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拉近心理距离 管理从尊重人开始
拉近心理距离 管理从尊重人开始
我们在强调管理的时候常常喜欢引用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人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规矩越多,管理成本越高,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管理最起码的一条规矩就是对人的尊重。
我们谈管理,尤其是对人的管理,过多地强调了“约束”和“压制”,事实上这样的管理往往适得其反。聪明的企业和企业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在“尊重”和“激励”上下功夫,了解员工的需要,然后满足他;而不是聘用他,然后榨干他。
一个好的企业和好的经理人始终牢记这一条:他的职责是帮助员工成功,如果用经理权力欺压员工,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经理,至少不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经理,怎么看他也像一个旧社会的工头,经理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用他的权力、他的专长、他的影响力来帮助员工成功。经理不能让自己手下的员工不断失败、不断炒员工的鱿鱼—这段话是惠普中国公司原副总裁吴建中说的。
让管理亲和于人,让管理者与员工心理距离拉近,让管理者与员工彼此间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互相激发灵感、热情与信任,这样的理念在优秀的企业家心中越来越达成共识。有位专栏作家参观英特尔公司时,看到当时英特尔的首席执行官葛鲁夫的格子间与员工的格子间一样大小后,很尖刻地指责葛鲁夫这种做法比较虚伪,葛鲁夫却回答说,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不想让权力放大,给员工造成心理压力,以便能更好地与员工进行交流。
要让管理真正亲和于员工,不仅表面上要与员工拉近距离,还要真正关心员工,不单是关心员工的家长里短,更重要的是关心员工的前途和未来,包括员工的薪水和股票,也包括员工学习机会、得到认可的机会和得到发展的机会。
对人的尊重还包括对不同思维的容忍。100%的求同思维,常常让创新之苗过早夭折。作为一个经理或高级主管,你如果不能容人,你只喜欢提拔那些想法、做法和你一致的人,就会在你的周围聚集一批与你思维相似的人,那时你就很危险了,当你遇到困难时,你周围的人并不能帮你,因为你们的想法和做法都如出一辙。管理是对的,但不要让人定型,让人定型的管理是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一大灾难。世界上的扭亏高手Unisys掌门温白克说:“一家企业要成功,关键是一定要爱护你的员工,并帮助他们,否则他们也不会帮助你的企业。对待员工一定要诚实,要有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一定要把你的心拿出来给他们看,要心心相印,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跟你走。”
这是一种很普通的境界,但是很多企业家做不来,却一味要求员工对企业忠诚再忠诚。正如单相思的爱情会打水漂儿,企业家对员工不忠诚,就别想员工对你忠诚。
企业管理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是最核心的一点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尊重。
第二篇:管理从尊重人开始
管理从尊重人开始
以前在培训公司的时候,老师就讲过“企业”的“企”的最佳的诠释就是“人没有了企业就停止了”,我觉得这句话一语中的,指出了企业管理的关键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尊重人才”。古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企业的管理中也一样,一家企业要成功,一定要学会爱护自己的员工,真正有效的管理是从学会尊重他人、尊重领导、尊重下属开始的。
在美国,一个颇有名望的富商在散步时,遇到一个瘦弱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他缩着身子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富商怜悯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手中,头也不回地走了。没走多远,富商忽又返回,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说:“对不起,我忘了取书。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两年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慈善募捐会时,一位年轻书商紧握着他的手,感激地说:“我一直以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不难想像,没有那一句尊重鼓励的话,这位富商当初即使给年轻人再多钱,年轻人也断不会出现人生的巨变,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啊!
那么,我们在管理中应如何做到尊重员工呢?
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是作为公司高层、中层、还是基层的领导干部,都应将消极的事情和情绪先暂时掩饰起来,不要在下属面前表露出来。不然,一旦您表露出来,下属的举动就会产生“镜子效应”,他们也以消极的一面去面对自己的工作。所以,要从对人的态度上去尊重别人、尊重员工。
其次,要学会“求同”,要从意见和观念上去学会尊重他人。卡耐基曾说过: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当与同事或领导发生意见不统一的时候,首先要去寻求相同的意见或出发点,再进行友好、和谐地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要想得到别人尊敬,首先要尊重别人。在管理中,我们只是职位的不同,并不存在“人格”的贵贱。在工作中产生矛盾时,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多顾忌多方的感受。
只有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养成相互尊重的为人处事之美德;这样,我们的管理才会更顺畅,遇到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尊重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一个管理者学会如何去尊重、爱护自己的每位员工的时候,他的人缘会越来越好,团队的凝聚力会越来越强!最后,用一句经典的管理名言与大家分享,就是:“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染整】:连天兵2011.7.4
第三篇:实施人本管理就要做到尊重人
实施人本管理就要做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尊重人。
1.没有一个人,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应有的权利理,应受到尊重。要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尊重人,尊重人的思想,尊重人的首创
2.依靠人。现在多数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
3.发展人。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是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
人人管理——使员工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转变,同时接受消费者的“管理”。这里的管理者包涵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即管理别人。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是企业的管理者,但每个人都潜存着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可能。另一个层面是从地位上来说的,也就是说要尊重每个员工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事事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4.人尽其才——以激励为主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人本管理,最重视的就是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就是要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激励来源于需要,需要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因此我们应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
5.人同此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基础。很难想象在一个人际关系矛盾重重的企业里人本管理会良好的实施下去,其实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人与人、人与工作的和谐,而且包括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部门关系的和谐。
计划的性质:计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从事计划工作并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把握计划的性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计划的普遍性
与计划的概念相对应,计划的普遍性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各部门、各环节、各单位、各岗位,为有效实现管理目标,都必须具有相应的计划。上至国家,下至一个班组,甚至个人,无不如此。二是指所有管理者,从最高管理人员到第一线的基层管理人员都必须从事计划工作。
2.计划的首位性
把计划放在管理职能的首位,不仅因为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计划先行于其他管理职能,而且因为在某些场合,计划是付诸实施的唯一管理职能。计划的结果可能得出一个决策,即无需进行随后的组织领导、协调及控制工作等
3.计划的科学性
无论做什么计划都必须遵循客观要求,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不能脱离了现实条件任意杜撰,随意想象。
4.计划的有效性
计划不仅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要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以求得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
第四篇:浅谈如何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浅谈如何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年龄、文化、修养和社会见识的差异,因此二者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对这种心理距离视而不见将可能导致师生间的代沟,进而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和对学生教育的成效。所以要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班主任必须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近。如何才能做到师生“零距离”呢,我认为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自身修养,做到“严”与“慈”的和谐统一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人品的形成,其人格魅力在班集体风气的形成过程中亦起到重要作用。首先,班主任应树立自己的榜样形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应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言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切不可对学生说一套,自己做一套,人为地制造学生的心理失衡。孔子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班主任形象是崇高的,行为与学生是平等的,那么学生在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中自然不会有微词,真正达到口服心服的效果。其次,严慈相济,既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又与学生打成一片。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头羊”,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在是非的判断和原则性问题上,只有“严”字当头才能使班级形成聚拢力,但这种聚拢力的获得不仅是教师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就能水到渠成的,班主任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行为交流,成为学生能够信赖的朋友。“严”与“慈”达到和谐统一就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怀着尊敬之心乐意的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二、平等对待学生
班主任在工作中,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不能做到对绩优生与学困生一视同仁,就会增加师生间的心理落差,将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对你的信赖,使自己的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三、与时俱进,给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听话,为什么跟孩子们这么难沟通。其实,那是因为没有了解现代学生的内心世界,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他们的现实生活是鲜活的、动态的。而书本世界却是缺乏色彩、缺乏变化,是冷冰冰的、静态的。这两个世界的反差使得许多学生面对学习的种种困难时很是迷茫:学了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啊?所以学生就会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不是一种乐趣、一种责任,课堂也就波澜不惊、聊无生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大量社会信息充斥着学生们的大脑,他们的行为准则、思想观念的也因此而不断地更新,他们的个性越来越鲜明,而我们再用同一化的模式去教育每一个极具个性的学生,这就难怪事倍功半了。在提倡“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的今天,学生们需要的是一个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而教师就必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他们在合理适度的框架内有个性的发展。其实,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我们在平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学生所特有的学生文化,上课也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例如,我在评讲学生的作文后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完全可以与范文PK了。”这位同学一阵高兴,而其他学生听到老师这么用“PK”,也是一乐,课堂气氛热烈了起来。多尝试深入了解学生的世界,给学生创设一个发展个性的空间,从而打破教师与学生世界泾渭分明的界限,进而拉近了二者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就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使自己易于教,学生乐于学。
第五篇:导游案例:说出游客姓名,拉近心理距离
说出游客姓名,拉近心理距离
[案例]
小芳在学校期间就经常勤工俭学,去旅行社带团,积累了一些带团经验。毕业后她去了一家规模较大的旅行社做专职导游员,一年下来,业绩非常突出。同事小刘虚心地向小芳请教其中的奥秘。小芳说:“在学校读书时,旅游心理学老师上课时讲过,能迅速记住别人的名字,可以拉近两人的心理距离。所以每次带团时,我都想方设法的尽快记住游客的姓名。开始只是凭脑子记,游客多了就很难记住了。一次,我带了一个团做全陪,该团有游客45人,在收取身份证办理机票时,我默默地记着他们的姓名,相貌。空闲时,我把每个人的重要特征及时地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发机票时,我又重新记了一遍。第二天,我已经记住了全部游客的名字。每当我第一次喊出游客的名字时,他们都显得很惊异。这样,我们的心理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这个团带起来也就轻松多了。”小刘听完,已经瞠目结舌了。
[分析]
旅游职业对服务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服务人员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导游人员记忆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的质量。心理学认为,能够迅速记住别人的名字,可以拉近两者的心理距离。这说明你对别人很重视。
本案例中,小芳之所以带团很成功,就是巧妙地记住了游客的姓名,其中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把每一位游客的特征及姓名记在本子上,这可以帮助小芳记住游客的名字。因为明确记忆目标,可以强化导游的记忆能力。
导游人员在带团过程中应尽快记住游客姓名、体态和容貌,并设法了解其国籍、职业、性格、特征和习惯行为。但不宜直接询问游客,可从与游客的交谈中发现线索,进而更准确地对号入座,记住游客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