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更欣赏学生之间的提问式复习课
我更欣赏学生之间的提问式复习课
广西桂林市第十六中学 阎少芬
上课铃声响后,我走进教室,师生问好后,就有同学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今天轮到哪些同学回答问题了?”有些同学可能在心里祈祷:“老师,最好别点到我。”表现欲强的同学可能心里想:“老师,最好每次都能点到我。”“别着急,我看看哪些同学还没获得到过这样的幸运机会。”
“李阳、张阳蕾、王颖祥、吴晓军、潘毅,请起来做抢答,其他同学做好出题准备,开始。”
“唰”许多同学都举起了右手。
“老师,我先出第一题。”“唉,我要出道难题难倒你们。”──也有些同学是专门想让别人答不出“难堪”的。“请听题:请说出体循环的过程,以及体循环的过程中血液发生了哪些变化?开始”
1秒,2秒„„
“我知道,”其中一个同学举起手,“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左心室进入主动脉,流经全身各级动脉,进入各器官的毛细血管,在这里进行营养物质和气体交换,交换后的变成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流入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静脉血。”
“他的回答正确吗?”
“恭喜你答对了。”出题的同学朝答题的同学做个鬼脸。“这么复杂的循环途径他能这么快记下来,看来是付出一定努力啦,很好请坐。”
“老师,我出第二题。”有的同学站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看不到他。
“张涛已迫不及待了,你就给第二个问题吧。”
“请听题: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里分别流着什么血?”“嘿嘿,被难倒了吧?”──看他那得意劲。
“我知道,主动脉、肺动脉流着动脉血,肺静脉流着静脉血。”
“对不起,没答对,请继续吧。”
„„
还有一个同学站着,只见他焦急的翻着书。
“最后一题,谁出?”
“我来,出一道简单的,放你一马吧,听好啦。”“人体的心脏分哪几个腔?”
“四个,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回答正确,你总算答对了”
“很好,今天答题的同学准确率较高,说明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不错,出题的同学也很积极,有些同学还没轮到,下节课继续。”
这是我们某班生物课堂开始的一幕。
初中生物课每周2节,许多同学学完了这节课,隔两三天,到下节课前面学的知识基本全忘记了。传统的课前复习方法都是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可这样总是那几个成绩好的同学举手回答,其他同学好像事不关己似的,心想“我不举手,老师不会叫我回答的。”怎样才能激起这些同学的热情兴趣,任务驱动式的迫使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学期我首
先想到改变课前复习的方式: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抢答。具体做法是:每节课老师点几个同学站起来(或者一个学习小组的几个同学),其他同学就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题,给站着的同学抢答,答对的先坐下,坐下了也可出题考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一般不允许看课本,答对与否出题的同学要做出评判,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开学时老师就和同学说明:同学们答题或出题的表现老师都做好记录,作为平时成绩。这样一个学期结束,每位同学都有2~3次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初中学生大都爱表现自己,这样任务驱动式就迫使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主动的看书,回忆学过的知识。能有机会出题考别人,而且要出好题给别人回答,必须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同学们有了这么一次小小的权利,个个充满好奇,人人积极参与。
传统的课前复习方式,习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不感兴趣,为了达成对所学内容的巩固,由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学生在自主阅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兴趣盎然,体会了乐趣,尝试了成功。
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在课堂空间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促进自身发展。平时我们不妨也来一点点转变,换一种方式:练习的方式、答题的方式、作业的方式、考问的方式,或许我们教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收获会更大!
摘自人教网初中生物
第二篇:提问式英语演讲开场欣赏
Mr.Chairman, Excellencies, Ladies and Gentlemen, I should like first of all, to once again thank the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for the award they have made to the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Operations.Their decision has been acclaimed all over the world.I take this opportunity also to express once again my deep gratitude to the countries, which have contributed troops or provided logistical support to these operations.It is to their willing co-operation that we owe the success of this great experiment in conflict control.peace─the word evokes the simplest and most cherished dream of humanity.peace is, and has always been, the ultimate human aspiration.And yet our history overwhelmingly shows that while we speak incessantly of peace, our Aquinas tells a very different story.peace is an easy word to say in any language.As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I hear it so frequently from so many different mouths and different sources, that it sometimes seems to me to be general incantation more or less deprived of practical meaning.What we really mean by peace?
主席先生,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我要再一次感谢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颁奖给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他们的决定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我还要借此机会,对那些派遣军队或提供后勤支援的国家表示深深的感谢。我们要把这种遏制冲突实验的成功归于他们的自愿合作。
和平,这个词唤起了人们最朴素、最珍爱的梦想。和平现在是,而且始终是人类最崇高的希冀。然而,我们的大部分历史却表明,当我们无休无止地谈论和平时,我们的行动却在讲述一个迥然不同的故事。
和平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个说起来很容易的词。作为联合国秘书长,我从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地方经常听到它,以至于有时在我看来,和平这个词多多少少是失去了其真实意义的口头禅。我们所说的和平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As clothes, food, shelter and travel are the four elements for life;we can not live without one of them.So is the case with other living things.Maybe other living things can live without one of them, but they are not particular about that much.Bacterium is very tiny living things, like a baby in them.What does the baby have to wear? What does the baby have to eat? Where does the baby live? How does the baby move? We would like to know about these.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件大事,一件都不能缺少。不但人类如此,就是其他微生物也何曾能缺少一件,不过没有人类这样讲究罢了。细菌是微生物,是生物中的小宝宝。这位小宝宝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住在那里?怎样行动?我们倒要见识见识。
To me, England is the country, and the country is England.And when I ask myself what I mean by England, when I think of England when I am abroad, England comes to me through my various senses─through the ear, through the eye, and through certain imperishable scents.I will tell you what they are, and there may be those among you who feel as I do.在我看来,英格兰是乡村,乡村就是英格兰。当我扪心自问我心中的英格兰是什么,当我在异国他乡想起英格兰时,英格兰通过我的耳朵,通过我的眼睛,通过种种永驻人间的芬芳,通过我的各种感官来到我的前面。我将告诉你们它们是什么,也许在你们中间有些人和我感觉一样。
第三篇:中考离别诗欣赏专题复习课
中考离别诗欣赏专题复习课 赤城中学 蒋玉英 [教学目标]
复习初中教材中离别诗,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离别诗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离别诗鉴赏的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理解离别诗歌内容和把握离别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悠悠三载情,挥手自兹去,三年的初中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请学生说说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景,让学生进入离别的情境。面对离别,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和欣赏离别诗。
(二)诵离别诗名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欣赏离别诗
1、把握离别诗常用意象。
2、把握离别诗常用思想情感。
(四)实地演练
1、展示台州2007中考题,指导学生鉴赏离别诗。 赋得暮雨送李曹(唐)韦应物2007年台州中考试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注释】①海门:长江入海处,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在今江苏省海门县。②浦树:水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边的树。③含滋:湿润,带着水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气。④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1)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2分)
楚江、帆、鸟、海门、浦树。(答对4个给满分)(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写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 “离别的情感”得1分。)
译文:长江笼罩在细雨中,正是建业寺晚钟敲响的时候。江水茫茫,船在雨中行进得很吃力,天色昏暗,鸟儿也飞得很慢。海门遥远,无法看到,岸边的树,远远望去,带着水汽。怀着无限情意为你送行,泪水像雨丝一样沾湿衣襟。
2、(2008年温州中考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 的景象。(2分)苍凉(悲凉、凄清、凄凉)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五)练功
运用优美语言,描绘一幅离别画面。
教师总结: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离情中有朋友的依依不舍,也有朋友的美丽祝福和勉励。离别意味着伤感,老师今天要告诉你们这离别也是一种美的,伤感同样也美丽的。让我们坦然面对离别,更让我们为相约理想的学校而努力吧!
教后反思:本堂课通过音乐配音,调节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离别的氛围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朗读形式多样化,学生学习课堂气氛较浓。本节课,主要对学生中考诗歌作指导性复习,让学生通过复习、归纳,能把握离别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并通过中考演练,把握离别诗答题技巧。总之,本节课能达到教育目标,课堂效果不错。
第四篇:我与学生之间的故事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引导者,对全班同学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学习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俱备高尚的品德,很强的责任心,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进取的精神。
案例:预备铃响之后,我拿着书本走进教室,看见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内容,眉毛便拧在了一起,大声地问道 “今天谁值日?为什么不擦黑板?” 班上鸦雀无声。我见没人答应,火气上来,提高嗓门又问了一遍。这时,坐在后排的张某跑上来,匆匆擦了起来。这是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由于成绩靠后,经常拉我班成绩的后腿。只见他认真而有力的擦着黑板的每一角落,弄得教室内粉尘飞扬。此时,我说:“同学们,都瞧见了吧,这就是由于一个人的不负责造成的。” 不知是谁小声嘟囔了一声:“今天不是他值日。” 我的心微微一怔,这时,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慢腾腾地站了起来,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今天……是……是我……值日。” 我愕然了,干咳一声,说:“你先坐下,下回注意。” 这时,张某同学擦完黑板,低着头走到座位上。我无意中听到学生的窃窃小语:“x x x学习好,不做值日,老师就不会责罚他;上次,我忘了擦黑板,就被罚了。” 谁叫你的成绩不好?”老师就是偏心”------我呆住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那节课,我不知怎样上的,当我直视张某时,只见他在回避我,下课了,我叫他去了办公室,第一次让他坐在椅子上…
评析:首先,一个合格的老师要平等对待不同学生.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平时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打心眼里看不上,认为他们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将来不会有大出息,对他们的评价总是消极的。通过这个案例,我明白了,由于环境的急功近利,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一提到学困生,似乎叫人担忧。社会上的人听说是学困生,就摇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学困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班主任听说是学困生,就不愿接受。我自己在这件事中,也因带了有色眼镜对待学困生,才导致引起学生的纷纷议论;也影响了自己的教师形象。作为教育者既要培养尖端人才,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其次,一个优秀的老师尽量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和优秀生相比,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经常深入班级,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都有可爱之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较大的可塑性和矫正的可能性,班主任要努力寻找并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案例中的学困生张某,他的闪光点很明显:热爱老师,关心集体,爱护同学,有责任感。如果今后能充分利用他的闪光点心,给予充分的信任,深信张某同学定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做出贡献,也定能转差为优的;也达到了我们要红花盛开,也要绿叶郁葱的教育效果。
再次,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应该尊重爱护学困生.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因此,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的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尊重更是对他们一种最大的激励,也是给了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只要我们教师多给他们一份爱,每个人都来关心学困生,爱护学困生,促使学困生向积极方向转化,是完全做得到的。案例中,我就疏忽大意没有做到尊重张某同学的一片苦心,不及时给以表扬;让其他学生误认为“差生无论做什么有益于集体的事,都是不会得到老师的赞赏的。” 从而更自暴自弃了。这是我需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最后,一个成功的老师更应加强自身修养.一位老校长曾语重心长告诉我们:“一个教师爱好学生是正常的,爱学困生是难能可贵的”。韩愈先生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班主任,要依靠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智慧,依靠自己的感召力、吸引力,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陶冶、感染、示范,将他们集中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教育之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坚定的信念,为人师表,要像蜡烛一样,把自己的全部光和热献给光明;要像粉笔一样,为播种文明献出自己洁白朴素的一生。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 教师所专门接触的是人才,而且是最年轻和最富于敏感的人才。”他们是未来的建设者、创造者。因此,我们不仅要爱那些天赋较好的学生,也要对那些缺少天赋而自卑的学生以理解和尊重,对那些“有毛病”的学生以爱护和严格要求,要处处关心他们,多和他们谈心,多倾听他们的心声。
德育案例
王菲
2011.1.30
每天面对着学生那张张天真而无邪的笑脸,那句句幼稚而真诚的话语,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在一起是一种幸福。到学生中间去,聆听、感悟、交融,那种甜蜜、温馨,给我力量,催我自新。
触动我心灵的贺卡教师节的早晨,上完第一节课,我就急着去准备往隔壁班走。“王老师,王老师„„”一个小男生的声音叫住了我。我回头一看,是周筱楠,一个很瘦小的男孩,平时课堂上的发言很少,表现一般,由于刚接班,我对他没有太深刻的印象。“有事吗,我下节还有课呢!”我着急地说。“老师,送给您的,教师节快乐。”他说完小脸微微泛红。“噢,谢谢。” 课后,我翻开了这张卡片:“老师,我很爱你,每当我有不会的东西,你都耐心给我讲,你就像蜡烛照亮了我们,而自己却在一点点变短。我祝老师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孩子的话语是稚嫩的,但却是发自内心的。同时我也感到很内疚,在课堂上我常常忽略了他,而他却这样爱我。难道学生们的爱不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吗?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做一名真正的有爱心的优秀的老师。
学生是夸出来的
班级中有个特殊的孩子,不懂得与人相处,经常与人发生矛盾,我真的很头疼,同时也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当课堂上,我这边领着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做游戏,他却独自沉浸在“小世界”里,我很生气地走过去,大声地训斥着他,他用异样的眼神望着我。下节课,他更是“变本加厉”,一会下地扔纸,一会去打旁边的同学,一会„„,一节课下来,我被他一个人“折腾”的够呛。后来,经过我的深思熟虑,我决定改变对他的态度,试着去关爱他。接下来的一节课,我抓住他刚刚手背坐好的机会,说:“你们看咱班的王成赫这节课表现的多好呀,全班属他坐得最直,咱班同学可要和他比一比,看谁坐得和他一样直!”那节课,他果然“老实”了很多,哈哈效果真的出来了,从那天开始,他上课听得越来越好,期末还考了九十多分呢。孩子需要老师的鼓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次口头表扬,对他们来说都是件很自豪的事情。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表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小毛病。我要用鼓励,用发自内心的爱去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曹其政进入初中之后,成绩不理想,时常还有不写作业的情况,因此我把他列为了“问题孩子”。后来我和语文老师一起谈到他,语文老师告诉我:“我从来不把他列为特殊对象,你没发现他的很爱读书吗?我常常表扬他是知识丰富的 “小科学家”,这样他在我的语文课上表现得很好。”回去我反思了一下,我只看到了曹其政身上的缺点,却忽略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后来我也按照语文老师的说法做了,一次的英语作业我发现他写得很认真,于是我在班上表扬了他作业写的很认真,并把他的作业放到前面展览,让同学们学习他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他真的像换了个人似的,作业写的一次比一次认真。我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让每一位学生都因自己的闪光点而骄傲,积极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学生得到赏识与尊重,这是最大的幸福。
这几件事让我感受很深,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的重大。新一代的教师就应有开阔的胸襟,把爱无私奉献给每个孩子,不管大小、强弱、品行的优劣,并把这一点看作是自己的本份,视作一种至高无上的乐趣,这就是爱的教育。即使枯萎的心也能苏醒,即使冰冻的感情也能融化,因为这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深广的爱。这样的爱,能容纳一切,能融化顽石,能点石成金。
我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王菲
2011.2.8
第五篇:浅谈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更正版)[最终版]
教研论文
浅谈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工作单位:龙胜县民族中学
作者: 杨 涛
邮编:541700 电话:7515496
浅谈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龙胜民族中学 杨 涛
摘要:新教材的特点是将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呈现结学生,淡化了知识体系,强化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是教学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师生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交流,旧式的“你问我背提问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那么就要把握好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
关键字 课堂提问 层次性 趣味性 发散性
现在的物理创新型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提问是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达到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目的。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例如由于“启而不发,不如填鸭”,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很少提问,“满堂灌”教学法依然存在;又由于部分教师把课堂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所提问题很少经过严密的思考,问题肤浅;或所提问题过难又不懂得启发,或流水式提问导致“满堂问”,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还有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得落实。如何使课堂提问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进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教学体会谈一些措施。
一、加深对教材的研究,问题设计教材实际来设计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那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否则乱问一通,看起来好像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对教材的研究,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得透彻掌
握,融会贯通,这样所提问题才会有目的性。教师所提问题的切入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所提问题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尽可能不使用“对不对”、“是不是”进行提问。如:学习了欧姆定律后,学生对公式R=U/I常常产生错误认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组提问:(1)某导体两端加8V电压时,测得电流强度是0.5A,导体的电阻是多少(2)若在导体两端加16V电压,测得的电流强度是多少?导体的电阻是否为原来的两倍?(3)根据公式R=U/I,我们可以说导体的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吗?
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理解电阻是一个与电压、电流无关的物理量,其大小只与导体的材料、长短、横截面积和导体的温度有关,R=U/I只是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是电阻大小的计算式。通过这类紧扣教材的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启迪学生探究思维,课堂提问要有探究性和发散性
新教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那么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则体现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层次。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教材首先提出一个“踩影子”的问题“你能将自己的影子踩在自己的脚下吗?”对于这个问题,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联想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紧接着教材提出“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双”这又鼓励学生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这类问题不可以照书上的文字作为答案,这样提问方式,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提问很自然把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无疑是有益的,在备课时应多准备一些实际的,易操作的探究性问题,注意避免“探而不究”,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适时地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大有好处。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提问“你知道生活现象中有哪些实例能说明光在空气沿直线传播呢?”在《物态变化》中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有什么好处呢?”这类问题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的熟练程度。虽然新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能力,但课堂中的发散性提问应该是适当的适时的少量的,频繁的发散提问会显得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课堂低效或无效,而提问也就变得“形散神也散”,会使知识偏离重点、难点,同时也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设问要从学生认识实际出发,提高课堂提问的层次性和兼顾性
我们在教学提问的设计应注意层次性和兼顾性,亦即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问题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学习态度都会不同,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做到面对个别学生,恰当的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班级各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多问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鼓励其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应备好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应了如指掌。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会有针对性,效果才会好。
四、精心设计提炼问题,使问题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门功课,或者某个知识点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思路才会更宽广,学习的效率就会更高。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在紧扣主题的情况下,尽量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问题的设计还应当具有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想象提供机会,给学生提供可能创新的空间,从而培养和锻炼他们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矛盾,引起思索,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例如,学习“浮力”时,可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乒乓球在水中都是漂浮的吗?”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回答:是。然后演示将一个无底无盖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在瓶内放一个乒乓球,当向瓶内注水时,乒乓球并没有浮起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他们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现象不一致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学参与者,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学生和教材质疑。教师要有意的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猜测性的“质疑”,例如在讲“磁现象”时,让学生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自己去做实验,并告知他们要针对实验现象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小磁针为什么能总能指向南北?磁体为什么能吸引铁钉而不能吸引铜?为什么磁极间有时是相互吸引而有时是相互排斥?为什么铁钉也能变成磁体?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即便是错误的也要首先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而应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作引导、评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见到的物理现象多问一问产生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力的测量时,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通
过现象进行质疑。为什么“0”刻度线在顶端?为什么会有测量范围限制?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是不是只能测量竖起方向的力?像这样引导学生坚持不懈的寻根问底,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断质疑、不断解疑的过程,改变了学生过去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由乐学变为善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专研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有趣味、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M] 2.《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
3.徐兆宝《初中新课程下物理教学课堂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