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成长:内力外力一个也不能少
名师成长:内力外力一个也不能少
时间:2007年01月24日作者:教科室阅读:1005次
作为校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学校名师荟萃;作为老师,谁不渴望戴上名师这顶美丽的花环?但名师该啥样?名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前不久,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共同在成都市主办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论坛”上,教育专家、知名校长和名师超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这一限定,从各自的角度纵论名师和名师成长。
专家:名师融教育科学与艺术为一体 关键词:高素质 反思精神 教科研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研究员:名师是客观存在的,哪个国家都存在社会公认的、教育界所承认的名师。在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名师”已变成了一个特定概念。现在,许多地方都有“名师培养计划”,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名师工程”。我们要思考的是,你定的名师是否一定会成为“名师”?应该说,大多数应该是会的,但也难免有少数、个别的虽定了名师,但不一定起了名师的作用。至于说,名师要有什么指标体系,那是很难的,因为人的情况太复杂。
名师应是高素质教师,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典范。科学既指教师的学科知识,又指遵循教育科学的规律,以科学的知识按照科学的教育规律去开发学生的智慧。艺术,既指中小学教师要有艺术修养,更要有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艺术。名师是教师群体的核心,他们应该在教师群体中间成长,相互作用,相互提高。名师应该是教育创新的探索者,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创新是名师成长的源泉。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名师应体现在师德与业务能力上。师德表现在敬业爱岗(师业)、热爱学生(师爱)、严谨治学(师能)、为人师表(师风)四个方面。一般业务能力包括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当前应该提高的,是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反思能力)、现代教学技术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科研是名师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参加教科研的必要性在于:一是能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理论修养,从而懂得教育规律。这是名师的理论功底。二是可以了解国内外的教改信息,自觉适应国内外教育发展需要,这是名师的时代修养。三是明确教改的实质,更好地成为教改骨干,这是名师的成就所在。四是提高科研兴校的意识,改变自身的角色,这是名师成为研究型教育家的关键。教师参加教科研的做法是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强调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丁钢教授:名师应具有自我反思精神。他们懂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把教学作为一种开放的、能够与自己的经验进行交往的过程,并且能够从本身的教学问题出发,进行研究与评估,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师不只是完成专家或行政所交付任务的技术执行者,而是应该成为一个自觉的反思者。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对自己的教学抱开放态度,时时刻刻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会?何时会?何地会?”的自我追问中改善自己的教学取向。
校长:创造名师竞相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学习兴趣、经历准备、成长环境
北京五中原校长吴昌顺:“名师”一定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他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艺术家,学生心理保健医生,毕生事业追求者,人类灵魂塑造师。“名师”首先是“明师”,即“明辨”之师。你连独立思想都没有,总是人云亦云,何成名师?同时,要做“明天”之师,学生是明日世界的主人,让他们永远看到明天。
名师如何成长?首先,要走学习、实践、科研三结合的道路。我当了20多年校长,总是力图使我们的老师都有一个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学习包括提高学历、参加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实践就是老老实实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科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要想成为一个名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研究者。校长的首要责任是什么?校长应该是首席教师。要想当一个好校长,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思想者。其次,校长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知才之明,聚才之力、护才之胆,用人之道、育才之识,励才之术、荐才之德。让名师焕发风采,让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校长手里不应该拿着鞭子,而应该举着旗子,走在前面。
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在名师的培养与造就过程中,有两个因素我们必须加以引导。其一是名师之“名”不仅在才,而且要在“德”方面加以体现,用浮夸虚假来造就的“名”,不是真正的名师之“名”。名师之“名”在于“德才兼备”、“学高身正”,教师学科功力的发展与人文修养的提升要密切结合起来。其二,在造就名师的过程中经历准备仍然比专业准备或学历准备更重要。我们不否认专业准备或学科准备是造就名师的前提与基础,但推进名师不断提升最重要的仍然是经历准备。但不管是经历准备还是专业准备,现代名师的成长需要深厚的学科功力(对学科知识的通晓、学科教学技能的提高、学科教学实践的反思、学科教学研究的深入)、较高的人文素养、一定的外语功底与现代信息技术及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
对于学校来说,在新一代名师的造就中,应该是有所为的。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更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声誉。学校管理人员要做好育才、识才、用才、护才、养才的工作。为造就名师,学校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如对教师的教学业绩予以充分的关注与肯定;为教师设台阶、创条件、定目标、抓落实、促成长;帮助教师提炼教学特色与教学模式,资助教师著书立说;建立校本培训体系,形成分层培养教师机制;推进教师参与教科研等。
四川省成都七中校长王志坚:名师在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不可低估。名师具有榜样作用,是一面旗帜,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有激励作用。名师都搞教育科研,都有课题研究。这些课题往往是在解决现实教学中的难题,课题研究往往会激活一批青年教师。名师具有参谋顾问的作用。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使学校能够在继承发展中持续前进。
校长应创造名师竞相成长的环境,充分发挥名师的榜样、引领和参谋作用。具体可以通过若干措施来进行,一是营造催人奋进的氛围。即以榜样来激励教师成长;以教师本身的亮点鼓励他们成长;支持探索、宽容失败、赞赏成功、宣传成绩,为其提供努力的原动力。二是健全促人努力的机制。通过整体推动、分层推进、重点督导等手段,培养后备人选。三是激发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让理想在继承与发扬中升华,让追求在实践和思考中提高。
名师:内动力是名师快速成长的关键 关键词:内动力 源头活水 终身学习
北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对于每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青年人来说,怎样才能在提高素质、加速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些呢?最主要的就是要有“内动力”。不断调动、维护、充实和更新成长的“动力源”,组织、调度好“动力”分配,是加速自身成长的关键。只有当自己真正有了“内动力”,才会发现机会、珍惜机会、抓住机会。影响青年人成长的最大障碍,不是环境和他人的作用,而是自己的惰性、满足、自我原谅、自我开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这种轻浮的“潇洒”。青年教师提高素质不能只靠别人来教,更主要的是靠自己去做。对一个人来说,变“老”最快的是“心”,变“钝”最快的是脑。作为教师,保持“职业青春”常在的秘密只有一条,那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为了给
学生一杯有价值的水,自己要努力开凿“一眼泉”。
怎样才能将自己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呢?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创造。课堂教学应该有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环境”,一个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创新欲望的“场”。这个问题环境的设计,不单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不要教师自己总当“导游”,而应该把“导游路线”设计的“天机”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使他们能体验出“导游”是怎么回事,从而自己也能尽早成为“导游”。
北京五中特级教师梁捷:自己做教师后认识有两个飞跃。一是立足提升、永不停滞。我不喜欢用“春蚕”或“蜡烛”来比喻教师,因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是一种充满悲剧色彩而又暗含着自哀自怜的无奈形象。教师在培养跨世纪的人才,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源头活水,教师的“丝”尽了,怎么了得!教师的工作有耕耘,有收获,万千之喜,又哪里来的眼泪?即使有,那也是看到学生超过了老师之后的欣喜、欣慰的眼泪!教师职业美的极致在于,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在完善自身的人格,永远在为未来培养人才而工作着。二是科研领路、有所开拓。作为一个教师,要想站在教改的前列,没有理论思维是不可想象的。通过向心理学专家求教,我认识到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学科心理学为依据,进行改革。我选择了以学科心理学为依据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着重研究了语文教学在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语文能力的多维结构及发展途径;研究了非智力因素发展与智力发展间的关系;研究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研究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为此,我进行了多种测试、评估及教育统计分析,撰写了大量教科研论文。成都市学科带头人、石室中学教师田间:如果有人问:“回顾十三年的执教生涯,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我会说,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请记住两条:应该对你工作的环境心存感激,因为是它造就了你或即将造就你;同时,永远不要无视属于你的思考的权利,永远不要放弃属于你的行动的机会!我们不仅要利用环境,把握机遇,而且更要战胜自我,超越别人。我坚持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习化学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几年来,我共听了校内外教师700多节课,阅读了300多万字的专业书籍,记下了十几本的读书笔记,写就了几十万字的论文和专著。
第二篇: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陇县堎底下社区中心小学六年级余芝琪
指导教师:徐亮
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一个也不能少》,看完之后我很有感触!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魏敏芝老师为了找到那个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电视台的台长,然后出来了个戴眼镜的,问到:你是不是台长?她为了等到那个台长,等了几天几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个电视台的边上,身体靠在电线杆上,把她自己写好的寻人启事放在一边。她为了找到那个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过火车站的广播室,去过超市买笔和墨水,写了寻人启事,然后又去了电视台„„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魏老师让他们每人拿一支粉笔写字,到了那个要去城里打工的那个男孩那,他对老师说:“我能不能多写几个字?”说完就写下了三个大字:“魏老师”,这一刻,多么的让人感动啊!
我从看过这部电影后,才知道农村的生活多么苦啊,连教室也那么简陋,我们应该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帮助农村,让他们可以和我们一样。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
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简评:通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小作者对老师最纯洁的责任心有了深刻的理解,默默立志,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第三篇: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朱廷龙
这是张艺谋的又一部经典之作,相信同学们看后会有同样的感慨.经典在它的寓意,而不是里面的那个稚嫩的小老师.因为她与章子怡比起来,差距太大了.所以,对里面的人物,我们估且先不谈论,而是先来一个读文解字.《一个也不能少》,这个电影文题起得好,表现方式通俗,情感留露突出明显.这正如我们的班主任和辉哥所要求的,在卓越班里,我们一个都不能落下,一个都不能少.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跟我们上第一节班会课时,都巧合地提到的根本原因.当然,身为班中的一员,我想所有同学都有共同的想法.因此,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维持属于我们的荣誉,来保证我们班的完整性.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据目前我所了解,还有一些同学抱怨学校的不好.其实,我们所享用的资源中,不管是硬件的教学设备,还是软件中的师资力量,都比同校的其他院系专业优惠好几倍.即使走出校门,除了那些贵族院校,跟其他同等的相比,也是遥遥领先.因此,我们所要考虑的,不是去挑剔,而是去寻找高效率利用资源的路子.在这方面的思想中,我猜应是与
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不谋而合.有关如何高效率利用资源的路子,我寻找了一个多月了,仍然觉得一无所获,这就是我所遇到的最大困惑.在此,希望老师能为我指点迷津.行走在图书馆中,书不知从哪本看起;面对各种活动总会有时间冲突,从而难以取舍;上自习课做完作业后,觉得无事可做,虽然试着超前预习,但又觉得像是高三;老师讲课很模糊,觉得自学效果胜于听课……众多的困惑,难以分析呀!但这必须得面对.电影中的女主角所面对的困境与我们的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性质上是一样.她所能走过的,我们一定也能走过.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我们都很重要,我们既然选择了,就努力做到最好,做出自己的品牌,为我们,也为学校,尽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也不能少》,我已经看过几遍了,但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这次与老师和同学看却又是一番滋味。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的眼泪开始湿润,最后终于忍不住哭了,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思绪万千,脑海中一直闪现每一个催人泪下的镜头。教室的墙壁千疮百孔,玻璃残缺,桌子缺胳膊少腿。戏中的小老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要找回张慧科独历经的千辛万苦。首先和学生一起去搬砖筹集路费。由于没钱坐车只能徒步行走在前不挨店后不靠村的荒山野岭,夕阳西下,世人都害怕的黑暗降临了,可是魏老师依旧坚决的向县城迈进。看到这自叹不如,顿感惭愧。如果换成自己,我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吗?
在寻的过程中,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叹。在寒冷的夜里,她不仅滴水未进,还在冰冷的地上睡了三天。她为了什么?一个信念,一个老师的应尽的职责。为此,她享受了饥寒交迫的待遇。
魏敏芝老师在电台镜头前哭了的镜头最揪人心痛,不仅是她哭了,我想在座的每位观众都哭了。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找回张慧科。魏老师这种责任心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是很多老师所缺少的。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未来人民教师学习和发扬。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最近让人心酸,跟多的是悲哀的中国教育事件——河南高三学生李金川同学服毒自杀。为了钱,为了红包,老师用等级眼光看待学生。没钱的就靠边站。跟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老师竟然在办公室看黄色录像,被学生逮住。这许多的黑暗教育让班上名利前茅的李金川觉得是耻辱,与这样的人活在同一个世界是对自己的亵渎。是对五千年中国文化的抹黑,是对儒家尊师重道思想的埋葬。这些问题,作为免费师范生的我们更值得思考。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农村所以贫困的恶性循环:因为贫穷,没办法上学,于是没有学问,没有知识。因为魏敏芝老师可以说是什么也不懂。她连一个最简单的数学计算都不会,还要求助于学生。尽管她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可是她将学生关在教室里,什么也没教,而学生呢,什么也没学到。这样的一个都不能少有用吗?至少作用不是太大。为了一个都不能少,魏老师把张明仙藏起来,使她不能去县里体育学校训练。用我的今天的话来说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这不是抹杀学生的前途,埋没人才吗?但是话又说回来,在如此偏远的山区有几个大学生回去呢?在这样的山区,能有个像魏老师那样能写会读的人已经很不错了。这也许就是中国教育体系的漏洞,缺陷吧!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自2007年开始国家拨款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这不仅缓解了农村孩子无钱上大学的困境,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边缘山区没有老师的难题。我想,只要每一个中国人看了像《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电影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每一位老师都能有魏老师那样的信念和责任感,中国的教育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第五篇:看《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看《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看爱国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个也不能少》
剧中讲的是水泉小学高老师的生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一下母亲,于是请了一个13岁的魏梅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千叮万嘱咐魏梅芝班里的同学一个也不能少。可是没过多久,应为张慧科家里穷去打工了,这时魏老师吓坏了,她想起高老师的话,就对学生说“:老师要去城里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出点钱,大家都去······可是,不管咋样都不够,老师决定他一个人去,到了城里后,他通过台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
科······虽然都是21世纪的人,为设么差距那么大?像我们平时,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扔,但是,水泉小学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每人只喝一口,还给老师喝,他们学校的教师那掉么破,文具那么少,家里又平穷。可是不管条件多么差,教室那么破旧······他们还依旧求着要上学。我们以后也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好学精神,为祖国出一份力量。
巴州石油二小五年级:开心果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