素
作为皖江城市带重要成员之一,铜陵交通及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较好,与长三角产业配套性、互补性、协作性非常强,近年来与长三角地区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为铜陵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铜陵参与“泛长”分工合作的困难因素也不可忽视。从自身看,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重大项目储备不足,资源环境容量有限,行政效率和发展环境还有一定差距。从参与“泛长”分工合作方面看,一方面,长三角主动转移的大多属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偏少,难以对铜陵产业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另一方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长三角向外产业转移的势头减弱、步伐放缓,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回流”现象,加之各地纷纷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开展招商,双重压力显现。面对生产要素与经济利益在区域内外的博弈,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合作和竞争,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二、铜陵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的目标定位思考
“泛长”合作的领域十分广阔,但产业合作无疑是最核心最关键也是最深层次的合作。铜陵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主动提供配套服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自觉实行错位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经济互动共融、互惠共赢。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基础材料、新型材料供应和特色加工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增长方式从注重资源开发向精深加工转变。全力打造“千亿铜产业”和千亿元铜企业,在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特别是发展铜基高新技术材料方面下工夫,建设世界级的铜加工研发中心、铜产品交易中心、废杂铜回收及拆解中心,将有色控股集团公司打造成为安徽工业的旗舰。进一步巩固全国电子材料和纺织基地地位,改造提升化工、建材、能源三大基础产业,把铜陵建成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水泥生产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电能输出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发展现代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从过去的比较单一向适度多元转变,从处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变,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充分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发展直接面向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的整机产品,大力发展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重型矿山机械、交通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主攻固废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监测仪器仪表、环保药剂等设备及配套产品;大力扶持发动机、变速箱和汽车电子等汽车零配件生产,拓展品种,形成规模。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基地。铜陵在铜冶炼、铜加工、电子材料等方面,科技实力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已建成国家级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借助长三角地区的人才科技优势,坚持走集约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之路,力争在培育自主创新体系上再上一层楼。以“双试点”市为契机,建成产业链完整的铜加工制造、研发基地;加强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在科研与技术推广上有所作为,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循环经济示范市。立足长远,敢想敢做,着眼新材料、新能源、低碳产业等,实现从依赖资源发展向依靠创新为动力发展的转型。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我省农产品70%销往长三角,随着长三角工业化、城镇
化的推进,农产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铜陵应把安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列为重点工程来抓,加大农业投入,引导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做强现代农业,努力为长三角地区提供特色农副产品。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联动基地。依托交通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业和新型流通组织、物流基地建设,提高流通的速度、质量、规模和效益。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专业市场的转移,同时要着力于资本市场的对接,吸引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到铜陵落户。逐步提高劳务及技术输出组织化程度,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建立面向长三角的劳务培训输出基地。依托旅游中转优势,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设施,加快发展工业特色旅游,建成面向长三角的休闲旅游基地。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刚性原则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环保和生态建设投入,建设宜居城市。
三、推动铜陵参与“泛长”分工合作的措施建议
新一轮产业转移有新的特点。从转移方式来看,由过去单个企业、零星产业转移为主,转为联合体、集群化、产业链的转移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生产要素的影响力已经减弱,综合要素成本逐渐成为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仔细分析,深入研究。
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增强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的主动性。参与“泛长”合作,首要的就是观念上融入长三角、思想上接轨长三角,切实消除各种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要认真研究国家相关重要文件精神,准确把握产业转移内在规律,理清思路,超前谋划,确定融入重点和接轨方向,采取有效对策措施,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借梯登高,借力发展,把潜在的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成果,实现铜陵综合实力整体跃升。
着眼提高工业化质量,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性。承接转移是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是目的。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集聚这一主线,把自身滚动发展与引进战略投资者、技术密集型企业相结合,致力于解决铜陵重工过重、轻工太轻、产业链短、环境压力大以及服务业相对滞后等
结构性问题,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的活力和后劲。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不断提高开放水平,通过投资、重组、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加强与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跨国公司、龙头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体延伸。千方百计拓宽招商路径,采用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有效方式,推进招商引资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重点技术装备,发展高端产业。坚持园区经济、港口经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推进铜陵工业结构新一轮优化升级。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结合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坚定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吸引力和聚合力。借鉴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模式,鼓励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探索创造产业转移地的发展环境,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内划定特殊区域,设立“园中园”,克隆和创造与产业转移地相近的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生产、生活乃至人文环境等,形成与转移地的“同城效应”,减轻“水土不服”,实现无缝对接。
优化承接环境,增强体制机制和服务方面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提高审批效率,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完善财税、投资、金融体系建设,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加大对产业转移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外贸政策方面,扩大皖江城市带口岸与长三角区域通关适用范围,实现与长三角地区通关、检验等贸易监管的一体化。建立健全合作协调机制,借鉴WTO谈判规则,通过实行最惠方待遇的方式,与长三角成员方签署互助共赢的优惠方案,在认真履行泛长三角成员方义务的同时,共享合作发展的成果。
重视区域发展研究,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转移支付、专项贴息、重点项目投资和国债项目支持。争取省委、省政府加大对铜陵做强铜产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火炬计划”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争取享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等政策支持;加快京福高铁、庐铜铁路、长江二桥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铜宣高速公路恢复建设,尽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进一步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紧迫需要,积极争取扩大铜陵行政区域,实现“跨江发展”,增强铜
陵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在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篇: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
去年元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明确指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协作。这是中央高层首次正式提出“泛长三角”的概念。“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合作与分工可谓恰逢其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把‘泛长三角’合作的概念推出去,形成广泛共识,叫响喊热。”省委书记王金山的一番话,更是让一个承载着安徽人太多期待的“泛长三角”呼之欲出。去年底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个章节详细对以安徽为主的“泛长三角”进行规划,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增提了“泛长三角”概念。这意味着长三角区域规划正式吸纳安徽,作为长三角企业向西发展的大门,显然是看上了安徽有着能源、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已进入操作层面的泛长三角时代,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趋势,结合xx县的地域情况、经济现状等,就xx县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如何承接产业、角色定位、如何扬长避短、对接共赢作出思考。
一、参与分工,规律势所必然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20xx年,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总值4.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7%,平均增幅1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3.4∶54.4∶42.2,二产、三产比重分别高出全国5.8和2.1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为126.7%,高出全国60.5个百分点,出口占全国的3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50.1%。
1、能源瓶颈促其扩容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能源的瓶颈开始让长三角感到“饥渴”,从“煤荒”到“电荒”再到“油荒”,能源频频告急,其生产成本大约高出安徽30%-40%。20xx年末,长三角人均土地面积1.96亩,相当于全国的18%;人均耕地面积0.6亩,远低于1.38亩的全国平均水平。20xx年,上海、江苏人均水资源分别为153.9立方米和538.3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用水警戒线。20xx年,上海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自给率为1.5%,浙江一次能源自给率为9.2%。几近饱和的空间和环境容量,长三角扩容乃大势所趋。
长三角最初是上海市和江苏、浙江的15个城市,20xx年在浙江台州的争取下,范围扩大到“15+1”。这是长三角第一次扩容。20xx年,长三角扩容为“2+1”的两省一市。在《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了“2+1”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理解为长三角预留了再一次扩容的空间。也就是说长三角到了“泛”的时刻。
什么是“泛”,按照江苏社科院院长宋林飞的说法是:长江下游入海口周边地区的16个城市是“小长三角”,苏浙沪两省一市是“大长三角”,安徽等邻近省份是“泛长三角”。
2、政策走向导致呼应
安徽是全国的“居中靠东”,xx大约是安徽的“居中靠东”,与苏浙沪可谓“共饮一江水”。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上海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是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2004年年末,合肥提出建立包括安庆在内的沿江9城市的“9+1”城市圈发展战略。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界定出“皖江城市带”,把安庆市作为安徽中部崛起第一方阵的四个核心城市之一,成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排头兵。20xx
年,安庆市公布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纲要,提出一核两带两轴六组团的规划方案,其中一核指的就是“宜城-xx-怀宁”集聚核。2008年11月10日,在皖江城市带发展论坛上,专业人士称xx已成为江北岸线开发条件最好的县份之一,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应该水到渠成。可以说,从国家到地方,开发长江流域的方针政策由来已久,安徽沿江城市呼应长三角的愿望也由来已久。
3、经济规律迫其就“泛”
根据区域经济学,如果把长三角视为中心点,则为其提供资源支持并接受其辐射的周边地区就成为该中心点的腹地。腹地是中心点发展的支撑和后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竞争就是腹地的竞争。近年来,中国的三大经济圈的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正是通过延伸腹地而再续发展的。通过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使经济区土地面积达到全国五分之一,人口、gdp、进出口总额均达到全国三分之一左右。通过构建环渤海两侧区域的大地域空间城市群,已使新经济区土地总面积达到长三角的1.7倍。这两大经济圈的发展经验给长三角的启示是:长三角是到了“泛”的时候了。
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安徽、特别是皖江流域城市参与长三角分工不是“单相思”,而更应该是“你情我愿”。
二、承接产业,xx条件成熟
xx县地处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汇处,县域总面积1808.1平方公里,东接上海等沿海开放地区,西通武汉等中西部经济中心,承东启西、呼应南北,区位优势明显。现辖22个乡镇,96.5万人口。是个历史古县、人口大县、资源富县,最有可能成为长三角的“腹地”。近几年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推进,已成为安庆经济发展排头兵,成为皖江发展带的“经济快县”,已具备承接的能力。2003-20xx年连续4年,xx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十快县”。经济总量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2002年28.7亿元,发展到20xx年68.8亿元,按现价计算,年递增19.1%;工业增加值2002年5.18亿元,发展到20xx年24亿元,年递增35.9%;财政收入2002年1.61亿元,发展到20xx年7.31亿元,年递增35.3%;20xx年三项指标在全省分别排名第18位、第12位、第9位,比2002年位次分别上升10位、21位、16位。20xx年,xx被新华社及其他省以上主要媒体誉为“皖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
1、空间优势日益凸显
地缘较近:xx县同长三角区域最大距离不足600公里,最近的只有100多公里。据相关资料,目前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为398公里,预测10年后的辐射半径为660公里,资料说明,xx县将被长三角全域幅射覆盖。交通便利:沪蓉高速、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等穿境或掠境而过;安庆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规划筹建中的池州(xx)大桥横跨长江两岸;拥有可泊5000吨级江海轮的码头,能有效降低大宗货物运输成本。特别是去年10月份开工的宁宜(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按省委书记王金山的话就是“不融入也融入了”。随着大交通框架的全面搭建,基本上实现了4小时到达长三角任何地区的可能。也正是因为地缘和交通方面的优势,使xx县与长三角地区的民间合作互动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参与泛长三角积累了经验:xx县蜜蜂研究所与上海百酿蜂业有限公司合作在xx建立规范化的蜜蜂养殖示范和技术推广基地;花园粮贸与浙江临平粮油有限公司合作投资3500万元,创建了xx县华飞制粉有限公司;陈瑶湖回乡创业青年谢贵艺与苏州某老总达成协议,合资创办了xx县腾嘉鞋业。
2、资源优势相对突出
安徽是农业大省,xx县则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xx年,粮、油、肉产量均占全省的2%左右(安徽的粮、油、肉产量占全国比重均高出长三角地区约两个百分点左右)。水产养殖在安徽是独树一帜,属全省水产示范县,20xx年水产养殖面积39万亩,产量8.15万吨,占全省5%。xx县矿藏资源富集,境内有丰富的铜、铁、锰、明矾、石灰石、泥炭、玄武岩等资源,储藏量丰富,发展建材、采矿等产业原料充足。岸线资源丰富,拥有全省四分之一的长江黄金水道,境内长江岸线78公里,且深水岸线27公里。发展造船、港口、大物流业潜力巨大。另外,xx的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以上这些都可一定程度地弥补长三角地区在能源原材料需求量上的缺口,和对用工成本的降低。
3、产业优势关联紧密
相对于“九五”末,20xx年长三角地区二产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5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明显。xx县同时期是二产比重上升了14.4个百分点,三产则下降了1.6个百分点。数据说明:xx县“工业立县”的战略成果十分显著,工业化率达到34.1%,但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成长期、服务业培育期,与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明显,产业发展空间巨大。xx县的七大主导产业板块中,船舶制造业、采掘业、纺织业等都具有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4、政策优势环境宽松
20xx年,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了“两个比照”政策,使安徽省开始步入国家政策扶持的“高地”。20xx
年,商务部确定安庆市等地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xx县是全国政协重点联系单位,可以通过全国政协协调上级有关方面关系,争取资金,享受政策。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xx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将能获得更多支持。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东向发展战略”要求“沿江经济带率先崛起”,xx县正居于“沿江经济带”的核心,势必会更多地享受相关政策。近几年xx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税费、土地、服务、奖励等方面制定了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并出台政策发放外来投资重点企业保护牌和外来投资者保护证。在投资硬环境建设上,完成xx经济开发区“一区六园”基础设施投入11.6亿元,开发面积近10平方公里;建成乡镇功能区16个,开发面积1万余亩。特别是xx县人民政府组织长江航运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制了《xx县长江岸线资源开发规划》,必将给xx带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三、打造基地,面向泛长三角
参与到泛长三角的分工合作中去,xx首先要表明身份,准确定位,坚持优势互补、利益互惠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出面向泛长三角的四大基地。
1、船舶制造基地
八百里皖江,xx占了五分之一,可用于船舶制造的深水岸线也达到27公里,目前造船规模已突破50万载重吨,拥有各类造船企业50多家,08年岸线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18亿元。特别是以东方造船有限公司和舟洋船舶为主的xx造船产业集群,于近期已被省政府纳入安徽九大产业振兴规划。而江、浙、沪等造船优势地区岸线资源已饱和、造船能力已过剩,xx对接长三角造船业、打造成长江水系中一个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可谓时机正当时。
2、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基地
经济学家谢国忠在经过市场调查后,认为中国新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希望应该在安徽,而安徽的希望在皖北和皖江一带。20xx,xx共销往省外粮食
约11万吨,其中长三角地区8万多吨。销往省外水产品
5万多吨,其中长三角地区2万多吨。“十一五”规划中,xx县把粮、油、棉、畜禽、水产品、保健食品六大系列产品开发作为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重点突破口,至20xx年底,全县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 家,产值131557万元,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
家。目前,xx县的钱铺至项铺和山山至会宫两条铜、铁、金、明矾石、重晶石等资源采选的矿业经济带脉络清晰。因此,面向长三角,打造xx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钱铺铜、金、多金属采选基地和会宫官埠桥铁、明矾石、建筑石料开采加工基地。变xx的能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3、劳务输出基地
xx县是安徽省劳务输出大县,20xx年输出人数达到25万,占全县人口的26%。从流向上看,长三角地区居多,两省一市约有
14万人,占总输出人数的 56
%。长三角地区是劳动资源的聚集区。高密度的企业意味着大量劳动力的聚集,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企业急需中西部地区丰富劳动力资源为其不断发展增添源动力。“十五”期间,长三角南下珠三角“挖”有经验的外来务工者,近几年又纷纷到中西部设立劳务输入基地,xx县要紧抓这一机遇,面向长三角对接建立劳务输出基地。
4、旅游、生态农业基地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汉代置县,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更是桐城派文化的故乡,境内有汉武帝射蛟、陶侃洗墨等多处古迹遗存;有集文山、火山、佛山于一身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浮山;有“小黄山”之称的白云岩;还有“枞川夜雨”、“荻埠归帆”、“竹湖落雁”、等自然景观和美妙传说。生态农业近两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是一个旅游资源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县份。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旅游消费渐成热点。安徽“两山一湖”的开发,让两地的联系日益密切,而xx县也要围绕“两山一湖”做足文章,围绕“朝阳农业”下足猛料,构建面向长三角的旅游基地。
四、错位发展,全面无缝对接
长三角地区和安徽、和xx与生俱来具有不同的区位和资源禀赋,注定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泛”与“不泛”、“参与”“不参与”,其目的都是要使自己的道路走得更好。因此要强调产业规划先行,坚持产业互补、合作和升级的原则,避免产业同构同质形成恶性竞争,有意识形成合理的差异化的区域经济结构,以求xx、长三角在错位发展中共赢。
1、思想对接:与苏浙沪相比,xx县表面上看是发展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上的差距,实际上一个很重要的差距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表现在发展胸怀的广阔度和创新氛围的浓厚度等方面。解放思想促进科学发展的大讨论xx县也开展过,但次数少了点、势头弱了点。以长三角地区的苏州为例,该市的发展抓住了三次大的机遇。一是80年代发展集体经济,二是90年代浦东开发,三是中国加入wto。每到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苏州都要进行一次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大讨论,每个阶段的解放思想都有不同的内涵,在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中来统一思想。这次轮到xx了,在迈向泛长三角时代之际,xx县有必要更广度地转变观念,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牢固树立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抢抓机遇、率先发展,破除陈腐观念、畏难情绪,寻求思想观念上等高对接,当好配角,唱好主角。
2、空间对接:“点轴”开发理论告诉我们,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点”会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等,相互连接起来就是轴线。轴线一经形成,就会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根据这一理论,“点”应该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向安徽xx发展推移时,必然会沿合铜黄高速和长江岸线两条轴线进行空间对接。目前,xx正充分利用沿江沿路(轴)进行产业布局,发展特色功能区,xx的这两条轴上共分布13个乡镇,基本聚集了制造、采掘等xx主导产业。20xx年,覆盖吸引人口65.1万人,占全县67.5%,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3.1亿(其中3个乡镇因地理位置原因无规模企业),占全县54.3%。可以说已经具有很强的承接能力和很大的承接空间。
3、产业对接:一是推动工矿业对接。长三角目前的产业形势是:二产加速升级,三产加大投入,一些传统优势行业因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正向中西部转移。xx县的对接途径是:继续加大机械制造业、造船业、采掘业的推进力度,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和规模,积极吸引长三角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而与长三角形成产业关联。目前,xx县的工矿制造业在县政府实施的“双沿双围”战略推动下,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产生聚集效应,具备对接的能力。沿路:汽车零部件工业功能区至20xx年底,已进驻企业20家,4家投产企业创产值2.7亿元;20xx年上规模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企业达25家,完成产值79236万元。沿江:以东方造船、泰航船舶、舟洋船舶为主的长江岸线经济成长迅速,目前已形成年生产能力50万载重吨的产业集群。在当前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抓住了资源无疑就抓住了发展的先机。吸引长三角企业到xx投资资源深度开采加工,是产业对接的最佳实现方式。
二是完善农业对接。“生产出优质、安全、特色的农产品,是安徽农产品与长三角实现无缝对接的必由之路。”省农委副主任刘永春一句话道出了安徽的农业对接路径。据有关资料,安徽农产品70%销往长三角,已有100多家长三角企业在安徽投资农业开发。上海、浙江等发达省市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转移步伐加快,我省已将长三角作为农业招商的主战场。xx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xx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2万亩,总产51.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2万亩,总产21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8亿元。拥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产业化格局初见规模。但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品牌开发、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等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对接的空间巨大。对接中,xx县一要加强政府间沟通交流,20xxxx县政协与江苏江都市政协缔结了友好政协,为两地交流开了一个好头;二是要做好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区域间的相互认同;三要协调好区域间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关系。
三是加强旅游对接。2004 年,黄山市与长三角共同签署《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建成中国首个无障碍的跨省市旅游区”。20xx
年,《关于沪皖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的协议》就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达成合作协议。可以说,长三角已经看上了安徽“两山一湖”旅游品牌,旅游一体化指日可待。客观地讲,xx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缺少资金投入、缺乏多层次开发,管理营销模式陈旧,对接中,需要找出一个最佳切入点,甚至可认为,xx与长三角360度对接的最佳切入点,也就在旅游这1度,通过旅游了解xx,“亲近”xx,而xx旅游的切入点或许暂时不是浮山,而在观光农业这一层面上。理由为:第一、从安徽旅游走向看,未来3年,安徽重点将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上,出台不久的安徽乡村旅游“525”计划就是明证。第二、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xx县的农业基础地位牢固;作为全国水产重点县,xx县拥有各类水面64万亩,其中可养水面达41.2万亩,发展空间广阔。白荡湖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已获农业部批准,省市级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3个,质量、环境、安全、有机产品认证品种5
个,已具备休闲渔业、生态渔业的基础;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周潭镇大山村已成为国家级生态自然村和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建设xx示范基地、安庆市“农家乐”示范点。随着大交通、大旅游网络的形成,xx县与长三角旅游对接的路径重点放在:休闲度假、疗养观光。实现方式是:长三角资金、管理等要素的嫁接转移。
4、市场对接:一是做好物化市场对接:长三角物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是:物流总额占全国五分之一强,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但各城市之间还处于相对孤岛状态,物流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共同建设程度不够;仓储配送设施有待完善;存在产业类同、过度竞争,各行业、各环节间衔接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中,物流成本偏高是根本所在。xx现代物流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但xx的优势在于地理区位和运输成本相对较低的长江黄金水道,方向上,把“大力发展水陆联运和江海联运”写进了“十一五”规划。随着空间、产业的全面对接,xx极有可能成为皖西南、周边县市,及至长三角地区的中转集散地。目前,xx县的物流业发展思路应该在长江和合铜黄高速的交汇处——老洲镇,以此为重心,逐步规划建设物流中心,使之成为长三角西翼重要的物流枢纽。二是做好要素市场对接:xx县的生产要素成本低。20xx年,xx县一般工人工资在每月400——560元,而长三角已达到800多元;平均建筑造价在430元左右,长三角地区基本高出30多个百分点。因此,长三角对接xx除了地域空间、环境容量,更有利润空间。其实现方式是:拓展市场,即吸引长三角的企业将制造基地转移到xx,从而无限度接近xx市场,更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
五、分工合作,广泛互利共赢
xx加入到长三角“俱乐部”要走的路还很长,只有立足自身,扬长补短,不盲目跟进,要从容面对,不好高骛远,要步步为营,在双向互动中求得对接,赢得发展。
1、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一要积极呼应北沿江高速公路早日开工;建设xx至桐城高速公路工程和xx至普济圩公路。二要以“五纵四横”为框架完善县内交通网。三要加大长江岸线开发力度,规划建设xx四大港区,努力建设区域性综合物流港区。
2、做好服务环境建设:一是充分抓住xx为扩权县的时机,争取省政府的支持,建立xx与长三角地区政府间协调机构或议事组织,做好相互间各项对接工作,保证产业有序转移。二是招商引资的氛围再浓一些,县干联系成员单位、领衔招商制度再实一些,在长三角地区的招商推介活动再多一些。三是做好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清理涉企收费、简化办事程序、减轻企业负担作为当前的硬任务抓紧抓好,建立服务环境问责制度;进一步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效能建设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形象,提高办事能力,推行“一个窗口收费制度”,建立健全项目办理各项制度。
3、调好产业结构: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我县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不少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快”,也谈不上“好”,因此,在做大做长产业链上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上“提升”的空间很大。二是振兴优势产业。我县的建材采掘业,目前基本算得上优势产业,但“优势”是相对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审视问题,“优势”也要发展、要巩固,把“优势”做成有影响力、有优势力。三是发展新兴产业。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国家、省都制定了产业振兴规划。我县的新兴产业应该是利用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发展船舶制造业;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大力投资和培育新材料、环境保护等未来优势产业的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xx县生态优美,山青水秀,是一笔宝贵的生态资源,更是一块持续发展的“金字招牌”,这就要求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做到不降低环保门槛、不牺牲生态环境,不接受污染转移。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要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地开发矿产资源,推进规模化开采、精深化加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第四篇:长三角园区合作工作总结
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工作总结
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工作小组
(2011年1月13日 江苏 泰州)
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的悉心指导下,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相关园区和企业集团的密切配合下,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按照《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嘉兴)协议》、《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专题项目立项申请书》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研究课题计划任务书》中既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并在专题推进工作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工作方案,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
1、成立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组织协调机构
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合作(嘉兴)协议》中明确由上海牵头开展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后,上海方面非常重视,结合该合作专题的性质和内容,经过征求多方意见,成立了由牵头单位、协调单位、联络单位和合作单位组成的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组织协调机构,总计有28个部门组成。其中,牵头单位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经
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协调单位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联络单位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各成员城市的相关部门;合作单位是上海(国际)产业转移咨询服务中心、上海市开发区协会、上海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了合作专题领导小组,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了合作专题工作小组。
2、组织专家研究分析园区共建的相关政策和国内外经验 为了提高合作专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专题工作小组多次组织专家和园区负责人对园区共建的相关政策和文献进行了研究梳理,共同分析了阻碍园区跨地区合作共建的体制机制瓶颈,研究了其他地区园区共建的成功经验,特别对如何通过税收分成与GDP分成等方式,有效促进园区共建进行了深入研究。参与编制了《上海大丰产业园区战略规划》和《江苏启东江海产业园区规划》。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各园区之间合作共建很难有统一的规范标准来衡量,因此对工作计划中提出的共同制定长三角园区共建规范标准事项进行了删改。
3、成立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
经与有关专家和部分园区负责人多次讨论,合作专题如果只开展园区共建示范点的评选将达不到合作专题预期目标。为此,特将原遴选和认定若干长三角园区共建示范点的目标调整为成立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搭建园区共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以此为载体推进园区共建各项工作。于8月份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22个成员城市公开征集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成员,由各个城市自行组织专家对该城市申报 的园区进行初评,选出1-2个该城市参与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的首批成员。征集活动受到了各个城市的积极响应,一些城市推选出6至7个园区参与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并积极与专题工作小组联系,希望可以与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园区对接。截止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大会成立时为止,总计有70家园区和企业集团报名要求参与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最终经过专题工作小组充分征求各个城市意见后,初步选定40个首批盟员(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发起单位)。2010年11月1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组织召开了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工作推进会暨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成立大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40个首批盟员代表出席了会议;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战略合作框架协》,讨论通过了《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章程》。
4、初步构建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项目信息库
为了促进园区间的项目转移,结合长三角园区发展的阶段特征,专题工作小组初步制定了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项目信息库框架,明确了描述项目的基本特征;并积极在盟员间征集可以与其他盟员合作共建的项目,充实完善项目信息库。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及潜在风险进行科学论证评估,力争把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项目信息库打造成推进盟员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抓手与载体。
5、大力促进联盟成员之间进行项目对接
通过园区共建联盟这个平台,促进了盟员间的沟通交流,也发现了一些初步的合作共建意向,如宝钢集团、华谊集团对上海城投总公
司在南通启东建设的江海产业园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合作意向,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也希望通过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这个平台寻找新的合作共建伙伴,衢州经济开发区和绍兴滨海新城都积极与专题工作小组联系,希望可以寻找合作共建伙伴。通过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成立大会后对合肥滨湖新区的投资环境考察后,部分盟员对在滨湖新区投资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
6、广泛宣传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盟员
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成立大会之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解放日报、合肥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大会盛况进行了报道,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报道了相关信息。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检索“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有49.9万个相关网页。网络媒体最大限度地宣传了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各个成员单位。另外,在上海(国际)产业转移咨询服务中心网站上,开辟了长三角园区共建专栏,对40家盟员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对合作专题的相关活动也进行及时报道。专题工作小组编发了工作简报和相关通讯,还将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成立的情况通过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向国家发改委进行了专报。2010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召开了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工作座谈会,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领导共同签署《关于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中达成的八项共识中,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尤为引人瞩目。《协议》提出在建设和完善利益分享机制的基础
上,探索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和承接有效途径。在区域内选择一批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开发园区先行试点,采取“飞地经济”和“共同建设”等方式,推进省与省(市)合作共建园区。
二、主要工作体会
1、长三角园区共建要充分尊重园区和企业意愿
开展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需要得到长三角城市各个园区和企业集团的参与和支持,所以在专题开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各个园区和企业的意愿,不能强制园区和企业参与,不能硬性要求园区和企业与其他园区合作共建。必须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吸引园区和企业有意愿参与到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中来。专题工作小组一直秉持这种理念,积极为参与合作专题的园区和企业谋求利益,让园区和企业切实可以通过参与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不强制园区和企业做出违背意愿的事项。
2、长三角园区共建需要政府搭台引导
专题工作小组在推进工作中发现,目前一些园区和企业已经迈出了异地合作共建的步伐,已经形成了很多种园区合作共建的模式与机制,特别是省内园区共建,在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推进下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然而,一些园区和企业对如何异地共建仍面临一些瓶颈和困惑,亟需政府搭台引导,帮助园区和企业更好地了解各地的投资环境,避免园区和企业对一些地区投资环境的不了解而带来投资风险。专题工作小组正是藉此搭建了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通过盟员间的沟通交
流,为园区和企业提供一个平台,既可以宣传推介自己的项目,也可以了解各地的招商引资政策。
3、长三角园区共建需要形成长效机制
组建一个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容易,而要确保联盟活动可持续地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园区共建一些项目洽谈需要双方长时间的沟通协商,不能一蹴而就。为此,专题工作小组邀请了上海市开发区协会、上海(国际)产业转移咨询服务中心和上海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有关单位参与合作专题。希望在项目工作小组精心培育后,在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各项工作有序运作起来后,逐步将组织协调工作交由这些部门负责,从而形成一个长效机制,作为合作专题的一项可持续的成果,永久地保留下来,运转下去。为长三角地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全面推进工业结构升级,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贡献力量,促进长三角园区在开发建设、资源配置、品牌联动、产业合作、信息共享、项目对接、经验交流等方面共同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即将结题,但长三角园区共建将一直持续下去,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也将继续开展相关活动。拟于2011年3月上旬尝试性地召开一次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投资环境说明会暨园区共建品牌推广会,全面完成《长三角协调会专题项目立项申请书》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研究课题计划任务书》中既定的工作
目标,并在下面几个方面继续深入推进相关工作。
1、推进有合作意向的园区间签署合作协议
根据各个园区在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工作推进会暨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成立大会上表现出的合作意向,积极推进园区间签署合作协议,推进园区间考察交流,举办盟员联谊沙龙等活动,为园区间合作共建牵线搭桥,力争促成实质性的项目落地,促进园区合作共建取得实效。
2、完善长三角园区共建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信息网络平台,在合作专题相关单位主页上,增设长三角园区共建模块,及时发布长三角园区合作共建相关信息,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地区的园区和企业搭建一个寻找合作共建信息及时、准确、真实、有效的信息平台。
3、进一步充实长三角园区共建项目信息库
全面向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成员单位征集合作共建项目意向,完善充实长三角园区共建项目信息库。统一开展项目宣传推介活动,促进各个园区的招商引资。为部分园区和企业提供项目投资信息,提高园区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强度,增加投资合作机会。
4、开展长三角园区共建示范单位评选
根据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成员单位开展合作共建情况,及时组织开展长三角园区共建示范单位评选,评选资金入股型、管理输出型、企业投资型、品牌输出型、综合党建型等不同类型的合作共建示范单位,总结园区合作共建经验,并在长三角地区积极推广,形成政策集
聚,吸引更多园区参与共建。
5、进一步扩大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范围
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将根据合作共建开展实际情况,遵照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的意见,适时扩大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覆盖范围,吸引更多的园区参与到长三角园区共建中来,为促进长三角地区园区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在推进过程中得到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及其成员城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相关园区企业集团的密切配合,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得到支持和帮助,为推动长三角园区共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也非常希望“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2011年能够被列入继续深化的专题之一,继续推进有关专题合作工作,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并使之独立、高效、持久运作下去。
第五篇:农业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思考建议(本站推荐)
当前,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正掀起新一轮热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宁安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将大大加速**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融合,**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如何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农业大市的优势,推动**农业更深、更广地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以求在新一轮区域分工合作中,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
市的跨越,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抓住农村改革发展的契机,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思路对接。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首要的问题是要在认识上、思路上对接和融入。要以全市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抓手,下大力气摒除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如小农意识、封闭意识、保守意识,确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理念。一要确立规划引领理念。在农业发展规划上要突出分工合作,体现分工合作,围绕分工合作。要本着“加强交流、促进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政策和诚信为保障,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环境、劳动力和区位等优势以及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加工、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吸引沪、浙、苏三省市农业产业化的“大龙头”在我市建基地、办企业,提高我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实力和档次,提高我市农产品深加工的水平。二要确立市场运作的理念。积极开拓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市场,逐步畅通我市与长三角地区间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和完善我市与长三角地区省市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效协调机制,推进地区间农业和农村经济联动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实现双赢。三要确立服务都市的理念。长三角地区是一个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仅上海市,年消费需求约900亿元,自产约200亿元,需从外面输入约700亿元,这为我市农产品开拓上海等等大都市市场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要瞄准东部市场需求,研究长三角城市农产品需求品种、数量、质量、市场运作方式,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生产潜力,形成最大的比较效益。
二、搭建平台。一是会展平台。近年来,安徽省与上海、浙江等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交流与合作,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自2000年以来,安徽省在上海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会,这也为我市加强与沪、浙等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平台。许多**的农产品在上海市场从无到有,逐步显现出自身的优势。可以预见随着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举行,这又为我市农产品开拓上海市场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要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会展活动,充分展示推介**农产品。二是设立承接农业产业转移示范区。上海、浙江等发达省市正逐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向内地转移,**作为农业大市,更是承接这次产业转移的理想投资场所之一。**可选择1-2个有特色、有规模、有品牌的县、区,围绕1-2个龙头企业、龙头产品,建立承接现代农业转移示范区。三是在长三角地区设立名优产品深加工与展示基地。根据我市名特优产品在长三角地区受欢迎程度,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县、区合作,联合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当地种养大户,建立加工与展示基地,实现发展,互动双赢。
三、打造品牌。一是打造产业板块。按照市委、市政府“十一五”期间的战略部署,重点围绕粮、油、棉、茶、畜牧、水产等六大主导产业,强化措施,狠抓关键,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基地建设,以优质粮产业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等重点项目为支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促进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领农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政府出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鼓励政策,在财政投入、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更大支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兼并重组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引进新机制,增加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二是打造特色产品品牌。目前,全市有11个企业12个产品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5个企业的55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12个企业获有机食品基地和产品认证。4个企业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37个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标准化生产,实行品牌整合,坚持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围绕水产品、禽类、绿茶、特色蔬菜等主导系列农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有100多万农村劳动力输出到长三角地区,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分工的一个分工重要结合点。既要有计划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要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通过实施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技能,使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变
为资源优势。四是打造农业强势招商品牌。不断加大面向长三角的农业招商力度,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等优势,承接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资金等优势,引进长三角发达省市的龙头企业以各种形式在我市建立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努力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
四、差异发展。一要做好“吃”字文章。我市拥有
一批独具风味的知名农产品,如高山茭白、瓜蒌籽、“皖江”牌大闸蟹、猕猴桃、墨子酥等,深受省内外包括长三角地区消费者的青睐。要继续拓展市场空间,鼓励扶持更多的农产品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大中型超市,进入更多市民的餐桌。二要做大“饮”字文章。我国茶文化内涵丰富,积淀深厚,茶叶消费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要抓品种、攻品质、创品牌,打造精品茶园,确保茶业增产增收,做大做强茶产业。加大“岳西翠兰”“天柱剑毫”、“桐城小花”等名优茶的开发、策划和营销力度,扩大消费市场辐射面,进军长三角市场。三要做精“游”字文章。以天柱山景区、司空山、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孔雀东南方影视基地等为依托,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及观光农业产业,建设对应长三角经济圈的“生态园”、“后花园”。加快旅游发展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区、示范点建设,通过开展争创旅游经济强县、优秀旅游乡镇、星级“农家乐”项目等一系列创建活动,挖掘整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镇村、生态农庄生态观光园等农业观光项目,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地区涉农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