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哲学的认识
“对哲学的认识”这一题目一直是许多求理之人常辩不新的课题.哲学是什么?怎样认识哲学理解哲学?虽然是常辩不新,但每个求哲之人因己身的主观知识取向和价值取向对哲学的认识又各有不同,以下文字笔者将将自己对哲学认识和理解加以探讨。哲学一词最早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介绍出来的, 进而古代希腊的三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又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他们共同为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求知是人与一切有生命之物最大的不同和本质的区别,所以有人把哲学称为智慧之学,包括知识和求知, 也有人认为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建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实践活动.哲学到底是什么?在哲学传统上本身就充满歧义与争议,传统上认为哲学包括了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问题归纳为三类,这三类是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是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归纳试图在寻找世界起源的知识,以及善恶等道德观念的知识。在寻找一种得到知识的方法论,所以传统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运用理性对于这些问题提出论证。但是,哲学的实际范畴与定义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现代哲学家认为,现代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三人做注脚而已,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然在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笔者对哲学得认识是以「知」为大前提的,求知是人类的先天本性.任何人刚来到这个世界对“己”本身与“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无的状态,但人与生俱来“知性”的作用让人有求知的需要,需要对客观的世界的有认识,需要对“己” 的本身有认识.所以怎样能知,怎样得知,怎样真知就成了哲学领域的范畴.现代的社会并不缺知识,但悖论却是缺真知识,英国哲学家罗素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对于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桌子,你会理解到什么呢?画家告诉我们,它是一张充满色彩的油画;音乐家告诉我们,它是动人美妙的音符;就连严谨的科学家几乎也同样使人惊异地告诉我们说,它是极其庞大的一群激烈运动着的电荷。如此一来,我们所熟悉的桌子现在却已经变成了充满惊人的可能性的问题。” 从一张普通的桌子所引发的不同的观点可以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是“普遍性、真理性的真知识”,这也就是哲学所要探讨的领域了。(读后感:其实我们本就没有必要给他们一个确切的定义)
形而上、概念、形式、有与非有、存在与非存在——成了历代哲学家穷其一生所要研究的问题,所以哲学领域的知识论方法论是有别于普通知识领域的,如果一个人带着普通知识领域的主观方法论来研究哲学看待哲学其结果只能限制了哲学。哲学的求知
重在方法论,逻辑性的思考、客观性的思考、批判性的思考——辩证、反权威才能摸到真知识的规律。
真知识不是百科全书式的方法论,把过去式形式的历史、事件、时间、人物、地点、思想掌握了就认为是具有了知识,真知识是要重方法论的,在过去的历史中思想家为何要这样思考?他的依据是什么?思想的承传,方法论的承传在哪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能有什么不同的思考和研究方向。这是真知识的方法论,也是哲学的方法论.总之哲学是对主观和客观两个知识领域不断思辩认识求知的学问。如果说是科学只有哲学是最科学的,在寻到真知识之前从不绝对化自己。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累积过程,在方法论上叫“归纳”,但归纳法永远都会承认还有许多能思考到却无法归纳认知的领域,所以每一个科学家在自己所熟知的领域之外从不否认所未知领域的存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这等等问题,虽有爆炸理论进化论理论的诠释但每个科学家在等待真正答渐近的过程中,也逐渐的在淘汰掉假演绎假推理假归纳。人类不但在客观领域对世界、宇宙、乃至时间、历史等未达到完全认知,并且对主观的“人”本身还未达到完全认知,对人的理性、思想性、心里性、道德性等一些“形而上”概念,人们必须承认现有的学科手段实在是有限的,并不是客观的知识领域有限,乃是人们方法论的有限,是所掌握归纳的材料手段有限而限制了对未知领域知识的认知。所以哲学上有一派叫“不可知论派”非常聪明,他们从不否定所不知道的知识,只认为我暂时不知道暂时不确定而以。(读后感:还是可知论靠谱的)
哲学的认知领域是一透过主客观的表面而进到一切领域的本质知识层面,把形式上、概念上实存性的“普遍律知识”认知出来。“哲学”的字源学叫智慧学,“爱好智慧”只有对真知识的追求与认知才是真的爱好智慧。也只有掌握了普遍性的真理知识才能引导社会造福于人类。这是有人类历史以来不可替代的普遍性规律。
求知——真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很认真的学习的, ,基本的教材非常的熟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首先是非常熟悉“本文”也就是基本教材,因为哲学是高度抽象的学说,如果不熟悉,不熟练,就根本谈不上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不学好,可能到最后又陷入对他的教条式或者一知半解的理解.我是到最后,我开始是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
谈不上信仰或者忠诚,自己的思想也是一直想找到比马克思主义更有道理的学说呢?带着这样的思想,我学习了大量的西方经济学说.从两种经济学说的比较中,我慢慢除了理解外,开始真正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并且十分忠诚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除了“面向本文”以外,还要面向实际.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唯物论一直认为人类的实践是最关键的,是判断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他的认识论,群众路线都充分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还要联系身边发生的事情,看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比如:现在建立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实际上就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环境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就是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学习,还要和你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学习联系起来,不要认为哲学能代替专业的学习,他们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哲学提供总的思路和看法,可以做有力的知道,但是具体学科有具体的问题和矛盾,你要具体的分析和解决,但是不要脱离哲学的指导.总之,哲学的学习,马克思首先回答了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然后是可知不可知的问题,在就是辩证法,历史观,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我在大学里哲学读了十遍才读出一点味道,现在班门弄斧,有点惶恐,但是,谁也不能说自己穷尽了真理,愿意和大家一起重新学习.粗浅的地方,请大家包含,我只有一个爱好者.(读后感:其实不用读十遍也可以写出比这感受更深刻的文章这孩子是理科生吧嘿嘿)
在古代,“哲学”是“智慧”、“知识”的同义语,因而受到普遍的尊重。而自近代以来,随着各种科学和学术门类的发展,人们对哲学日益褒贬不一。一些重视实务的人,认为哲学空谈大道理,不切实际、不着边际,因而是“无用之学”;一些崇尚科学的人,认为哲学的命题或理论,既得不到经验的证明,也得不到经验的否证,因而是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一些喜欢文学、艺术的人,认为哲学总是在高度抽象的概念或观念中沉思,令人困倦;还有一些人认为,哲学的理论深奥难懂、晦涩不堪,令人“望而生畏”,进而“退避三舍”。总之,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各种理由,不喜欢哲学。
这里所说的是“一些人”,并不是全部。实际上,还有另一些人,他们同样重视实务,而且他们通常是事业的成功者,但他们认为哲学能够启迪人的深层智慧,训练和开发人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因而可以大大提高从事实务性工作的成功率;他们同样崇尚科学,甚至他们本人就是顶尖级的科学家,在他们看来,没有哲学,几乎也就失去了科学;他们同样喜欢文学、艺术;尤其是那些令人推崇的文学、艺术大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哲学就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或灵魂。更不必说那些执著于哲学学术领域的人们,对他们来说,他们的生命价值、生活乐趣,他们的自尊、自信就存在于抽象思维的王国之中。
当然,并不是说自称“喜欢哲学”的人,就真的喜欢哲学。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不少笃信基督教义的神甫、牧师,也喜欢哲学,并大谈哲学,但他们不过是把哲学作为论证宗教教条的工具,使哲学成为为宗教服务的“婢女”;在当今之世,一些专权独裁的政客,也口称“哲学重要”,但他们不过是企图把哲学变成装饰政治阴谋、遮掩政治权术的手段,使哲学成为政治的“奴仆”。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也乐于在酒后茶余,大侃哲学,但充其量不过是玩弄哲学词语,不得哲学真谛,其目的是附庸风雅,以期博得他人廉价“钦佩”。总之,这样一些人,之所以“喜欢哲学”,不过是喜欢把哲学变成他们手中的工具或玩物。不能小看这些人物,哲学的名声大都糟蹋在这些人的手中。
从上述人们对哲学褒贬不一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喜欢哲学的人,未必真正知道“什么是哲学”,即使说“喜欢哲学”的人,也未必真的懂得哲学。尤其耐人寻味的是,越是不懂哲学的人,就越容易对哲学说三道四,就越容易对哲学持反感、厌烦的态度,或者越乐意玩弄哲学。因此,无论是为了领略哲学文化的基本精神,还是为了清除对哲学的种种误解、曲解、偏见、伪见,我们都有必要首先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作一个概要性的研究,以此体会哲学的本来面目。
我所理解的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文/博野
人类精神生命所携带的本体性疾病,非经过哲学的治疗不可的,否则根本无法医治的。大家看,人类的精神疾病(社会性质)---或意识的疾病(社会中人的意识)---或个体心理的疾病(个体的意识),不就是哲学向心理学的演化吗?哲学家,意识研究者和心理咨询师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一样的,而且殊途同归。比如罗马著名的医学家盖伦(Galen)在《最好的医生也是哲学家》一书中说,医生应力求掌握哲学及其分科:逻辑学、科学及伦理学。
哲学是关注“本体”性的东西,外在所表达和揭示的是世界的本质,内在所表达和揭示的是生命的意义,哲学可以总称为存在的学问。
人的精神生命存在的背景,其实就是哲学所界定的空间。个体的存在意识必须和社会整体的客观存在相联系。这种联系我们可以 称为“协调”。
这样的协调是相对静止的,同时也是永动的。
静止的相对性或在有限时空中的绝对性给了我们把握和测量存在的可能。可是永动又对现实的存在性时刻进行着反动,对于个体来讲,永动又把个体变成了个体之非。而心理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种相对静止(固着),和永动(流变)给个体精神上所致的困惑与痛苦,和解释与求证困惑与痛苦背后所构成的对实体的身心伤害之因。对身心的伤害,本身是从实体的流变或不稳定性所表现出来的分裂和痛苦,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已经是实质性的威胁,同时摧毁和改变着个体精神生命已经树立的对本体的信念,从而也就在心理上生成了个体内在的矛盾。
病人是相对的弱者,所以才有: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的医学铭言。
过去我是这么理解的:哲学包含了医学,自然科学,社会学------哲学是学问之王。可是这样的想法或归类就一定是“固定”吗?
现在我感到:把本体性问题的思考,为什么不能像一个很大、很大的奥林匹克的圆形场馆哪?这个场馆周围有很多很多的门,进入场馆的每个门都有不同的名字,比如叫数学的,有叫文学的、还有叫社会学的,当然也有叫哲学的,同样也有叫医学的。医学里边还有一个新开的偏门叫心理学。而到了场馆里边之后,你从那个们进来的我觉得就显得不很重要了。
这就是我对哲学和心理学关系的理解。
正如开头所说:人类精神生命都携带的本体性“疾病”。而做为“疾病”,当然属于医治的内容,而个体精神的本质疾病正是心理学的应用---心理治疗的对象。无论什么学问,其研究主体都是人,研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必然要渗透到其研究对象之中。因而,精神层面的“本体”性疾病的研究,必然要由心理学来承担,这样的本体性问题的研究就成就了心理哲学。
第二篇:浅谈对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的全新认识
浅谈对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的全新认识
一、教师对《生活与哲学》应有的全新认识
笔者在一线教学有近二十五年的时间,在我的印象中哲学教材大的改动有两三次,均是在内容的调整或删减方面做些文章。这次与以往都不同,从教材的名称上看,《哲学常识》――《生活与哲学》。前者注重理论、观念的灌输,条理性强,但颇显严肃、呆板、说教,后者通篇贯穿着一个主题,即哲学的功能――生活处处有哲学。
过去的《哲学常识》贯穿着一条主线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就是想事和做事。现在的《生活与哲学》贯穿着一条主线即生活和实践,也就是想问题做事情为了什么。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一个认识问题、观念问题、视角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个全新的定位,以适应新版教材的要求。
二、知识结构或框架的全新把握
大家知道,《哲学常识》理论性、条理性很强,分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个版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我们也从中梳理了一系列的哲学原理。
《生活与哲学》打乱了原有的格局,设置四个单元即四个模块为核心问题。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讲“哲学”,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容纳了许多哲学史的东西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包括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涉及了辩证唯物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讲唯物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观和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整理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生价值。
大家不要小看了《生活与哲学》的新格局,它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秩序。单元之间、课之间、框题之间、目之间,富含逻辑的推导和理论的衔接。我在实际教学中也有过诸多的牢骚,仔细思量,其实是我们传统的观念抑或习惯的东西被新的变化碰撞了,我们不愿改变而已。我们教哲学课程,就得与时俱进,主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三、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建立时空观念,以简化对复杂问题的认识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重复化,重复的问题快乐化。
时空的坐标:
时间――横向――客观存在――整体部分
空间――纵向――历史发展――过程阶段
所有的哲学命题都可以放在这个坐标上来分析。
诸如:物质与意识;运动与规律;实践与真理;联系与发展;矛盾与创新等。具体实例:第三课《时代精神的升华》核心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作为共产党的哲学,既有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又有其变化过程。
四、关于对相关概念的处理
这本教材对众多的哲学概念的表述上进行了微调或修正,讲内涵讲外延,大家要加以注意。例如,整体与部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强调了“一”和“多”的关系。
量变与质变: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通常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概括了日常生活的表象。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强调了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的思想和对哲学范畴的诠释。事物内部都有矛盾并不否认事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或对立统一关系,但当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发生关系,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时,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对这个事物来说是外部矛盾或事物之间的矛盾,对于更大范围的新的统一体来说则是它的内部矛盾,不处在统一体中的两个事物不构成一对矛盾。
总之,宏观上,要牢牢把握教材严密的逻辑秩序,从头贯到尾。微观上,看似通俗化、生活化,实则表述更加细腻严谨。更为重要的是教材只管深入,而浅出却要留给我们教师,我们任重道远。
第三篇: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对道家的认识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对道家的认识
吴奇
西哲课上我们就曾被“残酷”的告知:没有认真阅读过哲学的著作就不要说自己学过哲学,只能说暂且听过哲学课而已。扪心自问,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确实涉猎得少,少到除了那本编得不算好的课本外就很难想到第二本了。所以,我这个听过中国哲学课的人也就只能浅谈一下认识了。我打算说一下道家。
过去,一说起道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帮会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当山上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太极拳赚钱的“真人”。初尝中国哲学智慧之后才发现以上说的那一套其实和哲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翻开之前上课的笔记,凌乱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一个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当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课堂氛围所感染了。道家说的道即是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所以说道即是无,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和宇宙相对立了,没有参照物的存在当然也就很难证明其本身为何物。这是我认为道家理论体系里面最难被人所了解的地方(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记得当年理论物理学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时间简史》里面也曾有类似的表述。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描述宇宙?为何我们无法精细的预测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个很混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组完整的公式来描述宇宙的初状态(宇宙的开端)。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宇宙的开端就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的概念,因而今天我们所秉承的那一套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就都不适用了,毕竟过去的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没有时间概念,自然科学体系也就土崩瓦解了。所以说:道即是无。这和道家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虽然说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来揣度哲学的意境得出的结论就不纯粹了,会显得很低级,不过,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这样总能找到一点儿心理慰藉。时常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借此聊以自慰道:原来我离哲学也挺近的嘛。
继续翻笔记……道家的另一个主张是无为而治。因而不知从何时起,道家思想家在我眼中也就变成一群不思进取的人了,总觉得这种主张有些消极。而后课堂上的学习纠正了我这一看法。这里的无为而治其实是无先为,指的是不要干扰民众的生活,就像现在提倡政府应该做服务型政府一样。况且春秋时期的统治者大都是一些无能之辈,让他们有所作为必定就免不了百姓受罪,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就很有现实意义了。
接下来说一下这学期上中国哲学智慧课的感受。始终觉得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么纯粹,不是单纯的追求终极认知,其中的功利色彩多了些。在另一方面,这又正好印证了中国人的普遍特点—外圆内方。内心始终有自己的操守,但外在却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刚好回避了哲学是高贵的清醒的痛苦这一命题。所以,当个中国人其实挺幸福的。
好像还想说点儿什么,哎,还是不说了吧,毕竟道可道,非常道嘛。
(我的搜狗输入法完全没有哲学气味,很多哲学上的名词都找不到,短短的一篇文章打了半天,不过终于还是写完了。。。)
第四篇:马克思哲学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找到其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解放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所在;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拓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也是他的强大功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就是所有论创新。但是并不是任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是对的,并不是任何“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江泽民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时,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衡量一下,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看它们是不是正确,站得住站不住。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5.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答:(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①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观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是我多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
随着冷战的结束及和平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的 解体,历史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和挑战。与此同时,在我国的思想界和理论 界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及历史是非的探讨和争论。本人自幼年起便感兴趣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现把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整理 成文,希望能对此有所裨益。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唯物辩证法。在时代变化和社会主义转型的年代,我们必须要从根本上,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 论也即唯物辩证法,来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课题必须重新回到基本 理论基点上,而不是停留在过去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创建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的结论上。否则,就总是跳不出原有的旧框框,就很难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解决 新的时代课题。唯物辩证法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维活动这个客观世界运动的总规律。这决定 了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是随同客观世界一起发展变化的。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唯物辩证 法的时代表现,是我们时代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一致,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效武 器。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及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我们民族的伟 大复兴,为人们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条 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无限前景。除了客观条件之外,这里决定的因素,是对自我 的认识和把握。
一、我的马克思主义情结 解放前,我出生在冀东一个破落的农商家庭。幼年丧父,同时外祖父家也由殷实的书 生人家走向衰败。这种家世,激发了我改变家庭现状、恢复历史荣耀的强烈的家族责任感。两个家庭的历史告诉我:发家靠农业不行,没有健康的体魄和驾驭世事的本领更不行。而 且,必须要和迷信和无知做斗争。这就不是搞什么实业的问题,而是首先要解决对世界和 对自身的认识,要通晓科学。先决条件就是要读书。这就把我引向了使中国和世界发生了 翻天覆地变化的马克思主义,而摈弃了“读书无用”的一般农家俗见。我认为,问题不是要 不要读书,而是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的问题。鉴于祖辈们迂腐的读书教训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认为,在解放后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经济建设,首先是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应当是 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另一方面,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也已日渐 显现。历史表明,自然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奠基和实证作用。因此,我 选择了工业大学作为问鼎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因为它显然又比单纯自然科学多了一层为马 克思主义所需要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能力训练。而社会科学则太偏于空洞和教条,是必须摈弃的。在数理化的学习中,具体与一般、数量与质量和同一体中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并存的 事实,特别是高等数学中极限概念的引入,使我对自然科学及唯物论和辩证法产生了极其 浓厚的兴趣。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六十年代初,中国社会阶级斗争和“防修反修”的 调子空前高涨。同时,按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顺序,我也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社会实践,尤其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 革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当时认为这是毛泽东为解决革命向建设转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理论问题,是用实践批判业已显现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以与国际国内的“修正主义” 划清界限,最终解决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课题。然而,“文化 大革命”的进展愈来愈出乎我的意料:群众运动变成了运动群众;自我教育变成了少数人 意志的役使; 社会上则是无政府主义和社会渣滓泛滥; 检验是非的标准竟是观念性的东西; “一分为二”还有特别例外------,这给人留下了许多困惑。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和务实路线重新唤起了我的理论兴趣。这种巨大的变化,使人不能 不思考: 应当怎样解释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近现 代史?我不得不又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但它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身矛盾之 中。我第一次发觉我的马克思主义原始出发点的极端严重性,因为,我是基于个人和家庭 问题而去找马克思的。这就是全部问题的症结所在。自此,我新的生命诞生了。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新旧两个中国的变化和改革开放。这种社会存在与为个人家庭 攀登的反差,加之马克思主义的混乱,使我很难自拔于自身矛盾之中。拨乱反正和改革开 放还了发展以本来面目,才使我得以拨开云雾见晴天。立场问题确实是最根本的问题,它 的破解是我今天全部思想认识的基础,是对我的彻底解放。这时,我才实现了主观与客观 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真理和马克思主义一起被体悟了。原来,为他人、为 社会竟是它们三者的总开关,是做人的根本。我终于与马克思主义走到一起了。
二、正确认识自己是打开真理和马克思主义大门的金钥匙 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唯物辩证法的问题。而唯物辩证法的本 质,就是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人参与的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这就存在一个客观规律与人 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即通常人们所说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规律是 不能创造的,但是可以掌控和利用的,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它决 定了人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然而这种作用不 是无条件的,它取决于人们怎样处理主观与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的关系,搞不好还会适得 其反。这里就存在一个分寸问题。大家知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旧中国之有今天,改革开放前的挫折,以及王明和陈独秀们的错误,都是由于这个分寸或适中、或超前、或 滞后而导致的截然不同的后果。所以,人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或者说能否摆正自己在 社会和客观世界中的位置,也即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唯物辩证 法的首要问题。人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问题即通常所说的立场和世界观的问题,其关键是公心还是 私心的问题。因为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真理 和唯物辩证法又总是通过个体人来表现的。所以,有了私心,掺杂了个人利害关系,唯物 辩证法的客观轨道就要被扭曲,真理或正确认识就不复存在。马克思主义从一诞生就是为 公众、为阶级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性共同点。唯物辩证法集中表现为 主观与客观或人与历史的互动; 马克思主义则将其社会化为劳动大众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一致和转化。二者从历史源头上,只有微观与宏观之别。正是由 于这样的原因,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同时诞生了。马克思 主义催生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则印证和培育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过是打上阶 级社会时代烙印的唯物辩证法;而唯物辩证法则是马克思主义和真理的基本表现形式。或 者说:马克思主义是唯物辩证法的时代表现;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不变的内涵,马克 思主义将随着阶级社会的消亡而完全归隐于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自己,即解决立场和世界观的问题,是人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的最根本和最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并不陌生,但要真正认识它、实现它、体验到它 在一个人生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则是只有当其切实感觉到不彻底改变和革除旧我,便会使 自己濒于窒息而难于发展时,才肯于就范,才肯于由不自愿到自愿、由不自觉到自觉。这 样,他才会感觉到:为社会、为他人是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生命发展的需要和 社会自身的内在规律,而不是外面强加的。于是,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真理就这样被发现了。这个闸门一经被打开,唯物辩证法、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大门就一起向人们敞开了。实践 表明,只有认识和战胜自己,才有可能理解他人、理解社会和历史,以及各种观念形态,也才有可能树立自己崇高而朴实的人生目的。事实上,人类从来就不是简单自私的物欲动 物。人对自我的认识和改变,也像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样,应当是持续不断的,而不是 可以停顿的,这是人生最可宝贵的品格。关于认识自己,这里有一个自觉与不自觉或充分意识与不充分意识的问题。有些人有 一种似是天生的朴素的公众意识,但往往难于经受历史的考验,因为它还处于自在状态。只有自觉到自我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即清醒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群体,乃至世界和历 史时代中的位置,并始终如一,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才能终生 实践唯物辩证法。鉴于旧中国社会及其科学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及民族民主解放的战乱,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方面解决的并不是很完美,或很难解决;建国后,又由于巩固 政权的繁重及“左”倾错误,以唯物辩证法为中心的补课和教育没有被及时提到日程上来。这就反而使“左”倾错误得以继续和发展。历史告诫我们:不真正弄通唯物辩证法及自我与 它的关系,是不可能始终摆正自己在客观世界和人民群众中的位置的,而不管有多么美好 善良的主观愿望。应当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这对我们也是一个重大的 历史启示,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指引我们今后立于不败之地、不走或少走弯路的第 一指针。
三、唯物辩证法是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所谓真理,即客观的、无私心参与的观念形态。唯物辩证法正是这样的,它是客观的,又是以人的公心为轴心的。而马克思主义之阶级解放和实现人类共产主义美好社会的目标 和使命,最是大公无私的。而且,它同唯物辩证法一样,也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 的思维这些最一般的客观规律的概括。只是,马克思主义是从革命的目的出发,而辩证法 最初则多是对自在世界的阐释。一方是,马克思主义使辩证法以全体劳动群众认识世界与 改造世界相一致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互转化的面目呈现于世;另一方是,马克思主义 也被建筑在了唯物辩证法的客观真理之上,使马克思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成了天然的契合,携手走向了科学。事情就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改造和革命化了辩证 法,唯物辩证法则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真理的根据。可以说,马克 思主义与唯物辩证法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依为命的。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能把马克思主 义与唯物辩证法相分离吗? 当人们感悟到唯物辩证法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和真理也就同时被感悟了,因为它们三 者同样都是客观事实与公心的问题,是完全一致的。然而,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空间范围 和历史跨度大,利害关系也长远、深刻,涉及面广,这就显得空泛、抽象,不但一时难于 弄通,而且短时间也难于判断它的对错正误。真理也是如此。而唯物辩证法则来得较为具 体、细微,与人的生命关系更直接、更贴近。这就使得唯物辩证法不但有助于对马克思主 义的理解,而且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及未来走向实行审验、修正和前瞻。可以说,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和真理的细胞,是试金石、检验员,是酵母,是核心。尽管是 马克思主义催生了唯物辩证法,但却是唯物辩证法给了马克思主义以永恒的生命,直至它 们合而为一,即马克思主义将随其阶级解放历史使命的完成而归于消退。唯有唯物辩证法 才是永恒的,并且,它将代替马克思主义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运 转的社会历史运动持续到永远。马克思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失误是根本的失误,是“左”倾错误的认识根源。唯物辩证法说到底就是 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在我们头脑中的映像,抛开实体或把实体肢解,映像自然就不会真 实或成为不可能。“左”倾错误,既无视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更无视世界历史时代的 现实,将完整的、复杂的社会和世界主观地、僵化地抽象为单一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这就 完全脱离了客观实际。在这样的基础上,机械地、空洞地高喊改造世界观,就不可避免地 从阶级斗争这个入口陷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大搞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直至“文 化大革命”,乃至形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就成为必然的了。脱离实体的“辩 证法”陷入唯心论是注定无疑的,尽管我们一贯提倡唯物论、辩证法,反对唯心论和形而 上学。我们多年来就是深陷于这个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怪圈子里而不能自拔。这是多么沉痛 的历史教训啊!这就是“左”倾错误过分夸大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脱离实际所导 致的必然背离唯物辩证法的结果。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顶尖的个人和永远不过时的经验。这 不禁使我们想到:淡薄名利,低调做人,学而不倦,乐为人徒,自己生存更要为社会和他 人谋利益,此应为人生永恒之道。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运动形式表现为人与历史或主观与客观的有机互动,而不是分离。对此,在我们党的革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相反相成的错误倾向,集中表现在对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理解上。一种倾向是强调生产力,另一种倾 向是强调生产关系,即一个强调客观,一个强调主观,其实质都是把人与历史或主观与客 观相分离。我们知道,人在客观世界中的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人与历史 或主观与客观的不可分离,否则,就势必背离唯物辩证法。强调生产力的一方,把唯物辩 证法机械化、形而上学化,实质是取消了唯物辩证法;强调生产关系的一方,则把唯物辩 证法主观化、意志化,搞“精神万能”,同样也亵渎了唯物辩证法,都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 重损失。这是从反面证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核心的一个典型例证。历史反复告诫我 们:只有终生忠实于理论和历史,不间断地深化认识,严于解剖和修正自己,才有可能始 终坚持唯物辩证法。而不管是谁,只要脱离唯物辩证法这个核心,就会无例外地陷入对马 克思主义的茫然。
四、唯物辩证法与做人好比是真理和马克思主义这部车子的两个轮子 唯物辩证法与做人是马克思主义和真理两个相互联结而不可分割的方面。唯物辩证法 以公心为轴心,反过来,公心又要由唯物辩证法来升华。唯物辩证法是在人们对真理的追 求中,自在的人生走到极至,即发觉个人意愿走投无路时而被发现的,以致它竟使唯物辩 证法在刹那间变得异乎寻常的简单。公心开启了唯物辩证法。我们看到,那些为公众、为 正义事业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豪杰,其建功立业和制胜的方略往往是同时存在的。这也证 明了公心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当然,不怕死并不就等于成功和方法,那还只是唯物辩证法 的前提和条件。唯物辩证法还需要有对社会历史和客观世事的确切把握,而且人的公心也 不是无中生有和不会改变的。朴素的公心需要唯物辩证法来引发、升华和保持。做人与唯 物辩证法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只有既坚持公心做人,又不断通过深化认识来提高 唯物辩证法的水平,才会获得事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一个是唯物辩证法,一个是做人,它们二者的一致可以说是正义战胜邪恶、真诚战胜虚伪的根据,是我们找到的人生制胜的 法宝,是真理和马克思主义这部车子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互依互存,缺一不可。人们一经认识到公心是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就自然扩展到真理和马克思主义,就势必 形成自己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反过来,又必然产生对自我的自觉约束和更高要求。这样,唯物辩证法与做人之间互动的良性循环就开始自觉运转,使做人和思想理论都进入一个新 阶段。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是一次升华,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始由盲目向自觉的转变。所以,可以这样说:公心是做人和唯物辩证法的共同关节。当然,“公”与“私”也是对立统 一的。“私”是基础,“公”是目的,“私”包含在“公”之中;“公”是“私”的发展和继续,“公” 为“私”提供了生存条件,“私”则应为“公”做出自己的牺牲。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和 单一的东西,事物都是矛盾的存在和运动。做人与唯物辩证法也是这样相互依存和相互制 约的。假如人们感触到了这种关系,却只要唯物辩证法,而不再严格约束和要求自己;或 者只凭自己朴素善良的主观愿望,而不注重唯物辩证法的修养,是都不会使真理和马克思 主义这部车子正常运转的。已经知道,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认识的偏差,不管 是哪一种倾向,都表现为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主观与客观或人与历史的关系。强调生产力 的一方,分割和僵化客观历史,而无视世界整体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就直接背离 了唯物辩证法;强调生产关系的一方,过分夸大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置客观和 历史于不适当的位置,这就是建国后的“左”倾错误,根源就在于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能 正确对待自己,即主要是从做人方面导致了唯物辩证法的不成立。两种情形,无论是分割 僵化历史、无视人的作用而直接背离唯物辩证法;还是无视历史、夸大人的作用而因做人 出现问题导致唯物辩证法的不成立,都同样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无可争辩地从反 面证明:马克思主义和真理这部车子必须是做人和唯物辩证法这两个轮子,而绝不能缺少 一个。唯物辩证法以公心为枢纽;公心则须以唯物辩证法来升华和完善,否则,真理和马 克思主义便无从谈起或不能持久。历史事实就是这样严正地告诫我们的。怎样使两个轮子持续不停地运转呢?我觉得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实践上,要开 放,要广泛参与,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拓宽视野,不要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 自称老大;二是在科学文化上,要尽多地涉猎,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艺术、宗教,等等,博学才能比较、才能鉴别、才易于概括;三是在学习态度上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是陈云同志的经验,很中肯;四是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要把自己 看得轻微些,不要只为自己生存,要始终不逾地坚持对真理的追求。这样,时间长了,真 理就会找上门来,想躲也躲不过。很难把做人与唯物辩证法分开,但归根到底做人是第一 位的。堂堂做人不但可以接近真理,而且可以升华真理,即走向唯物辩证法。不懂得如何 做人,很难设想唯物辩证法;反之,没有唯物辩证法也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至少是公心 蒙昧,或不能持久。我们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真理这部车子的两个轮子,而不是一个。
五、马克思主义是唯物辩证法和真理的时代表现 马克思主义从她诞生那一天起,就宣称自己不但认识世界,而且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她一经问世,就将自己寄予于一种相应的物质力量载体,这就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全 体劳动群众,首先是产业工人阶级。一百多年来,在她的指引下,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 翻身解放和世界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殖民主义在全世界被瓦解,社会 主义事业正在向纵深发展。历史完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一致和 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互转化的科学和成功;而且,这也正与唯物辩证法的人与历史和主 观与客观的基本运动形式相一致。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就是与自然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 印证地构建了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原型。所以可以这样说,唯物辩证 法来自微观,马克思主义则从宏观起始;一个发端于自然界,一个则直入人类社会历史,二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客观物质世界运动法则。只是,唯物辩证法是真理的基本形式;马 克思主义则是唯物辩证法在特定社会历史时代的特定表现,二者是殊途同归的,本质是一 致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归结一句话就是: 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精神力 量,其物质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实践主体。在资本主义初期,她的实践主体即 物质力量是工人阶级和全世界被剥削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其任务是反压迫、反剥削、求 解放、争自由;在和平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践主体则是全体人民群众和全世界 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具体目标是建设和享受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社会 的成熟和发展创造条件。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和它的唯物辩证法一样,是始终与社会历史 时代发展相一致的,包括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都是与唯物辩证法一起随社会历史的发展 变化而变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它的唯物辩证法唯一不变的,就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一 致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相互转化这个辨证的本质特征。当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消亡的时 候,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产物的特定职能消失了,但被马克思主义改造的辩 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却是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只是唯物辩证法和真理的特定 历史时代表达。已经知道,唯物辩证法就是客观物质世界及其作为特殊物种的人参与于其中的宇宙和 社会的永恒运动,它本来是没有阶级性的,是朴素的和自然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 一致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互转化的理论武器,作为相应历史发展阶段的观念反映,她 理所当然地首先就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但是,正像马克思主义早就宣称的,随着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阶级和阶级斗争也行将消亡,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内容和形式也就自然从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消失。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像一些人所宣传的那样,是什么无情的、取缔个人自由的苦行僧式的宗教教条。事实已经证明:在今天和平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已经表达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世 界,奔向小康,等等这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和共同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目的 和动机及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将永远与历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 一致。在过去的一切阶级社会里,有产阶级掌握科学文化特权,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不可能赋 予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相反只能是用以对其进行奴役和愚弄,致使科学文化长期处于死寂 和停滞状态,怎么会设想它与劳动阶级一起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呢?只是出现了代表工人 阶级和劳动群众利益和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一致和精神力 量与物质力量相互转化的社会历史运动。这是人类认识史和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 命,它使精神力量找到了历史的主人,使历史的主人找到了自己的理论武器,也从此使辩 证法成为了科学。历史表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一致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互转化 的实质,就是全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文化与劳动的结合,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永恒的枢 纽和杠杆。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和创新的天性。这里没有止息、虚伪和绝对。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世界上有一种别的什么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 实行这种结合,成为劳动群众与他们自己所创造的科学文化于一体的如此巨大的、改天换 地的社会历史力量。
六、“左”倾错误的全部问题在唯物辩证法的不彻底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按着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经济社会建设和民主革命战争在内容和方法上肯定应当 是不同的。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经济社会建设应当是把基本着眼点转移到科学文化教育 和经济生产上来,是从自然科学到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全面地、自主地发展,而不 应当再是单纯的社会革命和舶来理论。解放了的新中国极需要补课。然而,我们没有这样 做。相反,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批彭德怀,尽是一些极“左”的主观行为。到“文化 大革命”,则取缔党组织,毛泽东思想实际是毛泽东个人成了衡量是非的标准。意识形态 领域里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大批“唯生产力论”,搞得人人自卫、无所适从,经济生产一片凋 敝。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就是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在客观实际和做人这两个唯物辩证法的 要素上都出了问题。对胜利的盲目令我们脱离了实际,使我们对自己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 产生了动摇,接踵而来的就必然是唯心论。个人位置搞错了,唯心论来了,就不可能有唯 物辩证法了,路线也就从根本上不可能是对的了。唯物辩证法和做人这两个问题,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地使我们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了极至。所以可以说:建国以来路线的失误就 是唯物辩证法的失误。唯物辩证法的不彻底与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实际是同一个问题,这就是人的问题。所以,唯物辩证法的存在与否将最终取决于人们对自己生命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即是否始终不逾 地将自己纳入客观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该做出牺牲时,必须做出牺牲;贪生怕死和个人 利益第一,不可能有唯物辩证法的彻底。这是最根本的。其次,就是历史,它是包括人在 内的唯物辩证法的母体,抛离了它就如同取缔母亲还要生育孩子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客 观历史与人类主体之间的互动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运动形式。所以,唯物辩证法,既不能 没有历史,也不能没有人,它们是唯物辩证法两个缺一不可的要素。但是,对于任何个人 来说,是必须要有公心,而绝不能是私心。这就是说,必须要摆正自己在客观世界和社会 历史中的位置。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有或不可能彻底有唯物辩证法。“左”倾错误及其唯 心论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或者私心萌动,因此也就背离了唯物辩证 法,而不管你主观上多么喜欢唯物论、辩证法。强意识流和闭塞也会使人陷于僵化而失聪。无论客观存在怎样,必须承认唯物辩证法的不彻底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酿成“左” 倾错误及其唯心论的主观的或理论的根源。中国革命是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革命理论和模式主要 都是从外国学来的。当然,反奴役,反压迫,求生存,争自由,这是没有时空界限的。然 而,革命和发展的进程都必须要与本国本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相适 应,思想和社会都要有自己的历史发展。当时的中国社会,可以说还不具备自身滋生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这就给我们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留下了先天 的缺憾。革命胜利之后,本来应当在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建设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的补课。然而,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相反,我们自满了,不但对历史补课问 题不以为然,而且无视变化了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把经验当成了理论,过分夸大了人 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就不但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实际,而且脱离了中国和世界的社会时 代实际。应当说,我们的弯路和失误即“左”倾错误,其主观方面的原因当然是根本的、第 一的,但客观的即社会历史方面的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必须承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 后的旧中国社会,及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影响,是一个时期我们马克思主 义唯物辩证法疲软的客观的历史存在。具有两千多年封建帝国的中国历史,决定了它的文化的保守、脱世和封闭、孤傲的特 性。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格格不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是社会思想文化与全体劳动群众相结合即人民大众共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封建帝国 不需要人民大众有知识有文化,不需要平等和开放,缺乏甚至不需要进取,因为它是顶尖 的帝王。这种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历史影响,非是几次社会革命就能解决的,而是必须要经 历相当长历史时期现代科学文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洗练和夯实,即必须是经历社会和思想 文化的自主的、历史的发展。发展是自主的,而不是输入的;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一方 面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权宜的。我们的弯路和失误,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 背离,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基于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的社会历史及其思想文化影响。这对 “左”倾错误的某些个人来说也许是可以原谅的,但对发展来讲则是不能敷衍塞责的。必须 正视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封建帝国的文化存在。一些人无视于此,而对错误和失误一味追 究个人责任,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欠缺。无论是唯物辩证 法的不彻底或个人位置的不当,都同样不能不说与封建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源 远流长的潜在联系。
七、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可以休矣 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的转型和现代化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创新,在我们的思想界和理论界出现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和儒学主义。从海内到海外,它利用各种现代 传媒手段,纷纷登台表演,大肆炒作。他们或主张全盘西化,或提出用儒学代替马克思主 义,等等,名目繁多,其要害都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及其历史。这正表明 马克思主义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创新。旧事物和旧势力总是不肯自动推出历史舞台,总是 伺机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这是不足为怪的。历史已经证明:真理从来就是与谬误相伴而 行,在争论中发展起来的。矛盾是一切客观事物的生命,同样也是真理自身的生命。毫无 疑义,作为社会历史、自然界和人类认识客观规律反映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在这场争论中 获得的只有新生。因为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如此深刻地改变世界、如此广泛地掌握劳动群众和如此久远地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自由主义虚伪的外衣早已被历 史识破;儒学,这个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卫道士又有什么资格取代马克思主义? 自由主义的要害在西化,即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模式;儒学主义则是打着中国传 统民族文化的旗号,妄图用儒学代替马克思主义。这简直是在戏弄历史。世界各国各民族,鉴于其生息地域和发展轨迹的不同,既不可能要求它们都是同一个发展模式,也不能要求 它们同时都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上。世界历史表明,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是参差不齐、而又 相互作用的呈波浪式发展的。世界历史上很少有或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完全重复另一个国家 发展的先例,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永远处于世界的顶巅;相反,倒常常有后来居上,后进 压过先进的事例。西化,就是不分时空地让处于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都 重复同一个发展模式和道路。这既不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事实,也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 一规律相背离,且不说西方是否是永远的、无条件的优越。至于那些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 以前的封建遗老遗少们,则更是对历史的“天才”嘲弄。难道历史是可以复返的吗?实在幼 稚可笑至极!如果说孔孟之道使中国在封建社会延误两千多年至最后落后挨打不计,难道 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世界反倒要用数千年前的封建帝国文化来治理吗?如果说 这些论调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转型面前另有他图,至少也是头脑的贫乏和无 奈,是迂腐者的自作聪明和不负责任。自由是所有人,当然也包括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大众的共同追求。但是,在阶级社会 里,自由是有阶级性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追求的自由首先是劳动的自由、生存的自 由,其次是受教育和发展的自由,在本质上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由。资产阶级所要 求的自由是什么呢?是少数有钱人的自由,是他们统治和剥削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自 由,是在他们中间选择由谁做他们最高政治代表的自由。现在,资产阶级自由已经不具有 它提出初期时的欺骗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自己自由的政治觉悟已经今非昔比,马 克思主义对自由的阶级性的揭示早已深入人心。今天,资产阶级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阶段 性创新,重又拉起这杆破旗,为他们的亡灵招魂。说到底,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就是要 用少数人的表演和享受来代替全体劳动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类社会运动。这是所 有有产阶级的共同特点,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他们是不愿意让劳动群众获得与他们同等 的自由的。诚然,在社会主义的一定发展阶段,自由确实超越了劳动人民所允许的限度,但这与用自由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回事。中国的儒学即孔孟之道,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奴隶社会,盛行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 会,可以说,它是完全为帝国、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它在本质上,就是愚民、治人,而决 不可能是惠人、开智。其满口的仁义道德,不过是愚弄普通百姓、维系其统治的表面文章,甚至在他们相互倾扎的统治阶级内部都难于行得通。孔孟之道竟把中国的封建社会拖长两 千多年,以至使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近代竟至跌落到任人宰割、国破家亡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难怪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家店为旗 帜。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人民要解放,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始终不忘清算孔孟之 道这个封建帝国的卫道士。当然,它作为中国的文化,作为中国的历史,是有其研究借鉴 的价值的。然而,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繁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只能是 有利于而绝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并且,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之下。马克思主义从 本质上讲,她不是舶来的,她是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先进的科学文化与具体的历史时代和 社会实践的结合,中国当然名列其中。
八、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剥去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 外衣,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当时资本主义和工人运 动的历史条件下,创建了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事实上,唯物辩证法早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就有萌芽,例如老子的《道德 经》,不过限于历史条件还不可能形成系统和科学,但它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的、普遍 存在的。近代资本主义大生产和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产生的根本条件,并随 着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她诞生的一个多世纪里,社会主义 事业和反殖民主义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今天,世界被少数资本主义列强称霸的局面已 经被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多元化所取代;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最新成果在全世界产生着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这种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日 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不 可比拟的机遇和条件。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但是历史的和成功的,而且是潜在无限发 展生机的。唯物辩证法的客观物质世界运动规律反映的本质,决定了它必然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 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史无前例的发展而相应地发展变化。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初 期,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斗争;接着,便是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民族和国家与帝国 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这时,唯物辩证法主要表现为主观意识与阶级和社会解放的结合。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信息革命、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爆炸性的科学技术进步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特征,这些使得历史形成了 一个地球人共同拥抱宇宙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新时代。和平发展代替了革命斗争。在完全崭 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的相应变化是必然的和无 疑的。然而,过去我们主要习惯于搞阶级斗争。问题在于,矛盾对抗只是发展平滑线上的 拐点,发展才是永恒的、常态的。我们必须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调整和完善我们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让理论服从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一切服从观念和经验。这是马克思主 义最基本和永远不变的原则。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终结和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马克思主义开始遭到质疑。我国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党政干部队伍 中的腐败,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相对发展,也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 挑战。这也就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出自己的历史反省和新的理论概括。没有先进的思想 理论,不会有成功的行动。世界上只有永恒的发展,没有哪一种理论是不变的和永远正确 的。也许,正确认识本来就是以曲折和失误为代价的。好像正确总是错误的穷尽;而错误 也往往是正确的穷尽,正确与错误互依互存,不是绝对的,它只随着客观情势的发展变化 而变化。理论就是这样具有相对性和时限性。不允许犯错误不是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 思主义的反省和清理,不但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也是真理本身发展的要求。对此,我们 队伍中的一些同志,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看不到事情的本质,信仰发 生了动摇,有些竟至跌到犯罪或滑向犯罪的边缘。这是很令人痛心的。对我们的同志,进 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再教育实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正课题。一百多年的世界历史发展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科学最正 确的方法论。然而今天,无论从客观需要,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自身发展,都必 须是、也只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当今,政治经济多元化的世界格局,及现代社 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整个宇宙和人类社会这个庞大的辨证体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袒露了她的胸怀,为我们认识和接受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契机。具 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着与现代世界科学 文化的嫁接。这是中国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好的社会历史条件。需要指出:失 误和不同意见交流是真理发展的自身条件。人类的认识史表明:正确认识往往是失败与成 功比较的结果;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地从相对的不正确走向相对的正确,从相对的片面走向 相对的全面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一致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运转是唯物辩证法永 不衰竭的生命。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一套砸烂旧世界的理论,也一定会创建一套 建设新世界的理论。看来,世界上的事情是患难思变。中国人民经过百年的苦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聪明起来了。我们已经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根本原因;我们 清醒地看到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我们吃过跟在别人后面走路的 苦头,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重复别人道路的不现实。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当今世 界历史发展的夹缝中寻找自己的路。我们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 论创新。我们正在这样做,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正在稳步地和成功地把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的事情,还是正如毛泽东主席说过的那句话:前途是光 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地朝着我们的既定目标不懈探 索!我想,只要我们坚持做到:保持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 健康发展和和谐稳定;保持与国际社会发展的协调和一致,什么措施好就采取什么措施。我们只能因势利导,历史绝不能像写文章打草稿那样可以随意推倒重来,不难想象那会是 一种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只能、也必须从现实出发,立足本国实际。“摸着石头过河”、“边 干边总结”是唯物辩证法最好最通俗的表述,原则就是上面的三个“坚持”。有了正确的立 场方针,有了马克思主义,办法自然就会有,我们有什么理由一定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 路呢?认识新事物总是要有过程的。然而,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人 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无疑,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我们也一定会从摸索中取得自由
第五篇:对哲学的感悟
对哲学的感悟
记得最初接触哲学是在初中以及高中的时候,尽管那时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从老师的讲课以及书本描述中,依旧能感受到哲学独特的魅力,哲学就是一种智慧的学说,能使人心往神移,渴望追逐。因此,我也为之倾倒。
以前一直忙着高考,很少有心思去探究哲学,到了大学,知道有哲学这一门选修课,所以,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满怀期待地去学习这美妙而又深奥的学问,但是当我真正接触到了哲学之后才感到哲学是那么的博大精深,是那么的值得人去思考和探索,相对于哲学的广博,我懂的哲学理论只是凤毛麟角,沧海一粟。哲学的海洋如此之大,如此之深。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感悟的。在我重新接触哲学后,更让我明白,探究哲学并不是伟人(哲学家)们专有的技能,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每个人都有机会与权利去探究哲学。如:每一位家长都会给孩子讲一些故事,然后讲一些大道理,其实那些大道理就渗透着哲学,如果一个小孩从小就行成了一个很好的哲学思维,那么很多问题,他们自己就能很主动的用哲学的框架和思维去思索和解决。所以,细细想来,原来我第一次接触哲学并不是在书本上。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亲人朋友,老师同学,还是随意的一位陌生人,都在向你传播哲学。哲学是无处不在的。
但是,有一问题就是,在我们当今的教课书上,哲学课本教程都太过于抽象化了,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不容易去接受。曾经我好几次都集中精神的试着用心去理解教程中的哲学理论,但是发现我很难理解,很难深入的去体会里面的思想。哲学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让我们对着生活中的问题再结合理论去思考和学习哲学可能更有效。所以,我想初级的哲学课本应该是以生动具体的方式编写,加以“有血有肉”的分析,想必这样会有更多人爱上哲学这门课程吧。
在我个人看来,哲学是可以为我们指引正确的人生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一种良好的品格和心态,让我们的认识和思维能站在一定高度。从而让我们可以用一种正确的思维去看人生,去看世界,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生活,因此,哲学是一门值得学习与体会的学科。
因此,在大学,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学习哲学,运用哲学。毕竟,上了大学很多人都会感到很迷茫,不能真正的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想,人生短暂但是充满很多的挑战,有太多的选择,我们到底要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如何去进行选择,如何给自己更好的定位?这就需要有一个方向引导我们去前进,而学习哲学 能让我们用一种哲学的高度去认识自己的追求吧,虽然不能明确给出我们一个目标,但是,它能给我们一个信念,一个方向,让我们在矛盾中做出选择。
金钱虽然充满诱惑,但是我们不是为了金钱而生存,我们的最高追求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应该擦亮双眼去审视人生,感受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在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到我们老去的那天,关键的不是我们带走了什么,而是我们能给这个世界,能给这个社会和后人留下什么。同样,在我们陷入困境时,我们不要抱怨没有人帮助我们,没有人能真正的拯救自己,其实我们一直寻找的观音就是高尚的自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给自己一个精神力量去支撑自己,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灵不曾干渴,再荒凉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 最后我想说生活中有很多困难等待我们去面对,人生中有很多挫折等待着我们去克服,挑站无处不在,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让我们用一个积极的哲学心态去接受人生的考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