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的思考
随着大多数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品牌。品质、品牌好的,价格高而俏,品质、品牌一般的“大路货”,价格低而无人问津。这种反差说明,发展品牌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作为城郊结合部的乡镇,如何以改革的思路创优质、创名牌,实现农业生产由重量向重质、重效的转变,推进农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推进农民增收,这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品牌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品牌农业,是指以商品生产为前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生产单位为主体,使生产、科研、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上,并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品位的经营性农业。其具有这样一些主要特点:(1)以优质和特色求生存。品牌农业必须在充分利用自然、劳力和产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较高品质和生命力的特色产品,它的基础是多年来形成的“一镇一色、一村一品”。(2)系列化技术配套求发展。品牌农业要求农产品品种、生产、运输、贮藏、保鲜、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相衔接,配套成龙,形成系列化技术体系,发挥农产品的竞争优势。(3)以技术争优势。以更新换代技术做后盾,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拓展品牌产品的深度、精度加工,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品位档次高的名、特、优、新产品,保证农产品经久不衰的优势;同时以严格的技术标准保信誉,不断开拓出广阔的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率。
二、品牌农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1、主导产业的兴起为发展品牌农业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各地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坚持“县(市)有区域,乡(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所长”的方针,面向大市场,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植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规模生产、专业经营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使一些当地有优势、市场有潜力、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从多种经营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形成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的主导产业群,为创品牌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2、迫切要求农业增效成了发展品牌农业的推动力。
随着小康进程的加快,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现代化,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领域。品牌农业的高产出、高效益等优势,无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农业产业化历程中的正反两方面教训为发展品牌农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年,各地在创造经济优势过程中,在特色上做文章,使“一色一品”的特色农业、家庭经济与大市场实现了迅速的对接,使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副产品走出了田园,走进了市场,有的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也占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加上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本身不完善、不配套,有些地方也出现了“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这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为品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发展品牌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品牌农业,应借“名”求“利”,以“特”生财,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那些名、特、优、稀、野的新项目、新产品和深度开发的资源性项目。以此为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推动品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笔者建议: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适应市场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市场经济规律表明,经济发展趋同性和产品的趋同性是创建品牌农业的大忌,只有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劳力和产品资源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面向市场用战略眼光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按照“开拓市场——壮大龙头——建设基地——辐射农户”的产业链进行理顺、改组、连接,实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努力使其成为市场的霸主。对资源丰厚、经济优势和生产技术优势明显的项目,集中力量培植,提高其规模生产能力,形成新的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紧紧围绕名特稀野农副产品的开发,在创新、创名贵品牌上下功夫。
2、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业的市场化、一体化程度。
农产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引发发展的拉动力,培育购买力,扩大内需力,增强内驱力,提高产业化支撑力。我们应当以国内外大中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依托,以批发市场为骨干,以中小集贸市场为基础,构建多门类、多层次、多种经济形式和运行方式的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包括市场设施、组织、法规和信息的建设,最重要的是保证市场的开放性、市场行为的规范性、竞争的平等性和运行的有序性。要按照“先发展后规范,放管结合”的原则和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现货批发市场,同时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对农产品价格的熨平作用,以减缓价格波动而产生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四面八方摸信息、海外华人找关系、合资外商牵红线以及开通国际互联网等形式,在海外设立直销窗口,聘请外商做代理,促进国际市场的开拓,拓展农副产品的销售空间。
3、多渠道培植农村合作流通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酵母”,是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因此,重视培植、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注重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应利用多种场合,为合作流通组织和经纪人正名,为他们撑腰壮胆,对实绩突出的,要给以表彰奖励,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要坚持放手发展、放活经营、放宽政策和规范管理的方针,在项目立项、用地审批、资金投放、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用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引导他们增投入、扩规模、上水平。要加强素质培训,提高他们市场意识和经营水平。
4、全方位主动出击,提高拳头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形象。
与工业品相比,农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具有分散性的特点,靠一家一户树立农产品的品牌,实非易事,除依靠农民的自我联合,通过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将农副产品推向市场外,还需要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市县乡(镇)可成立实施品牌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创牌规划,并分解到各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到具体产品。注意加强对商标注册和申报省、市名牌产品和绿色食品等业务知识的培训。应积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进行广告宣传,组织各地参加广交会、农博会,提高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可通过举办名优产品展销会、“产品促销万里行”等活动,变“坐销”为“行销”,吸引外地客商来本地开展农产品贸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农业的发展进程。
第二篇:走标准化之路 大力发展屏山品牌农业
走标准化之路 大力发展屏山品牌农业
屏山县政府副县长冷远林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向家坝电站库区最大的移民县,当前屏山既肩负着移民迁建任务,又面临着重构库区产业支撑,打破库区产业“空心化”的严峻挑战。为此,屏山县按照“做特农业固本”的思路,加快发展以水果、茶叶、烤烟、白魔芋等为重点的农业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产业品牌,为库区产业重构优化打下坚实基础。为此,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屏山农业品牌优势,引领带动屏山特色农产业发展方面浅谈一些看法。
一、品牌农业的基本要求
(一)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就是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产品市场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品种、质量、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农业品牌化,迎合市场,满足现代人消费特点,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产品优化配置,有利于推进资源优势向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变,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提高。通过推进品牌农业,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名牌,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农产品。
(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品牌是无形资产,打造品牌农业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大力发展名牌农产品,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消费,促进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实现屏山标准化道路及发展品牌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一)借库区水果带重建,推出川南优质水果品牌。一是在优质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上,以金沙江流域为主,以新建柑桔基地为主,辅以适度发展龙眼、枇杷生产,建设沿金沙江特色水果带,实现水果产业结构重构;二是推行质量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果品无公害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分级培训的方式,对果农实施培训,建立一支标准化水果产业科技推广技术队伍,培养一批技术、管理、经营标准化的乡村果技队伍和职业果农,发展标准化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培育壮大特色品牌;三是按照农村移民安置与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要求,每年新发展特色优质水果0.8万亩,依托县果品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金屏”品牌;四是以新发乡、书楼镇、锦屏镇、新安镇、新市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果园,倾力打造川南优质水果,叫响“屏山椪柑”这一特色水果品牌。
(二)以省茶叶检测中心建设为基础,以制定绿茶标准为平台,打造屏山“炒青”品牌。一是从四川省茶叶检测中心落户屏山起,县上就从大局考虑,在新县城茶叶检测中心实验室用地供给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其建设需求,力争尽快实现屏山县茶叶配套结构升级;二是省茶叶检测中心落户屏山,以屏山绿茶标准为依据,规范茶叶生产工艺标准,提升产品档次、监控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完善食品工业产业链、打造“四川茶叶及制品深精加工基地”,提高主动权与话语权,引领茶叶产业发展;三是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屏山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2011年初县政府明确提出了
整合屏山茶叶资源,申报“屏山炒青”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积极筹建“屏山炒青集团”促进屏山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三)以优质烟叶基地县建设为良机,走“企业+公司+农户”打造屏山优质烟叶品牌。一是在烤烟产业基地建设上,以中都河流域、金沙江流域、西宁河流域、宜屏公路干线4大片区为主,2011年启动基地单元建设,预计“十二五”期末,烤烟产业稳定在2个基地单元,实现年产烟10万担的目标,成为全省“优质烟叶基地县”。二是高标准技术创新与推广,重点围绕影响特色标准烟叶的生态环境、特色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展开,加强技术标准化、基础设施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着力提高烟草质量。三是始终坚持把“科技兴烟”“ 优质特色”作为烟叶工作的战略重心,加快推进烟叶品质特色化进程,紧紧围绕“优质”和“特色”这一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和特色为核心,狠抓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加快推进特色优质烟叶开发进程。四是加强与烟叶企业的协调,走“企业+公司+农户”模式,打造屏山质优新品牌。
(四)以白魔芋基地建设为契机,建屏山天然无公害绿色魔芋品牌。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建设规范化基地,新发展白魔芋种植基地10000亩,平均每年新发展2000亩。二是以白魔芋“三推八改”丰产栽培技术为推广重点,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将原有耕作模式进行技术改造每年5000亩,实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升;积极引进投资商参与白魔芋生产基地建设和精深加工,倡导高标准开发模式和管理理念,提高白魔芋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延伸产业链。三是指导芋农安全用药、用肥,严禁滥用化学肥料,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确保白魔芋无公害化生产,打造屏山天然无公害绿色魔芋品牌。
三、对策
(一)高标准发展与准确定位是实施好品牌战略的前提和基础。老屏山到新屏山的这一个新时期的过渡、兼顾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年农业方面经验积累,加上茶叶、水果、烤烟、白魔芋等特产得到认可,种植基地、检测中心落户屏山,致使新屏山成为一个为质量把关,手握各种主动权,高标准推进自身产业发展的理想地区。新的县城,新的气象,新的生活,新的方向决定了屏山优势性的影响力。笔者认为,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可将屏山定位为川南优质农产品集中区,四川乃至国内优质无污染农业示范基地,从侧面提升屏山各方面影响力,多方面促进新屏山的发展。
(二)超前标准化设计是迎合天然、绿色品牌化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条件。借助四川省茶叶检测中心落户屏山影响力,着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力争形成技术超前、标准超前、质量有保障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同时,屏山县大力打造标准化绿色农产品品牌,集合自身地理优势条件与现有的水果、茶叶、烤烟、魔芋等产业条件,从产业基地建设上注重标准化,在生产管理上标准指导,在技术与质量上标准超前,抓住特色,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势打造绿色品牌,增加核心竞争力。
(三)扶持新屏山优质茶业发展是品牌发展政策预演。一是“屏山炒青”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茶业文化、工艺技术、企业数量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产业升级快,质量有保障的条件和基础,已被宜宾市列入重点扶持的产业品牌。二是宜宾市、屏山县一直将屏山茶业列入扶持
发展的主导产品之一,作为“加快产业聚集,培育产业群集”重点项目之一,在产品开发、品牌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三是新县城良好的用地条件和靠近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及石盘工业区、中太工业区的支撑,有利于“屏山炒青”这块百年品牌发挥更大效益,实现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以品牌质量保证吸引更多发展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深挖开发潜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可以引领带动旭茗茶业、兴隆魔芋、龙湖公司、水中韵茶业、新叶茶厂等现有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在“促进工业发展集聚,培育工业产业集群,增强优势竞争能力和影响力”上发挥更大作用。四是移民迁建后的新屏山区位优势凸显、交通便捷、发展要素聚集,能辐射川南以及云南周边地区,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有利于“屏山炒青”这块百年品牌发挥自身影响力,可以充分发挥旧品牌带动新屏山,以新屏山唱响旧品牌的作用。
(四)多角度、全方位发展是新屏山发展战略的催化剂。一是利用新时期信息通达度等外在条件大力宣传屏山。新城市、新环境、新起点、新形象,利用“新”为突破点宣传点,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几个方面逐层推进,多方位发展。利用高铁、水路、空运等运输优势并依托现有工业区对外吸引优质企业进驻发展;二是利用各种农业副产品低污染、纯天然优势,依托茶业提升的影响力知名度,结合“宜宾生态后花园城市“美誉,大力发展品牌农副产业,结合屏山自身水果、烤烟、白魔芋等优质产品,进一步推进屏山品牌战略;三是适时打出生态牌,推行生态旅游、生态产业,加强第三产业内容建设,多方面,层次化宣传新屏山,多方面打造屏山品牌,提升影响力,加快新屏山全面发展。
第三篇:品牌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品牌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农业品牌建设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已经成为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但是,品牌的形成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只有抓住主要因素,把握好发展规律,顺势推进,稳步发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推动品牌农业建设提出若干建议,希望能为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论证筛选出一批能做强做大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农业是物质生产部门,品牌又是附着在产品或服务之上的特殊标记,发展品牌农业首先必须组织专家,论证筛选出一批极具市场前景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使品牌建设有明确且又可行的目标。继而将这些筛选出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供不同生产区域的农民选择,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扶持,这是政府和农业部门服务“三农”,确保品牌农业建设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强调的是,项目的选择应该优先考虑生产经营那些仍有相当市场潜力的产品,而不一定要选择经营本地的固有产品,避免一开始就与同行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优势特色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是实现品牌化 经营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户具有高度的经营自主权,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多种多样,规模零星分散,缺乏应有的生产效率和专业水准。这对于发展品牌农业而言,是无从做起的。因此,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当地农民进行相应的农业结构调整,以便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并与论证筛选出来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发生对接,促进项目的落地与实施。做好这项工作便于水利化、机械化等方面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有利于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结构调整的另一层内容是对
种养的品种构成进行优化布局。这样可以延长上市时间,满足营养、保健、观赏、休闲等多 种消费需求,有利于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同样对农业品牌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品牌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 果。通过结构调整固然能形成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格局,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无法形成紧密合作的团队,与发展品牌农业的要求仍然不相适应。考虑到家庭联产承包是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是将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分散的农户变成统一的整体,不仅对于新技术的推广扩散和公共设施、设备的建设与使用起促进作用,而且还能促进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使用,形成相应的制度约束,确保质量管理技术的实施到位,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打造农业品牌非常有利。
(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应的加工业对于大多数农产品来说,发展加工业是使之更 好对接市场,并成为品牌产品的必由之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更大好处,还在于能促进充分就业、化解市场风险、增加利润空间、扩大市场份额。这对品牌农业建设主体的崛起并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是非常有利的。如被誉为“海带产业明星村”的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在发展初期曾经出现过产量猛增、产品积压、价格大跌的情形,海带养殖一度陷入困境。随后,村两委适时作出创办海带加工企业的决定,于1995 年成立了集体股份制企业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承担起海带加工任务,化解了卖难问题。从此,官坞村海带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不难明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政府扶优扶强、促进品牌农业发展,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修订出能突现优势特色的产品执行标准品牌农产品必须符合健 康安全消费的要求,且具有整齐一致的外观和稳定均匀的内质。因此,借助标准化技术手段,通过制定实施产品执行标准,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是培育品牌农产品不能不作出的选择。不过,要是很多生产经营组织都按照同样的标准组织生产,其结果必然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同小异、不分彼此,品牌形象的树立无从做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培育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且能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产品执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品牌会带来新的财税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不具备制修订产品执行标准应有的条件,政府应该将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修订产品执行标准,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给予财政扶持,拨出专 款交由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承担。
(六)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研发服务培育品牌农产品的核心工作就是要极尽所能地把农产 品的特色和优势突显出来。农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种养品种、种养技术和产地的自然条件。其中产地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种养品种既有混杂退化的危险,又有被改良提升的可能,种养技术则是可以不断进行改进的。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打造品牌提供研发服务,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对种养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改良提升,还可以防止品种退化,对种养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为品牌的长效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如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研发项目主动对接连城地瓜干原料薯的品种改良与薯块生产,选育出更加适宜加工的甘薯品种,加工后薯肉呈橘红色,令人赏心悦目,更好地迎合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研制的甘薯栽培技术有利于形成大小
适中的薯块,不仅提高了原料薯的利用率,也使得薯块在加工过程中更能均匀受热,形成更佳的终端产品,促进了品牌的培育和建设。福建省诏安县灰鹅生产项目则是个反面例子,因缺乏研发机构的支持,农民自行将饲养的竹冈鹅品种与来自相邻地区的广东狮头鹅杂交,造成了当地竹冈鹅品种特性的大量消失,以致无法通过国家畜牧品种认定委员会的品种认定,直接影响了诏安灰鹅的市场名气,严重阻碍了品牌的形成。
(七)对现有外观内质差异不大的品牌产品进行必要的整合品牌的生命在于个性化的特色。要是市场上同时出现外观内质并无明显差异的品牌农产品,就很难在消费人群中实现品牌的识别与忠诚,最终的结果是引发恶性竞争,品牌价值都无法实现。目前,福建上市的品牌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茶叶,出现多、杂、乱的现象,形象趋同情况严重,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整合。这种做法还会带来另一个好处,即依法申请注册使用地理标志。这是一种由国家提供的信誉担保,无需成本支出就能达到被消费者认同的品牌效果。
(八)治理与防范并举品牌农产品带来的高利润率、高市场占有率,很容易让不法分子剽窃利 用品牌具有的潜在价值,从中获取丰厚利润。这些人有的对品牌农产品掺杂掺假再转手渔利,有的则是假冒品牌农产品,图个好价钱和好销路。如发生在“中国大黄鱼之乡” 的宁德大黄鱼注水行为,就是属于前者做法; 发生在许多大中城市假冒来自“中国芦柑之乡” 永春芦柑的行为,则是属于后者做法。两者都使各自的品牌经营者深受其害,他们纷纷要求当地政府出来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因此,政府为他们提供这一方面的公共服务是责无旁贷的。首先,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把掺杂掺假者和假冒产品列入黑名单进行曝光,禁止超市、卖场收购被曝光农产品,并拓宽专营专卖渠道,鼓励品牌农产品进入专卖店。其次是向相应的组织授权,由其负责地理标志的申请办理和使用管理等工作,借助防伪技术防止假冒行为发生,这对跨地区流通的农产品是非常有效的。再次是安排行业专家,借助新闻媒体向消费者宣传普及识别掺杂掺假或假冒产品的有关知识,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
第四篇: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
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
发布时间:2005-7-26
信息来源:吴彦春
发展特色绿色农业是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及短缺经济的结束,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已成为现阶段农村工作的主题。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特色绿色农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需要加快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现阶段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经从吃饱吃好逐步向营养化、多样化方面转化,并且呈现出以无毒、无残留、无公害为主要标志,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能否使我们的产品更好地抢占国内外市场,推进特色绿色农业的深入发展是一个首要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的制定上,必须尽快与之相适应。2000年全市粮食总产比上年减28.3%,而农业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分别增长了2.7%和0.9%,这除与市场价格波动因素有关外,产品质量不达标及缺少适销对路产品是极其重要的方面。
我市拥有世界上少有的蓝靛果生产基地之一,现已发展到0.7万亩,加工产品已达6个品种,产品远销省内外;红小豆种植面积 2.6万亩,不仅形成了豆沙系列产品,而且已与北京滕京公司签订了无公害生产基地 1.5万亩,发展前景较好;白瓜籽种植面积已达 4万多亩,产加销链条基本形成;此外,有待开发的红松针叶及土特产品、山药材等。另外,我市农业资源开发相对较晚,自然植被丰富污染小,形成了雨、水及温、湿度较协调的小气候,旱、涝年份产量波幅不大;人均占有耕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多数耕地处于潜能释放最佳期,机械作业和先进技术推广面积呈逐步扩大之势,这些都为发展特色绿色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近几年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目前信息网络建设已初步形成,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在市场建设上,域内已稳定形成较具规模的农付产品交易市场10处,乡镇集市21处,特色绿色食品专柜 1处,占地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2000年货物吞吐量已达245.84万吨,域外已建立销售网点30余处,并且近期已在北京设立了绿色特色食品配送中心,基本形成了产销衔接的经营格局。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不仅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而且在工作内容和运行机制上都有了较大的转变,逐步在向特色绿色规范化操作方向发展,较好地实现了以良种、良法指导生产和实践。同时,各地积极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对特色绿色生产经营,或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促进基地与龙头的不断壮大,或采取部门包扶帮扶等措施,积极加以引导和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税务、工商等经济杠杆部门也都努力创造宽松环境,在政策拉动和扶持上已形成了各行各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共识。
(二)认识的深化付诸于实践。经过全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近一年来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种植结构实现了较大幅度调整。全市164.9万亩种植面积中,粮食作物调减到117.55万亩,占总面积的71%;经济作物扩大到47.35万亩,占 29%,粮经比由上年的82:18调至今年的 71:29。在去年粮食总产比上年减产达 2.5亿斤,亚麻等大宗经济作物受灾较重的情况下,由于经济作物特别是特色绿色作物面积增加,较高的效益不仅弥补了调粮的差额收入,而且基本消化了因灾减产的收入缺口,实现了有史以来种植业灾年减产农民基本不减收目标。
二是促进了养殖业生产结构的不断优化。目前全市特种养殖场(户)已发展到 170余家,养殖品种增加到30多个,产值占全市畜牧业产值比重已由上年的13%增加到14%;以食草动物和家庭笨养为标志的绿色养殖业发展也较为迅速,目前食草动物占全市畜牧业产值比已由上年的32%上升到33%。特色绿色养殖的不断发展,不但缓解了市场风险,而且保持了畜牧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势头。2000年全市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4.3%和6.8%。渔业通过先进技术推广,设施改造及名特优品种引进,驯化养鱼、生态综合型养鱼、名特优养殖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三是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市已形成特色绿色基地面积38.8万亩,品种涉及蓝靛果、红小豆、白瓜籽、大豆等11类,初步统计基地带动农户约达 2.5万余户。同时,基地的形成也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在特色绿色产品生产上,全市较具规模并有一定拉动能力的域内域外龙头企业已达10余家,年生产产品约达 6万余吨,产值和利税分别约达 1.44亿元和0.25亿元,并且这些龙头企业已与基地或农户建立了较紧密的联结关系。诸如日本滕京公司已在红岚地区建立了无公害红小豆生产基地 1.5万亩,利益联结机制已延伸到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利地拉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尽管我市在特色绿色农业发展上有了良好的起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产品缺少绿色标识,包装档次不高,龙头企业生产能力低,基地缺乏规模,能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不多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不断强化推进措施。
一是在总体思路上: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针,以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为主题,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市场需求、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着眼点,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扬长避短搞突破,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把已具突出优势的“两红(红辣椒、红小豆)一蓝(蓝靛果)一白(白瓜籽)一黑(向日葵)”的文章做大,主攻方向是在全省叫得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成为名符其实的立市品牌;把具有一定优势或发展潜力的“三黄(大豆、烤烟、亚麻)一绿(蔬菜)一白(水稻)一特(特种养殖)”做为覆盖和拉动整体发展的二级品牌。
二是在推进措施上:在基地扩展上抓园区、抓示范。根据现阶段家庭经营的实际,各级应各类基地覆盖区域内,以村为单位抓好示范户,以典型直观效果现身说法拉动群体发展,易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园带动区的发展,以星罗棋布的园组成以区为标志的各类基地。把近几年各级干部的样板田和畜牧养殖带、规模大户进行规划,向以村建园进而形成区的方向推进;在龙头建设上抓品牌、抓中介、抓市场。以“两红一蓝一白一黑”为牵动,扶强扶壮中心河赤豆沙厂、勃利金元贸易公司、勃利蓝宝酒业公司、茄子河天利白瓜籽有限公司、勃利和财白瓜籽开发中心、小五站向日葵加工销售中心,强化勃利烟叶复烤厂、亚麻厂和市供销社、粮食局与基地的利益联结,继续发挥这些龙头的牵动作用。蔬菜首先要把“红旗”和“万宝”两个品牌叫响,进而以区(县)为单位规范、扶持现有协会性的中介组织,力争提高域外销售份额抢占市场,拉动种植面积扩展。对特种养殖大户除各级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外,业务部门要在技术指导、防疫疾病、科学饲养等方面重点帮助。要切实抓好中介组织建设,除充分发挥供销、粮食及乡镇农付产品经销公司作用外,通过政策扶持,把民间经纪人更好地组织起来;在流通上抓信息、抓订单。尽快使农业经济信息网络建设进入实质性运作,区(县)由市级配套,乡(镇)由区(县)配套,微机联网到乡(镇)、信息员覆盖村屯。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各级干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经纪人和农民千军万马抓订单的局面;在科技推广上抓良种良法。重点解决大豆品质退化、水稻品种过杂、专用玉米面积小的问题。经济作物主要是把握优质品种关的问题,畜牧业主要解决猪二元杂交向三元杂交过渡,扩大牛冻配覆盖的问题。良法以玉米座水种、大豆精点、水稻中棚育秧和加大机械作业面积为重点,加大推广力度;在基础建设上抓生态、抓农肥。把退耕还林还草、农田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任务规划好,落实责任制,保证目标完成;在农付产品加工业上抓提升。要据基地发展和市场需求,努力提高特色绿色产品加工比重。在搞好初级加工的同时,逐步向系列产品精深加工方向转化,诸如白瓜籽、红小豆、山野菜等,对确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绿色产品加工企业,要采取部门包扶帮扶等方式,通过建立奖惩分明的责任机制,切实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在调动农民积极性上抓政策落实。要抓好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落实。在内部负担上,要切实把人均收入搞实,确保农民负担绝对额一定三年不变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在外部负担上,要通过开展经常性地检查,严格控制“三乱”现象的发展。要继续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处理好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把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政策及其它鼓励农业生产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第五篇: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唐慧云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如何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作为农业大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宁远县以全国现代烟草农业整体推进县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牢固树立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兴烟,坚定走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面推进烟水、烟田、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发展壮大烤烟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宁远县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现状
立足于农业大县这一基本县情,烤烟已成为我县的富民产业,烤烟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县一直是永州最大的烟叶产区,烤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第一,全省第四。近来来,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烟工程,成功打造了“九嶷金叶”品牌,享誉全国,供不应求。2010年,我县成为全国32个现代烟草农业整体推进县之一,大机遇必有大发展,我县把现代烟草农业作为烟叶发展的新方向,坚持“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烟叶工作方针,政企联手,克难奋进,全县烟叶产业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2011年,宁远烤烟生产工作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影响,共落实种植面积70187亩,收购烟叶18.36万担,跻身于全省“三强”。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移栽质量、管理水平和烤烟质量均创历史新高,烤烟带来税收1.15亿元,烟农收入1.88亿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
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统一思想,围绕烤烟生产的各个环节,狠抓工作落实,目前来势很好。截至2月20日,全县苗床已间苗补苗的有苗率达98.42%,出苗率比往年要好。全县共流转土地62909亩,翻耕起垄74770.6亩,沤制火土灰434858担,全县初步落实种烟面积78496.8亩,占计划面积的98.2%,全县1140座新增烤房已全部开始动工建设。各项基础工作的落实到位,必将为我县2012年现代烟代烟草农业整县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为巩固烟叶发展基础,宁远不断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仅2010年就投入烟基建设资金7760.06万元,其中烟草行业投入7007.47万元,共修建沟渠128条71.5千米;整修塘坝9座;建设提灌站2处;建设机耕道路103条68.114千米;2011年投入资金近一亿元,建成工场项目5个,抓好了舜陵和水市镇15个村的烟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在仁和、中和扩建了育苗大棚4个。建设密集烤房群13处240座,服务烘烤面积4800亩。配套通用机械491台(套),专用机械46台(套)。全县13万亩基本烟田的保障能力得以增强,万余烟农不再“靠天吃饭”。
(二)烟叶生产“四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实现规模化种植,2011年全县有效流转土地5万亩,5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户430户,种植烤烟3.8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47.6%。集约化经营成效初显,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建有育苗工场7个,育苗棚1129个,实现了育苗集约化。通过专业化服务,每亩可节约用工10.2个,减少人工费用612元,节约生产物资成本63元,共计降低生产成本近700元。特别是仁和镇旺利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在仁和烟叶工场开展了育苗大棚综合利用,种植早熟西瓜、大白苦瓜和丝瓜等,还试行了浅水栽培芹菜、葱蒜等时鲜蔬菜,增加收入20万元。全县初步建立了现代烟草农业信息管理平台,设立基本烟田、烟农、专业合作社等信息档案,生产阶段还建立了烟叶生产信息短信和“烟草120”服务平台,根据烟农和烤烟生产各时段的要求,及时为烟农提供咨询和服务;烟叶工场采用了信息化和智能化集中控制技术,全部实现了智能化控制。
(三)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取得新成效。核心烟区农田水利设施的大改善,生产组织形式的大变革,不仅培育了一批“铁杆烟农”,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去年以来,我们引导烟区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实行县直单位联村办点,广泛筹措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北屏、仁和两个基地单元内100多个行政村,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整合有关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220个,村村通了水泥路,开展了“三清三改”,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特别是永连公路沿线21个烤烟特色重点村,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村庄改路、改水、改厕等进程加快,成为全县有名的生态样板村,一幅以现代烟草农业为支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美丽画卷正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现代烟草农业的有序推进,基本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目标,有效促进了烟农增收致富。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当前,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整县深入推进,宁远烟叶发展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规模种植逐步稳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烟农收入逐年攀升,烟田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烤烟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然而,在烤烟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导致烟叶种植规模不稳、制约烟叶竞争力有效提高的不利因素也逐步显现,成为制约宁远烤烟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基础建设较为滞后,效益提升难度大。部分乡镇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烟叶产区生产保障能力差,烟叶发展一直比较粗放,烟农基本靠天吃饭,使得烟叶质量难以稳定、可用性差,烟叶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市场中竞争力不强,难以满足工业企业对优质烟叶的需求。烟叶要发展就必须向提质增效的新层次迈进,就必须提高烟区抗击自然灾害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从2006年起,烟草部门每年投入资金2000万左右,不断将发展重点向大镇、大户转移,烟田基础设施投入向基地单元倾斜,配套烟水烟路建设。由于烟田分散面广,“胡椒面撒得不够宽”,基础设施规模效应很难发挥,部分烟区生产条件仍然未能彻底改善。由于种烟面积仍然较分散,机械化普及率不理想,导致集约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进而使种烟的比较效益下降,出现了一些经济作物与烤烟争田地的矛盾,加之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多,烟农队伍的年龄普遍偏大,这已成为困扰我县烟叶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障碍,成为基地单元建设水平和烟农收入提高的瓶颈,影响烤烟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烟叶提质难度大。现代烟草农业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传统烟叶生产方式,将先进的种植技术运用到烟叶生产实践中,推动烟叶质量的全面提升。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刚刚起步,标准化生产水平仍然不高,烟民对标准化生产认识还有差距,依然按照传统的“老经验”“老办法”来种植烟叶,烟叶质量提高难度大。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县在发展大户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烟叶生产的分散化特征仍然十分明显。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烟叶质量不稳定。
(三)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规模种植难度大。目前,我县多数流转土地都是上半年转包给烟农种烟,下半年土地发包农民自己种晚稻。2011年由于旱情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流转土地未能插下晚稻,插下晚稻的也因种烟季节推迟,导致粮食产量低,有的甚至颗粒无收,土地发包农民没有自给粮食,宁愿自己只种一季稻谷,也不愿将土地转租别人种烟。部分乡镇水源条件好的田土,以往土地流转年租金为150-200元/亩,现在一些农民提出要500元/亩,流转难度明显加大,直接影响了种烟大户的引进发展和规模化种植水平的提高。
三、坚定信心、明确措施,全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烤烟产业的发展壮大,各种要素必须协调互动,必须深化烟叶是基础,基地为依托,科技为先导的认识,围绕基地单元“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目标,围绕走烤烟调结构、富民强县同发展的路子,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面稳定并提升优质烟叶产出,优化烟区基础设施环境,降低烟农劳动强度,提升种烟比较效益等方面继续努力,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一)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稳定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县烟叶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比照郴州桂阳等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烟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组织领导上,继续实行一把手工程;在政治措施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在优惠政策上,加大税收分成比例;在生产方式上,大力培养种植专业户和烤烟种植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生产;在技术指导上,加快烟农专业化合作步伐,实行专业化服务;在烟叶收购上,坚持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尽力保护烟农利益。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已经启动二年多,仁和、柏家坪镇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为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下一步现代烟草农业整县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品种布局,推行连片规模化种植。按照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要求,分步实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努力实现烟叶生产向种烟适宜区转移、向科技水平高的产区移转;向种烟大乡(镇)、大村、大户转移;向有技术、有劳力的种烟专业户转移,实现适度集中,形成规模。推广水市镇的做法,将集体土地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对外发包,改变一年一租、租金过低等问题,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增强烤烟后续发展潜力。
(三)立足现有优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不断加强基地单元项目建设,整县推进机耕路网、机械、育苗大棚等项目,推广农机示范园作法,改善烟区生产条件,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优质烟叶生产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烟区零散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整合捆绑使用农业、国土、交通等部门项目资金,发挥“解渴救急”作用。
(四)坚持科技兴烟,打响自有特色品牌。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全面推进“一基四化”,提高种烟比较效益和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品质稳定、风味独特的“九嶷金叶”品牌上项目,加强与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承担科研项目,着力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烟叶,全面提高优质烟叶保障能力;以教育创新培训方式为依托,加大烟农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率,培育有文化、素质高、有发展潜力、懂管理的新一代职业烟农,为烟叶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
(五)创新发展机制,探索组织新模式。以“政府支持、农民自愿、行业指导”为原则,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促进烟田有效流转,建立烟叶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培育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增强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建立以烟叶种植大户为主、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辅的组织形式,同时引导建立合作社(服务队),实现“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协调金融、农业、水利、电力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模式的服务和指导,为新型组织模式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新型组织模式发展壮大,实现烟叶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六)强化优质服务,维护广大烟农利益。烤烟是我县最大的订单农业,是实现政府、企业、农民、农村多方互利共赢的产业。在这个产业链中,烟农才是根本,只有烟农乐于种烟,种得好烟,烤烟才有大发展。烟农最需要的是什么?一是效益,即种烟要划得来;二是烟草部门的优质服务,特别是对引进来的外地烟农,要扎根本地一直种下去,优质服务不可少。我们不仅要在当前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中以较高的收益赢得烟农的“忠诚”,还要以优质的服务争取烟农的热情,这样才能确保烤烟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要坚定走现代烟草农业之路的信心,坚定不移地扶持烤烟产业,各级各部门要继续为烟农在贷款、用电、土地流转等方面排忧解难。烟草部门要把烟农当作“衣食父母”,进一步端正经营与服务的思想,切实加强内部管理,要发扬在一线为烟农服务优良作风,生产过程悉心指导,收购环节公正对待,确保烟农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唐慧云系宁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