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昌市茶叶品牌整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宜昌市茶叶品牌整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近年来,宜昌市围绕茶叶资源优势,用现代工业化理念,谋划产业发展,依托湖北第一名茶品牌,上下联动,整合资源,着力争创湖北第一名茶,壮大茶叶产业,显现出突破性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品牌整合的成绩
针对全市品牌多而杂的现状,宜昌市以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成功争创“湖北第一名茶”为契机,按照重点扶持现有名牌,兼并联合弱势品牌的方式,大力整合茶叶品牌资源,提出用现代工业化理念,培育大品牌,抢占大市场、带动大基地,推动茶产业向纵深发展。
品牌整合主要是引导茶叶加工企业从纯粹的竞争向竞争性联合转变。促成了五峰天麻剑毫茶叶有限公司等18家规模较大的茶叶企业,与采花毛尖茶业有限公司合并管理重组,成功组建了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4500万元,实有资产1.3亿元,实现了五峰全县茶叶资源的初步整合,产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注重公司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夷陵区也对邓村绿茶品牌进行整合,由三峡国际旅游茶城、肖氏茶业有限公司和邓村茶叶公司组成邓村绿茶集团,统一邓村绿茶品牌。这样,宜昌市已初步形成了采花毛尖、邓村绿茶等品牌、多个
系列的茶叶品牌体系,结束了茶叶资源无序竞争状态,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006年宜昌市春茶产量达到7610吨,比去年同期的5396吨增长41%,名优茶产量达4950吨,比去年同期4020吨增长930吨,春茶产值3.1亿元,比去年1.98亿元增长56.7%。同时,随着品牌实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效益明显增加。截止到2006年5月底,采花茶业有限公司茶叶生产量达到570吨,销售额2400万元,实现税收154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4.9%、37.1%和37.5%,鲜叶价格比去年提高了3.6元/公斤,支茶农现金1580万元,比上年的1050万元增长了50.4%。达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良好效果。
二、品牌整合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辐射面不大,带动力不强。龙头企业规模小,发展缺乏源动力是当前宜昌市茶产业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核心品牌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如采花毛尖茶作为湖北第一品牌,其年产值3000万元,仅占宜昌市茶叶5亿元终端产值的6%左右。企业发展往往在技术改造或创新产品上缺少资金扶持,只能艰难地维持加工生产,不能紧跟市场,不断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束缚了企业的做大做强。从而,导致企业的辐射范围受到束缚,体现不出带动产业、带动茶农增收的能力。
2、品牌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任何一个品牌的运作和成长都需要宽松良好的生存环境,茶叶品牌整合比其他产品品牌子整合需要更多的环境支持。一是茶叶作为农产品,具有典型的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和利润低的特点,企业税负过重对品牌建设与发展带来经济能力上的限制。二是品牌整合后,企业作为政府重点支持的产业龙头,政府接待、各种赞助、公益性活动、宣传广告等日益增多,分散了企业的精力,增加企业支出,成为企业极大的负担。三是由于企业整合后,企业下属分厂多,鲜叶收购点增多,影响少部分以贩卖鲜叶谋利的人的收入,对部分茶叶加工厂的市场也有冲击,这些因素带来人为的阻碍,给企业品牌生产环境造成影响。
3、品牌整合不彻底。首先表现在整合品牌思想上有差异。政府领导、企业领导对品牌整合的目标不统一,目的不明确,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其次是参与整合的企业“合企不合心”,放不下原有企业的基础和成果,甚至有的成员仍然以原有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对外交易,品牌只是形式和名称上的合并,实质上整合不彻底,特别是品牌业务没有完全合并。
4、人才结构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包括领导层、经营层和生产层各个层次都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要求,不能满足品牌运作需要。领导层对现代企业发展、品牌国际运作等缺少全面认识,甚至对品牌融入国际国内市场有些不知所措。企业经营层还不善于将原来各个茶叶企业的产品销售形式转变为现代市场营运的“大市场、大
品牌”观念。在生产层,企业的技术人员都没有经过先进加工技术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培训,对当前茶业发展动向和茶叶加工趋势不甚了解,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方面缺乏智力支持。
5、整合品牌优势不明显。在宜昌市,现有的茶叶品牌都有较强实力,除采花毛尖、邓村绿茶外,还有许多茶叶品牌都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在广阔的消费市场。在这些名茶品牌的互相竞争中,整合后的品牌地位不突出,优势不明显。
二、思路与建议
1、政府要引导,切实推进品牌整合。
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茶叶资源整合的引导,强化协调服务,多方支持,营造环境,努力为品牌整合营造一流的环境。
政府要加强宣传,宣传品牌茶叶整合的重要意义。宜昌市已经凸现出内部资源间激烈竞争的矛盾,大企业茶叶生产与销售成本逐年上升,而小的企业忽视质量,这些都对宜昌市茶的市场竞争力造成不良影响。加快品牌资源的整合,形成品牌优势,形成宜昌市茶产业的共力是当前宜昌市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引导茶企业、茶农支持品牌整合,参与品牌整合,形成上下一心,共创品牌的强大合力。要明确品牌整合的目的,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扶持,引导整合品牌迅速走上快速前进的轨道。
2、企业为主体,结合品牌实际,壮大企业实力。
培育竞争主体,促进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品牌整合的关键。由于宜昌市茶叶各品牌块头差异不大,以某一品牌为核心较难支撑,因此,在品牌整合中,应先壮大核心品牌的实力,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全市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龙头。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重点扶持一批区域性强、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基地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带动整个茶业经济持续发展。目前主要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采取财政补贴一点,科技三项经费列支一点,向上争取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支持企业技改,推动企业不断提档升级。将相关农业项目资金捆绑投入,支持基地建设,提高茶资源生产能力。在市场方面,积极支持公司申报茶叶自营出口权。
3、人才是关键,要加强企业队伍建设。
品牌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在品牌整合中,政府和企业领导要多借鉴学习外省经验,从他们的成功中吸取经验,结合宜昌市实际,制定整合目标。
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首先是整合企业的人、财、物的管理,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机制,特别是原有品牌的合理调整、原有业务的合理融合,真正做到人合心合企业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要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在技术方面,大量培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员,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学会使用先进的设备,更重要的是学会创新。在流通方面,要培养一支能在国际国内大市场闯荡的营销队伍,懂得市场理论和品牌策略市场精英。
第二篇:扶贫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扶贫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近日,《瞭望》刊文《有涉农项目68%资金被盘剥,遭六层拔毛!如何封堵?》,其中提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朱朝项目,从招投标一直到项目验收,经过六层“拔毛”,项目资金落地仅三成,拔毛率竟高达68%,项目完成度不足23%。省、州、县多个层级的干部涉案其中。此案中,作为惠民资金的项目资金成为了少数人眼中的“唐僧肉”,被层层截留、“拔毛”,最终“瘦”了国家,“苦”了百姓,却“肥”了贪官。与“老虎”相比,人民群众更厌恶的是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苍蝇”,基层腐败更容易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扶贫资金点多面广、对象分散,资金监管难度大,容易发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强占掠夺、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问题,同时基层的人情扶贫、关系扶贫、数据扶贫、表格扶贫等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一、当前扶贫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1、是欺上瞒下,虚报冒领。部分基层干部向上积极申请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村级公路建设、农村水电建设等农村建设项目,对下则欺瞒群众,利用基层群众获取信息渠道少、不熟悉政策的条件,暗箱操作,坐地生财。勾结老板虚报工程项目或报大工程结算价等手段套取、挪用大量扶贫资金。面上手续齐全、到户到人,面下张冠李戴、大有文章。不少村委会干部变相买卖扶贫指标,索取、收受困难户好处费,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将建房补助款等扶贫资金直接放入自己腰包。
二是盘剥克扣,雁过拔毛。一些镇、村干部利用审批权或资金发放权等违规收费、截留私分。有的乡镇站所负责人、村干部利用职权巧立名目收取“好处费”、搞截留私分。
三是擅权乱权,优亲厚友。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是脱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一些地方在发放低保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和经手申办的职务便利,优先照顾自己的亲戚朋友,明显不符合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给亲戚朋友,大搞 “关系保”,搞“利益集团”,骗保、骗取补助金或其他优惠待遇的手段花样百出,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却视而不见,极大地损害了群众利益。
二、涉农扶贫领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在涉农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监管单位对涉农资金的监督不到位,投标方为了中标,竞相争取贿赂涉农部门分管领导的现象很常见。原因一是内部监督有名无实。目前,农村普遍存在资金使用、项目开支和工程建设信息不公开,政务村务更新不及时、公示事项不全面等问题,使得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从而让涉案人员一步步走向了犯罪深渊。二是上级监督不到位。扶贫开发涉及领域宽,涵盖资金、资产、资源等各个方面;涉及主体广,遍及多个行政机关和权力岗位,上级各部门没有实现动态监管,对涉农资金运行的具体情况缺乏有效监督,给权力滥用留下了较大空间。三是外部监督没有深入。纪检、审计等部门没有实现对相关单位涉农资金的日常监管,因人手短缺,只是进行选择性的间断监督,对涉农资金的监督不全面、不完善,没有很好地把监督职责常态化。
2、制度尚未健全,机制出现弊端。村干部的权利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为其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由于涉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扶贫领域参与部门较多,财政专项资金审批、下拨、流转、使用缺乏细化性规则,管理上很容易出现职能交叉、彼此推诿的现象,导致真正的监管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职能部门普遍重下拨、轻监管,资金使用是否确有其事,分配对象是否确有其人,资金、物资是否如数到人到户等都缺乏后续跟踪管理。加之村级组织管理涣散,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村民监督难以落实。
3、法纪意识谈薄,道德底线缺失。乡村干部作为直接接触群众的党政“代言人”,是决定政策实施成效与否的关键,但有的乡村干部缺乏法治意识,纪律松弛,对上级的要求不以为然,排斥按政策办事。涉农违纪违法案件主要集中在危房改造、种植业专项资金和农田设施配套等方面,侵害对象广泛,数额不多但涉及到的人数多,侵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人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个人私欲膨胀,妄图将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收为自己的“囊中物”,无视群众困苦,道德底线缺失。
三、解决扶贫领域存在违纪问题的对策
1、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加强廉政思想教育。解决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定不移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党性党风党纪专题教育和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向全体党员干部进行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提升政治觉悟,增强纪律法治意识,切实从根本上树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洁意识。二是针对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频发的状况,需要对村干部加强教育,加强监督,加强自我约束,成为一身正气、坦荡干净“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群众“父母官”,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让群众真心“点赞”,与群众建立水鱼之情,厚植党的执政基础。
2、围绕扶贫资金重点,强化各项监督检查。加大对扶贫资金、项目安排、贫困退出、脱贫成效等方面信息的公开力度,建立健全扶贫工作公告公示制度,通过张榜公示,公布监督电话,实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确保扶贫对象看得到、看得懂,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搭建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及时公开捐赠款物使用情况,提高社会扶贫公信力和美誉度。积极推进账目公开等机制,账目开支明细、政策通知公示必须进村进组,不能“一贴了之”、无人问津,防止人为故意走形式。建立健全“三级联查联管”的精准扶贫运行机制。县市区纪委组建扶贫工作专项检查小组,乡镇成立专门扶贫工作监管机构,组成贫困村扶贫工作监督小组,在扶贫资金下达前后等重点时段不打招呼开展突击检查,结合日常督促、重点抽查、检查考核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人、财、物的有效监管,确保专项监督工作取得实效。
3、着力刚性约束制度,规范涉农线索处置。建立审计、财政、信访、扶贫等职能部门发现问题线索的抄报机制。充分运用现有的信访举报平台、“四风”问题随手拍等新兴技术手段,拓宽问题线索来源渠道,把握线索收集这个关键。重点选取一批问题性质恶劣、群众反映集中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建立督办交办制度。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扶贫领域的重点人员和重点问题,将相关信访举报作为交办重点。在人员上,重点交办反映乡、村两级党员干部问题的信访举报。在问题上,重点交办套取、冒领、截留私分扶贫资金、违反专项使用资金规定等问题。对调查进展缓慢、查办力度不够、处理不到位的扶贫领域案件,由县纪委直查快办或实行挂牌督办。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曝光,真正起到“通报一起、警醒一片”的效果。
第三篇:网点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网点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网点转型已成为我们建行,特别是一线网点人员工作乃至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优化置,明确工作职责,改善业务流程,进行情景演练,塑造网点精神等措施,转型已初见成效。网点转型潜移默化地转变了网点经营模式,规范了服务行为,使我行营业网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客户排队等候现象得到了缓解,客户留言簿上表扬赏的多了,批评抱怨的少了,客户满意度得到了提升; 特别是转型后的网点销售业绩得到了明显提高,绩效收入得到增长,员工为转型所付出的时间、体力和精力得到了回报。如何巩固转型成果,持续改进和提高,达到有形似向神似的境界,从而促进网点市场营销能力的持续提升,确保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领先于金融同业。作为基层行分管个人业务的负责人,通过到一线网点调研,与员工交流座谈,共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就我行在网点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个人业务市场营销提出以下粗浅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全员营销的氛围尚未形成,柜员主动营销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转型后的营业网点设置了独立的销售区域,由个人业务顾问专职完成销售任务,这在提升网点销售能力和业绩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客户日常的现金存取、汇款等简单业务仍占网点业务总量的 70%,普通柜员接待客户的数量远远大于专职销售人员。为提高服务效率,缩短客户等候时间,柜员快速为客户办理业务,办完打发客户走人。至于有效识别客户需求,推荐销售的主动性和意识不足,销售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对转型后各岗位人员的业绩考核,还没有出台较成熟的,易操作的考核办法。按照转型岗位要求,普通柜员主要办理现金业务,推荐销售产品则按买单价格打折,与原来的直接销售、全额买单收入差距大,柜员销的主动性降低,销售机会有流失现象,直接影响网点整体销售力。
(二)员工的业务知识和营销技能有待提升,目前我行的个人业务产品琳琅满目,功能丰富,层出不穷且更新换代较快。对于新产品的推出,前台员工缺少必要的、透彻的理解,在给客户营销时容易误导客户或产生模糊的概念,造成客户对新产品缺少认知、认可导致没有信心购买; 至于如何精确地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客户,更是尚欠火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售的成功率。
(三)营销模式单一,传统的营销方式在基层行已根深蒂固,即 “一人干建行,全家来帮忙”。营业网点、客户经理接到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后,直接发动亲朋好友帮忙完成任务。这种模式在市场营销中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自身资源毕竟有限,不可能用之不竭。如何针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了解客户对银行产品的需求,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需要的客户; 如何进行公私联动销售,或者把目标客户相对集中在一起,进行精确集中营销等先进的营销模式有待进一步实践。
(四)对高中端客户维护不到位,综合贡献度有待挖潜,根据二八定律,20%的客户为我行带来80%以上的效益。当前营业网点对自己的优质客户只是部分面熟,还没有完全掌握。未能做到主动定期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及时推荐营销我行产品。OCRM 系统没有被充分利用,高中端客户没有得到筛选、分类、维护和拓展,客户潜力没有得到深度挖掘。二是基层行部分营业网点人员不足,网点功能分区不到位等原因,没有专人在专 门区域为高中端客户优先办理业务,高端客户只能排队等候,与普通客户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
(五)网点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与当地星级酒店、移动公司等服务行业相比,银行服务尚有较大差距。如主动问候、站立微笑、文明用语、双手接递、礼貌道别等基本服务标准未能坚持始终如一;用心、用情、用智服务,了解并满足客户需求等深层次服务的内涵未得到延伸,距离我服务、我快乐、我营销、我受益的境界尚远。整体服务 水平徘徊不前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前台柜员年龄老化,素质参差不齐,不适应目前紧 张的服务节奏。二是基层营业网点柜面人员少,而业务量却逐年递增,现今每个营业窗 口每天平均 200~300 笔业务,柜员需要用较快的速度办理业务,缩短客户等候时间,同时还要避免差错发生,久而久之,综合疲劳症导致服务主动性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水平的发挥。三是部分员工未能正确树立 “以客户为中心的” 经营理念,服务态度不 端正,对客户缺乏耐心,随意性较强,规范服务不到位。
二、几点措施及建议
(一)统一思想、突出主题、深化网点转型,营造全员营销的氛围
网点是个人业务市场营销的前沿阵地,有数据表明,70%的个人产品销售是在营业网点完成的。网点销售功能的发挥,是个人业务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网点转型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经营业绩,使客户、员工更加满意,建行又好又快发展!转型的主题就是提升网点的销售能力,创造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全员围绕这一主题,各尽其职,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深化转型。一是网点经 理充分发挥大堂经理的作用,全面实现大厅制胜。大厅制胜是赢得客户,成功销售最重 要的环节。大堂经理在第一时间主动问候客户,了解客户基本需求,并将客户引导到合 适的功能区域,主动营销宣传我行金融产品。二是前台柜员用标准化服务减少客户等候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及时捕捉客户需求,积极推荐营销。三是个人业务顾问用差别化服务满足客户差别化需求,维护、拓展中高端客户,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贡献度,实现银行产品的综合销售。四是利用好每日晨会,根据精神墙上每日变化的业绩数据,通报督导员工的每天的业绩增量,明确营销目标,时时提醒每位员工,相互学习、创造业绩; 通过表扬先进,进而激励和鞭策后进,激发全员的责任心和上进心,营造比学赶超的全员营销氛围。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促进全员营销能力的提升 打铁尚需自身硬,掌握高水平的营销服务技巧,只凭一腔热情去为客户服务是不够的。在热情的态度背后更应该有扎实的业务知识,熟练的营销技巧。一要加强个人条线业务培训,包括理财师培训、个人业务顾问培训和新产品培训等,提高专业素质。二要在每个网点配备 1~2 名业务能手,及时学习新产品、新业务,发挥骨干带动作用,并做好新产品、新业务的转培训。三要利用晨会、班后会等时间进行员工培训,加强对新产品特点、卖点和营销技巧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全体柜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全员营 销能力。
(三)丰富市场营销模式,加大战略性产品拓展力度,提高网点盈利能力
一是在传统营销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创新和实践精确集中营销模式。针对代工单位和优质机构客户群体,深度分析其金融服务需求,有的放矢,加强部门、网点之间的联动,公私捆绑,交叉销售,逐步提高营销覆盖率,从而提高网点综合营销能力。二是不间断开展重点产品市场营销竞赛活动,突出做好战略性业务产品的持续营销。当前,储蓄卡、理财卡、贷记卡,短信通知、网银、手机银行,基金、利得盈、保险等战略性产品的效益贡献越来越明显,不仅为我行带来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也是吸引客户,拓展市场的有利武器。通过不间断的开展市场营销竞赛活动,养成网点持续营销的习惯,扩大营销成果和市场份额,提升网点盈利水平。
(四)挖掘、维护、拓展中高端客户,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高中端客户是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是个人业务发展的重要资源。一要充分利用好OCRM 系统,筛选梳理,有效识别,专人管理,积极维护,精心培育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同时以 “银行卡、电子银行,基金、保险、利得盈” 等方便快捷的结算工具和保值增值 的理财产品为营销卖点,吸引客户并满足客户不同的产品需求,赢得客户的信赖。二要 在网点设置理财室或理财窗口,选拔业务素质高,营销能力强的个人客户经理充实到营 业网点,通过一对一专业化的理财服务使高端客户得到充分关注,体验贵宾服务,提高 客户的满意度和贡献度,从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五)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向服务要人气,要效益
服务是永恒的主题,是维系客户,发展业务的支撑。当前金融产品同质化,要在同业竞争中分出高低上下,就是比服务。要让客户接受我们的产品,首先要让客户接受我们的人。设身处地的为客户着想,以客户为中心,善待客户,时常换位思考地为客户服务,把客户当作自己的朋友,同样也会得到客户的信任与支持。一是利用网点精神,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网点精神模型的设计就是要通过言传身教、每日晨会、表扬和鼓励、精神卡、精神墙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服务氛围,使员工普遍感受到集体的关注和尊重,感受到同事们的相互关心和爱护,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之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振奋的精神面对客户。二是建议上级行加强对基层网点调研,针对网点规模、发展后劲,确定人员数量。合理的配置、充实网点人员,改善人员结构,从而缓解柜面工作压力,提高员工满意度。三是基层网点从自身做起,坚持不懈抓服务,对照服务标准和流程,狠抓落实,提高柜员服务效率和质量,擦亮优质服务的招牌,留住客户、吸引客户。四是积极发挥电子渠道分销作用,把代发工资、小额取款、查询、补登存折、代缴费、转账汇款等业务,逐步分流到电子渠道办理,即分流柜面业务,又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渠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也提高并体现我行的服务水平。
第四篇:武汉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武汉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绪论
公共交通,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素质。一个具有良好的车内环境、素质高的乘务人员的公共交通必然会成为一个城市的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随着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公共交通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公交车又慢又挤、公交司机的服务态度恶劣、公交车内环境脏乱差、在公交车上进食等一系列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的发展。
本文旨在从公共交通的现状出发,找出公共交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让城市公共交通真正的成为武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章 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
一、公交车又慢又挤
随着武汉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高收入人群以及部分中收入群体出门都实现了以车代步,然而对于大部分中低层收入的家庭以及刚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公交车仍然是他们的首选交通工具。可见公共交通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公交车的现状是又慢又挤。
车次的发班间隔虽然只有10分钟左右,但是人们等车的时间远远高于10分钟,甚至有的车次来了四五辆,才来一辆目标车辆,而且目标车辆满满的都是人。另一种情况就是发班发的太密集或者中途出现拥堵现象,造成两部车在路上相遇,导致在部分地段的人们等车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上红绿灯的设置太密集,绿灯停留的时间太短暂,也是造成车辆开的慢的一个原因。
据统计,一辆空调车共有40个座位,最佳承载量在50-60人之间,然而像208这样在高校门口停靠的公交的承载量远远不止这些。公交车载客量高,载重大,导致车子跑不动,这也是公交车慢的另一个原因。有的人们选择在上下班时间出门也是导致公交车拥挤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公交司机服务态度恶劣
搭车时总会遇到不知道路线的情况,找司机寻求帮助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态度好的司机会非常热心的告诉你该怎么搭,态度不好的司机就直接告诉你搭错了。有时候司机看到人都站在前面而不往后面走,脾气不好的司机就会大嗓门的吼起来让人往后头动一动。有的司机看到从后门进的乘客没买票,会一直把车停着不启动。有的司机看到老年人搭车直接不停车,直接走开,造成了老年人搭车的困扰。还有司机和乘客之间以及司机和司机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吵起来。
出现服务态度恶劣的现象,最主要的还是从公交车司机身上找原因。公交车司机每天往返同样的路线很多遍,已经很厌烦了,再加上有些有些乘客的不良行为,导致司机脾气不好,服务态度就恶劣了。
国家给65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爱心卡,就是为了让老年人外出活动更加便利,然而有些司机拒绝搭载老年人,不仅损害了老年人的福利,更是与社会道德
里尊老爱幼的美德相悖。
三、公交司机工作积极性不高
有次坐公交,亲耳听到一个司机对另一个司机说,你车子开那么快干什么啊,又耗油还要多跑一趟,多不划算啊。从这个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有的公交车司机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为了省油甚至少跑一趟而开慢车,这也是公交车跑得慢的一个原因。
根据我的分析,我觉得公交车司机之所以积极性不高,和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作为一名公交车司机,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利益,每天必须起早贪黑,往返于同样的路线,就连像正常人一样喝水吃饭都成问题,在节假日期间甚至要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消极工作的负面影响。
四、公交车内设施损毁以及环境脏乱差
在公交车上,座位上的扶手掉了,只剩两个柱子;安全锤不完整,有的甚至丢失;窗户破损,车子行驶过程中一震一震的等等现象。虽然不是每辆公交车都有这些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已经给人们造成安全隐患了。就拿安全锤丢失来说吧,也许平时你会觉得它挂在上面只是个装饰就把它挖下来,但如果真的发生事故时,它却可以成为助你脱离险境的法宝。
然后就是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公交车上明明有垃圾篓,可是有些市民就是不爱把垃圾扔篓里,就是喜欢把纸啊塑料袋之类的东西塞窗户隙里,把饮料瓶扔地上,有的甚至把口香糖直接吐车上。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呆在这样一个公交环境,试想如果一个外地人来乘坐武汉公交,看到这样的现象会怎么看武汉这座城市?
公交车虽然属于公共服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是公家的,所以不爱惜甚至破坏。这样哪怕是把全市的公交车都换新,都不够我们破坏的。
五、老弱病残孕席座位太少
据统计,一辆40座的公交老弱病残孕席只有六个座位,有的甚至只有3个座位,而据我观察,坐公交的弱势群体人数在15人以内,而3到6个的老弱病残孕席已经无法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了。公交车上青壮年无视老年人,稳坐座位上,而老年人颤颤巍巍的站着的现象屡见不鲜。
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老弱病残孕席的设置不合理外,最主要的还是市民的素质很低。有的人认为这座位是我占的就该我坐,所以没有让座,而有的人是出于“报复”心理,觉得以前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别人没有支出援手,所以现在别人有困难了自己也不去帮助别人。
对于处理这类问题,我觉得应该做到换位思考,把自己想像成是弱势群体,你想要别人给你让坐,你就该学会给别人让座。然后老师和家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和教育孩子给老弱病残孕让座。
六、上车秩序混乱
虽然现在都提倡排队上车,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却很难。在车站旁站着,放眼望去大部分的乘客上车都是靠挤,谁会挤谁就先上车,而真正排着队有秩序的上车的乘客很少。这样混乱的秩序不仅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而且可能造成安全事故,所以如果不是很赶,就排队上车。
七、公交站台设置不统一
现在的公交站台基本上都换成了电子站牌,在站牌上既可以看各个车辆的路线,还可以查询如何搭车,有的站台还新增了车辆到站了还有几站到站的功能,这不可不谓是一大便民举措。然而仍然有一些站台的设施不到位,只能看到公车线路,无法查询和看车子还有几站到站,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站牌还是很久以前的铁站牌。
八、在公交车上进食
在公交车上进食的现象很常见,特别是在早上乘车的时候,总会看见看到个别及个人端着一碗热干面或者豆皮之类的在车上站着或坐着吃,然后吃完了就随便一甩。这种现象不仅污染了整个车厢内的空气,更给公交车车内的环境造成破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主要还是与武汉人的习俗有关。武汉人早上过早习惯在外面吃,有的还喜欢边走边吃,所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乘客不得不将早餐带到公交车上吃。
第二章 如何解决
一、加强对公交车司机的教育
在公交车司机上岗后,要定期对司机进行思想教育以及传播公交车司机应有的职业道德,让他们明白作为一个司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公交车司机的行为。对做的好的司机给予鼓励,对于做出违背职业道德行为的司机给予应有的惩罚。
二、定期对司机进行考评
公汽集团要从公交车司机的出勤率、工作能力、态度以及乘客的满意度等指标,采取上级考评、同事考评和乘客考评等方法对司机进行绩效考评,并将考核与工资相结合,在考核中评定为合格的,给予鼓励以及加工资等福利,对评定为不合格的给予批评,必要时要减工资的惩罚。
三、注重对司机的激励
对于司机缺乏工作积极性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加强激励的力度会使这个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激励手段的选择上,既要重视精神激励,又要重视物质激励。激励要与绩效考评和工资挂钩。
四、加大宣传力度
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提倡人们排队上车,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不在公车内进食,乱扔垃圾等等。其实光加大宣传力度还不够,需要有人起到带头作用,只要有人带头了,其它的人也会跟着做好的。老师和家长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五、加强惩罚力度
对于解决在车上进食这样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可以适当借鉴地铁的经验,如果捉到就给与罚款的惩罚,但是罚款的力度要权衡得
当,不能太低,这样就起不到监管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太高。
六、加强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
其实加强个人素质和修养是解决以上所有问题的根本,一个人的素质提高了,就不会去毁坏公交车上的公共设施,就不会在车上进食,更不会乱扔垃圾了,他们会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尊老爱幼,主动给弱势群体让座。所以提高个人素质以及加强道德修养很重要。
总结
公共交通虽然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的司机和我们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把我们该做的都做到了,相信我们的公共交通必然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五篇:中国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修改版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姓名:梁力文
学号:Z1310278
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农机械化事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本文主要从当前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得出相关影响因素及关于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的结论,再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提出针对于解决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收入、土地分散经营
Abstract
Mech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se of i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important content of agrieultural modernization.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s an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With the recent national emphasi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as shered in a new opportunity.In this paper, we mainly analysi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mechanization in agriculture with statistics.At last this paper draws the relevant factors and conclusions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In comparison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major issue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given.Key words:
Agriculture
Mechanization,Peasants'
Income,Land Decentralized Managemen
第一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有强烈的行政色彩最终转变到以农民为主体,国家扶持引导,市场拉动的阶段。回顾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国家主导阶段、国家引导阶段。
1、国家主导阶段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导阶段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农业机械化起步时期(1949年10月—1952年)、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时期(1953—1965年)、强化农业机械化发展时期(1966-1980年)国家主导阶段主要特点: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机械作为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国家、集体投资,国家、集体所有,国家、集体经营的政策。国家下达行政命令发布农业机械的生产计划;国家统一分配农业机械产品;由国家规定农业机械产品价格和农业机械服务价格。国家通过祭规定各种农业机械发展的财政优惠政策,扶持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降低农业机械产品、农业机械配套产品价格,对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进行补贴。
2、国家引导阶段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引导阶段主要分为调整时期和市场化时期。其中,市场化时期(1995至今)农业机械产品供给、价格由市场调节决定,农民根也市场行情和自身农业经营状况独立自主选够农业机械产品。国家出台相关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法规、支农惠农政策保障农业机械产品在农户手中发挥有效作用。1995年以来,农业机械跨区作业,解决农业机械区域性不平衡,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专业化的农业机械组织数量增多,服务于农业生产跨区收获按照市场规律。
2004年颁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对农业机械购置进行补贴。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需求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增强了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机械普及。
国家引导阶段特点:改革开放后,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明显的中国式特色,如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满足农业机械地区分布不均问题,农业机械产出更加注重实重,结合农户购买力水平和土地经营现状,小型农机具普遍推广,适应农村的小户经营。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
(二)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综合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稳步提高 ⑴农机装备总量増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25]。到2010年底,全国农业机械原值达到6448.81亿元,比2009年增长10.81%,农业机械净值达到4718.16亿元,比2009年增长11.69%。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2 780.48万千瓦,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0.82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92.2万台,小型拖拉机1785.8万台,联合收割机99.2万台,农用运输车1361.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3605.4万部。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拖拉机1.19台,联合收割机0.05台;每百户拥有拖拉机8.25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3.66部,联合收割机0.38台。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减少,经济作物和果蔬种植面积增加。这使得传统的农业机械产品需求量明显减少,而经济作物机械、牧草机械和林业机械需求量增加。农机产业技术进步也不断满足农业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对各种农产品加工机械,特别是优势农产品加工机械的需求。⑵农机作业水平提高,作业领域继续延伸。
2010年,全国累计完成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0603.91千公顷、69160.92千公顷、59846.69千公顷,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69.61%.43.04%、38.41%。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28%。
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农作物机械作业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三大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上。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插、机收快速推进,水稻栽植机械化水平达到11%,收获机械化达到44%: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迅速,机收水平达到6.8%;大豆、马铃薯、油菜、花生、棉花、甘庶等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生产机械化取得新进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
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增长幅度较快。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如棉花、大豆、芝麻等的机械作业率不高。牧、林、渔业机械装备少,作业水平不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全面发展。农业机械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化作业范围正由种值业向牧、林、渔业推进;由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由小农分散生产化向专业机械化生产发展。
2、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允许农民个人购置使用农业机械,农机社会化服务逐步兴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探索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相适应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路子,逐步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农机社会化服务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
1996年全国性农机跨区作业开展以来,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进一步扩大,效益明显增加,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局面。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他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正在不断涌现。农机作业收入份额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新亮点。
第二章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比如韩国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达到了日本战后用40年时间达到的机械化程度。而我国目前农机耕、种、收3项作业水平仅为35%。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利用效率很低,作业效率也不高。我国1台拖拉机所能承担的作业项目平均不到1.5种,而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式作业,1台拖拉机一次进地能同时高质量完成几项作业。我国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三大粮食作物中,除小麦的机播和机收水平相对较高外,水稻栽植和收获及玉米机收水平还很低。
3.2农机产品质量差
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除少数机种外,普遍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产品的评价是“能用、爱坏、常修”。我国农机企业多而散、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农机产品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使用的牧草种植收获机械、饲草饲料青贮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特色农产品采摘和加工包装机械等新型适用的高性能、多功能、高价值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3.3农机使用成本效益比不高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相比,农机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三是农机户税费负担较重。四是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服务站也不稳定,信息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购机户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仍是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3.4农机化投入不足 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7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与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农民的几十分之一。同时,农村机耕道路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滞后,农机化推广示范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难以大面积示范推广。
第三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并对农业机械化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层面和微观的区域差别及农民对农来机械的需求等角度对农业机械化问题作深入研究,并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认真分析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当前国家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我国经济己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逐步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二,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表现为,主要农作物综合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递增,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装备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农民作为农业机械化主力军的地位日益显现,农村劳动力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机械工业与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优化发展,适时服务于农业机械化事业;农村分散的土地经营方式也在有配合地实现多种形式经营,适应各种农业机械作业;农民收入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稳步增加。
第三,从一般综合评价水平的统计数据计算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直接地表现为农业机械综合作业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受自身农业资源禀赋的影响,机械作业率有显著差别。但相对比较,全国主要农业机械化作业与发展水平形成主要的区域。围绕着国有农场、粮食主产区等地区性的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也存在差距。可见,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差别分区域分析与推进,实现机械与人力的协调搭配,最终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从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影响因素来看,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民自身因素和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有较大的关系。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对农业机械服务的需求有选择权,而以农村土地为劳动对象的农民在选择生产工具时考虑的因素较多。最简单的是种地的成本与农业经营收入,若购买农业机械服务的费用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那么自然对农来机械的需求就降低,至少自身劳力可以代替机械,而不是选择机械代替劳动力。
第五,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国家政策对农来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引导扶助,尊重农民意愿,实现农村劳动务的解放,农业机械作业代替人工劳动。各国国情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有异,但各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美国式的大农业机械化,法国的土地面积适度与农业机械互助组织发展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日本人多地少型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这些主要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完成,对农业大国的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推进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需要切实结合区域性的特点,走有特色的农业机械化路子。
5.2相关政策建议
5.2.1国家法规政策、财政政策扶持
2004-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颁布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内容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保险政策、税费减免、金融信贷、政府职责、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合作社、燃油供应等方面的扶持内容,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当前我国政府实施现行对农机产品13%增值税税率征税的优惠政策,此举对于农机产品的供给刺激有限。农机企业面临很大的问题,需要政府在财税方面做出进一步调整,减轻企业的财税负担。,国家应采取对农机企业直补的方式,促进农业机械的市场供给。国家应支持农机工业的技术创新,财政预算安排科技丌发资金,用财政支持农机企业研究幵发新产品、新技术,使农机企业加大对农机产品的供给。
在当前实行向农业倾斜政策。实施倾斜的农产品保护政策和农资补贴政策。让广大农民从农业生产经营中得到实惠,进而对农机市场需求产生长效持久的拉动作用。稳定当前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让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农民收益逐步递增。除农机外,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对农药、化肥、种子等也相应的按比例进行一定的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农业生产政策和农机直补政策的刺激下,农机产品市场购买力必将大幅度攀升。5.2.2发展农业机械互助合作组织 我国农业人口多,小农经营是普遍的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发展农业机械合作互助组织,集中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生资料,实行合作购置,有偿使用的原则,适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这样以来,农业机械的作业率提高了,农民的农业机械投入成本也降低。共同协商购置适合本区域农业生产情况的耕、种、收、播的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首先满足合作组织内部农业生产作业使用,还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开展机械化作业满足农业机械化需求。应按照自愿原则,鼓励农户结合自家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加入农机械互助合作组织,实现自家农业生产经营的最大化,同时也发展了农业机械化。关于农业机械互助合作组织运行的具体过程是:在农忙时节,各农户通过合作组织,有偿调剂农业机械,发挥农业机械的最大效能,同时又减轻了农户购置、雇佣农业机械作业的成本。合作组织的收益作为共同资产用于机械的维护。
农业机械合作互助组织也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缺乏问题的解决。让劳动力人数少的家户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安排劳动力和机械的投入,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专业性的农业机械合作组织能有效降低单个农户农业机械投入的风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幵展统一的农业机械装备投资和农业机械统计调配可以发展土地集中经营、合理规划土地地理面积,适应农业机械作业。
5.2.3推行农业机械投入补贴
在当前农机直补政策的前提下,按农户农业土地经营面积,推行有限的农业机械服务补贴政策。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稳定了中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村,也维持了亿万农民的基本衣食住行支出,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而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法求大规模土地经营模式相适应,在当前农村土地制度下,要转变大机械、大农业土地经营模式。既不强迫农民离开土地,也要鼓励大规模农业经营模式发展。政府对大规模土地经营农户从农业机械购置和农业机械投入两方面予以较大程度的农业机械投入补贴,将有助于引导农村土地的规模集中;有助于无力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享受到农业机械补贴政策的优惠。
在现阶段,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土地经营权,对集体土地进行流转,自主选择种植的农作物。随着农村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的上升,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民对土地进行流转,逐渐形成有经营能力农业生产大户,他们的土地面积在,土地经营呈现不同程度的集中。这样的土地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才是农业机械真正的需求者,是应当鼓励的。国家可以按照土地经营面积对真正有农业机械需求的农户进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让农户提供土地经营证明,机械购买证明,农业生产资料购买证明等,提高农户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普及农业机械的使用。
5.2.4规划建设农业生产专业片区
我国存在国有农场、商品粮、商品棉基地,在国有农场农业机械化大规模专业化进行,取得高效的农业生产。而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土地经营模式是小户小面积经营,田地条块分散,各家各户独立安排农业生产。这样的分散经营模式,增加了农户农业经营成本,同时也加大了农业机械作业难度。在土地流转不充分的条件下,政府、农民可以考虑集体协商,划分田块,集中成片种植相同的农作物,甚至可以做到统一计划安排,种植,收获。
农业专业片区建设应尊重农民意愿,实行自愿原则。政府宣传引导,农户志愿加入。政府农业相关部门先投入技术、资金、机械,建成类似于示范园区形式的农作物专业化地域片区,在片区内实行农业生产计划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统一收获,按比投入大小分成。
这样一来,在农业生产专业片区,农业机械作业水平提高,农户的收益也增加了。最终的结果,农业机械化在农户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分散经营条件下,通过把土地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片状、块状区域性规划,引导农户集中生产、集中流转、集中作业,节约劳动力投入,实行农业机械作业,有效把农业土地分散经营与机械化作业结合起来。
5.2.5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予以扶持
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相配套的不仅要有相配套的机械、劳动力相搭配,还应该有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相配套。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完善程度对农业机械作业有很大影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道路、灌溉设施、土地条块规划。在我国小户家庭土地经营模式下,农村土地分散之外还存在道路纵横,灌溉设施缺乏或配备不合理,堰塘满布。这一系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不仅对农业生产发展有影响,也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田道路不畅、影响农业机械在田间的行进;灌溉设施不全导致机械化灌溉效果不佳;堰塘满布则是占用了耕地,从而不利于耕地的集中。
农村农田不利基础设施建设最根本的要靠农民自身,国家应予以设施建设补贴,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带动农民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村集体、地方政府、中央三方共同投资;农田水利实行集体、个人共同承包建设,有偿使用,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
[1]刘合光,孙东升,杨秀平.农机政策评估与农机化战略研究述评[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 23(1):33-37.[2]王德成,张领先,李安宁.国外农业机械化宏观研究评述[J].农机化研究,2005,(5):1-4.[3]王祺,栗震霄,田斌.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6'(5): 7-9.[4]初江,姜丽娟,符全,刘兆国.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发展[J].农机化研 究,2004,(6): 16-17.[5]单爱军,孙先明,于斌.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促进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农机化研究,2007,(4):164-166.[6]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7]陈进,陈敏.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启示[J].四川农机,2009'(5):33-35.[8]李强,刘忠涛,刘合光.国内外关于农机需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2):71-76.[9] 张昭.日本农机化发展及其技术引进的经验与启示[J].农业科技管 理.2010,29(3):4-7.[10]白人朴.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理论体系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1,(5):14-15,24.[11]白冬艳.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条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5.[12]何怀平.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L中国农机 化,2005,(2):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